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方法

2012/08/14 08:19


  淨宗念佛方法簡便易行,而執持名號,持之以恆,達到感通佛力、成就往生的目標,卻又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茲擬念佛方法論原則與念佛的具體行持,略施討論。


  一、方法論原則:誠敬專精


  淨業行人的首要目標是成就往生,因而對往生淨土的必要條件,吾人宜應時時加以研討。念佛法門以自性力、念力與佛力三力和合得以成就往生。能否感通阿彌陀佛願力接引取決於誠敬,念佛的功夫淺深取決於專精。換言之,淨業行人能否往生,往生的品位如何,與念佛人的誠敬專精之程度密切相關。誠敬專精乃淨業修持的方法論原則。


  1.誠與敬


  經典昭示:阿彌陀佛十念必生願的前提是至心信樂。至心即至誠心,至誠心即是不與萬法為侶的妙明真心。儒家亦將提升到形而上層面予以詮釋。認為誠是天地人三才交感互化的通道,誠是人的性德(明德),內具參贊天地化育萬物的功能。反之,不誠無物。淨土宗以他力本願立教,誠就顯得十分突出。印光大師臨往生前對弟子們的最後開示:至誠,無不蒙佛接引;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帶業往生。阿彌陀佛大願接引眾生,是他的至誠。吾人念佛求生淨土,是我的至誠。二誠相感,如磁吸針,豈有不任運往生之理?


  誠的外顯即是敬。對土木金彩等佛像視作真佛,讀誦佛經祖語,宜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對念佛行人作菩薩想,作未來諸佛想。以恭敬心對待三寶,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恭敬心持佛名號,常恒如是,業障日消,慧光日益。


  老實念佛乃淨宗心要。老實念佛的本質內涵即是誠敬,誠敬實為成就往生、超凡入聖之極妙秘訣,淨業行人應恒常提撕,拳拳服膺。


  2.專與精


  世出世法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專精。專者用志不分,精者純而不雜。專精有助於啟動潛能。顯現不可思議的神妙效應。念佛行門貴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佛功夫深淺與專精密切相關。經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表明萬法歸一,契入性海,便可獲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國上古《陰符經》亦雲: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意思是:盲人以耳代眼,所以聽覺最靈敏,聾子以目代耳,所以視覺最銳利。杜絕一切利欲的引誘,身心專精於一個目標,就能獲得以一當十的利益;如果夜以繼日地專之又專,就能獲得以一當萬的利益(幾何級的增長);念佛法門亦複如是。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就是教導我們不間斷不夾雜的直爾念去,心的勢能增大到極限,豁破無明,現生頓證念佛三昧。心力弱的,亦可穩操生西方淨土的勝券。


  念佛貴在專精。淨業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開示。覺明妙行菩薩雲:大凡修淨土人最忌的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誦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即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麼?只今一概莫做,只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成功,方不錯卻。覺明妙行菩薩對娑婆眾生的通病看得很准,對症下藥,實為一劑難得的妙方。


  善導大師宏闡淨土,不尚玄妙,教人專修淨業,即身業專禮阿彌陀佛,口業專稱阿彌陀佛,意業專念阿彌陀佛,如是往生西方淨土,萬不漏一。而雜修淨業,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印光大師讚歎善導大師所示專雜二修的法語: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專精辦道,首須遮除雜緣。蓮池大師曾略開七事,作為自警之約。


  一不得蓄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緻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緣事,始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


  三不得於好色好味等起貪愛心,不得於惡色惡味起嗔惱心,於惡言譏毀我者,罵辱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嗔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詩作文,書寫真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牘,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禪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游山玩景,雜話閒談。凡種種世諦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可已者,餘悉休罷,一心正念。


  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捍勞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與世人竟才竟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誑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煉,常專常精,一心正念。


  蓮池大師以身作則,為後人樹立了專精念佛的楷模。


  綜上所述,誠敬是念佛的心態,專精是念佛的行持,淨業行人應恒常自省,提撕警覺,俾令自己的念佛行持貫徹誠敬專精的方法論原則。


  二、念佛方法


  念佛以往生淨土為旨歸,亦以對治煩惱,蕩滌妄想雜念為下手功夫。佛以六根為六賊,賊眾則難一網就擒。娑婆眾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應在制服耳意二根上下功夫。先利用耳根聽佛聲,攝住意根作觀想,緊緊制服,其他諸根自然臣服。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鹹解脫。古往今來諸多淨宗祖師大德在精修淨業中積累了諸多的方法,以作末法行人的軌范,茲擬采其重要且能令末法眾生依之獲益的十種方法,略作介紹。


  l.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為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淨室或佛堂,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


  十念法是慈雲懺主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趣,為忙碌事務者所立。實為無論僧俗閑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禪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古昆法師亦虔持此法。此法能令心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2.十念記數法


  印光大師為對治妄波沸湧而立。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久自當得之。


  此十念記數法與晨朝十念法,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十念記數,以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追頂念


  念佛要一心不亂,只以一句佛號,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如猛將提刀捉賊,努力直前,無少憩息。不可高聲傷氣,不可逼氣動火,不可默努傷血,不可輕鬆養識,不可沉靜墮昏。坐、立、行各半技小香,周而復始,均勻不斷。此法或在健時一日間一做,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不斷,物我同消,一法不立。此個光景,名為一心不亂。或於每坐念佛末後一用,或妄想洶湧時用,此法須善用,否則,容易受病。


  4.高聲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聲聲快足,乃至高亢入雲,別具一番境界。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滌蕩五陰之塵垢,觀音入心,則心易專而雜念少。《業報差別經》雲: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又經雲: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高聲念佛一法,願常行之。


  5.金剛念


  著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裏過,心憶而動於舌,舌動而後返於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綿綿密密,歷歷分明,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是為心念心聽。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將出來。


  6.隨息念佛


  或于氣靜心平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吸氣時念南無,呼氣時念阿彌陀佛),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常自密持,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持至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得大受用。


  7.系緣念


  行往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繫念佛號。雖事務忙碌,內心亦不忘於佛及憶淨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系緣念佛不妨礙世間法。例如,耕田、經商、造飯、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種種行業,悉皆可以隨著工作,或默持佛號,或出聲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於手,各司其事,日久純熟,制心一處,相得益彰,事無不辦。如黃打鐵念佛往生, 葛濟之 夫人織布念佛見佛等,足資佐證。系緣念佛即塵勞而道場,在家人尤宜著力。


  8.觀字念


  當徐徐稱念佛號時,隨每字音聲,內觀字形,或觀中文字形南無阿彌陀佛,或觀梵文字形 Namo Amitabha,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意根觀照字形清清楚楚,聲與字相應不亂,耳根與意根並攝。攝心顯著,淨念易成。


  9.持名與觀想合修


  凡於行住坐臥時,則一心執持名號,凡於蒲團上跏趺靜坐時,則心心觀想佛像與淨土莊嚴。經行疲乏則跌坐以觀佛,坐久則經行以稱名。如能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如是迴圈善巧修行,必定成就往生淨業。持名方法有上述諸種可資採用,跌坐觀想之方略舉數端。


  (1)自坐蓮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觀想,想目前生一大蓮華,不拘青黃赤白,狀如車輪之大,觀想華狀分明,仍想自身坐在華中,須台之上,端然不動。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華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2)白毫觀


  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跌坐勝寶蓮台,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顆,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淨光明,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觀經》雲: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3)阿彌陀佛觀


  阿彌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


  另外亦可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若德風華雨,若妙香天樂,若泉池樓閣,若林樹寶網,-一憶念,一境一幕,神遊淨域。先送心歸極樂,臨終定得蓮華化生。


  10.臨睡觀念法


  修淨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竟,發願雲:


  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


  發願已,正念入觀,或臨睡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但辦專志,必如所願。


  此法系善導大師所立。蓮池大師雲: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願文,修淨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輒廢惰,務必久遠行持,必於淨土,功不唐捐。冀淨業學人於每日功課後,或臨睡時行之。


  上述十種念佛方法,只是以對末法眾生契機實用的標準作採擷。眾生根機各異,方法亦眾多,如於上十種仍感不足,亦可于淨宗諸典中搜尋,續藏中,有《念佛百法》一篇,詳明指陳,茲不繁引。


  三、淨業修持儀軌


  初學佛者,功課繁簡,可依閑忙酌定,並無一定之規,茲擬通行早晚功課儀式,列舉簡易之一例,以作行人參考。


  1.朝暮簡課念法


  每天早晨及黃昏,須洗手漱口,到佛像前(如無佛像,面西恭敬亦可),虔誠焚香,頂禮三拜,先行十念法,接念: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


  念《阿彌陀經》一卷(或《無量壽經》),往生咒三遍,贊佛偈一遍(如無暇可酌量減少)。


  南無阿彌陀佛(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閑忙而定)。


  南無觀世音菩薩(一稱一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一稱一拜)。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一稱一拜)。


  回向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念三皈依,禮拜而退。課畢。


  晚課亦如之。


  2.專修儀規


  大抵修淨業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餘物件。庭中亦宜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掛,萬慮俱忘,空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並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


  晨起,即誦《阿彌陀經》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文(發願文),此為一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寧,日止四時,稍寧,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合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聲。更于回向時,禮佛百拜,此為每日常課。餘工不必計數,或默或聲,但攝心諦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此法為覺明妙行菩薩所立)


  3.克期取證


  末法眾生,修諸功德,信願不堅,廢馳恒易,尤應克期,方發勝心,以成就淨業。對克期念佛,淨宗諸經說法不一。《阿彌陀經》雲: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無量壽經》開許十日,雲: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鼓音王經》也定十日為期限,經雲:若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大集經》則以四十九日為期限,經雲: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現身見佛,即得往生。《般舟三昧經》則定九十日為期限,經雲: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繫念,於三昧中,得見阿彌陀佛。《文殊般若經》亦定九十日為期限。經雲:九十日中,端坐西向,專念於佛,即成三昧。諸經所示期限與方法雖有不同,然冀克期求證(或證往生,或證三昧)的用意則同,茲節錄古德精進佛七規式,以便遵循,而期現證。


  (1)十二時念佛規制


  凡參與共修者,均分六班,晝夜班各二時,照香輪流出班禮念,餘皆靜坐隨聞隨默念,此則靜多動少,不繁不亂,而佛聲不斷,則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喚,不昏不散,動靜如一,自他不二,寤寐恒常,是為第一如意妙行。飲食亦宜如法調之,務使內外一如,人我兩忘,是非俱泯,而道場之安恬寂靜,亦無如此之妙者。


  此法為憨山大師所立。若人少不能分為六班,或在家一人精進、晝夜各念二時,餘時可放念佛機或磁帶以代之,隨聞隨默,亦得共修之效用。


  (2)結期持名法


  結七日之期。若獨自結期,可用乾糧、水果等食物。爐香、燈油、蒲團、坐椅、棉衣、風帽、草紙八種為用物。此外一概不留,便可七日中不與人來往,暢然念佛。當知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隨宜,緩急隨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時。若四五人偶然相聚,作念佛會,務先約束而後開口,單念四字,一字一魚,用小引磐專擊陀字,不得參差錯落,反致紛心。


  此法為妙空法師所立,真正打七,因緣難遇,利用休閒假日,或一人,或三五人,結期念佛,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經雲:如是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志欲往生的現代淨業行人,應在克期念佛上用功。


  閉關念佛可隨自意制訂章程,亦可仿照淨宗祖師大德的懿範而行。截流大師《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王耕心 居士《克期求證閉關專念十法》、印祖所訂《靈岩念誦儀規》、律航法師《百日閉關念佛方法》等文獻,均可作為有益的參考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