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學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影

2013/01/30 08:55

  (一般若學的核心思想 二般若學在印度的傳播 三般若學在中國的流行)
  佛法現世,實源於釋迦佛的大覺心海。然而般若學,乃是佛在菩提樹下所體悟的宇宙、人生真理的覺慧。因而,只有般若學,才能了諸法的因果事理關係中之普遍性、必然性,洞察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達到覺悟與解脫。所以,般若學無論在印度或中國對於佛教的發展都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引起了佛學界的極大重視。
  一 般若學的核心思想
  般若學,是關於佛教義理的一門學問,它主要依據《般若經》而成立。因此在論述般若學時,總不能脫離《般若經》的主要內容。般若譯為智慧。但這與一般人俗稱的智慧不同,它是從深刻地體驗真理所得到的特殊的智慧,如佛在菩提樹下獲得的體驗真理的智慧。一般的世俗智如哲學家、科學家之智,他們對宇宙人生的一些看法,雖然也含有般若智在裏面,但畢竟是不究竟的、不完滿的智慧,佛教稱之為方便智。而般若智慧,是究竟的、完滿的,佛教稱之為勝義智或實相智,也就是通常說的中道覺慧。下面試從三方面來述明:
  (一) 緣起
  般若的中心思想,可以歸納為假有性空。但支持這個中心思想的理論基礎,主要還是緣起。然而,經中說到緣起時,總是這樣說: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集聚。又說:無明離欲而生明,彼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見《雜阿含經》)此與彼是相互依持而生,相互依待而滅,意思是說,生死相續的流轉門和生死的還滅門,都是由因緣而生,由因緣而滅。但緣起的內容不僅僅在於有情世間的範圍內,而且,包括山河大地,草木森林等——無情器世間。如《十二門論》說:內緣起,即無明緣行等十二支;外緣起,即如以泥土、輪繩、陶等而成瓶。內是指有情世間,外是指無情的器世間。這樣凡是存在的因果、事理等,一切都是緣起的。如果離開緣起,一切法則無從安立。《阿含經》中說,有人問佛所說何法?佛說:我說緣起。可見,緣起法揭示的是一切法生滅的因果聯繫,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
  緣起是佛教的專用名詞,但在佛教的學派中,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今略概括三點來說明:
  一是果起因待性。是指現實存在的事物,決不會自己如此,必須從因而生起之緣,也就是從果所因待的因緣,即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但一般人不瞭解緣起的因待性,疏忽了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種種孤立的認識,對現前的善惡產生無因無果的錯誤認識。因此,只有從緣能起果的規律中,把握緣起相關的因待性,才能認識緣起,以及悟入緣起法性的空宗。緣起不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生起,而且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還滅。因為,依他而有而生,必須依他而無而滅,就是說,生必歸於滅,有必歸於無。正如《阿含經》所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世間集,是因惑感苦,相順相生;世間滅,是由道斷惑,相違相滅的。所以,緣起法即是相依相生的流轉,又是相依相滅的還滅,也就是依于緣起成立生死,依於緣起而有涅盤。
  二是因果序列的必然性。佛說緣起,不僅說明現實中一切事物現象的彼此因果關係,而且,深刻地分析出因果生滅次第(序列)的必然性。如有情必有生老病生,無情必有成住壞空。這是緣起的必然性。有的人認為,自己所作惡業別人不知,就可以免於報應,哪知道一切法都受著因果序列制約,是具有必然性,普遍性,本然性的,誰也避免不了因果的羅網。
  三是諸法的空寂性。從緣起法中瞭解到,有果從因生的因待性,有因果序列的必然性,這因待性與必然性,不但是如此相生,而且是如此相滅。如果再進一步探討分析一切法為何如此生滅,如此次序,便如皆由眾緣組合。但這是一種假合,本身就沒有自性的存在。因為,一切法的存在,僅僅是因緣和合的假在。《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諸法的存在好比夢、幻、泡、影的無常的、無我的東西。一般的角度看,諸法的彼此因待,前後必然,世間的因果幻化等等,好象有個東西存在,有跡可尋,有形可捉。但從根本上看,一切法是無自性,了無可尋、可捉的。所以說緣起是宛然有而畢竟空,畢竟空而宛然有。可見,佛說緣起,往往與一般人相反,一般人只認為世間一切法,都是實在的、固有的、不變的、真實的,甚至認為一切是由神主宰、神創造,依佛法說,這些只不過是自性執、妄執、自我成見的反映。因此,佛教最反對說世間有造物主存在,有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
  (二)性空
  性是指諸法之體性、理性,空是指諸法皆由眾緣假合,沒有自性。諸法的體性、理性不可得,名為,即性空是同義異名。性空觀是佛教認識宇宙萬物的基本點。但一般人對空,都有所誤解,有的認為空是什麼也沒有,等於數學上的零。甚至把《醒世歌》中的話也拉到佛教裏來,如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冥在其中;夫也空,妻也空,大限來時各西東;母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人生好比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後,到老辛苦一場空。注意,佛教的與《醒世歌》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醒世歌》的人生看法,一切都歸於失望、空虛、幻滅,毫無意義。而佛教是從現實人生中,否定絕對的、不變的存在,肯定其相對的意義;更深入地,揭示人生的真相意義,給人以究竟的歸宿。
  還有些人引用科學剖析法來解釋般若的。先從物質分析開始,至元素分子原子中子,最後粒子就是(見《內明》),這種解釋是不符合佛教的本義的,完全違背了般若的空義。佛教的空不是同一法中,某部分空,某部分不空,而是當體即空、自性空、畢竟空。我們要更深刻地瞭解空義,須從三方面去理解:
  其一,世間沒有不變性的東西,也就是諸行無常。一切法都是眾緣組合,沒有固定、實在的自性,時刻無不在生、住、異、滅的運動中變。所以一切法是無常的、變化的、否定不變性、永恆性、不滅性的神我,即是空。
  其二,世間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因果聯繫,大至宇宙,小至微塵,無非是相互依待的存在。因此,每個人的生存,決不能脫離人類社會的關係。否定獨存性的梵我,也就是空。
  其三,世間沒有實在性的東西,一般人總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實在性。但嚴格的按緣起法說,實在性是不可得的。所以,世間一切事物,只能說假在。否定實在的世間造物主,就是空。

  從這三點可以看出,一切法的自性空說,主要從緣起因果而顯,若悟透了緣起法,便明白一切法畢竟空。反而言之,若明白了一切法的畢竟空,便明白了緣起法的至深妙義。其實,二者是同一內容的兩種說法而已。
  (三)中道
  中道,很容易被人們誤認為模棱兩可,其實佛教絕不是如此主張,中的意思,就是以中正不偏的態度與立場,深入人生、宇宙的真面目。它既不偏於理性、出世間、性空等,又次偏於事相、世間、緣起,只為中道。詳而言之,一切法是從緣而起,所以一切法是性空。因為是性空,所以要依因緣而現起。這樣法法從緣而有,法法本性而空,緣起與性空,不一不異,相輔相成,空有無礙,不落二邊,即所謂中道。
  中道,是佛以般若智慧親自證得的真理,非一般人所能及。世俗言說,難免片面性。如外道偏無,是墮於斷滅;凡夫偏有,是墮于常邊。佛法為了糾正這種片面性,所以說緣起即空的中道。其實,緣起有不礙性空,性空也不礙緣起有,二者本身即是不偏的中道。因此,佛教的最高、最完滿的真理,也就是緣起性空。所以說般若慧是空慧中道覺慧的最高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