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道的修行--2

2012/07/29 09:33

  二心一見


  諸位你們聽了以後有一個印象,種了一顆種子,將來一定可以用得上,在你的生命裏,絕對對你有幫助的。行菩薩道要具備三個要素:一、出離心,二、菩提心,三、空性正見,缺一不可。你如果只有菩提心而沒有出離心跟空性正見的話,這個菩薩道不圓滿。


  (一)出離心:解脫道
  觀無常:無相解脫
  觀苦:無願解脫
  觀無我:空解脫
  觀暇滿人生


  八不暇
  外福報
  內福報
  (二)菩提心:利他道
  願菩提心:十大願
  行菩提心:四攝、六度萬行
  世俗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


  (三)空性正見
  人無我:不住於相
  法無我:不住於心
  空無我:


  不住于空這是行菩薩道的次第,當然也可以有其他的解說方式,我是三考第四世班禪喇嘛寫的聖道三要,從出離心開始,再來菩提心,再來空性正見。這樣修,菩薩道可以修行圓滿。請大家先看圖,有三個圓圈,第一個圓圈代表出離心,第二個圓圈代表菩提心,第三個圓圈代表空性見。出離心就是我們要從某一個地方離開,做為一個眾生是在苦海裏面,我們當然希望要從苦海裏面離開,那就是出離。這種想要離開煩惱、痛苦的心願,變成我們行菩薩道的動機,出離心不是跑到深山裏面去,不是像《魯賓遜漂流記》的主角一樣跑到荒島上去,跑到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那不算出離心,因為即使你跑到那個地方去,你仍然面臨自己的痛苦。我們的苦可分兩種,有外面的苦,也有內心的苦,尤其以內心的苦最為嚴重。所以,行菩薩道首先要生起出離心。


  第二個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利他,菩薩道就是一種利他道。前面講佛教的修行,第一個就是解脫道,就是從出離心開始的,解脫道就是以出離為主要目標,菩薩道則以利他為主要目標。


  再下來要有空性見,空性見是一種能夠把一切萬事萬物都體會透徹是空性的知見。這種知見非常重要,有的人只有出離心和菩提心,有的人只有出離心,最糟糕的是這二心一見都沒有。一般痛苦的凡夫,已經痛苦不堪了,還不曉得要修行,還不曉得要怎麼離開這個痛苦,絕大多數的凡夫都是這個樣子,一再輪回,痛苦一次再一次,不能夠記取教訓,知道喝酒不好還是照樣喝,賭博不好還是照樣賭,發脾氣不好還是照樣發脾氣,貪、嗔、癡、慢、疑明明曉得不好,于己於人都不好,可是還是照樣的輪回。一次又一次的,當下每一天每一秒都在輪回,都在痛苦裏面打轉,還不肯離開,那就是連出離心都沒有。如果能夠記取教訓,在佛經裏面有這種比喻:如果是一匹好馬,騎士根本不必打它,只要鞭子一拿起來,看到影子它就跑了,也就是說你只要受到一點挫折、一點壓力就知道喔!我趕快記取教訓,趕快學習離開痛苦。這是第一等好馬。第二等好馬是鞭子一打它,這馬就會跑了,也就是大家受到一點鼓勵、一點刺激,就能夠跑。第一等好馬是看到鞭子的影子就跑了,第二等好馬要鞭子打下去,第三等馬是鞭子打下去它還不知道要跑,還要用馬蹬、馬靴踢在馬肚子上,很痛很痛,哀叫一聲,它才開始跑,這還算好;第四等馬是你再怎樣蹬它、戳它,它都不肯跑。這是出離心。


  第三個是空性見,有的人單單只有出離心,如果只有出離心而沒有菩提心、沒有空性見的話,這只是實踐解脫道,這是阿羅漢的境界,只管自己好,不管世間。但我們不能說南傳佛教只有解脫道而沒有菩薩道,我們只能說世間確實有一批人他們只顧自己解決問題、痛苦,不管別人的問題、痛苦。另外一種是菩提心,如果二者都有那就更好了;但如果缺少空性正見,有的時候會很痛苦的。因為修行有難行道、苦行道,還有樂行道、易行道。易行道就是除了自己修持的力量以外,還加上佛菩薩的加持力量、師父的加持力量。與此相關,有一個是樂行道,一個是苦行道。苦行道就是修行起來很苦,日中一食,一天拜佛要拜一萬拜,持咒要持多少萬遍,這樣子的修行就是苦行道,真的是刻苦勵己,嚴謹地約束自己;有一種修行人是樂行道,看起來不像在修行,像 古 老師這樣跳佛舞,這樣唱歌,其實很快樂,恭敬心會生起,單純的心、真心會生起,能夠戒定慧具足!可是她卻是在一個很快樂的情況之下修行,她跳佛舞身體可以健康,壓力可以得到紓解,可以得到戒定慧,這就是一種樂行道。所以,空性見就是透過這些萬事萬物瞭解一切皆是空性的那種見解,當你在度眾的時候,當你在自修的時候,就不會覺得苦,你會曉得這一切都是空性,你不會執著:我今天發了一個心要行菩薩道,可是我今天必須要在學校讀書,我該怎麼辦?我今天要上課,我該怎麼辦?我又不能夠去幫助人家。你曉得空性見,曉得因緣的和合,機會的和合,菩薩道只是發心隨緣盡分而已,盡其所能的來做而已,三者具足的話,才是菩薩道的圓滿,也就是三者重疊的地方的這個境界。



  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


  出離心就是解脫,但不是物理上、物質上的解脫,而是心解脫束縛,解脫痛苦。
  在南傳巴厘經文裏面有這麼一個譬喻,印度牛車和我們臺灣牛車不一樣,我們臺灣人比較聰明,各位看過牛車嗎?我有一個侄兒他是在臺北長大的,有一天我的堂弟帶他到南部白河鄉下玩,他兒子回去以後就告訴他:爸爸,你曉不曉得,鄉下人很厲害耶!他們連馬路上都種滿了青翠的草,綠草油油。為什麼?我們鄉下的牛車走過都有兩條車轍,可是中間左右都有草長得很漂亮,所以他說:鄉下人比我們臺北人還厲害耶!馬路(牛車路)上都種草種得那麼好。這就是沒有看過牛車啊!各位看過牛車喔!臺灣的牛車很精巧,是前後兩頭牛在拉的,我到印度看見他們的牛車不是前後拉而是並行的,犁田時一頭牛就夠了,他們卻用兩頭牛,而且還並行地拉。有一位修行人問:這兩頭牛一頭是白牛,一頭是黑牛,是黑牛限制了白牛?還是白牛限制了黑牛?你們的答案是什麼?是白牛使得黑牛不自由?還是黑牛使得白牛不自由?都不是。是繩子、皮帶把它們綁在一起使他們不自由啊!


  這譬喻是說我們有感官、有五根、五官,有外境,色不迷人人自迷是不是?很多種情況,其實外境和我們自己是毫不相干的,色不迷人人自迷啊!我們只是五根、五官在和外境接觸之後,產生了認知的作用,這個作用在的作祟之下,硬要把它牽扯在一起,這使得我們不得自由。各位有沒有這種經驗?有啊!朋友說了一句話,做了一個臉色,這本來是他的事情,跟我何干?你只要用一個超然的態度、客觀的態度、看戲的態度就可以化解於無形;兩個本來無關的,我們看到一個形象以後,聽到一個聲音以後,產生了一個認知的作用,就把那個認知加上的成分,把它染色之後,我們自己就放不下。別人的一言一行,別人的一個表示都使得我們不得自由。人家說我們的好話,我們就感到得意;人家說我們的壞話,我們也難過了半天,像慧律法師說的,要死的時候還在說:我的什麼人還欠我會錢。這樣怎麼不會輪回呢?因為你要回來討錢啊!你如果在死的時候還記得某一個同學罵我一句話,我還沒有罵回來,那你也必定回來報到,因為你要回來罵人啊!我們硬要把它扯上關係,你如果看過就看過,聽過就聽過,一笑置之,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啊!


  各位有沒有這種境界,百花叢裏過在花花綠綠的世界走過了,片葉不沾身片葉都沾不到我的身。如果有空的話,我們可以到百貨公司去訓練我們的出離心看夠不夠,看到美麗的衣服、漂亮的東西,我們看看會不會動心,如果會動心的話就表示我們是自討苦吃,我們把皮帶給拉上,永遠綁在一起。我們如果能夠看過去就算了而不執著,啊!好棒喔!”“哇!好漂亮喔!欣賞而不攀緣的話,出離心就很重,就是已經嘗到那種涅盤的境界、涅盤的味道了,已經嘗到那種自由解脫的法味了,那種風味真美啊!因為你不會朝思暮想,你不會牽腸掛肚,你不會有所障礙。人家罵我,哈!你念得嘴巴會 會累!你就這麼看待,不是用阿 Q的心態去看,而是要有智慧,看得很清楚,用佛陀空性的智慧來觀察這些都是假的,因為它們都是會變化的。我們要觀無常,很深刻的觀無常,我自己無常,身心改變無常,周遭的環境一直在變化,好的也是無常,壞的也是無常,如此我們就得到無相的解脫。


  不得解脫的原因第一個不得解脫的原因是因為著相,看到一個相,臺灣人說:看一個影,生一個孩。我們天天在看影子,結果我們都生了很多孩子,生了多少煩惱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們這些感官一直在接觸外境,稍微一個影子,我們就牢牢記住!在我們的八識田中,不肯把它delete(消除)。我們說讀書讀得不好,卻對別人的閒言閒語記得很牢,跟我們無關的事情也記得很牢,這是把無常當作常啊!所以,不得解脫。無相,相無定相,相是表相,你能夠看到這些表相,因為它是無常、變化。變化,所以沒有一個定相,若能了悟相的空性,我們就能從相上面得到解脫,好的、壞的我們都得到解脫,我們都能夠看得很清楚。


  第二個不得解脫的原因是不知道觀苦,苦的來源是白牛黑牛中間那個皮帶,那皮帶是你自己按上的,我們的大氣壓力已經夠重,地心引力已經夠大,我們還要加上更多的壓力,難怪我們經常會得病,經常會得癌症,沒有智慧消除壓力的話,鬱卒到最後一定得癌症;諸位可以去觀察,那些得癌症的人都是因為受長期的壓力,都是不得解脫。我們觀苦的話,就可以得到無願的解脫。願就是欲望,苦就是欲望和現狀的差距,為什麼一個每月賺兩萬塊的人會很快樂,而一個月賺十萬塊的人不見得會比一個月賺兩萬塊的人快樂,因為欲望不一樣啊!我們的欲望那麼大,永遠填不滿,跟現狀會有落差;我如果一個月生活費用只要一萬塊,我一個月賺兩萬塊,我很高興耶!因為我可以存下一萬塊。


  誰為主宰欲望和現狀之間的落差就是苦,我們能夠知足常樂,就可以得到無願的解脫,不會那麼貪求,從那種貪求、無窮的欲望裏面來解脫。達到無我就可以得到空的解脫了。什麼叫作的意思就是常一主宰。你觀察一件事情,有那一個能夠?能夠?能夠?能夠?沒有!的意思就是一種自性,自性的空不可得,自性就是自己滿足而能夠存在,就是我可以獨立存在,不用靠別人,我能夠生存下去,那就是,那就是自性。諸位,如果只有你的話,你能夠存在下去嗎?不可以喔!你們是不是要依靠兄弟姊妹、父母親、社會、國家,乃至於空氣、水分、陽光,種種那麼多的東西,我們就是依存於這些有形、無形的因素之上,我們依存在上面,不得解脫,為什麼不得解脫?就是我們自己又加上一個皮帶,我們認為這應該是我的,我認為我必須要有多少,這樣子才會不得解脫,才會那麼樣的痛苦。


  可是你一觀察,世間那樣事情能夠獨立存在呢?沒有那一個人是獨立存在的,即使上帝也不能獨立存在,如果沒有這些子民、沒有這些萬物的話,會有上帝嗎?上帝的存在就是我們這些人想像出來的。總統沒有我們這些小老百姓,他還要當總統嗎?能夠當嗎?也不能當啊!你到英國能夠當總統嗎?你本事再大到英國去都不能當總統,因為英國沒有總統,日本也沒有總統。每一件事情都是依於其他的、無數的因緣,很多很多無窮盡的條件,我們都是依存在這些上面,好的、壞的、大的、小的,我們都依存在這些上面,我們這樣子觀察的話,就可以曉得,哎呀!我們是這樣子的渺小啊!我們就會珍惜每一個因緣啊!好的因緣會珍惜,連惡因緣也會珍惜。惡的因緣像人家罵我,你要珍惜為什麼人家會罵我?你要感謝他,為什麼?因為我們跟他很有緣,他會罵我,為什麼不罵別人?因為我們兩個人之間息息相關,我們不珍惜這個因緣怎麼行呢?我們要感激他,我們因緣很好,他罵了我,消除了我的業障,因為我過去罵過他,現在必須讓他罵回來,這就是消除業障的最好機會,當下正念提起,智慧提起,喔!受到痛苦了,我受到委屈了,就是在消除我的業障。你要感激他,你如果再反擊回去的話,那你永遠不得解脫,因為你又加上了一個皮帶,又把自己綁得愈來愈緊。


  《雜阿含·五百九十九經》記載,世尊在舍衛城時,於夜分中,來一天子問世尊:內結與外結,人為結縛結,瞿曇我問汝,誰當解此結?他說:世尊啊!我們有多少的結啊!心裏有千千結。心裏有沒有千千結?有喔!我們把自己和父母綁在一起,跟學問綁在一起,跟愛情綁在一起,跟社會綁在一起,跟……綁在一起,綁得愈來愈緊,難怪鬱卒嘛!會說鬱卒的人絕對是沒有學佛的,即使是學佛也是學得不如法。學佛的人不應該有這種自我限制、自我設限。這些千千結怎麼解呢?佛陀回答該天子說: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世尊用戒定慧三門來顯示清淨之道,可以得到心解脫和慧解脫。我們只要利用內觀的智慧觀察這個世間,就可發現一切統統是在無常變化之中,統統是自性空不可得,因此,可以得到空解脫。



  一切皆空不是戲論


  是暫時的存在,無量的存在,變化的存在,它並不是沒有,而是無數無量的存在,那種變化的存在,是一種虛幻的存在,一直變化的存在,那就是空,所以佛教才講一切皆空。桌子是不是空?當然是空,桌子有沒有一直在改變?有。問一問自己,你們是不是空的?你們也是空的,因為你們一直在改變;空是不是也是空的?它也一直在改變。你怎麼樣去體會?一切都是在變化之中,一切都是自性不可得,也就是我們永遠沒有辦法掌握某種東西,擁有某種東西,這是辦不到的事情。一切都會改變,再親的人都會離開,再壞的人都會碰面,再壞的苦我們都會碰到,但那些苦不是真的苦,它只是一個變化,一個情境,一個因緣變化。因緣和合就有某種現象產生,好像堆積木一樣。我們是人,那是因為積木剛好堆成被稱為的相。但同樣的積木,也可以把它堆成狗、貓、車,統統可以。我們都是在玩堆積木遊戲,生死輪回變過來變過去,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一切假相的結合,如果能夠觀無我的話就可以得到解脫。



  外福報與內福報


  我們從無障礙之家回來就可以慶倖,我們實在太幸福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還算很完整,沒有斜嘴,沒有智障,我們是一個暇滿的人生。就是空暇,有八種不暇,世間有很多很健康的人,很有錢的人,很有學問的人,他們就是不肯學佛,有辦法嗎?沒辦法,這種人叫作不暇滿啊!要聽到佛法這麼有智慧的人生哲學真是太難得了,佛法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是一種生命的科學,它對生命有這麼樣徹底、完整的解析,可以給予我們生活如實、如此美的藝術;它是生命的科學,也是生活的藝術。我們要,就是要排出一些時間,願意來聽聞佛法。八不暇就是五官不完整,或者是沒有佛法的地方,或者是有佛法但沒有空閒,生活很苦的那種。暇滿的人生就是福報很大,福報有外福報、內福報,外福報就是我們生存的空間。臺灣實在是一個寶島福地,有那麼多的大師在弘揚正法,在教我們修行,將佛法一直住持下去,那就是外福報。我們臺灣四、五十年來沒有戰爭,大家都是戰後出生,沒有經過逃難、戰爭的苦境,大家都是口含金湯匙出生的,福報那麼大,大家長得那麼美、那麼漂亮,生活得那麼如意,一點挫折都沒有,可以說都是外福報。內福報是指我們本身所具足的,可以聽聞佛法。肯聽聞佛法也要有聽聞佛法的因緣,而且,還能夠聽聞正法,能夠到元亨寺來聽到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法,什麼才是真正的菩薩道,那就是內福報。有了暇滿人生,我們真的要好好珍惜,世間眾生那麼多,能夠出生為人的有幾個?出生為人的,能夠出生在有佛法的地方的有幾個?尤其能夠出生在臺灣這塊寶島,那麼的國泰民安,那麼樣的富裕,佛法那麼樣的興隆,大菩薩那麼樣的多,我們還能錯失這個因緣嗎?如果有人說:沒關係,我不要做壞事就好了。能夠這樣子嗎?人身一失,什麼時候再得人身啊!很渺茫,那種機會很像到壽山山裏抓一片心想的葉子那麼樣的難,你看壽山裏面樹葉有多少?幾萬片、幾億片,你說:我要找某一片。那種機率有多少啊!暇滿人生是非常珍貴的。諸位要好好觀想,靜下心來好好反省,從小到大,有沒有好好利用這暇滿的人生?是不是還要這樣子自暴自棄下去?或者還是這樣子的享福下去,這樣子的浪費下去?我們用這種出離心產生動力,動力產生以後就來求菩提。菩提心就是利他心,就是站在解脫之上而得到的一種菩薩心腸。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菩提心,我們可以用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來分類,願菩提心就是發願,下午有一堂願慧法師的普賢十大願王,會做詳盡的解析,此處不再贅述。怎麼發這個願?這個願是境界無窮、時間無窮、物件無窮、空間無窮,一直到成佛的那種大願。菩提心要這麼樣的發,毫無限制,unconditional,任何的條件都沒有。行菩提心是願菩提心的實踐,實際的做了。


  行菩提心裏面有六度萬行和四攝,大家以後如果有機緣會聽到什麼叫六度?什麼叫四攝?總之一句話,就是要排除的執著,把的執著減輕、減半,慢慢減少,慢慢消融我見、我癡、我愛、我慢,透過菩薩道的修行來實踐,來達到的完全開放。


  菩提心又有世俗的菩提心及勝義的菩提心。世俗的菩提心是指什麼呢?指的是我今天捐一點錢,我今天幫助一個人,我在廣種福田,這就是世俗菩提心。我幫助你一件事情,暫時解決你的痛苦,並沒有真正的把一個眾生從苦海裏面解救出來,那是世俗的。我們可以再用一種方式來講,就是一種外財的佈施或是世間福報的佈施,或者是我們所說的一種有相的行菩提心,這是一種譬喻,我們總是要執著某一個相,我是因為某一個動機、某一個因素而來行菩提心,那是世俗的,頂多只能讓我們得到人天的福報,不能夠究竟解脫。一定要有勝義的菩提心才能解脫,勝義的菩提心和世俗的菩提心只是一線之隔,非常微妙、很微細的差異,差異的地方就是世俗是有相的,而勝義是無相的菩提心,或是所謂三輪體空的修持。


  三輪體空就是沒有主體、沒有物件、沒有中間這個媒介。你現在安慰一個人,你說愛語給人家,鼓勵人家,如果心一直說我是在安慰他,那個時候就是有相;如果你當時是以一種平等、同體、同理的方式來安慰他的話,就是勝義菩提心。一定要記住三輪體空,記住那種無相,沒有任何條件的。你怎麼觀沒有任何條件呢?因為一切眾生皆我父母啊!怎麼說一切眾生皆我父母呢?你想想看,我們有父母親,父母親有父母親,再父母親、父母親……一直上去,這麼一推溯,我們如果推到一百代,推到一千代,那時大家都是我們的親戚朋友、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就是很遙遠的一個人,他也有他的父母親,他父母親的父母親……可能就和我們是同一根源了。我們如果說六道眾生輪回的話,一隻蟑螂我討厭,我不喜歡,我把它殺掉,搞不好就是殺掉我們多少世以前的父母親,我們彼此之間都有相關性,大家都是息息相關的,如果諸位沒有出家,結了婚的話,你有兒女,兒女的兒女再兒女……,你看喔,這樣子輪回過來輪回過去,到最後大家都是一家人,全部都是一家人,這些眾生都是一家人啊!我們才會有這種說法,在西藏密教裏面有一個說法是如母眾生,一定要這麼對待;你看到一切眾生的時候,都要把他當成自己的母親一樣,當成自己的父母親一樣,因為母親比較慈悲,照顧我們比較多,就以母親來象徵,一定要有這種心。你要會觀,一天花個幾分鐘來觀這個世界的眾生都是如母一樣,對我們有恩,對我們幫助那麼大,養育我們,那就是這種智慧的加持,一種三輪體空的修行方式。



  人無我法無我空無我


  勝義菩提心可以讓我們產生空性的正見,諸位不要害怕空喔!因為空是最好的,因為空是人生最大的一個目標,因為空是讓我們解除痛苦,讓我們成就佛道的一個不可缺少的觀念啊!空性正見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先確立人無我,我們總是說這是我我在生病我不高興我快樂嘛,一個,一個,一種I,一種Me,一種My,一種Mine,我們從無常這邊來觀,從無我來觀,從暇滿人生來觀,從如母眾生來觀,會發現那一個是真正的我呢?肉體是我嗎?感覺是我嗎?思想是我嗎?意願是我嗎?心識是我嗎?都不是,因為我們的心識一直在改變。到底那一個是我?不能講那一個是我,也不能講那一個不是我,你講是我、不是我統統都是妄見,統統都是不正確的錯誤見解,為什麼?因為你執著,因為一切都是在變化,一切都是因緣在造作,因緣在那邊改變現象,連我們人也是這個樣子。


  第二個層次的空性正見是法無我,先打破我執,先打破對我牢不可破的執著,因為這是輪回的來源,這是痛苦的來源,之後再打破那個法執的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這些具體的、抽象的統統是無我就是常一主宰、自性的意思。


  怎樣達到人無我呢?要不住於相,所謂的我是在變化之中,不住於相才能達到人無我,先從自己來觀起,緊接著再觀外境,就可以達到法無我;這第二個步驟我們就能達到不住於心,心是一種觀念,也就是你那個觀念不要固執,不要有一個成見,不要總是以為我想的是對的,總是要別人聽我的話,自我主張非常的強,這個就是唯物論,最可怕的唯物論。物質的唯物論還容易破,但是思想的唯物論最難破了,牢不可破,因為我們總會保護自己,總會以為自己的想法對,我的主張人家不採納、人家不接受就發脾氣,就罵人家以為人家不好。


  你要曉得一切都是因緣所生。你要不住於心,心在那裏?佛教講的心不是那個看得到的心,如果是肉團心,那就簡單多了,心臟科的醫師可以幫我們修心修得很好,腦科的醫師可以幫我們清理得很乾淨,把腦剖開來洗一洗。不是!心不是在那個地方。我們有的時候有心,有的時候無心,有的人昏昏欲睡,不理你了,這個時候就是無心的狀態。心的產生,是因為我們的感官和外境相接觸產生認知的作用、了別的作用,那個時候就是心的生起。當然,心有粗的心,也有細的心,粗的心是指我們的感受,我們感到冷、感到熱、感到痛、感到麻,這些都是很明顯的粗的心。細的心是指我們的起心動念,還有那種固執的存在、是不變、是最大的,自我為中心的那一個很微細的心。我們當然只能夠從比較粗的心、外表的心來做起,那就是不住於心。等到證得法無我之後,最高的層次要達到空無我。什麼叫作空無我已經是空了,也已經空了,連這個也要空。這個意思是先將我執給破掉,再下來法執給破掉,最後一個層次空執也要破掉。



  空有不一不異


  一切皆空,佛法告訴我們,連也要空掉,因為空也是自性不可得,因為空也是因緣所生的。你說是因緣所生,是因緣所生,為什麼也是因緣所生?因為是相對於才空嘛!如果沒有的話,怎麼會有呢?因為有一個東西它暫時性的存在,所以我們才曉得它是空性。如果說沒有那樣東西是暫時性的存在,都沒有存在的話,怎麼會有空呢?只是一體的兩面,好像一個手掌的手心手背,或是一個銅板的兩面,你不能夠離開有來尋找空,也不能夠離開空去尋找有,這也就是《金剛經》裏面所說的:我所說相即是非相,是名相;我所說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的意思。我們現在看,看的是表相,我所看的表相其實就是非表相,為什麼是非表相,因為一切表相都在改變,我說話的姿態、聲音在改變,我們的房子,我們自己本身,我們的思想,抽象、具體的都一直在改變,所以它就是非相,它就是無我,就是空不可得,這時我們連那個空也要給拿掉。



  有所為有所不為


  空執也要破除掉的意思,就是有所為也有所不為,什麼地方需要有所為呢?我們說世間法的時候一定要有所為;什麼時候是無所為?出世間法的時候要無所為,一定要這個樣子。你不要來元亨寺三加了一個禮拜的學佛營之後,喔!對!師父告訴我們空是最好的,空性正見是最好的,所以讀書即是不讀書,是名真讀書,所以我也不要去學校上課了。像 王俊雄 老師前幾天所說的,他最大的後悔就是他當時學佛學到一個字去了,我一切都無所謂,只有佛法最好。沒有那回事!佛法如果只有空執那會很糟糕,一定連空執也要破掉,要空無我,連空也要空掉。所以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世間法的時候一定要有所為,怎麼樣的世間法?就是為人處事,就是世間的功夫,世間的事業,世間的學問這些東西你要有所為,要有倫理道德觀念,要有是非的標準,你才不會逾矩啊!孔子所說:從心所欲不逾矩啊!一方面要從心所欲,一方面要不逾矩,這個才是聖人的境界。所以,菩薩在那裏?菩薩不是在佛堂,也不是只有學佛的人才是菩薩,不學佛的人只要有利他的心,只要設身處地,自他交換,自己來設想別人的同理心,有行菩提、願菩提的時候,那就是真正的行菩薩道了。


  有所為,世間的事情要有所堅持,但有所堅持不要執著,你就是盡力去做,萬一做不了,怎麼辦?剛剛有一位同學問我說:看到一個生命要傷害另一個生命的時候要怎麼辦?我的回答是這個樣子,你如果有力量的話,幫助他不要傷害其他的生命;如果沒有力量的話,也要心存慈悲,發出一個善心:願他們由於過去的業力招引得現在一個生命必須傷害另外一個生命,他們的冤、他們的結就此了結,大家不要再冤冤相報了,就此結束了。



  唱歌跳舞都是修行


  世間沒有那一個是絕對的,你要會觀察因緣,把時間拉長,把空間擴大,這樣觀察因緣,你才能看得清楚世間的事。世間事要有所為,但出世間要無所為,當你要修出世間道,當你要修離開煩惱的時候,你要無所為,那時候不要有一種分別心,因為分別之心、執著之心就是痛苦的來源。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就吃飯,不要執著;穿衣服的時候就穿衣服;昨天晚上大家在跳佛舞的時候,就跳佛舞,不要興奮得晚上睡不著覺,這樣子的話你就執著了。跳舞的時候就盡情地跳舞,唱歌的時候就盡情地唱歌,把每一件事都當成是在行菩薩道,當成都是在修行,這才是功夫,不然一生我們那有那麼多時間修行?你要把讀書也看成修行,走路也看成修行,呼吸、吃飯、睡覺都看成修行。如果我沒有講錯的話,可以說已經將菩薩道呈現出來了,所有的面貌統統在這個地方,這個是對大家有好處的,有立即而明顯的好處。謝謝諸位!感激你們的佈施!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