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一集)

分類:華嚴宗
2013/07/02 11:4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三頁倒數第四行看起,我們從第一段:


  【一、顯一體者。謂自性清淨圓明體。然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從本已來性自滿足。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故雲自性清淨。性體遍照。無幽不燭。故曰圓明。】


  我們從這一段看起。這部論的文字不長,確實是《華嚴》奧旨,奧是玄妙、是奧妙,旨是最重要的修學方法。怎麼修法?下面告訴我們,妄要盡,自然就還源了。什麼是妄?當然是世尊在大經裏常常講的妄想。妄想要盡了,給諸位說,也就是斷盡,分別執著自然就沒有了。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十次,講過二十個小時,《華嚴經》講些什麼這不能不知道,在前面也是多次給諸位報告,過去惠能大師在中國為我們示現妄盡還源。源就是自性,就是這個地方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就是源,宇宙萬法的本源,在哲學裏面講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這樁事情古今中外哲學家、科學家,包括許多宗教家都討論到,有不少不能說不高明,已經探索到宇宙本體的邊緣,說得最清楚、最明瞭的無過於《華嚴經》。所以我們在半個世紀的學習之中,雖沒有能證悟,可以說我們有相當程度的體悟,也就是佛法裏面講的解悟。確實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佛經哲學,這是個哲學問題,是哲學上的大問題,是哲學上的根本問題;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我們讀了這篇文字,對方先生所說的這個話,自自然然會感到他的話說得正確,一點都不過分。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放下妄想,妄想一放下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成佛不是成神,不是成仙,諸位要知道,神仙沒有出六道,這是對於宇宙的源起徹底的明白。他為我們細說「自性清淨圓明體」的現相、作用,從本體、現相、作用,不厭其煩和盤托出,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方東美先生把這部經肯定說它是佛經哲學概論,這個話說得不錯,佛經的哲學概論,佛經哲學概論。在中國惠能大師一千三百年前,在中國示現的也是放下妄想,妄盡,他老人家也還源了,其實那個時候他才二十四歲,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的時候是三十歲,六祖二十四歲。放下就還源,六祖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的境界完全相同,同入一個境界,就是都成佛了。為什麼他不叫佛?這是佛法裏面常說的,應以什麼樣的身分出現幫助眾生,就以什麼樣的身分出現。這種身分不是他自己定的,而是眾生的根性,《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沒有自己的意思。在印度,大家盼望著佛出世,所以釋迦是以佛陀的身分出現,應以佛身而度之,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能大師在中國,中國希望有祖師出現,所以能大師示現的是應以祖師身出現,即現祖師身而為說法。《普門品》三十二應裏面所講的,無論現什麼身,這個現身是因眾生心而現的,沒有一樣不自在。


  能大師明心見性,給我們說二十個字,前面都跟諸位做了報告。我們每次報告有重複的地方,原因是什麼?現場聽眾不一樣,有不少人今天第一次來聽,前面沒聽到,我們也不能夠忽略這些人,把前面所說的要略略的提一提,使大家知道一個大概。能大師說了五句話,實際上二十個字,釋迦牟尼佛則說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知道,能大師這五句話是略說,也都說出來了,圓圓滿滿,釋迦牟尼佛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細說,內容沒有兩樣。能大師的五句展開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濃縮起來就是能大師的五句話。《華嚴》太大了,我們總要把能大師這五句話記住。自性清淨圓明體是什麼?我們依能大師所說的,簡單扼要,第一句「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是問話,沒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本自清淨這是第一句,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要知道,我們的自性就是真心,這不是妄心,是真心,真心本來是清淨的,現在呢?現在還是清淨的,它不會污染,污染的現象那是妄相,不是真相,這一定要知道。我們中國古大德跟我們講的「人性本善」,本善就是清淨的,現在是不是本善?本善還在,決定沒有失去,那才叫本善。第二個,不生不滅。所以我們不要怕死,為什麼?沒有生死,生死是什麼?生死是軀殼、身體,身體不是我,這一定要肯定,身體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這個諸位知道,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衣服穿髒、穿壞了,自然脫掉一件再換一件,身體亦如是,用的時間長了,不太好使用,換一個。永遠不會死的,本不生滅,這個一定要知道。


  什麼是自己?一般人講靈魂是自己,這在佛法裏講是誤會,靈魂不是自己。但是靈魂比身體存在的時間是要長,我們這個身體用個幾十年就不好使用,但是靈魂只要沒有離開六道,它就存在。要是離開六道,它就不存在,它就換個名字,不叫靈魂,叫什麼?叫靈性。脫離六道之後,它叫靈性,靈性就永恆不滅。所以靈魂還有一次變易生死,它會轉變成靈性。也就是說,靈性是覺悟的,靈魂是迷惑的,靈魂要不迷,它怎麼會到三惡道去!它會到三惡道去,說明它糊塗,它迷惑。由此可知,靈性跟靈魂的差別,實在講是一樁事情,迷的時候叫靈魂,覺悟的時候叫靈性,它在六道裏面迷惑,它脫離六道就不迷,它就覺了。脫離六道在佛法裏有個名稱叫阿羅漢,阿羅漢你看他在修行層次上,他得的是什麼位次?得的是正覺,你看他覺悟了,他不叫靈魂,他正覺了。正是正確,是真正,他不是假的,他不是邪覺,他不是偏的覺悟,他是正覺,這是說靈性,所以名稱叫阿羅漢。阿羅漢是梵語,古印度的言語,意思是無學,無學是六道裏面東西沒有了,畢業了,無學就是念畢業了,在六道裏畢業,畢業就離開六道,像我們在學校念書,畢業你就離開學校。


  所以要知道,我們在六道,在六道裏為的是什麼,這個要懂得,生生世世在六道裏,你幹什麼?在六道裏要學習,要認真的學習,首先要學斷惡修善,要學這個。為什麼?惡的念頭、惡的言行是三惡道的業因,餓鬼、地獄、畜生,這是不善的行業造成的現象。這現象不是外頭有的,實際上它本來都沒有,是你不善的思想、言語、行為變現的境界,是這麼回事情。我們斷惡,三惡道就沒有了,三惡道沒有,我們出現在哪里?出現在三善道,我們的思想善,我們的言行善,所感得的果報則是天、人、還有阿修羅,這是三善道,這總在六道輪回裏面。首先教我們離開惡道取三善道,然後在三善道裏面再把染汙去掉,我們修清淨心,心清淨,言語、行為都清淨。六道是染,四聖法界清淨,前面跟諸位多次報告,四聖法界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是娑婆世界裏面的淨土,六道是穢土,我們就脫離六道的穢土生到娑婆世界的淨土,四聖法界是淨土。第一種煩惱放下了,就是見思煩惱,也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執著。所以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的念頭要淡薄,我們才能夠脫離六道輪回;如果樣樣都是執著,修得再好也不過是三善道而已,出不了六道輪回,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只要沒有脫離十法界,我們永遠在學習,學習目的是提升自己的靈性,享的叫清福,不是世間的福報。世間的福報我們中國人說那叫紅福,紅福是什麼?它有染汙。教你享清福,身心清淨,一塵不染,這叫清福。這是不斷向上提升,一直要提升到什麼?提升到妄盡還源,這是佛法教學的目標,還源就成佛了。所以在四聖法界裏面,我們要放下分別,要放下妄想。妄想放下了,你在佛法是真正畢業了,畢業這個學位就叫佛陀,恭喜你成佛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成佛,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成佛,除惠能大師之外,諸位看看《高僧傳》,《高士傳》,就是居士傳,《善女人傳》,在家的女居士,你看歷代達到這個境界的,也就是妄盡還源的,不少人!中國歷代沒有留下文字記載的我們不知道,有文字記載的,在這些傳記上記載的,我概略的估計至少也有三千人左右,這些人都成佛了。尤其是淨宗法門,只要往生極樂世界,不管什麼樣的品位都圓滿了,都可以說是妄盡還源,太難得、太稀有了。


  六祖大師說的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一句跟末後的一句「能生萬法」,它兩個是一對,什麼一對?佛法裏面常講隱顯一對,能生萬法是顯,明顯的顯出來;而第三句講的是隱,沒有顯出來,本自具足,這個很難懂。可是我們現在利用電視做比喻,諸位就很容易懂。隱是什麼意思?我們電視頻道沒有打開,關掉,電視裏什麼也看不見,本自具足,你相信嗎?你不能說我頻道沒有開,電視裏面沒有畫面,不可以這麼說法,這諸位都知道,為什麼?頻道一按,畫面就出現,畫面出現叫能生萬法,它就顯現出來,叫隱現不二。隱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沒有,現出來的時候能生萬法,你不能說它有,這是諸法實相,真相,你不能不知道。


  第四句,這個很重要,我們要認真學,「本無動搖」,本無動搖是什麼?就是自性本定,告訴你,你的自性、你的真心本來是不動的。這個不動搖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是處在這個狀況之下。諸佛菩薩,我們說的菩薩是法身大士,當然引申也能夠包括權教菩薩跟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應化在我們的世間,像釋迦牟尼佛、像六祖能大師,也穿衣,也吃飯,也跟我們有同樣的日常工作,不一樣的地方在哪里?不一樣的地方,他心沒有動過,他沒有起心動念過,這就是《還源觀》後面四德裏頭第一條,叫隨緣妙用。我們隨緣,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是動搖,這是凡夫;他們隨緣,他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個太妙了,這可以說是應化在十法界裏的第一德,不起心,不動念。這講到後面我們再來詳細報告,這是我們要學的。所以我們要學習儘量的不起念頭,心愈清淨愈好,最重要的,我們現在下手就是不執著,我們隨緣,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你的心就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生智慧,不生煩惱,煩惱是什麼?煩惱就是分別執著,起分別執著就生煩惱。


  所以能大師這五句就是《華嚴經》的總綱領,《華嚴》說什麼?就說這五句,這五句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細說,所以是同樣境界,一點差別都沒有。這兩尊佛陀,我們要肯定能大師是佛陀,一點都不假,你看,在東西方不同的環境之下為我們示現,來教導我們,我們接觸到,慢慢就能夠體會到、就能夠感悟。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夠體會到《華嚴》的奧旨,奧妙之處,幫助我們在佛道上修行,然後也能契入這個境界,也就是我們需要妄盡還源,入華嚴境界,也就是入世尊的境界。這是大乘法裏,就是佛經哲學裏,確實是講得清楚、講得究竟、講得圓滿、講得高明。佛在《華嚴經》上說了一句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講這一句。在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賢首國師說的,也清清楚楚顯示自性就是如來。


  《金剛經》上講如來這個名詞,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簡單的解釋,什麼叫如來?從理上講,「如來者,諸法如義」,講得太好了。如就是自性,一切法的現象,能生萬法,一切法,一切法就是自性,自性變現成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如其自性,自性如一切法,是一不是二。古來祖師大德用比喻告訴我們,他用黃金跟金器來做比喻,把黃金比喻自性,把金器比喻成法相,就是能生萬法,金如其器,器如其金,就是如來的意思。從事上講,「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也就是今佛跟古佛是一不是二,這叫如來。說得好,說得很清楚。如來是誰?明白了,自己就是!沒有明白,你自己還是。沒有明白的時候在隱,明白就現出來。沒有明瞭的時候,你本自具足;明白了,能生萬法。明白了,你就是如來,不是別人,不在外面。所以佛法稱為內學,經典稱為內典,它是向內,就是自性、心性,它完全是從心性當中去求,才能夠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搞明白的。此地如來,自性就是如來,清淨是德,圓是圓滿,是講相好,明是講智慧。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是明;德相是清淨、圓,統統都說到了。這句話更簡單,惠能大師講五句,你看看賢首國師講一句,自性清淨圓明體,一句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五句,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部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所以這部經,宇宙人生的真相,用一句話來說清楚,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叫『顯一體』。


  下面賢首國師給我們做瞭解釋,『然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如來藏,我們在前面費很長的時間跟諸位介紹出來了,什麼叫如來藏知道了,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如來藏是什麼?如來藏就是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這個心,這個心我們常講妄心,可是妄不離真,沒有真,妄從哪來!真在哪里?真就藏在妄中,所以叫如來藏。真是什麼?真是法性,法性就在如來藏裏面。所以我們的真性在哪里?真性就在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裏面,只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如來藏中的法性,或者說如來藏中的自性,或者說如來藏中的佛性都可以,它就現出來,就現前了。


  這一句也圓圓滿滿的把自性清淨圓明體說出來,說出來是什麼?說出來我們每個人都有分,不但我們有分,一切有情眾生沒有一個是例外的。畜生道裏面,大從海裏面的鯨魚、陸地上的大象,小講到蚊蟲螞蟻、蜎飛蠕動,有沒有?有,牠的妄想分別執著裏頭也含藏著如來、也含藏著法性,跟我們沒有兩樣。不但有情眾生,有情眾生我們現在稱為動物,這是有情的,無情眾生:植物、礦物,有沒有?有,在植物、礦物裏面我們就不叫它佛性,就叫它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在有情,就是動物,我們稱佛性,植物、礦物我們稱法性,為什麼?它的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是從它這裏能生萬法變現出來的。怎麼變現法?在第二段給我們說明,第一段給你講能現、能生、能變的體,先給你講這個,然後再給我們說明它所現的、所生的、所變的萬法。萬法就是宇宙,宇宙從哪來的、生命從哪里來的、我從哪里來的,第二段在講這個,第二段講能生萬法。


  再說這個體,『從本已來,性自滿足』,我們把這個字省略掉,「從本已來」我們取兩個字,「本來」,這大家好懂,本來自性它就「滿足」,滿就是圓滿,足是沒有欠缺。這八個字就是能大師第三句所說的本自具足,本來它就樣樣具足,什麼都不缺乏。我們看到宇宙森羅萬象,變幻無窮,善的有,惡的也有,清淨的有,染汙的也有。我們初學的時候想不通,不能想,愈想愈錯。所以我在講《華嚴經》,偶然之間看到這樣的經文,讓我一下想到萬花筒,我們小時候玩的玩具,我這個桌上還有一個萬花筒,這可以旋轉的,可以轉的。裏面打開看看,只有大概十幾、二十片不同顏色的紙片,你在這邊放大鏡裏面去觀察它,你去轉,它在裏面千變萬化,你轉上一天、轉上一個星期,找不到兩個相同的樣子。我才有一點覺悟,佛講我們自性變現出萬法,就像萬花筒這個道理一樣。怎麼變的?動就變了,不動就沒有了。這個動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動了,小動,好像波浪的微波,分別就是中度的浪,中浪,起心動念是小浪,分別是中浪,執著是大浪。我用這個話來講,諸位比較容易體會得到。我們現在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是大風大浪,所以它的變化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無論它怎麼變,都出不了這萬花筒。萬花筒是什麼?萬花筒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怎麼變也出不了六道。我們對佛說這樁事情才稍稍有進一步的體會。


  所以首先要瞭解,它在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本自具足;起心動念,能生萬法,這裏頭有隱有現,隱現不二。記住,隱不能說它無,現不能說它有,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特別囑咐我們應作如是觀,應該這個看法,那就跟諸佛如來看法完全相同。這個有是幻有,不是真有,佛法講真妄,它的定義,真是永恆不變是真,凡是會變的就不是真的。你看我們這個身有生老病死,那就不是真的,真的是怎麼?真的決定沒有生死的現象,沒有生老病死的現象,那是真的。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我們這個山河大地、星球,有成住壞空,所以沒有一樣是真的。說得更玄一點,連時間、空間都不是真的。時間、空間從哪里來的?是從我們錯覺裏面產生的,不是真的。這個問題現代科學家也證實了,我們一向對時間、空間錯認了,以為它是存在的,不知道它也是虛幻的。不知道就是迷,知道就是覺悟。


  講到能變的體性,『處染不垢』,染是什麼?染就是六道,我們迷了在六道裏面,時間也很久了,出不去,總在六道裏頭流轉,我們講搞生死輪回,搞這個東西,這大錯特錯!真正明白之後,才曉得這是我們自己迷惑顛倒造成嚴重的恥辱,為什麼?那些覺悟的人他不再搞了,你看他們多麼悠閒、多麼自在。他是自性清淨圓明體,我們也是,他們能放下,我們為什麼不肯放下?我們跟他們的差別就在此地,他們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他不沾染一絲毫的染汙,為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我們現在落在輪回的時間久了,現在努力在修行。我們的修行對於自性來講,實在講是不相干的事,所以『修治不淨』,你這個修,它就會清淨嗎?哪有這回事情!我們修的是什麼你要知道,修的不是真心,修的是妄心。妄心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要把這個東西,這是錯誤的,把它修正過來。實在說,把這些錯誤的東西放下就是,放下,我們的清淨圓明體就出現,不放下它就隱藏,隱藏在哪里?隱藏在我們現在一切幻相裏面。


  這在前面也跟諸位做過多次的比喻說明,所以現在電視是個好東西,從前沒有,我們把自性清淨圓明體比作什麼?比喻作電視的螢幕;能生萬法,我們把它比喻電視打開,頻道打開,它出現的影像。我們看影像的時候,往往是螢幕忘掉了,螢幕什麼都沒有,我們看電視看得很熱鬧,其實螢幕絲毫不沾染。螢幕裏顯出的色相是染汙,不清淨,這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呢?真的是螢幕。你怎樣去修治它?它本來是乾淨的,不是你修治它才乾淨的,現相,無論是什麼現象出來,它並沒有染汙。如何保持我們的心永遠像螢幕?實在講,那是真心,是本來有的,只要你不著相就沒事了,我們今天著了相。我們還用這個比喻,一個真正修行人,心地清淨的,我們把電視打開讓他看,他看了半天,你問他:你看到什麼?他告訴你他什麼都沒看到。你想,這句話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他講的是真話。迷惑的人,你問他看到什麼,他會把電視情節樣樣講給你聽,它全是幻相。他看到什麼?生滅法。螢幕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用這個道理去看電視,那就是修行!修《大方廣佛華嚴》,每天看電視,他會開悟,每天看電視,慢慢就看成佛了。所以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法不是定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電視也是其中的一門,門門通大道,門門都能説明你明心見性。問題就像宗門大德勘驗學人,你會麼?你會看麼?會看的成佛了,不會看的迷在裏面,起心動念,造業受報,關鍵就在「你會麼」。不垢不淨,『故雲自性清淨』。


  『性體遍照,無幽不燭,故曰圓明』,遍照是智慧,智慧在哪里?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為什麼?我們的性體是遍法界虛空界,法界虛空界是從性體裏頭變現出來的。《楞嚴經》佛講個比喻講得好,佛把我們的自性比喻作天空,天空好像是我們的自性,宇宙萬法像什麼?像虛空當中的一塊雲彩,你看哪個大?虛空是自己,雲彩是自己變現出來的假東西,不是真的。所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自性本具的德相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叫「圓明」。有沒有來去?沒有來去,只有隱顯,沒有來去,有緣它就現相,沒有緣它不現相。不現相,它存在,不能說它沒有;現相,不能說它有。我們從《華嚴經》上學習,漸漸能體會到,現象我們稱為法相,所現的現象,能現的是法性,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分不開。法性,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但是它能生法相;法相是物質也是精神,物質跟精神的現像是從法性裏頭變現出來的。怎麼變現的?我們到第二段再來詳細說明。一定要曉得,所謂是性相同源,性相是一體,這叫圓明。大師很慈悲、很難得,又告訴我們:


  【又隨流加染而不垢。】


  『流』是什麼?「流」就是講十法界、六道三途,我們隨染緣、隨不善的緣,這就好像什麼?增加染汙,愈陷愈深。我們現在的環境裏頭沒有聖賢的教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惡,無不是罪,真的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將來的果報?果報在三途,得人身可不是那麼容易事情。這種情形對我們自性來講有沒有干涉?沒有,自性沒有干涉,自性永遠是不垢不淨。譬如我們這個電視螢幕,螢幕是自性,裏面它現色相,現清淨的畫面、染汙的畫面,很骯髒齷齪的畫面,螢幕有沒有染汙到?沒有染,「隨流加染而不垢」,它沒有染汙上。我們今天這個畫面,現佛菩薩的畫面,現聲聞、緣覺的畫面,這是淨,它有沒有清淨?沒有,也沒有幫助它清淨;我們把它播映出來,畫面播映出來是餓鬼道的畫面、地獄道的畫面,它有沒有染?沒有染,它永遠是清淨的。


  十法界、六道是怎麼回事情?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在前面講經也搞了一個道具,這是三種不同顏色的透明膠紙,我們將黃色的代表妄想,藍色的代表分別,紅色的代表執著,這就是染汙,我們把我們的眼睛代表自性清淨圓明體,外面境界就是能生萬法。現在我們是個什麼狀況?我們很不幸的產生一個錯覺,就是我們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就是有黃色的;有分別,有藍色的;有執著,有紅色的,像戴上這個眼鏡一樣。對外面東西全都看不見,完全看錯了,這就是什麼?有妄想分別執著,這種情形叫六道凡夫。佛教給我們先把執著放下,執著是紅色的,執著放下,還有什麼?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這樣就清楚多了,好像我們戴著太陽眼鏡一樣,看外面東西,但是也變了顏色,看不到真相,變了。這是什麼人?這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在這個境界當中,他比我們清楚多了。佛教的是還得把分別放下,藍色是分別,分別放下了。分別放下,這是什麼?這是菩薩,我們就看得很清楚,比阿羅漢、辟支佛高明多了,這是菩薩。佛告訴我們,菩薩還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妄想,這個再放下,再放下這就成佛了。所以成佛就恢復你本來面目,還源了,三個放下這叫妄盡,還源了,真正的明心見性,你見到自性清淨圓明體了。


  所以妄想分別是假的。諸佛如來他們的本事,就是在所有現象裏面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起心動念,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自性清淨圓明體完全現出來。隨流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在,你隨順它,它染汙,它看不清楚,但是我們的眼睛沒有被染汙,只是隔了這麼一層。對裏面來講,沒有染汙本性;對外面來講,它也沒有染汙法相。所以要曉得,我們的麻煩就是當中隔的這一層,與自性不相干,與萬法也不相干,萬法是法相,這要搞清楚。不妨礙自性,也不妨礙法相,換句話說,它完全是虛妄的。我們這個比喻還有個形相,你能看得見,現在這個東西在我們面前,我們看不見,我們也聽不到,我們手也摸不著,它真存在。所以它什麼都不是,它是虛妄的,你要搞清楚,只要你肯放下,效果就出來了。所以你放下執著,紅色放下就是阿羅漢,正覺;再把藍色放下,就是分別放下,你就是正等正覺;最後把黃色,起心動念放下,那你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三個名詞是佛法修學的三個階段,我常常把它比喻作像我們學校讀書的三個學位,阿羅漢是學士學位,菩薩是碩士學位佛,佛陀是博士學位,這都是我們統統具足的,我們本來有的。現在真叫是無緣無故發生這麼一樁事情,很不幸,隨流加染,就是你不覺,與法性、法相毫無干涉,我們自己可以放心。


  【返流除染而不淨。】


  那是講修行人,現在學佛的,『返』是回頭,我們不隨著流,我們要把染除去,像我們現在這三個都放下了,我們眼有沒有清淨?沒有,為什麼?它不能染汙我,它也不能清淨我,對法性如此,對法相亦如此。這樁事情,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它產生的障礙,體會得之後,我們對於在染汙的人會不會輕視?不敢輕視,那就是諸佛如來不會輕慢眾生。不但對我們不輕慢,他對於餓鬼、地獄、畜生都非常尊重,為什麼?他本來是佛,現在雖然是染,他自性沒有染。他那個染是什麼?他染是誤會,以為是有染,其實沒有,是一種誤會。佛講的話句句是真話,只要你把誤會放下,沒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更進一步告訴我們:


  【亦可在聖體而不增。】


  『聖』是什麼?「聖」是諸佛如來,我們自性清淨圓明體有沒有增加幾分光彩?沒有;我們現在,我們的身分墮落在六道輪回裏面,我們的自性清淨圓明體有沒有減幾分光彩?也沒有。換句話說,六道、三途、十法界,跟法性與法相沒有干涉,確實它在境界裏面不增不減,這是真的,這個可不是假的。


  【處凡身而不減。雖有隱顯之殊。而無差別之異。】


  這是講十法界裏面的有情眾生,跟一真法界裏面的諸佛如來,只可以說有『隱顯』的不同,『殊』是不一樣。「隱顯」是講什麼?隱顯是講法性,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我們不知道有這個東西,不曉得,諸佛如來親證性體,這叫明心見性。我們現在這個明沒有了,我們是迷,人家是明,我現在在迷,我迷了心,所以不見性,人家是明心見性,這就是「隱顯之殊」。六道眾生在隱,諸佛菩薩在顯,有沒有差別?沒差別。也就是六祖大師五句話裏面,六道凡夫在哪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是隱;而諸佛如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顯。前面說過,在隱不能說沒有,在顯不能說有,沒有差別。下麵兩句說得好:


  【煩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


  『智慧』跟『煩惱』是一樁事情,我們的智慧現在變成煩惱,所以隱了,自性清淨圓明體見不到,不能覺察。我們看看諸佛如來,他煩惱盡了,妄盡,煩惱是虛妄的,妄盡,他還源了,他就顯了。所以煩惱要記住,起心是煩惱,動念是煩惱,分別是煩惱,執著是煩惱。智慧是什麼?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那是智慧,所以放下是智慧,看破是明瞭。放下什麼要知道,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放下動念,與我們日常生活不相干。我們日常生活可以說是一絲毫沒有改變,一樣的享受,一樣的工作,一樣的歡喜,真的歡喜,佛法裏面常講的「菩薩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為什麼?他覺悟了,煩惱放掉,智慧現前,他怎麼不快樂!我們在《論語》第一句話看到孔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話的意思跟大乘教裏面佛所講的是異曲同工。


  我們知道,真正的快樂從哪里來的?不是有錢,不是有權力,不是有地位,毫不相干。現在我們細心觀察社會,億萬富翁,現在不是一個億,百億、千億,貴為帝王,貴為將相,他快不快樂?不快樂,是富而不樂,貴而不樂。孔夫子在世,晚年他官也丟掉了,他官不大,小官,也沒有錢財,生活是勉強可以能維持,顏回是他學生當中物質條件最差的,簞食瓢飲,你看看孔子、顏回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快樂無比,古人形容為孔顏之樂。他樂什麼?他樂在煩惱輕、智慧長,他能放得下,他快樂,原來快樂是從放下得來的。我們知道佛最快樂,為什麼?佛徹底放下,所以佛的快樂就沒有人能夠比。這一段是講宇宙生命的源頭,能生、能現、能變的本體。契入這個境界,世尊用法喜充滿來形容;菩薩在修學過程當中,還沒有契入這個境界,用常生歡喜心。換句話說,你學佛如果不能夠常生歡喜心,你沒得佛法的受用,換句話說,你學習的功夫差很遠。真正契入,他怎麼不快樂!哪有這種道理!


  夫子的兩句話給我們啟示很大,人生快樂從哪里來的?剛才講,不是權力、不是發財,是從哪來?是從學來的。你看,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把你所學的都能夠落實在生活,習就是生活,把它變成習慣,所學的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習慣,那就喜悅,不亦悅乎,悅是喜悅。所以我們曉得,快樂是從學習當中來的,真的快樂,與貧富貴賤不相干。這種快樂就是現在我們常講的幸福美滿的人生,幸福美滿的人生是從學習裏頭得來的。學什麼?在我們這個課程裏面講,學明心見性;在孔子說的,他沒有說得這麼高,他學聖賢之道。聖賢之道是什麼?講得很具體,講得很實在,倫理、道德、因果是聖賢之道。再跟諸位說,倫理、道德、因果從哪來的?我們到第二段裏面就學到了,下一段就學到了,是從自性清淨圓明體裏面爆發出來的。這個爆發出現了宇宙,出現了生命,這個生命不是別人,是自己,佛法講依報跟正報,同時出現,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物質與精神,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出來了。這一出來之後,倫理、道德、因果同時出來。


  這個事情你搞清楚、搞明白,真歡喜!你知道怎樣過幸福美滿的一生,你知道在境界裏頭如何提升自己。現在這一生,像顏回過的是貧窮的一生,他快樂,他雖然貧窮,沒有地位,也沒有財富,他快樂,為什麼?他知道因果,那個人為什麼做官,那個人為什麼發財,我為什麼沒有,這有前因後果,知道就很自在,不怨天不尤人。這樁事情,儒沒有講得那麼清楚,但是佛講清楚了。你在六道裏頭,你這一生能夠親近聖賢、能夠覺悟,我們常講煩惱輕、智慧長,對於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明白了,現前的現象知道,性相、理事、因果,這六個字把我們的人生包括盡了,統統明瞭了。見性不必說了,見性得大自在,孔顏還沒有得大自在,但是得的是小自在,這個小自在就是我們講的幸福美滿的人生。大自在是什麼?大自在是實報莊嚴土,淨土宗裏面講的極樂世界,《華嚴經》上所講的華藏世界,他得到了,他契入了,他生活在華藏,生活在極樂,這個地方,身體沒有離開,雖沒有離開,他現前生活的享受是享受華藏跟極樂世界,那怎麼會一樣!


  我這個話說得很清楚,但是能體會的人不多。同樣一個道理,我學佛五十八年才領略到這個境界。要是在二十年前的話,我曾經講過《華嚴經》,講得不清楚,講得含糊籠統,可是自己也以為講得不錯,什麼原因?沒放下。我年年都在學放下,這又通過了二十年,放下愈多愈清楚、愈明瞭,就跟我們剛才舉的顏色膠片一樣,你放下愈多,你看得愈清楚,就這麼個道理。放下愈多,展開經卷,字字句句無量義,他怎麼不歡喜!我們回過頭來想到《論語》上這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懂得人生的快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它不是外面的刺激,內心裏面的喜悅是從學習得來的。所以中國古人有句諺語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你要是不學,快樂就沒有了,愈學愈快樂。所以老年還是要學,不學你就沒有快樂,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我就常常想到養老、育幼,是現在全世界社會上的大問題,在從前古老的中國,養老育幼沒問題,為什麼?家庭承擔,中國的家庭是家族,是大家庭,承擔養老育幼,大家庭裏面有私塾,就是子弟學校,家族的子弟學校;年歲大的時候,家族養老,有天倫之樂。這是現在人無法想像的,為什麼?你們沒有見過,你們也沒聽說過,你哪里知道大家庭那種快樂!這種大家庭制度在中國綿延了幾千年,一直到第二次大戰,中國跟日本八年戰爭,我們最大的傷害是什麼?我們中國人的家被毀掉了。這個家能不能再復興?很難,恐怕沒有辦法再復興,這是最大的損失。可是中國家的精神跟功能,功能是養老、育幼、傳宗接代,它的精神是家道、家規(諸位學習的《弟子規》是家規)、家學、家業,現在都沒有辦法恢復了。所以這些年來我常常在想,聽你們大家常常講的企業家,我這個靈感就動了,希望企業把中國傳統的家道恢復起來,能做得到!


  中國傳統的家道是血緣的關係,我們叫血統,五代同堂、六代同堂,不分家的,這一個家族就是一個大家庭。人數少的大概有三百人左右,少的,人丁不旺,普通的家庭大概五百人左右,人丁興旺的,七、八百人,這在中國社會裏常見。所以家和萬事興,著重在和睦相處,要嚴格守規矩,不守規矩,這個家就會敗了。這個規矩是整個家族從老到小個個人都要遵守的,嚴格遵守,這個家才興旺。所以中國人才會講「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才會說這個話。現在中國人沒有家了,所以我就想,如果企業能夠繼承,好事!這個企業它的員工也有幾百人、幾千人,這就是一個大家庭,董事長、老闆就是家長,必須要真正把自己所有員工看成自己的親兄弟、親姐妹;員工的父母就是自己的伯伯、叔叔,他們老了要養老;員工的子弟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自己的下一代要好好教他。所以公司要辦養老院,不是收社會的,是你員工的老人,養他們;員工的小孩,我們自己辦子弟學校,請好的老師來教導他們。


  學校跟養老院可以合在一起,讓這些子弟們能夠親近老人,能夠孝順老人,譬如他學《弟子規》,到哪里用?天天看到老人,他能表現出來,就能夠有古時候那種天倫之樂。這樣的老闆,他的員工我相信,他已經把這個公司、把這個事業看作是自己家庭,他會盡忠職守,成為一家人。每個行業、每個團體都能這樣做法,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家道就能夠延續下去,這是中國五千年來長治久安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這是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找不到的,只有中國有,真正做好了,讓其他國家民族看到,統統都來學習,這世界就和平了,那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安定和平做出最好的貢獻,我們不能不重視。大家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好,傳統文化怎麼落實?就是家,用家來落實,這要靠我們大家來努力。底下這兩句話不太好懂:


  【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


  這是講什麼?這是講自性清淨圓明體,一切萬事萬物的發生都有因,自性清淨圓明體沒有因。沒有因就是本不生滅,惠能大師講這麼一句話,「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就是沒有因。你怎麼知道?行,能知道,『唯了因之所了』,了因是什麼?智慧,如果煩惱放下了,智慧自然就現前,他能夠明瞭,他能夠認知,這個事情就難了。在這裏面我們講到什麼叫「生因」、什麼叫「了因」,在佛法裏面講三因佛性,生因是三因裏面所講的,我們也順便把這個名詞跟諸位做個簡單的介紹,什麼叫生因?「《俱舍論》裏面講六因,《成實論》因之立三因」,《俱舍論》跟《成實論》都是小乘經。小乘重要,不能夠輕視,佛在《佛藏經》裏面告訴我們,「佛子(就是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你學佛,跟釋迦牟尼佛學習,從哪里學起?從小乘學起。小乘好比小學,大乘好比大學,你得按部就班,循序漸進,這是佛所讚歎的。不學小乘就學大乘,佛不同意,為什麼?你學不到。像現在讀書一樣,我不念小學,我也不念中學,我就念大學,行嗎?決定做不到,那是什麼?那就是天才兒童,天才兒童畢竟是少數,億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像惠能是屬於特殊的天才,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所以一定要循序漸進。


  在中國佛教隋唐時候有兩個宗派,就是俱舍宗跟成實宗,在這裏你就看到了,俱舍宗從哪里來的?《俱舍論》;成實宗從哪里來的?《成實論》,根據這兩部論而建立的學派,這是小乘。在古時候學佛一定要先學這兩個,這兩個學一個也行,這兩個學派是基礎,佛法的基礎。中國小乘經翻譯得相當完備,就是現在《大藏經》裏面的四阿含,可是中國佛教在唐朝中葉之後就不學了,不學小乘。不學小乘怎麼學法?用儒跟道代替,效果卓著,你看從唐到清代的出家、在家,高僧、高士代代有人,可見得這是可以的。所以用儒、用道,用四書五經,用《老子》、《莊子》來代替小乘。到我們現在這一代問題出來了,小乘沒有了,儒也不學,道也不學,拼命在經典裏面下功夫,搞一輩子都不能夠契入境界,這就是佛所說的話靈驗,佛說非佛弟子。在最近這幾年,我們深深的體會到,不依照佛的教誨,我們決定不會成就。所以我們特別提倡《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勸大家至少要紮三個根。這三樣東西分量都很小,儒家的《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個字,裏面只講一百一十三樁事,這是做人的規矩,必須要做到,百分之百的落實才像一個人,這是倫理道德教育。《感應篇》是因果教育,道教的。有這兩個基礎再學《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佛法裏面的基礎,必須要學習的。你有這三樣東西,這是儒釋道的三個根,你真正能夠好好的學習,百分之百的落實,你有學佛的條件了。然後你在佛法裏面選一部經論,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一定會有成就。如果不從這三個根下手,那就是佛講的,你非佛弟子,諸佛如來出現也沒有法子教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處在現在這個時代,必須要從這裏下手。


  《成實論》裏面講的三因,第一個講「生因」。大師在此地說,自性清淨圓明體「非生因之所生」,生因是什麼?是講萬法,一切法它出生的時候一定有個因。譬如我們種瓜,瓜的因是什麼?瓜的因是瓜子,你沒有瓜子決定不能夠長成瓜,所以瓜子是瓜的生因,菜子是長成菜的生因,稻穀它能夠長成米,它是米的生因,它總有一個因,這因是第一個條件。所以說,「如善惡業為苦樂報之因」,這是講我們六道裏面,我們心善、言善、行善,我們會得到快樂,三善道的果報,這是善因、善果;惡的因呢?惡的因你就得苦報,餓鬼、地獄、畜生,這是苦報,人天是樂報。這講起來也很複雜,在六道裏頭,你到哪一道有引業,引業有善惡。除了引業之外,譬如我們同時得人身,那我們引業相同;雖得人身,我們命運不一樣,有人富貴,有人貧賤,那是什麼原因?這裏頭還有一種業,叫滿業,滿是圓滿的滿,我們的引業相同,我們的滿業不相同,所以果報也不一樣。可是自性不是生因之所生,這要知道。自性從哪里來的?你要去找這個,你就錯了,你永遠找不到,愈迷愈深,永遠找不到。怎樣才找到?放下,不找了,它就現前,所以這是非常微妙的一樁事情。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明天我們接著再學習。好,謝謝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