淨空法師: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十五集)

2013/04/01 10:07



 


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十四面倒數第三行,我們從前面最後一句看起。


  「是故《彌陀要解》雲,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蕅益大師《要解》裏面這幾句話意思很深。凡夫之所以很難成佛,關鍵就在此地,總是放不下分別執著,這裏頭講的是分別執著。無論修哪一個法門,這是我們無量劫來的習氣,很容易犯過失。這個法門,祖師講得好,「全在了他即自」,了是明瞭,知道自他不二,他是阿彌陀佛,自是自己,阿彌陀佛跟自己本來就是一體,是自性彌陀。阿彌陀佛從哪里來的?自性變的。我從哪里來的?也是自性變的,我跟阿彌陀佛同一個自性。這個道理很深,真正契入這個境界,肯定這樁事情是真的,那你叫證得,你就是宗門裏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佛跟自佛是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這個自性變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也是這個自性變的。這樁事情,賢首國師在《妄盡還源觀》裏面講透了,講得太清楚了。你就曉得諸佛如來跟芸芸眾生跟我是什麼關係,就搞清楚了,從關係上來講,就是倫理。所以在中國,倫理很重視,自古以來講求倫理,這個倫理是講人與人的關係。佛法的倫理講得最圓滿,不但把人與人的關係講出來,人與所有一切動物的關係,跟所有一切樹木花草的關係,跟山河大地的關係,跟虛空法界不同維次空間那些生物的關係,全都說出來了,可以說倫理講到究竟圓滿是大乘佛法。特別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看到「世界成就」、「華藏世界」,那都講倫理。如何將這些關係處理得很好,那是德行,自性裏頭本有的智慧德相,處理都不離自性,性德的流露。性德的核心,我們中國老祖宗真的發掘出來,核心就是「孝」。所以中華文化,講中國特色,用一個字來講就是孝,佛法裏頭也是這個孝。所以佛法到中國,跟中國文化很快的就融成一體,它的根本是一不是二。淨宗《觀無量壽佛經》,你看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中國傳統文化也是以這個為基礎,孝親尊師。其他的宗教文化裏有沒有?有,實在講核心就是一個。所以世間宗教可以團結,一個核心,沒有不講孝道的。它沒有佛跟儒講得這麼清楚,它講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它講仁慈,實際上都是一個意思,一個核心。


  能夠真正覺悟不容易,覺悟之後,這些知見就沒有了,不會再說他佛、自佛,不會再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不就是對立嗎?有自、有他。所以蕅益大師說,如果忌諱他佛,他見沒忘;若偏重自佛,那是我見顛倒,我見未忘。自他對立,那就變成二法,就不是佛法。像惠能大師在光孝寺,現在的光孝寺,第一次跟印宗法師見面,印宗法師向他請教,你在黃梅的時候,五祖講禪定、解脫,他老人家怎麼講法?惠能大師給他解釋,講禪定、解脫,解脫是涅槃的意思,惠能大師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能大師這句話怎麼解釋,我們能體會到嗎?印宗法師還是二法,也就是還有分別執著,惠能大師二融成一體了。不但禪定、解脫是一不是二,一切法都是一,世間法跟佛法也是一,覺悟叫出世法,叫佛法,不覺悟就叫世間法。真的是一不是二。覺悟之後,找不到二,所以入不二門,為什麼?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哪來的二法!這幾句是講不二法門,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佛經裏面的高等哲學,我們能聽懂,聽懂就是古大德講會了;沒聽懂,不會。會了很好,不會也不要緊,老實念佛就行。聽話,真的老實聽話,你真幹,肯定能成就,這是祕訣。這一段我們就學到此地。


  我們看底下一段,第四段,「丁,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是講持名念佛這個法門,它與明心見性相應,雖然還沒到這個程度,但是是一個方向、是一個目標,肯定不錯,就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無生是見性,真正看到一切法沒有生滅,生滅不二。這個法門是善巧方便,讓我們也能契入。請看經文第十五面第一行,「夫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無念就無生,這裏頭的意思,我們要是能體會到,有生,有生就有念頭。我們不是這個境界,也沒入這個境界,可是學過《還源觀》的人他懂得,宇宙怎麼來的?萬物怎麼來的?就是念頭來的,念頭一起就現前,念頭沒有了,馬上就沒有。彌勒菩薩講那個念頭,念頭的生滅非常快,一秒鐘有多少個念頭?有一千二百八十兆,有這麼多念頭。他說念念相續,所以好像是有生,如果這個念頭有一個念頭斷了,無生的境界就現前。無生是什麼?無生是常寂光,這裏頭沒有生滅的現象,不生不滅。惠能大師見到了,你看他那個報告五句話裏頭,第二句說「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他見到了,他證得,五祖衣缽才傳給他,沒傳給神秀,神秀有生滅。「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有生有滅,人家是真的見到無生,所以境界不相同。


  這個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什麼人的境界?大乘教裏常講的「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無生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什麼?忍是認可,你見到,你一點懷疑也沒有,你證明了。所以忍有認可的意思,有肯定的意思。佛講無生法,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他接受,他肯定。我們聽了這句話,一定會說:釋迦牟尼佛,我看到人生老病死,我看到花開花謝,怎麼會沒有生滅?我們不懂,真的,真的沒有生滅。這個常識要是稍稍能夠明白一點,去讀《還源觀》,那裏面講得很清楚,但是我們不能證實,八地菩薩見到。我們在《華嚴》上讀到,圓教初住,破無明,證法身,他就見到無念無生,脫離十法界。給諸位說,十法界就是有生有滅。十法界從哪里來的?阿賴耶變現的。阿賴耶的三細相,現在科學家講得很像,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之間只有三樣東西,除這三樣,什麼都沒有。這三樣是什麼?第一個是能量,第二個是物質,第三個是資訊。佛給我們講阿賴耶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轉相、境界相,業相就是能量,轉相就是資訊,境界相就是物質。科學家我們也不能不佩服,他也發現了,但是沒有佛講得那麼清楚。佛說這三個現象從哪來的,他不知道;這三個現象如何變現出宇宙、變現出萬物、變現出我們這個人,科學家說不出來。不容易,能發現這三個東西,這近代科學。


  初住菩薩他是把起心動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分別執著當然沒有,分別是從起心動念以後才有分別,分別之後才有執著。這個東西統統放下,生實報莊嚴土,沒有到常寂光,可以說證常寂光,沒有契入。為什麼?他還有無明習氣沒斷。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習氣全斷掉了,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他到哪里去?他到常寂光去了。常寂光裏頭,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你沒有辦法想像,你也說不出,它真的存在,永恆存在,不生不滅。起不起作用?起作用,眾生有感它就有應,這個感應道交也很難想像。我們年輕學佛法,老師也沒有把這樁事情講清楚,我們對這個事情總是有懷疑,這個懷疑不是懷疑它有問題,在佛法講疑情,總是有疑不能斷。經過大乘經教長時期的薰習,慢慢領悟了,這個領悟,是悟,是叫解悟,不是證悟;解悟,不懷疑了,有道理,道理也懂了。有理當然有事,有事當然有理,從事上明白了理,從理上也瞭解了事。為什麼不能證得?起心動念沒放下。分別執著比一般人輕了,一般人為什麼連解悟都有那麼困難?那是分別執著太重,這是障礙你的悟門,不是證悟,解悟,你看解悟都被障礙,何況證悟。


  佛法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徹底放下。布袋和尚表法表到位了,這宋朝時候,跟嶽飛同時代,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我們中國人稱他叫歡喜佛。這是個傳奇人物,但是《高僧傳》上有他的傳記,傳記裏不知道他的姓名,沒人知道,哪里人也不知道,出現在浙江奉化。他居住的地方是雪竇寺,這個寺廟現在是彌勒菩薩的道場,他在那邊住過。胖乎乎的、笑眯眯的,每天到外面去化緣,不管人家給什麼東西,都往布袋上放在裏面。有一次在路上,遇到幾個人向他老人家請教,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兩個手垂下來,做出這麼一個姿勢,一句話也不說。人家看了一看,這是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背上就走了,理也不理人。他真的答覆了,真的講清楚了,什麼是佛法?放下是佛法。你看看,我們在大乘教裏,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自始至終就是教你放下,放到什麼都沒有了,連放下也放下,你成佛了。


  成佛之後怎麼樣?提得起,放得下,提得起。提起來什麼?提起來是普度眾生。這個「度」用現在話來說就是幫助,幫忙、協助,眾生有苦難,你得幫他,眾生在迷惑沒有覺悟,你得幫助他覺悟。用什麼方法?講經教學。你看釋迦牟尼佛用的方法,我們都看到了,身行、言教,他所說的他真做到。身行言教,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一生就幹這麼一樁事情。三十歲開悟,開悟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所說的他全做到了,沒有一樣不做到。他教我們的,像啟蒙,《十善業道》,他做到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真做到了,做得乾乾淨淨;三皈,放下迷邪染,依靠覺正淨,這是三皈,他做到了;五戒他做到了;經教裏面教我們放下執著,他做到了,放下分別他也做到,放下起心動念他做到了。然後告訴你,只要你真正肯放下,無量的智慧是你自性裏頭本有的,無量的功德、無量的相好都是自性本來具足。《華嚴經》上世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真的不是假的,惠能大師開悟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這個意思,《華嚴經》上所講的。


  你放下的時候,自性性德都現前,無論你學還是不學,其實六根一接觸就徹底明瞭,這是本能。我們中國老祖宗懂得,說得太簡單,所以後人多半都曲解、誤解。老祖宗只說一句話,本性本善,《三字經》上放在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看到這個字,馬上就望文生義,善是什麼?善惡的善。不是的,這不是善惡的善,我們把它搞錯了。我們怎麼曉得不是善惡的善?用佛經裏面講的道理來看老祖宗的話。所以湯恩比說得好,中國人心量很大,容納了印度的文化,這是外來的文化,容納,而印度的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我們說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就豐富我們本土文化。這個善是自性,不是善惡的善,有善有惡就不善,為什麼?它有分別執著。這個善是什麼?這個善就是佛經上講的自性,不二法門才叫善,二就不善,善惡是二法,對立了,那不善,真正的善沒有對立。佛家講,性相、理事、因果是一不是二,這才叫善,這個意思就很深,跟大乘佛法就圓融了。是不是這個意思?是的,因為自性圓融一切法,絕對沒有會錯意思。


  中國老祖宗不簡單,你看五倫裏頭第一個「父子有親」,那個親是親愛。孝,孝怎樣表現出來?就是親愛,父子親愛那就是孝。孝是個會意,你看文字創造,所以中國文字不能改,一改,意思就沒有了,它是叫你看到這個符號,你就會想到意思。你看孝,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這兩個合在一起,你去看這個意思,上一代跟現前這一代是一體,這叫孝,這是孝的本意。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體。這個意思在外國沒有,外國文字裏更沒有法子看出來,中國文字多妙、多美、多善,盡善盡美。中國文字你看了,雖然你不認識,你不會念,可是你能看出它的意思,這是智慧的符號。


  我們看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八地菩薩心意識早就沒有了,為什麼?圓教初住菩薩,脫離十法界生到實報土,就已經轉識成智,怎麼還有心意識分別?這句話怎麼講?這一句是講無始無明習氣裏頭有,這個習氣非常淡薄,十法界裏面的這些有情眾生,包括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聲聞、緣覺,完全不知道,何況我們凡夫,我們以為他們完全斷盡了,習氣看不見。很薄的習氣,他自己知不知道?他自己不知道,比他位置高的人知道,比他位置低的人不知道。也就是說,七地不知道八地,八地知道七地;八地不知道九地,九地知道八地。這個地方講「離一切心意識分別」,這是講習氣,這個習氣斷得差不多,到八地。他往上面去,九地、十地、等覺,再妙覺就完全斷掉,習氣完全沒有了,四十一品習氣他斷得差不多了,這才叫真的無生法忍。廣義的無生法忍,什麼位置就得到?初住菩薩就得到。為什麼?他起心動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無明斷掉,無明斷掉他就證法身,他就脫離十法界。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曉得,你要不曉得你會懷疑,初住菩薩起心動念都沒有了,怎麼還沒有真的證得無生法忍?對我們來講,初住菩薩真的證得無生法忍,可是對上面來講他還沒有,必須到八地菩薩的時候,人家才承認他真的得無生忍。九地、十地、十一地、妙覺,十一地是等覺,上面那四個位次肯定得,因為習氣斷了。


  「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安能期之於具縛凡夫」,我們怎麼能做得到!這是講無念無生做不到,無念無生初住才證得,到八地才算圓滿,習氣沒有了。「是以善導大師《四帖疏》曰」,《四帖疏》是善導大師註解的《觀無量壽佛經》,註解的名稱叫《四帖疏》,也叫《觀無量壽佛經疏》,善導大師的。它裏面有這麼一段話,「今此觀門等」,因為《觀無量壽佛經》裏一共講十六種觀法,所以「觀門等」就是十六種觀法,都是「指方立相」,指定西方極樂世界,方位給你指出來,而且教你怎麼觀法。你看第一觀教你觀西方,太陽下山那個樣子,「落日懸鼓」。太陽接近下山的時候,紅的太陽像個鼓一樣,叫你看這個。要怎樣才觀成?睜開眼睛看到,閉了眼睛它還在那裏,還看到,這一觀才叫觀成。這十六種觀法,無論哪一種,你要是觀成,求生西方就有分;不是十六觀都觀成,任何一觀,觀成之後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比念佛難!我們看那個紅太陽印象很深,我們在這個房間裏看看紅太陽在不在?在,那就是真的;如果不在,這一觀沒觀成。所以觀想也不容易,你精神不能專注,這境界不會現前。為什麼會現前?理上,大乘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裏真有,它就真現相。


  《十六觀經》裏面有觀佛像的,「觀像念佛」;「觀想念佛」,想是你心裏面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只要一想,境界就現前,你不想的時候境界就沒有了,什麼時候想,什麼時候境界現前,這往生還有問題嗎?臨終的時候,心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現前,西方三聖來接引你,平常要把這個功夫練成。觀像念佛就是造一尊阿彌陀佛的像,天天看它,也是像落日懸鼓一樣,看到什麼?睜開眼睛佛像在面前,閉著眼睛佛像也在現前,無論在什麼地方,你念頭一想,佛像就在面前,叫觀像念佛。最後第十六,十六就是叫你持名,所以「持名念佛」也在十六觀裏面,十六觀最後的一觀,最後就是最重要的。印度有很多習俗跟中國相同,最好的東西放在最後,壓軸。也就是說,用這個觀觀不成怎麼辦?觀不成就念佛,念佛能往生,這是比什麼都容易。所以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這個法門度盡一切有緣眾生。這要加個有緣,有緣是你相信,你有信、有願、真念佛,這就叫有緣眾生,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所以是「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不是無念無生,住心,叫你心住在境界上而取境界,「總不能無相離念也」,《十六觀經》不是叫你離相,不是叫你離念。我們持名這個方法是在第十六觀裏頭,當然我們也是有念,也是有生,不是無相離念。


  「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這個地方的如來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推廣就是一切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在不同的世界示現作佛,教化眾生,用什麼法門?都用這個法門。為什麼?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凡聖同收。除這個法門之外,上上根人有分,中下根人就沒分。愈是苦難眾生,迷惑、罪障、習氣重的,如來對他們特別的憐憫,度他們只有這種法門。《無量壽經》這個法門就非常方便,專講持名念佛,信願持名就行了,就能得度。但這個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只要你堅定信心,決定不懷疑,你這一生就得度。如果懷疑怎麼辦?懷疑就去研究經教。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物件是什麼?物件就是有疑問的,特別是對念佛法門有疑惑的。你的信心不堅定,你的願心不懇切,怎麼辦?聽經,佛細心給你講,你聽清楚、聽明白了,相信了。所以講經的用意,幫助眾生斷疑生信。真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了,要不要聽經?不要了,你取淨土是決定成就,不要再搞聽經這個麻煩事情,一句佛號念到底。所以念佛堂,念佛堂裏可以不聽經嗎?可以。但現在念佛堂,我們為什麼要叫他聽經?他信願不足,不聽經不行。你們去看《印光大師文鈔》,印祖那個時代距離我們不遠,大概是七、八十年以前,印光大師在世。那個時代念佛堂裏面不准講經,只講開示,不講經。為什麼?人心淳厚,進念佛堂的人都有信心,他不懷疑,老實念佛;現在念佛的人不老實,你有疑惑,疑不斷不行;疑不斷,它障礙你。你看大乘教裏面佛講得多好,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障礙他什麼?障礙他精進。尚且障礙菩薩們精進,那我們凡夫障礙可就大了,障礙你什麼?障礙你覺悟。你有疑,你聽經聽不懂,讀經不瞭解意思,這個障礙是什麼?障礙是你懷疑,因為你懷疑,你對經教不恭敬,佛想加持你加不上。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沒有恭敬心,因為你有懷疑;你沒有恭敬心,你得不到利益,聽也聽不懂,聽幾十年還是聽不懂。聽不懂再聽,佛非常慈悲,不厭其煩,聽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聽懂了,聽懂你不懷疑了;到不懷疑的時候你進步就快了,你會感覺到年年不一樣。到你什麼時候能覺察到月月都不一樣,境界都不相同,你往生就有把握。年年不一樣,是好境界,往生不見得有把握;月月不一樣,往生有把握。底下這句是比喻,「似無術通人,居空安立舍也」。這就是凡夫要想無念無生,契入這個境界,就好比沒有神通的人,他想在空中造個房子,行嗎?有神通的人行,沒有神通的人做不到。這就是說,我們凡夫要想契入無念無生,就跟沒神通想在空中蓋房子一樣。這是《四帖疏》裏面的一段話。


  下麵這是黃念老說的,「蓋以眾生妄心,念念相續,如急流水,從未暫息」。這個比喻好,確確實實,我們的妄心,妄心是什麼?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非常微細,心一動,妄心就出現。妄心就是阿賴耶,阿賴耶也離不開自性,從真起妄。實在講真妄不二,因為真妄不二,所以諸佛如來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真妄不二。阿賴耶沒離開自性,只是偏離性德,背離性德產生這個幻相。不像四聖法界,四聖法界也用阿賴耶,但是他們老實、聽話,聽諸佛如來的話,依教奉行,所以他們學得很好,學得很像佛;不是真佛,叫相似即佛,天臺大師講的,他很像佛。為什麼他不是真佛?他用阿賴耶,還是用妄心,妄心學得很像。幾時把妄心放下,真心現前,他就是真佛,那叫轉識成智,那就是真佛,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什麼?大圓鏡智就是常寂光,常寂光迷了就變成阿賴耶,覺了就是常寂光。常寂光裏面的智慧就是阿賴耶裏頭的轉相,阿賴耶裏面的見分;常寂光裏面的德相就是阿賴耶的境界相,相分,它變質了,沒有形相它能變成形相。自性裏面的見聞覺知不生不滅,在阿賴耶識裏頭,見聞覺知就變成受想行識。所以,受想行識是從見聞覺知變來的,受想行識有生有滅,見聞覺知不生不滅。


  這個世界之所以好像存在,那是什麼原因?念念相續,妄心就是起心動念。在我們六道裏面,不但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如果你沒有執著,六道就沒有了。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就有四聖法界,在淨土裏面講是方便有餘土;有執著,有執著就是凡聖同居土,六道輪迴。所以你說執著對我們的傷害多大,給我們帶來多大的痛苦,六道太苦了。佛說得這麼清楚,我們現在也知道,我們能不能把執著放下?還是不行,還是要執著。這什麼原因?習染太重,時間太久,養成了習慣,有意無意它就起現行。修行怎麼個修法?時時刻刻能警覺到,宗門大德說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為什麼不怕念起?念念相續,它怎麼會不起來?它成習慣,它會起來。起來不怕,問題是你要覺悟,你要清楚,你不能被它迷了。覺怎麼樣?覺的現象就是不執著,覺悟了,阿羅漢的層次;不分別,菩薩的層次;不起心不動念,初住以上,佛的層次,那叫覺。我們今天沒有覺,連阿羅漢那個層次都到不了。我們在學習,還要辯論、還在探討,這是什麼?這是在執著。不執著有沒有辯論?不執著沒有辯論了。你看到別人在辯論的時候你會笑一笑,笑一笑是什麼?笑一笑動了分別,雖然沒有執著,比他高一點,還不行。到高一級階層,高一級階層是如如不動,沒表情,境界就更高;笑一笑還不錯,你比他高一層。從未暫息,這句話是給我們很重的一個警惕。


  「今若勉強按捺,粗念雖得稍息,細念從未暫止。」我們現前同學們讀這個文都能夠理解,都能夠肯定,所以這個事情勉強不得,愈勉強愈麻煩。所以佛很有耐心,一點都不著急,慢慢來。他是長劫染汙,養成這煩惱習氣,菩薩也能長劫的把它化解。我們如果在這一生把機會抓到,什麼都放下,一心念佛,真的往生淨土,是不是這一生才開始的?不是的,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看到,過去生生世世都在學佛,學了多少世,這一生成功了,脫離六道輪迴。你就感到非常幸運,你會很感恩阿彌陀佛,為什麼?如果不是這個法門,你要搞其他的八萬四千法門裏任何一個法門,你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為什麼?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放下煩惱,你才能上升,這個法門不必,煩惱習氣不必放下,這就容易。死心塌地跟阿彌陀佛跟定了,一步也不肯捨,就到極樂世界去了。你看這是執著。所以淨宗不怕執著,執持名號,這是執著,持是保持,不能失掉,堅固的執著,執著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要。這種人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好!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實報莊嚴土沒差別,它在一起,當中沒有空間維次的障礙。我們這個世界有,那邊的世界沒有,為什麼沒有?空間維次的障礙是從分別執著來的,你分別執著沒有了,這個障礙就沒有。


  我們分別執著沒斷,這個習氣不就帶到極樂世界?沒關係,極樂世界的人統統沒有分別執著,你到那個地方去,很快,幾天就習慣了,你那個分別執著習氣也會放下了。為什麼?分別執著是因為你想得的東西、你的欲望得不到,你才執著,如果一切你所需要的,你念頭一想就來,不要就沒有了,你看這個多自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你,你到極樂世界,你想什麼都有,統統能得到。古德常講「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需要人工的,衣服不要去買衣料,也不要裁縫,一想就穿在身上了。想吃的時候百味飲食,經上常講「百味飲食」,它有典故的,吃飯的時候是一百道菜,這是從前皇帝的,皇上的飲食是一百道菜,不管他吃不吃,他每餐是一百道菜,百味飲食。你的物質生活跟帝王一樣。也不需要人工,你這一想,東西就在面前,吃了,不要了,不要就沒有了,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真的嗎?真的。為什麼是真的?科學家告訴我們,能量可以變成物質,物質可以變成能量。現在在我們這個世界,能把物質變成能量,核子彈就是從這裏發明的,可是能量變成物質現在做不到,知道有這個可能,做不到。極樂世界做到了,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他不需要用儀器,他用意念,念頭,他心想要什麼東西,能量就自然變成物質,他受用;受用不要了,物質化成能量,烏有了,不需要儲藏。他們居住的宮殿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要什麼有什麼,沒有儲藏室,你說多自在。在這個環境,你住下去之後,你的妄想慢慢就沒有了。你還想要錢嗎?錢要多少有多少。你要黃金,人家黃金是鋪地的、鋪馬路的,你有沒有把馬路柏油放一堆擺在家裏?我相信你不會。為什麼?我們這裏黃金太少,稀有金屬,他那裏太多了。你要七寶,一顆小小金鋼鑽做個戒指戴著很美,人家那個是幹什麼的?人家大塊金鋼鑽是建築材料,是蓋房子用的材料。所以到那個世界,對物質享受的貪心馬上就沒有了。


  由此可知,極樂世界的資源是多麼豐富,太豐富了,這資源從哪來的?自性裏頭的。我們這個世界也有,跟它一樣的豐富,我們這個世界七寶變成什麼東西?變成沙子、變成泥土,學科學的都懂,變成這個東西。為什麼變成這些東西?念頭不善,起了貪瞋癡,所以自性裏面的珍寶都變成染汙。大乘教裏有一句話是大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極樂世界那個地方「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上善,我們念佛要修善,不修善,還有貪瞋癡慢,念佛不能往生。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發菩提心,還得要修菩薩六波羅蜜,以這個功德迴向淨土才能得生。我們看到有很多貧窮人,他沒有修六波羅蜜,怎麼也往生?你細心去觀察,他雖然沒有修,他六波羅蜜圓滿了。佈施目的是斷貪心,他雖然貧窮,從來沒有佈施過,他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佈施波羅蜜圓滿;持戒是破惡業的,他念這句佛號,不再作惡,他持戒波羅蜜圓滿;忍辱是對瞋恚的,他心裏對一切人、對一切事沒有瞋恚心,再也不會埋怨人;精進,念佛不懈怠;禪定,一心一意;智慧,選擇這個法門,一點不懷疑。你想想看,老太婆一個字也不認識,統統具足,跟經上講的相應,你細心去觀察,經上所講的條件她統統都具足。


  「行人倘若錯認,便雲相應」,那就大錯了。行人就是念佛人,在這裏指念佛的、修淨土的。粗念稍稍息了一點,細念根本就沒停止,細念要是一斷,好了,常寂光淨土現前,就明心見性,細念斷了。自己知不知道?知道,清清楚楚,真放下,徹底放下。六根在六塵境界,不但人間天上,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放下,那是細念斷了,只要一見性,永遠不會退轉。惠能大師見性了,釋迦牟尼佛見性了,身體還留在世間,這在佛經上叫有餘依涅槃。涅槃是說他自己證得的境界,見性了,見性就是證涅槃,入大般涅槃,見性了,見道了。見道,他身體還在,現象還都存在,那是什麼?習氣沒斷。習氣沒斷不要緊,為什麼?他在境界裏已經不會起心動念,永遠保持這個境界,這叫不退。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初住菩薩證三不退,他有習氣。


  所以淨宗,阿彌陀佛本願裏面說的,第十九願,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句話了不起!阿惟越致是什麼?阿惟越致是圓證三不退,證三不退上加個「圓」字,初住菩薩證三不退了,不能說圓。圓是什麼?習氣也斷了,大乘教裏佛告訴我們,七地以上,八地證無生法忍,七地是圓證三不退,跟八地菩薩差一個階級。淨宗稱為難信之法,就難在此地,誰肯相信!你是個凡夫,念阿彌陀佛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得到這樣殊勝的果德,誰相信?我們現在搞清楚了,不是往生真的就提升到這個品位,不是的,他還是凡夫,他煩惱習氣沒斷,只是伏住,那個地方沒有緣,雖有種子沒有緣,它不會起現行,環境太好了,道理在此地。智慧、德能,到極樂世界就有能力跟十法界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他就有能力像佛菩薩一樣應化度眾生。能力從哪里來的?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給他的,不是他自己的。他要慢慢修,修到圓初住菩薩,到那個時候就是自己的,沒有到那個程度,那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佛力不可思議!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所以不是相應,是佛加持,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於是大悲慈父」,這是講的阿彌陀佛,「興無緣之慈,垂玆奇妙方便法門,指方立相,攝心專注,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念得純熟,乃忘能所,心無所住,佛號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剛般若經》無住生心之妙諦」。念老這段話講得好,這是阿彌陀佛無緣大慈,傳給我們這樣一個方便法門,比起任何法門都方便,再找不到更方便的,就四個字,阿彌陀佛。你心裏真有這句阿彌陀佛,念念不忘,一切時一切處心裏頭真有,你就成功了。念多久才能往生?果報才能現前?《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裏我們去看看,一半以上大概都是三年。


  早年我講經的時候,那時候大概我四十多歲,我三十三歲出來講經的,有法師來問我,他有懷疑。他說是不是《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講的這些人,他們開始念佛到往生,他壽命剛剛就是三年,壽命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去了?拿這個問題問我。我說你這個想法不合邏輯,一、二個人,三、四個人,可能是的,那太多了,太多這講不通了。他為什麼三年去了?只要他功夫成片,他有壽命他不要,他提前走了,念到功夫成片就生死自在。這才講得通,才講得圓滿。有人念到這個程度,他還不走,那是什麼?他跟這個世間眾生有緣,既然有緣,他就得多帶幾個人去,帶的人愈多愈好,他就留下來。他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他真有這個能力。這樣的人你細心去觀察他,他絕對沒有自私自利,他決定沒有名聞利養,決定沒有貪瞋癡慢,你細心觀察。但是辦事的時候他有表演,他也發脾氣,那像唱戲一樣,不這樣事情辦不通,心裏頭確實沒有。我們中國諺語形容這個人「刀子口,豆腐心」,心地很軟,那是屬於辦事的,那叫善巧方便,不是真的,細心觀察你能夠看到。這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再來人,他可以去,他能夠緩幾年,多住幾年幫助有緣眾生。如果沒有緣,他就走了,沒有緣就是他來教沒人聽,人家不相信他,他就走了。走也是度眾生,他走的那個瑞相,讓一般人看到生起信心,發心學佛。所以,他走也是度眾生,留在世間也是度眾生。


  這個地方特別我們要留意的,這裏頭一句話,這都好懂,指方立相,攝心專注,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念阿彌陀佛,「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這句話重要。念佛什麼功德?這就是功德,真實功德。不念佛的時候你有妄想、有雜念,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你就不會有妄想,就把你的妄想、雜念念掉,這叫真實功德。雜念、妄想是在造業,這很多人不知道,「我沒做壞事」,動一個惡念就造了。所以持名念佛,直叫你不起惡念。不但惡念你不起,六道裏頭的善念也不起,你起善念感得的是三善道的果報,惡念是感三惡道的果報,善念惡念都出不了六道輪迴。這一句阿彌陀佛,六道輪迴裏頭沒有,他不在六道,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你得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念佛?念佛不造業,念念是阿彌陀佛,這叫淨業,它跟西方淨土相應。所以一念佛號與佛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回頭想想世尊在大乘教裏頭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本來是佛,現在念念都是佛,他怎麼不成佛!在十法界裏取最高的果位,佛果,還要超過!因為在十法界,還沒有出十法界,念阿彌陀佛超越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超過十法界,這個事實一定要知道,捷徑!穩當!所以能信、能願、能行,這是無比的智慧,不是真正覺悟、真正真實智慧,在這一生當中他不會取這個法門。


  念到純熟的時候就入不二法門,「乃忘能所」,能所就代表相對,能所不二。「心無所住」,不住所念,也不住能念,能所都不住,可是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境界叫「暗合道妙」,道妙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句話,「無住生心」。為什麼說它作道妙?惠能大師在這一句開悟的,我們中國人俗話講在這一句裏頭得道的。五祖忍和尚給他講《金剛經》,當然是講大意,因為六祖不認識字,肯定沒有看經本,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明心見性。那個時候六祖二十四歲,很年輕,五祖把衣缽就傳給他。半夜,衣缽傳給他,叫他趕快走,什麼原因?祖師也是表法給我們看的,也是叫我們學習,就是嫉妒障礙不能避免。神秀跟五祖多少年了,在同學當中他是首座,就是班長,是忍和尚的助教。同學們講五祖要傳法,大家心目當中想肯定是傳給神秀,怎麼會是別人?現在衣缽傳給一個從別的地方來的、大家都瞧不起的。寺院裏那麼多人,一千多人,那些人心能服嗎?五祖怎麼能把衣缽傳給別人?不可能的事情,肯定要去把它追回來,大概老和尚年歲大了,一時糊塗,把衣缽傳給不相干的人。所以五祖說你趕快躲,最後躲在獵人隊裏躲了十五年,十五年大家把這個事情淡忘了,他才出來。這個教訓我們要記住。釋迦牟尼佛當年開悟,到處講經說法,嫉妒的人多。六師外道的嫉妒,那是其他宗教方面,這是外人,家裏面人有沒有嫉妒的?有,提婆達多,這是頭一個嫉妒他的。佛有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德能,能包容他,能夠迴避他,他有這個能力。這些都是示現給我們看的,佛祖成就都是那麼樣的艱難,我們要想平平安安、穩穩當當的成就,哪有那麼大的福報!所以這一切障礙是不能避免的,要用智慧、要用德行、要用耐心去克服。一切障礙對我們來講都是考驗,我們關關都通過,及格了,你就成就了;有一關通不過,你就墮落,這一墮落,不知道要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夠再接著修。真修行人,真正想在一生成就的人不能不知道。


  「無住生心」,無住是清淨寂滅,佛門的術語叫大般涅槃,在淨土裏面講就是常寂光,四土常寂光淨土,實際上就是自性;回歸自性,妄盡還源,還源就沒有住了。他生心,生什麼心?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這個應就是大慈悲心、大菩提心。所以,涅槃的境界它不是死的,它是活活潑潑,因為這種境界裏頭,它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這很奇怪,沒有精神現象,它活活潑潑的,它不是死的。所以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極其微細的感他都有應,再微弱的,我們今天科學儀器探測不到,這是真的。你想想看,這一念是一秒鐘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這樣微細的念頭,無住心是真心,它能感應到,它感的反射就是應,應就是生心。生什麼心?絕對不是有意,他沒有意,他沒有念,所以叫應,眾生有感他就應,應是隨順感的那一方,自己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楞嚴經》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感應的原理,眾生求佛,他就現佛身,眾生求菩薩,他就現菩薩身,他什麼身都能現。你喜歡什麼他就現什麼,能現樹木花草,也能現山河大地,所現的身,這個應身肯定幫助你有悟處。感應的道理,我們在《華嚴經》裏面講得很多,有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決定有應。


  這個境界也是不可思議,為什麼?整個宇宙,我們講宇宙,這個概念上沒有佛講得清楚,佛講法界,法界比宇宙更有意思,無量無邊!我們看到「華藏世界品」才知道世界之大,我們天文家所講的這個還沒有出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在整個宇宙是很小很小的一點,微不足道。宇宙太大了,自性太大了,宇宙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是一個,所以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你想想看,法界裏頭,每一尊佛的國土裏頭都有十法界。一真法界裏頭他不起心不動念,不會給你起感應道交作用,可是十法界有。十法界的眾生起心動念,每個念頭都周遍法界,每個念頭出生無盡、含容空有,三種周遍,這個速度太快了,就同時的。我們起個念頭,不管什麼念頭,念頭一起就周遍法界,自性它統統收到,這資訊收到,它就有反應。就像日本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一樣,他這個實驗反應還相當遲鈍,還得費幾個小時的時間,自性跟我們一切眾生的反應是立即的、同時的。


  你要是真正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對於諸佛菩薩感恩的心會生起來。為什麼?無時無刻不在照顧你,無時無刻不在關懷你,比父母關懷兒女還要周到。為什麼我們現在還變成這個樣子?是我們自己不回頭,不知道學好,自作自受,有什麼法子?無論我們在哪一道,畜生道也好,餓鬼道也好,地獄道也好,都是同樣關懷。所以,對佛菩薩能生起真正感恩的心,你就會真正學習,就有誠意來學習。有誠意,成就就快了,印光大師講,十分誠意有十分的收穫。不學《還源觀》,我們對於這個概念還是模糊,不十分清楚,學完《還源觀》之後我們就很清楚了。這個感恩的心踏實,對一切諸佛如來,再回過頭對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真的,「一切眾生是未來佛」,這句話也是真的,你肯定一世一世的在轉變,一世一世的提升自己境界,一定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回歸自性那一天。在人世間講,這個時間很長,可是在實報土講,它那裏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就沒有前後,沒有先後,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這是無住生心的妙諦。


  下面說,「夫眾生之生滅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須位登別教地上之菩薩,方能契入」。別教初地就是圓教初住,《華嚴經》講的初住菩薩,這才能契入。為什麼?他不用生滅心,他轉八識成四智,四智是菩提心,轉識成智。四智是真心,阿賴耶是妄心,轉妄成真,自性裏面的般若智慧就開了,就現前。般若是自性的德能,你見性了,自性德能統統現前,你得受用。所以這個要在初住以上的菩薩,《華嚴經》圓教,方能契入,契入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今天時間又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