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無明煩惱對治法--8

2012/07/22 08:39

  (2)交換


  入息時,想像你是在把面前坐著的朋友吸入自身;出息時,則是在把自己注入朋友。朋友的外貌和你的外貌仍為原狀,但內容逐漸互換。你的思想、感情、感受和欲望,全都一點一滴地隨著出息注入朋友;而朋友的,則隨著入息被你吸入。不必每次呼吸都這樣交換。盡力保持這種來往的自然順暢——不檢查,不組織,有什麼就送出什麼,有什麼就接受什麼,如是連續修半小時。修畢,你仍可以覺得自己是朋友,也可以回歸自己,由你選擇。不過,都得在心中保持對朋友的瞭解。


  此一修法,每天一次,修四十五分鐘,連續修三或四周。隨著修行的進展,你要以不同的朋友作你觀想的焦點。


  問:如果我觀想的人不肯靜坐,而老是走來走去,一會兒出現,一會兒消失,又該如何?


  仁波切:沒關係。你觀想的人不一定要坐著,坐著的是你。


  問:大半時間,我都感到此一修法完全受阻,似乎是基於害怕在此階段吸入什麼,或送出什麼。這種隔離之感很強,我該怎麼辦?


  仁波切:若是那樣,你就多花一點時間修明鏡法,以便破除堅實感。給你惹麻煩的,讓你難以與對方交換的,即是這種感覺。你既有此恐懼,就該多修時鏡法,直到不再害怕無實為止。


  問:這樣假裝自己就是別人,是不是有點放肆,甚至有些危險?


  仁波切:不,沒有危險。不過,你必須在修行上有相當的程度。由於你修此法的動機純正,你自會脫離危險。


  問:如果我早已覺得跟某人十分親近,關係甚深,而在修此法時,又把自己想像得跟他那麼親密,不是只會增加貪著嗎?


  仁波切:不會;我想明鏡法也能解決這個問題。


  問:若于修此法時,我在身體上和心情上都強烈感受到他人的困難和痛苦,而這些困難和痛苦是我在修此法前連想都想不到的,又因不知救助之道,以致使得這種體驗讓我招架不住。在此情況下,我該怎麼辦?


  仁波切:我看不出會有這種事發生。你的感受,大半是自製的痛苦,並不是你能感受別人之苦。不過,即使那不全是想像,正確的態度還是對那人多發悲心。你完全了知其苦、了知其遭遇,進而發此願:願我能予以協助。


  問:我們要觀想一位朋友多久才換另一位?從關係較淺,不太親密的朋友開始,是否更好?


  仁波切:需要觀想多久,便可觀想多久。觀想十分親密的朋友,也觀想不那麼親密的朋友,才是好的修法。


  喚起我們的潛能(八)


  本實修法是用金光球來象徵心之覺境;含有無量大悲的圓滿智慧。不願或難以觀想純淨金光球的人,也可用佛陀、基督,或任何一位宗教大師為觀想物件,以之表現同樣的特質;悲智與心淨。如果你深信佛陀或基督,你之觀想佛陀或基督便能產生很大的效果。必須記住的是;重點在悲智的特質;至於所觀形相,什麼最易觀,最有效,就觀什麼。


  (1)基礎


  至少用五分鐘建立情況”——豎起脊樑舒適地坐著,體會自身周遭的虛空和所在之處,以及安住地面之身的感受。注意出息入息。如果呼吸感到拘束,那就先修本書第二部分開始時所講的呼吸鬆弛法之一。然後注意出息,把緊張或障礙都呼出去,等到你覺得輕鬆時,再開始修行本法。


  確定你的身姿端正,想像有一株黃蓮挺立在你身體的中央。


  現在想像有一根空管始於你的頭頂(頭髮形成一圈的那一點)。此管頂端狀如漏斗的開口——開得很大。它向下穿過你的身體,與黃蓮相接,進入蓮心。管子無特定的顏色。(2)邀請


  觀想一尊莊嚴的金光佛,或任何體積的金光球,停留在漏斗開口之上。體會並注視你的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堅實,越來越開放和透明。(3)進入


  將莊嚴透明的佛像或金光球,從漏頭開口下移到你身體的中央,直抵蓮心。不要認為金光像或你的身體有任何產質。


  如是修四十五分鐘,然後休息。


  (4)鬆弛


  修鬆弛法——坐著修或躺著修都可以,重點在要從容地放鬆。由於鬆弛法的修行時間長,所以你一定要讓自己處於相當安逸的狀況;也就是說,如果你是躺著修,那就要確保身體的溫暖和舒適,把頭放在小墊子或枕頭上。不過要注意,不可太暖,以免想睡!如果坐著修,你要輕鬆自在,不要強擺姿勢——修行此法,背部無需筆直。


  修鬆弛法,讓心休息,讓思想、感覺和觀念流暢地自由來去。沈思悲智的本質如今在你之內,及在你周遭每一事物之內。身體沒有堅實的部分或器官,也沒有痛苦或緊張。讓一切融入寧靜,融入平靜的心態。


  修此鬆弛法約一小時。每節實修共約一小時四十五分鐘,每天都要修,連續一周。


  問:您說的身體中央,到底在哪兒?


  仁波切:通常是指心的部位,但這不是唯一的可能,而是要看你覺得自身中央在哪兒而定。


  問:如果我不能真正在心裏看到佛像,而只是覺得佛像在哪兒,可以嗎?


  仁波切:可以。修行此法,旨在找到心的根本之善。此善究竟是何形相,則屬次要。


  問:仁波切,有時出現的光不是金色,而是他種顏色,我是否應力求看到金光呢?


  仁波切:我想應該如此。金色最好。


  問:您看怎樣才能易於做到這一點?


  仁波切:觀察一件金色物品。若于觀察時,該物品變成非常堅實的顏色,那就試試觀看鏡中反映的金色,這樣你便可對該色的透明性有些概念。


  問:在結尾修鬆弛法時,我的心常是一點也不平安,很多情緒全都來了。我對這種情形該怎麼辦?


  仁波切:儘量尋求寧靜,讓情緒、思想與概念一起融入其中。即使你心裏只有一點點平安,只有百分之一的平安,你仍能完成這一部分的實修。


  問:如果時間不夠,不能按照規定修行此法一小時四十五分鐘,那麼結尾的鬆弛法還必須每次都修嗎?


  仁波切:是的,必須。不管你能使用的時間是多少,你都要盡力維持此法每一階段在時間上所應占的比例。


  問:諸實修法所需時間的長短,為何有這麼多的差別?明確地說,喚起我們的潛能需要一小時四十五分鐘嗎?


  仁波切:有些實修法應比其他實修法需要較長的修行時間。我們所要修的若比較深奧——如本實修法——那就必須多花一點時間去修。喚起我們的潛能是最基本的實修法,在讓人瞭解自己的本性方面極為有效。


  截至目前之所修


  在繼續修下一法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前面各種實修法的價值和進程。所有實修法皆有一定的順序,必須依序而修。你也許一時還不能瞭解所修之法,但你若繼續修下去,你的努力便能產生解悟。


  我們在這裏所要處理的是日常情況。我們不想在日常情況之外有所創造,也不想有什麼新的作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全是自己製造出來的。但也就因為如此,我們才有解脫這些問題的門徑。


  我們從鬆弛、感覺、開放等實修法開始,接著修彩虹觀——將實物分解成不那麼堅實。然後我們又修明鏡法和與朋友交換處境法。彩虹朋友喚起我們的潛能等實修法,顯示我們能夠觀想——唯一的問題是深度。在發展觀想方面,我們可以用自己對朋友、情人等的愛戀作為起修之點,然後再盡力把金光球的形象也觀想得同樣清晰。修得如何,要看我們與所觀想之人或心象的關係有多密切。例如,當我們愛上某人或關注某人時,那人的影像會非常生動而自然地在我們心中出現。


  人人都能觀想,但成果如何,要看我們肯花多少時間,以及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確。不能觀想的原因,可能是過分用力和情緒緊張。我們若能以修行觀想為樂,對其潛在的利益有充分的信心,則觀想便會輕易而自然的成就了。


  如果你在盡力觀想金光球時只能看見朋友或敵人,不必擔心,這表示你須下功夫去瞭解:一切眾生皆內具悲心與覺心的本質。唯一障礙這種瞭解的是;把人分成怨敵朋友,以及只見人之短而不見人之長。雖然人人皆內具覺心的本質,但我們還是必須修行和觀想,才能瞭解這一點。


  實現我們的潛能(九)


  上一個修法包括觀想具有悲智品行的金光球,而這些品性都是我們尚未在自身中證得的。學解剖學的時候,我們使用象徵我們器官、骨骼等的模型,我們無須把自己的器官挖出來研究;內在佛的修法也是如此,不管我們是否把佛忘了,或是否知道如何見佛,佛還是在那兒。因此,我們開始修時,想像有一外在之佛,以便對內在之佛有所瞭解。


  實修


  至少用五分鐘建立情況”——豎起脊樑舒適地坐著,體會自身周遭的虛空和所在之處,以及安住地面之身的感受。注意出息入息——如有必要,則先修呼吸鬆弛法,然後再開始修行本法。


  本實修法是要將具有悲智品行的金光球活現於世。修上一法時,已將佛像或相當於佛像的金光球安立於內在蓮花之心,故無須再修一次全部的生起次第。首先,只要觀想佛或金光球在你身體的中央就可以了,一心如是觀想,不要忘記你的身體和佛身都是透明的,或狀如彩虹,亦無重量。你若持續專注此彩虹身之像,其形狀及你面對的方向等問題,便不會生起——我們不是在觀想那種受著嚴格限制的堅實身體。(1)視友純淨


  具有仁慈與體諒品行的金光球,坐在你身中央的一株蓮花上。你出息時,佛隨著你的出息自你身出。出息要自然順暢,讓每次出息都有一佛隨出,但不必勉強固守此一原則。


  觀想前面修法裏的一位朋友坐在你面前。當金光球像離你身時,讓此透明之你融入你的朋友,使得二者完全合一,共具悲智的本質。修朋友法明,我們看到對朋友的愛戀如何導致對朋友的瞭解。這種親密關係,如今也能同樣令你瞭解那與友合一之佛。(2)自視純淨


  現在,你自己也成為一悲智形象了。作如是念:我是佛,或我是智悲的化身。如今你和你的朋友都是彩虹身,不留一點過去身分的痕跡。你與面前的朋友如佛對佛,沒有分別我的朋友的問題。(3)安住於正面的自尊


  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可以再進一步修;生起一種本具的尊嚴感,或正面的自尊感。這不是說你心懷驕傲,覺得我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品性,我是一個極具道心的人正面的自尊不是如此,它是因證悟一切眾生——包括自己——全都是佛而產生的甚深敬意。這與自私的驕傲相反,因為它帶來的,是你對其他眾生感到親切,為一切眾生感到快樂。事實上,它是有力、有效的妙方,能對治令我們覺得與他人疏離,此他人優越的那種驕傲。是故,當你視自己與朋友為佛時,你便生起這種如實、本具的尊嚴感,而以我們全都是佛為榮。在此確信當中,你要暫時安住。


  如果修此觀時你變得不安,那就停下來,以呼吸法鬆弛一下,然後再開始修。倘若極感不安,那就不要勉強修下去,也不要一次修的時間很長,最好分成多次短修,中間要有休息。短修可以短到每次五分鐘,原則是量力而為。


  此法每天修一次,修一小時十五分鐘。如是連續修四周。


  結語


  在修此法當中,我們感到,自己和朋友皆具有如金光球或佛那樣的悲智純淨本質。這可使我們獲得一頂重要的瞭解;當我們以凡夫看待自己和朋友時,我們便有所貪戀,從而產生執著、迷惑和瞋恨。但是如果我們和朋友都成了金光球的話,哪里還會有貪戀呢?執取之愛戀為尊敬,從此我們即能生起助人之心。我們的問題在於心中有我的朋友之分,這引起我們的期望,以及隨期望而來的一切不良後果。我們若視一切眾生為佛,則一切眾生之所作皆成為佛行,而我們也能以不懷期望、判斷或其他負面因素之心視之。我們必須反覆修行此法,以使我們的心能逐漸證悟實相。


  問:每天觀想一個不同的人是否比較好?而所觀想之人可以是敵非友嗎?


  仁波切:你若是想要處理某一特定問題或障礙,你就可以重複用體現此障的那個人為觀想物件,直到克服了障礙;但你若只是想要瞭解人人內在之佛,你就可以每天換一個人為觀想物件。


  問:為何驕傲被看成那麼壞?其實它有助於人在社會上使自己保持高等水準,並為他人立下可資效法的榜樣。


  仁波切:我想你如果是很驕傲的人,最好先與此驕傲合作,把它轉變成我們在本修法中所說的那種正面的自尊。驕傲終究是無益的,因為其中我執甚重。例如,以自己的家庭為傲,心想:我有這麼好的家庭。這倒沒什麼不對,只是由此而來的下一步就不好了。在觀念上執著好家庭,會產生許多問題。欣賞是很有用的,但驕傲就沒什麼益處,同時也不必要。


  問:如果在修行當中,我所觀想的那位朋友變成另一位了,我該怎麼辦?我是應該接受新來的這位,還是應該力求回到原來的那位?


  仁波切:初修時,你可以力求回到原來的那位朋友,使你在觀想上能立得住腳,能有此把握;但超過某一發展階段之後,這種作法就不是那麼必要了。


  問:身為基督徒,我不想用與佛教有關的心象為所觀,迄今金光球還很好用,不過我發現很難想像,我整個自己和我朋友的整個自己為兩個面對面的金光球。您有什麼建議嗎?


  仁波切:當我們談到佛時,我們通常會想到歷史上出生於印度、生活於印度之佛,一如基督徒把基督的品性與歷史上的耶穌連在一起。但就覺悟的境界而言,我所說之佛是指任何成正覺之人,而不限於歷史上的佛。因此,不管你視完全證悟的素質有如佛陀或有如基督,都沒關係;不管你認為誰體現完全證悟的素質,都無所謂,那只是名稱而已。


  問:我老是有些認為自己沒有悲心或大智,認為自己所修的全像是假裝出來的玩意兒,對這種情形我能怎麼辦?


  仁波切:我想,你若沒有悲心,修行此法的目的就是要發展悲心。你的悲心若已發展出來了,那就根本用不著修。


  問:世間到處是殘酷兇惡的人,我們怎能相信他們全是佛呢?那不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嗎?


  仁波切:我想我們首先必須生起純正的動機。動機純正,就有可能藉著修心而看出人人本具的清淨。此後你便可為你的問題找到答案,同時也有能力應付其餘了。


  伸縮(十)


  本實修法之目的是要看看堅實之身如何阻礙心流。由於肉體的存在,我們都有自己的領域感。我們可能已注意到,不愉快的心情常與痛苦的身體有關,而愉快的心情則常有輕鬆愉快的身體相伴。我們全都有意無意地認為我們的身體非常堅實,以至抑制了正面的變更和自由的感受。這種以身為堅實的觀念,必須予以破除。我們必須擺脫對身心的成見。伸縮實修法應可協助我們做到這一點。


  我們須運用日常發生之事來成熟自心。這可被視為心裏治療——我們讓心敞開、擴大,而把自己從狹小的心獄裏釋放出來。因此,這個修法是漸進的、逐步發展的。


  修行此法要小心謹慎,因為它會引起恐懼。你若感到緊張或害怕,那就終止觀想,放鬆一下,修這一套實修法中最前面的幾種鬆弛法。在感到信心十足、完全鬆弛以前,不要恢復修和伸縮。若有必要,可停修幾天。如果恐懼之生起與身體某一部分有關,就把那一部分放鬆,讓它在你的心眼中成為透明的。然後自問:恐懼在哪兒?是誰害怕?你要加以深思。


  實修(1)伸展


  至少用五分鐘建立情況”——豎起脊樑舒適地坐著,體會自身周遭的虛空和所在之處,以及安住地面之身的感受。注意出息入息——如有必要,則先修呼吸鬆弛法,然後再開始修行本法。


  開始時,要自覺具有悲智品行之金光球在你身體中心,這樣你就不會害怕。你是佛,所以無論什麼事發生在你的身上,你都不可能有任何損失。專注於每一第三或第四次的出息,讓全身皮膚隨出息同時向外伸展,以保持原來的身形,只是體積增大。如果身體某處感到痛苦或不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個部位或那一點,讓伸展從那裏開始。想像痛苦隨出息流出,同時皮膚變得越來越薄。繼續伸展,直到你大得如有一座房屋。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佛,具有佛之品性——大悲與淨智。當你的身體大如房屋時,讓你的身形分解,而以不定的形態繼續伸展。


  繼續伸展,眼見皮膚和皮內的一切都越來越稀薄,直到你大得像一座山。此時身體可說是不存在了,只有如霧一般的朦朧廓輪而已。繼續向天空伸展,直到根本沒有身體了,因為它已融入虛空。


  若在任何階段感到恐懼,你要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所具之悲智品行,是不可能讓自己受到任何傷害的。最後,讓此無身狀態自由來去,同時也把一切感完全放下。


  這一部分的實修,占每次修行時間的一半(三十分鐘)。


  (2)收縮


  此實修法與上述剛好相反。提醒自己為佛之後,專注入息。隨著每一第三或第四次的入息,想像自身收縮,融入位於自身中心的金色光像。不要為保持某一特殊身形而煩心,只是繼續收縮,直到自身完全融入中心之佛或金光球,以致無殘留,唯有你的清淨品性表現出來。繼續專注入息,同時自身中心之佛變得越來越小,直到縮成只有一粒穀子那麼大。最後這粒穀子也變得透明無色,終於完全消失。


  這一部分的實修,占每次修行時間的另一半(三十分鐘)


  每天修此伸縮法一次,每次一小時,連續修三周。


  問:當向外和向上伸展時,你應該覺得自己仍然跟座位或地板接觸嗎?


  仁波切:根本不必覺得自己黏在座位或地板上。修行此法,就是為了要克服你與他人成為一體的這件事所可能產生的各種恐懼。不過,如果完全放開自己令你覺得不舒服,那麼你也可以保留一點與地面的接觸感——但有時你必須覺得自己比地面稍高。


  問:你若覺得觀想伸展比觀想收縮難,又該如何?所謂難是指難以繼續修下去,難以覺得所觀想的事確實發生。


  仁波切:不錯,的確可能有這種困難。果真如此的話,那就不要勉強修下去,而是先修一些鬆弛法,然後再試試看。


  問:當你身體變得越來越大時,在你身體中心之佛也跟著變大,還是保持原狀?


  仁波切:球不是有如一尊銅球那樣懸掛在身體中心的實物,而是跟著你一起變,你變得透明(越來越不實在),球也變得透明(越來越不實在),所以大小不太重要。


  問:伸縮有時讓我覺得有點不安定——我該怎樣對付這種感覺?


  仁波切:此實修法並不一定會讓我們覺得不安定。能有安定的感覺和能放棄經驗中堅實固定的感受,二者在本質上並不矛盾。我們可因與一切事物的無常性一致而得安定,也可因減少對固定觀念的執著而得安定。


  敵人(十一)


  此一觀想法,是繼續學習如何處理日常情況。我們想要瞭解自己為何在思想上、語言上、行為上做出那麼多不必要的事,甚至於有害的事。在此學習過程的上一階段,我們得知罪生皆有佛性,故大小並不重要。身體的大小可增可減,形狀也可改變。因此我們開始明白,怎樣可使自己擺脫身體的限制。


  我們修朋友法的目的,是用與我們所愛之人或非常喜歡之人交換處境,來使自己更深入地瞭解對方。本實修法旨在對抗瞋心,即使你沒有恨之入骨的敵人,你也能修行此法,因為敵有多種,敵意的深淺程度也有不同:


  (1)基於自己所懷瞋心的敵意:這種敵意的範圍可從輕微到極重,輕微的,如常被某人煩擾或激怒;極重的,則是起大瞋恨,甚至想要殺人。


  (2)基於他人所懷瞋心的敵意:這種敵意系指他人看你所做的一切都不順眼。


  (3)基於執著的敵意:這種敵意系指你戀著某人的情況。在此情況下,你老是想著那個人,你心裏老是只有那個人。這種形式的戀著,可能有的外表或名稱,其實卻是令心成奴,結出苦果。


  實修


  至少用五分鐘建立情況”——堅起脊樑舒適地坐著,體會自身周遭的虛空和所在之處,以及安住地面之身的感受。注意出息入息——如有必要,則先修呼吸鬆弛法,然後再開始修行本法。


  在此觀修法裏,我們所要專注的是敵人的形象和情緒,而不是他的言行。開始時,你先選出一個屬於上述三種之一的敵人,不管你對他所懷的敵意有多麼強烈或有多麼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