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三集)

分類:華嚴宗
2013/07/02 11:5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面第二行:


  【唯了因之所了。】


  這一句還沒有講完,我們接著說說三因佛性。「正因佛性」介紹過了,正因佛性是「離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換句話說,它是法身的因,所以他接著講,「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證得法身就是佛果,我們通常講成佛。在《華嚴經》裏,什麼時候證法身?我想很多同學都曾經耳熟,聽多了都知道,佛門裏面常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破一品無明是在什麼時候?圓教初住的時候,這一品無明就破了。無明有多少品?按照《華嚴經》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破二品無明就證二分法身,其實這裏面真正的含義我們必須要懂得。無明是什麼?現在我們學了這麼多年,也總算有具體的印象,無明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無明就破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叫破根本無明,證法身,這稱之為正因佛性。後面四十品無明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如果說是有,我們能夠體會到,起心動念都沒有了,還有什麼無明?起心動念沒有了,他入的是平等法界,沒有高下。所以這個問題,給我們初學佛的人始終是有懷疑。無明怎麼是一品一品斷的?哪有這麼多品?分別執著一品一品慢慢的斷,起心動念一斷不就是一切都斷了嗎?怎麼可能還有斷的?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裏面告訴我們,這四十一品是講無明習氣。我們就明白了,無明雖然斷了,習氣沒斷,習氣厚薄不相同,所以佛說四十一個品級。


  習氣不好懂,什麼叫習氣?古大德用酒瓶,盛酒的酒瓶,把酒比喻作無明,酒倒掉了,酒瓶擦乾淨了,確實一滴酒都沒有,擦得很乾淨,可是聞聞那個瓶子還有酒的味道,把這個比喻作習氣。我們就明白了,無明斷掉就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初住菩薩真的成佛了,他無始無明斷了。所以有習氣,習氣沒有辦法斷,要是有辦法,諸位想想這又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無明就現前。無明斷掉了,那怎麼能再現前?再現前,不就又墮落了嗎?有起心動念就落到十法界裏面去,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現的是什麼境界?大乘經裏面告訴我們,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講四土,從上面講起,第一個常寂光土,第二個實報莊嚴土,第三個是方便有餘土,第四個是凡聖同居土。現在我們很清楚,常寂光淨土就是佛性、就是法性,我們這部經上這段所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常寂光。有起心動念的習氣,常寂光就變成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裏面有物質現象、有精神現象,但是常寂光裏沒有,這個諸位要曉得。常寂光裏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一片光明,所以稱之為大光明藏。前面這一句說的「非生因之所生」,一切萬法都有生因,唯獨常寂光沒有生因,就是自性它沒有生因,它沒有起源,有起源就有終了,所以它確實不生不滅。


  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把這個事情告訴我們。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他老人家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也見性了,他入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是同樣的境界,一絲毫差別都沒有。能大師對五祖的報告,說了五句話,二十個字,確實也把這樁事情說清楚了。他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看清淨圓明體,第一個就是清淨。第二個說「本不生滅」,自性沒有生滅的,沒有生滅就沒有生因,有生因它當然就有生滅,它沒有生因。所以諸位要曉得,唯獨自性不生不滅,它不是生因之所生,但是它可以『了因之所了』,了因是智慧。如果統統放下之後,自性裏面的智慧現前,這個智慧對他的自性能明瞭,這就是法身,真正的法身。


  在實報莊嚴土裏面,可以說也有法身。不但實報土,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凡聖同居土就是六道輪回,有沒有法身?有!所有的現象都是法身,只是我們迷而不覺。為什麼?物質現象不能夠離開自性的,所以古大德把自性比作金,把現象比作金器。實報莊嚴土是自性變的,方便有餘土也是自性變的,凡聖同居土還是自性變的,沒有離開自性。器不離金,金不離器,器就是金,金就是器,永遠分不開。所以見性的人,性在哪里?隨拈一法,無一不是。說一個手指,也是!它怎麼不是?沒有一樣不是。我們要的黃金在哪里?隨便拿一個金器、拿一個金鐲,是不是黃金?是的。拿一個戒指是不是黃金?是的。拿個項鏈是不是黃金?是的。手鐲、項鏈、戒指是金器,它的體是黃金,永遠不能離開。


  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無一不是自性現的相,自性沒有相,它能現相,這是能大師第三句話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具足就是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把一切具足統統包括盡了。頭一個是智慧,智慧就是了因,他能明瞭、能看破、能照見,他有自性,他有德能,他有相好;德能是說能現能變,這是大德大能,相好是所現所變,十法界依正莊嚴也包括了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要知道那是我們自性變現的。我們這個身體也是自性變現的,為什麼我們的智慧德能好像是太差,好像沒有了,這是什麼原因?世尊很慈悲,也把這個現象說出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對我們六道凡夫講的。我們有妄想,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我們有分別,我們有執著,這三大類的煩惱統統具足,現什麼現象?現六道輪回。


  六道輪回裏面有善有惡,我們的心善、言善、行善,變現出來的就是三善道;如果我們這三樣都不善,思想不善、言論不善、行為不善,變現出來的現象就是三惡道。所以六道裏面有善惡。執著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沒有了,到哪里去?到方便有餘土去,我們講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裏面可以說是淨土,它沒有善惡,它有染淨,對六道來講,六道是染,它是淨,善惡沒有了。再往上提升,如果起心動念也沒有,方便有餘土就沒有了、不見了,就好像作夢一樣,醒過來了。所以《金剛經》上佛用個比喻來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真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夢幻泡影。他一醒過來,十法界沒有了,現前的那就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必須無明習氣斷盡,實報土就不見了,常寂光現前。其實,常寂光什麼時候不現前!只是有無明習氣障礙住,雖現前,你不能覺察到。無明習氣沒有了,那就完全明瞭。實在講,無明破了,常寂光就體會到,總是不能像究竟佛果上那麼樣的自在。這就是宇宙之間的奧秘,宇宙的真相,在佛教的名詞叫「諸法實相」,《般若經》上常說。諸法實相,換成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切萬事萬法的真相。所以佛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明瞭宇宙萬法的真相,這個很重要。明瞭就是佛、就是菩薩,不瞭解真相叫凡夫。


  我們凡夫不瞭解真相,把現前的假相當作真相,在裏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叫造業。像《地藏經》上佛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我們起心動念錯了,我們想錯、我們說錯、我們做錯了。錯在哪里?這個要曉得,錯在自己,與外頭境界不相干。中國古大德教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的教誨了不得!這是真實智慧、真實教誨,叫我們回頭是岸。我們不要說一般人,說修行人,說我們佛門弟子,我們為什麼不能見性?為什麼回不了頭來?就是樣樣事情不如意的時候都是別人的過失,好像與自己都不相干,那自己永遠迷惑,永遠回不了頭來,這就叫搞生死輪回,生生世世永無出期。什麼時候你才能夠超越輪回?知道過失不在外面,自己不好,這一回頭,你就有機緣超越六道輪回了。這個話說的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明明是那個人找我麻煩,怎麼過失不在他,在我自己?這個道理太深了。他找我麻煩,他為什麼不找那個人麻煩?他為什麼單單找我?我這一生當中跟他無冤無仇,無有往來,為什麼單單找我?這是因為我們只看到這一生,沒有看到過去生,沒有看到未來生,哪一天我們要能夠看到過去現在未來,就恍然大悟。在六道裏頭,肯定是我過去生中對他是這種行為,今天碰到了,再冤冤相報。冤冤相報後頭還有一句話,沒完沒了,你說這個多可怕。無緣無故他來找我,是前生業力在主宰著。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他今天找我,應該的,逆來順受。我怎麼樣?我要改過自新,我不再怨恨他,我再沒有報復的念頭,這個結不就解開了嗎?這解開一個結。


  那個結,真的叫千千結,我們生生世世得罪多少眾生?不光說別的,你吃了多少眾生肉你知不知道?我們沒學佛的人吃眾生肉,殺害眾生,那也是一條命。他造作的不善,墮落在畜生道,佛在經上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生世世互相吞噉。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自己才完全肯定,外頭沒有過失,都是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還有什麼話好說的。我們那種怨天尤人的念頭就能斷盡,什麼樣的苦都願意接受,什麼樣的委屈也都能忍受。知道這個忍受,這叫修行,這叫提升,把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幫助自己提升的,順境知道不生貪戀,自己提升了,貪斷掉了,癡斷掉了;逆境、惡緣沒有一點怨恨,沒有一點報復,瞋恚斷了。貪瞋癡不能斷乾淨,也大幅度的減溫、減輕,煩惱輕,菩提長,菩提就是智慧,智慧愈增長,對事實真相看得愈清楚,那你修行的道心就愈堅固,你就愈會勇猛精進。所以要記住,我們提升不起來,出不出來,都是把一切過失看在外面的,心外求法。心外求法佛家叫外道,自己天天學佛,不知道自己是外道。幾時才能回過頭來?佛法沒到中國,我們老祖宗已經教給我們反求諸己,只有反求諸己的人才是真正修行的人。這些話我們聽得耳熟,可是怎麼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沒用上,順境起貪心,逆境起怨恨,起心動念所造作的是輪回業,學佛也不例外。什麼時候能出得了輪回?可以說永無出期。我們的修行功夫不得力,念佛也不行,念佛能生淨土嗎?


  早年我跟李老師十年,跟他學經教,他老人家常常提醒我們,台中蓮社是他創辦的,我跟他的時候他老人家告訴我,蓮社的蓮友有名冊的有二十萬人。我離開他的時候,我跟他十年,離開他的時候台中蓮友大概有三十多萬人。他老人家常常用這個做比喻,我們蓮友這麼多,真正往生的,一萬人當中只有二、三個,這就說明瞭。不是像古人講的萬修萬人去,萬修萬人去是理論,你要如理如法的修行,沒有一個不往生的。為什麼我們不能往生?就是我們的心行不善,心行不清淨。你看淨土經教裏面講得好,「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心裏有貪瞋癡慢,怎麼能往生?帶業往生沒錯,往生的人哪個不帶業?個個都帶業,帶業往生。可是帶業往生,你要曉得它帶業往生的條件。古大德說得很清楚,帶舊業不帶新業,換句話說,我們沒學佛之前,沒有修淨土以前,造的業叫舊業;學佛之後,修淨土之後,不能再造,再造帶不去,許可你帶舊業,不能帶新業。我們天天念佛,天天還在造業,那怎麼行?不能去的原因在此地。我們天天念佛有沒有好處?有,六道輪回裏面的善業,生極樂世界是去不成,但是來生得人天福報沒問題。


  總而言之一個最麻煩的事情,就是把所有一切過失責任推給別人,這是我們生生世世不能離開六道輪回的真因,我們不能不知道。要知道佛在經上講的話完全是真的,他老人家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今天,人身難得,我們這一生當中得人身,佛法難聞,我們有好的緣分聞到佛法,這個機緣太難得。聞到佛法就有機會、有緣分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回,不但永脫輪回,永脫十法界,這個殊勝還得了!天上人間十法界裏面稀有難逢的因緣,我們遇到了,只要自己能掌握住,好好的把握住,那你就永遠擺脫六道,永遠擺脫十法界,你去作佛了。從理上講,人人有分,從事上講,老實念佛,發願往生,得把障礙去掉,障礙就是反求諸己。我今天特別給同修提出這句話,一定要肯定,所有的過失是自己,與別人毫不相關,你只要有這個認知,在這方面去努力,你這一生決定得生。再不要去怪責別人,外面的一切沒有過失,只有自己在障礙自己,別人障礙不了你。別人欺負我、侮辱我、陷害我,我沒有怨恨,我還感謝他。為什麼感謝他?感謝他來考我,我通過了。我沒有怨恨他,我沒有怪他,我只怪自己過去造作這些不善業,今生得這個報應,歡歡喜喜接受果報,這就了了。如果順境裏面起貪心,你這個問題沒了,逆境裏面起怨恨心,來生都還要回報,那就真的是古德所說的沒完沒了。我們希望所有一切的帳都在這一生當中把它了掉,這個理要懂,這是真理。我們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但是這個世間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太平盛世也好、亂世也好,統統都是有大利益,在這裏面斷貪瞋癡,成就戒定慧、成就覺正淨。這樣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證得法身的希望,決定不貪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得徹底放下,為什麼?假的。我們也常常勉勵同學們,凡是帶不走的,不要去理它,不要放在心上;帶得走的,這個要重視。


  「了因佛性」,了是明瞭,「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就是照了真如之理的那個智慧,這就是了因,「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前面證法身,這個地方證得般若,諸位要知道,法身不生不滅,般若也是不生不滅,這是性德,是自性裏頭本具的。當我們迷了,就是因為你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智慧就變成煩惱。佛法裏常講「煩惱即菩提」,反過來說,菩提即是煩惱,迷了就叫煩惱,覺悟了就叫智慧,它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是煩惱太多,能不能把它斷掉?不可以。為什麼?它如果斷掉,智慧就斷掉,所以要曉得叫轉煩惱成菩提。你怎麼轉法?你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煩惱就變成菩提,是個轉變,不是真的叫你斷掉。生死也是如此,生死跟涅槃也是迷悟不同的名詞,迷了我們叫生死,覺悟了叫大般涅槃。所以轉生死為涅槃,轉煩惱為菩提,我們學佛的人要有個轉變,轉變全在自己。


  諸佛如來是我們的好老師,他幫助我們,怎麼幫助法?他給我們做增上緣,他教導我們怎麼轉法,他沒有辦法代我們轉。就跟學校裏念書,老師跟學生的關係一樣,老師指導學生,學生能夠遵守老師的指導,可以提升自己的學業,老師沒有辦法代替他。諸佛菩薩亦如是,他只能把這個事實真相跟我們講清楚、講明白,那是他的境界,我們要想契入這個境界,要靠自己修行,要靠自己努力。修行修什麼?沒有別的,放下而已,真正肯放下。從大的方向我們清楚了,但是在細行上,點點滴滴我們要都能用得上。譬如穿衣吃飯,執不執著?今天要挑幾個可口的、好的菜飯,行不行?不行。為什麼不行?這種念頭助長你的貪心,就是前面三因裏面講的習因。應該什麼態度?隨緣,想到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們的生活是外面托缽,給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佛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今天我們三餐飯有人在做,他做什麼我們就吃什麼,沒有一點分別,這是什麼?這叫修行,這叫破執著。吃飯破執著,喝茶破執著,不要去講究這個茶葉、那個茶葉。有很多人喝茶的時候,品茶對這個相當執著。我也有很多人送給我這些茶葉,可是我常常想,他送給我送得很冤枉,為什麼?我不懂得品茶。我看都一樣,我不知道哪個茶葉好、哪個茶葉不好,我不曉得,不去想這些,不去操這個心,什麼都好。


  穿衣服,我自己幾乎沒有買過衣服,從出家都是撿別人的。初出家的時候是一些老和尚穿舊的衣服,他們有新衣服,舊衣服不要了,我們就撿舊衣服來穿,還有補丁的。早年出家,你看我的衣服有補丁的,百衲衣。人家送什麼穿什麼,只要合適就很好,不合適改一改就行了,沒有挑剔、沒有講求。在這些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喝水,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好,在這裏面常生歡喜心。食,吃飽就很好,衣,穿暖就夠了,什麼都不要去講求。在家學佛也一樣,早年有同修告訴我,好像他不挑剔,款式過時了,穿出去別人笑話。我老實告訴他,別人沒笑你,是你自己在打妄想分別執著,別人什麼時候笑過你?真的要是笑話你,他在造業,你在提升境界,那怎麼相同?所謂這個穿出去人家笑死了,我就跟他說,笑死了是他死,你沒死,他死活該,與你什麼相干?你不以為難看就很好。所以衣服穿得乾淨、穿得樸素,好!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個十年八年,你就不要時時刻刻去添衣服,這筆錢開銷可以省下來,日子很好過。粗茶淡飯,歡歡喜喜,佛門裏面講得好,常生歡喜心。所謂是古人講的,憂能使人老,你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分別執著,你就能夠青春常駐,年歲雖然增長,你的身體不會衰退。年歲長了,身體衰了,為什麼?是分別執著太多,妄念太多,這個東西能催人老化。你沒有妄念、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人怎麼會老?所以這是講到養生之道,都要靠智慧。


  智慧德相都是自己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曉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障礙,這個東西把我們自性裏面的德相破壞了,不是別的因素,這是我們自己。自己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外面境界對我們是一絲毫都沒有干涉,這是成就了般若。你煩惱輕了,智慧就增長,煩惱沒有了,智慧就完全顯示,釋迦牟尼佛、六祖能大師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釋迦牟尼佛去我們遠了,是外國人,惠能大師則是中國人,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他的身體現在還在,肉身還存在,在廣東的南華寺。惠能大師當年在世,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你讀佛經,佛經多了,你看這一部《大藏經》,隨便是哪部經,隨便是哪一段文,你不懂,你念給他聽,他就講給你聽。這種智慧、能力從哪里來的?是自性裏頭本有的,只要你見性,你這個智慧也現前,你的德能相好也統統現前,這是佛法教給我們的真實受用。


  「了因佛性」,古德在此地給我們介紹,「照了」,你要注意這個照了,照了是揀別不是分別。如果是仔細去研究、分別,「這個明白了」,那個明白裏頭有錯誤,不是真的明白,真的明白沒有研究。為什麼?研究是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末那識,凡夫六根對六塵所生起的、起作用的就是六識。識是什麼意思?識就是分別,這錯用了。如果正用,正用也叫了別,了別就是照了,就是你沒有分別,就明瞭了。通過研究明瞭,那就錯了,不需要研究。所以佛家講參究,不叫研究。參究跟研究差別在哪里?研究用心意識,參究不用心意識,叫參究,究就是明瞭。用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第七識,識是第六意識,阿賴耶是起心動念,末那是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離心意識叫做參,離心意識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眼看明白了,耳聽明白了,身體接觸明白了,那叫照了,那叫照見。你們念《心經》,《心經》前面講「照見五蘊皆空」,那就是照了真如之理,這是真智慧。所以,真智慧是離開心意識的才是真實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人人都有,可是我們都沒有用它,我們還是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自性裏面的般若智慧變成了心意識。所以老師教我們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自性般若智慧現前,你就能照了萬事萬法,見到一切法的真相,真如之理。我們大乘教裏面常講,性相、理事、因果,你看透了,你真明瞭了,這叫了因佛性。這部經上說,對「自性清淨圓明體」了因能了,也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能明瞭它,它不是生因之所生,它是了因能明瞭,這個明瞭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果就是成佛,你看成就般若、成就法身,後面還成就解脫。


  我們看第三個,「緣因佛性,緣助了因,開發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這就叫緣因。緣是助緣,説明的,它説明誰?説明瞭因。幫助了因,了因才能開發正因,你才能證法身,你才能透般若,這一切善根功德都是屬於緣。這個地方說到功德,這也是許多佛門弟子往往把它看錯了,誤把福德當作功德。諸位要曉得,功德跟福德完全不相同,功是功夫,什麼是功夫?持戒是功夫,修定是功夫。在古時候,我們佛門有一位大護法,在歷史上知名的梁武帝。梁武帝那個時代,印度禪宗達摩大師到中國來,這是我們中國禪宗第一代的祖師,禪是他傳來的。來到中國就見到梁武帝,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看到外國有個大德到中國來傳法,當然是表示非常的歡迎。見面的時候梁武帝誇耀自己,在佛門做了很多好事,他以為是功德。他把他一生對佛門當中的貢獻,建寺,大規模的寺廟四百多所,歡喜人出家,幫助人出家,供養出家人幾十萬人,做這麼多好事。達摩祖師來,他是歡歡喜喜的告訴達摩祖師,「我的功德大不大?」他以為他做了很大的功德。達摩祖師說了老實話,怎麼說的?「並無功德。」沒有功德,你所作所為跟功德不相干,它不是功德。梁武帝聽了這個話很不高興,就請他走了,不再護持他,他跑到少林寺去面壁,面壁九年才遇到慧可,把這個法傳給慧可,所以慧可是禪宗二祖。梁武帝做這麼多好事,那是什麼?給諸位說,那是福德。他如果要是問達摩祖師,我做這麼多事情,我的福德大不大?就是福報,那達摩祖師一定說很大很大。福德邊上事情,不是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樣。


  六祖在《壇經》裏面說,「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生死大事。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見性,成佛作祖,那是要功德,福德沒用處,所以福不能救。福能幫助你生天,你出不了六道輪回,這個要知道。出不了六道輪回,那你就要曉得,你在輪回裏頭生生世世的果報,麻煩大了,所謂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說這個東西多可怕、多麻煩。功德不一樣,功德是你的功夫,持戒有功,得定是德,那個德是因為你持戒,因戒得定。修定有功,開智慧是德,這是屬於功德。這個東西要靠自己,不是外面力量能幫得上忙、能成就的,這個要曉得。譬如我們講最小的,真的叫小小戒,小小戒可不能把它看輕,為什麼?那是根本戒。《弟子規》、《感應篇》都是屬於戒律,都是屬於小小戒,都是屬於根本戒,你認真的去修學,這是功夫。果報是成就你自己德行,給你生活當中帶來幸福美滿,那就是德。從這小小戒的基礎上才能建立佛法,你看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講得多好,十善業是建立在《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上。沒有《弟子規》,沒有《感應篇》,十善業你就做不到,天天念《十善業道經》沒用,那部經不是叫你念的。不但《十善業道經》,所有的佛經你看最後一句話,佛教的是什麼?教你「信受奉行」,每部經最後一定是這一句,你要能相信,你要能接受,然後老實把它落實生活當中,那叫奉行。你會念,你會講,你做不到,沒用。說得再好,天花亂墜,是福報那邊的事情,給你說福報,就是沒有辦法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是福德這邊事情,不是功德,這個不能不清楚。


  此地講的一切善根,善根是什麼?諸位學過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是善根。再跟你說,《弟子規》是善根,《感應篇》是善根,《十善業道》是善根,你想想對不對?因為這些東西能幫助你開智慧,能夠幫助你開發正因。佛說得很好,一切人天法、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都是依十善業為根本。十善業是佛門的根本戒,無論出家在家、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大乘小乘,都要從這個地方做起點,認真學習。我們今天學佛,疏忽了十善業道。早年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十善業道經》是必修的課程。雖然是修,老師講,我們在那裏聽,也學講,也能講得還不錯,可是怎樣?沒做到。為什麼做不到?為什麼古人能做到,現在人做不到?我常常想這個問題,想了很多年,終於把答案找到了。古人從小,可以說從一出生,他就把《弟子規》學會,五、六歲開始,《感應篇》裏面所講的因果這些事情他也學到了。他還不認識字,還沒有念過書,學會了,基礎打下去,這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紮根教育,從前沒有這個名稱,可是真的從生下來父母就教。父母把《弟子規》做出來,他看到,他每天在看、每天在聽,從出生到三歲一千天,這一千天的學習根深蒂固。四、五歲我相信,母親到城隍廟裏燒香跟著去,我小時候就這樣的,一年總得到城隍廟去個幾次。每一次去,母親一定告訴我,閻王殿,十殿閻王,告訴我們幹這個壞事受這個果報。小時候看到地獄變相的雕塑,也是根深蒂固,一輩子起心動念,起個惡念就會想到地獄裏頭的景象,這個念頭馬上就消掉。所以遇到《十善業道》容易接受,能做到,不難!今天為什麼這麼難?從小沒人教,沒人教《弟子規》,也沒有機會看地獄變相這些因果教育。


  所以《十善業道》怎麼去研究,在日常生活已經養成習慣,知道好,也常常有慚愧的心,可是境界現前自己做不得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犯了,犯了之後念佛懺悔,懺悔完了明天再幹,這個方法能行嗎?所以我們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這些年來我們看了很難過,所以特別提倡這三個根,出家人還要加一個根。出家人在社會上被人尊重,為什麼?你有四個根,在家人三個根,這四個根是加上《沙彌律儀》,四個根,像一張桌子四個腿,叫四平八穩。不在這上下功夫,我們一生所搞的叫佛學,不是學佛,把佛法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與自己的生死毫不相關。從前老師跟我們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出不了輪回,就是《壇經》上講的「福不能救」。搞佛學是福,福德裏面的事情,不是功德;可是依教奉行,那是功德。所以怎麼樣能把它做到?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論、行為,那就得受用,這才是真正的功德。所以這裏講的善根,我們要清楚,什麼叫善根,什麼叫功德。


  「依緣因佛性能成就解脫之德」,法身、般若、解脫叫三德密藏。解脫是什麼?解是解開,脫是超越,解開是對煩惱講的,你把煩惱化解了,脫是什麼?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六道是三種煩惱統統具足,妄想分別執著,能把執著擺脫掉,執著就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化解,你就脫離六道,那是功德,六道沒有了。可是在方便有餘土裏面,見思煩惱雖然沒有了,他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塵沙煩惱是分別,無明煩惱是起心動念。再能把這些也化解,不再有分別,塵沙煩惱沒有了,不再起心動念,無明煩惱沒有了,脫離十法界,這叫圓滿的解脫。我們離開六道輪回,叫半個解脫,所以阿羅漢有半個解脫,他沒有法身,他沒有般若。脫離了十法界,法身、般若、解脫圓滿現前,解脫是得大自在。大自在說的是什麼?《普門品》裏面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那就是大自在。他有能力在十法界現身、說法教化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是解脫。現什麼樣的身,自己沒有意思,自己要有意思的話,他就不得解脫,自己有意思就壞了。有意思是什麼?是六道輪回的眾生,他連六道都沒出去。離開六道就沒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意思出不了六道輪回,沒有自己的意思。那現身是什麼?現身是眾生的意思,《楞嚴經》上講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希望佛來幫助他,他就現佛身;眾生希望觀世音菩薩來幫助他,他就現觀世音菩薩身;眾生希望地藏王菩薩幫助他,他就現地藏王身,不是自己「我要現個什麼身」,不是的。自己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是眾生心,隨著眾生心自自然然現相。這個理很深,事也很玄,很不好懂。


  我們這些年來看到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這個疑慮總算是化解了。你看水,水是礦物,它決定不會起心動念。可是我們的意念,我們一個善的意念對它,「我喜歡,我很愛你」,那個水的結晶就非常之美,那就是應,我們有感它就有應,我們是有心感,它是無心應,這叫解脫。我們一個不善的念頭,「我討厭你,我很恨你」,它現的結晶就很醜陋,那水豈不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從這裏能體會到,它是無心,我們看到這科學實驗,很容易聯想到。在古時候,沒有這些科技發明,也有人問釋迦牟尼佛,不起心、不動念怎麼會能隨眾生心,能隨心現相?佛舉鼓、舉鐘做比喻,這個也很好。佛說鼓裏面有東西嗎?沒有,空空的,這大家曉得。他說你去叩它,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你去敲它,敲它是感,聲音發出來那是應,你大叩它就大鳴,小叩就小鳴,也能顯示出來。敲鐘亦複如此,鐘沒有東西,這是說明感應道交。感,是眾生,有心;應,是諸佛如來,無意,他沒有心,自自然然應。為什麼能應?那就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統統包括在裏頭,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是性德,是自性裏頭本來有的,十法界眾生,包括地獄眾生,有求必應。


  我們有時候也有求,不應,這個事情章嘉大師教導我,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他給我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可是有時候也不應,為什麼不應?自己有業障,不在外面。外面沒有障礙,自己有業障,這個道理深!自己要把業障消除,感應就現前,哪有不應的道理!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同學,特別是在有困難的時候,求佛菩薩,有的人有很明顯的感應,有的人沒應。有感應,這佛菩薩靈;沒有感應,這佛菩薩不靈,錯了,不是佛菩薩靈不靈,是我們自己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就靈,有障礙就不靈。障礙多分是有懷疑,我來試試看,看靈不靈;換句話說,信心不具足,所以就沒有明顯的感應。那個感應很快速的,是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他真相信,這些人往往發生在初學,知識水準不高,特別是老太婆有,未成年的孩童有,你細心去觀察你就知道。為什麼?他們老實,他們聽了沒有懷疑,真的有求必應。有求不應大多數是知識份子,學了佛,也相信了,信裏頭有疑惑,所以往往有求沒有感應。幾次有求都沒有感應,他信心失掉了,佛講的這些靠不住。他不能反求諸己,他不知道真正障礙在什麼地方,總是把這些責任向外推,他不知道佛法是心法,「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上說的。


  所以我們要重視這個地方所講的一切善根功德,特別是在初學,我們要重視這一句,要修善根,要積功德。為什麼?善根功德是緣因,它能幫助你開智慧,能幫助你將來證法身;開智慧就是助了因,證法身就是助正因,所以善根功德就非常重要。在三十七道品裏面,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都是屬於善根功德。這些課程,在佛法裏頭無論大乘小乘都屬於必修課。這是我們從「唯了因之所了」,附帶學習的三因跟三因佛性,這個明白了。我們再看大師引《起信論》一段經文來給我們作證。


  【起信論雲。真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廣說如彼。故曰自性清淨圓明體也。】


  《起信論》是古印度馬鳴菩薩的作品,這裏面說『真如自體』,就是自性,自性裏面本來具足有『大智慧』,智慧的作用就是光明。這句話跟《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智慧德相」一個意思。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大智慧光明」,具足無量德能,具足無量相好。到下麵我們會讀到,到第三段。本自具足,這個我們要相信,話說得很容易,相信還真難,為什麼?真相信了,你就不會再從外面求法;換句話說,心外求法這個意念你就斷了。心外求法佛門稱之為外道,然後你想想,現在這個世間學佛的人有多少?有幾個人向自性當中求?有多少人在心外求?你就明白,佛法為什麼衰。我們把目標、方向全搞錯了。佛在哪里?佛在西天,佛在極樂世界,搞錯了。這些年來我們提倡「三時繫念」,現在三時繫念很流行,不但在國內,國外也很流行,許多人在做三時繫念。中峰禪師在開示裏面說得好,「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是向內。又說得更清楚,「此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此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說得這麼明白。這些說法我們也很熟悉,起不起作用?沒起作用。這就是說,我們迷失自性太久了,雖然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我們還是老習氣。習氣你說多難,這就是習氣。可是遇到境界的時候,習氣又起作用,把佛說的、祖師說的忘得一乾二淨;換句話說,我們還是在造業,還是在受報,從這個地方也能體會到習氣作祟,不能不重視。怎麼樣才能斷習氣?那就是不斷的要提醒自己,這個很重要。中國古大德常常教人,「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要常常讀,溫故而知新,不能夠離開。


  我們年輕的時候學經教,老師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他用打拳的人、唱歌的人來做比喻。他說你看看打拳的拳不離手,天天要練,唱歌的人曲不離口,天天要唱,所謂吊嗓子,天天要唱。講經的人是什麼?老師的意思天天要講,三個月不講就生疏了。再說聽經的人,三個月不聽,毛病習氣全出來。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在佛門術語說「法弱魔強」,魔是什麼?誘惑,這個社會誘惑力量太大了,你要不天天聽經念佛,你有什麼方法能夠敵得過外面的誘惑?沒有法子。只有天天讀經、天天念佛、天天聽經,時時刻刻得經教提醒我們,我們才能在境界裏面有一些不善的知道回避。可是聽經的緣不容易,現在雖然有衛星、有網路,我們在一天生活當中,有幾個人能有這個機緣,每天守在電視面前,守在網路面前,太少了。


  這一次我從香港回來,坐的是長榮的班機,偶然的在飛機上看到,他們的免稅品在飛機上買賣,看到一個資訊,裏面有小型的衛星電視的接收器,實在講就是小的電視機。多大?跟現在的手機差不多一樣大。我就問空中小姐,拿來我看看,她沒有,要訂。我們就訂購,今天寄到,我就交給謝吉田先生。這麼小的一個電視機,那就太方便了,裝在口袋裏。想找這個公司,讓他們研究研究,給我們特製做一個電晶片,讓這個小的電視機專門收看我們的講經頻道,其他頻道看不到,就這一個頻道,你一打開就看到了。我們可以介紹他,喜歡聽經的人都到他家買,我想他生意一定很好。這個放在口袋裏,隨時可以打開來聽,我們現在衛星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網路也是不間斷的,看看研究能不能收看我們的網路跟衛星,其他東西都不要。找這個公司讓他去研究開發,這個好事情。有這麼一個設備,我們就方便了,我們每天聽經可以不中斷,有時間打開來就聽,他能夠聽到聲音,也能夠看到影像,非常方便。現在這個世界,講經的人少了,好在有這麼一個設備。


  我也很想找個清淨地方定居,這一生流浪,流浪了八十年。希望能定居下來,有幾個同參道友喜歡《華嚴經》的,我們在一起學《華嚴》,將來《華嚴經》還有人繼續講下去,好!《華嚴》是佛門的根本*輪。方東美先生早年給我介紹,說《華嚴》是佛經哲學概論,它把整個佛法都包括了,各宗各派的教義都在這部經裏頭。學了《華嚴》,換句話說,各個宗派的典籍你都能夠通達。所以這部經雖然長,它太重要了。能有幾個同參道友,找一個很小的地方,人數不要超過十個人,這李老師教給我的,十個人以上,你的精神、體力、時間你就照顧不到,十個人之內還可以,超過十個人就照顧不到,學不好。所以人數愈少愈好,當然最理想的不超過七個人,佛法常常用「七」代表圓滿。沒有七個人,二、三個人也不錯,也就很難得了。這是個好事情,要認真做,再不認真做,確實佛法後繼無人了,這是我們真正擔憂之處。


  自性具足智慧光明,具足德能相好。後頭說『遍照法界義』,這一句實在講的就是相好,相好是「法界」,「遍照」就是前面講的「唯了因之所了」。你智慧開了,照見法界虛空界,才知道法界虛空界的真相。那個真相就是佛法講的莊嚴,《華嚴經》上講的「大方廣佛華嚴」,最後那個嚴是莊嚴,莊嚴在我們中國古大德講的「止於至善」,至善,沒有一絲毫欠缺,這到後面第三段,意思完全透出來了。『真實識知義故』,那不是假的,真的認識它,這是德,自性裏面本來具足的大德。『自性清淨心義故』,所有明心見性的,第一句話都說自性清淨,從來沒有染著。『廣說如彼』,「廣」是詳細、細說,在《大乘起信論》。國師將《大乘起信論》這幾句做為這一段的一個總結,『故曰自性清淨圓明體也』,回歸,說明所以稱它為「自性清淨圓明體」。名是假名,不要執著名詞,要真正識知它的真實義,這個要緊。名是假名,相是幻相,名跟相都不重要,你要從名跟相裏面體會到它永恆不變的性體、性德、性的作用,那你是真的學到了。第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