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器官都會中風你知道嗎?
金錢薄荷 中風後遺症良藥 (眼中風 耳中風 腳中風 腦脊椎中風 )
除了腦部以外,其他部位的神經系統如果也遭遇血流供應上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中風。
若是眼睛的血管阻塞,傷及視網膜,便造成「眼中風」,患者的視力會受到影響。
一旦耳朵的血管阻塞,則可能影響耳朵神經,出現「耳中風」,危及患者的聽力。此外
,脊髓與下肢也可能中風,
若是供應脊髓或下肢的血管阻塞,也會造成「脊髓中風」及「腳中風」,前者可能出現手腳無力、
大小便失禁;後者則可能有間歇性跛行或足壞死的情況。
突發性視力喪失 眼中風
眼科門診中,有時會接獲單眼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見的「眼中風」急症案例。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邱育德指出,
這項眼科急症是因眼部視網膜動脈阻塞或靜脈出血造成
,因為視網膜是產生視覺的重要部位,上面密密麻麻的神經細胞,需依賴血管系統供給養分與氧氣
,以維持正常運作。若影響的血管正好是營養中心視力黃斑部的視網膜動靜脈或其分支,
便可能造成嚴重的視力傷害。
在接獲這種眼中風(正式學名為「視網膜動脈阻塞或靜脈出血」)案例時,有經驗的眼科醫師透過眼底鏡檢查可以做出正確的診斷。若是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引起的「眼中風」,
其典型症狀是視網膜呈現廣泛性水腫現象,且黃斑部中心呈現櫻桃紅色斑(cherry red spot),
就治療而言,務必掌握90分鐘的治療黃金期,治療上以降眼壓為主(包括藥水、口服藥……等)。
另外,
包括眼球按摩以及氣體供給(95%純氧加5%CO2),以幫助阻塞的血管盡速恢復灌流,
提供視網膜細胞氧氣與養分,但即使適當治療,視力預後仍是很差。
若是視網膜中心靜脈出血引起的「眼中風」,其典型症狀是視網膜呈現廣泛性出血與水腫現象,
治療上目前以玻璃體內注射avastin與雷射為主,視力預後也不好。
而視網膜分支動脈阻塞或分支靜脈出血,則會因為黃斑部受影響的程度,而有不等程度的視力喪失。
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後5年內的死亡率為40%,死因主要是心肌梗塞。因此,「眼中風」不僅是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體可能突發中風的前驅症狀之一,
患者極可能血壓已經過高,或體內已有血栓流竄或血管狹窄阻塞情形,因此除了眼科的處理外
,也需要同步照會心臟科、神經內科等專科,及時評估、監控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心臟產生血栓等情形,以免治療上措手不及。
「眼中風」好發於冬季,血壓長期控制不佳的老年人是的好發對象。而有些高血壓患者即使還沒發生「眼中風」的情況,但如果長時間未能控制好血壓,仍可能造成視網膜血管狹窄及彈性變差,
造成「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未來也可能造成視物模糊不清等永久性的視力損傷,所以,
高血壓患者「控制血壓」,是預防「眼中風」的重要方法。
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 耳中風
一覺醒來,耳朵突然嗡嗡作響,甚至完全聽不到了,著實會讓人嚇一大跳,是不是罹患了「耳中風」。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子傑表示,許多人把「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
稱作是「耳中風」,它不像「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多以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
而是一般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患者在發病前多半沒有遭到撞擊或外傷,
卻突然間出現明顯聽力受損(以單側居多),或併發耳鳴、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等情況。
目前已知的可能引發原因有病毒感染、腫瘤壓迫聽神經、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內耳淋巴膜破裂等;另外,內耳迷路動脈或其分支狹窄、阻塞,在血流循環不良情況下,
也可能造成神經性的聽力障礙。特別是在凜冽寒冬,血管收縮較為劇烈的情況下,
部分案例可能出現類似小中風的突發性耳聾症狀。
林子傑指出,突發「耳中風」時,最重要的是掌握發病10天內的治療黃金期,
患者應盡速至有完整聽力檢查設備的醫院接受檢查診斷。治療上以類固醇藥物為主,
輔以抗血小板製劑、
血管擴張劑或維生素B12治療。有明確病毒感染證據者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
但糖尿病患者視情況斟酌是否給予類固醇藥物,若經影像學確診為聽神經腫瘤的患者,
則轉診至神經外科接受治療。
一般來說,「耳中風」的患者若能及時接受治療,則聽力有較高的恢復機會,但如果延遲接受治療,則預後通常會較差。
讓人舉步維艱 腳中風
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急性阻塞的「腳中風」,是一項讓人舉步維艱的病症。
患者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因狹窄或有血栓阻塞,造成血流不暢通,進而出現下肢冰冷、
麻痛、間歇性跛行、
慢性潰瘍難癒等症狀。狀況嚴重時,足部肌肉組織因而缺血導致「缺氧性」壞死,甚至可能必須面臨截肢的噩運。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兼心導管室主任張丁權指出,「腳中風」
也有所謂的搶救黃金時間,一旦超過6~8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就算再打通血管,
肌肉組織仍將持續進行不可逆轉的壞死現象。但偏偏老一輩的台灣人常有超強「忍功」,
常因太能忍痛,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等到醫師宣布必須截肢以保命時,便只能抱憾終身。
對於「腳中風」的緊急案例,經由血管攝影等檢查,可掌握病灶與狹窄程度,
再由心臟血管外科緊急安排血管繞道手術做重建治療,或利用心導管技術對狹窄或阻塞的血管,
進行血栓抽吸及氣球擴張術,清除腳部血管狹窄處的血栓及擴張血管,
必要時可用雷射或裝上支架維持血管的暢通。
腳中風好發於冬季,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脂、心內膜炎、骨折、感染症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老菸槍等,都是腳中風的好發對象
。張丁權提醒,這些高危險群在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時,可考慮做腿部的踝關節動脈壓檢查,
若ABI比值(足踝動脈收縮壓∕前臂動脈收縮壓)小於0.9,即代表下肢循環不良,
可能有週邊動脈狹窄問題
,必要時應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確認腿部血管狀況。
控制血壓 脊髓中風
人體的頸髓與胸腰髓有許多神經分布其中,負有控制四肢力氣、感覺、呼吸與排泄等功能,
當「脊髓中風」時,患者可能先是在頸部或背部感到一陣劇痛,或胸部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悶痛感
,數分鐘或數小時後,便突然出現雙腳或雙手無力、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神經症狀。
為什麼會發生「脊髓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
目前已知包括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動脈剝離等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敗血症感染等,
都是可能引發的原因。
而過去的調查更發現,「脊髓中風」患者中超過半數有高血壓病史,
且這些高血壓患者合併出現主動脈疾病比例很高。
與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患比較,「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多在50~60歲得病,
而年齡愈輕便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
而由於「高血壓」與「脊髓中風」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防範「脊髓中風」
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血壓控制,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邁入中老年階段後,
應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的健康檢查。
此外,過去有些脊髓中風的案例,是不當的頸部運動或按摩引發的,所以,也要提醒大家,
盡量避免用力扭轉脖子或用過重的力道踩壓背部,以免施力不當,
壓迫到頸部動脈或椎動脈等重要的血管與鄰近神經,進而引發脊髓中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