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無明煩惱對治法--7

2012/07/22 08:37

  大悲金光(四)


  我們用此實修法培養一種態度,那就是對他人敞開自己,以及學習如何為他人服務。你要完全敞開地面對自己的思想、情緒和感受,了知自己的常態經驗,即是向上發展的原料。這不僅是指良好的經驗,即使是不良的思想和情緒,也能成為悲心的基礎。例如,嗔心重的人,總是討厭易怒的人,直到看出自己也是一樣地暴躁。一旦有此認知,曉得嗔之為害自心,他自然會對其他為嗔所苦者生起悲心,因為他知道怒火中燒是多麼可怕的處境——可見嗔也能成為悲心之源。


  因此,本實修法讓我們在修行時有機會體認自身的經驗,再將自身的經驗轉化為對他人有益和有價值。


  首先,你必須跟你所有的經驗接觸(無論是身體、精緒、心智或任何方面的經驗),你要讓你自己去發覺你的心情和情緒為何,然後注意自心有何思想出入。不要阻擋什麼,而要自信無論何種境界現前,都能順應。當思想和情緒生起時,你要讓它們流出去利益一切眾生,你要培養這種心情:從現在起,我要致力於利益一切眾生。此實修法也有益於鬆弛,因為你無須制止任何思想或情緒,不管它們是多麼有害或令人不安,一切都同等地、立即地對發展悲心有其價值。故說此法是釋放被壓抑之情緒的妙方。


  實修


  至少用五分鐘建立情況”——豎起脊樑舒適地坐著,或安逸地躺下。體會自身周遭的虛空和所在之處,以及安住地面之身的感受。注意出息入息——如有必要,則先修呼吸鬆弛法,然後再開始修行本法。


  下定決心,無論何種境界現前,不管是好是壞,或是不好不壞,你都將其視為有益於發展悲心的原料,再予以接受。觀察自己內在的一切活動,包括所有三種經驗——身體的、情緒的和心智的經驗。觀想完全敞開的虛空,在虛空中央,你看見一道向外敞開之門。這時你要專注出息,無論何種思想、情緒、感受出現,你都把它們從那道門呼出去,深信它們化成無量大悲,而以金光的姿態通過那道門,射向一切眾生。體會此大悲金光普照各地眾生,滿足其所有的需要和願望。


  你要逐步體會此金光遍滿虛空,無一眾生不在無量大悲的影響之下,最後大悲金光又回歸於你。體會你自己也在大悲境內,也像其他眾生一樣,需要什麼就得到什麼。


  此法每天應修二十分鐘,連續修二周。不過,若于修行其後諸法當中,在任何階段感到緊張時,可以重修此法一天或數天,然後再繼續往下修。


  問:從門呼出氣後,門是依然開著,還是每次吸氣時又關起來?


  仁波切:門還是開著。不過,你若看到它在出息時打開,在入息時關閉,也沒關係。


  問:如果你懂專注於出息,那麼在入息時,思想和情緒還繼續從門流出去嗎?


  仁波切:是的,還是流出去(不管你注意它們與否)。


  問:不觀想門在我面前或在虛空中,而觀想自己即是門,可以嗎?


  仁波切:應該不會有什麼害處。


  問:如果把注意力延伸到光去之處,觀想苦難眾生實際獲得所需,這也可以嗎?


  仁波切:沒有理由不可以。你可以把光送給一切苦難眾生,也可以送給某一或某些特定的人。


  問:此一修法可用來處理困難的人際關係嗎?例如,某人若老是看我不順眼,好像錯全在我,我若觀想自己心中所有忿怒與怨恨通過那扇門而變成大悲金光,讓看我不順眼的人覺得好些而不再責備我,這有用嗎?


  仁波切:是的,可能有益。


  問:如果我在修此法時不想利他,那又怎樣?我是應該修別的法,還是只觀想金光,而不想像金光射出去利益他人?


  仁波切:我不認為你會不想利益任何人。即使你不想利益每一個人,至少也有 一兩 個人是你願其快樂的。因此,你可以先觀想金光射到某一位你想利益之人,然後再試圖對每一個人都產生同樣的感覺。


  問:在情緒到達門以前,我們是否把它們觀想為具有某種形色,如心之電影或如煙一般?抑或這純是感覺問題。


  仁波切:我不認為你會真看到煙——那的確只是感覺問題。


  彩虹(五)


  在前面幾項實修法裏,我們用心於內在的東西,如呼吸、身體的感受和能起大悲的觀想。修彩虹法,我們則要專心觀察外在的事物,以便見其真性。有幾類外物可供我們選擇:


  一、值錢的東西(如實石等)。


  二、不值錢,也不屬於我們的東西(如一顆小石或一根草)。


  三、屬於我們的東西,不管值不值錢——任何我們認為是我們的東西。此一修法的可貴之處有三:


  一、觀息心執著外物的傾向,以及執著是怎樣妨礙對事物的如實知見。


  二、觀諸事物無實無常,即使外表堅實者也是如此(這種看法與現代科學之所見一致)。


  三、克服許多人都有的那種恐懼——亦即害怕無法使所觀物件清楚地呈現在自心之中。外物永遠是擺在眼前,輕易得見,用不著費力。如是,我們便能自然學會怎樣生起觀想和放下觀想。


  實修


  至少用五分鐘建立情況”——豎起脊樑舒適地坐著,體會自身周遭的虛空和所在之處,以及安住地面之身的感受。注意出息入息——如有必要,則先修呼鬆弛法,然後再開始修行本法。


  修行此法是要在自心將所觀外物轉化為彩虹。首先,選一個屬於你但不貴重的東西,將它放在面前,以便能見其全貌,反覆思考它的價值。然後,仍舊睜著眼睛,觀想面前空中有一個與它完全相同的東西,想像自己把空中的那個打碎,一點一點地打碎,直到它碎成微塵,粒粒小得幾乎看不見為止。把這些碎片統統堆在一起,一粒也不漏掉。然後問:那件東西到哪兒去了?


  這時思索:開始時有件東西、有個名字、有個價值,如今那件東西、那個名字、那個價值都到哪兒去了?


  接著,在心中將那一堆如微塵的碎粒轉變成一道彩虹——它可以是單色的,也可以是彩色的。再將此微塵彩虹造成像原來那件東西一樣的彩虹物,但你能見其實,知其為彩虹。


  如是思索:它現在沒有物質方面的價值了。


  最後,將此彩虹物化為原來在你面前的東西。注意你對它的認知和你對它的價值觀有何改變。


  修此法時,眼睛一直要睜開看著那件東西,但也不要太專注。修行當中,你如果感到疲倦或緊張,則應休息一下,從前面的三種鬆弛法中選出一種來修。


  修此法時所用的外物,每次不同,從你不重視的東西開始,漸漸提升到你很看重的東西。同時,在種類上也要作多樣選擇。例如,你可以專注一幅畫,在心中一點一點把它剝下來,把顏料除掉、弄破,把畫布撕成碎片,把畫框裂成小片。如果你選用的是掛氈,那就在心中把它拆毀,把線碎成原素。


  每天修此法一小時,連續修一周。


  問:如果閉著眼比睜著眼更易看清觀想之物及其碎裂過程,那麼閉著眼修跟著眼修同樣有效嗎?


  仁波切:你若覺得閉著眼修此法更為有效,那也不錯;不過,一般來說,或許最好還是盡可能睜著眼修。


  問:我發現此一修法能增進我對原物之性及其構造的認識。這是修行此法之部分目的嗎?


  仁波切:是!當你看出一切事物在本質上跟彩虹一樣無實,你就更能認識其真性,你會適當地去運用它。


  問:當你開始認為彩虹較好,當你以摧毀有形之物為樂時,會怎麼樣?這不是錯誤的看法嗎?


  仁波切:不一定是錯,至少暫時還不是。當然,做得太過分也不行,必須有個限度。


  一說摧毀,便會令人想到暴力,而摧毀瞭解是兩回事。我們想要做的是瞭解我們所觀之物的本性,以及它是怎麼產生的。藝術品就可作為一個例子。修此法時,你在心中將一幅沒畫中的紅、黃等色除去,每次如是做時,皆觀所起變化。然後,你把畫布的每一根線都抽掉,看看畫布是怎麼製成的。這有如看繪畫的錄影帶——你看出畫非堅實之物,各色或各線不是令你貪愛或痛苦之因。不過你要記得,如是觀想跟忿怒地用利刃把畫摧毀可不一樣。


  問:當我面前放件東西而睜著眼睛修此法時,那件東西會令我分心,難以修行。修彩虹法時,面前可以不放東西嗎?


  仁波切:可以。你可以先看看那件東西,然後觀想它;或先觀想它,然後再從頭依序修完。有時,面前不放東西,只觀想面前有個東西,也是可以的。


  問:我們應閉著眼睛觀相,還是睜著眼睛觀想?


  仁波切:通常,我鼓勵人們睜著眼睛修禪和觀想。如果你一開始就學閉自修行,以後便很難革除此習。不過,你若為了什麼原因不能一直睜著眼睛,你也可以間或把眼睛閉上,閉目觀想,間或看看觀想之物作為參考,這對初修者而言,也許還可以。不過,能睜著眼睛觀想,終究是很有價值的,因為如是觀想,你會逐漸把心修得不為視覺感知的現象所動。這不僅適用於觀想,也適用於一切。你要把心修得無論睜眼、閉眼,無論身在何處,都能一心不亂,這樣你在思想和感覺上便能自主、不受眼之所見的影響。我們必須在紛擾當中學禪,不要老是想把紛擾擋在門外。


  (很多人都教閉目的禪修法。在開始修的一個月左右,或許沒問題,但一年之後,修者會變得十分緊張。眼著眼睛修便不會發生這種情形。起初幾年若是閉著眼睛修,以後要改就難了——改成睜著眼甚至會引起恐慌。因此,最好一開始就用正確的修法。當然,間或閉上眼睛鬆弛一下並無害處)。


  問:我用來觀想的東西之一是我母親給我的,我很不願意在觀想中把它了。我該怎麼辦?


  仁波切:首先,我們的意思不是要什麼。如果你將本實修法看成那樣,問題就複雜了。如果你不願用此法觀想那種東西,這種不願可能對修行很有意義,繼續修下去會更有價值。不過,聰明的做法是,開始時一步一步地慢慢前進。我們對每一事物的感受,都不外喜歡、厭惡,或既不喜歡,也不厭惡。有時我們覺得非常喜歡某物,過幾天又不喜歡了。因此,如果你現在特別喜歡那件東西,有不願把它分解的念頭,說不定過些時候,那種感覺就完全改變了。修行本法應有的重要發現之一,就是發現我們如何把自己的價值觀投射在事物上。每一件東西都是極微的分子所合成,表面雖然堅實,其性並非如此,東西本身可以被偷或被毀。如果那時你修彩虹法,你之所見便能超出形相之外。你能保有對你母親給你的那件東西的珍愛,不管那件東西是否還在。正確認識彩虹法,能讓你完全欣賞你所愛之物。否則,一旦所愛之物變了或壞了,你會很痛苦。有了正確的認識,則變了或壞了的東西反而會更有價值,因為它讓你瞭解它的無常、不實之性。


  問:分解寶貴的東西,會令我覺得很生氣和不願,這可怎麼辦?


  仁波切:開始時不勉強是有益的,所以先從你願意分解的東西開始。等你如是修得自覺滿意之後,便可進一步用較難的東西來修。


  問:如果我有一張面額一英鎊的鈔票或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而自覺無權毀它的時候,我該怎麼辦?


  仁波切:彩虹實修法的目的不在摧毀。分解乃是為了要瞭解鈔票或書本只是印在紙上的東西——只是一個過程,它們不是堅實之物或真正屬於誰的。這是本法所要瞭解的——本法不是要摧毀那件東西,而是要體會其本性。


  問:此實修法很能引起執著——我發現自己不願捨棄某些東西。能否請您談談這個問題?


  仁波切:我想所有情緒或感覺,不管是好是壞,都必定會變。它們就像東西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改變。我們必須學習接受此一無常的事實,這樣我們才會對自己之所為不那麼執著了。一般而言,若要成熟自心,我們必須放棄頑強的執著。


  問:我覺得觀想很難。我該怎麼辦?


  仁波切:很多人都說他們無法觀想,但這不是事實,人人心中都有觀想的種子。觀想是有力、鮮活、清晰的心理感受。如果某人在戀愛,而他的情人卻跟別人在一起,這時他能於觀想中把那兩個人在一起的情形,從頭到尾看得一清二楚、巨細靡遺。事實上,整幅都是不自然出現,不用費務!在那種情況下,你欲罷不能——你完全失控。但在作實修法的觀想時,我們不可失控。既然我們的心自會觀想,我們為何不將此觀想能力導入正途、善加利用?觀想之力對心理治療和加深解悟極有助益。


  有人自謂不能觀想,說觀想太難,但真正的問題在於你準備付出多大的努力。你若全心全意去修,觀想便不會那麼難了。


  問:觀想可以涵蓋您所說的觀想嗎?


  仁波切:可以。二者意極近似——當你餓的時候會想像美食或觀想美食,其實所說的完全是一回事。


  明鏡(六)


  修明修法,旨在幫助我們發覺和明瞭心之投射過程。這裏所說的心之投射,系指心依其內在情緒與理解去看外在事物的那種性向。我們都知道,當我們心情非常不愉快的時候,似乎有無數的外物可以令我們專注于外,從中找到不愉快的藉口而增加我們的不愉快。只要我們曉得心之投射過程,並為此一過程負起責任,我們便是走上成熟自心之路了。


  給我們帶來危險和困難的,即是對心投射過程的無知。我們只看見家人和同事的過錯,而否認自己也有錯。我們未能看出那些我們最不願承認自己也有的品性,也就是我們最可能投射在別人身上的品性,而且在認為別人有此品性時,會產生極其情緒化的反應。我們也會把自己正面的潛能和品性投射在別人身上,而不想負起責任來培養它們和承認它們,寧願視別人為,視自己為無望和


  明鏡法教我們知道自己能跟內心的情緒合作,讓自己曉得如何投射情緒。在第一階段,我們可以看出何種情緒無益而將它們放棄,同時把那些有益的保留下來,予以發展。在修明鏡法的第二階段,我們看到自心的投射如何回歸自身,且影響我們全部的經驗,直到能如實看清自心的投射為何。重要的是,此法只應短修——一天修 一兩 次,每次十五或二十分鐘。每次修法前與修法後,至少要鬆弛五或十分鐘。


  實修


  至少用五分鐘建立情況”——豎起脊樑舒適地坐著,體會自身周遭的虛空和所在之處,以及安住地面之身的感受。注意出息入息——如有必要,則先修呼吸鬆弛法,然後再開始修行本法。第一階段


  坐在鏡前,最好能在鏡中看到自己的全身。首先自思:此鏡是一塊含有影像的玻璃,影像之所以在那兒,只是因為你在鏡中看到它。


  閉眼或垂目坐十分鐘左右,只是放鬆自己,覺知自己的感受、思想和情緒,特別要均衡地注意正、負二面。然後,過幾分鐘,當心開始自然定下來時,看你的影像。首先看你的鏡中之像,同時注意所有生起的思想和感受。接下來,專注出息,讓所有思想、感受和情緒都隨著出息注入你的鏡中之像。體會自己逐漸成空,放開所有的情緒,將它們移入鏡中,體會你在把整個的自己全部移入鏡中。讓無實感、透明感生起,讓你感覺到你與你的思想之間有空白。


  過了十五或二十分鐘,把所有你選出的正面品性收歸自身,把所有你覺得不需要的負面品性留在鏡中。


  要知道,人在鏡中所見,全是身心投射所生;要知道,你之所以能將所認出的清淨、正面品性收歸自身,全靠抉擇與理解。


  在以你的鏡中之像為所觀而修十五或二十分鐘之後,什麼都不要做,只是把心放鬆五或十分鐘,讓思想自由來去。這第一階段的修行,至少要持續一周,或直到你可以輕而易舉地把情緒注入鏡中,覺得在體會無實上有些信心為止。除非有此信心,不然最好不要進一步修第二階段。第二階段


  開始時跟修第一階段相同——只是靜坐,讓心定下來。然後,當你觀看自己的鏡中之像時,在心中把你覺得自己是的那個人,與你在鏡中所見的那個人互換。不管你內心的感受如何,都在每次出息時將其注入鏡中之人。鏡中人的一切思想和情緒,都在你每次入息時吸入自身。不斷地如是去做,盡可能保持自覺,且曉得你所經驗者是你自心的投射。重要的是,不要去分析,而只是如法去修,在規定時間內修畢,並于修畢時放鬆自己。


  明鏡法是很重要的修法,它能讓我們敞開自己,面對我們于自於他之經驗的真正所依。此後的修法中,有很多牽涉到你與自心投射之佛像、朋友像、家人像、敵人像等的互換。除非我們正確而深刻地瞭解所謂:自心投射之義,否則這些修法便無實效。因此,若想繼續往下修,你就不可略過明鏡法。


  你若有大障礙,或因強烈的恐懼感,以及其他劇烈的反應而不能修完明鏡法的話,那就不妨依次逕修內在佛伸縮彩虹球等法。你也許會在某一階段發現自己想要再試修明鏡法了,那時你將可依序修行每一與心的觀射有關之法。修行時間


  第一階段: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鐘,每天一次或二次,至少修一周。


  第二階段:每天十五到二十分鐘,修三或四周。


  問:仁波切,在修此法之第一階段時,我會因能將許多痛苦的情緒移入境中,而感到十分欣慰。但這不也只是一種戲法嗎?


  仁波切:每一修法都可說是一種戲法,但這些修法確能提供你修心的機會和方便。明鏡法雖不能真正或徹底為你除苦,但暫時還是對你有好處的。


  問:我在想,明鏡法可否被視為對無常的開示?我是說我可以那麼想嗎?抑或我應只是把感覺從自己移入鏡中,再移回來?


  仁波切:你可以觀鏡中之像,視其為透明與無常,然後把這種看法擴展到你所見的每一事物。這種做法很好,是一個有用的實例。你也可以暫時用它來消除緊張,把內心的問題表露出來,這也有益。如何去用,全看你了。


  問:如果我把所有不好的經驗全留在鏡中,那不是有點不淨嗎?我是說我不該在別人使用此鏡之前先在心中把它清理一下嗎?


  仁波切:不,我不認為有此必要。鏡子不覺苦,也不儲苦。修明鏡法,旨在把你內心之苦全都釋放出來,讓你自己空一點。這有如一杯茶,太滿了,一端起來就會灑,所以你非先倒掉一些不可;我們的情緒也是一樣,你必須傾吐出一些才行。明鏡法的用處在此。


  問:修此法的第二階段時,我在鏡中所見,令我非常不悅。當我把它收歸自身時,我的心情就更糟了。唯一有助益的是令我想起情緒與鏡像悉皆無實。迷是正確的看法嗎?這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嗎?


  仁波切:是,你若照鏡子,最重要的是了知所見根本無實。所以不管你在修此法時覺得高興或沮喪,你都不在乎。既然高興和沮喪全是無實的,你也就不予重視了。


  問:我在照鏡子的時候,若有異常的視覺效果產生,該怎麼辦?


  仁波切:本實修法的目的不是要你見到自己的形象異常走樣。修一段時間後——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可能會產生亂視的情形。倘若如此,那就讓眼睛休息一下。鬆弛一會兒,再繼續修。亂視是身體方面因眼睛疲勞而有的現象,不必擔心。本實修法旨在讓你能如實看清自己,而非捲入異常的視覺效果。如果亂視不斷,你不妨試試縮短每次修行的時間。


  問:如果你發現自己可以理解什麼是主觀的投影,但不能將所理解的實際用於自己,那怎麼辦?


  仁波切:簡單得很,你只須繼續去用,能怎麼用就怎麼用。


  朋友(七)


  此實修法之目的是要瞭解貪著。我們對某些人或物的貪著十分強烈,以致與其難分難舍。此實修法也能讓我們有機會依自己對朋友的認知——而非依自己對朋友的要求——去瞭解他們。藉著與朋友交換處境,其中包括提出對自己的認知,我們還能更加開放自己,把自己願意和能夠表達的表達出來,給予那些跟我們親近的人。此實修法,像所有其他實修法一樣,非有良善的動機不可。這種交換有助於我們學會更加瞭解自己和朋友,從而能夠生起悲心,並依悲心行事,否則,我們便會老是基於自私和偏見,不斷重複不良行為。


  實修


  至少用五分鐘建立情況”——豎起脊樑舒適地坐著,體會自身周遭的虛空和所在之處,以及安住地面之身的感受。注意出息入息——如有必要,則先修呼吸鬆弛法,然後再開始修行本法。(1)投影


  思念一個你喜歡的人,一個你很想與其相聚的人。這可能是任何你覺得親近的人,如父母、妻子、丈夫、男友、女友、情人、子女,或其他密友。觀想此人在你面前,最重要的是有真實感。用足夠的時間如是觀想,直到你能非常清晰地看到和感覺到自己在面前所投射的心象。


  如是修十或十五分鐘,然後休息片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