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2

分類:自性論說
2012/06/20 15:38

一 開場白


在未寫本書以前,首先聲明一句,筆者不是普陀山的什麼嫡派子孫(即在山上剃發的出家人),同時也沒有拜法授記(山上有法派,即前山法派,後山法派之別,聽說法派的法子,還大於子孫派,要拜一個長老為法和尚此為普陀家風),我不過在普陀山掛了幾年清單而已(即普通朝山住客,無職無權)。後來因為曾在前寺客堂當了知客僧(任外交,應付遊客),所以對普陀山的情形,比較沒有去過的人,稍為知道一點罷了。


二年前筆者參拜本省名勝佛教聖地獅頭山,在獅岩洞元光寺曾為該寺住眾談過普陀山傳奇的故事,並承慧峰法師事後筆記出來,預備在覺生上發表,不幸慧法師後來發生一點小障礙,把所有文稿之類,全部遺失了,慧法師對此事至今還引以為憾。這次菩提樹雜誌創辦人 朱斐 居士來信對我說:‘本刊徵求四大名山風景片及勝跡紀文,關於普陀山的一切,當然法師是很熟悉的,祈專為介紹普陀勝跡和菩薩顯聖的奇跡,著一長文,逐期在本刊發表。’ 朱 居士要我與大家結結法緣,介紹普陀山名勝古跡,以及菩薩在山顯化的奇異故事之類的事。在道理上我是佛教徒,為佛教為名山尤其為大悲救世的觀音菩薩,這是義不容辭和應做的工作。不過因為我赤手來台,關於普陀山的參考書籍,一本也沒有,無法動筆。憑一點傳聞記憶,談一點神異故事,未免有失名山尊嚴。而且在來台的大德中,也有不少是普陀山出家的法師,例如印順法師和慶規大德等。尤以慶規大德,住山數十年,關於普陀山的一切的一切,當然耳熟能詳,比筆者要知道百千萬倍,如果我寫得不三不四的,豈不把他們牙齒笑掉下來嗎?這倒不是筆者故做杞人憂天,乃恐事後被人家罵山門(即說壞話)說:‘難道真的看不起我大唐無人嗎?你在普陀山只住了幾年,也來大談我們名山勝地,真豈有此理!’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老習慣,做事無人,事後說現成風涼話的人,不知有多少在那裏等著。


這一段開場白,是筆者敬向先進大德們打招呼,我這個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只能供讀者們茶餘飯後,消愁解悶,不是什麼窮經考古的論作,而是寫的‘瓜棚豆架雨如絲,姑妄言之妄聽之’。有不對的地方,還請上座大德們原諒。內容我也不曾分門別類,和什麼層次先後。我是想到一點記一點,曉得一點寫一點,多采故事體材,少作高談闊論,而來說明從普陀山開山以來,各種傳聞記載奇跡故事,以及菩薩顯化的感應,各種神異的事實,逐期在菩提樹月刊上發表,目的是介紹沒有到過內地的佛教同道們,以及到過普陀而沒有聽聞過的讀者們,使大家明瞭四大名山之一的佛教聖地——南海普陀山。



二 普陀山名稱與佛典考證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聖地,是四位菩薩摩訶薩(即菩薩之中的大菩薩)的廣化群生的大本營。這四大名山就是山西的五臺山,是大智文殊菩薩的道場;四川的峨嵋山,是大行普賢菩薩的道場;安徽的九華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的道場;浙江南海普陀山,是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這四大名山與四位大菩薩之中,能夠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那就是南海普陀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的觀世音菩薩了。俗語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尤其在此戰雲密佈、天災人禍,‘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的今天,除開了一向以‘慈眼視眾生’的尋聲救苦圓滿無礙的‘觀音妙智力’以外,那裏還有什麼人的力量能救世間苦惱罪惡的眾生呢?現在我所要談的也就是這普陀山和觀世音菩薩。


普陀山是印度話的簡稱,具足稱是普陀洛迦山、補怛羅迦、布怛落伽等,中國話叫做小白華山。普陀洛迦原為一山之名,因為中國人習性好略,或稱普陀或單呼洛迦,久之遂成為兩個山了。考普陀山之成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的原因,在佛教經典上也有明文,當時印度就有幾個補怛洛伽等之說。我們在華嚴經第六十八卷讀到如下一段經文:‘瑟鞞胝 羅 居士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即說頌曰: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時善財童子(中略)漸次遊行,至於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岩穀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于金剛石上(今金剛石俗稱說法台,石與陀石同在山之西面),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中略)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中略)或以佈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而為說法,或為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就。(中略)願令一切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離怖畏已,複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這就是有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八參,參觀世音菩薩于此山中,所聞法要,大抵如是。再說觀世音菩薩乃過去正法明如來,早成正覺,因與我們娑婆世界有大因緣,所以他老人家才倒駕慈航尋聲救苦。三十二應,普門示現,無非是要令一切眾生,脫離苦海而登彼岸而已。



三 不肯去觀音與慧諤開山


話說五代後樑明貞二年的時候,因中國佛教在唐時傳去日本,當時有很多為了求法留學的日本出家人,都到中國來訪道尋師,其中有慧諤和尚,遠渡重洋,航海來到我們中華大國,一方面尋師訪道,一方面參禮各處的佛教聖地。有一天來到山西五臺山,朝拜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遍游五台勝山,參觀名勝,看見一尊觀音大士的聖像,清淨莊嚴,心羨不已。本想向該寺當家師傅商討請回日本供養,恐怕人家不允所求,所以他最後的辦法,只有不與而取。他以為這是出於善心,能使日本人民視聖像而生信敬,‘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這種做法決不會是犯佛戒中的‘不與而取的盜戒’吧?所以他打定了主意,就偷偷的把這尊聖像拿走了。


慧諤和尚既然獲得這尊無上至寶的聖像,當然不敢再在五臺山逗留下去,馬上束裝就道,買舟東渡,預備回歸本國去了。當這條船開到現在浙江定海縣所屬的舟山群島,有一名叫新羅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現出無數的鐵蓮華(今稱蓮華洋),擋舟不能前進,如是者三日三夜,這只船始終無法開出,只有遠遠在普陀山西周打轉。如果向東開,即有鐵蓮花從海中湧現出來,阻道不前。慧諤和尚此時已經嚇得驚惶萬狀,心中忐忑不定,俗語說:‘為人不作虧心事,空中打雷我不驚’,他這時自己開始靜坐思過了。他捫心自問,生平無大過,從來沒有做過甚麼不可告人的壞事,為甚麼今天在海洋遭阻,進退不能呢?佛教徒遇著無法解決的困難事,唯一的法寶,就是跪向佛前,求哀懺悔。當他跪到菩薩像前,忽然想起這尊菩薩是不與而取偷來的,這時他恍然大悟,引咎自慚,很快的跪下去禱告著說:‘大士!弟子因見菩薩聖像莊嚴,我國佛法未遍,聖像少見,我想將菩薩聖像請回日本供奉,假使我國眾生此時無緣見您,當從所向,弟子即就該處,建立精舍,供奉聖像’,禱罷舟行,竟至潮音洞邊,安然停下。


那時普陀山還是一片荒島,野無人煙,雖然在漢時就有漢光武皇帝的好友 嚴子陵 先生的岳丈 梅子真 先生,隱居在這個山上,修真養性(即今梅福庵,內有梅福仙人煉丹井,普陀山又名梅岑山,即指此也)。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海中有此山,一直到五代梁明貞年間,仍然還是一座荒山孤島,只有幾個捉魚為業的漁翁,在山上搭幾間茅草蓬子,住在海邊山凹裏。當時慧諤祖師靠舟上山,尋了大半天,好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遠的山旁邊,找到一間漁人茅舍,該舍主人就是打魚為業的張漁翁,經過慧諤和尚說明來意,他大為感動,同時也歡喜得了不得,菩薩連日本一個國家都不願意去,而要住在我們這個孤島荒山之中,這一座荒山真是與菩薩有大因緣了。我們住在這裏附近的人民,也真是有很大的福德和善根哩,所以才能得到觀世音菩薩顯化此山。他思想至此即很慷慨的向慧諤和尚說:‘師父!你們貴國的人,既無緣見佛,那末你就與菩薩一併住在我們山中,我把住的房子和地方讓出來,你可以築庵供奉菩薩,我過海去,叫各地民眾,大家來山拜佛供養你,你不要再回日本去了。’慧諤禪師因此不再回日本而就在山上築庵安住,呼名曰‘不肯去觀音院’。他就成了普陀山第一代的開山祖師了。這就是我國普陀山開山之由來。



四 唐文宗嗜蛤菩薩無言說法


唐朝文宗皇帝嗜吃蛤蜊,下旨要東南沿海的漁民,頻年入貢蛤蜊,一班貪官污吏們乘此機會,魚肉鄉民,捐獻詐取,害得他們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忽然一日,皇帝的禦饌獲一巨蛤,刀劈不開,甚為奇怪,禦饌把這只巨蛤,送到皇帝面前,奏明其意,萬歲接過以手指彈扣了一下,說也奇怪,那個巨蛤,自動張開,其中有一尊觀世音菩薩梵相在內,文宗皇帝看見了驚異不已,急令宮監,以金飾檀香盒,貯起來供奉。即召當時德高道隆的惟政禪師入朝請問,禪師對曰:‘物無虛應,乃啟陛下信心,以節用愛人耳。經雲: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帝曰:‘朕見菩薩矣,未聞說法!’師曰:‘陛下信否?’帝曰:‘焉敢不信?’師曰:‘如此陛下聞其說法竟!’文宗大悅感悟,誓戒永不食蛤蜊,因詔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敬奉,這是菩薩顯化,各地崇奉,蓋亦普陀山香火之所由來也。


筆者沒有看到蛤蜊中現觀音像,可是親眼看到在蛤蜊中的羅漢像,此像現存半片在磐石庵珍藏,非有特殊重要香客慕名請看,普通人是不容易見到的,據說已經有五百餘年了,那是一個紅漆盒子裝在裏邊,半個蛤蜊內天然長成的二九十八尊羅漢像,真是一件無價的寶物,菩薩顯化不可思議的神異奇跡,不是科學所能說明的。



五 短姑朝聖大士親送飯來


相傳有一位老翁和姑嫂們虔持數年的願心,遠道航海來山進香,舟抵普陀的時候,翁嫂們正預備舍舟登岸,上山進香的當兒,忽然小姑天癸適值身體不清淨,所以不能跟隨父親和嫂嫂一同上山拜佛,請她嫂嫂在菩薩面前,代為進香以了心願,其嫂短而笑之,小姑更覺慚恨,自己無福親見菩薩,只得獨坐舟中,靜待父嫂上山進香回來。那知正值海水漲潮,潮水不斷上漲,把剛才上岸的一條路全淹沒了。道路斷絕,無法上岸,而腹中又饑不得食,忽然看見一個老嫗,手持飯簞而來,履搬小石投水中,搴裳濡足登舟說:‘特為姑娘送飯來!’說罷置飯簞而去,小姑甚為奇怪,以為是父親使令此老婆婆送飯來吃的,直至下午天晚,父嫂在山上各處禮佛而歸,那時已經潮退路現,他們實在忘記了預備小姑的午飯,迄至回船見面的時候,方才想起來小姑還沒有吃午飯,因此忙問:‘姑娘受饑挨餓了嗎?’小姑說:‘午後已經有一個老太婆,送飯來給我吃過了。我以為她是你們遣來送飯的,難道不是你們叫她送來的飯麼?’他們公媳兩個很驚奇的說:‘並沒有叫人送飯呀!’小姑娘即將老太婆送來未吃完的飯,拿出來給他們看,表示所言不謬,嫂嫂這時已經悟知一定是觀世音菩薩顯聖,變現一個老婆婆送飯來,以濟這個虔誠遠道來山進香拜佛的少女,因身體不淨,慚恨自己無緣得睹佛面為辱,所以菩薩現身變化給她看,以增其信念,她與她的公公趕快返殿禱謝,瞻仰蓮座,見大士之衣裾猶濕,因此後來就稱靠船上岸的那個地方,名曰‘短姑道頭’。就是嫂嫂短笑小姑于此,菩薩顯聖送飯的感應,說明小姑誠心的故事,後人名其地以志紀念也。那個地方也就是現在香船來山靠岸停船的碼頭,菩薩顯聖的那個大殿,就是現在的慈雲庵,緊靠在碼頭旁邊上岸,不幾步就到,筆者曾在該庵大殿後面,見有後人塑供紀念的短姑像,也不斷有人來向她進香禮拜。


短姑道頭上有一座‘道頭牌坊’,是民國八年無錫 陳錫周 居士捐資建造,鋼筋水泥,工程堅固,形勢雄壯,較之本省竹南佛教名勝獅頭山紫陽門,高下懸殊,真是不可以道裏計了。上面匾額有不少名人題字,例如滇南王人文題曰‘南海聖境’,東海徐世昌題曰‘同登彼岸’,河南馮國璋題曰‘寶筏迷津’,黃陂黎元洪題曰‘金繩覺路’,江朝宗題曰‘回頭是岸’,又有大興馮恕聯雲:‘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雲萬里天’,四明王禹襄聯雲:‘一日兩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簡照南聯雲:‘到這山來未謁普門,當先淨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須早回頭’。像這類文情並茂的題詞;真美不勝舉。



六 普濟寺的鬆緊神運殿


前寺是普陀山的全山祖庭,五代梁時,初建此寺,名曰‘不肯去觀音院’。宋神宗皇帝敕建命名‘寶陀寺’。到了清朝年間,也不知幾番更名,近才名之曰‘普濟禪寺’。因為全山以普濟、法雨二寺,分疆管轄,前山所轄的名之曰前寺,後山管轄的名之曰後寺,前山有前山所屬的小庵房頭若干,皆歸前寺客堂管轄;後山也有後山房頭若干庵院,也由後寺客堂處理。因為過去山上沒有鄉公所和警察局,前後寺的客堂說他是行政法庭也無不可。不論僧俗院庵的住眾等,如果發生了什麼糾紛爭論的事,私下無法解決的話,前寺所屬的到前寺客堂,後寺所屬的到後寺客堂,前後寺的知客僧搖身一變,又成為一個大法官,站堂呼班的無不俱全。因此之故,所以住在山上的僧俗人等,皆以前寺後寺名之,不稱普濟法雨也。


前寺為全山的祖庭,所以寺房之多,住眾之廣,範圍之大,可稱為全山之冠,前寺最值得稱道而神異不可思議的是圓通寶殿。因為普陀山是觀音大士的道場,大士修證的是耳根圓通,有時候有人說他是圓通大士,所以全山的大殿差不多都是以圓通寶殿為名的居多。因為這個前寺大殿素有神異著稱,因此好事者名之曰‘神運殿’,世俗人又叫它為‘鬆緊殿’,顧名思義,再聽傳聞就是說這個大殿,好像小說上的乾坤袋子一樣,能大能小能松能緊,無論你有多少人,它都能大肚包容得進去,從來也沒聽說有人滿之患,殿小僧多之感。筆者起初以為這是傳聞不實的神話,也不以為然。後來積善庵當家肇祥師,親自告訴我這是事實,曾經有六千和尚在殿上念經繞佛,不見擁擠。他說:‘在民國二十五年,有某香客來山進香,打千僧大齋供眾,廣結法緣。那時可算是普陀山的黃金時代,全山香客與僧眾有三萬人之多。各府州縣的行腳僧都雲水到普陀山過大香會期,大有集全國僧伽之大成的氣概。那時我在前寺庫房任副寺(有銀錢副寺外交副寺不等),因為打齋供眾,要有一齋一襯(襯即錢),吃過午飯要大家念佛走出齋堂(念的是消災延壽藥師佛),至大殿前繞佛進大殿。這時有庫房副寺站在大殿門前,發給齋襯。當時因庫房零碎錢不敷,改發籌子,事後再拿籌子向庫房換取鈔票,這時並將大殿各處邊門關閉,派有專人,做把門將軍,不使有投機取巧者,偷天換日,一人可以穿門而過,再來前門領襯,一人只許一份,不許冒領雙份的,從我親手發給籌子,進來一人發一根籌子,如此發出有六千多根籌子。這是我親手所經過的事,親眼所見的事,一點不假,而不是傳聞不實的神話故事,你能夠不相信有此奇跡嗎?’筆者上面也曾說過,佛菩薩的神異奇跡,不是我們凡夫俗子可以心思言議得到的,如果拿維摩經中的維摩居士的丈室來說,一個方丈之大的小臥室,能容數萬人天,問疾聽法,一個大殿能容六千人又有什麼稀奇呢!上面說了一大篇,讀者一定要問:‘究竟這大殿有多大呢?’對不起,筆者只有一枝筆,請聽我慢慢道來。那個大殿子有九九八十一間大,高出文昌閣(即蓮池庵)四層洋樓,在國內並不算怎樣大,可是在今日的臺灣,筆者走遍了全島,也沒有看見有這樣大的大雄寶殿。全臺灣以筆者看起來,要以大岡山新超峰寺的大殿為最大,可是與普陀山前寺的大殿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不可媲美了。以現在的科學方法計算,就是八十一間大的地方,也容納不下六千人之多,何況殿中有三尊大佛,兩壁供有很大的三十二應身的觀音像,再除去香燈殿主的寮房,以及供棹樵磬蒲團等的位子,最多能容兩千人就足矣。然而事實上有六千僧人在大殿上繞佛跪拜,一點也不感覺到人多,所以大家才說它是一個鬆緊自如的神運大殿啊!



七 千僧齋羅漢應供


山中自古就有如此的傳說:‘凡是有齋主檀越來山,供眾千僧大齋,必定有一位羅漢降臨應供的。’不過羅漢來應供,大多是現比丘相,混雜在大眾僧人之中,凡眼不能識得罷了。民國十七年春天,有一位大心居士是江西 彭大融 先生,來山進香,他知道未成佛道要先結人緣;更知道在三寶門中要廣種福田。所以他誠懇的發出無上菩提道心,打一堂千僧大齋,廣結眾僧緣。真是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居然親遇羅漢,授他一尊古銅佛像,事後遍尋不見,所以他為感佛恩,撰一長文聯語,懸於大圓通殿以志感念。今將聯語及跋文抄錄於後:‘航海朝普陀,遍值齋供千僧,蒙老比丘,施我古銅聖像,想是應真阿羅漢;梯山禮大士,喜遊馳兩名刹,趨梵音洞,看他妙相分形,靈出趺坐紫金身。民國戊辰仲春月,奉皖省迎 江寺竺 老師尊之約,來斯進香,兼酬齋僧之願,飯僧後,念佛到大圓通殿,大融在門首,迎接諸僧,忽一老比丘交我古銅聖像一尊,仰目視人,弗見蹤影,想系阿羅漢現身示法也。特撰聯語懸於殿首,以志紀念,且供諸來客,發信願心,一誠有感雲。江西吉安縣皈依三寶弟子彭大融虔誠敬撰。’


寫到這裏,有人提議,要筆者將千僧齋的儀式說一說,使沒有到過內地的台省佛門中四眾弟子,多增一點見聞。可惜我的言鈍筆拙,也只有稍為說幾句以應某大德的心願。談到設齋供僧的由來,是始于佛世時目蓮尊者,為欲救拔他的母親脫離餓鬼饑渴火燒之苦,於 七月十五日 設齋供養諸大菩薩賢聖僧,以此功德,回向其母脫苦生天。後來各方的檀信居士們為了要超度先亡,或者植福延生,就到名山古刹的大叢林裏,打齋供養清淨福田僧。不過齋供的名稱也有各種不同,在本省有什麼‘紅齋’和‘香齋’的分別,在內地也有什麼腐齋(即豆腐齋)、平齋、上堂齋、千僧齋等種種不同,不過在普通腐齋、平齋和如意齋,沒有什麼重要,如果打到上堂大齋的話,就得要請本寺和尚(住持)上堂說法。在普陀山大香會期間(從 正月初一 到 二月十九日 )差不多每天都有幾堂上堂大齋。這是極普通的事。上堂齋的儀式簡單的如這次大仙寺傳戒期中所見的差不多。現在所要談的是千僧齋。


一個大香會期中,都有幾次千僧齋的。打千僧齋,小庵是不舉行的,就是三大叢林之一的佛頂山也還不方便,唯有前後寺才能舉行。因為前後寺的地方大,執事全,如果有一千個和尚來應供(有時多至六千人),必定要有煮飯的千僧大鍋。不然粥少僧多很是麻煩。打千僧齋通告的牌子,在三天之前,就要掛在前寺大門外,昭示全山僧眾,屆時來寺應供。千僧齋的儀式相當隆重,和尚上堂說法和齋主請法的那一幕,如皇帝上朝一樣的隆重莊嚴。請僧說法的這種敬師尊道的禮節,人見之莫不歎為稀有。先由客堂糾察師傅集合大眾師至法堂,知客僧引導打齋的施主隨至說法堂站立,由維那師鳴磬說:‘鐘鼓齊鳴往方丈迎請和尚!’到了方丈室齋主執香由知客師引至和尚前禮畢,和尚登座,齋主上香頂禮後,由知客師拈香禮拜,長跪合掌,代表齋主白詞,迎請和尚。大意是:‘仰白和尚!大慈忍聽,今有某省某縣某某信士,來山進香,為植福延生事,敬設千僧大齋一堂,供養兩序諸師,恭請和尚,上堂說法,普利人天。惟願和尚慈悲默然允許,下情無任,懇禱之至!’維那師呼‘末後先行’,丈室裏大鐘大鼓一齊敲,這時全班執事隨行,最前邊有兩面長幡大旗導路,跟著兩序大眾,和尚前面有兩隻提爐,有傳爐的侍者,和尚身邊有四個侍者,一人執說法的柱杖,一人執拂塵,一人捧缽,一人捧具,和尚身穿黃海青(大袍),批大紅祖衣,掛大念佛珠,嚴肅威儀,步至法堂,維那師鳴磬一下,停止鐘鼓,和尚禮佛升座,大眾唱香贊畢,這時有香燈師拈香展大具頂禮三拜,上去接侍者手中柱杖,四個侍者一齊下來,展具拜三拜,維那師呼:‘梵音龍象,當觀第一義’,和尚接過柱杖震地一下,開始說法,齋主跪聽。說法畢,維那師又呼:‘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呼畢,和尚下坐,齋主謝法,維那師說:‘鐘鼓齊鳴,送和尚回丈室’。然後佛前上供,和尚過齋堂應供,齋主拜齋,飯畢結齋後念佛,由和尚領班,齋主隨和尚後,千僧齊集,在大殿前丹墀裏繞佛。這時前後寺的知眾師、知客師、糾察師,全部出馬,各執各人應執的警策僧值的香板,四邊站定;又有好些巡照師各人手執藤條,往來巡查照看,看大眾師有無舉動輕乖,交頭接耳,有犯威儀。知眾客糾察師等,如大隊長一樣的指揮部下,巡照師執藤條維持秩序如員警一樣的負責,看樣子真是如臨大敵,莫不為之心驚膽懼,千餘人整整齊齊的在那裏一心不亂的念佛。繞佛畢,和尚進大殿向外站立,齋主跪在和尚前面合掌迎接眾師進來。大殿門口有人結緣散襯,簡單儀式如此。這雖不是正題,可是也不無有一點小補。老參上座們,固然不屑看這些家常便飯的話,可是一般初發心的菩薩,還是未見未聞,見此也可以做一參考。



八 千斤大鐘系草繩


提起這口稀奇古怪的大鐘來,在筆者未去普陀之前,就常常聽人說;‘普陀山有一口大鐘,七千餘斤重,是用一根稻草繩子吊掛在鐘樓上’,那時我也與一般少見多怪的人一樣的固執,認為這完全是騙人的無稽之談,胡說八道的神話,及至我到了普陀山進香時,有人提議到前寺看草繩大鐘,這時又引起我多年來不信的疑事,不過不久就可以有事實可見,存著狐疑不信的態度,隨著眾人同往。那個鐘樓位於神運殿的東南角,可惜該樓樓梯只能容許一人上下,所以在香會期間去看大鐘的人,每天前後相繼,擁擠不堪。上面有一位跛腳的香燈師,在招待客人,為香客燒香點燭,有時並為遊人解釋大鐘奇跡的故事,我們看他活靈活現指手劃腳地告訴我們說:‘這口大鐘有七千餘斤重,是清朝嘉慶十三年鑄的,你看:這麼大的一口鐘,是用一根草繩吊掛的,至今已近三百年的歷史了,你們諸位看奇怪不奇怪?’當時有一位軍官,也和我一樣的懷疑不信,並親自用手在繩索上抽下幾根草來看,果然真是草繩,這時事實勝於雄辯,不容我們不肯信了。鐘身的龐大,要比唐朝張繼詩中所說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那口大鐘要大得多了。洪鐘所發出來的聲音,雖不能說是:‘上徹天堂,下通地府’,可是較之其他寺廟裏千兒八百斤重的鐘聲,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我們大家都去拉動槌(槌是大木段子用麻繩扣掛的)叩鐘三下,有的人還給那位跛腳香燈師的香錢。雖然那個古老殘舊的鐘樓,已被那口大鐘吊得東斜搖搖欲墜,好像吃不消似的,可是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們,游山賞景的騷人墨客們,衝鋒陷陣的將士們,遠足旅行的學生們,還有研究科學哲學的學者們,都要來看看這口眾人所稱的‘草繩大鐘’,大家只有見而生疑,無法解釋此一疑團,恐怕這也不是科學所能解決的問題吧?



九 來意不誠退回原處


到了大香會期間,前寺香客進香獻燭者之多,真可以開設一間香燭店。雖然佛前燭臺不少,可是大批香客湧進來的時候,還是無法應付,這枝燭剛插上去,那枝燭又送了來,只有把未點完的燭拿下來,換上新來的燭,如此不斷的掉換下來的剩燭,每天都有好幾百斤之多。尤其是杭州的香客,和上海的香客,佛前供燭,都是一百斤一對,或五十斤一對的送進來,如果香船一到都有好幾抬是大蠟燭。放得下的人,看見香燈師把他的貢燭熄了,倒也無所謂,知道這是不得已的事,同時還有一句俗語,所謂‘心到佛知’,‘錢進山門,福歸施主’,只要出了錢,發了心,我的香燭交與殿主師,隨他燒香不燒香,點燭不點燭,總之我的心願已了。有一種不知進香意義的人,他的心就放不下了,看見人家把他沒燒完的香燭拿開,就有點不開心。


現在說一段香客進香,菩薩顯聖的故事:


有一個遠道來朝山的香客,因為他很有錢,所以買來的貢燭相當大,差不多有五六十斤一對燭,他到前寺進香時,正是進香的人最多的時候,香燈師忙著為香客點蠟燭,真是忙得不亦樂乎,這位香客把他一對大蠟燭,請香燈師點起來,剛插上燭臺不久,又有其他的香客將燭送來叫點,所以把這位香客的一對大蠟燭熄下來,擱放著沒點,再點其他香客的燭,因此這位施主就大大不滿意寺中的和尚,說和尚貪心,有意把他一對大燭不點,存下來賣錢。一怒之下就帶了隨來的小兒子回去,那知這個愛子,不幸在半途得病死了,這位先生也就無可奈何的買了一口棺材,把他的愛子裝了帶回家中埋葬。那知一到家中,看見這個已死的小孩子出來迎接他,這一來可把他楞住了!明明這個孩子同我去進香,在半途死去的,為什麼又活在人世仍然未死呢?這真可說是千古的奇聞。因此大著膽子問道:‘你不是隨我去普陀山進香的嗎?為什麼現在又在家裏呢?’兒子回答他說:‘那天隨爸爸回來,一走出山門外,就不知爸爸到那裏去了,我尋了好久,還是找不到您,正好遇見一個老人,承他把我送回來,我回來已經好幾天了’。他的爸爸這一來如墮進五里霧中,摸不著頭腦:明明這孩子已經死了,是我親手把他放進棺中,不知他什麼時候活轉過來的,還在我前面到家,我倒有點不相信哩,恐怕這是小孩變成小鬼來作祟我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帶回來的棺材打開看看,不立時便見分曉了嗎?於是當面教人把棺材開下來一看,那知棺材裏已經不是放的孩子的死屍,竟變成一對大蠟燭,這好像變戲法一樣的有趣,在那對蠟燭上還現出八個大字:‘來意不誠,退回原處’!這一來可把這位先生弄得既慚且愧,跪下來就拜禱不止。


原來這是觀音大士顯聖,從此以後,每年都買很大的蠟燭到普陀山進香,再也不和香燈師們爭論要點蠟燭不點蠟燭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