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略說:第八章 辯音菩薩

2012/08/11 09:13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在理上瞭解一切法本來寂滅,本來無作,作而不作,因此,敢入世,敢行菩薩道,很多人學佛以後,變得很拘束,為什麼?因為修空嘛!既然修空,為什麼要那麼拘束呢?所作皆空,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作為皆在清淨境界中,,最後歸於靜慮、止的路線。這樣的菩薩叫作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中間修觀;後修奢摩他,最後修止。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先在理上明白了自體本來寂滅,本來清淨,不必另外再求清淨,因而住於靜慮、止的境界上,漸漸生起智慧神通變化。這一類修法,叫作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同時修止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認識自性本來寂滅,認識就是見地,見到了道的境界,因此幫助自己達到至靜,靜極了而起變化。這樣的修法叫作齊修禪那及止,後修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知道了自性本自涅槃,本自寂滅,由此見地,自然生起慧力,而達到至靜清明的境界。這一類的修法叫作齊修禪那及觀行,後修止。(網路上流通的電子文本大都漏失第23種修法的講解和第24種修法的原文這兩段,此處特按原出版物補全)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假如這個菩薩智慧特別高,以圓滿覺性,明白世間法及出世間法,一切形而上及形而下都不離於佛法。一切法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無所不在,無所在,在在處處都可以成佛,圓合一切,一切皆歸於圓滿。


于諸性相,性是指形而上的道體,相是形而下的形相。要如何見到形而上的道體呢?透過般若來悟到自性。般若分為:(一)實相般若:此是般若的體,也就是形而上的道,明心見性就是指認識這個實相般若。(二)境界般若:不管涅槃也好,菩提也好,都是講一個東西,但是,境界不同。(三)文字般若:真見了道,智慧開發了,言語文字思想自然高明,這是智慧的境界。(四)方便般若:所謂方便就是般若道體起用的方法、法門,應用不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也是隨見道以後自然發生。(五)眷屬般若:只要見了道,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都跟著來,八萬四千細行,樣樣都達到至善。這五種般若,我們以前講過了,再一次在這裏提醒各位。透過了般若,悟到了自性。那麼,實相般若是怎麼樣呢?“空”。因此,後世把般若宗稱為性宗,性宗以畢竟空為宗旨。


相是現象,透過現象來認識菩提叫作法相宗。法相講的是“有”,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法相的有也叫勝義有,什麼叫勝義有呢?這不是我們普通一般人所說的有,那是凡夫的妄有,不真實的。


性宗講的是畢竟空,相宗講的是勝義有。那麼,到底是空還是有呢?空也好,有也好,還都是方便,如果拿圓覺境界講,都是方便。禪宗的最高境界,所謂“離四句、絕百非。”哪四句呢?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凡著了一邊都不是。這些都是說法的方便,言語文字表達的方便,非究竟,不可以執著。明心見性,性從哪里見?無可見處。真無可見處?性從相上見,起用才可以知道他是怎麼樣一個東西。用過了自然便休,相空了自然見性。有諸性相,無離覺性,不管性宗所講空的道理,或是相宗所講的有的道理,空也好,有也好,都不離於圓覺自性。


走這種路線的方法稱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這是大乘的最高境界,禪那、止、觀三者一體,三者清淨無礙,也就是華嚴經所講事事無礙法界。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佛經很有意思,你說佛法是科學呢?還是宗教呢?例如楞嚴經講到明心見性的問題,有七處征心,八還辨見,非常科學,非常合乎邏輯,但是,到了中間講到修行的問題,佛告訴我們要念一個楞嚴咒,還要佈置一個壇場,這不能拿科學來解釋了。圓覺經也是這樣,以上所講的道理都非常透徹,非常解脫,分析得非常清楚,非常科學。但是,到了這裏,就是宗教了。


佛說你懂了這二十五種修行法門以後,不過,注意哦!這是修行大乘道的法門,小乘的人能不能走這個路線?你觀察自己的能力了。這二十五輪怎麼修呢?他有個方法告訴我們。


佛說若有菩薩以及未來末世的眾生要依此方法來修的話,先有個準備工作——當持梵行,先修清淨行,清淨行就是持戒,中國文化所謂的齋戒沐浴就是梵行。齋不是吃素,齋是齋心,也叫作心齋,嚴格地反省自己、克制自己,達到莊嚴、聖潔、清淨。持就是拿著不能放掉,為什麼叫修持呢?就是有個方法可依,而且不能放棄。持此梵行、戒行、清淨行以後,還要寂靜思維,求哀懺悔。讓自己安靜下來,懺悔過去種種的罪過。


如此專修二十一天以後,在二十五種方法上各作標記,一個標記代表一種方法。誠心拜佛,抽取其中一個;抽到哪一種,就按照哪一種方法去修。一念疑悔,即不成就。中間沒有一點懷疑,絕對信,純宗教。


不管你抽到哪一輪,不管你走哪一種路線,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假如你不用這個方法抽取其中一種,自己選一種修可以不可以呢?可以,你有這種自信力也可以成就,但是,也要注意最後一句話:“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最後用偈子作結論,把要點再重覆說一遍


辯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並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辯音汝當知 辯音菩薩你應該知道,


一切諸菩薩 任何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大乘菩薩們,


無礙清淨慧 每一個人本來都是清淨無礙的,有所謂障礙都是自己找的。


皆依禪定生 為了清除自己所生的障礙,必須依靠修行,如何修呢?有三個綱要,


所謂奢摩他 有所謂至靜止的原則,


三摩提禪那 變化觀的原則及寂滅禪定的原則,


三法頓漸修 三種原則互相搭配,


有二十五種 共有二十五種方法。


十方諸如來 十方上下一切佛,


三世修行者 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修行人,
無不因此法 沒有不走這二十五條路線,


而得成菩提 而成佛道。


唯除頓覺人 除此之外,尚有頓悟法門,除了頓悟之人,


並法不隨順 一法都不要,直接明心見性。


一切諸菩薩 佛吩咐一切菩薩,


及末世眾生 以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 應該持此二十五輪的修法,


隨順勤修習 隨著這些法門勤奮修習,


依佛大悲力 依靠佛的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不久即可證得涅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