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64-俄羅斯芭蕾舞

2012/09/27 13:07



俄羅斯芭蕾舞


前言


感謝 Miss Night 所轉寄來的「俄羅斯芭蕾」,張張「舞動人心」的圖片,讓我不自覺來回看了好幾遍雖然沒有「背景音樂」,腦海中卻浮現著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部舞劇「天鵝湖」的名曲來



「天鵝湖」被奉為「交響舞蹈」範例


為什麼「俄羅斯芭蕾」那麼有名?原來它從「萌芽」一直到「鼎盛」時期,曾歷經過漫長、曲折的演變沉澱和深化;且經數百年「文化」與「音樂」的洗禮,才成就了今天的「俄羅斯芭蕾舞劇」


俄羅斯芭蕾


由於原件 pps 無文字,為了想多了解「俄羅斯芭蕾」,所以特別上網做了些功課,茲將原有的照片和另補充了些照片,穿插於「心得」之中


因對「芭蕾舞劇」所知有限,只好憑想像「編排」。為了避免誤導網友先申明有些「圖片」與「文案」並無「關連性」,請多多包涵。


俄羅斯芭蕾發展過程


「俄羅斯芭蕾」的發展過程,從「萌芽」到「鼎盛」,共分如下五個時期


萌芽時期


17 世紀末芭蕾傳入俄國,到了 18 世紀中葉,女皇聘用法國人朗代為貴族傳授西歐禮節和舞蹈,不久籌建了俄國第一所舞蹈學校「聖彼得堡戲劇學校」。 1773 年在「莫斯科教養院」內設立了「芭蕾舞班」。



1736 1776 年在「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相繼建立了固定的「芭蕾舞團」,為以後的俄國兩大芭蕾中心奠定了基礎。



此時期的「俄羅斯芭蕾」從形式到內容,都明顯是「西歐芭蕾」的「翻版」。


形成時期


「俄羅斯芭蕾」的民族風格,是從 19 世紀 30 年代初逐漸形成的。瓦爾貝爾赫打破了外國編導壟斷舞壇的局面,在 1795 年編排了他的處女作舞劇「幸福的懺悔」,以「傷感主義」情調處理神話題材。




瓦爾貝爾赫的代表作「新維特」,表現了當時的真人真事,男女主角身穿燕尾服和連衣裙等時裝,是一次大膽的革新,也是俄國芭蕾在反映民族色彩和當代生活方面第一次成功的嘗試,開始形成「傷感主義芭蕾」的新題材。



浪漫主義時期


1825 12 月黨人起義失敗後,俄國出現了反動時期沙皇宮廷不允許芭蕾表現本國現實生活,而從國外聘請編導排演了一批「形式」富麗堂皇,但「內容」空虛貧乏的「消遣性」舞劇。



之後,西歐「浪漫主義芭蕾」傳入俄國當時明顯存在兩派:「消極浪漫主義」以塔利奧尼父女為代表作品有「仙女」等;「積極浪漫主義」以佩羅、艾爾斯勒、休連索爾為代表,作品有「巴黎聖母院、海俠、吉賽爾」等。



危機時期


1861 年廢除農奴制後革命民主派公開挑戰政府政策的不徹底性,要求進一步改革。批判的「現實主義」成為 19 世紀下半葉俄國文學藝術的鮮明特點。



而作為「宮廷藝術」的芭蕾卻落後於形勢之發展,只是供人消遣而己。



鼎盛時期
19 世紀歐洲「浪漫主義芭蕾」走向衰落,於是復興芭蕾的「歷史使命」落在俄國的肩上。從 40 年代起,外國舞蹈家們頻繁訪俄,逐漸形成了新的「俄羅斯舞派」。



「俄羅斯舞劇」崇尚「現實主義」傳統,很多早期的作品至今仍為俄國芭蕾保留:如珀蒂帕的「唐吉訶德」、「舞姬」等,將舞蹈「交響化」在其作品中。「柴可夫斯基」則是將「交響樂」帶入舞劇的「創始者」。





在「柴可夫斯基」逝世後,由伊萬諾夫重新排演的「天鵝湖」,至今仍被奉為「交響舞蹈」的範例。



20 世紀初,「俄國芭蕾」已在世界芭蕾舞壇中位居主導地位,也湧現出一批充滿革新思想的編導和表演人才。戈爾斯基和福金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反對「制式化」舞台表演,提倡從「音樂」出發編排舞蹈。



1913 年成立的永久性劇團「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巡演歐美各地,影響巨大,把由俄國保存的古典傳統劇目送回歐洲,促成「歐洲芭蕾」的復興。




芭蕾舞特色


芭蕾舞是用「音樂」、「舞蹈」和「啞劇手法」來表演「戲劇情節」。其最大的特色是女演員舞蹈時,要穿上特製的「足尖鞋」立起「腳尖」起舞。所以也有人稱芭蕾為「腳尖舞」。



「芭蕾」最初是歐洲的一種「群眾自娛」或「廣場表演」的舞蹈,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嚴格的規範和結構形式。「芭蕾舞」則是一門綜合性的「舞台藝術」,於 17 世紀在法國宮廷形成。


1661 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創辦了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學校,確立了芭蕾的「五個基本腳位」和「七個手位」,一直沿用至今。






「芭蕾舞」是在歐洲各地「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經過幾個世紀不斷「加工、豐富、發展」而形成的,具有「嚴格規範」和「結構形式」的「歐洲傳統舞蹈藝術」。19 世紀以後,表演技術上要求女演員要穿特製的「腳尖舞鞋」跳舞。



最初「舞劇」,專指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啞劇、舞台美術、文學」於一體,用以表現一個故事或一段情節的「戲劇藝術」,稱「古典芭蕾」或「古典舞劇」。



20 世紀出現了「現代舞」以後,以「現代舞」結合「古典舞蹈」技術為主要表現手段來表現故事內容或情節的稱「現代芭蕾」。



逐漸地,「芭蕾」一詞也用來泛指用其他各種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舞劇作品,儘管在「舞蹈風格、結構特徵、表現手法」等方面,均不同於「古典芭蕾」或「現代芭蕾」。



在現代編導創作的舞蹈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故事內容,也沒有情節編導運用「歐洲古典舞蹈」或「現代舞蹈」,或使兩者相結合,用以表現某種情緒、意境,或表現作者對某個音樂作品的理解等等,這些也稱為「芭蕾」。




如何欣賞芭蕾舞?


傳統欣賞「芭蕾舞」,要求觀眾提前半小時左右到達劇場,以便能將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和煩惱,統統留在劇場的大門外或衣帽間那個塵世的空間裡,然後靜下心來,全身心地投入劇場


1. 觀看分類


芭蕾大致分為三種類別,一為「敘述故事」的描述一為「情緒或氣氛」的描述另一種則是單純呈現「音樂與舞蹈」的關係。



2. 鼓掌禮節


觀賞芭蕾舞劇何時可以鼓掌觀賞「芭蕾舞劇」,只要與你內心起共鳴,表演精彩時可以立即鼓掌觀賞「古典芭蕾舞劇」演出,如果能看到高技巧動作,自然會鼓掌。



觀眾的「掌聲」也是「舞者」所盼望的,不但可以帶動整場演出的氣氛,還可以使舞者更賣力的演出。通常「起立鼓掌」是對表演者致最高的敬意。





3. 三種角色


「古典芭蕾舞劇」有其特定的「結構」與「形式」,經由「藝術總監、編舞、舞者、燈光音響、服裝、布景」等專業劇場工作人員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整的呈現在觀眾面前。芭蕾舞劇演出主要由下列三種「角色」所組成:


1.主角:


主角是故事「核心人物」,舞者需有一定水準以上的「技巧與體力」,最重要是要有高超舞蹈「素養及品格」,才能「詮釋」劇中的人物。





「古典芭蕾雙人舞」是整個舞劇重心,大都由男女主角擔任,古典芭蕾舞劇雙人舞的「結構次序」是男女主角雙人的慢板,然後是男主角獨舞,女主角獨舞,最後才是終曲(coda)雙人快板,主角藝術素養與技巧水準將於雙人舞中呈現。
2.
獨舞者:


具有主角技巧表現,而能單獨或三、四人演出者。






3.群舞者:


群舞者雖然舞步較簡單,但複雜的畫面變化,對於營造「整場氣氛」具舉足輕重的「關鍵性」舞劇上的「每一位」群舞者都非常重要,彼此要有良好的「默契」,只要有一人亂了腳步,整體的畫面將被影響。




4. 舞重於劇


有專家建議,舞劇「節目單」上的東西不妨視之為「宣傳」,可看可不看,甚至最好不看劇情到底是怎麼「寫」的無足輕重,成功與否只能看他台上怎麼「舞」的。芭蕾舞劇說到底,還是以「舞」為主,以「劇」為輔的。



5. 審美標準


也有專家建議,明星可以欣賞,但用不著崇拜得「五體投地」,應該按照自己的「審美標準」,而不是跟著評論家們的意見跑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明星,而不是「隨波逐流」換言之,不「盲目」崇拜偶像,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結語


美輪美奐的「舞蹈」,總是能「舞動人心」和「扣人心弦」,難怪哲學家把「美」定義為人類「最大公約數」之一「美」是不分「種族、國界」的,即使在「全民皆兵」的 以色列,也一樣有許多對「藝術」愛好的舞蹈家。



很難想像卓別林原來如此英俊瀟灑


「舞劇」中少不了「主角」和「配角」,然而在「功利社會」裡,人們都爭著想當「主角」,而不願當「配角」;但那個「主角」不都先經過「配角」的歷練,而成了「赫赫有名」的「大明星」呢


有位記者訪問「一代諧星」卓別林,問他對「主角和配角」的看法卓別林的回答是:「當我是主角時,戲如人生;當我是配角時,人生如戲」。


文案照片:[取自網站]


圖片來源:[作者不詳、補充部份取自網站]


卓別林天鵝湖


音樂來源:[五歌自彈鋼琴曲]



相關網頁:



舞韵魅力 美輪美奐


舞動人心的列舞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