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78
宗通和說通我們就講到這裏。
5.辨虛妄分別
下面第五,講辨虛妄分別。還是講化他的智慧。化他是對眾生嘛,因為眾生最大的問題就是虛妄分別,前面“有無”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虛妄分別的一個根本問題。但除了“有無”以外,還有一些虛妄分別問題。所以大慧菩薩又進一步問。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不實妄想相,不實妄想雲何而生?說何等法名不實妄想?於何等法中不實妄想?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之義,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湣世間一切天人。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妄想生。
這段話比較明白的,就是大慧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不實妄想雲何而生?”不實的妄想從哪里生的。“何等法名不實妄想?”什麼法叫不實妄想。“於何等法中不實妄想?”在何種法中生妄想。第一個問題問妄想是怎麼生的,第二個問題是什麼叫做妄想,第三個問題是妄想在什麼法中生的,這麼三個問題。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的,所以佛說,善哉善哉,你能夠問這樣的問題,對未來的眾生,你是多所繞益,多所安樂,哀湣世間一切天
人,好,好,我給你說。大慧說,請您開示吧。前面有兩三個段落都講了妄想這個問題。上面有偈語,佛講你要“觀察世妄想”,所以大慧接著宗通說通之後就問妄想這個問題。妄想怎麼生,什麼叫做妄想,在何法中生妄想。佛怎麼說呢?“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妄想生。”“種種義”的這個“義”字,一般說是道理、義理,這地方可以作境界,種種義就是種種現象的境界。“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講凡夫對種種境界,不了自心,不知那都是自心現量所現。他攝受執著,則不實的妄想就生,這樣子妄想就生了。就是對種種境界執著就生妄想。簡單地說就是人我執、法我執,抓著人執、法執不放,就是妄想的根源。這是答復第一個問題,妄想生。下面是答復第二個問題。
大慧,攝所攝計著,不知自心現量,及墮有無見,增長外道見妄想習氣,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妄想計著,我我所生。
“攝所攝計著”,計著就是執著,攝所攝就是能取所取。看到,分別東西,能分別的,所分別的。對這些現象、境界,他總要抓著一個能,一個所。“不知自心現量”,不曉得這些都是你自心現量。能取所取,抓著不放,墮入“有無”見。就是能取的分別心,所取的分別境,就墮到“有無”兩種見裏頭,“增長外道妄想習氣。”實際上這是答復大慧菩薩的第二個問題。“計著外種種義”,執著外面的種種境界不放,“心心數妄想計著”,抓著心和心數。心數就是心所。唯識宗講百法,心法、心所有法,心所有法就是心數。抓著心、心數分別不放,“我、我所生”。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妄想生。攝所攝計著,不知自心現量,及墮有無見,增長外道見妄想習氣,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妄想,我我所計著生。
世尊,若如是,外種種義相墮有無相,離性非性,離見相。世尊,第一義亦如是,離量根分譬因相。
就是大慧把前面佛答復他的話,他又說了一遍:世尊,如果像您這樣說的,是這樣的話,那麼“外種種義相,墮有無相,離性非性,離見相。世尊,第一義亦如是。”這個裏頭分兩種講,前面講的:“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妄想計著,我我所生。”這是講,抓著心外的種種法,執著我和我所而生不實的妄想。大慧問,在什麼法上生妄想?佛就答復他,你抓著心外的種種法,妄計我、我所、心、心所,而生不實的這種妄想,這就是妄想在什麼法中怎麼生的。這是答他第三問。底下這一段,“世尊,若如是……”,這就是大慧提出一個問題了。在世俗諦,在世間法,我們說有妄想,看見不實的現象因緣所生法的時候,我們說它妄相,從這裏生的見解是妄見。妄見、妄相都是妄想,世間法有這妄想。那麼我問佛啊,在第一義諦裏頭有沒有妄想啊?因為在第一義諦裏,您也說無生、攝所攝,說性自性,說有無這些東西。您說這些東西,是不是也生妄想,也有分別見?世俗諦您答復我三個問題說明瞭,但在第一義諦上是不是也有能夠產生妄想的呢?大慧問得很深了。大慧接著說,“若如是,外種種義相墮有無相,離性非性,離見相。”如此說來,世間種種理論都墮入有無二邊,所以要離有無的妄想自性,離妄見,第一義也是這樣子的,也是講離有無,也是講“離量根分譬因相。”這個量,是比量。用比量講根講陰界入的問題。就是前面講了的現量、比量、非量。還有“分譬因相”,這是指用因明學來分析這些東西。講宗、因、喻,這是因明的五分法嘛,大慧問,世尊,您分別這些東西,難道不是妄想嗎?
世尊,何故一處妄想不實義,種種性計著妄想生,非計著第一義處相妄想生,將無世尊說邪因論耶?說一生一不生。
問題就突出出來了,“何故一處?”為什麼您對世間法這一處說妄想不實,“種種性計著”,抓著不放,“妄想生”;“非計著第一義處相妄想生”,您為什麼不說第一諦也有妄想生呢?因為說一個第一義,人們也就會執著第一義,這不也是妄想生嗎?世尊,您一邊說世俗諦是妄想生,一邊又說第一諦是妄想不生。您說“一生一不生”,有生的有不生的,那是不是也跟外道的邪因論一樣的呢?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謂有無妄想不生故,外現性非性,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
大慧,我說餘愚夫自心種種妄想相故,事業在前,種種妄想性相計著生。云何愚夫得離我我所計著見?離作所作因緣過,覺自妄想心量,身心轉變,究竟明解一切地如來自覺境界,離五法自性事見妄想。以是因緣故,我說妄想從種種不實義計著生。知如實義,得解脫息種種妄想。
釋迦佛就說了,不是世俗諦就生妄想,第一義諦就不生妄想。為什麼呢?因為在第一義諦上沒有妄想這個東西,所以“外現性非性,覺自心觀量妄想不生。”第一義諦是覺自心現量的。“大慧,我說餘愚夫自心種種妄想相故,事業在前,種種妄想性相計著生。”就是這些愚夫是抓著這些事物現象的有無、我我所,要離這些東西造成妄想,第一諦沒有這些東西,因為它離了。“雲何愚夫得離我我所計著見?”那麼凡夫怎樣才能離開我、我所這些執著呢?如果夫不執著,知道自己的妄想都是他自心現量、外性非性的話,離開了他所作的因緣過錯,覺到自己妄想的心量,身心轉變,究竟明解一切地,他也能夠到達如來自覺境界。“以是因緣故,我說妄想從種種不實義計著生。知如實義,得解脫自心種種妄想。”這就答復大慧疑問,好像世間法有妄想,勝義諦您說沒妄想,這個好像不平等。佛就告訴他,凡夫之所以在世間法上有妄想,因為他有執著。如果能夠不執著,不墮入分別的相了,離開了能啊所啊、有啊無啊,“離五法自性事見妄想”,離開前面講的五法三自性妄想,徹底舍離了,第一義諦就是這樣子,於種種不實的外境都知道是自心所現,如實了知,就得解脫。不是說第一義諦不生妄想可以計著。第一義諦本身沒有妄想,因為你進入了第一義諦境界,沒有那些執著了,還有什麼妄想不妄想。連妄想不妄想的這個分別都沒有了,還有什麼妄想。辨虛妄分別,大慧菩薩提了三個問題,不實的妄想怎麼生的,何等法名不實妄想,何等法中生不實妄想。佛跟他說了,凡夫在種種境界上不了自心,攝受執著,生妄想,這是答復他第一個問題。由能起所起的分別心,能起的心對所起的境,墮入有無二見,這是答他第二個問題。執著心外種種法,妄計我及我所生不實妄想,是答他第三問。最後用偈語來重宣這個意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因及與緣,從此生世間;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世間非有生,亦複非無生,
不從有無生,亦非非有無;諸因及與緣,雲何愚妄想。非有亦非無,亦複非有無;
如是觀世間,心轉得無我。一切性不生,以從緣生故;一切緣所作,所作非自有。
事不自生事,有二事過故;無二事過故,非有性可得。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
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量者自性處,緣性二俱離;性究竟妙淨,我說名心量。
施設世諦我,彼則無實事;諸陰陰施設,無事亦複然。有四種平等,相及因性生;
第三無我等,第四修修者。妄想習氣轉,有種種心生;境界於外現,是世俗心量。
外現而非有,心見彼種種;建立於身財,我說為心量。離一切諸見,及離想所想;
無得亦無生,我說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離;謂彼心解脫,我說為心量。
如如與空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
“諸因及與緣,從此生世間;”就是諸法都是因緣生。“妄想著四句,”什麼叫妄想,妄想就是分別,就是抓著四句不放。“不知我所通。”不是像我所說的,不知道我所說,所開示的這些法益。“世間非有生,亦複非無生,不從有無生,亦非非有無;諸因及與緣,雲何愚妄想。”世間不是有,也不是無,也不是非有非無,也不是亦有亦無,離四句嘛,都是因緣而生。“非有亦非無,亦複非有無;如是觀世間,心轉得無我。”能夠離四句來看世界,看這些因緣相,你就可以證得無我。“一切性不生”,就是一切法它沒有生滅的,本不生的。“以從緣生故,”因為有緣了,這些萬法才起來了。“一切緣所作,”這個法都是一切緣所作,都是條件把它組合起來的。這個緣組合起來的這個東西,比如,杯子是很多條件組合的,沒有獨立自主性,所以“所作非自有。”
“事不自生事,有二事過故;”事物本身不可能產生本身的事物,比如杯子它自己不能產生杯子,杯子只能由它的原材料、工廠、工人這些條件,因緣合,才成杯子。如果杯子生杯子,那就“有二事過故”,那就果中生果了,那就是“過”,是錯誤的,“二事”就是講兩個果了。“事”可當果來解。“無二事過故,”因為沒有果中生果的事情,所以一切事物都依因緣而生,“非有性可得”。像杯子離開了它的條件,就不可以存在的。“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看到這些有為法,離開了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這個在講修離垢證如來藏。前後講了很多,一個總綱概說,經文一開頭說離垢證如來藏的時候,講了四個行門,四個行門的第一句話:善自心現。善於看到你自己心裏所現心境界。前後講如來藏的時候又反復講了,用智來觀察你的識。而且又講了要淨除自心的現流,你自心現在流注的情況。這都說明離垢要清除妄想,要清除我執法執。就是你觀察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看到現量。現量就是圓成實,比量是依他起,非量是遍計所執。所以經文的偈語,講的這個量,心量就是心的真實情況,心的現量,現量心、現量境,看到現量,看到真實。這個往往理解上容易出些毛病,把它混淆了。比如,我們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遍計所執那就是把繩當蛇了,看到聽到的是假的。如果你認清不是蛇而是繩,這繩子是由各種條件成立的因緣而生,那麼你這種認識比把繩當做蛇正確些,但是還沒有看到究竟,究竟繩子還是麻做的,要看到麻。所以就是分別的話,有正確的分別,有虛妄的分別。我前面也說過,分別心在人的實際活動當中你消滅不了的,意識的活動你不能消滅,你沒有辦法叫他不想。你真正到無分別心了,那就沒有說的了,你一說就是分別了。所以只能在意識上有正確的認識,觀一切法能夠證它的圓成實性。不單純看它因緣所生,依他起,更不能遍計所執。所以對你心裏所現的,要看到它的現量,就是比較真實的境界。往往眾生把他所看的虛妄的遍計所執的,他以為是真實的。倒是真實的呢,對於諸法實相,他又沒有證得。所以這個偈子反復說這個問題,你看好多講心量。心量有時候講凡夫的心量,有時候講佛菩薩他們的心量。所以這個心量不是單純說,我這個心量有好大,不是的。這裏講的心量是心所現的現量。所以說,這裏講一切有為法離開了攀緣所緣。攀緣就是能攀緣的心,所緣是所緣的境。離開了能所,“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沒有能所的,離開了兩邊的這個心量,我說這是心的現量,這是心的真實境界,是這個意思。 “量者自性處,緣性二俱離;性究竟妙淨,我說名心量。”量就是講現量。“量者自性處”,真正的現量就在自性處,這個自性處就是諸法沒有第一因,本不生。所以“緣性二俱離”,不論是因也好,緣也好,它都是沒有永恆性的,都是沒有實體的,都俱離。這個“性究竟妙淨,我說名心量,”這是現量,這是圓成實性。“施設世諦我,彼則無實事,諸陰陰施設,無事亦複然。”我們說了很多法,施設就是假設,假設很多法,在世諦,在世間法上,給“我”安了很多假名,而且我也說“我、我、我”,法我執說這些東西,都是就世諦說的。“彼則無實事”,真正法的現量是沒有這些事情的。“諸陰陰施設”,我們講五陰,五陰的假設都是沒有真實性的。諸法無我嘛。“有四種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無我等,第四修修者。”有四種平等,相平等、因平等、生平等,還有個無我平等。“第四修修者”,修行他所修的叫修修者,講菩提乘的人。“妄想習氣轉,有種種心生;境界於外現,是世俗心量。”“境界於外現”,就是心著於外境,這樣子隨著妄想的習氣在流轉,這個是世俗心量,是一般的凡夫他們的心量。他們跟著環境走,隨著環境轉。凡夫是“心為物役,識為境遷”嘛。“外現而非有,心見彼彼種;建立於身財.我說為心量。”外在的境界不是實有的。但是凡夫“心見彼種種”,看到外界所現的各種現象,執著不放,而且“建立於身財”,建立有我,我的身體,財呀,器世間等等,物質世界。財是指物質。這種抓住外境不放,攀緣,這就是世俗的心量。這種心量實際上都是非量,都不是現量。“離一切諸見,及離想所想;無得亦無生,我說為心量。”要離開一切諸見,還要離開能想的所想的,“無得亦無生”,這個才是智者的心量。智者心的現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離;謂彼心解脫,我說為心量。”前面都是講世俗的心量,這個後面講的都是第一義諦的聖智的心量,不是世俗的心量。“如如與實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更深層次的境界,“如如與空際”,證得涅槃了,證得法界了,而且能夠作種種的神通,不可思議的事,來承受眾生,“種種意生身”,這個我說為心量,這個我說是諸佛菩薩智者心的現量。這段偈子的意思實際上就是把前面講的話重申了一下。我們要真正善自心所現,善於觀察自心所現的境界。那麼自心所現的境界是什麼呢?不要看到世俗的這些比量、非量,而要證得智者的第一義諦的現量。說這個意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