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修的開示
專修的開示
一心一意修一法 萬般成就從一出
羌地有個名叫布日尼麻桑蓋的人來求法,向熱羅上師說:「我心智很遲鈍,學習事部和瑜伽部密法,經書磨破了,又換上新的,至今已換了三次,但仍然一無所得,看來學習大部頭的經典我是沒有什麼希望了,上師能不能給我傳一種簡明扼要的修行方法?」
熱羅說:「你的想法是對的,歷代大成就師都是綜合教義精華,把握重點,進行修行的。我也是雖然所學很廣,但一生集中精力所修的只有大威德一法,所有成就都是這一法的結果。因此,與其多學法,還不如一心一意修一法的好。」說著便以唱道歌的形式教導說:
「虔誠有緣之士聽,要想今世就成佛,
一心堅持修一法,心道相應極重要。
歷代大德成就師,並非獵人追野豬,
一心一意修一法,萬般成就從一出。
我也除了這一法,不曾追求萬事通,
修慧一生俱明了,悟出虛空一種理。
極難到手菩提寶,師徒緣合也不難,
清除野火燎原心,心如鐵橛釘一處。
九乘各個具妙用,怖畏金剛是頂峰,
此非危言是實情,續部經論可作證。
有空無二樂明合,文武雙修度大惡,
威力無敵易修證,四道深密十三法。
此法源頭是文殊,諸法悲智合一身,
臘利達等成就師,一脈相傳是榮幸。
徹悟明空心性理,紛紜萬像是心相,
心思超然不介意,悟者林中我自樂。
事理相背心中悟,俱是法性無選擇,
執著有為心已滅,修心人中我自樂。
樂空無二瑜伽中,境識之見俱破除,
心與無二法性合,咒士之中我自樂。
三藏總旨已盡知,五道十地也掌握,
堅持知行相結合,善德林中我自樂。
相反相合不定因,物性肯定與否定,
自見他見無不知,學人之中我自樂。
此理並非學而知,一心觀修心自悟,
因而所學不在多,掌握要領最重要。」
聽了這段道歌,布日尼麻桑蓋深受教益,請求熱羅為其傳法灌頂。經過潛心修煉,他最終獲得了無上智慧,對一切經典教義瞭若指掌,相繼授徒八百多人。此人晚年赴文殊勝地五台山,修出長生不老的住世成就,化度眾生。與此人同時接受灌頂的群眾中,悟出離言真理、獲得身心境融為一體成就的弟子有兩千八百多人。
------------------------------------------------------------------------------------
措嘉媽問曰:修一尊等同修一切善逝耶?
大師答曰:三身應所調伏者之觀想,現起一切本尊之身語意。無論彼如何顯現,修一即修一切,成就一即成就一切。
措嘉媽問曰:修一本尊後復修他尊,有何過失?
大師答曰:善逝為調伏方便,化現各部,彼實平等無分別者,悟無分別而修一切佛,功德無量。若以為諸尊功德有異而取捨,得無窮障蔽,以為本尊有優劣而取捨則不當,離此(分別),不論修幾尊,皆是殊勝。
措嘉媽問曰:誦一如來,能成就一切善逝心否?
大師答曰:持深廣見修,住於內性,將堅住本尊,持誦圓滿,無礙成就一切勝者事業。
--錄自:空行教授 第二章 正文 第五節 金剛上師與本尊予措嘉媽之皈依上師
------------------------------------------------------------------------------------
問:密宗分佛部、蓮花部、金剛部、寶部、羯摩部五部,而五部又分無量法門,居士修密應專修一法,抑專修多法為宜?
答:有為密宗法師之大願者,必須博通各種經典,更要兼修多法,且要自心求證,方有法師資格,否則不必貪多務得。專修一本尊,易於成就。譬如世間法,精一藝較易,精多藝則難。其實佛法一法通則萬法通,專修一法,與兼修多法之功德,並無差別。
--諾那上師開示錄
------------------------------------------------------------------------------------
如果一門專修,成就是指日可待的。
有很多法門我都想修,怎麼辦呢?
◎若果你能修持所有法門,那是最好的事,但這對你來說並不可能。如果你只是指持一下咒或念名號的話,多持幾位佛的咒或名是沒問題的,可以儘管多修幾個無妨。
如果是說到真正的深入修持,則宜選定一個,把有關這個法門的所有細節都學懂,也要求得有關之清淨不斷傳承,然後好好地專心修這個法門,其他的法門可以當作為旁支輔助的修持。
譬如你以彌陀為本尊,就專修他的持名、持咒及遷識等法門,但可配合金剛薩綞法門以作懺罪、文殊法門以作增長智慧……等等,但彌陀法門才是你最主要的依歸。對你而言,彌陀法門是終生不棄的專修法門,其他的法門只是旁支的輔助,心中仍以彌陀作最終的依止對像。
曾經有祖師說:
『愚者修一百本尊而不能證得與一尊相應,智者只修一位本尊,卻能成就百尊的相應!』,只要你好好去專修一位本尊,在成就時自然會得到等同修持所有本尊的相應,這一點你毋需擔心。
○我又嚮往極樂淨土,又想修持藥師佛的琉璃淨土,怎麼辦呢?
◎一般來說,我們修持以專心用功為有效力;如果三心兩意,結果或許兩個法門沒一個能成就。
我們最好視自己之因緣喜好,選擇決定一個法門,然後終生不變地去勤修,這樣才容易得到相應、加持及成就。
修持就好比掘井,如果水源在地底下五十呎 ,你今天在東邊掘十呎 ,明天才要邊掘十呎,一年後你或許已經掘了近四千呎的總深度,但總找不到水源。其他的人,或許老早就找到水了。修行是同一回事。如果你又修這個,又修那個,最終一事無成,這是諸佛的錯嗎?難道你就可以作出勤修無一點作用的結論嗎?這是你本人的錯誤,不是諸佛、師長或法門的過失!如果一門專修,成就是指日可待的。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問答選錄
------------------------------------------------------------------------------------
阿底峽尊者前往西藏弘法時,首先到達了阿里地區,接受譯師仁欽桑波的邀請,到寺中供養。
當仁欽桑波譯師引導著阿底峽尊者參觀大殿時,尊者看到了很多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的本尊,高興地說著:
「西藏已有您這位大譯師,又何必需要我千里迢迢的到此弘法呢?不過我倒想請教大譯師,你有那麼多的本尊,每天又是如何安排功課的呢?」
此時,譯師受到尊者的讚嘆,不禁高興地說道:
「當我接受每尊的灌頂時,我已發了修持本尊的三昧耶,所以我必需要修持每位本尊,至少一定要誦每位本尊的真言,雖然我受的本尊很多很多,但我還是很精進地念誦它」
正當譯師洋洋得意地說著,自己是如何得精進用功,想著尊者可能會讚美他時,尊者卻又問道:
「如是說是因每位本尊有著不同,才需要您這麼作囉!」
此時譯師,開始很仔細地為尊者解釋這本尊要如何修定觀慧、那本尊又要又如何修定觀慧,才能圓滿現空、樂空、明空不二時,尊者說話了:
「若如您所說,以一尊修定觀慧,就能圓滿現空、樂空、明空不二時,那一位本尊,不也就等同一切本尊嗎?若是,那你為何不能專一本尊修持,而要修那麼多呢?難道你發的三昧耶,不是為證悟空性而修持本尊的嗎?若是,則每位本尊,都應以幻、鏡中影、水月、、、等中觀十喻而觀空性的幻化,然若每位每位本尊都是空性的幻化,那修持一尊,不也是修持所有的本尊,又怎麼會違背三昧耶呢!」
譯師無言以對,遂禮尊者為師。
------------------------------------------------------------------------------------
問曰:為當只持一道真言功德成就?為復廣持多本真言功德成就?
答:有二門:
一者、隨根所樂門:謂根有多種好樂不同。或有樂持三道五道十道乃至百道等。中間隨根所樂不同皆得持誦。
二者、疾得成就門:謂欲求一切功德疾得成就。宜專持誦一道真言。成時一切真言功德皆悉成就。故文殊儀軌經說。若欲一切功德成就。不得於別真言而起思想是也。如上雖有數道真言。皆是持誦准提真言之次第。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
------------------------------------------------------------------------------------
無論所修的是寂靜或是憤怒尊,實際上一切諸佛的智慧身體在法界當中是一體的。一切聖尊全都是智慧聖尊的本體,一切咒語同是密咒的本性,一切道皆是聖道的本性。因此當我們修任何一位本尊,實際上也是修了其他的本尊,應該有如此見解。
華智仁波切這樣說過:一切本尊是觀音菩薩,一切空行是度母。同樣的道理,我們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本尊是一切本尊的總體。本尊之間沒有任何差別,雖然他們的形象迥異,但所有的本尊實際上是一個本體。
若是明了以上竅訣,那修覺性本尊就會圓滿一切的本尊和所有的咒語。因此,你要是認識了自己心的本性,那所有的本尊和咒語也就都可以包括在於此。
-- \竅訣寶藏海 作者:法王晉美彭措
------------------------------------------------------------------------------------
一切事物是心所生成,心裡面如果想著本尊是各自不同,互相分開的話,就覺得好像真的是如此。印度人曾經說:西藏人修一百本尊,沒有成就一尊;印度人修一本尊,成就百尊。
往昔印度成就者修法的時候,修一個本尊,一切諸佛都聚集在其中,這樣地來作實修,所以修一個本尊成就,就是成就一切,西藏人開始時修的時候,本尊是各各分開的,沒有在一起,因為這樣修,而沒有一尊成就。同樣的道理,大家也有很多這種情況,所以經常會問各種奇怪的問題,這些都是因為對要點的部分不了解的緣故。
一切本尊,在智慧法界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不管如何實修,它的意義都是一樣的。
有人問:如果修至尊勝度母,就可以修到文殊菩薩?既然一切本尊在智慧之中是完全相同,所以不要有分別,平常喜歡一個人,其他人就會忌妒,佛菩薩卻沒有這種情形。修文殊菩薩一切智慧的總集在此,所以成就一切,修蓮師,蓮師事三根本的總集,當然就如實修一切本尊,自己的信心強烈,他上面集中包括一切,這樣實修的話,威力就會出現。
所以教法中,一切總集在此,來作實修,在這種認識之下,做皈依。
--貝諾法王開示錄(三)66-67頁
------------------------------------------------------------------------------------
不退轉信心與專修的重要
信心是一切加持的根本,也是開啟入法之門。如果不具信心,雖然上師、三寶和觀世音菩薩有不可思議的大悲菩提心,但他們的加持也無法進入自心,好比一個人將門窗緊閉,則日月的光芒不可能照進屋內;又猶如太陽不升起,雪山上的雪無法融化,雪水不能滋潤大地,如云:「上師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生,不降加持之水流,故當勤修敬信心」。
世尊依眾生根基三轉法輪,宣說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都是用來對治煩惱的良藥,它們沒有優劣之分,沒有上下之別,唯一的不同是眾生的根基意樂和求法之心有所差別。如云:「法本無主人,誰勤誰得大」,求法有上中下三品,所以得法也有上中下三品,如果能找到和自心相契合的法,且自己也非常有信心,具有強烈的修持意願,哪怕是最普遍、最簡單,甚至只有六個字,也同樣能引領至解脫彼岸。
現今,有部分學佛者,總喜歡將諸佛菩薩拿來作比較,好似進行比賽:「阿彌陀佛比觀世音菩薩厲害」「釋迦牟尼最強」等,好像佛菩薩們還有上下等級、力量大小、強弱的差別,這種以普通平凡人的智力,去度量聖者無邊智慧的行為,無疑是非常幼稚而可笑的,猶如一位小學生要研究博士的論文一般,連漢字都沒認識幾個,如何分析研究呢?
還有些人將諸佛菩薩分門別類,生病時念藥師經,考試前求文殊菩薩,超度亡者修阿彌陀佛,欲長壽則修長壽佛,好像每尊佛菩薩都有自己專屬的工作職責,對每位病人,生什麼病給什麼藥。
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大多來自地方流傳的民間信仰。對於仍在輪迴中的世間神祇,由於他們的福德神通有限,能賜給眾生的一切,也就有一定的範疇。如世尊未成道前,大自在天神曾多次考驗他的修道之心,後來被世尊的菩提心感動而折伏時,便對他說:「你想要什麼,我都能賜予。」但當他提出要無上成就的佛果時,大自在天神祇能搖頭說:「這超出我的能力,無法辦到。」
然而,已斷盡一切煩惱垢障,證得無上智慧,脫離輪迴束縛的一切諸佛菩薩聖眾,已經沒有這些限制,能無礙的滿足所有眾生的欲求。雖然,他們未成道前,因各別不同的發願,而有特殊不共的加持,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十二大願等,但並非此外的成就,無法賜予。所以當選擇一尊和自心相應有緣的佛菩薩及修法,終其一生,精進觀修,以此作為自己唯一的皈依處和救護者,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障礙、違緣痛苦,皆向他祈請,如此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快得到解脫。
有些人沒有穩固的信心和見解,如無頭蒼蠅般,盲目的跟隨別人,今天聽人說此法殊勝,明天又認為另外一法更好,三天兩頭,換來換去,結果全部的法都修完了,仍然一無所獲,只是白白浪費自己的生命;或者心情特別急燥,剛入佛門聞思修,恨不得三藏十二部全部通達、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所有的法一口吞下去,因而多處分心;還有人喜歡將所有的法合在一起修,早、中、晚各一種,每逢「例假日」(初一、十五)還要修其它的法,好像喝十全大補湯,裡面什麼補藥都有就能防治所有的疾病一般,這樣的修法方式,根本不可能在極短暫的一生中有所成就,而後世又須從頭開始。這些都是學佛修行中的大忌。
不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我們做任何事業,首先要觀察取捨,周密計劃,然後專心致志去圓滿它,在這件事未圓滿做好之前,不得分心去做另一件事。因為一般凡夫力量很有限,如果多處分心,則無法成就任何事業。
如云:「一事尚未成,莫思做它事;左足未穩前,即抬自右足,定當栽倒地」。以前的高僧大德特別強調這點,他們也是這樣一步一腳印,穩重而踏實地登上證悟成就的高峰,吾等後輩學人,是否也該循前人智慧的腳步而行呢?
--錄自:吐單阿旺羅珠嘉措祖古開示:四臂觀音修持法略釋
------------------------------------------------------------------------------------
關於本尊方面的問答開示:一法通,萬法通
堪布卡塔仁波切
我的問題是來自昨天的開示。
您曾做了一項比喻,認為不同的觀想方法和教法基本上都會產生同樣的證果——我想您是這麼說的。
這好比雖然我們有許多各種不同的車子,但其實他都只要是讓我們學會開著的技巧而已。
我的問題是,如果所有這些車子,可以這麼說,都能讓人學到熟練的駕駛技巧,那麼擁有一部車子不是已經足夠了?
堪布卡塔仁波切:
你所言甚是!就像每個人擁有一部車子便已足夠一樣,我們事實上也不需要那麼多本尊。但為何我們習於有許多不同的本尊,修習許多不同的本尊法?為何我們總喜歡接受許多不同的灌頂?
這其中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我們常對自己所修的法不具信心。
我們無法也不願全然的只信一個法,因此,我們只好再為自己找出其他的法修。
這個情況就像一個在打仗的人,不停的把槍拿起放下,又換別支一樣。
他老想自己會找到一支更好的。
事實上,情況會這樣只是因為他感到害怕和緊張罷了。
所以行者往往會想:
「啊,我希望有一位本尊保佑我長壽,但我最好修這個法一保佑我健康無病。另外這個也不錯,可以讓我更有錢。」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不瞭解基本上所有本尊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所以其實只要我們如理如法的轉修一門,便能了悟一切,也既是所謂的一法通,萬法通的道理。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倘若我們坐在一間有許多窗戶的房間裡面,然後我們由窗戶望出去,看到了天空。從每個窗戶所看到的天空各不相同;這個天空在這裡,那個天空在那裡等。但當我們走出戶外時,便會瞭解其實這些都是屬於同一個的天空,只是我們所望出去的窗戶不同而已。
第三個原因是我們常習於模仿自己的上師,這本身不是件壞事。
但一位傳承持有者必須持有許多各種不同的法,這是因為他們負有讓法存續的責任,也就是保持法的廣傳,讓它們得以被弘揚。
由於不同的眾生需要不同的法門——縱然他們只專一法,
因此上師必須依個別的需要為他們傳法。
上師或傳承持有者常為弟子傳授許多各種不同的法,而其自己本身所修的法也非常具多樣性。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便想模仿自己的上師,也跟他們一樣修很多法。
但其實若我們真能瞭解整個重點和觀念之所在,便會清楚證悟一位本尊,也就是如理修一本尊法而能與之相應成就的話,便已足夠,其他則均非屬必要,在金剛亥母的正觀中由於我們無法看見上樂金剛,便認為上樂金剛對我們發怒,而覺得自己在修行上有所遺漏。
因此,事實上就正如你所說的,我們只需要一位本尊即可。
你的問題問的很好,讓我有機會為大家做一番清楚的說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