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宗教義

2013/01/26 08:49


一、破邪顯正
  佛教各宗,都要破有所得之見,在破邪之外,而另立顯正;列如俱舍宗破「人法有我說」而立「人空法有說」,成實宗破「法體恒有說」而立「過去未來無體說」,法相宗破「外境實有說」而立「唯識無境說」。這樣的破邪,因為能破者又另立一個自己的理論為正說,而其正說又會變成被破的物件。三論宗的破邪顯正,與其他諸宗不同,認為「破邪」即是「顯正」,不需另立一個「正」的東西,這是繼承印度龍樹的否定宗旨。三論宗所破的對象有四:
  (一)破外教:
  印度的外道有諸多思想,其類別繁多,但可總攝為四種:
  1.邪因邪果:大自在天之思想,大自在天神能造萬物,萬物若滅,歸還本天,此天若瞋,四生皆苦,此天若樂,六道咸樂。天非物因,物非天果,凡物皆由其各類而生,如人由人生,竹由竹生,一個天能生萬物,有違因果之失,故為邪因邪果。
  2.無因有果:心物一切現象,有果必有其因.三世業感不能撥無。無因有果之說,如偶然論、突來說,否定業果之因。
  3.有因無果:是承認現在,否定未來之邪說。是「斷見」之說。如認為人死如燈滅,無有後世之說。
  4.無因無果:否定一切因果之存在的邪說。
  上面所述四種邪說,都是不懂佛教業的道理而產生的偏見。
  (二)破小乘有部的執有:
  這裏所說的有部,主要是指說一切有部。說一切有部是從上座部分出的部派,其主要論典為「一身六足」論。有部主要在於說明三世實有,發現萬法之有相,而以得道為要。
  三論宗認為:
  1.究竟的境界,體絕百非,如欲由言表達,即失其真相。如以「至道」為「有」,即違其性。
  2.有部是「見有」而並不是「見道」。
  3.有部所說之有相法,違背大教,故要破它。
  4.有部是「以流為源」、「以指為月」,忘卻了道源。
  5.阿含有說無相之處,所以佛弟子乃觀空而悟道,今有部之人但明「見有」,可說是自迷本宗。
  6.有部執小乘之流,聞大乘而不信,故應破之。
  7.有部之人,保持自宗,排斥他說,拒大涅盤,故要破它。
  8.但學有部之人,學久容易成
  愚信,不解空理。
  9.佛法皆言見空成聖,而有部言觀有得道。
  10.有部雖知有,而不悟真空。
  (三)破成實宗的偏空:
  主要是評成實論為小乘論典,歸成實論之空理為小乘的偏空。成實論的作者:訶黎跋摩梁代以前的中國佛學家,大多以成實論為大乘之論,因為它所說的空是離有、無二邊的中道,同時最後連其「空心」亦要滅掉,故究竟境界的滅諦,是大乘的思想,只是成實論的論述體裁,還是承襲著印度部派佛教之形式的,在印順導師所著的「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一書中說,成實論是「探大釋小」的論典。可是,吉藏乃始終把成實論判為是小乘之論,主要是在於二空的解析:
  1.小乘是析法明空(分析上之空),而大乘是本性空寂之空。
  2.小乘但明三界內人法二空,故其空義短,但大乘明三界內外人法並空,故其空義即空。
  3.小乘但明於空,未說不空,而大乘乃明空亦辦不空(如來藏)。所以雖明二空,空義不同,小乘之空為淺,大乘之空為深,成實所明,但是聲聞空(偏空),並非大乘所說。
  (四)破大乘有所得之執:
  大乘的「有所得」主要在說明「常、樂、我、淨」。三論宗認為這種執常執我的觀念是有所得,有所得非佛弟子的正見,故應破之。有關邪見:
  1.六師外道:古印度佛陀時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帶)勢力較大之六種外道。
  (1).珊闍耶毘羅胝子:懷疑論者。不承認認知有普遍之正確性, 而主張不可知論,對有無果報等問題,持不定說,認為可能有,也可能無。
  (2).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唯物論、快樂論者。否認因果。主張「命即是身」,即離身體以外,沒有靈魂式生命。他說:受四大人取命終者,地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皆悉敗壞,諸根歸空。否定自我的輪回與解脫,佛教稱之為斷見論。
  (3).末伽梨拘舍梨:宿命論之自然論者。主張苦樂不由因緣,而惟為自然產生。主張諸法自然,修行無用,只要經過一定的期限,不管是有智慧的人,還是愚癡的人,都可以解脫。
  (4).富蘭那迦葉:無道德論。否認善、惡之業報。為無因論者,他說:生死的雜染與解脫清淨,非人類意欲的產物,實為偶然的。善惡不過是依習慣而定,無所謂善惡業果。因此,在他看來,是荒樂無害,精進無功。
  (5).迦羅鳩馱迦旃延:無因論之感覺論者。認為地、水、火、風空、苦樂、靈魂為獨立之要素,不系因緣。
  (6).尼幹陀若提子:耆那教之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應償之,並非今世行道所能斷者。特別重視苦行,作「以苦斷苦」的修持,大有儘先償還宿罪,不再造業,即能早得自我解脫的意味。
  2.九十六種外道:六師外道中,每一師各有十五個持不同見解的弟子,共九十人,連同六師共成九十六人。
  3.五種不正見:
  (1).身見:梵語叫「薩迦耶見」。執我之見,以為我是主宰,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
  (2).邊見:執常或執斷的見解。
  執常:認為人死後還是為人,生生世世都是為人。
  執斷:認為人死如燈滅,沒有因果輪回之事。
  (3).邪見:是謗因果、謗作用和謗善事之見解。
  (4).見取見:是「非果計果」,以有漏果當成是涅盤境。
  (5).戒禁取見:是「非因計因」,不是解脫的因素,而計為是解脫的因素。
  4.戲論:是不符合佛教觀點的論言或觀點。中論疏卷一把戲論分為兩種:
  (1).愛論:謂於一切法有取著心。
  (2).見論:於一切法作違背佛法的見解
  二、真俗二諦
  所謂諦,就是真理。中論觀四諦品:「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這是說:所有的佛都依據二諦為眾生說法,第一依據世間的真理,第二依據第一義諦(真諦)。如果有人不能分別瞭解這二諦,對於深奧的佛法,就不知道它的真實含意。
  百論破空品稱:「諸佛說法,當依俗諦、第一義諦,是二皆實,非妄語也。」這是說:所有的佛演說佛法,往往依據俗諦和第一義諦。俗諦對於一般有情來說是真實的,第一義諦對於聖者來說也是確有解脫之法。這二諦都是真實之說,並非虛妄言說。
  十二門論第八品觀性門品稱:「若人不知二諦,則不知自利、他利、共利。」吉藏大師:「十方諸佛,當依二諦說法,故眾經莫出二諦。眾經既不出二諦,二諦若明,眾經皆了也。」由此可明,三論宗對二諦相當重視。
  青目中論釋說:「世俗諦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於世間是實;諸賢聖知其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于聖人是第一義諦。」這是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本來是空無自性的,而凡人不認識這種真理,對世間事物作了虛妄顛倒的認識,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實有的,這就叫俗諦。佛教聖人(解脫者)把這種顛倒了的認識再顛倒過來,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是空無自性的,這種認識就叫做第一義諦。俗諦是對一般有情講的,如同苦是對一般有情講的,而真諦是對佛教聖人講的,使其印證佛法。
  真俗二諦的分別,如佛說:聖歸涅盤,法歸分別。而真俗二諦的關係,如偈雲: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諦。佛法上說:一切智者,以譬喻得解。這可以說是「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諦。」的很好解說。譬喻是要透過文字語言的俗諦,才能讓學佛者達到超越一般世間的真實解脫境界。
  三、二藏三輪的判教
  各宗的判教,都有其意義存在。三論宗的吉藏大師也建立了二藏三輪的判教,以為方便。二藏:聲聞藏、菩薩藏。
  淨名玄論卷七說:「二藏義有三雙:一、聲聞、菩薩藏,此從人立名。二、大乘、小乘藏,從法為稱。三、半字、滿字,就義為目。此三猶義一耳。」這其中的聲聞、菩薩;小乘、大乘;半字、滿字等義,我們可以說是「雖解脫,而不圓滿」與「已解脫,並趨向圓滿。」為什麼二藏不稱緣覺藏和佛藏呢?吉藏的中論疏雲:緣覺不稟教,聲聞稟教,故名聲聞藏。菩薩稟教,佛不稟教,故名菩薩藏。二藏的判教方式,是繼承菩提流支下來的。
  三輪:根本法輪----華嚴-佛陀初成道時,在華嚴會之說法,純為菩薩開一因一果法門。
  枝末法輪----阿含-小乘諸經乃至方等般若諸大乘經。薄根之眾生,不堪一因一果,故於一佛乘,分別說這三種法門,以接眾機。
  攝末歸本法輪--法華-佛陀於最後之法華會上,歸以上之種種法門於一道,謂一佛乘。
  四、中道實相
  佛法,是對於人生向上發展超越以至完成的一種實踐。眾生從無始以來,生死死生,生生不己的存在延續,是人生現實不可否認的事,要解決這生死之間的煩惱,也惟有透過佛法的修持實踐,才能徹底的解決。佛法對於人生,開示它的真相,使我們從人生實相的正見中,知道我們應如何增進此人生,淨化此人生。這一佛法的核心,佛典稱之為道。此道是不在於太過與不及、極苦與縱欲之間,息諸戲言與妄說,非於外相與內中,也並非是折中,是以「正見」為重的「中道」。在中道正見的體悟實踐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應該如何,即還他如何,這是徹底的,究竟的,所以僧叡說:以中為名者,照其實也。所以中道有「實」的性,是名中道實相,用文字來代表,可以說是「就是如此」「恰如其是」「恰到好處」。
  五、八不中道
  中論的八不中道
  三論宗講「緣生」和「假名」,而成立空論。而表達空論最根本的理論基礎是「八不」,即中論開頭的偈: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出。」青目以穀和芽的比喻,對八不進行了通俗解釋:
  現在的穀離從前(劫初)的穀,並沒有今谷新生,就是說從前的穀和現在的穀是一樣的,沒有所謂現在特別的新生谷,所以是不生。而穀從無始以來,一直還保持著穀的存在,所以是不滅。而穀的生長是要經過一期一期的前後替換,前一期的穀非後一期的穀,所以是不常。而穀有因年年的傳播而相續的現象,所以是不斷。谷的生長由芽到葉,由葉到花,由花到果,這穀、芽、花、果都是以不同的相貌形狀表現在我們的眼前,也就是說:谷的生長不是完全停留在一個階段,不是完全停留在一個樣子,不是單以一種形狀樣子存在,所以說不一。谷的芽,穀的莖,谷的葉,和麥的芽、麥的莖、麥的葉是不一樣的,但也不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說不異。穀不自他處而來,也不從自體而出,所以說不來不出。(中觀今論 P95)龍樹菩薩透過八不的弘揚,將人們常墮二邊的思考模式給予破除,如一般我們會認為一件事的成就,不是好,就是壞,這是執著二邊的思考方式。而中論的觀點在於以客觀的看法,透視一件事的由來與去向,因此可以說凡事有好有壞,非絕對的好與絕對的壞,只是好與壞的比列多少而以。所以龍樹菩薩的八不中道,破除生滅、常斷等的執二邊論,而說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等八不中道,令有情住于中道實相真理。這裏的「不」可以解說為「不絕對」。三論宗認為,在這「八不」當中,最根本的是「不生」,因為有生必有滅,無生必無滅。因此三論宗極力的去破「生」。吉藏在他所著的中論疏卷一中宣稱:
  「以萬法皆是因緣,無有自性。以無自性,是故不生。」中論對「不生」是這樣解釋的:

  觀因緣品:「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是說:一切事物的存在是不會從自已而生起的,也不會是由其他事物而生,(如眼識的能見,境不能生、光不能生),也不是由自已和他物共同生起(自、他既各各不能生,自生和他生加起來的共生,當然不能成立)也不是無因無緣而生的。由此斷定,沒有自性生的。(如刀不自割,眼不自見)
  六、緣起性空義
  有人問佛:「所說何法?」。佛說:「我說緣起。」
  緣起法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萬物相依相緣的存在與生起。對於十二緣起的還滅解脫在雜阿含經中佛陀曾經這樣說過: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雲何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經」。緣起法與空的關係,在中論觀四諦品中說: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緣起的重點:依緣而有,也依緣而無,緣起是不生不滅的。澈見緣起法的重要如佛說稻芋經中,彌勒菩薩曾說: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在增一阿含卷29也有這樣的記載:
  「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