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識小
一、道次第對學佛者的意義
佛從最初發菩提心、中間集積福慧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都是為了利益有情而做的。所以釋迦世尊初于鹿野苑為五比丘三轉四諦***開始,直至雙林樹下示現涅盤這四十九年間,對各種根機的有情說了無數的法要,也無非為了成就有情義利。
總的來說,有情義利分為二種:一是現前義利,二是究竟義利。現前義利即是增上生,為人天乘果,為下士道,如阿底峽尊者之名著《菩提道炬論》雲:“若以諸方便,唯於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為下士。”究意義利略分二種:一是聲聞緣覺乘,唯求自出生死,為中士道。如《道炬論》雲:“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為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二是菩薩乘,由大悲心最極發動,欲盡拔一切有情痛苦為因,得佛位為果,為上士道。如《道炬論》雲:“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為勝士夫。”由此可見,道次第攝盡了一切佛語教授,並把它們有條理、有次第地組織起來,令任何一種根機的學佛者,都可以依據自身的能力修學相應的部分。特別是處在末法時代的今天,邪說紛紜,佛教學人對聖教密意莫衷一是,有的好高騖遠,求速躐等,從不切實考慮自身的心理狀態,連修學菩提道最初之放舍現世心尚未生起,卻大言無上密生圓次第或大圓滿。有的盲修瞎練,執于宗見,或念一佛名,或持一明咒,或參一話頭,對整個佛法圓滿道體之建立,一無所知。置身於這種環境之中,則倍感菩提道次的可貴。如被譽為西藏日輪的頗邦喀大師說:“菩提道次第是三世諸佛所共履的康莊大道,是三界中的唯一明燈。”
另外,現在修學淨土宗的人特別多,淨土宗以仗他力,橫超三界,被稱為易行道而著稱,故有“萬修萬人去”的說法。但是我們現見往生的人屬實不多,究其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因為放不下現世的一切,出離心也不踏實,菩提心亦只是在口頭生起,更遑論通達中觀深見而上品往生。然上述內容俱是菩提道次第所詮釋的主要內容,學佛者若能將菩提道次第依次在身心中生起,一念即可往生淨土,豈是那些整日茫然,僅是口頭念佛者所能比擬?因此不論是修學任何宗派,凡為出離心所攝持的,就是解脫輪回的因,凡為菩提心所攝持的,就是成就佛果的因;凡為性空正見所攝持的,就是輪回的正對治法。除此以外,不論你修什麼法,念誦、觀想,甚至大圓滿、大手印,如果離開此三根本法義的攝持,是不能解脫成佛的,這是至尊文殊對宗喀巴大師所宣說的甚深義理。
出於同一想法,阿底峽尊者的再傳弟子朴穹瓦也曾請問京俄瓦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二種情況,一種是善巧五明,獲得堅固三摩地,具足五神通,得八大悉地;另一種是阿底峽的教授(指道次第)雖尚未如實在身心中生起,但對此能獲得定解,他人無法改變其意,不知您選哪一種?”京俄瓦回答說:“阿奢黎,不要說‘道次第’在身心中生起,就算是只知道一點點‘道次第’,我也寧可選這種。因為我以前曾無數次地善巧五明,能經劫入三摩地,具足五種神通,獲得八大悉地,但卻不能超越輪回,但是如果我能對阿底峽所說的‘菩提道次第’獲得決定,那麼我一定能遮退輪回。”(頗邦喀大師《三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所以,對於菩提道次第的修學,對修學任何宗派的學佛者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菩提道次第的內容
菩提道次第是指一個凡夫從初學佛開始,直到最終證得佛位中間所必經的歷程。概括起來說,道次第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三種根本要義,即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如四百論》雲:“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如此為善巧。”龍樹菩薩亦雲:“先增上生法,決定勝後起,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宗喀巴大師也在完成《菩提道次第廣略論》後,將全論內容攝為此三種根本要義,另造一文,名《聖道三要》,來總結菩提道次第的精要部分。所以菩提道次第的主要內容,不外是先令我們斷惡修善(遮止非福),以此正因而令我們獲得更好的內在和外在條件(增上生法),再由此基礎上觀輪回中一切享樂盛事,其體性無非是苦而發出離心,破除我執無明,證得涅盤(中間破除我),最終發菩提心,而至究竟佛果(後斷一切見)。因此,說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是整個菩提道次第的骨幹,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修習菩提道次第的前導基礎,就是對暇滿人身的修學。暇身對學佛者,意義是非常重大的,無論是要獲得後世安樂,還是要解脫輪回、發菩提心,證甚深空見,都必須依賴此寶貴暇身。特別是修學密法者,若要在此五濁惡世一生證得雙運身,更是非此暇身不可。寂天菩薩在其名著《入菩薩行論》中說:“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宗喀巴大師也總結說,修道最初之身,人為第一。
然此身雖如此寶貴,但卻不知何時死去,正所謂身命無常。我人放不下現世,無法生起出離心之主要原因,就是對死無常沒有作深細、恒常的思維修習。當知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人不死,就算是釋迦世尊、至尊米拉日巴、第二法王宗喀巴大師,也要舍此幻軀,何況他人?雖死王必來索我生命,但不知何時降臨到自己頭上,若不早下決心,放舍對世間八法的經營,努力學修佛法,待死主來臨時,別說一切親朋眷屬財產舍我而去,即此從投生開始就始終一刻不離之身體也要離我而去,唯有佛法,特別是此圓滿無缺、無謬之菩提道次第教授,是我們唯一的依靠,於是理應生起決定修法之心。又複此身雖死,但決非“人死如燈滅”,而是要依著業力去投生的,所生之處,概有二種,謂善惡兩趣,試思我們生前所作之業,惡多善少,能生至善道者,寥若晨星。既知當墮惡道,受大痛苦,當決心依止三寶,因唯有三寶才能救護我們出離苦海。然“諸佛非以水洗罪,不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故皈依三寶之後,要依著佛所開示的因果道理取捨修習,則決定可生至善趣。
雖能生至善趣,但我們決不可以此為足,因為今生在大梵天,來世就可能墮熱地獄;今生貴為人王,來世則淪為乞丐。正如《集法句經》所說:“集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有離,有生鹹歸死。”提婆菩薩在《四百論》中也說:“有智慧的人怖畏善趣和怖畏惡趣是沒有分別的。”總之,只要身在輪回之中,決無保信之處,如《法華經》中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況且此輪回,無休無止,無始無終,在這個以苦為性的三界中,應該尋求一個永久的解脫,方不枉此萬劫難遇之暇滿人身。
如此觀三界苦,發出離心,則應觀察什麼是輪回的因呢?即我們為何會墮入輪回呢?它的根本原因,就是無明煩惱。具體地說,就是俱生我執,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未受過任何哲學思想和宗派思想熏習和影響的虛妄執實心。那到底什麼是“我”呢?我們又是如何去執這個“我”的呢?所謂“我”既不是指這個身體,也不是指意識,更不是指什麼阿賴耶識,因為我們通常都說我的身體、我的意識、我的思想、我的阿賴耶識,可見他們都不是“我”,五蘊中的任何一蘊都不足以構成“我”,五蘊合起來也還不是“我”,這個“我”是依著五蘊而被假安立的,這就是“我”的真相。但這個“我”並不是我們所要破除的物件,只有當我們認為它是“實有”的時候,才是俱生我見。因為在我們的心對境時,有三種狀態:一是執為實有,一種是明其無自性,另一種則是既不執實,也不緣空。所以正確認知身心中哪種狀態是俱生我執,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能正確認識俱生我執二生死因,則知道有無數的分別心都不是俱生實執,也就不會片面地認為一切分別都應該破除,而損壞緣起法則,墮入斷見魔洞中去了。認識此俱生我執後,當知能斷此實執的,就是通達一切法無自性的空慧,認識並實證到所執的“我”根本不存在,純是幻覺,即慢慢趣向解脫了。
雖然自己能夠解脫,但是一切如母眾生,都還在三界火宅中,飽受痛苦煎熬,正盼著我們去救護,而我們卻心安理得,不聞不問,即使長著一顆人頭,與畜生又有什麼分別呢?還不如烏鴉,尚有反哺之心行。況且在自利方面,還不究竟,佛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尚未證得。故此,我們應該發大菩提心,為度一切有情而願早日成佛,將度眾生之重擔,自己勇猛無畏地荷擔起來,如此方為真正大丈夫。
以上只是將菩提道次第之大意,簡略地勾勒少許,詳細內容,請閱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
三、與菩提道次第建立相關的一些問題
從究竟了義的教法來說,唯一佛乘,三乘教法是不了義的權說,因此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下、中士道無餘,下、中士道可以說是大乘道的分支和基礎,既然如此,我們應以無實之身,發菩提心修學大乘佛法才是,為何菩提道次第要從下、中開始引導呢?當知其中有大修持扼要。《入行論》雲:“於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這是說,自利尚且未能,怎麼能利他呢?只有先取滿心要,怖惡道苦,而依三寶,取捨業果,求得增上生,再思善趣無寂靜樂,唯是苦逼迫性,而求解脫,方能比度自心,對一切有情起大悲心,因此修學下、中士道的內容,並不是只讓我們單純地求得生死樂和自解脫,而是通向大乘道的必經階梯和必要基礎。
總的來說,道次第先從下、中開始引導,概有二因:一是摧伏一些所謂“大乘者”的增上我慢,下、中士道的心量尚未在身心中生起,便言我是大乘;二為廣益上中下三根。
現見一些學佛者,好以大乘自居,大小乘之唯一分野——菩提心具備與否暫且不說,修行之初應具之放舍現世心能有幾人敢自承當呢?如果“利”暫時放下了,但是“名”又霸居心頭。西藏的笨貢加尊者在一次得知有居士來的時候,特別將佛堂收拾一新,隨後一想,這不是做給居士看的嗎?如此豈是修行人所應做的?便灑上一把灰。試看,如此微細的一個心態就已隨入“現世心”,若要徹底放舍現世,如不經一番用功修習暇滿、無常,談何容易?而此“放舍現世心”只不過是我們邁向成佛之路的第一步而已。班禪·邱吉堅贊在《菩提道炬論疏》中說:“如果人生的目標只是想要獲得現世之樂,這樣的人,實際上不是“士”,而是凡庸眾生。”很顯然,如果不放舍現世,就連下士也不是。薩迦祖師紮巴堅贊在《遠離四執》中也說:“執著現世的人,嚴格來說,應該算不上是佛弟子。”《地藏十輪經》也說:“愚癡懈怠根下劣,於二乘法不勤修,定不能具大乘輪。”就是說,如果連共下、中士道尚未能在身心中生起,而言我是大乘者,徒自欺欺人罷了。
廣益上中下三根者,上根即是大乘行者,也需要求得增上生和希求解脫。有些學佛者曾對我說,上士按次第修學,有迂緩之失,不如直接進入大乘或者是頓悟為妙。殊不知對上士來說,修習下、中士道,一可以鞏固自己,二可以轉教他人,而且即是上士,對下、中道自能快速修起,豈會有緩慢之失?而對下中士來說,單純地讓其修學大乘法,也難生功德,若再棄捨下中士道,將會一事無成。假使一個人,他追求的是世間幸福,就應該讓其修學皈依、業果,斷惡修善,以求得增上生,若令其修三界苦,求出輪回,則不相應。智敏上師曾說一喻,譬如上樓,下中士固然是按次第一層一層爬樓梯,而上士雖坐電梯,又何嘗不是按次第一層一層地上升呢?只不過是速度快而已。因此菩提道次第才是真正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圓滿教授,各種根機的人都會從中獲得相應的利益,而且逐漸被引導至大乘道中,所謂若生下下,必導上上是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