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博士告訴您快樂是吃出來的(1)

分類:流行時尚
2012/07/28 21:21
其實有時只要調整一下自己的飲食內容,就可以讓壓抑的情緒有所出口 ,讓衝動的個性有所改善,生活與身體自然都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圖 :photos.com)
為何吃錯會影響情緒

營養學博士告訴您快樂是吃出來的(1)

作者﹕吳映蓉
我們吃的東西怎麼可能影響情緒呢?然而人體就是如此環環相扣。

如果進一步了解腦部的結構,腦細胞與腦細胞之間的連結,它們之間如何溝通,就會發現我們吃下去的食物有一部份就是轉化成腦的構造,而營養素也會影響其運作。

腦部甚至是營養素消耗量非常驚人的器官,因為它主管全身。如此一想,我們能忽略腦部的營養嗎?

可惜腦部的營養常被我們忽略,許多人甚至會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亂吃」,企圖用垃圾食物掃除心中的垃圾,結果情緒垃圾愈積多。

因為我們吃的不是大腦要的食物,當然得不到大腦善意的回應。其實有時只要調整一下自己的飲食內容,就可以讓壓抑的情緒有所出口 ,讓衝動的個性有所改善,生活與身體自然都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

●三大營養素與腦部的關係


一、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會影響情緒嗎?


提到「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麵食、五榖根莖類等食物,大家就會聯想到「胖」。

這是嚴重錯誤的觀念,我們絕對不能把碳水化合物從飲食中拿走,少了這重要物質,大腦可是會「生氣」的。很多人因為減重而不吃澱粉,長期下來精神委靡。

基本上,大腦只「吃」葡萄糖,而大部份的葡萄糖又是由澱粉轉化而來,若完全不吃澱粉,待大腦的葡萄糖慢慢用盡,身體便會啟動「防衛機轉」,不能讓大腦餓著,於是開始分解肌肉釋放出胺基酸,進一步到肝臟去轉換成葡萄糖讓大腦[YA1]「享用」,所以長期靠不吃澱粉減重的人,減掉的體重多是肌肉而不是脂肪。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大腦喜歡吃葡萄糖,那麼直接給它甜食讓它高興不是更好?雖說大腦喜歡吃葡萄糖,但不喜歡一下子吃太多,大腦喜歡「慢食」,也希望「定量」,因為若大腦一下子吃到太多葡萄糖,「胰島素」這個糾察隊就會過來,把大部分的葡萄糖都拿走,反而讓大腦一下子沒得吃了,此時大腦反而會沮喪、不快樂。

科學一點地說,大腦不喜歡處在「血糖」波動劇烈的環境下。若要讓大腦功能正常,血糖濃度一定要穩定,此時應避免太過精緻的甜食,一下子就被吸收,造成血糖快速升高。

應該吃的是「複雜性」的碳水化合物。所謂「複雜性」,是指身體必須花一些時間慢慢消化後,才會被吸收,如此血糖才會穩定,大腦才能慢慢享用,進而讓情緒保持穩定。

二、蛋白質會影響情緒嗎?

我們所吃的魚類、肉類、豆類、蛋類、奶類都是屬於蛋白質食物。大家都知道蛋白質對我們的生長、發育不可或缺,體內許多荷爾蒙和酵素也都需要蛋白質提供製作材料。

但大家或許不知道,我們數千億個腦細胞之間的溝通,靠的是「神經傳導物質」的傳遞,其角色就像郵差,把上一個細胞想傳遞的訊息送到下一個細胞,而這些重要的「信差」多是「胺基酸」所組成的。

也就是說,我們飲食中的蛋白質到體內會分解成胺基酸,當中有些胺基酸會進入腦部合成「神經傳導物質」。

由此可見,如果蛋白質攝取得不夠,或是吃的蛋白質種類不對,都很有可能造成腦細胞間的神經傳導出問題,進而出現一些情緒問題。

素食者如果長期不注意蛋白質的攝取,情緒也容易出問題,最好穀類與豆類的食物能配合食用,如此飲食中的蛋白質才會完整。同樣的,減重者若不敢吃任何的肉類,只吃熱量較低的蔬菜,長期下來也會影響情緒。

三、脂肪會影響情緒嗎?

飲食中的脂肪來自於我們平常烹飪用的油品,或是存在肉類、魚類、奶類、堅果中的油脂。談到脂肪大家只會想到肥胖或心血管疾病,有的人甚至怕到什麼油都要瀝掉,一滴都不敢吃。

但是大家要知道,我們腦細胞的固狀物質有百分之四十至五十是由脂肪構成的。而這些脂肪和囤積在我們體內造成肥胖的脂肪大不相同,因為在腦部的脂肪是具有「功能性」的,大部分是用來組成細胞膜的,細胞膜的脂肪結構是否正確,會大大影響到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與接收。

有些人不敢吃油,導致無法提供大腦細胞足夠的油脂,這是一種飲食問題。另外有人則是特別愛吃垃圾食物,尤其是油炸食物,進到身體裡的都是一些氧化油脂,大腦細胞雖然得到了油脂,卻都是劣質的,這也是另一種嚴重的飲食問題。

●「維生素」與「礦物質」與腦部的關係

談完能提供熱量的三大營養素之後,大家應該比較理解這些營養素並不是單純只給熱量而已,它們都肩負讓腦細胞能健康工作的使命。

接下來,當然也要來談談「維生素」與「礦物質」。雖然這些營養素不提供熱量,但它們非但在身體的代謝上非常重要,在腦細胞運作上的重要性更絕對超乎想像。維生素及礦物質存在於許多食物中,尤其以蔬菜水果含量最豐,因此,飲食中不可忽略蔬果的重要性。

之前提過,腦細胞之間的聯繫需要「神經傳導物質」,若沒有這些「信差」,就算我們有再多的腦細胞都沒用。

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絕大部分是由胺基酸代謝而來,一路上都需要一些酵素催化,才能讓「胺基酸」變成「神經傳導物質」,飲食中的許多維生素、礦物質便在此過程中扮演輔酶的角色,少了它們,就像一台機器(酵素),少了一些螺絲釘(輔酶)。

如果把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過程想成是一條工廠生產線,當我們把原料(某種胺基酸)送入生產線時,每一站的機器就是酵素,而維生素或礦物質就是機器裡的重要螺絲釘。因此在生產線中某台機器中的某顆螺絲鬆了或沒了,都會影響生產。

也就是說,若飲食中一直缺乏某種維生素或礦物質,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會受到影響,進而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待續)


摘編自 《吃對了,才有好情緒:營養學博士教你吃對營養,遠離疲勞、憂鬱、失眠、壓力、暴食、怒氣……》臉譜出版社 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