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陰文武百尊開示 -宗薩欽哲仁波切
中陰文武百尊開示 -宗薩欽哲仁波切
靜忿百尊開示
在金剛乘的傳統裏面,有兩種方式可以建立和上師的關系。第一種方式就是把師父當做是一個善友,或者是一個很有功德的一個朋友,或者是這樣子的的老師----把上師當做是一個精神上的老師,大家經常這樣做。這是修習金剛乘最基本需要這樣做,也是必須要這樣做。不管你是修金剛乘還是一般的大乘,你的目的都是要成佛。要成佛,唯一的辦法就是要了解你自己心的本性,要了解你清靜的本性。
爲了要這樣做,一個人對自己必須要有淨觀,也就是對自己有清靜的見地,但是這很困難。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有染污,所以要把自己看成是佛是很困難的事。因爲我們對于這種想法,一點都不習慣,反之我們是對于分別式的那種想法,比如是有朋友、敵人,這種想法非常習慣。所以,我們要能夠了解到從無始以來就很清淨的本性,我們必須有上師的加持。隻有經過上師的加持,我們才能了解我們自己心的實相。薩(迦)班智達曾經說過,隻有通過一個凸透鏡才能把日光聚起來,才能把一塊布燒着。沒有日光是永遠不可能有火。所以,通過上師的加持,可能是唯一一個成佛的辦法。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要對上師有清淨的見地很不容易,我自己恐怕也沒有。所以,我們對我們自己的上師也沒有辦法進行這種清淨的見地,在某種角度可以了解爲什麽這樣。因爲在現在這個時代要碰到一個好上師很不容易。多半的上師都在上面挂上标價的,他們沒有說減價出售這樣,或者至少可以減減價錢沒有,至少說可以大量出售也不行。
現在經濟不景氣得很厲害,所以現在這個時代,上師也變得很貴。有的時候上師價錢很貴,如果他能真的做一些事也沒關系,但是現在這個時代永遠都會聽到一些不好的消息。但是人們經常覺得,如果找一個好弟子,再找一個好上師不太難,但是希望這個好弟子和好上師能夠有好的關系這很不容易。實際上是因爲懼怕與期望,總而言之相互之間的溝通上有很多的問題。因爲我們的心充滿了很多矛盾,有的時候我們心裏希望上師具有這種好像超乎人類能力的能力,什麽時候我們會這樣想,通常是你有問題希望上師有這種神通,希望用他的手指頭一碰你前額,你全部問題都解決了,或者在你身上灑一點水,這些問題都沒有了。這種對于上師的期望我們都有。
我們希望有這種超乎過我們人類,比如說他具有像超人一樣的能力。比如我們現在高興的時候,或者你午餐、晚宴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就希望你的上師能夠按照你所期望的方式來做事。假如你真有一個上師,你請他參加晚宴,你或者希望,假如你請他來吃晚飯,你的上師突然從天上飛下來,然後一看那個食物,食物全部飛到他的肚子裏,然後他飛走了,你會不會希望你請上師吃晚飯,他會是這樣?這一次你就希望你的上師跟你聽的是同樣的音樂,然後等于說喜歡那些,或者說欣賞那些你很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這樣子互相矛盾。所以,上師都很辛苦,因爲同時要做一個超人,又要做一個平常人。所以,要把上師和弟子之間的關系保護得很好,這也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爲這個不是今天的主題,我們不用談那麽多。
跟上師在一起有兩種關系,其中一種關系,把上師當做是一個精神性的導師。這種方式其實是比較次的,實際上有一種更好的辦法。另外一種更好的辦法,把上師當做是道,不隻是一個老師,而且是你修的那個道。上師是一個道,他并不是一個有限的人類,是一個無限的道。同樣,本尊也是。同樣,對于本尊也是有兩種方式,其中一個是你認爲本尊是可以給你加持的,或者是各種化身的顯現。另外一個方式是一個更好的方法:以本尊爲你的道,因爲張喇嘛在教大家靜忿百尊,對這些本尊是可以給你加持的本尊,但是有一個更好的方法,以他們爲道。
爲什麽認爲這個方法比較好?如果你把本尊一直認爲是一個對象,也就是一個可以給你加持的這種東西。那樣子,慢慢你就會把本尊變成一個像神一樣的東西,或者你把本尊當成一個人,那個時候你就會有很多完全非常不合理的擔憂。比如你會擔心一件事,如果我把這些供品放錯了位置,可能本尊會生氣。或者你說不對了,這個本尊吃素的,他不吃葷。比這個更糟的,這些本尊可能變得更對象化了,或者說是客觀化,或者你認爲本尊就是那幅畫、那個佛像這些。在目前我們雖然稱我們自己爲佛教徒,實際上我們都是一些僞裝的偶像崇拜者。這就是爲什麽人們經常聽到一些非常荒謬的問題,比如說我有這樣這樣一些問題,結果他說你要解釋這個問題,你要問哪個本尊比較好,問白度母好還是綠度母好,這個人到底期望仁波切講什麽呢?也許仁波切應該說白度母。這樣講,仁波切大概認爲綠度母處理不了這件事。或者有的人說,如果你是學生你就應該學文殊菩薩,這樣講就好像你認爲說,觀世音菩薩本來就很蠢,談到智慧就沒有他的事。
這樣講起來,就好像你在公司裏面分工一樣,如果是講到智慧,那是屬于文殊部門的,講到慈悲就是屬于觀世音部門的,可憐的阿彌陀佛就專門處理別人的喪事。在這種方式之下,實際上我們把本尊放在一個過分的對象的立場來處理他們,這就有點像你對于上師也是同樣,把他當成是一個對象來處理,是同樣的。這就是爲什麽要把上師和本尊更當作是一個道來修的原因。
我們花幾分鍾短的時間來談一下靜忿百尊,我連靜忿百尊的名字都沒有記清楚,如果要問,可以問張喇嘛。實際上靜忿百尊這裏面這些本尊,實際上是一些你個人的經曆,而這些經曆是以本尊的形式教導給你,這是一個很高的教授。舉例來說,你自己之内任何智慧型的經驗,可以說他是文殊菩薩,任何你自己經曆的慈悲或者是體驗的慈悲,你都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不隻是本尊,實際上佛教講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一種象征。因爲在佛教之中比較高的教授,或者是像金剛乘這種教授裏面,它本身并不相信有一個真實存在的地獄,如果有個真實存在的地獄,如果地獄真個是在某個地方真實存在,那我們造了很多惡業的人,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死了要到那個地獄去,那中間這個旅費誰來出呢?金剛乘所描述的地獄完完全全隻是描述你個人憤怒的一種經驗,這樣講其實很合邏輯。爲什麽在有一些很高的教授裏面就講,一個人其實在一天之中可以經曆六道,你們就能了解這個。
舉例來說,比如你現在很嫉妒,這就是阿修羅道。如果你要把他變得更清晰,可以觸摸得到的話,你可以說伊朗、伊拉克他就是阿修羅道,因爲他們多半的問題都是因爲他們嫉妒解放組織或者以色列而帶來的,他們也并不是很有錢。我們一向是這樣描寫阿修羅道。他們在沙漠裏很熱,沙漠裏有很大的風,溫差非常大,熱的時候很熱,冷的時候很冷,這些也都是描寫阿修羅道的。現在在這個屋頂底下,一定有人覺得很不舒服,很生氣或者是很嫉妒,這就是阿修羅道,你現在就處在阿修羅道,你并不在這個房子裏面。也許現在這邊有的人很有信心,或者是有這種光明,有慈悲,這個時候你就是在淨土,你也不在這個房子裏面。有的人像我們這樣充滿了無明,我們這些無明的衆生是被這些街道的名字,被房子的主人這些名字捆綁住了,對于我們這些無明的人來說,我們在這棟房子裏面。
五方佛母、五方空明是五大,八大菩薩代表的是我們的八識,八大菩薩每個也都對着他們的佛母,代表八種供養的天女。我們一講供養天女,你就想這些佛找了很多女的,特別喜歡這些女的供養東西給他。不是這樣的,我們不應該從這個角度去看他。比如花的這種香,這個我們就說是供香的天女,我們所看到的東西,就是有一個供燈的天女。就像這一類,如果這樣談下去永遠也談不完。
有六道的六個佛,這六個佛實際上是代表了六種存在的不同形式。這些就像剛才講的一樣,他都是代表了我們本身的經曆,所以它一直都是發生的,一直都在那邊。但是當我們看到人們在手上拿這個的時候,我們沒有一個人會說這是一個供花的天女。因爲當我們看到花的時候,我們沒有清淨的這種見地來稱他爲一個供花的天女。因爲我們自己這種分別,當你看到這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個隻不過是我在很擁擠的交通裏面,跟某個人買的花。因爲你對這個沒有清淨的見地,所以你對這個花就沒有虔誠的信心,因爲你沒有虔誠的信心,所以你買的時候一定要跟他講價。你跟他講價,是對供花天女是多麽大的侮辱!你買花的時候應該跟他說我付你幾百萬,我現在有什麽全部給你買這個花,這個是供花的天女。這樣子,所以每個東西都是很特別的,這隻是舉一個例,你們能了解。
我們生活裏面的每時每刻,你所看到、碰到的一切東西,實際上都是本尊的一個化現。但是我們不認爲他是本尊。但是多半的時候我們都認爲這是一個很不好的、很痛苦的一個經曆,偶爾不知道哪裏從天而降我們有點好經曆,但多半是不好。這些很偉大的密宗的老師,希望能夠教導我們這些。我也很清楚,那些老師也很清楚,如果老師給你講,這朵花實際上是供花的天女,你絕對不會相信。唯一能夠穿透你這個非常厚重腦殼的辦法是什麽呢?同樣也隻有這種方法你才會相信。唯一的方法就像張喇嘛這樣的老師在,然後他告訴你,的确是有一個供花的天女在裏面,她是很特別的、很漂亮、很好。這時候你對天女就會有很多羅曼蒂克的想法,所以,你甯願建立起來一個觀念,認爲那個樣子的天女你不太願意接受,所以一朵花他是一個天女。可能我們情況更糟,這種天女是畫在唐卡上。實際上你畫一朵花和畫供花的天女,并沒有什麽不同。但是對我們而言,它有很大的不一樣。現在把一張畫了一個天女拿一朵花,說這是供花天女,給你這個,另外給你一張明信片,上面也印了一朵花,你保證會向前者磕頭,不會給後面那一個。因爲對我們而言,我們總認爲本尊不是一個道,而是一個對象,一個我們以外的什麽東西,所以我們會認爲供花的天女必須要從外面的一個什麽東西來,那才叫做供花天女。
你觀想那個供花天女的時候,他們是哪一國的人?你一定覺得他們都是西藏人。爲什麽?因爲現在多半是西藏喇嘛在教這些東西。我們這種很有限度的心靈就是按照這種方法把東西割得一塊塊的。總而言之,你要了解這些東西表象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學靜忿百尊,實際上就是讓你來學,我們每一天、每一刻所過的日子。對于一個根器很好的學生,你稱你的身體叫做色,形色的色,或者你稱你的身體是毗盧遮那佛是一樣的。
另外說爲什麽修靜忿百尊很重要的理由是:因爲你死的時候,你粗重的五大要收攝。記不記得以前談過中陰的教授?五大當他收攝的時候,實際上在那個時候,你真正地趨進本尊真正的清淨相。當我們死亡到中陰的時候,如果我們對靜忿百尊的教授不熟悉,那時候當這些經驗出現的時候,我們又一次會把這個經驗當成是我們以外的對象,而從他們逃開。這些我們所謂的本尊在那個時候就變成了閻王,或者說死主,或者是處分你的人,或者說是摧毀你的人,就變成了你所最讨厭的那種東西。但是,這個靜忿百尊是絕對不可能離開你的。因爲如果這個靜忿百尊真的是沒有的話,你也沒了。因爲他們就是你,你就是他們。實際上除了這個靜忿百尊之外,你找不到另外一個什麽部分可以稱作你的。所以,請你好好地研究這個靜忿百尊。
現在前言已經介紹完了。
提問:如果有一個瘋子瘋瘋癫癫的,我們怎麽對待。
這當然很困難。爲什麽困難呢?因爲我們的知識永遠都會替我們找一個理由,我們爲什麽要幫他的忙。我現在沒有辦法告訴你,你要用這個方法來幫助一個瘋子。因爲很大一個部分是看你處于什麽狀況……
如果可以的話,你自己瘋了比較好。爲什麽呢?因爲對方可能唯一了解的就是這種語言。有的時候就幹幹脆脆地就忽視它,有的時候要非常地注意它,看狀況。
提問:包括從你出生一直到你成名,把你從父母身邊帶走,你有沒有懷疑佛法是不二法門,如果懷疑你怎麽做?
就像昨天晚上我在演講裏面講的一樣,對于我在學習的過程裏面,我有意地希望去制造這種懷疑,有意地希望找佛教的差錯,但是經過這麽多年的學習以後,我至少可以講,我對佛教基本的哲學、哲理毫無一點懷疑。
提問:仁波切說五方佛就代表五種煩惱,五種煩惱的具象就是五種智慧,一個人本身就具備五種煩惱,具備五種智慧。爲何煩惱跟智慧是一體的?或者是煩惱如何轉化爲智慧?
因爲我們所說的煩惱,因爲煩惱本身是一種幻象,本身沒有辦法獨立地存在。當你把這個幻象除掉的時候,你就得到了自由。那是你自己的一種幻象,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有一個人晚上做惡夢,他做夢的時候夢到一個很大塊頭黑色的一個妖怪,站在他身上掐着他,他當然很害怕了。他就問這個妖怪,到底我會怎麽樣。那個妖怪就說,我怎麽知道呢?這是你在做夢啊?他的問題就像你剛才講的問題,瘋子我們怎麽把他當做本尊。在憤怒者裏面有很多是瘋瘋癫癫的。
當我們覺得清淨的時候是在見,當在各個時候的狀态底下,你能保持清淨嗎?你在嫉妒、憤怒跟清淨會不會有沖突?
你要習慣他,你要能夠習慣,你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來想。比如我們對我們的情緒都非常習慣,同樣你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對你虔誠的信心很習慣。并不是說虔誠的信心是不可能,隻不過說你沒有集中發展它罷了。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講,我們現在沒有修我們虔誠的信心,因爲多半我們都是修的煩惱,我們把煩惱修得很好。因爲我們修煩惱,都已經證得煩惱的結果。對于煩惱,我們每個人都是煩惱傳承的持有者,我們也可以給我們小孩這一類煩惱的教授。
應該沒有不同,他們應該不會互相放棄而離開對方。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5/15 下午 12:41:57編輯過]
2010/5/8 上午 01:23:19
whataboutu
等級:小飛俠
文章:1205
積分:9316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12月25日
第 3 樓
--------------------------------------------------------------------------------
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傳授
蓮花正覺譯
吙
生死涅磐法,一因二道果,明無明所變,今以普賢願,
令于法界宮,一切成正覺。
根元本無為,自然不可說,無世出世名,了此即成佛,
無明而流轉,願三界有情,皆了無說義。
我是大普賢,無因緣因義,了此自然事(悟),無內外增長,
無念無暗垢,故自無過染,自證原安住,世壞亦無畏,
不著五濁塵,無別自然智,無色無五毒,明瞭未嘗滅,
一性有五智,于五智成熟,出初佛五部,于此智漸廣,
生四十二佛,由運五智力,生五八(六十)雄猛,根本明無迷,
故為本初佛,由我發此願,三界諸有情,了知自然智(覺),
大智得增上。
我化身無間,分化百俱胝,如應種種現,由我悲願力,
三界諸有情,解脫六趣處。
最初眾生迷,由不了(悟)本明,無知昏暗住,此即無明因,
從此悶絕中,忽起恐懼想,生自他貪嗔,習氣漸增長,
遂流轉生死,五毒惑熾盛,五毒業無間,故眾生迷因(基),
即無知無明,由佛發願力,皆自知自心。
其俱生無明,是無知險處,其分別無明,即自他二執,
俱別二無明,俱眾生迷因(基),由佛發願力,生死諸有情,
無知黑暗消,二執妄識淨,了知(悟)自心性,二執心猶豫,
略起貪著時,習氣漸增長,於衣食財處,五欲及親眷,
發生悅意貪,此令世間迷,二取(能所)業無盡,由貪果成熟,
生於餓鬼中,常受饑渴苦,由佛發願力,令貪心有情,
欲念不須斷,貪著亦勿取,內心自舒緩,任持自心地(覺悟地),
轉分別成智。
若于諸外境(境顯),生微細怖畏,即長嗔習氣,起殺害等心,
嗔果成熟時,地獄煎熬苦,由佛發願力,六趣諸眾生,
嗔恚猛生時,放緩莫取捨,若能持自心(悟),即得明瞭智。
由自心高舉,於他心謗毀,由起猛慢心,自他欺淩苦,
業果成熟時,死墜天生中,由佛發願力,令慢心有情,
自心自然住,任持自心(覺悟)地,了達平等性(平等原智得)。
由二取習氣,自讚毀他苦,增鬥爭較心,殺戮非天生,
果墜泥犁處,由佛發願力,令鬥爭有情,不起怨仇心,
任持自心(覺悟)地,得無礙業智。
無知捨散亂,覆惛及忘念,喪失菩提心,悶絕懈怠癡,
果感旁生中,由佛發願力,令諸癡暗者,現了明瞭念,
得無分別智。
三界諸有情,根本與佛等,由無知迷亂,造諸無義業,
六業如迷(作)夢,我是最初佛,為教化六趣,以普賢大願,
令一切有情,于法界成佛。
阿吙
茲以瑜珈力,無明(勿迷)心自明,由發此大願,聞持諸眾生,
三生即成佛,或於日月蝕,或于地動時,冬夏至年節,
自修為普賢,於眾誦此願,三界諸有情,由我行者願,
其苦自減少,究竟得成佛。
宗薩仁波切講解能顯自然根本智普賢王如來祈願文:
吙
第一個字(吙)就是一個感歎的聲音。當我們真正進到實相的時候,我們都會很驚訝、興奮,就會產生這樣的聲音。比如我們觀察一個物件,在我們一般凡人的境界裡,看一個物件,這時候我們的感覺是有主體和客體的分別。當我們見到實相以後,我們就會領悟到被我們觀察的客體就是我們的心,是心的光明性。當你這樣覺悟了之後,你就會曉得,不但是你這個主觀者在觀察你,這個客體也在觀察你,或者說那個客體就是你。那時候,就會有這樣一個感歎的聲音。
這個祈禱詞在金剛乘的教法裡是最重要的,要解釋需要很長的時間。我今天不是來真正教祈禱詞,因為時間根本不夠,我只是想把它傳授給你們。因為我自己也修得不夠好,沒有辦法教這麼深的東西,第二,時間根本不夠。
(生死涅盤法,一因二道果,明無明所變,
今以普賢願,令於法界宮,一切成正覺。)
宇宙間一切的現象,不論是輪迴、涅盤,都包含在《如來藏》裡。換句話說,一切法都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如來藏》。由這個《如來藏》分出兩條路,就是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或者說是光明性和空性。由於這兩條路,就有兩個結果,屬於法身和有形象的身。所謂智慧,就是法身的一種表現。
我希望以這個祈禱詞,令一切眾生達到究竟的覺悟,安住在神聖的法界裡。希望一切的眾生回到本來應該安住的地方,安住在那裡。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他最本然的基礎,就是《如來藏》。什麼是《如來藏》呢?
(根元本無為,自然不可說,無世出世名,了此即成佛,
無明而流轉,願三界有情,皆了無說義。)
一切法、一切現象的基礎是什麼呢?是不生的。不生不被製造出來,但是它會自然地生起,不可思議,不可以用意識或者是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是很奇怪,今天晚上我設法用意識語言表達,你們設法用意識語言接受。因為在佛性裡,根本連所謂涅盤、輪迴的名字都沒有。如果你瞭解了這樣的佛性,那就叫覺悟了。如果你不瞭解,這個狀態就是輪迴。我祈禱一切眾生都能夠理解這種不可以用語言表達的《如來藏》。
(我是大普賢,無因緣因義,了此自然悟,無內外增長,)
第三段,意義有一點類似普賢如來講自己的成功。普賢如來說,《如來藏》的基礎是沒有因和任何條件。但是在《如來藏》中,很自然地生起具生的智慧,而沒有產生所謂二元性的想法,所謂的內外,沒有這種想法。普賢如來自己說,我沒有在《如來藏》裡給予任何事物、任何標記、任何名字。
(無念無暗垢,故自無過染,自證原安住,世壞亦無畏,
不著五濁塵,無別自然智,無色無五毒,明瞭未嘗滅,)
我也從來不曾被意念的錯誤迷惑。普賢如來說,所以我的觀念、見地裡沒有錯誤。就是因為我的覺性經常在本來的位置上,沒有動搖,即使三千世界都毀滅了,我也不會懼怕。這好像是在講他自己的成就。
就是因為他的覺性經常在本來的位置上,所以他對於種種物慾沒有慾望。因為這種智慧不是基於意識而起的智慧,是一種具生的智慧,所以所謂物質的形象和五毒等等,都不存在,所以,也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礙這種智慧的光芒。現在講的這些東西,是屬於佛教裡最高的見,飛到外太空去,這是很高的見,普通的人沒有辦法搭乘這種飛機。
(一性有五智,於五智成熟,出初佛五部,於此智漸廣,
生四十二佛,由運五智力,生六十雄猛,)
剛才解釋的佛性本質裡,包含五種智慧。由於這五種智慧的成熟,於是顯現了五金剛佛。五金剛佛就是佛性五種性質的反射,所以五金剛佛跟佛性沒有什麼差別。由於超越了智慧上的界限,於是乎另外42尊佛就生起了。由於這五種智慧光明的緣故,或者是力量像放射的光明一樣,於是產生了60尊的飲血尊。
現在解釋一下飲血尊。血代表愚癡,有些學者認為,真正的佛應該是憤怒相的佛。特別講起來,真正由法身化現出來的佛,應該是憤怒相。因為這種佛的威力的確比寂靜相的佛要大。意義上類似是這樣的,工作的能力比較大。為什麼這樣講呢?這個意義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講,就像我們要馴服一個比較乖的小孩,如果能馴服好當然很好。但是總比馴服調皮搗蛋的小孩好。馴服調皮搗蛋的小孩是比較難的。這種憤怒像的佛就是要馴服比較難馴服的。說起來,我們大家都比較憤怒相,因為我們都是比較愚癡,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憤怒相,比較愚癡。所以,寂靜尊只有42尊,而憤怒尊有60尊。
(根本明無迷,故為本初佛,由我發此願,
三界諸有情,了知自然覺,大智得增上。)
所以,這種智慧的根本,或者是覺性的本質,是從來不被染污的。因為我是所謂的本初佛,就是普賢佛,由於我的祈禱,我希望三千世界的眾生都由輪迴的痛苦中得到解脫,能夠了達俱生智,達到最後所謂大智慧的境界。這個祈禱詞裡面的主講--祈禱的人,可以說是普賢佛,也可以說是我們自己。
(我化身無間,分化百俱胝,如應種種現,由我悲願力,
三界諸有情,解脫六趣處。)
下一段,我以無量的化身,永遠不會間斷的化身,化為無量、不可數的化身,不可思議這麼多的化身。然後以一切可能的教法來教化、調服適合這種教法的眾生,令在輪迴中的三千世界的所有眾生,能夠由六道中解脫。
(最初眾生迷,由不了(悟)本明,無知昏暗住,此即無明因,
從此悶絕中,忽起恐懼想,生自他貪嗔,習氣漸增長,遂流轉生死,)
從下面一段開始,要講意識的心是怎麼樣演化出來的。如果你要問為什麼第一念無明會產生,這個問題要解答的話非常困難。這只有靠自己去做禪修,達到覺悟,才能夠理解。在內心染污的眾生心裡,他的根本智慧是不會生起的。對於這種眾生來講,在他們的心裡有所謂失念,心不能警覺,這種失念就葬送了他們的感官。因為這個原因,於是造成了所謂的不覺和染污。這就是所謂的無明。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感覺很吃驚的心,這種心漸漸擴大,變成一種恐懼。於是乎,由於這樣的作用,眾生以後就會感到恐懼。由於這樣的關係,我們以後就有你、我、彼此之分,就有所謂的親疏、敵友之分。有這樣的分別以後,更多的習氣渲染髮生了,於是就造成了輪迴。
(五毒惑熾盛,五毒業無間,故眾生迷基,
即無知無明,由佛發願力,皆自知自心。)
在這個輪迴裡,產生了所謂的五毒。所謂的五毒,實際上不只是五毒,它是無量的,無量的煩惱就生起了。因此,我們經過上面的推理,我們曉得一切輪迴眾生的迷惑是怎麼樣產生的,就是由於最初一念的不覺。所以由於這個祈禱詞,我希望一切的眾生都能夠覺悟他們根本的、光明的智慧。
(其俱生無明,是無知險處,其分別無明,即自他二執,
俱別二無明,俱眾生迷基,由佛發願力,生死諸有情,
無知黑暗消,二執妄識淨,了悟自心性,)
下面講根本無明。無明有兩種,第一種是根本無明,這種根本無明就是一念不覺和內心感覺動搖的,這種最初的一念動搖,就是根本無明。另外一種,就是由根本無明引發出來的無明。這種演變出來的無明,我們叫後得的無明。這種後得的無明,就是一種執著於你我相對之間的無明。這兩種無明,就是造成所有輪迴眾生的根本原因。希望經由我的祈禱詞,希望一切眾生的染污,內心不覺的染污、黑暗,統統被清除、清淨,而且把相對的二元性的觀念也統統清除。然後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到自己本來光明的智慧。
談到這兒,我開始講所謂的二元。二元性的特性是什麼呢?就是所謂的疑和疑心。怎麼講呢?所謂二元性的心,比如我們看到山、桌子、水、茶杯種種的境界,只要我們有分別感覺的時候,這裡就包含有疑的性質在裡面。因為,我前天講到見的時候,當你看到一個物件的時候,有某種見,這種見的意思就是某種的認同或者你去考核它。
(二執心猶豫,略起貪著時,習氣漸增長,於衣食財處,五欲及親眷,
發生悅意貪,此令世間迷,二取(能所)業無盡,由貪果成熟,
生於餓鬼中,常受飢渴苦,)
下面一句,由於相對的心,二元之見,於是發生了疑。由於相對的二元的心,產生了對慾望的追求。這種對慾望的追求的習慣越來越大以後,於是我們對於食物、財富、衣服、房屋、朋友、愛人還有種種感官上的五欲,產生很強的追求,於是我們就受苦了。於是,這個世界就被我們誤解了,我們拚命在執著、追尋物質的物件。當這種追求物慾的果報成熟了以後,你就會被轉世到餓鬼道裡去,所謂的餓鬼道也就是你的貪慾。我們的貪慾、貪求就是餓鬼。當然,你有了二元的心,又開始追求種種的物慾,這個果報成熟,你會墮落到餓鬼道。餓道的眾生受到很大的痛苦。
(由佛發願力,令貪心有情,慾念不須斷,貪著亦勿取,
內心自舒緩,任持覺悟地,轉分別成智。)
由普賢王如來的祈禱詞,我祈禱一切有貪慾的眾生,既不要壓制貪慾,或者是特別做作地拋棄貪慾,即是不要去接受這種貪慾,不拒也不取。你所要做的就是安置在本來的地方。如果你安在本來的地方,你會見到心的真相。如果能看到的話,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恢復到心的本然,然後智慧能夠再自然地生起,最後都能夠得到妙觀察智。
(若於諸境顯,生微細怖畏,即長嗔習氣,起殺害等心,
嗔果成熟時,地獄煎熬苦,由佛發願力,六趣諸眾生,
嗔恚猛生時,放緩莫取捨,若能持自心(悟),即得明瞭智。 )
當我們看到有外境和對待的外境存在的時候,首先會產生很輕微的懼怕感。當這種懼怕感由於習氣的執著漸漸長大,這時候就產生了敵人的觀念。有了敵人以後就開始鬥爭了,當所謂憎恨、鬥爭行為的果報成熟了以後,就會墮落到地獄道受苦。所以說我們的憤怒,我們的瞋心就是地獄。當然因為這種憤怒、瞋心,使很多眾生墮落到地獄道裡。
由普賢如來的祈禱詞,希望所有具瞋心的眾生,既不要拋棄瞋,也不要瞋,不取不捨,安置在原來的位置上,希望他們能夠見到實相。最後希望他們都得到大光明的智慧。
(由自心高舉,於他心謗毀,由起猛慢心,自他欺凌苦,
業果成熟時,死墜天生中,)
另外一個煩惱,當我們的心變得很傲慢的時候,傲慢的心經常有和別人競爭的意向。你總想和別人競爭、比賽,當這種競爭的心生起、漸漸長大,於是產生了傲慢,於是又開始爭鬥,有了這種煩惱以後,我們總希望比別人好,於是開始了爭鬥。當鬥爭、嫉妒心的果報成熟了以後,我執、自我傲慢的果報成熟了以後,於是你轉世在天道,在那兒受苦。他們的確是有一點很大的力量。天道的毛病,因為天道的環境很快樂、娛樂,因此他享受著快樂,沒有警覺自己的危險。當他臨死七天以前,他會看到他下一世要轉世的地方。當他看到下一世要轉世投胎的地方時,他會感覺極大的痛苦,這種痛苦要比地獄的苦大七倍。
(由佛發願力,令慢心有情,自心自然住,任持覺悟地,平等原智得)
經由普賢如來的祈禱,希望所有具傲慢心的眾生,既不取也不捨傲慢,安住在本來的地方,希望他們都能正到實相,證到平等性智。
(由二取習氣,自讚毀他苦,增鬥爭較心,殺戮非天生,
果墜泥犁處,由佛發願力,令鬥爭有情,不起怨仇心,
任持覺悟地,得無礙業智。)
還是從剛才講的二元性相對的心,由這種心生起自讚毀他的做法。有了這種想法,於是產生了嫉妒,又開始鬥爭,於是你又希望你比別人都要好。當這種心、煩惱的果報成熟以後,你就會墮落到阿修羅道,最後還是墮落到地獄道。因為阿修羅道的眾生充滿了嫉妒,因此他經常和天道在鬥爭。經由普賢如來的祈禱,希望有嫉妒心的眾生,安住在智慧的本然,讓他本然的智慧再生起,希望他們都證得成熟。
(無知捨散亂,覆惛及忘念,喪失菩提心,悶絕懈怠癡,
果感旁生中,由佛發願力,令諸癡暗者,現了明瞭念,
得無分別智。)
失念、心散亂、不能集中、心不注意,一種心很黑暗的狀態,失念、妄念,一種很懈怠、懶惰,很愚癡、愚笨,當這一類的思想成熟了以後,就會轉世到畜生道。經由普賢如來的祈禱,希望這些被愚癡所覆蓋的眾生,能夠被不失念心的光明所覺醒,最後都能證到法身智。
(三界諸有情,根本與佛等,由無知迷亂,造諸無義業,
六業如作夢,我是最初佛,為教化六趣,以普賢大願,
令一切有情,於法界成佛。)
最後一段,在三界裡輪迴的一切眾生和普賢如來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忘失了自己的本性,沉入迷惑之中,毫無目標的徘徊、遊蕩。這六種業都好像是夢幻一樣,我是所謂的本初佛,第一尊佛,因為一切眾生都要經由普賢佛的化身來調伏、救度。我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證得法身。
(阿吙
茲以瑜珈力,無明(勿迷)心自明,由發此大願,聞持諸眾生,
三生即成佛,或於日月蝕,或於地動時,冬夏至年節,
自修為普賢,於眾誦此願,三界諸有情,由我行者願,
其苦自減少,究竟得成佛。)
如果我們讀誦這個祈禱詞,會產生很大的威力。當我們以一種很清淨沒有染的心來讀誦的時候,一切眾生都會得到覺悟。在西藏,這個祈禱詞是使你不得不開悟的祈禱詞。在所謂日月食或者是春秋分這種特殊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做這種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