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開智慧

2013/01/30 08:53


  文殊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常侍釋迦牟尼佛左側。胎藏界之文殊,左手持青蓮,表示專司一切如來之智慧,不染著法的無相之智慧;金剛界之文殊,右手持利劍,表示能斷一切煩惱。文殊菩薩騎著青毛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是最勇敢的,不怕一切而毅然前進的。文殊手持蓮花或手持利劍的形象,都是為了展現這位大菩薩的智慧一前者以蓮花象徵的純潔高尚,後者以利劍象徵智慧的無所不能。按照佛教的說法,淨土不可思議的法門,如果沒有文殊第一勇猛的根本大智,是絕對無法證解的。文殊是梵文文殊師利”(Manjusri)的音譯之略,也有譯作滿殊屍利曼殊室利的。文殊的意思,師利吉祥的意思。《首楞嚴三昧經》說:文殊菩薩在過去就已經成佛,號稱龍種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現在世成佛,號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導駕慈航,示居因位;未來世成佛,叫做普明佛。如果有人聽到普明佛的名號,能滅五無間的重罪。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記載:佛告跋陀波羅菩薩:文殊師利有大慈悲心,生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來我所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以此三昧力出現於十方。佛滅後經四萬五千歲,于其本生處人滅。由此可知,文殊與釋迦牟尼是同時代人,約在西元前六世紀出生于古印度舍衛國,系多羅聚落婆羅門種姓。他的父親名叫梵德,是一個著名的大長者。在釋迦牟尼傳教說法的五十年中,文殊始終追隨左右,成為釋迦牟尼的得力助手。凡是大乘法會,文殊必定認真參加,而且積極提問。因為他深知釋迦牟尼有一個習慣,叫做無問不說。如果沒有弟子向他請教:世尊,雲何……”他就不會主動宣揚自己的佛學思想。一·定要有人問雲何,他才會去解答那個雲何。所以,文殊不僅積極提問,而且提出的問題恰到好處,問得釋迦牟尼心生歡喜,從而道出精闢的哲理,帶出生動的故事。
  文殊還協助釋迦牟尼教育比丘,、教育世人,所以許多大乘經典稱他為導師。享有這樣的尊稱,在釋迦牟尼弟子中是罕見的。文殊曾引導六千名年輕的比丘,實踐利益他人的普賢行,去印度北部宣傳大乘佛教。據說釋迦牟尼曾囑託文殊,在自己滅度以後,要他和阿難、彌勒在鐵圍山結集大乘三藏教法。文殊接受了這一囑託,在釋迦牟尼涅檠不久,就與彌勒、阿難一起,帶領許多佛門弟子,來到鐵圍山結集大乘經典,從而使大乘佛教賴以住世,並且發揚光大。印度大乘佛教流派,有龍樹創立的空宗和無著、世親兄弟創立的有宗。空宗體現了文殊的佛學思想,有宗體現了彌勒的佛學思想。按照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在世時,文殊和彌勒即已分別為兩種佛學思想的傑出代表。
  文殊是大乘空宗的奠基者。其大乘空義的特點,就是不著、不執不二法門。文殊的這一佛學思想,在《維摩詰所說經》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有個最著名的居士,名叫維摩詰。,相傳他從妙喜國化生到毗耶離城,以俗家名義輔助釋迦牟尼以佛法教化眾生。有一次,毗耶離城的五百位長者到釋迦牟尼的住所,請佛陀說法。維摩詰稱自己有病,沒有同他們一起去。釋迦牟尼聽說維摩詰病了,就派人前去慰問,但找不到合適的領隊。迦葉、阿難、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富樓那、迦旃延、阿尼律陀、優婆離、羅眼羅等十大弟子,沒有一個敢於承當帶隊問疾的任務。有的推說:我曾經被維摩詰呵斥過。有的推說:我害怕與維摩詰直接對話。釋迦牟尼便要彌勒菩薩帶隊,不料他也說:我不堪擔當這個重任。因為我對佛法的理解還有欠缺,曾經挨過維摩詰的嚴厲批評,就怕這次去再討個沒趣。釋迦牟尼的目光將會場掃視了一遍,最後停留在文殊菩薩身上,說道:文殊,看來只有派你帶隊前去探望維摩詰了。文殊菩薩並不推脫,說聲謹領法旨,便準備出發了。釋加牟尼道:且慢。這次去看望維摩詰,必聞妙法。多些人去,多些人受益。於是,文殊此行,竟有八千位菩薩、五百名聲聞跟隨。
  文殊菩薩和隨行的菩薩、聲聞一起來到毗耶離城維摩詰的居所。這是一個只有一丈見方的小房間,屋內除了一張床,沒有其他東西。維摩詰臥於床上,見文殊菩薩等前來探望,便客氣地請他們坐下。
  舍利弗暗暗嘀咕:這麼小的屋子,這麼多人怎麼擠得下?”不料維摩詰卻說:只要你們願意,這屋子再多的人進來也不會覺得擠。
  舍利弗在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中,號稱智慧第一,頗有些自負,說話不肯讓人,脫口問維摩詰:請問居士,屋裏沒有一把椅子,怎麼坐呢?”維摩詰反問道:不知你是願佛法而來,還是為椅子而來?”舍利弗有點尷尬,遲疑了一下,只得回答道:請您不要見怪。我當然是為了佛法而來,不為座位而來;我們都是為佛法而來。主客的這番對話,使氣氛有點緊張。
  文殊菩薩很善於調節氣氛,趕緊切人正題道:不知居士這個病因何而起?現在是否好些了?世尊對您十分關心,派我們來看望您。維摩詰回答:謝謝!我已病得好久了。從有癡愛則我病生。因為一切眾生病了,所以我也得病;如果一切眾生能不病,我的病也就好了。文殊菩薩問:這話怎麼說呢?”
  維摩詰道:有生死就有疾病,這是客觀規律。如果眾生不得病,那麼菩薩也不會有病。譬如說,一對夫妻只有一個孩子,孩子病了,父母也生病;孩子痊癒了,父母也不病。菩薩之于眾生,就像父母之于孩子一樣,充滿了關愛,所以才會眾生得病菩薩亦有病。眾生不得病菩薩亦不會有病。菩薩的病,都是因為大悲而引起的。文殊菩薩又問:居士所病,為何等相?”維摩詰回答:我病無形,沒法看見。文殊菩薩再問:居士屋中,怎麼空空如也,沒有一個照顧您的人?”維摩詰回答:諸佛國土,不也是空的嗎?”文殊菩薩又變換話題道:請教居士,什麼是菩薩人不二法門?”維摩詰默不作聲。文殊菩薩感歎道:善哉,善哉!沒有文字語言,才是真人不二法門。
  維摩詰現身說法,應機化導,妙語連珠,用以宣揚本無空空等大乘佛教義理,深信而又通俗易懂。他所顯示的種種神通和辯才無礙的本領,深受文殊菩薩一行的敬佩。終於要告辭了,文殊菩薩對維摩詰說:今天我們來看望您,其實是在進行一場佛學交流。您所闡述的諸法性空的思想,使我們獲益匪淺。世尊預言我們此行必聞妙法,真是有先見之明啊!”
  文殊之所以有資格帶隊去探望辯才無礙的維摩詰,是因為他和維摩詰都是論壇高手。他倆有一個共識,即佛教的最高真理——“真如,是言語道斷而不可言說的,心念之處來而不可思念的;也就是說,是無法通過語言文字、理性思維、邏輯思維所能表述和把握的。
  文殊以修一行三昧著稱於世。有一次,文殊請教釋迦牟尼:什麼叫‘——行三昧’?”釋迦牟尼解釋道: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所以稱作一行三昧文殊又問:“‘一行三昧的要點是什麼?”釋迦牟尼回答:要掌握一行三昧的要點,就要在觀察事物時,從事物的規律或法則的總體上著眼,而不要就事論事地去分別它的差別相。只要這樣,才能居高臨下地看清事物的全貌,一行三昧也就修煉得爐火純青了。文殊在佛界地位極高,這是因為:第一,其來歷不凡,過去世曾經是佛,現在世和未來世亦都成佛。而且現在是首席菩薩,將來是首席佛陀。第二,其智慧無與倫比,按照彌勒的說法,其行廣大,其願無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第三,其佛學思想明確,乃是大乘空義的奠基人,修一行三昧,傳不二法門,真正體現出一個菩薩上求菩提,下化有情的獻身精神。
  中國佛教的文殊信仰,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發展起來的。相傳文殊曾與維摩詰居士談病,借機弘法,充滿玄理,所以魏晉名士對他極為推崇。到了南北朝時期,不僅佛教徒對文殊菩薩充滿敬仰之心,名士清客中亦廣泛流傳著文殊信仰。而這種信仰的顯著特徵,是供奉文殊像、崇信文殊威德,並將山西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文殊表智,乃七佛之師,一切菩薩之師。文殊菩薩在《大寶積經》和《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珠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也有崇高偉大的十大行願。在任何時空,他都以無限的智慧和廣大神通,做著有利於眾生的教化工作。文殊信仰有各種修法,包括一字文殊法五字文殊法六字文殊法八字文殊法等。這些修法,主要是念誦咒語,以此來圓滿所有善法。佛經故事記載供養文殊菩薩可開智慧:智猛法師,年少時非常愚癡,對許多事物都分辨不清,毫無概念,他的父親非常擔心,就用三十文錢,請畫師恭繪文殊菩薩的畫像,並叫智猛對著大士的像虔敬祈求。他的父親晚上入睡時,便夢到文殊菩薩的像放光照智猛的:頭,慧光人頂。智猛覺醒之後,忽然生起辯才智慧,宛如學習多年的比丘一般。在讀誦經文時,對於其內容、文義無不了知。等到智猛年長,出家之後,因其才智過人,所以號為智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