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簡述




2010/02/14 11:55


                               


 


公元661 年的一個漆黑的夜晚,一位二十三四歲的青年行者(佛教稱帶髮修行而不是正式剃度的和尚為行者),懷揣弘忍法師剛剛密傳給他的金縷袈裟,匆匆忙忙離開了黃梅(今湖北黃梅)破頭山東山寺,渡江南逃。


十幾年後,這位行者在廣州法性寺落髮剃度,後移住曹溪(今廣東韶關市)寶林寺,在大梵寺等地,開門傳法,成了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教派——禪宗的一代祖師。


他是個斗大的字識不了二升的文盲,他的名字是“慧能”還是“惠能”,他在世時都不確定,後人更無法確知了。


在三四十年的傳法佈道中,慧能的主要思想言論陸續被門人法海輯錄下來,這就是禪宗的重要經典——《壇經》。


“禪”是梵語“禪那”的簡寫,意思是靜慮。靜坐沉思,稱為“坐禪”或“禪定”、“定慧”,是佛教修養的一種重要途徑。中國佛教的禪宗是由慧能創始的,慧能以前,只有禪學,並無禪宗。


但按照佛教的傳統說法,禪宗是由印度傳來的。在印度,從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到菩提達磨共傳了28代(即西天28代祖師)。


北魏時,菩提達磨來到中國,經弘忍傳到慧能共有六代,所以慧能被稱為“六祖”。《壇經》通常也被稱為《六祖壇經》,此外還有《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施法壇經》、《法定壇經》等稱謂。


《壇經》有57段文字,以慧能自述或門人追述的形式記載了慧能求佛授法的經歷和思想言論,可以說是一部慧能的生平傳記和言論總集。


由於許多內容是沒有文化的慧能的口語講授,記錄者也沒有過份地加以潤色藻飾,所以與其他佛教經典相比,較為通俗易懂,有些地方還有故事性,讀來十分生動有趣。


《壇經》在慧能去世後,被幾經篡改,相繼出現了多種版本。許多研究、改編、宣傳、刊行《壇經》的禪宗和尚們,都毫無顧忌地添枝加葉,塞進自己的私仿,這使得世上流傳的《壇經》幾乎本本內容不同。


主要的有唐代法海本(敦煌本)、晚唐(一說北宋)惠昕本、北宋契嵩本、元代宗寶本四種。


從字數上說,法海本約12000 字,惠昕本約14000 字,其餘兩種均在二萬字以上,時間愈晚,字數愈多,表明越是晚出的《壇經》,篡改越多,私仿越多。


比較起來,還是法海本基本可以說是慧能語錄,反映了慧能的真實思想(其他各本可說是禪宗的《壇經》,而不能說是慧能的《壇經》)。在此介紹的《壇經》,主要依據郭朋《壇經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版,此書以法海本為底本,參照惠昕、契嵩、宗寶本校訂)。


慧能父親原在範陽(今北京市)做官,後貶到嶺南,成了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百姓。慧能三歲喪父,母親守寡把他養大成人。生活貧困,靠賣柴度日,在艱難竭蹶之中,存成佛作祖之念,常以虛幻的天國,補償、安頓自己機敏的心靈。


23歲那年,聽說黃梅縣東山寺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法師在那裏傳教,門人千餘。於是辭別老母,動身來到黃梅,求見弘忍。


弘忍問他來意,他說:“遠來拜師,不求別物,只求作佛。”弘忍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對以攜犬打獵為生的南方少數民族的侮稱),怎麽能作佛!”慧能答:“人雖有南北,佛性卻無南北;獦■身份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答語開口不凡,弘忍深為震驚,欲作深談,左右有人不便多說,就打發他到磨房中,劈柴,推磨,擔水,舂米,一連做了八個月。


忽有一天,弘忍召集衆僧,令每人作一偈語,宣稱有能領悟佛法大意者,就授予菩提達磨從印度帶來的法衣,奉為第六代祖師。


弘忍的得意弟子神秀在走廊牆壁上寫了一首偈,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弘忍看了,說:“只到門前,未入門內。”過了幾天,在磨房幹活的慧能聽說此事,請來一個會寫字的人替他在神秀偈語旁邊,也寫了一偈,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見了,認為頓悟成佛的境界勝過神秀一籌,大為讚賞。表面上雖說:“這首偈也很不理想。”


當晚三更卻把慧能秘密喚進僧房,講解《金剛經》,傳給法衣,說:“你現在已是六代祖師了。衣作為信物,代代相傳;法是以心傳心,令人自悟。”

 

又說:“慧能啊!自古傳法,命如懸絲(相傳禪宗一祖菩提達磨就是被人下毒害死的),若再住此處,恐怕有人害你,你趕快走吧。”


慧能告別弘忍,悄悄南逃。身後果然跟上數百人,企圖奪取他的法衣。慧能被迫隱姓埋名,輾轉奔波。十幾年之後,猜想災難過去了,才敢公開露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