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8 〉




2009/11/02 09:23


問:請問法師:如何修止觀法門?其次第如何?初入門時,如何調身、調心、調息?


答:我給你說呢,也只是說一部分;我現在說,也是說一部分。你若真想要做這件事,你就非要拿出點時間來學習。我感覺《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它說的奢摩他,也還是說了一部分,你非要去讀天台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也可以、《小止觀》也可以;要讀《瑜伽師地論》的〈聲聞地〉,它說的比較完備,你夠用,你要用的時候能夠用,這樣才可以。當然初開始,也只好這樣子:請個法師來,請你給我講講止觀,只好這樣子。從這裡開始引發你的歡喜心,你再繼續地學習,慢慢地就把這個止觀的法門,把它圓滿地畢業了;那麼你就可以用,自己要拿出時間來每天靜坐,也只好這樣做。


有的人弘揚淨土法門是對的,因為今天我們漢文佛教徒,就是連我們出家的法師都在內,當然我說這話不好聽。這聞思修三慧,就是聞慧有一點;思慧也可能沒有、也可能有一點;修慧是沒有的。這樣子,什麼法門,你的程度都不及格,修什麼法門你都不及格。說是仁波切來了,這麼殊勝,我去學;你還是不及格。頭些日子我說過,我看一本介紹西藏藏傳佛教的書上,提到一件事,這個仁波切對我們漢人瞧不起,輕視我們漢人,為什麼呢?不要說人家輕視我,我就不高興,不要這樣,要反省我自己,我有什麼地方被人輕視?要想想自己,為什麼被人輕視呢?一定是有個原因的啊,要想一想自己。那麼我剛才這話就說出來了,你老想要佔便宜,人家要十年才把這件事做好,我要一天就做好,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我一天,我就能夠趕上你十年,這不可能的事情嘛!這就是令人瞧不起的地方,就是這樣子。另外呢,不認真的用功。人家傳授你一個觀音法門,傳授什麼什麼法門,但是你也不認真的用功,令他失望,當然他認為你這個人不夠程度、你沒有資格做我的徒弟,當然令人瞧不起的。


陳健民,你們知道這位上師吧!他在美國柏克萊那裡住,他的書上也多少提到這句話,就是西藏的那些仁波切,來到我們漢人的地方傳法的時候,也就是將就我們,就是這樣子這樣子,實在我們不太及格的。這個事情呢,這些仁波切到了美國去傳法,我感覺:美國人及格嗎?當然我們這裡通通都是華人,沒有美國人。


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來,初開始的時候接受印度佛教的是誰?是我們中國對於老莊哲學、孔孟之道有心得的人,因為他的智慧比一般人高一點,他能夠認識這是真理,他才能接受的。而接受了以後,他就能出家;像朱士行,加個朱字,實在這個人是出家人;像道安法師、慧遠法師,那個時代有很多傑出的漢人,在佛教能發心用功修行,使令後來的中國佛教就發展起來。今天的美國人,這種我看沒有,到現在我還沒看見;也許有,我沒看見。所以仁波切到那個地方是滿意的?所以就是末法時代了,要承認這一點。但是不能說都是這樣,也有些人是例外,他也能用功修行,也可能是有。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你學般若法門也好、學念佛法門也好、你學習陀羅尼法門也好,你一定要放下一點;你放下一點,你才能有時間學習。我現在這個程度,我放不下;是的,放不下。但是你能夠用功修行,你的智慧提高了,就能進一步地放下;你再用功修行,智慧提高了,又能夠放下一部分,逐漸逐漸地就完全能放下,就能修學聖道了。我頭些日子,我曾經說過:如果你得到初果須陀洹的時候,不怕死;死都不怕,還怕什麼?因為他修止觀,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現前的時候,沒有死亡的問題,所以他不怕;當然也沒有老病死的問題,他那止觀現前的時候,所以他不怕。而我們現在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就是智慧不夠,總感覺那件事很重要,我不能不做;而對於這個修學聖道的事,好像不是那麼急需,不急需這件事。


但是我在想,年紀越輕越好,年紀越大越有問題;這還顯著的,這個記憶力有問題。等到記憶力差勁了,你修那個法門能修得好?修那一個法門都修不好。你要靜坐,這個「念」一定要強,靜坐就容易好。你常常靜坐,念也會增強、念力會增長,那麼久了就會得定了,所以得了禪定的人,是過目不忘的人。我們說阿難尊者,他聽佛說法能背下來;其實那些阿羅漢通通都是能,但是阿難尊者是多聞,他聽得多,其實那些阿羅漢也都是一樣的。雖然沒有這個文,但是我們可想而知,他們的記憶力好;阿羅漢因為他心清淨,心裡面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他入定是心清淨、出定心也是清淨,世間的塵勞不能污染他,他一入定的時候的確就是這樣子:寂然不動。


「寂然不動」是中國話,是《易經》上的話。《易經》那句話,印順老法師解釋,實在指什麼說的?指烏龜殼說的,烏龜殼是寂然不動而能通天下之故;那就是你來卜個卦,就能知道世界上的事。現在說聖人修禪定,不是這個意思;那是應該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應該這麼說,能通天下之故,應該是這麼說。所以聖人得了禪定以後,他的記憶力是特別強的,他若想把《華嚴經》背下來很容易的;不像我們,這麼多要我背,頭疼;還沒有背,心裡就感覺難。但是你若常常靜坐,得了禪定,這件事不是難事。


問:何謂「即相用、離相用」?


答:這兩句話從那來的,我不知道;但是要解釋這句話呢,那麼我可以解釋。譬如說是我們讀《普門品》的時候,譬如說有火災了,我們念觀世音菩薩,這火就滅了;但是我們沒有看見觀世音菩薩,這火就滅了,那麼這可以說是「離相用」,觀世音菩薩沒有現相、沒有現身,但是是發生了作用。當然《普門品》後面一段:「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那麼就是現出身相來,發生作用,那麼就是「即相用」,可以這樣說。


第二個解釋:「離相用」,是說這個人得了聖道,他學習佛法、得了聖道了,他心能離一切相。我們凡夫不能離一切相,心裡總是有相,不是有貪的形相、就是瞋的形相,各式各樣的虛妄分別,都是有相的,不能離相;聖人呢,他心能離一切相,他和凡夫不同。但是聖人這樣離一切相的境界,他能發生作用;像觀世音菩薩,他能夠廣度眾生、弘揚佛法,這是「離相用」。我們凡夫不能離相,我們在一切相上活動,也能發生作用,當然這是苦惱的作用。所以「即相用、離相用」,可以做這兩種解釋。


你就是「斷章」啊!從那一段文裡邊,拿來這麼兩句話要我解釋。但是這兩句話在那段文上,前文、後文要能相合,這個我就不知道了。


問:常聞道:現今世人修禪定是很難成就的,唯有念佛法門能讓我們即身成就。請老和尚開示。


答:「念佛法門能讓我們即身成就」,這句話要打折扣,我認為能念佛成就的人不多,因為什麼成就不多呢?第一個困難,你不能一心不亂。你念佛的時候,一心不亂嗎?我看不容易。就是連我們出家人也都不容易。你臨命終的時候,能心不顛倒嗎?所以念佛能有成就的也不多。但是還是可以念佛,雖然不能一心不亂,你還是念。臨命終的時候,可能沒能心不顛倒,但是你還是念佛好,因為你可以栽培善根的,還是可以念;倒不因為我不一心不亂,就不念佛,這又是不對的。你現在說念佛能讓我們有成就,修別的法門不能有成就,你是這樣對比,但是我的看法呢,念佛,我贊成念佛;我也贊成:你不能一心不亂,也可以念佛,我還是這樣同意的,同意這件事。但是你用這個話來對比,「修別的法門就不能成就」,也不對! 我認為:不管是你念阿彌陀佛也好、你修禪也好,要放下一點;你想要成就,要放下一點,把世間上的事情看輕一點,放下它,然後你念佛也容易有成就、修禪也容易有成就。你若世間上的事情完全不放下,你念佛,我認為也不容易有成就,修禪定也不容易有成就,我的看法是這樣子。所以你不必說「念佛就能有成就,修禪沒有成就」,不是這樣說法。就是你放下,就可能會有成就;你不放下,念佛也不容易有成就,也是不容易有成就的。


我聽濟濤法師說一件事,濟濤法師在志蓮淨苑講過《比丘尼戒》;這個志蓮淨苑的人,可能年紀稍大一點,可能會知道這件事。濟濤法師是個什麼身份呢?東北有個土匪就是張作霖,做了東北王,他的部下,一個將軍,這個濟濤法師是給他做副官的。做副官的時候,這個將軍後來就下台了,下台以後就在北京住,聽慈舟老法師講《華嚴經》三年,然後他在家裡就念佛,到廟上聽慈舟老法師講《華嚴經》,就這樣三年;三年圓滿以後,他預知時至,念阿彌陀佛往生,這個將軍。就是要放下就可以,不放下不行。


「修禪定是很難成就的」,這句話我同意一半,不是完全同意這件事。同意一半是什麼呢?是不容易成就,這叫同意一半。另外一半,就是你要放下,塵勞的事情能放下的話,你能夠認真地學習這個法門,就是學習止觀,認真的學習,那還是有希望能成就的,不是不能成就,我的看法是這樣子。


當然,我承認一件事,就是什麼呢?我們今天的中國佛教,漢文佛教,思想混亂。佛教現在情形是自由太過頭了,自由得太過頭了;當然我說這話就是得罪人了,就是說一些話不好聽。有這種條件領導佛教可以走上興盛之途,但是他不這樣做,他不做這件事,不真實地做一些弘揚佛法的事情,不做;做一些邊緣的事。我們沒有這種能力的人,當然是不能做,你有能力他也不做,這樣的情形使令佛教的大環境不適合修學聖道,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我說這話是不好聽。


雪峰禪師那裡,有一千五百人跟他學禪;我們今天讀他的禪師語錄,心裡面生大歡喜,真是大善知識,他說出來的就是佛法。趙州禪師,非常利根人啊!黃檗禪師,他座下有五百人跟他學禪。有那樣的大環境,你去學習佛法,那他就順,他適合這件事。我們今天的佛教,是怎麼回事兒啊?是怎麼一回事兒啊?我們今天佛教,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問:學了佛,心清淨了、身體好了、身輕了,覺得有少許超越,應怎樣做呢?


答:「學了佛,心清淨了、身體好了、身輕了」,你這個「身輕了」,你也說得很含蓄,可能是修奢摩他有一點的相應;修奢摩他有點相應,身體就輕,不感覺重。常常修,你心也清淨,這貪瞋癡就是減少了。我們人的身體不健康,雖然是天氣凍或者吃東西有問題,實在是我們生出貪瞋癡的煩惱傷害我們的健康,也是很多的。人的身體的健康,就是你若心清淨,也是個因緣;你不要吃毒,你吃的飲食裡面沒有毒,也會身體健康。就是你若有智慧呢,也令身體健康;身體不健康,自己的愚癡也是個問題;吃東西也是包括在內,我們吃了毒,還認為是營養,這就是愚癡嘛,實在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心清淨」,我不知道你的心清淨到什麼程度?


「現在覺得有少許超越,應怎樣做呢?」姑且這樣說,假設你說「學了佛」;你怎麼樣學佛,你這上沒有說。假設你是坐禪,你學禪;我主張學禪,學如來禪,不要學祖師禪,祖師禪不可以。當然我這話也是問題,「你是老幾,你可以說祖師禪不行?」也可能這樣呵斥我,也是可以的。但是我認為:祖師禪是不行的,要學如來禪好。學如來禪,就是修奢摩他,又修毗缽舍那,這樣子逐漸地心清淨、身清淨、口清淨。那麼以後怎麼辦呢?繼續修奢摩他、毗缽舍那。


我們中國佛教說《阿含經》是小乘佛教,在天台智者大師不是這麼說;天台智者大師說:《阿含經》是三乘共學。大乘佛教學者、小乘佛教學者,都應該學習《阿含經》。智者大師沒有說:「這是小乘佛教」,智者大師沒有這麼說。在《雜阿含經》裡面說到:阿難尊者請問舍利弗尊者:怎麼樣才能夠得初果?舍利弗尊者說:就是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乃至如病、如癰、如箭;就是剛才我們經上說的這樣子,這《阿含經》也是這麼說,就這樣子可以得初果。《阿含經》說得初果以後還怎麼修行呢?得了三果以後怎麼修行呢?得了四果以後還修行不修行呢?舍利弗尊者說:得了初果以後,也還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病、如癰、如箭,就是這樣子。得了阿羅漢道以後,還是這樣子,還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當然也是有奢摩他的止,又修止、又修觀,修觀、又修止,還是這樣修行;得了阿羅漢,你這樣修行以後,還是繼續有進步的。


所以你這問我:「覺得有點兒超越,應該怎麼樣做呢?」要繼續這樣修行。當然你怎麼樣修行,你也沒說。就是修四念處、修八正道、修三十七道品,繼續這樣修行,就是有止、也有觀,有觀、也有止,就是這樣修行。當然有的時候,我這幾年感覺到很順,忽然間有業障了,就是還有這種事情,所以也應該拜懺,懺悔。有因緣的時候,也可以利益別人,利益同梵行者、饒益同梵行者,應該這樣做。


問:佛教沒落的問題,是因為未能現代化。緣起性空的道理,在科學上已可尋找到一些線索,而且更具體;由此看佛教,似有不及。同意法師的說法,請說更多止觀法門。


答:你同意我的意見,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你說是「佛教沒能現代化」,我不認為這件事是一個好事。現代化是在家人……,什麼叫做「在家人」?就是在欲裡面生活的人,他希望欲的境界能現代化,就是這種境界;但是佛教徒不是這個意思的。佛在世的時候,二千幾百年以前,那時候按現在說,那是落後的境界吧!但是那個時代得聖道的人特別多,而現在是現代化,得聖道的人不多。「佛教沒有現代化」,你這句話,你要重新考慮一下。佛教沒有現代化?這不是現代化嗎?社會上的大學都用電腦來讀書,現在佛教也是這樣子,佛學院裡面都是用電腦的,也是這樣子,也是用這些媒介物,也是這樣子讀書的。


這位居士他不知道我的事情,他每天就好意地給我介紹,但對我的事情不是太懂,請你不要介意。我辦兩個佛學院,一個男眾佛學院、一個女眾佛學院,也是現代化,怎麼現代化呢?我在男眾佛學院教課的時候,同時就有錄影帶、錄音帶,就是用電話線,也是電腦,就傳到女眾那裡,她們同時也可以聽課;在女眾那裡講課呢,男眾也同時可以聽課的,這是現代化,是不是?也是現代化的。


我感覺到,我們佛教徒用的精神、時間,把時間用在聖道上不多,把力量用在聖道上也不多,用在相似的境界,與聖道相似的事情裡太多了,時間、精神和財力用在相似的事情是太多了,那些事情就是現代化,我來看就是現代化;把這個精神都用在那上去,少部分的時間和精神用在聖道上。但是我們看佛菩薩,我們讀這《大般涅槃經》、讀《阿含經》、《般若經》看出來:我們全部的精神、時間都用在聖道上,你今生能得不得聖道,還不一定啊!若用少部分的時間來修學聖道,那能成功嗎?我認為很難,很難成功。所以你說「佛教沒落的問題,是因為未能現代化」,不是,不是這個原因。


佛教沒落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懈怠,就是不能夠拿出來時間,真實地、深入地學習佛法,不能這樣做。第二個就是名聞利養,為名聞利養所迷惑,在這上用功夫。也可能是為現代化所迷惑,那麼就沒有精神來真實地學習佛法,所以佛教就是衰弱了。第三件事,就是多數的佛教徒……,其他的佛教徒也可能不要緊,但是我這話又是不好聽了,佛教的領導人沒有正知正見,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佛教的衰微就是在這裡!當然我說這話,可能有人會罵我了,倒不至於請律師控告我,但是實在是這個原因。我初出家,我是聽你的招呼嘛,你領導我這樣、這樣子的嘛,所以我的責任不大,是這領導人有責任。


所以你說是「佛教沒落的問題,是沒有現代化」,不是這個意思。當然我今天是想到那裡,我就按我心裡想法這樣講,當然這是會引起問題:不過過幾天我就走了。「你以後不可以再來;我下令,不准你入境」,有可能會這樣子,但是不來就不來,我沒有關係,我不來也可以。所以佛教衰敗的原因,還是思想問題,就是沒有正知正見,就是這個原因;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佛教還有一個問題:這個人明知是邪知邪見,但是大家不能說他邪知邪見,你不能說;你若說的話,「你這個人嫉妒障礙!」所以不能說,還不能說。你看這個問題就是這樣子,但是他呢,很多人相信他,就是這樣子;那麼就是「一盲引眾盲」,就是這樣子,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佛法衰微這也是個原因。所以從這些事看出來一件事:我們能夠生在有佛住世的時代,真是太吉祥了,是有善根了,這才是有善根。我們中國佛教在南北朝的時候也比較好,隋唐的時候也還是有很多高僧,也還好,但是逐漸逐漸以後就差了,差一點。


問:生意場上的佛教徒,如何面對貪瞋癡?


答:這要增長智慧,用智慧來調伏貪瞋癡,就是可以了。如果你不能夠在佛法上取得智慧,你還是用你原來的思想,這個貪瞋癡是不能變動的,所以就是沒有時間,我沒有時間去學習佛法,那怎麼面對這件事呢?只好拿出一點時間,學習佛法來增長智慧,這個貪瞋癡就會降下來。「漢賊不兩立」,就是你的智慧和貪瞋癡是不共存的!有智慧的時候,貪瞋癡就會低下來;貪瞋癡高起來,智慧就會低下來,就是這樣子。怎麼樣面對這件事呢?只有增長智慧,提高自己的智慧才可以,別人不能強迫你;任何人不能強迫你:「你不要貪瞋癡」,這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的智慧增長了,「哦!我這樣是不對的」,才可能會改變;只有用智慧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沒有智慧不行。你說是生意場上的佛教徒,不是在生意場上的佛教徒,亦復如此,非要是增長智慧。智慧從那裡來呢?就是從經、律、論裡來,別的地方不能有智慧。


問:如父母接觸邪魔外道,做子女的應如何處理?


答:這件事可以那樣:你一定對父母要孝順、恭敬、尊重、讚歎父母,把子女和父母的感情提高,要這樣做,這是第一個。第二,你要努力地學習佛法、增長智慧,然後去和父母講道理,有可能會影響他。如果你和父母的感情破裂了,你感覺有道理,「你這樣做是邪魔外道,不要跟他去學,那是邪知邪見」,你這樣呵斥他,這件事完了!你這樣說話,它不能有效了。所以怎麼樣處理這件事?你和父母的感情要維持好好的,要對他孝順、恭敬、尊重。他對你有愛,你對他有愛,然後利用這個愛來調整他的邪知邪見,要這樣子。但是你這裡面要有智慧,還是你要學習佛法,你要有智慧才可以;你光是有感情,你沒有智慧,這件事辦不到。他那個不對的地方,你不能說,你不會說;你說得不合適,那就不行。「應如何處理?」我認為就是應該這樣處理。


問:勸他們不要接觸,還要罵人;不認他們做父母,又好像不孝。


答:是的,你不可以不認他們做父母,不可以這樣。你要特別地孝順他,和他維持好的感情,而且說話的時候,不要在大眾裡說父母的不是,要私下裡,溫和的,溫柔的態度、恭敬的態度,要說道理,這樣才可以;不這樣不行。你說:「你邪知邪見,我告訴你正知正見」,是對的嘛!不!你這個方式要注意,而且說話的態度、你說話的智慧,你都要注意。同樣是這句話,但是有智慧的人說出的話就好聽,人家容易接受;你說的話有道理,但是那句話說得不行,說的有一點……那個味道不對勁兒。譬如說麵條也是麵、饅頭也是麵,但是有時候歡喜吃麵條,我不歡喜吃饅頭;我不歡喜吃麵,我歡喜吃飯;我歡喜吃辣的、我歡喜吃酸的。這些飲食,人是非要吃不可,但是調的味道要調得好,他就歡喜吃。所以你講的是真理,但是要加上一點調味品,也就好吃一點。


所以雖然是我的父母,我對他呢,你要注意這些事情才可以。若是特別高明的人,那又不同。理智特別強的人:我們看歷史上唐太宗這個人,理智特別強,和一般人不同,和這個明太祖不同。明太祖這個人,雖然他是做過出家人,其實他那個出家人是不標準、不合格的,他就是一煩惱了就殺人了,這個明太祖;但是唐太宗不是,唐太宗很有理智。所以同樣是人,有的人理智強、有的人重感情,不是一樣的。我的父母是那一類型的人?你也要知道才可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