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道家的“棄知”和“棄智”

分類:心靈分享
2013/02/17 21:23

說到棄知棄智,不得不先談談道家思想,道家真的是博大精深啊。




莊子的《逍遙遊》已經給出了幸福的方法:幸福有兩種,相對幸福和絶對幸福。相對幸福只要自由發展自己的自然本性就可以,而絶對幸福是對事物自然本性有了更高的認識,個人認為就是超脫。大鵬一日可飛九萬里,小鳥只不過幾里地,可是他們都是幸福的,不需要跟別人比較,只要跟自己比較,順應天性即可。


道家主張用理解可以削弱感情。例如,下雨不能出門,大人能理解,小孩卻生氣,因為大人理解的範圍比小孩更大。聖人可以完全理解,顯得無情,其實是不被情所亂。世間自有自然本性和規律,絶對幸福就是全部有所理解,不再受外界變化影響,快樂和幸福也不依賴外界,簡言之就是超脫看破紅塵。那麼,修煉的法門就是去理解,理解的通透了,自然可以達到。



要做到相對幸福,其實很容易,那就是去做自己,做自己喜歡的擅長的,順應自己的天性。那麼如何做到絶對幸福,就像上面說的,去理解萬事萬物。但是這又是如何去做得到呢? 難以想像,那個時候道家就已經給出瞭解決方案。就是去做到內聖(即精神上的至高境界)。主要通過對知識的理解。



簡單說,只要能言語的東西,都是有限的,基於一定主客觀才是相對正確的;真正的高深的知識和道理是無言,然而無言只是形式,內涵是知變成不知,不知和無知不一樣,無知是原始狀態,是什麼都不懂,而不知是先懂了以後再變到不懂,為什麼後來又不懂了呢,因為萬事萬物眾生都一樣了,換言之,就是佛學的沒有分別心。


分別心都沒有了,世間萬物都一樣,人和人沒區別,可以接納一切,這個時候,已經天人合一,與宇宙同在了。



那麼,棄智又是什麼意思。這個就要說到相對幸福了,因為絶對幸福不是那麼容易做得到的,大部分人還是要追求相對幸福。對於相對幸福,道家提倡的是道法自然,一切自然有順應天性的規則法則,無需刻意去做一些事情,刻意也是徒勞,應該順應天性並且守好自己的本份。



老子提倡一個人該把自己行為限制在必要的(為達到目的)自然的(不做人為努力)範圍內,也就是做多大努力呢?僅僅可以達到你的目的就可以了,不要再貪心再去奢求別的。或者說,有些事是天命的,別人為去追求,比如你就是不適合學習,你適合搞藝術,那你就別強迫自己去讀碩士讀博士,比如提早去搞藝術。而對於結果應該追求的生活。



慾望太多就會做過多的事情去追求快樂,但是做得越多反而越得到相反的結果。老子因此強調棄智,因為渴求知識也是一種慾望,知識增加就學不會知足了。而這一切都是為了順應自然,知足常樂。做不到知足就失了章法了,破壞了本意。(毛毛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