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講記--48
大慧, 心意意識, 身心轉變, 自心現攝所攝, 諸妄想斷。如來地自覺聖智修行者, 不於彼作性非性想。若複修行者, 如是境界, 性非性攝取相生者, 彼即取長養及取我人。
六七八識嘛,佛子修八識能夠轉變身心,使自心所現的能執、所執一切妄想都斷除掉。“攝所攝”,就是能執所執,要把它遮遣,要能夠斷。“如來地自覺聖智修行者”,真正證入如來地自覺聖智修行的人,“不於彼作性非性想”,離四句嘛,不起有想無想,不取能作所作,雙遣兩邊。“若複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攝取相生者,”假使修行者,在這種境界裏,你還是執取有無、能所,“彼即取長養及取我人”。這種修行人還是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長養”就是壽者,壽命長的人。
大慧,若說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說,非法佛說。又諸言說,悉由愚夫希望見生,不為別建立趣自性法,得聖智自覺三昧樂住者,分別顯示。
佛說,大慧,你要知道諸法的性以及自相共相,這都是化身佛說的,不是法身佛說的。“又諸言說”,而且這些言說是化身佛隨順眾生的願望,假設言教說的,不是法身佛為菩薩開示的聖智三昧樂境。前面經文已經講了,三佛說教的差別,報身佛說什麼,化身佛說什麼,法身佛怎麼說。這裏又講了,就是化身佛所說的都是順應愚夫們各自的希望、各自的觀念,不是為“別建立趣自性法得聖智自覺三昧樂住者”這些菩薩顯示的。所以下面釋迦牟尼佛又舉了五個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
譬如水中有樹影現,彼非影非非影,非樹形非非樹形。如是外道,見習所熏,妄想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現量。
比如水中有樹影現,說它是樹影又非樹影,是樹形又非樹形。“如是外道,見習所熏”,外道他的種子習氣所熏,“妄想計著”,他執著水中的樹影不放,他不能離四句,所以他不知道這些東西都是他自心所現的。前面講四個法門裏的第一個法門,善分別自心現,看到這些自心所現的境界,同時要觀空,要看到空性。這是《楞伽經》教我們離垢的四個法門,首先是“善分別自心現”,然後是“觀外性非性”,這些都是沒有自性的,還有第三個“離生住滅見”,這樣才能“得自覺聖智善樂”.這四個法門前面都說過了。這四個法門是法身佛說的。這第一個比方叫“水中樹影喻”。就是說心如水,萬法像影子一樣,因水而現影子,所以它“非影”,不是影,但是水中畢竟現了影子,故“非非影”。水中現的樹你摸不到的,故“非樹形”,但是映出來的又是樹的樣子,故“非非樹形”。這就是說他自心現量,自心所現,本來就沒有有,本來就沒有無,如果我們抓著四句不放,那就不能明瞭了,妄想執著就都來了。這是一個比方。接著第二個比喻:
譬如明鏡, 隨緣顯現一切色像, 而無妄想。彼非像非非像, 而見像非像。妄想愚夫, 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惡見, 自心像現妄想計著, 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
這就是第二個比喻,叫做“明鏡現像喻”。心好像鏡子一樣,緣顯現一切色像,沒有分別,緣起則現,離緣則不現,故非像非不像。但是外道惡見,依靠四句,不知道這是他自心相現。所以佛打這個比喻來說明外道依靠四句產生妄想顛倒執著。第三個比喻:
譬如風水和合出聲,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惡見妄想,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
這個我們說是“風水出聲喻”。風水和合出聲音。風吹水,和合就出聲音。我們聽波濤的聲音,海潮的聲音,就是風水和合。波濤的聲音,風水出聲音,都是這樣,它是緣,和合出聲,若離緣,離了水風,聲音就沒有了,無聲可得,所以叫“非性”。和就出聲,就是“非非性”。不應該再拿那個四句來計它的有無。外道凡夫離不開四句,還是計著,生出顛倒妄想。這又是一個比喻。下麵第四個比喻:
譬如大地,無草木處,熱焰川流,洪浪雲湧。彼非性非非性,貪無貪故。如是愚夫,無始虛偽習氣所熏,妄想計著,依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緣自住事門, 亦複如彼熱焰波浪。
比如大地,在沒有草木的地方,熱焰像水流一樣,“洪浪雲湧”,口渴的人誤以為是水,以此比喻貪心的人,受現象的蒙蔽。都是因為無始以來的虛偽習氣使然,不能離四句,於自心本寂中,作“熱焰波浪”的妄想。智者不貪這些現象,所以“非有”;愚夫貪著,妄見生住滅這些假像,所以“非非有”。這個我們可以叫“大地陽焰喻”。這個跟前面的一些比喻都差不多,都是依著四句,看到這些現象,計有計無,產生妄想顛倒執著。第五個比喻:
譬如有人, 咒術機發。以非眾生數, 毗舍闍鬼, 方便
合成,動搖雲為。凡愚妄想計著往來。如是外道惡見希望,
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戲論計著,
不實建立。
這個我們可以叫做:“木人機關喻”。拿現在的話來說,好像是機器人。機器人,他不以眾生數,因為機器人畢竟不是人嘛,不能算在眾生裏頭。但是木頭人他機關運轉的時候,木頭做的機關人,他也動搖,或者啖精氣鬼招呼屍體動搖。“雲為”就是作為,包括言和行。毗舍閣鬼,這個是講印度那個時候,有這種食精氣的鬼,他也能夠使屍體動搖。我們中國的一句話,叫行屍走肉嘛。死人也好,木頭人也好,他都是沒有情識,他都是四大因緣法和合而生。你在這方面分別計著有無,建立不實的一些幻法,執著種種作用而生顛倒。為什麼這樣子呢?還是沒有離開四句,依靠這四句建立的假相假法。
最後總的說一句話:
大慧,是故欲得自覺聖智事,當離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惡見妄想。
要證得自覺聖智,應該離開四句。遠離四句了,我們的心識才能離垢,才能夠步步增進,地地登高吧。接著佛綜上所述,說了偈語,十一個頌,每個頌講明一個意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幻夢水樹影,垂發熱時炎;如是觀三有,究竟得解脫。
第一個頌,這個頌就是講要明白“三有如幻”,三界如幻,不應該執著。“三有”就是三界。
譬如鹿渴想,動轉迷亂心;鹿想謂為水,而實無水事。
如是識種子,動轉見境界;愚夫妄想生,如為翳所翳。
這是第二個頌、第三個頌,這兩個頌講明眾生在塵欲的境界中,生種種的貪求。他識動不覺,輾轉往來,就像人被眼花所障一樣,產生種種錯覺妄想。
於無始生死,計著攝受性;如逆楔出楔,舍離貪攝受。
就是講應該觀察,無始的生死都是因為貪求執著而生過患。應該依靠佛的教導,要出離,就好像“逆楔出楔”。要把楔子取出來就要從相反的方向再打一個楔子進去。佛的說教也是這樣子的,有時候以楔出楔。這是第四個頌子,講舍離貪欲。
如幻咒機發,浮雲夢電光;觀是得解脫,永斷三相續。
於彼無有作,猶如炎虛空;如是知諸法,則為無所知。
這是第五個頌、第六個頌,是要了知法即非法,要永斷三相續。什麼叫三相續呢?惑、業、苦。惑就是無明,無明就造業,造了業以後就受苦。在苦當中他不能夠解脫的話,他又是更加癡迷,又是惑。這惑、業、苦輾轉迴圈,所以叫三相續。我們很多經典都講過這問題,惑業苦,三相續。“於彼無所作”,但是造業者和解脫者都是沒有作者的,不應該在這方面再起迷妄。這是第五頌、第六頌,講這個意思。
言教唯假名,彼亦無有相;於彼起妄想,陰行如垂發。
如畫垂發幻,夢揵闥婆城,火輪熱時炎,無而現眾生。
常無常一異,俱不俱亦然,無始過相續,愚夫癡妄想。
這個是七、八、九頌,是講佛說法的施設都是假名,言說所詮的法也是假相。智者就會瞭解,但是愚夫每每執著四句而起種種妄想。
明鏡水淨眼,摩尼妙寶珠,於中現眾色,而實無所有。
一切性顯現,如畫熱時炎,種種眾色現,如夢無所有。
這是第十頌、十一頌,說明諸法雖妙相莊嚴而實無所有,乃至心性種種顯現也好像夢中一樣,皆不可得,如夢無所有。佛說的偈語十一個頌,實際上把前面的七個喻、五個喻又重複地說了一遍,歸納了一遍,目的還是說明這種種的現象都是離不開四句,是抓著四句不放造成的。
複次大慧,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離于有無、建立誹謗分別,結集真諦緣起,道滅解脫。如來說法以是為首,非性、非自在、非無因、非微塵、非時、非自性相續,而為說法。
佛說法都是離開四句的,離開前面講了的建立、誹謗,離開肯定也離開否定,離開立也離開破,離開這些有無、常斷相對的概念。離開以後呢,“結集真諦緣起,道滅解脫”,佛講的法都是真諦,四諦,苦集滅道嘛。佛說法就是講二諦,真諦、俗諦,勝義諦、世俗諦,來開演解脫大道。佛用二諦來說法,不是像外道一樣,計著種種妄見。“如來說法以是為首,非性、非自在、非無因、非微塵、非時、非自性相續”,不是像外道所說的有個超自然的自性,或者說一切都是自在天造的,還有的講無因生,還有的講世界是由微塵組成的,還有外道拿時間作為第一因,佛不是像外道那樣拿種種所計的妄見來說法。那麼佛為什麼說法呢?佛說:
複次大慧,為淨煩惱爾炎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 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
“為淨煩惱爾炎障故”,為了淨除眾生的煩惱障和所知障,“爾炎”就是所知。為了眾生除掉二障所以說法。像前面講的,諸佛過去都說了的,一百零八句的相對概念。佛說一百零八句,都是為了眾生除障的,除掉他的煩惱障、所知障。佛說這些法的時候,說一百零八句——一百零八個相對的概念,就是為了使眾生離開一百零八個相對的概念。“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好像商人經商,他應當知道各類顧客的心理,他要宣傳做廣告,介紹商品的性能、作用等等。當然現在有些商人有些誇大的宣傳,有些假冒偽劣。佛當然不是這樣。這是打比方,就是真實的商人,要吸引顧客的話,他一定要如實地把商品性質介紹給消費者。佛說法也是的,為了除去眾生的煩惱障,他先就眾生所理解的相對的概念來說,說了以後,最後目的還是為了消除這些相對概念,而明諸法實相。所以當知這些種種概念,一百零八句實不可得。然後你能夠善於分別諸乘諸地行相,最後進入絕對。這就是講在修習位上菩薩要修習怎麼樣離垢,遠離四句。總說了四行之後又分別說了這三相,資糧位、加行位、修習位的三相。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附錄:
《楞伽經》常用名詞解釋
性《自性》:與“相”、“修”相對。指本來具足的性質,事物的實體《即自性》。在《楞伽經》中“性”即指有,存在;亦指法,一切性,即一切法。非性:與性相對,指無。性非性:《楞伽經》中“性非性”即指“有非有”,存在還是不存在。外性非性:外境是沒有自性的。離性非性:離有無。
性自性空:即自性空。指諸法的自性是空。陰界人:五陰(蘊)、十八界、十二入(處)自共相:指自相與共相。自相即自體個別的體相;共相,即諸法共通之相。轉依:轉,轉舍、轉得之義;依,指諸法得成立之所依。轉依,即轉舍劣法之所依,而證得淨法勝淨法之所依。俱不俱:俱,同時存在(具體)。不俱,不同時存在(抽象)。俱不俱,是具體的還是不具體的。量:指認識事物的根據、標準。一般講量有四種:
①現量,即前現前所見,不含比知推度,以知覺進行認識作用,是依前五識或無分別心而來。比如眼識認識色境時,即為現量。
②比量,以既知之事實為基礎,比知未知之事實。這是由推理進行的認識作用,不與前五識同時而起,是散心意識而來。比如見到煙則推知火的存在。
③聖教量,即依靠先聖所傳之教說來量知種種義。
④非量,又作似量。即指似是而非的現量和比量。如見塵霧卻錯以為煙火,是錯覺導致的錯誤認識。有無:有,存在;無,不存在。有,肯定;無,否定。
計著:執著。
分齊:指界限、差別。又指有所差別的內容、範圍、程度,或
指具有程度差別之階位、身分等。
藏識:阿賴耶識。
識藏:阿賴耶識。
五法:相、名、分別(妄想)、正智、如如。前三者為迷法,
後二者為悟法。
①相:指有為法各自因緣而生,呈現各種現象的差別貌。
②名:指對現象界所立的假名。
③分別(妄想):對上述的名、相二法起分別心,產生虛妄之念。
④正智:為契合真如的智慧。
⑤如如:即真如,如實平等的真理。
心意意識:心,指第八阿賴耶識;意,即意根,指第七末那識;
意識,指第六意識。
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意識(第六識)、末那識(第七識)、阿賴耶識(第八識)。妄想:又作分別。與妄念、妄執等語同義。即以虛妄顛倒之心,分別諸法之相。即由心之執著而不能如實知見事物,遂產生謬誤之分別。
分別:即妄想。
三、說四種禪
《楞伽經》正宗分講三個大問題:說如來藏,離垢修如來藏,證如來藏。說如來藏講過了,昨天又開始講離垢證如來藏,首先總說了四種觀行法門,接著,別說了三種差別,資糧位、加行位、修習位不同的境界。今天又接著說四種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