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6
據說佛頂山的開山祖,是一個小沙彌,這是一個很有趣味的傳奇故事。後山有四大房頭之一的悅嶺庵,全山以此庵子孫為最多,一直到現在,人數與規模還是不小。有一天悅嶺庵的小沙彌,無事想窮究山巔,那時佛頂山還是一片荊棘蔓草,更是無人問津的一座大高荒山,這個小沙彌好像探險家似的,手攀葛藤,腳踏亂石,目的是要到最高山頂上去看看,有志竟成,不多時竟被他在荒山頂上發現了新大陸,見有平地一塊,古石碑一方,上面刻有‘慧濟禪林’四個大字,因此他就若有所悟似的沉思良久。他想這個山上過去已經有人在此建築過寺院,不然那裏有平地和這塊方石碑呢?前人既能在此建廟住眾,我也一定想法在此地建個叢林,以供來山靜修的僧伽,使他們在這高山上可以靜心用功辦道,繼而可以了生脫死,這樣我的心願才滿。小沙彌打定了主意,心中特別高興,下山回去與他師父商量到佛頂山開闢叢林的事,他的師父見他如此稚氣,說話也不量力,明知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就生氣的回答他的徒弟說:‘你說可以興建叢林,你自己去建築好了,這麼高的山,你簡直說話不自量力!’小沙彌見他的師父看不起他,就肯定的發誓說:‘師父!我一定設法到山頂上興建叢林,方滿我心頭之願。’他的師父見他大言不慚,因此更生氣的說:‘你如果能夠在佛頂山上建起叢林,我做師父的去替你燒三年大火,煮飯供養你們三年。’小沙彌見師父如此瞧不起他,料定了我一定沒辦法興叢林,而我則非要完成我的志願不可,今天就下山過海去,往各地募化,不達目的誓不回。從此這個小沙彌,離開了清淨莊嚴紅塵飛不到的佛國聖地,離開了與他朝夕相見的暮鼓晨鐘之處,拜別了剃度出家的教經學贊的師父與師兄們,虔誠的跪在觀音大士聖像前默禱著道:‘菩薩!弟子此次下山化緣,為了要興建叢林,供養十方僧寶,用功辦道,惟願菩薩大慈大悲,冥中加護,隨願所成。’祝罷拜了三拜,就下山去了。
小沙彌辭別了山明水秀的普陀名山,投入了茫茫的人海,過著那櫛風沐雨棲風宿露的艱苦生活。早晨往街道鬧市上磕頭募化,晚上回到山野古廟裏棲身,為了要實現他心中的願力,所以他就是肝腦塗地也不出一聲怨言,因此他每天跑到大街小巷裏,不論有人無人都打著木魚子,沿門募化,受盡了人們的冷眼、奚落和譏笑,出家人過慣了深山裏清淨生活,忽然跑到熙來攘往的塵寰中,已經是過不習慣,看不順眼了,加之還要沿街磕頭跪拜,又遭受不信佛教者的辱駡、譏笑。這種內心裏的痛苦,不是筆墨所能形容啊!
小沙彌赤足露頂的如此跪拜了三年,在這三年之中,不知到過多少城市,走過多少高低不平的山路,歷經千山萬水,萬水千山,過著人生最艱苦的日子,挨過了三年漫長的歲月,頭也磕腫了,腳底的皮也跑爛了。真是夠得上說一句:‘嘗盡了人世的辛酸’,然而佛菩薩和施主們好像有意與他開玩笑似的,或者以為他太年輕,三年之中從沒有一個人發心佈施過一文半鈔,小沙彌等同做了三年窮叫化子,討了三年飯一樣。三年的光陰是過去了,在山上與師父負氣下山化緣,三年來一無所有,不幸被師父一言料定,今天我還有什麼面目回去見‘江東父老’呢!想起來不禁仰天號哭起來!
‘人到傷心處,難免淚兩行’,小沙彌奔波勞碌,茹苦含辛了三年,在此三年之中,吃了人所未吃的苦,走了人所不能走的路,結果還不能引起善信的同情,發心出資為他修建叢林,他就自歎自己業障深重,恐怕永遠沒有辦法完成心願。小沙彌這時痛苦已極,再也提不起勇氣來募化下去,他走到一個小河旁邊,望著河中的流水,自言自語的默禱著說:‘菩薩!弟子自恨業障深厚,福薄德淺,苦化了三年,仍然未見有什麼信士檀越,樂助钜款,興建叢林,安單養眾,弟子也不知什麼地方有善信護法,樂助功德,唯有仰仗菩薩冥中加庇。我今將手中木魚子,放于水中,隨著木魚子流奔的方向走去,如果菩薩有靈,木魚停在那個地方,弟子就在那個地方住下化緣。’說罷就把手中木魚子放進水中,隨著水勢流去,魚子流到那裏,他就跟著跑到那裏,流了幾天,到了一個地方,奇怪得很,忽然這個木魚不隨著水流了。停止在水中不動,小沙彌看見木魚停止不流,一定附近有什麼大護法,因此他就把木魚子從水中撈出來,就坐在水邊林下,手敲木魚,口誦聖號,同時自己心中發誓,如果在此再不能感 應大心 居士前來護法,我也從此不吃飯,餓死河邊,了此業報身。主意打定了以後,他就專心一意的坐在那裏念菩薩的聖號。
小沙彌如此一連苦了三天三夜,三天之中,沒有吃一粒米,沒有喝半杯水,還是無人前來問津,因為這個地方附近沒有人家居住,所以他一連敲了三天的木魚,連小孩子都沒有一個跑來看他一看。小沙彌到這時候認為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所以萬念俱灰。可是往往沒有辦法當中,忽然又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卻說離此約有一裏多路,有一個大富貴人 家的太 夫人,生病數年,臥床不起,醫藥罔效,無法治療,她因此度日如年,總希望有人把她的病治痊癒,無論化多少錢,她都願意拿出來。有一天睡在床上聽到遠遠地有人敲木魚子的聲音,她聽到了這個聲音,心中就感到無上的安慰和愉快,好像忘記她的病苦一樣,所以她特別的認為稀有,認為這個打木魚的人,一定就是無上醫王。因此叫了兩個傭人,去尋這個敲木魚的人,一定要把他請來為我醫病,我的病這個人一定會醫得好的。兩個僕人跑了很久,才在水邊看見一個小沙彌坐在那裏面朝著流水,手中敲著木魚子,一字一魚的在那裏閉目念經。兩個僕人跑向前問道:‘小師父!你會看病嗎?我 家太 夫人生病多年,沒有一個大夫能看得好,我 家老 太太叫我來請你去替他看病。’小沙彌說:‘我是出家人,不是醫生,從來沒有學過醫道,我那裏會看病呢?你 家老 太太有病,應該去請醫師呀,跑到我這裏來幹什麼呢?’僕人又問道:‘你這位小師父坐在這水邊,敲魚子做什麼的?’‘我在這裏化緣建叢林!’小沙彌想建叢林的心已成了一片,所以他對什麼人也是這樣講。‘這裏又沒有人家,你向什麼人化緣呢?難道你向水中海龍王化緣嗎?你不要發呆,我 家老 太太聽到你敲木魚子的聲音,她心中非常舒服,一定要請你到我家中坐坐,如果你能把我 家老 太太的病醫好了,那你化緣要多少有多少。’小沙彌聽說有人出錢,同時也有幾天沒有吃飯,雖然自己不會看病,或者菩薩憐我之誠,有了感應也說不定,因此就隨著兩個僕人來到這位生病的老夫人家中坐下,僕人進去稟告以後出來說:‘老夫人有請!’小沙彌就隨著僕人走進太夫人的病室,說也奇怪,老太太一看見他,病就減輕了不少,再問小師父會不會看病,他說我沒有學過醫科,不會看病,老太太又問他會念什麼經?他說:‘我出家沒有幾年,也不會念什麼經!’‘那末你會什麼呢?’‘我會念大悲咒,其他什麼也不大會。’老太太說:‘我聽到你的木魚子聲音,我心中特別好過,就請你念大悲咒吧!’因此小沙彌就一字一魚的誠誠懇懇的念了幾遍大悲神咒。真是佛法無邊,老太太的疾病忽然好了,一點痛苦也沒有了,如同好人一樣的,連她自己也不相信她的病會好得這樣快,這一喜真是樂也無窮,認為這個小沙彌就是活菩薩應化,特為前來救她的病苦的。
老太太病癒之後,精神特別好,把小沙彌當為活菩薩看待供養,吃過午飯後,老夫人就開始問道:‘小師傅!你是從什麼地方來此的?為什麼要在那個小河邊敲木魚子呢?’小沙彌說:‘我這次是從南海普陀山下來的,目的是下山化緣,想在普陀山最高的地方建築一個大的叢林,供養十方朝山的僧寶,可以安單辦道,那知年輕福淺,苦化了三年,沒有一個人發心出錢,所以我最後請菩薩指示我應走的方向,我把木魚投入水中,聽其所之,流奔到那裏停止不流,我就在那裏住下來化緣。後來到了此地,木魚子就不肯隨水流去,所以我就在此地化緣,一直到今天也還沒有一個人肯出錢。’小沙彌說到這裏,一陣傷心,不覺掉下淚來了!
老太太一聽他是南海普陀山下來的,又是經過菩薩指引才到我這裏來,這位小師傅雖然年輕,可是為了此事吃盡千辛萬苦,我的病又是他念經治好的,這明明是菩薩指引他來替我治病,救我脫苦的,我應當知恩報德,盡我的力量,到普陀山建寺,以報佛恩,因此對小沙彌說:‘小師父!請你不要為此操心,我現在病已經好了,我可以盡我所有的力量,來幫助你完成你的心願,你也不要再向外化緣了,一切皆由我來負責,你回到佛頂山搭一個茅蓬,你就在那裏每天念佛看經好了,不日我會派人到佛頂山看地方,替你建築叢林。’小沙彌聽到有人負責,替他建寺,這一下子可把他樂壞了,默念了兩聲‘南無觀世音菩薩!’真是菩薩不負苦心人。他依了老太太的話,回到山上搭起一間草茅蓬,住下來每天敲木魚子念佛。
自從小沙彌回山后,老太太寫了一封燒角急信給他在朝為官的兒子,大意是:‘為娘疾病轉重,朝不保夕,望兒見信速返,早來三日還相見,遲了不得見親娘。’因為她的兒子在朝做了很大的官兒,並且還是一位孝子,得到他媽媽這封快信,火速連夜趕回來看他媽媽的病,那知趕到家看見他媽媽好好的在家裏,一點病也沒有,心中不免懷疑起來,經過他的媽媽把最近菩薩顯聖,有一小師傅來念經救活她的命的事說了一遍,她的兒子這才明瞭,老太太又說:‘為娘為了此病,已經在病中許下大願,發願到普陀山獨資建寺,現在你到普陀山去一下,領土木工程師先到普陀山最高的山頂上察看一下地方,擇一平地,然後回來依據地勢把房子在山下做好,再用船運到山下海邊,搬運上去,就可以上樑蓋瓦。’她的兒子是一個孝子,媽媽的話那敢不聽!橫豎家中有錢,來滿他媽媽的心願,趕快帶領土木匠人,到普陀山會同小沙彌察看山地,擇日開工。
因為山高路遠的關係,加之工人眾多,那時山頂上連吃水都沒有,工作的人不能在上面工作,所以老夫人的遠見不錯,在家中一切雕刻的木料,以及應用的磚瓦石頭等,皆在底下做好,用大船運至普陀後山,然後再到山上把地基打好,就可以上樑蓋瓦;如果一切木料要從前山道頭上岸,化費的時間工程太大,同時這段山路也特別難行,因此決定從後山海邊上山。那一天真是菩薩感應,適有福建的魚船幾百隻停在後山海邊,順便就請了幾百隻魚船上的漁民,一齊幫忙,人從海邊站立,一個人靠一個人,一直站至山頂上。就用如此傳遞的方法,把船上的木料磚瓦接上去的。因此直到現在,凡是福建的魚船到佛頂山吃飯不要錢,以此為酬。
當開築地基的時候,忽然從地下掘出一個老人的木偶像來,就同這個沙彌祖師面貌一模一樣,因此大家才知道這位小沙彌是那位老人乘願再來,興建叢林,完成他老人家的宿願。經過數年時間,吃了很大的辛苦,結果有志竟成,達到目的。筆者初到佛頂山祖堂裏看見當中供著兩個一樣面孔的祖師像,最初我以為是兄弟兩個同在一處出家的,後來看普陀山志才知道一個是從地下掘出來的,一個就是現在的開山的沙彌祖師。
因為他是沙彌出身,所以佛頂上一直到現在,沙彌可以掛單,按佛家的規矩沒有受過三壇大戒,沒有戒牒,叢林裏是不掛單的,因此沙彌到前後寺掛不到單,就到佛頂山去掛單。不過沙彌始終是沙彌,沒有研究過經典,也不大懂得佛法,有的地方立的規矩不合佛理,例如每天早晚殿功課完畢要拜四十八拜的願,那些菩薩名號之中,還拜什麼玉皇天尊菩薩,因此,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的拜著,該寺的住持還是依著老祖家風,不知道把它糾正過來,堂堂的菩薩比丘,拜起玉皇上帝來(天宮),你看笑話不笑話?他是沙彌,我們不是沙彌,為什麼堂堂比丘一定要跟著沙彌學呢?這真是一個天大的笑話!筆者住在佛頂山的時候,朝晚拜願,他們拜天宮,我拜佛號。今後筆者希望身為佛頂山住持的大德,趕快把這一條改正過來,以免貽笑大方!
佛頂山還有一件事,值得提一提的,那就是‘水瓢觀音’。觀音大士是隨類化身,只要我們對佛菩薩具足了堅定的信心,最後的結果是功不唐捐;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隨眾生應現色身,有感則通的,不信且看佛頂山的水瓢觀音的故事。
三十八年重陽節,普陀山駐的最高機關是浙東行署,那一天有很多的長官上了佛頂山,作重九登高之遊。筆者那時陪同行署主任俞濟民將軍,軍務處長 袁建勳 先生等同游佛頂山,該寺住持慶規和尚,設齋招待,飯後有人提議要看水瓢觀音,在平時是用電筒或燈火照進去看,可以隱隱約約的看見,一個銅水瓢連柄供在桌上,還用最好的木料做成二個小佛龕子,是寶塔式的,上面刻有一卷金字的普門品,水瓢是從上面放進去的,普通人是不能拿下來看的,那天因為人多,同時皆是軍政要人之流的知識階級,所以筆者提議把龕頂卸下來,把水瓢拿出來讓大家看個痛快,免得不信者有所生疑。那時,由筆者動手把水瓢觀音請來讓大家開眼界,菩薩聖像是現於銅水瓢柄上,似乎像童女像,神光奕奕,令人見了肅然起敬。因為大家不知道水瓢觀音的來歷,所以就一定非要問一個水落石出不可,由該寺住持告訴我們:這是不多年的事—約在二十年前,大寮裏(即大廚房)有一位茶頭師(即燒開水的人),是一個在家居士,發心在本寺大寮燒開水,供養大眾,他是一個最信仰觀世音菩薩的,他身子雖然工作,可是他心裏在修行,他是修行不礙工作,工作不妨修行。不像現在一班不知修行的人,你如果勸他修行,他或者說出‘不得閒’三字來回答你,不知搬柴運水無非是上乘禪。工作是用的身和手,修行辦道是用的心和口,這是一點也不妨礙的,這位老居士就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燒了二十年的開水,念了二十年的觀世音菩薩聖號,並且很有規律的,使他的工作和念佛打成一片,燒開水是從早上三點鐘起來,一直到晚上九點鐘止,因此他念佛修行的時間也是如此之多;並且因為修行引起他工作的興趣,他的心、口、手是在一起的,他手裏盛一瓢水,口裏念一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手一邊動,口一邊念,手中工作不停,口裏聖號也不停,如此不間斷的念了廿年,結果人有誠心,佛有感應,菩薩現身度他出家了。有一天他拿起瓢盛水的時候,忽然發現水瓢上有一尊觀音菩薩聖像,應現在銅柄上,分分明明的,這一來他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要高興,趕快忙不疊的跑到方丈室,報告大和尚(即那時的住持僧),這是一個奇跡,大和尚也知道這是老修行道德的感應,全寺上下人等都知道這位老修行是盛一瓢水,念一聲觀音聖號的,說句俗話‘皇天不負苦心人’,何況是尋聲救苦隨類應現的觀世音哩!所以這一來轟動全寺,當即就把這個水瓢珍藏起來,後來有發心的信士檀越,做成如此的一個佛龕,將水瓢觀音供奉起來,這位燒開水的老修行,深感佛恩,隨即就發願出家為僧,聽說這個人還沒有死,已經不在山上多年了,是被什麼信眾弟子請去供養也不一定。大家聽了這個故事,再看看事實,不容你不信的,當時有好幾位不信佛的縣太爺們,因此就皈依三寶,進入了佛門。
普陀山自從開山以來,已有一千多年,從沒有聽說過什麼人因朝普陀山進香,遭巨浪落海而死,更沒有聽說有來山進香的香船,在海裏翻沉,或溺死了多少香客,這就是感應的威靈。甚至有存心捨身投海,以報佛恩的人都不得死;相反的不是朝山進香的船,往往在海中遇險,好多大輪船的沉翻,時有所聞。現在說幾個來山進香感應獲救的事實,以證我言不謬。
明朝時候有一個信佛的 汪 居士,他是安徽省人,客居在江蘇昆山王澄老對門,為了要到普陀山進香,三年之前就誠心誠意的吃長齋,到了三年後元旦那一天,一切預備好了,剛要束裝上船,忽然他的店旁起火,有人趕來急報,促其速回救火,恐怕馬上就會燒到自家的店房, 汪 居士說:‘我積誠三載,今天方才如願去朝南海菩薩,豈以一店易吾去志乎?縱然被毀,吾亦不歸矣。’因此竟命船家揚帆南行,往普陀山進香而去。迄至 汪 君朝山進香已畢,返回昆山,但見四面的店屋以及王氏大宅,俱成焦土,唯有汪家的店面樓房獨存無恙,萬人驚歎不置!這種不思議的感應,不信佛教的人聽了,怎麼能不來信仰佛教呢?
明朝時還有一個姓曹的童子,江蘇江陰人,自幼持戒精嚴,曾發願捨身供佛,自己凡有所積,都轉施窮餓的苦人,萬曆庚戌二月,跟隨姓莊的長老往普陀山進香,到了梅岑山(即普陀)瞻禮觀世音金容後,該童子默禱菩薩併發誓願言:‘願舍此身,以報佛恩。’既而舟出海口,船行到大蓮花洋,風濤驟作,曹姓童子遽合掌躍空,踴身跳入波心,眼見隨波逐浪沉入海中,帶他來的長老無法挽救,又重返山,便擇日與合寺僧眾,廣修懺法,超度捨身的童子,然而奇怪的到了七月中旬,曹姓童子尋至莊長老處,莊長老驚問其詳,他說:‘那天我初跳入海洋時,當時一無所見,不久忽然在下流數步外,見一胡僧,自水上乘一舢板來,口稱:‘吾來度汝!’輕疾如駛,倏忽已及舟山淺沙,攜我投漁翁家,便求寄宿,須臾不見胡僧,其家推詢緣由,經我說出,共相怪歎,都說這是菩薩顯跡世間,明日他們送我到舟山鎮海寺,從首座披剃,教習諸經咒,今歸故鄉探視,故我仍尋訪長老至此。’長老喜而留下,攜其還歸故地山庵,父母見兒,悲喜萬分,由是遠近緇俗,翕然皈依,大家從此都念起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來了。
再說明朝有一個張老頭兒,他是江蘇蘇州皋橋人,平常崇敬佛教,最喜齋僧。在萬曆辛亥年的春天,將往普陀山朝拜觀音大士,攜帶了一個八歲的小孫子同行,張老頭兒乘第一隻船,他的孫子忽然看見滿船上的人,手足皆被繩子捆縛,特別駭怕,就在後邊,拉住他祖父的衣服,不肯跟他上船,並說明所看見到的怪異,祖父一聽生大恐怖,立刻就舍船登岸,換乘第二隻船,他的小孫兒複言所見如初,又不肯他公公上這只船,他公公也聽他的話登岸,再乘第三只船,再問他孫子所見如何?他的小孫回答說:‘只見前面兩隻船上的人都被捆縛,這只船沒有。’張老兒心猶未決,忽有兩人立船首大呼曰:‘勿乘彼船而快來此,此船甚穩!’此時好像有人從後推他似的,遂抱其孫登船。他們剛剛坐好,再看那個講話的人以及推他的人,都無所見。後來,日暮潮至,雲湧山立,前面兩船所裝載的,都是江湖賣技之流,舟人又不善迎潮,即時覆沒,全船的男女,沒有一個倖免生還。張老者所乘的船,平安無恙,過了三日,仁和縣令,出巡江口,檢閱溺死的群屍,每人腰纏中,各有兩大錫錠,小刺刀一把,檢驗以後,知是鉤淫之具,深深的信知闡提無賴,惡貫滿盈,遭此橫溺,惡人自食惡果,所以小兒見此應死之人,皆有死相可畏,老人因有朝山之誠,及平日之善,所以菩薩感應,沒有遭到此厄。
李圓淨老居士說:‘我的胞姊昌和,在諦閑法師座下,曾經皈依三寶,常常誦大悲咒。民國十五年的冬間,指上忽然患了千年瘡,形似螺螄肉,她說觸之痛入心肺,後來到我的地方來醫治不能見效,又再求其他的醫生,還是無效,心中很是憂愁。到了春三月的時候,她赴普陀進香,走到山頂,見一個女醫,面皺發白,貌若六十許人,坐在地上賣藥,為人治病,皆能夠立刻痊癒,男女環繞,途為之塞。家姊也就上前請醫,女醫向姊指上,持大悲咒一遍,又給他丸藥三粒,說:“你還家以後,買放螺螄一元,三日可愈。”家姊朝山完畢歸家,即以一元買螺螄,至第三日,坐人力車,為一身穿白衣人的袖口,在家姊指上一擦而過,略覺疼痛,說也奇怪,她所患的千年瘡,已不知去向了!到了四月初旬來湘,我目睹其異,且無裂痕,足征菩薩的靈感,實在不可思議,故特志之。’這就是說:只要眾生有感,菩薩無有不應,如不應者,皆是我們業障重,心不誠也。
這是三十八年的事,繼江亞輪船失事的就是太平輪,說起太平輪失事,差不多全國人士都知道,因為該船的沉沒所損失的黃金美鈔真是無法估計,乘該船的旅客都是往臺灣來的大亨。據說有一個漁人撈到一個女屍,從她身上所得黃金就不下數百兩之多,那女屍的兩手臂兩腳腿胸前胸後都是黃金,這個漁人就因此發起洋財來;這一個消息傳出去,很多漁人都想做黃金夢了。岱山一帶的漁人,竟異想天開的整天在海裏希望有此奇遇,有一天忽然遠遠看見一個很大的東西,隨著海水的波浪起伏著,隱隱而來,這時有兩隻魚船上的漁人看見了,真是歡喜的了不得。以為這一定又是那話兒來了,如果真如我們理想的話,我們這個撈什子船也不要了,大家一心無二用的聚精會神的看住那個東西浮水飄來。這時兩個船家,爭相打撈,約定不論有多少黃金,我們二一添作五,所以兩隻船合起來,把這很沉重的東西撈上來後,原來是用布包裹得很緊的,他們以為裏邊一定不是黃金,便是什麼寶物,認為這一下子,他們可以大發洋財了。
話說這些漁翁打開包裹來一看以後,這一下子把兩家漁夫呆住了,因為既不是什麼黃金美鈔,更不是什麼奇珍寶物,原來是一尊很莊嚴的廿幾斤重的西藏式的銅佛像,他們真是大失其所望,只有自歎命運不佳,無福發財。不過還好,他們都是信仰佛教的人,雖然不是黃金美鈔,得到這一尊很莊嚴的銅佛像,也算是很不容易,尤其是二十幾斤重的銅佛,不沉入海底,反而浮在水面上,隨波飄流,從很遠的地方浮到岱山,也是我們佛緣不小,能夠撈到這尊佛像,因此兩家現在也不想分黃金,互相爭著要供養這尊佛像,兩下互不相讓,結果沒有辦法解決,由地方上轉送定海縣政府,因此轟動全縣的軍民,因為這又是科學家無法解答的問題,每天有數千老百姓前往焚香頂禮膜拜,弄得縣政府的人員啼笑皆非。最後為了減少麻煩,把這尊銅佛像,送到普陀山供養,這是最合理的處置,當時縣府派員送這尊佛像來山,最初是送到普陀山房屋最好的地方——文昌閣。那時江蘇省政府就設在文昌閣,丁治磐主席和建設廳長 錢召如 居士等,皆親目所睹,後來經全山會議,這尊佛像應該送到前寺大殿供奉,因為前寺是全山祖庭之故,當佛像進前寺大殿時還特別熱鬧一場,筆者與一位研究科學的工程 師許複成 先生看過這尊佛像,因他不信有此奇說,他說:‘一定佛像上有什麼可以浮水的東西,那裏有二十幾斤重的銅像,能夠浮水不沉下去的奇事。’結果詳細的審察查看,什麼也沒有。那位迷信科學 萬能的 先生,這時科學也失去作用了,他這才知道佛法是不能完全用科學來解釋的,更不能以凡情來推聖境,佛法是不可思議的,只好說他不可思議,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說明這尊佛像,為什麼會浮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