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無明煩惱對治法--4

2012/07/22 08:30

  這並非說我們的悲心僅以人類為物件,動物也受大苦;很多動物在不必要的情況下,甚至常在無需以它們為食物時,被宰殺了。世界各地都有殘酷流血的消遺,到處都有動物遭受人類無情的剝削,遭受其他動物的迫害,然而它們仍不得不為自己及其子女尋找食物和樓息之所。從水中被釣出的魚或被獵殺的狐,我們很難想像它們有什麼感覺,但可以確定自己不願有那種經驗。拔根頭髮,我們都會抱怨叫痛,可是羊卻在寒冷的天氣裏被強行剪毛。在這些方面,我們雖對世人的作法不能有太大的影響,但自已可以隨時隨地對一切有情儘量親切、和藹、照顧。


  發展悲心的下一步,是致力於解救一切眾生,令其脫離苦海。我們要提醒自己,他人是如何受苦,並在心理上設身處地,這樣會有助於我們發起悲心、擴大悲心。


  我們自己的經驗,是幫助他人的起點,因為我們若無法面對和處理那些令自己痛苦和不安的情況,便沒有利益他人所必須的信心和技巧。


  在這方面,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瞭解,當我們從暴力和不安的觀點來看世間和自己的處境時,我們之所見乃是自己之所造、乃是我們自心之不善的投影。企圖逃離現實,想要另找一個較佳的世界或天堂之類的地方,顯然是白費心機。然而,只要我們有正確的知見,我們便能當下跟世間發生良好的有益的關係。


  自心清淨時,這種清淨會使我們所見之一切全是光明的。正如視力好的人,無論看什麼,都能如實看清;視覺若有毛病,則所見模糊不確,以致引起困惑與誤解。企圖改變所見之物是徒勞無功的——該改善的是視覺。我們若見他人不善。就該對他們起悲心;悲智增長,便不會再對他人吹毛求疵。相對地,他們對我們的看法也會改善,因而有了互敬,敵意大消。


  發展慈悲要公平無私。我們必須瞭解,厚友薄敵不是正道,今日為友,明天就可能為敵,反之亦然。我們不可過分執著敵友的觀念,我們應盡可能像待朋友一樣善待敵人,並應把每一個人都視為該受我們善待的物件。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成就,也許非我們所能及。然而,自人類有史以來,已有多位大聖和大師做到了。他們終身致力於利他的工作。他們之能有成就,不是靠允文允武,也不是靠積聚財富,而是靠善待一切眾生。如能效法他們,我們亦可不辜負此寶貴的人生,而於自心發起無量大悲。


  周遭現有之人的悲心,也能激勵我們作發展悲心的努力。例如,有很多誠懇、體貼的人贈送金錢、衣食給貧困之家和小孩。當我們關懷不如自已幸運之人的福祉,而不傲慢、不求聲名或讚譽時,也已得到正道了。隨著信心與願力的增長,我們的慈悲心便能逐漸把所有受苦者包括在內——尤其是那些無人照顧而最須要協助和安慰的人。


  這一點對年老患病者特別要重要。在西方社會裏,老病之人常受冷落,被安置在養老院之類的機構,只因他們礙事,若因我們覺得自己負擔不起他們所需的照顧,就如是予以冷落,是很不對的,我們不該如此,我們應隨時隨地盡可能給予照顧和支持,使他們感到安全和親切,以致能將死亡的來臨視為生命延續過程的一部分——不離於生命、不異於生命。


  當然,照顧老、病和不可愛的人,可能非常困難。他們不僅因身體疼痛和虛弱而受苦,同時也因困惑和失去理性而受苦,甚至會企圖在遺產事物上戲弄上。不過,這正是我們在設身處地發展悲心方面一個良好的借鏡——我們自己也總有一天會老、會病。看他人的感受如何,會幫助我們成熟自心、擴展悲心。


  不管我們學了多少有用的東西,悲心的種子,若不暴露於日常經驗之光中,便不會成長結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若是緊張無情,那麼即使研究鬆馳法及有寬大的心胸和關懷的心意,也沒什麼益處。倘若我們只是罵馬、喂馬,而從不騎它,它便會變得不馴、不樂,對誰都沒用;一定要親身騎馬,馬才會把我們載到我們要去的地方。同樣地,慈悲也必須成為我們實際經驗的一部分才行。


  我們不可懷著期望回報的心去修慈悲。把修慈悲看作一種交易,只會增強那與人分立之我見。而無私之大悲,則有助於我們超越這種對現實,及對自己地現實中之地位所懷有的孤立與貧瘠的看法,而讓我們接觸到那萬物一體的實相。正確的態度是,既不希求成功,也不害怕個人的失敗,只是謙卑地不斷致力於照顧每一眾生,令得解脫。


  我們若不瞭解這種正確的發心,則善待他人和佈施都可能造成障礙。此處我們必須牢記的要點是,不管我們能佈施什麼,不管我們自己擁有多少,都應該毫不吝嗇地施與他人。吝於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快樂或所有,即是誤解悲心的意義。嬰兒或幼童抓住玩具不放,唯恐丟掉;我們若只想護產、獨佔,那就跟兒童沒什麼兩樣。如是一來,不僅讓自己所有的東西降低了價值,而且也不再能從其中得到快樂。真正須要時時保護的是我們所發的悲心,我們自我奉獻愈多,所發的悲心就愈堅強可靠。


  修行悲心需大善巧。例如,把烈酒給酒鬼,即使是由於酒鬼的請求,也決非同情之道。同時,我們也不該強行幫助他人,或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插手。看見兩人吵架,我們也許認為出面調停是件富有同情心的事,但若因此使得他們遷怒於我們,而我們也生起氣來,那就更糟了。除非我們的悲心夠深,即使在憤怒和衝突之中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否則還是少管閒事為妙。


  有一件事必須慎防,那就是由於自己修行悲心,而認為他人也非如此不可。我們應該一心不斷致力於發展自己,這樣當我們內在的快樂與悲心成長時,自然會有很多人感覺出我們所欲成就者是多麼有益,以致得到鼓勵,而在適合他們的時候,照我們的樣子去做。


  因此,我們雖應時時儘量協助他人,但也須防範超過自己發展的層次。悲心的成長,該是穩定而逐漸的。藉著毅力、慎辯和常識,我們便能細心地與每一發生的情況打交道,確保身、語、意業永遠為利益他人,不為任何人帶來傷害。


  至此,我們已經探究了慈悲的好處、慈悲的發展方法,以及如何善修慈悲。不過,我們必須指出,在慈悲的發展與修行階段,雖須耐心和慎用,但遲延悲心的發起和自心的降伏,決非明智之舉。


  一般而言,人都希望享受人生、生活快樂,對死亡一事根本不願去想。假使我們能夠找到可以終生享受的世間之樂,上述那種態度還算有理;然而,世間之樂大半短暫,項多不過幾年。我們積聚或投資的錢財,會像放在陽光下的霜淇淋一樣,迅速消失;衣食之樂,或從他人的言行所得之樂,雖及受我們珍惜,但也不免無常。今天的喜樂,很容易就變成明日之優或失落之感;即使在短短的一天當中,樂因也可能變成苦因。


  享受人生固然沒錯,但切莫忘記一切無常,包括自己在內;也莫忘記時間寶貴,浪費不得。我們既然可以確定自己于臨終時,必會願意為延長一天生命而付出所有一切,在發起悲心方面,便一刻也不該拖延,因為當我們不得不把一切所有全部丟下時,最能令我們感到平安和安慰的,就是我們所為之善。


  是故,無論何時何處,一有機會,我們便應立即發展悲心。如右留待明日,我們就不再能那麼直接地與激起悲心的情況發生關係了。餓了、渴了,我們不會一連二十四小時置之不理,會立即採取行動,充饑、止渴。我們應把修行慈悲視為生活自動自發的一部分。


  常念必死,並非說我們應生活在怕死的恐懼當中。絕望與害怕不僅沒用,反而會讓我們無法享受人生。我們應做的是:知死不可免,而發心充分利用每一寶貴時刻,去培養自己內在的力量與慈悲。這樣一來,不管死於何時,我們都已盡了最大的努力,使我們的一生於人於已皆有價值和益處。


  我們無法捨棄死亡,但是只要功夫夠深、發心正確,定可捨棄痛苦。只要我們的決心夠強、信心不失,就有消除苦因、根絕苦因的辦法和力量。每當我們對自己的努力產生懷疑時,只要看看自己的經驗和周遭之人的經驗,即能了知,發展悲心,令其光大於世,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多麼值得做的。



  專 注


  若于身心完全放鬆時,觀察發生之事,則此一行為本身即能產生力量。


  ——密勒日巴


  我們在生活中遭遇的苦難,大多是粗心所致。我們的無明和有限的覺知,每天都此起問題和困境。然而,只要我們注意,不良的便可改善,良好的則不會被忽略或浪費。我們若在專心方面下功夫,便會發現,各種情況都變得較易處理,工作變得更有成果,其他方面的生活也全都變得更豐富、更有價值。


  把單純清明的覺知,運用在所有生活經驗,會使我們不再於情緒上犯那些導致諸多糾紛和痛苦的過錯。因此,每當不良意向紛起而有化為行動之虞時,我們就該慢下來。鎮定自己,盡力在同一時間專做一事,將其徹底完成——這就是專注。


  我們不必信仰宗教就能看出專心的好處。專心能令精神上與世界上的快樂俱增。不管是修觀想還是過馬路,我們皆能靠專心而得安泰。無論是在工作、吃飯、乘車或曬太陽,我們都可隨時隨地練習專心。


  由此可見,我們研討的不是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那必須成為每日實際生活一部分的東西。


  因此,如果認為禪定與專注有些異於我們日常所做、所說及所思,那就錯了。我們不要想在日常經驗之外去找定境,而要使定境融入我們的一切所為——不管我們身在何處。


  當我們更加關注他人的需要和願望時,我們在工作上、家庭裏和整個生活中的摩擦與衝突便會減少。有此關注之心,我們自會更具彈性和適應性,同時還會更加瞭解他人,以及瞭解他人是多麼可能受到我們言行的影響。表現得圓融一些,我們就能使自己的行為與他人配合。


  不過,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將那唯我獨尊的自私心態轉化為對他人的普遍關注,需要極大的努力。想要與他人配合,必須學習如何降伏自心,不因發怒、發狂或嫉妒而傷害他人。即使在心情不愉快時,也要留心,不可讓自己的不良情緒傷了他人的感情。


  粗率任性的行為,常是立即反應內心的結果,沒有注意到自己在做什麼。這並非說要時時刻刻厭抑自己的情緒,因為那麼做可能只會把自己造成一種貯藏所有不良反應的垃圾箱,這樣一來,我們會變得充滿毒毒,以致猛然嘔吐,產生無法收拾的後果。我們不該如此,應該學習以更開明、更不執著的態度來看自己的思想與情緒。如是去做,就不會再積垃圾了。


  情緒能起衝動,也必會起衝動,但是若能留心,即可保持鎮定,不致將有害的情緒化為行動。我們能說停就停,知道瞋怒、嫉妒等情緒的不良性質及其可能產生的後果,而不被它們牽著鼻子走。同樣地,在想給自己的不善和惡意找藉口時,我們也會知道這種企圖不對而叫停。


  這看起來似乎非常簡單,其實很難做到,因為許多麻煩都是自找的。於此二十世紀,我們製造了多種機器,發明了大量科技,但結果卻是,我們的生活不但沒有變得簡單,反而遠比從前複雜。我們經歷的每一事物,不管願不願意承認,全是自己的產品,包括我們所過的那種忙碌不安的世俗生活。對治錯誤與過分複雜之道,是一切皆予以簡化。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不要想同時做多件事,而要全神貫注,一件一件地做。我們需要更專心地生活於現在,不要老是想著過去若走另一條路,如今會在做什麼,或下一步要怎麼走。此外,我們還要儘量不為周遭的景象、聲音及其他引人注意的事物所分心。當思想與感情升起時,我們應該以輕鬆的態度觀其來去,不予執著,這樣,我們的心就不會那麼紊亂、那麼優愁、那麼受一時之想法與情緒所牽扯和影響。此種單純、超然的覺知,讓我們更能瞭解自己所做之事及周遭發生之事。正如名廚只用幾種基本原料即能做出營養均衡的一餐,我們也能學習盡已之力充分利用既有。如是去做,便不會犯將已經複雜的生活弄得更加複雜的錯誤。


  坐禪可作為修的良好起點。方法之一是:只管坐下,放鬆身心,什麼都不做,讓我們的注意力向內,然後我們會更精楚地看出自己心中在想什麼?迷惑如何生起?易犯之錯的源頭何在?通常我們生活的步調都太快,以致並不真知善惡,並不真知自己在什麼地方出了毛病。正如電影的剪輯,要把影片放慢,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看,以便揀出錯誤,加以修正;我們亦須把生活的步調放慢,才能調整和改善全面的生活。當我們修觀,任由諸念自行來去,我們的思想便自然減慢。我們既不像檢查員一般去排斥惡念,也不迷戀我們認為的善念而依依不捨;我們只是旁觀,不起反應。身無動作,心亦無意反應任何生起之衝動,在這種情況下,即能發展靜智,終能令其充滿於我們的一切經驗。


  此後,隨著定力的發展,我們將能在最繁忙、最不舒適的情況下保持平靜,一心不亂。匆忙地行動、噪音、悶熱、灰塵,甚至那些污辱或冤枉我們的人,全都影響不了我們。我們無時無處不是輕鬆自在,定心已經成為我們確能享有的樂境了。


  我們應力求心安。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負責,正如大使要為他所代表的國家負責一樣。要想心安,必須修已。我們若在內心發展平安,那就不必再到心外去求,同時他人也會因我們所樹立的榜樣而獲益。一旦心安圓滿修成,則無論發生何事,都不會起不良的反應。


  目前,對我們來說,這種成就似乎很難獲致;但是我們要知道,世間之事沒有不能改變的。既然對環境的看法是決定於自心,我們就有能力克服一切痛苦而獲得快樂。我們學習既不逃避痛苦,也不執著快樂,知道苦樂都同樣是主觀和無常的——我們要力求發展那超乎一般苦樂的平靜。


  我們也學習安心——不是讓心處於遲鈍的半昏迷狀態,而是處於超越的覺知。優良的藝術家不僅看畫的細部,也看畫的全貌,以免漏掉什麼;同時,他的目的不僅是要看得明確,也是要看得超越,超越表相,了知其所見者皆無實性。


  我們感官所受的每一事物,全是由原子或小於原子的質子所組成。它們合在一起時即有形色,但因它們不能脫離其出現時所需的空間而存在,故此形色並非真正實存。其實,一切都在轉變之中,隨時可能分解、毀滅、重組。此一對物質界的看法,為分子物理學最近做的多種實驗所證明。本書于後將談的彩虹禪修法,可以幫助我們看清事物的無實性,降低我們對物質的執著和我們跟物質的關係。


  心定也會幫助我們不再把錯誤的觀念和價值投射在周遭的世界。外界的事物,可能看似具有單獨存在的自我,但事實上,其形色和價值只不過是自心所投之影而已。在我們的心徹底清淨之前,所投之影看來可能非常堅實,因為我們自己似乎也非常堅實。例如,睡時與醒時的經驗,對我們來說沒有多大的差別。睡時我們常常感覺不出夢中所產生的恐懼、興奮等在強度上與醒時有何不同;然而我們一醒,曉得剛才是在作夢,便能知道夢中經驗的重要性和後果跟醒時的不一樣了。同樣的道理,隨著自心的發展,我們也能瞭解醒時經驗的無實性。此即為何已發展成熟之心,被稱為覺醒之心,也就是從無明夢中解脫出來,而認清所有經驗皆無實性之心。


  還有一著名實例,可用來說明心之投射力或想像力。當我們在微暗的房間看到一根繩子時,我們很容易把它誤認為是一條蛇而心生恐懼,此時,我們所感到的恐懼與看到真蛇時無異;然而,當我們一曉得那只是一條繩子,恐懼感就沒了。這個例子顯示,所謂,全是自心所投之影。除了我們自己對這些投影的價值觀外,別無可執著者,亦無可恐懼者。在這方面,我們把它們想像得愈真實,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力就愈強大。


  日常經驗,儘管似乎實實在在,仍可比作魔術、演戲或電影;我們若看不出其無實、如夢的一面,便會捲入其中,而成被縛之囚。當我們的覺知日後有了長進時,便開始瞭解有多少裝置、詭計和特殊效果結合起來,共同加強我們對日常經驗的真實感。就某種意義而言,此項瞭解會使得表演不再那麼好看,但是我們還是能欣賞其豐富的內容、動人的情節和變化。不同的是,我們能逐漸看清,自己所有的善念、不善念和情緒,都只是心的遊戲。這樣,我們既不會為其所控制,也不會失去持平的如實知見。不解心性的人,將永為虛幻所迷惑。的確,有人說過,覺與不覺之分,就在能否看清和瞭解。


  能隨心所欲為一切眾生謀福利,了知如何最善巧、最恰當地予以援助,主要是靠那不以世間為實、為常的卓越識見。一旦我們擺脫了常見的束縛,覺知範圍便會擴展。例如,在地下室只能看到身邊的環境,在屋頂上則可看得更多,而從山頂又可俯視很多屋頂,從飛機上看,那就連廣大地區,甚至整個國家,那進入眼底了。


  同樣地,智者注意與瞭解的物件,不限於與其本身有關之事,也不囿於僵硬刻板的世界觀。有了超然、客觀的態度,我們更能如實看清各種情況,而且注意到每一眾生的需要和問題。像這樣具有悲心之智,便能令人配合需要而使用正確的善巧方便。因此,我們的責任是,致力於僧長已智、看清全局、願助他人而無偏私。如果是,一切眾生皆可獲益。


  不過,此種程度的關注,需要精進的修持——我們所致的誓願,必須一再不斷地予以肯定。這雖困難,但決未超出我們的能力。例如,即使在目前,如果我們快要失戀了,便會時時刻刻注意到情人的行動,知道情人跟誰在一起、跟誰講話,並能容易地想見每一動作。這種對現況的專注,範圍雖然狹小,但確能象徵一種關心;因此,當我們覺得無法專心時,我們只是懶惰、自欺而已。如果我們的動機和誓願夠強,那種狹隘的專注與關心,即能擴展到涵蓋一切眾生,不僅只是在某方便或只為我們所深愛的人。


  我們可以再用訓練馬為例,來說明降伏自心的過程。馴馬需要十分注意,如果把馬關起來或對它發脾氣,馬就會不安或反抗,而我們也很可能得不償失,馬甚至會變得無法駕駛。正確的方法是:對它好、對它有需心,偶爾讓它自由賓士,但不過度放縱。如是以同情心善待,馬會起良好反應,它會學得信任我們,一叫就來,因為我們有所需的堅定和公定,而且前後一致,不會嚴格到讓它根本不能自動自發。無論馴馬或馴心,我們都需先與其為友,在這方面,悲心與關注皆不可少。


  那麼,在感到自己不夠專心或不能如願的平靜修禪時,我們該如何應付呢?首先,無須驚慌。追根窮柢,實無善念或惡念,我們的心情遠不如表面上那樣堅實不變。同時,若有太多的思想和情緒生起而造成混亂或不安,我們也不該反應過度。我們該做的是,盡力放鬆心情,僅對心的遊戲作壁上觀。不過,如果我們想要觀想某一特定物件,或有意發展某一明確品行,如悲心之類,那就該把散漫的狂心徐徐收回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要跟著心思跑,而要隨時對自己之所在及所做多加注意。我們是要促心走上正道,但不想要強制執行。鞭繩讓騎士能曉得馬的動作,左右馬的行動,並于必要時給它一點指引;但若把鞭繩拉得太緊,馬就會反抗。所以,我們待心,永遠要在壓制和放任之間力求均衡。我們要學習以接受的態度、自然的態度去體驗我們的思想——既不太緊,也不太松。這樣,我們的修禪、修定,即是遵循那寬闊與安穩之道——中道。


  心是一塊極肥沃的土地,在心地上種的東西,都會成長,終能結實。如果在坐禪時,我們對他人生起惡念,那麼在日常生活上,我們對他人的態度便會因而變壞。這種趨向,反映出心無節制,而且可能造成極大的傷害。我們的目標既然是引發和培養覺悟的心態,那就必須注意,不要讓自己的行為危害或違背此一目標。


  認識邪念和忘念不難,但當我們力圖轉化這些不淨之念時,我們的心會極想依然故我。因此,在使用觀想或其他修法時,起初雖可能有良好的進展,但習氣還是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心在這一方面,富於彈性:我們把它略微張開,一鬆手,它又彈回去了。正如為不讓鬆緊帶彈回,我們會把它釘牢;修心亦複如是,我們必須嚴格修心,在遭遇困境時,不可隨著習氣生起不良反應,而要仍舊保持善意。


  其實,困境可能非常有用。困境不僅可以讓我們對心如何運作有更深入的瞭解,也能把我們不願理會的自身缺點暴露出來,同時提醒我們有何工作尚待完成。如是精進修行,嶄新的良好性向便會逐漸成習,與舊有的不良性向分庭抗禮,直到把後者壓倒、消除為止。


  因此,如果遇到障礙就睡覺,妄想睡醒時障礙會像魔術一樣全不見了,那是沒用的,它忽視了障礙給我們的明確指示——指示我們需要更深入的自省。我們也許不願這麼做,但要想發展,就不能不這麼做。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便一直力圖忽視或忘卻自己不善的一面,同時,即使不是誇大,也是充分強調自己良善、誠實、動人的品性。是故,聰明的作法是:面對自己的毛病而切實加以改善。


  除不了自欺,還要有耐心。今日的處境,是長期累積的結果,所以沒有任何改善會是一朝一夕就能發生的;在超凡入聖之前,我們都會犯錯。我們的目標是:在自我發展上不僅利用正面經驗,也要利用負面經驗。負面經驗,像正面經驗一樣,能夠供應精神成長所需的燃料;一如木材、昂貴的香或廢物都能成為燃料,都同樣能用來燒火。


  我們內具選擇自身前途的潛力。如果我們的希望是過平安和有價值的生活,自利利他——我們確有能力達成此願——第一步要做的是:簡化生活,使得我們的每一經驗都成為練習專心的機會,而不致成為心亂之源。行、住、坐、談等基本行為,以及對整潔的態度,全是我們易於忽略的,然而它們卻是決定所有其他行為的基本條件。


  不管有沒有人監視,我們都應時時注意內心的情況,謹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這樣便不會損害他人。我們的目標是逐漸發展注意力,催動自心本具的慈悲,這是我們都有能力做到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