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十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八面,第八面第六行最後一句看起。
「是故念祖感恩圖報,發無上心,敬註此經,續佛慧命」,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在前面這段交代,最後老人這幾句話是迴向,感恩迴向。我們讀了之後,也應該知道感恩,知恩才會感恩,如果不知道恩德,報恩的心就生不起來。特別是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我們所遭遇的苦難,在歷史上是很少見到的,也可以說,不但沒有見到,聽也沒有聽說過。原因非常複雜,就像佛經上說的「無量因緣」,決定不可以怨天尤人,總是自己業力所感的。我們在苦難的環境當中也應該要慶倖,我們得人身聞佛法,能夠聞到《華嚴》、淨土,這是無比稀有的因緣,遇到了,我們都要生感恩的心。淨宗我們能夠遇到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會集本,這是淨宗第一經的標準本,往後有九千年,這九千年當中,許許多多人是依這部經而得度,我們能夠相信。又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秉承老師的囑咐,給經本做詳細的註解。我們知道他作註的時候,第一個是年紀老了,第二個身體多病,在這個狀況之下,不辭辛勞,把這個艱巨的工作完成,非常不容易!我不但是聽到,我在北京去看過他。看到這個事情,當然你會感動,你會覺得這老人的一番苦心,他為什麼?為了末法時期往後九千年的同學對這個經本能有正確的理解。明瞭之後信心才能生起,有信心才能真正發願求生淨土,依照這個經的理論跟方法修學。這個恩德大!無比的殊勝,作註的功德絕不亞于蓮公老師的會集,同樣的功德。所以這次我們來學習,特地就選定大經解,我們知恩報恩。我們把這段文先簡單解釋,「感恩圖報」,怎樣感恩?怎樣報恩?那就是,在他老人家是發無上心,敬註此經,續佛慧命。我們今天怎麼報恩?我們今天好好依照經、依照這個註解認真的學習,依教奉行,這就是續佛慧命。我們要把經、註裏面的道理要參透,要把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終極的目標決定得生淨土,這叫真報恩,真的續佛慧命。
下麵是他求加,「虔祈兩土導師」,虔誠祈求此方本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本師阿彌陀佛,兩土導師。「十方如來」,在這個經上,在《彌陀經》上,我們都看到,《彌陀經》你看六方諸佛的讚歎,在本經是十方,十方諸佛讚歎。「上師本尊」,這是老師。黃老、夏老都學過禪宗,也學過密宗,宗門教下,顯密圓融,他都通達,最後歸向淨土。這都是表法,做給我們看,無論是學教,無論是參禪,無論是修密,到最後呢?最後還是得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讓我們看看兩位老人,他是怎麼做的?實際上他們完全學華嚴會上文殊、普賢,文殊、普賢這兩位菩薩到最後都發願求生淨土,真的生淨土。他們做出這個模樣來給我們看,讓我們,我們沒有他們那種根器,他們是上上根人,我們中下根人、下下根人,應當死心塌地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這一生當中一個方向,西方;一個目標,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就對了,這真正續佛慧命。我們這樣做也會影響一些人,這些人會接著去做。「金剛護法」,這是求護法神保佑。「慈恩覆護」,就是護持。「威德冥加」,暗中保佑。「冀此註釋,上契聖心,廣啟眾信,凡有見聞,同入彌陀一乘願海」。希望這個註解,這個註解得釋迦、彌陀的加持,得十方諸佛的護念,沒有註錯,所註的字字句句都合如來教化的意思。後人最重要的就是對經、對註深信不疑,你就得利益了。印祖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凡有見聞,這是講有緣人,佛度有緣人,能夠見到這個經,見到這個註解,就能參與這個法會。同入彌陀一乘願海,念佛堂就是阿彌陀佛一乘願海。一乘是成佛,不是菩薩,不是二乘、三乘,二乘是大乘、小乘,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一乘是成佛。這個法門直捷穩當,一生成佛的法門,所以稱之為一乘願海。末後這兩個字,是感恩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攝受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他前面交代的話就說到此地。
下面就是解釋這部經,這第二大段「概要」,「十門分列中前九門」。「謹釋此經,依華嚴宗法及《彌陀疏鈔》例,總開十門」。先說明他這個註子所依靠的,依靠華嚴家法,《華嚴》是用十門開啟,介紹全經大意,然後再細說經文。前面十門,特別是十門前面九門,是讓我們學習經教的人,還沒有接觸到經文,先把全經大意說明。這個裏面它有兩重意思,一重意思讓你先瞭解全經大意,啟發你學習這個法門的興趣,所以這個是必要的。一般老參,老修行的人,這經都很熟了,他來參與法會,做影響眾,他聽什麼?就聽玄義,這個概要就是玄義。因為玄義是你對於全經的體悟,都在這個地方表現出來了。也就是說,你修學的層次,你到哪一個階段,從這段能完全體會到。老修行要聽的就聽這個,也就是我們現在人講,你修學的心得,聽你的心得報告;後面解釋經文不需要聽,他都很清楚。雖然很清楚,真的有不少人從頭到尾還是非常認真、非常恭敬的聽下去,那是什麼?那做影響眾,領導初學。初學的人對這個沒有信心,懷疑,聽不下去,看到這些老修行都這麼認真在聽,增長他的信心,給他做榜樣,給他做示範。真正學佛的人就明白了,無論你聽得懂聽不懂,你有耐心一直聽下去,你才能入門。
蓮池大師註《阿彌陀經》,這分量很大,他的註解叫《阿彌陀經疏鈔》,疏是解釋經的,鈔是解釋疏的,就是註解的註解。疏是蓮池大師作的,鈔也是他作的,註解寫出來之後,裏頭文字還有很深的地方,怕後人難懂,所以把他這個疏再做個註解,慈悲到極處!他的弟子古德法師,是蓮池大師的傳人,蓮池大師往生之後,所有的著作是他老人家編輯、整理把它出版留到現在,現在是精裝差不多是我們這樣的本子四冊,這樣大的本子四冊,蓮池大師的著作,我們要感激古德法師。古德法師很慈悲,怕《疏鈔》還是有很深的地方,總是想著後人很容易就能夠看得懂,所以他把《疏鈔》又做了一個註解叫《演義》。所以你看到《阿彌陀經疏鈔演義》,那個演義是古德法師的,疏鈔是蓮池大師自己寫的,疏鈔他自己寫的。他老人家作這個《疏鈔》,也是以《華嚴》十門開啟,不容易!我們能體會到他老人家的苦心。在他那個時代,中國禪宗可以說普及全國,禪風之盛,那盛是表面上的盛,實際上禪最盛的時候是唐宋這兩代,他們是明朝時候的人。祖師看出來了,參禪功夫不得力了,要想超越六道不容易!佛法的修學,超越六道算是小成就,你證得小果;要是出不了六道輪迴,沒有成就,只可以說阿賴耶裏面的善根增長了,不能算是成就。所以提出淨宗法門,沒人相信,而且大家輕視淨土法門,總認為淨土法門是老太婆教。誤會了,釋迦牟尼佛為了接引沒知識的這些人就勸他念佛,都是這樣一個心理、一個錯誤觀念。怎樣把淨土提升?大家對《華嚴經》沒話說,不懂佛法的人聽到《華嚴經》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就用《華嚴》十門開啟來講《佛說阿彌陀經》,把《阿彌陀經》提升到跟《華嚴》平等,這是蓮池大師的苦心。你們不是相信《華嚴》嗎?《彌陀經》跟《華嚴》沒有兩樣。我們大乘教裏面有個諺語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是什麼?見了性,明心見性的人,他隨捏一法,它都能跟《華嚴》相應。從這個地方來看,蓮池大師也不是平常人,平常人做不到。
蕅益大師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關係就像孟子跟孔子的關係。蕅益要找個老師,找不到!確實你看看他的著書,你就看到了,他當時對佛門一些修行的人不太滿意,所以他自己取個別號叫八不道人,跟一般人不常往來,格格不入,這是佛門的一個怪人。蓮池大師那個時候往生了,著作在,所以他私淑蓮池,也就是說依蓮池大師為老師,老師不在世,老師的著作在,依照老師的著作跟他學習。如同古代孟子,孟子學孔子,孔子也過世了,孔子的著作在,讀孔子的書,有參不透的地方,向孔子學生請教,他學成了,學得比孔子的弟子還好。所以儒家一提,全提孔孟,不提別人,這就是說明,雖然他不是孔子親自傳的,他依照孔子的書學得絕不比孔子親傳那些學生差,成績非常優秀,這是中國開私淑之先。在我們佛門,蕅益大師就學蓮池,他最佩服是蓮池大師,他也學得很像,所以蓮池是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蕅益大師是第九代的祖師,這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我們今天在這個時代,真正善知識找不到,找古人!學《阿彌陀經》就可以找蓮池大師,學《無量壽經》我們就可以找黃念祖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在密宗他是金剛上師,所以他這個地方有上師本尊。黃老也往生了,他老人家是念佛往生,病重的時候,傳資訊告訴我,每天念佛號十四萬聲,睡眠很少,佛號不斷,他真走了。
這個十門就是他的心得報告,分十個段落,這樣講大家就好懂。下面他就開了,這十個題目開了,每個段落有個標題。「計為一、教起因緣」,第二「本經體性」,第三個「一經宗趣」,第四個「方便力用」,第五個「所被根器」,第六個「藏教所攝」,第七個「部類差別」,第八「譯會校釋」,譯是翻譯,會是會集,這個校就是彭際清的,他做了一個節校本,釋是解釋。第九「總釋名題」,解釋這個經的題目。末後一段那就是「正釋經義」,這就開始解釋經文,這個經文總共有四十八品。
「前九門總論全經綱宗部類,此與天臺宗之五重玄義,大同小異」。天臺宗它是依據《法華經》,《法華》也是一乘經典,它的報告裏面是分五段;華嚴宗是分十段,《華嚴》是以十表法,十代表圓滿。因為十總是麻煩,所以歷代講經的法師,來做這樣的報告多半都用天臺,它簡單,很少用《華嚴》的這個方法。《華嚴》是好,但是要費比較長的時間。五重玄義在現在好像也不作興,現在報告前面講個講經因緣就好了,後面講經因緣講完了,大概就是再講個講經的題目,就開始入經文,愈來愈簡化。可是真正要研究,《華嚴》好。我們自己修學不能夠用這個簡潔的方法,不需要,如果到外面去講經,可以。現在的人,如果用這種方法講,講了很長的時間還聽不到經文,他興趣就沒有了,他就退席了,所以說愈簡單愈好。從前我們在台中學習,學習經教,老師把這些都跟我們講過,但是為了現代社會契機,都不用這個。我們不用它這些題目,但是內容是一樣的,說一個講經的因緣,為什麼要選講這部經,再來就是講經的目的,然後就切入,接著就講經題,這就入經文。所以前面的玄義一個小時、二個小時就講完,第二天就能看到經文,這是應現在這個社會大眾的根基,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像這樣的修學方法,在哪個地方適合?在佛學院適合,在寺院,對寺院的同修,大家都在一塊修行的,這個可以。在一般場所,臨時這種會場的時候,不能用這個方法,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總之,皆將一經綱要,綜論於前,發揮明瞭,使讀者先識總體,後研經文,綱舉目張,易於領會」。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能夠看到古時候叢林裏面講經教學的模式,在佛門叫儀式,現在講方式,意思都是一樣。過去寺院庵堂都是學校,這個諸位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去參學,我們一定要知道,十九歲之前他一定有相當好的基礎,他才能出去參學,他要是沒有基礎的話,他不能出去。我們在中國看到,孔子在《論語》裏敍述他自己,「十五有志於學」。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有志於學一定早過孔子,他有相當的基礎才能夠尋師訪友。十九歲出去參學,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學派裏面的大德,他都親近過,一個也不漏。十二年,他三十歲,這十二年當中,我們相信他的成就非常優秀。他好學,人又聰明,王子的身分,特殊身分,到什麼地方都能夠受到禮遇,這樣一個人才,誰不喜歡?
印度,古印度,宗教學術都提倡禪定,佛經裏面講的四禪八定,這不是釋迦牟尼佛所創的,古印度婆羅門所修的。婆羅門教就是現在的興都教,我跟他們往來的很多,這些長老們告訴我,他們教裏從古代承傳下來的歷史至少一萬年以上,這是我們能夠相信的。上古時代沒有文字記載,有了文字,印度人不重視歷史,跟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非常重視歷史,年月日記載得清清楚楚。印度人不搞這些,印度人重視開悟,不重視歷史,所以我們能信得過。中國傳統文化絕對不止五千年,因為中國文字的發明才四千五百年,黃帝時候發明文字。在文字沒有發明之前,傳說。黃帝以前有神農氏,再前有伏羲氏,傳說當中神農到黃帝五百年,伏羲到神農又是五百年,就是一千年。我們講中國傳統五千年文化,講到伏羲神農,上面還有。
孔子集大成,就是把古老的傳說用文字記載流傳給後世,所以我們相信《論語》裏面許多話不是孔子說的。孔子他老人家講,他一生「述而不作」,述是所說的是別人的,古聖先賢的,不是自己的,自己沒有創造、沒有發明;「信而好古」,對那些傳說,他相信,他喜歡。所以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絕不是他那個時候才有的,我們有理由相信,總得一萬年以上。古人傳下來的東西,精簡,你才好記,才不會變質。五倫,「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你看這個很容易傳的,不會傳錯,千萬年一直一直傳下來。五常,常道,永遠不能變更的,這是道,五個字,「仁、義、禮、智、信」。這都是沒有文字之前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四維是「禮義廉恥」,四個字;八德,八個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這就是中國的特色,中國文化的精神。發展到現在,《四庫全書》幹隆時代編的,這個典籍世世代代累積下來,你去看,無論看哪一個人的著書,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所以我們用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就把中國傳統文化自古至今全部概括了,沒有能超過其外的。
到漢朝,佛法傳到中國來了,這不是本土文化,中國人心量大,能包容,能把佛法跟自己本土文化融合成一體,就像湯恩比的話一樣,佛法豐富了中國本土的文化,把境界向上提升了。佛法就變成中國文化,講中國文化決定不能夠離開佛法,我們懂得,我們才會愛護。我們這幾樣東西,佛法放在一邊不談,就是講中國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在現前這個時代,走遍地球任何一個角落,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都能夠融會貫通,沒有障礙。這是我們最近這十幾年親身經歷,我們講清楚、講明白,沒有人不歡喜,都能接受。所以湯恩比博士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有很多人誤會,以為這是中國人稱霸,不是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普及全球,讓這個世界真正能化解衝突,恢復安定和平,大家都需要,我們要有這個認知。這要像黃念祖老居士一樣,要知道報恩,報老祖宗的恩。怎麼個報法?要把傳統文化落實,就是把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要做到,認真的做到,這是中國人,這是中國老祖宗的後人、傳人,這才能真正報恩。你真做到了,它的效果非常明顯,第一個身心健康,佛法講的「相由心轉」,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業順利、社會安定,底下那就是國治天下平。天下平,那個平是平等,就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所以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迫切需要孔孟學說、大乘佛法,湯恩比看得沒錯。
概要裏面第一段「教起因緣」,我們現在來學習這一段。「教起因緣者,明大教所以興起之因緣」。明是說明,大教就是大乘,淨宗是屬於大乘的,大乘佛法之所以興起的因緣,為什麼它興起,我們學佛首先得明白這個。這裏面分兩段,第一段「初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大乘法跟淨土法門怎麼興起來的。第二段「則詳述本經興起之因緣」,就是這部經,《大乘無量壽經》,它的興起因緣。我們看下文,「夫一切法,不離因緣」,夫是個語助詞,老居士雖然用很白的文字來寫,但是還是有文言文一些規矩,這個夫是文言文的語助詞,沒意思的,語助詞,就是說,世出世間一切法離不開因緣。它的興起,「大教之興,因緣無量。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確實宇宙萬物生起的因緣都是無量無盡無數,不是偶然的,真的是無量因緣。
佛在教學,特別是教初學,把無量因緣歸納為四大類,這就好說了。這個四大類,第一個是親因緣,第二個是所緣緣,第三個是無間緣,第四個是增上緣,無量因緣佛把它分為這四大類。諸位要知道,這四大類的每一大類都是無量因緣。這個在講學的裏面有它的方便法,這是略說。好比一個植物,植物怎麼會生長?它有種子,那個種子就是親因緣,它沒有種子它怎麼能生長?可是單有種子,如果沒有其他的緣,那種子要是放在茶杯,放一百年它也不會長成樹,所以它有所緣緣。所緣緣,種子一定希望它能夠長成樹,開花結果,它有一個所緣的目標。也就是像動物,牠所緣緣,牠一定想生存下去,還想著繁衍後代,這是本能,我們講本能,這所緣緣。這個所緣緣不能間斷,一間斷它就毀滅了。所以你看前面三個緣,這三種現象是一體的,後面是增上緣,它也不能少的。增上緣是,種子要長成,它要土壤,它要空氣,它要水分,它要肥料,甚至還要人工來幫助它,它才能長得好,這些全叫增上緣。增上緣是外面的力量來幫助它,外力,前面三種緣都是自己本身本具的。佛法是因緣生,所以這個意思很深。凡是因緣生的都不是真的,緣生之法它有生有滅,有生有滅就不是真的。所以佛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對佛法可不能執著。我們執著這個身是我,錯了;你要執著這經典是佛法,你也錯了,它是緣生之法。真的東西,真的東西不是緣生的,那就是本有的。自性是本有的,自性裏面的性德是本有的,自性裏面的智慧、德能、相好是本有的,這個意思就深了,這就變成現在所謂高等的哲學與科學。跟你講緣生法,那是初級的,小學、中學都可以學的。
所以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這就是無量因緣總歸納起來,我們找它一個最重要的因緣是什麼?為什麼要出生?這就是一大事因緣。一大事因緣是《法華經》上講的,「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這一大事因緣在《法華經》上一句話,「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十方諸佛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應化,為什麼?就為這樁事情。因為佛知佛見是一切眾生本來有的,所以佛不度眾生,佛給你什麼?佛什麼也沒給你,是你自己本有的。本有的,你迷了,你不得受用了,你在迷惑顛倒,在搞六道輪迴,過這麼悽慘苦難的日子,佛來點化你,你有佛知佛見,你本來是佛,你迷了,迷了自性。所以佛對眾生只能做到兩個字,開示。這兩個字用什麼手段來完成?身行、言教。身行是示,示是做樣子給你看;言教是言說。佛教化眾生是以示為重要的方法,言補助示之不足。所以先做出樣子給你看,你看了之後讓你感動、體悟,看了之後感動,不甚明瞭,你再去問,問的時候給你解釋。佛先做出來!佛為什麼要示現苦行僧,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這是幹什麼?這是什麼意思?我們學了這麼多年,我們意思懂了,教人什麼?放下!放下就回歸自性。你為什麼迷的?就是因為你有自私自利,你有貪瞋癡慢,你貪愛五欲六塵的享受,你搞這些東西,這就迷了。
實際上,五欲六塵的享受可不可以?可以,為什麼不可以?你享受,在這裏面不起分別、不起執著,就對了。可是你享受的時候,起分別、起執著、起七情五欲,那就壞了,這裏頭產生許多副作用,這就造孽。產生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又惹來果報,這不善的因,得不善的果,六道三途。諸位要曉得,六道三途沒有,自性裏頭沒有,本來沒有,現在有沒有?現在還是沒有,給你講,你就不相信。說現在有,你相信;給你說現在沒有,你不相信。在佛菩薩心目當中是真沒有,不是假的,「當相即空,了不可得」,它哪里會有?佛經上常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大般若經》我們總結起來講,六百卷《大般若經》講什麼?就講四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就這四句話,釋迦牟尼佛講了二十二年,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是這樣。你不瞭解事實真相,你執著以為真有,錯了。在這些境界裏面,虛幻的境界裏頭,你起了控制的念頭,你起了佔有的念頭,錯了,你就造罪業了。如果你受用,沒有這個念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你的受用就是諸佛如來的受用。給諸位說,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就是這個受用,實報莊嚴土裏面的人有受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那叫真享受,那叫極樂世界。不起心、不動念,所以那個享受他一點妨礙都沒有,沒有起心動念。我們今天的享受裏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麻煩在此地。所以說沒有輪迴把它製造出輪迴出來了,輪迴是惡夢。你睡覺本來沒有夢,天天作惡夢,這惡夢是你自己製造的,不是別人給你的。
這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能做的就這兩個字「開示」。但是眾生接觸到開示,要能悟入!悟是明白了,就是我們一般講看破了。入怎麼樣?入得放下,放下就入,你放不下,不入境界,放下就入了。近代印光大師有個非常了不起的方法,教我們怎樣悟入。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在關房閉關,蘇州靈巖山寺,他老人家最後修學的道場。那個關房我去參觀過,很小,非常簡單,只有一張方桌,桌上供養一尊佛像,什麼都沒有,很簡單,一尊佛像,一對蠟臺,一個香爐,一個引磬,一個小木魚。佛像後面寫了一個大字,老人自己寫的,寫了一個「死」字。這個方法妙!讓你一看到,死到臨頭了,試問問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所以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我自己常常想到,我們的壽命就到今天為止,今天就要死了,還有什麼想頭的?那我們得認真,想死,死了,死到臨頭了,還能想這些衣食住行嗎?還能想這些享受嗎?沒有了。現在只剩一個念頭了,求生淨土。什麼都放下了,只想阿彌陀佛,我在這裏等你,你來接引我。除這一念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是我的?連身體都不是的,我們要用這種心態去念佛,那真是《彌陀經》上所說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往生了,這真的不是假的。今天阿彌陀佛沒來,等了一天沒來,明天還是做如是想,天天做如是想。這什麼意思?給學佛同學做個樣子,肯定有一天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說,你做樣子做夠了,可以到極樂世界去了。
沒有別的,徹底放下!放下不是把事都扔掉,不是的,事照幹,今天這一天事情還得照幹,心裏頭痕跡都不落。心裏面呢?心裏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的是阿彌陀佛,想的是阿彌陀佛,真念佛,不搞假的。這就是什麼?這就是諸佛如來到這個世間來就為這樁大事,為了什麼?説明眾生趕快成佛。你本來是佛,你現在念佛,肯定就作佛了,本來是佛!世間事,十法界的事,別去理會,隨緣就好,不要攀緣,「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古大德教我們的。如果我們不知道,在周邊一切人事物上,還會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那你就在造新殃,你就在造業,錯了。事上隨緣,心上要乾淨,事為什麼?是假的,事事無礙,只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什麼障礙都沒有。障礙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裏面最嚴重的障礙,頭一個是對立。決定不能跟人對立,不能跟事對立,不能跟一切萬物對立,首先要把這個消除,成就自己這一生圓滿的道業。決定不能有控制的念頭,更不可以有佔有的念頭,就學這個,從這裏下手。怎樣把念頭化解?念阿彌陀佛就化解了。我心裏只有阿彌陀佛,只想阿彌陀佛,一心想著早一點回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
那個地方修學的環境好,人的壽命長,無量壽,而且快速成就。為什麼?修學環境好,決定沒有障礙的緣被你遇到,你在那裏找不到有障礙的。都是成就你的緣,因為你在那個地方,你所接觸到的都是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曉得,你能夠時時刻刻接觸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你有能力分身,坐在那個地方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分無量無邊身到十方世界去拜佛、供養、聽佛說法,這是十方世界裏沒有的緣分,極樂世界具足。所以廣學多聞,到極樂世界真的廣學多聞,諸佛親自教誨,你有能力分身。你說這樣殊勝的因緣,這麼殊勝的學習環境,怎能不去?何必貪戀此地?釋迦牟尼佛怕我們在這裏動貪戀的念頭,所以一生不搞道場,沒有貪戀的。樹下只准睡一晚上,為什麼?這樹蔭很大,你起了貪心;只能睡一晚,第二天到別的地方去,斷你的貪心,這真叫善巧方便,幫助我們不生煩惱,幫助我們不造罪業。這一大事因緣,也有人講,這個大事因緣是生死大事,有這個意思,不夠透徹,透徹還是要依經來說,經典裏面給我們講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為這樁事情。
這樁事情在整個佛法教學裏面,它有三個階段完成。學佛學什麼?經典裏面我們常常念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梵文音譯過來的,可以翻,可以翻為什麼不翻?叫尊重不翻,因為它是你修學的終極目標,所以保持著梵文,尊重它。翻成中國文叫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我們要圓滿佛的知見,這三個階段,先求正覺,覺悟,正確的覺悟,不偏不邪,都是自性本有的。如何能夠成正覺?你只要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執著放下了,你就成正覺。成正覺有一個學位的名稱,叫阿羅漢,你就證得阿羅漢。所以諸位要曉得,證得阿羅漢就是成正覺,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你達到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繼續再放下,放下分別,分別比執著輕,執著是很嚴重。執著才有六道輪迴,執著放下,六道就沒有了,叫超越六道輪迴,沒有,六道沒有了,假的,像作夢一樣,醒過來了,夢境不存在了。你再放下分別,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你就提升,境界上升,你就證得正等正覺。正等正覺稱之為菩薩,這是佛法裏第二個學位名稱,你就成菩薩。誰不是菩薩?放下就是!最高的這個學位,上面加個無上,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學位名稱叫佛陀。所以大乘經教裏佛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說是不是?是!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是佛;不放下,不放下還是佛,不能說你不是佛,你是帶著妄想分別執著的佛,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不敢輕慢一個人,為什麼?他知道統統是佛。佛佛平等,佛佛性德交流。佛看一切眾生是佛,可是眾生看佛也是眾生,為什麼?他有分別,他用分別心去看他,用執著心去看他,那就不一樣,看錯了!所以你要問問,我哪一天成佛?很簡單,哪一天你看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恭喜你,你成佛了。不但有情眾生都是佛,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統統是的,沒有一法不是的,你就成佛了。你還看這個喜歡,看那個討厭,那你是六道凡夫。佛就為這樁事情出現於世,幫助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的佛恢復正常。這就是諸佛菩薩興起的因緣。
《華嚴.性起品》有這麼一段話,「如來、應供、等正覺」,這是佛陀的十號,十種稱號,所有諸佛是平等的,這十種德號是性德,所以你自性裏頭統統有。「性起正法,不可思議」,正法就是大乘,大乘從哪里來?自性裏頭本來具足,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所以性起,它不是緣起,緣起不是真的,性起是真的,這個要知道。我們中國老祖宗給我們講的這些倫理道德是性起,它不是緣起的。中國傳統文化用一個字來代表,就是孝道,孝文化,從孝裏面衍生出四科,就這四樣東西,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它是性起,不是哪個人發明,不是哪個人設定,不是的。就好像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不是人給它定的,大自然,佛法的名詞叫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是性德。中國老祖宗也很了不起,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人性本善。《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是緣起的,這個善是性起,性起沒有相對的,換句話說,善惡二邊都不沾,那叫真善。有善有惡,不善。這個境界就高,人性本善。要用佛法來講,好懂。惠能大師見性了,性是什麼樣?你看他描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是性德,清淨是性起,性本來是這樣,從來沒有染過。我們現在這個清淨的本性有沒有染過?沒有。在聖、在佛的位置上沒有加一點,在凡不減,它也沒有減少一點,它是真的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它不是在二邊,它也不是在中道,中道跟二邊又是對立,所以「二邊不立,中道不存」,不可思議!你不能想,你一想就錯了,你不能說,你一說也錯了,你說不出來的。所以宗門大德有個比喻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說不出來。只有到那個境界的人,彼此會心一笑,都明瞭了;不到那個境界,不行。所以性起,性起跟緣起不一樣,性起正法,大乘是性起,小乘是緣起。大乘裏面有沒有緣起?有,大乘要分等級,上上乘是性起,一般講的大乘、中乘、小乘都是緣起。禪宗很明顯,惠能大師接引的上上根人,那是性起;神秀大師接引的是大乘,緣起,所以他還有「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是緣起。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所以者何?非少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這是什麼?這是緣起,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是緣起,不是性起。這個緣起是什麼?感應。因是什麼?眾生有感,佛就有應。這個我們用江本博士的水實驗,你就會很清楚,他水實驗的有很多照片,我們這裏走廊上掛著有,諸位可以去看看。我們起心動念是感,是緣。水,水是礦物,物質,物質什麼?它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永遠不會滅的。能大師見性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那個本不生滅就是講見聞覺知,所以見聞覺知是自性。可是迷了之後?迷了之後就不叫見聞覺知,叫什麼?叫受想行識,變成阿賴耶了。阿賴耶就是受想行識,你看前五識,受;第六識,想;第七識,行,行就是念念不住;第八識叫識,變受想行識,我們給你講精神、講心理、講心法。所以心法跟物質是永遠分不開的,只要是物質,裏頭一定有見聞覺知。在六道裏面,那肯定它就有受想行識。所以我們起個念頭,我喜歡你,你看那個水它就收到,它也很喜歡我們,它現的那個圖案就非常美,我們喜歡它,它就喜歡我們;我討厭它,它現的相很醜陋,意思是說我也討厭你。通人情!礦物。我跟江本博士說,水有受想行識,所有物質都有受想行識,你好好去實驗。它現的相不只是色,佛告訴我們,它有四種相:色聲香味,它有這四種。你今天做實驗,四種才看到一個,看到色,它的音聲你沒聽到,它的香味你沒有聞到,它還有味你沒有嘗到,有色聲香味。所以科學跟佛法比還是有一個距離,什麼時候科學方法能把色聲香味統統測出來,那就圓滿。佛給我們講諸法實相,那不是假的,真相,實相是真相,一切法的真相。小,小到物質現象,我們現在講基本粒子,誇克,肉眼看不見的,這麼小的物質,你不能輕視它,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是這個小物質組成的。每一個最小的物質,基本的這些物質,它統統都有受想行識。覺悟了,受想行識就變成見聞覺知;迷了的時候,見聞覺知變成受想行識。它不生不滅,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佛出現在世間是感應。眾生沒有感,佛就不會出現;眾生有感,佛就出現。我們想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的被你見到了,你有感。我沒有感,為什麼也見到阿彌陀佛?其實有感,你自己不知道。感是有顯感、有冥感,顯是起心動念很明顯,我想求佛;冥是什麼?我起心動念自己都不知道,或者是過去的緣不知不覺它成熟了,感得佛現前、菩薩現前。應,也是兩種,顯應、冥應。我們求佛,佛菩薩來了嗎?來了,我們肉眼看不見,冥應。他不是不來,他真的在你身邊,你看不到他,他看得到你,你看不到他,冥應,冥冥當中照顧你、幫助你,真有,不是沒有。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所以感應有四句。這是說明什麼?佛法是緣生法,緣生法不能執著,要不要它?現在我在迷,還沒有開悟,沒見性,我需要它,它幫助我;見性之後,不要了,就全放下了。見性之後你再去執著它的話,那你又迷了,你就錯了。我們沒有看到見性的人還帶著一大堆經書,沒有。沒見性的人走到哪里是帶經書,見性就沒有了。為什麼?所有一切經論統統是自性裏頭流出來的,他要帶那個幹什麼?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一生沒有帶過一本書,他到哪里去就是衣缽,不可能有一本經書。你拿著經書去問他,他對答如流,沒有一樣東西把他難住,那是什麼?稱性。我們學佛終極目標就是要見性,要見性就得要放下。煩惱障放下,所知障放下,障礙就沒有了。
底下一句說,「以十種」,這個十不是數字,是比喻,比喻什麼?無量,圓滿。《華嚴》是用十表法,《彌陀經》上用七表法,都不是數目字,代表圓滿。七代表圓滿,四方、上下這是六,還有當中,這是七,七是表這個法,圓滿。十,十代表數字,從一到十是個圓滿數字,它是表法的,所以代表圓滿的。也就是,底下講「無量無數」,無邊無盡,它取這個意思。「百千阿僧祇」,阿僧祇是古印度一個大數目的單位,十大數的一個單位,「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這個話我們能不能相信?能相信,決定不是我們一個人,我們在那裏想佛,佛就來出現於世了,不是。多少眾生跟佛有緣,共業所感,佛出現於世,不簡單!我們再回頭來想,我們現在帶業的這個業報身,到這個世間來,找到父母,我們到人間來,這有多少因緣?給諸位說,跟這是一樣的,也是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因緣,我們到這個世間來了。這個緣裏頭有染有淨、有善有惡。佛菩薩出現,這個緣是清淨的,是善的;我們到這個世間,在六道裏頭捨身受身搞輪迴,這個緣是染緣,這個緣是不善的緣。所以,任何一法都是無量因緣成就的,凡是因緣成就的,要知道,沒有自性,沒有自體。《中觀論》裏頭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是佛說的。所以「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可以欣賞,你不能控制,你不能佔有,那就對了,你完全做對了。你要想控制、想佔有,那就錯了,你造業了。不管你怎麼樣造作,你都控制不了,你也佔有不了,這跟你講真話。你有這種念頭的時候,你心裏染汙了,不清淨了,清淨心失掉,平等心失掉,這《無量壽經》經題上,覺悟的心失掉了。清淨平等覺是你的性德,是你本有的,你本來是這樣。一個錯誤的念頭,這三個都失掉,清淨沒有了,變成染汙;平等沒有了,變成貢高我慢;覺沒有了,變成愚癡糊塗,變質了。所以真正修行人應該要知道,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真修行。真修行,你要想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樣子,真放下。一切時一切處,他心地乾淨,他什麼都沒有。他什麼都知道,他什麼都具足,他絲毫欠缺沒有,為什麼?性德是圓滿的。這個不可思議,真的不是假的。
下麵說,「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大事因緣者何?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唯是唯獨,就是希望眾生開示佛知見,佛知佛見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下麵說,「夫《華嚴經》乃世尊最初所創言」,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示現,成佛的時候,第一部講《華嚴經》,這是最初講的。小乘不承認,為什麼?佛在定中講的,我們一般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二七日中,他在菩提樹下打坐兩個星期才出定,我們怎麼會知道?他在定中為法身菩薩講《華嚴經》,那就是什麼?他開悟了,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樣?詳詳細細跟大家做個報告,這個報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惠能大師開悟,給五祖忍和尚提出報告,二十個字。能大師的開悟跟釋迦牟尼佛開悟沒有兩樣,完全平等的。然後我們就知道,惠能大師這二十個字,一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一濃縮就是那二十個字,妙!一個是細說,一個是只講綱領。所以能大師能不能講《華嚴經》?沒人啟請,沒人找他,真要啟請,請他講《華嚴經》,他講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裏面也就是教導我們應該怎麼學佛,不要往經教裏頭鑽,往經教裏頭鑽是苦不堪言,為什麼?不開智慧。所學的是什麼?學的皮毛,文字皮毛,現在的名詞叫佛學,那不是學佛。學佛要像佛一樣開悟,絕不是把佛的東西記在心上,把佛的東西記在心上,變成什麼?變成所知障,還是障礙你明心見性。但是什麼?大概不會障礙你往生,障礙你見性,你見不了性,障礙你證果,這肯定造成障礙。可是你要認真去念佛求往生,還得要把這個東西丟掉,你得用清淨心生無量壽,生極樂國。心不清淨到不了極樂世界,這個都得要曉得。所以《華嚴經》是初說。
「《法華經》乃末後之垂教」,說一個最初,說一個末後。「自始至終,唯為此大事因緣,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什麼意思?下面說,「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等成正覺也」,這解釋了。佛的知見是什麼?佛的知見是你的本心。你本心裏面,這個本心就是像惠能大師所講的,「何期自性」,那就是本心。「本自清淨,本自具足」,具足什麼?一樣都不缺,圓圓滿滿。《華嚴經》上說出來了,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用這句話可以解釋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是什麼?用我們這個經來說,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你看統統具足,本自具足,沒欠缺。所以佛法沒有別的,放下就是。
我當年學佛,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章嘉大師。一個朋友給我介紹,這個朋友在滿清時候他是親王,敏親王,清朝亡國了,他也變成平民,我們才有緣認識。他是章嘉活佛的弟子,我剛剛接觸佛法,在那裏看經,他看到了,他說:你看,能不能瞭解?我說:不行,這個意思參不透。他說:要不要找一個老師指點指點?我說:誰?他說:章嘉大師。我說,好!我也不知道章嘉大師是誰,因為他的一番好意,我說好,有人指點太好了,就帶我去見他。我跟大師見面,第一句話向他請教,我說,方老師把佛經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的好處,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契入?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看了半個多鐘點,他說了一個字,有。我等了半個多鐘點才等出一個字,「有」,精神就振作起來了。他又不說話了,這又等了差不多六、七分鐘,跟我說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這個老人這些方法,我們感到很驚訝!這麼簡單,為什麼?我一問你,你應該就答了,為什麼要等半個鐘點才答覆我?我大概到十幾二十年之後才恍然大悟,那個時候年輕,一定心浮氣躁,所以老師看著我,讓我把整個妄念放下了,聚精會神,用清淨心來聽他教誨。可是他說個有,我的精神一振,不就又浮躁了嗎?所以還得要按一下。使我想到古人教學那個味道,我那一天才嘗到一點邊緣,言語非常簡單。他說得沒錯,我們從那個時候開始在經教裏面學到今天,五十九年了,講經也講了五十二年,明白了。所以現在人學東西學不好,那當然,為什麼?心浮氣躁,那比我差遠了,他怎麼會學到東西?我那個時候覺得我已經不錯了,可是在章嘉大師面前不行,不夠格,還得要跟他坐半個鐘點,他老人家才開金口。現在哪里去找這個學生?如果學生提個問題問我,我要是半個鐘點不答覆,他轉身就走了,聽都不聽了。我還不錯,我還真能等。所以講古人教學、傳道的話跟現在人不一樣,他真有東西。
所以這個話就講白了,是希望一切眾生開明本心,開明本心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同佛知見,跟十方如來所證的完全相同;這就叫成等正覺,等是平等,成正覺,這個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跟《華嚴》、跟《法華》沒有兩樣,直接幫助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把《無量壽經》跟《華嚴》、《法華》平等了,不但平等,還超過,這到後面會給你講到。《華嚴》、《法華》引導我們入《無量壽》,這有證據,《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清清楚楚。所以《無量壽》是《華嚴》、《法華》的歸宿,《華嚴》、《法華》的總結,你知道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才讓我們真正認識這部經在整個佛法的分量,沒有能夠相比的。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得來不容易!得來多麼慶倖。
下面舉例說,「《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這部經是玄奘大師翻譯的,就是《阿彌陀經》。我們現在流通念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姚秦時代。玄奘大師是唐朝時候,這是唐譯本,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裏面有這麼一句,「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這一句話,羅什大師譯的經裏沒有,玄奘大師翻譯的有。玄奘大師是直譯,照著梵文經文直譯;羅什大師翻譯是意譯,沒有照原來的經文,把原來經文裏的意思完全用中國人熟悉的這種文法翻譯出來,所以我們念起來就像念中國古文一樣,非常容易接受。「可見淨土法門之興起,正同于《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也。何以故?」這再加個為什麼。怎麼時間又到了?我都忘掉了,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明天我們接著往下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