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5 〉




2009/11/02 09:11


所以你看見一個人,看見一件事,你認為它是真實有,你在這裡生滿意、生貪心,或者生瞋心,你就可能會造罪,也可能會做功德。所謂做功德,在佛法上講,就是那裡邊也不是純是清淨的,還是有過失的。譬如說這個人是有好心腸,做了一些功德,將來就是得果報是個大富貴的人,這件事是人所歡喜的事情,是人所羨慕的事情。「啊!我願意做皇帝」,是這樣子嘛!做皇帝,這是好事嗎?不見得!做了皇帝的時候,也和我們一般人一樣,我歡喜的時候,我推行這個政策,我若是不歡喜的時候,我就推行另外一個政策,也可能去傷害老百姓,也可能利益老百姓。利益老百姓,當然這可以說是功德,若傷害老百姓,就是有罪過了;和我們一般人一樣,我們歡喜的時候,可能做好事,若不歡喜就做惡事,這是一樣嘛!


在佛法上講呢,你歡喜的時候,你不高興的時候,你做惡事也好、做善事也好,做惡事、做善事,這件事幹什麼?就是流轉生死的動力。你做好事,也是在生死裡生活,不過可能在人間、天上;你做惡事,就到三惡道去生活去。到三惡道去生活,也不是永久的,因為你做惡事的時候,你那個力量有一萬年的力量,就是一萬年在三惡道裡面生活;到了一萬年的時候,這個力量結束了,那麼就從三惡道出來了。說我做好事,我沒做惡事;你做好事,那麼可能會有一千萬年的功德,或者在人間,或者到天上去,可能從天上又回到人間,從人間又到天上,總而言之一千萬年過去了,就結束了。結束了以後又幹什麼呢?就是還有其他的業力,又發生作用了。


我感覺世間上的人,很難說這個人純是惡,不是的,不能說這個人完全是惡,他也會做善事的,惡人也會做善事。說是做善事的人完全是做善事嗎?也不是,他也可能做惡事,也可能做非法的事情。所以人的心裡面,也有罪過、也有功德,功德也不是一樣,也可能做了很多的功德;罪過也不一樣,也做了很多的罪過。但是其中一樣,在這個時候它發生作用;這個罪過發生作用,變成一條毒蛇。但是牠毒蛇結束了以後,就看其它的罪業或功德,有什麼因緣,也發生作用。他到了天上去了,到了色界天、到無色界天,是很好了,但是他那心裡面有很多的罪過,他天上的功德果報結束了,又跑到三惡道去了。你看那個人在三惡道裡變成一條牛了,變成毒蛇,你不可以輕視他,他可能會出過家的,在佛教裡栽培過善根。他那個果報,那個毒蛇或者一條狗結束了,他又來到人間了,就是這樣子善、惡,這樣流轉循環,就是沒有個完,沒有完的時候。只有遇見佛法了以後,你在佛教裡面栽培善根了,這個時候這個生死流轉的事情有結束的一天,才有結束的一天。


所以現在說,不管你是天上的果報、人間的果報、三惡道的果報,都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在佛法上來觀察,就是它的本性,離開了因緣看那件事的自己的面目,是空無所有,是無所有的。你這樣子觀空的時候,這裡面也沒有好、也沒有壞、也沒有醜陋、也沒有美麗,在這裡使令我們心就不動了,心就不動心了。不動心了,我們的貪心就不生起了、瞋心也不生起,這個邪知邪見各式各樣的煩惱都不生起了,就使令心清淨了。所以作如是觀有這樣的好處,你不這樣做,你的煩惱沒有辦法能停下來的。


我剛才看那個趙州禪師的語錄,「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徒勞念境」是什麼?說我這一坐七天,我靜坐一坐七天不用放腿子,我心裡面寂然不動、明靜而住。不要說坐七天,你坐一萬年的話,你心裡面能不動,有這麼大的禪定的力量;但是你不明白「玄旨」,不明白真理,你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你問題還不能解決。那麼趙州禪師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是符合佛法的,和佛的意旨是相合的。就是你需要修奢摩他的定力,同時你還要修智慧,觀察諸法是「寂滅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還需要這樣觀察,這就是「玄旨」。你不明白玄旨,有定力還是不行的。


譬如天上的人得了色界定、無色界定,這個禪定是很高了,但是他還是有時間性的,到了時間的時候,那個禪定就結束,沒有了。沒有了,又跑到欲界來,也可能跑到三惡道去,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他沒能見到真理,沒有智慧,沒智慧就不能斷煩惱;不能斷煩惱,他就在生死裡流轉。所以這個「觀色寂滅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有這樣的作用,使令我們心清淨,能消滅一切煩惱,消滅一切煩惱就是聖人了,所以應該這樣觀察。我們說這個阿羅漢,這些歷代的高僧有修行,怎麼叫做有修行?就是這麼回事啊!就是他心裡面有止觀的功夫,他能「觀色寂滅離」、受想行識寂滅離,他心不為這一切虛妄流動的境界所污染,他心裡面寂靜住,能這樣子;就是這樣修行來的。


我剛才說這個趙州禪師,說他一個故事。他有一個侍者叫文遠,文章的文,遠近的遠,遙遠的遠,叫文遠法師;是給趙州禪師做侍者的人。這一天趙州禪師從那邊過來,看見文遠在那兒拜佛。趙州禪師說:「你在這兒幹什麼?」說:「我在拜佛。」「拜佛做什麼呢?」「拜佛是好事嘛!」那麼趙州禪師說:「好事不如無。」我們平常的人,我們若聽見這句話,我們可能:「好事不如無,好事沒有,就好事也不要做;壞事不要做、好事也不要做」,我們可能會這樣想。但是趙州禪師不是這個意思。「好事不如無」,就是這上面說的「觀色寂滅離」的意思。你在那兒拜佛,雖然是好事,但是在「觀色寂滅離」的立場來看,你心裡在那裡動,還是取著。「有個佛我在禮拜,我能拜佛」,你還有這種心情啊!有這種心情呢,還是有問題的。若是你能觀察佛是因緣生法,佛也不可得,也是畢竟空的,觀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識也是畢竟空的,這裡面能禮所禮性空寂;這個性空寂是個第一義諦的境界,與第一義諦相應的時候,這就可以轉凡成聖,可以斷煩惱。所以,「好事不如無」,是這麼意思。


所以這個地方呢,我們讀《金剛經》和《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理是相同的,所以「觀色寂滅離」。這個「寂滅」,「寂」這個字是寂靜的意思。寂靜的那一面,就是流動;流動的,就不是寂靜的。這個寂靜裡面是沒有動亂的境界,所以叫做「滅」。寂靜的相貌裡邊沒有動亂,所以叫做「滅」。現在是觀察這個色,我們肉眼所見的這一切色,是動亂的境界,這老病死的境界,生滅變化的這個境界;觀察它的本性是畢竟空的,這裡面就沒有這些老病死的境界了,所以是寂滅的,所以叫做「觀色寂滅」。


「離」,就是剛才說了,這個色是由因緣有的,有這樣的因緣就是這樣的。你若吃了毒藥的時候,你的身體是怎麼反應?你若吃了營養的時候,身體怎麼反應?這都是由因緣來決定你的身體的健康,或者是死亡的境界。現在要「離」,離開了因緣的時候,是什麼境界?無有少法可得,是畢竟空的;所以觀察這個「離」。說這個「離」……,直接說「寂滅」,也同樣是通達色是畢竟空的,猶如虛空、無有少法可得。這個「離」,就是離開了因緣的時候,單獨的、獨立的看這件事的面目,也就是畢竟空的;沒有因緣的時候,什麼事也沒有,就是這樣觀察。當然這樣觀察,不是我們用話來講,只是說空話,不是這個意思;是在禪定裡面作如是觀,這件事並不是很難的事情,不是個難事。


我在想,我們今天的佛教徒為什麼不想修止觀呢?不修止觀呢?當然有其他的種種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對於佛法學習得不夠,得少為足,就不想深入地學習,反正我對付能講就好了。人家需要請我講,我能講就好了;我也可以對付寫文章,寫出個報告來,能這樣就好了,知足了,到此為止了。那你就不行,你若想要「觀色寂滅離」,觀不來、做不來。你若是能深入地學習,並且究竟怎麼樣修奢摩他的止、怎麼樣修毗缽舍那的觀,要深入地去學習。


我現在說話,有可能又開始有過失了。我看這《楞嚴經》的講義,圓瑛老法師《楞嚴經講義》,我讀他的講義的時候,看見那上面有一大段,我想各位也可能會讀。我們現在這是香港的地方,這個地方,以前海仁老法師,我們稱他為楞嚴王,我想你們各位比我更清礎,很多人跟他學《楞嚴經》。我以前在香港的時候,我也講過《楞嚴經》。圓瑛老法師在他的講義上說出一件事來,什麼事呢?他是在天童還做過方丈的,在做方丈之前,他就是寧波天童寺那個天童寺住過,和太虛大師同時在那兒住的,是跟八指頭陀,那時候八指頭陀做住持;這還是民國初年的時候,袁世凱時代。他說他靜坐的時候所成就的境界,說那個境界;我一看,喔!那是未到地定的境界嘛!但是我現在姑妄言之,這個圓瑛老法師是我們中國佛教很有名的一位大德,我現在姑妄言之,他對於天台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沒有讀過,我有這個感覺。也可能我說錯了,我是有這個感覺,他沒有讀天台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所以他對那個感覺他不是太明白,那麼就是得到這個境界。


我們若是在《俱舍論》上看,或者《瑜伽師地論》上看,你若得了未到地定的時候,你修四念處的話,那很容易就得聖道了。未到地定就是奢摩他,就是止,達到這個程度,你若能夠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不要說這是小乘,這是通於大小乘的。小乘佛教學者這樣修四念處,大乘佛教學者也可以這樣修。所以現在這個文上說:「應薩婆若心,念色無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無我,念色如病如癰」,這是《大般若經》,《大般若經》也是這樣講嘛!就是大乘佛教學者也可以這樣學習。這個法門是三乘佛教學者共同修習的法門,不是說「這是小乘」,不是這個意思;大小乘是根據你有沒有大悲心來決定的。你有大悲心,你就是大乘佛教學者;你沒有大悲心,但是也想得涅槃、厭離生死苦,能夠想要得涅槃,能這樣修學聖道,你就是小乘佛教學者。若是我們大悲心也沒有發、出離心也沒有發,那你是老幾呢?你是不是佛教徒呢?


我剛才說了,我們現在中國漢文佛教徒,就是也有人歡喜學習佛法,但是得少為足,修學聖道修不來,修止觀修不來,只好念阿彌陀佛了。念阿彌陀佛也是好,但是呢,我們今天的佛教就是這樣子,你對今天的佛教,你滿意吧?我們今天的佛教徒的情況,「我們就弘揚念佛法門」,對的!你滿意吧?你滿意不滿意?所以我的想法,當然是各適其適,你願意念阿彌陀佛,好!你願意念陀羅尼咒也好,願意學密也好,願意念佛也好,你願意學天台、華嚴,那一個學派都好;但是,如果你若願意佛法在這個世界上興盛的話,還是要弘揚佛法的《大般若經》,學習這些高深的經論,使令佛教徒的智慧增長,不要糊糊塗塗的這樣子;我認為這樣比較好。當然也不妨礙念佛嘛!我昨天也想,但是沒有說。


我們若常常修四念處的話,你根據《阿含經》修四念處也好,你根據《大般若經》修四念處也好,修四念處是怎麼回事情呢?就是修奢摩他,令一心不亂;修毗婆舍那,令心不顛倒。你能夠心不亂,而不顛倒;我昨天也說了,《阿彌陀經》上說,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你還能夠念阿彌陀佛的話,那麼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了。那麼我們修四念處的時候,不是在臨命終的時候,你生存的時候,你心不要亂,而心不顛倒;當然臨命終的時候,也是一心不亂,也心不顛倒,也是這樣,那麼不就是能往生阿彌陀佛國了嗎?所以我們學習般若法門與淨土法門無衝突,沒有衝突,而且能幫助你成功,你決定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不是很好嗎?


說是:「我就念阿彌陀佛,我別的經論都不要。」這樣說,當然有的人沒有條件學習佛法,你讓他學習《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那可能有困難,那只好不學;但是若有因緣、有條件,你應該學。如果你這樣學,你也可以自利,可以自己修學聖道,往生阿彌陀佛國去。若有因緣呢,也可以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不是很好,自他兩利嘛!說:「我不學!」我認為……,我有一個想法,如果是大家都不學習經論,只念阿彌陀佛的話,將來念阿彌陀佛的人就沒有了。因為什麼呢?能弘揚淨土法門的是誰?是法師,是講經的法師才能弘揚的。講經的法師怎麼來的?是要學習經論才能做法師的呀!


我們凡夫的境界,嫉妒障礙,不高興別人走運氣,總是破壞人家,你倒楣我心裡歡喜,這是凡夫才是這樣子。佛法不是!佛法,不管你念大悲咒,念咒,於學習經論有幫助,於學習禪定也有幫助。「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這句話就表示念大悲咒可以幫助你得三昧,還可以幫助你得辯才。你看,是合的嘛!這個密和顯是合的,不衝突,並不衝突啊!衝突是人的問題,不是佛法有問題,不是法有問題。我現在說話離題了。


我們在家居士,對於佛法有歡喜心,要皈依三寶,已經信佛十幾年、二十幾年了,「我皈依佛、皈依法、我不皈依僧」,這話說得一定是有道理,不然為什麼說這句話呢?你可能認為這句話有道理,我認為沒有道理。那麼這句話怎麼知道沒有道理呢?我知道這句話沒有道理。第一,知道這個居士懈怠,他不學習佛法,會說出這種外行話。「你不皈依僧」,你怎麼能說這種愚癡的話呢?怎麼可以說這種話呢?我們看那個經論上的解釋,佛、法,佛是大慈大悲、大智慧,是聖中聖,我是五體投地恭敬。你如果這樣子,當然我們可以說:「你很好,有誠心。」但是若在佛菩薩來說,你的資格很淺。你若這樣認為佛菩薩,你的資格還是很淺的;這個不說了。法是經論,這是大般涅槃,這是法。什麼是僧?什麼是皈依三寶:佛寶、法寶、僧寶,什麼是僧寶?文殊菩薩是僧寶,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菩薩,這一切得聖道的大菩薩都是僧寶;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摩訶迦旃延尊者、畢陵伽婆蹉尊者,這些大阿羅漢都是僧寶。你相信佛法幾十年了,「我不皈依僧寶!」你這句話對不對?你輕視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你輕視地藏菩薩啊?你敢輕視嗎?說是:「我不皈依僧寶,不是指這個說的,我指凡夫僧說的。」也不應該說這句話,你不要輕視凡夫僧。


當然,僧寶,這個「寶」指聖僧說,不是指凡夫僧說的;但是凡夫僧也不可以輕視的,就算是他犯戒,你也不可以輕視他呀!有什麼道理不可以輕視呢?他在佛法裡面,我們不要說是那麼理想,他在佛法裡面他受戒了,他受過戒,他也學過經論,他每天上早課、上晚課,在佛法裡面有幾十年的栽培的。有幾十年的栽培,有什麼事情呢?有什麼事情?他決定會得聖道的,這個人,是沒有疑問的;就像做惡要得惡報,道理是一樣的。他在佛法裡面栽培聖道的善根了,不管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千生、萬生以後,決定可以得聖道。你可以輕視他嗎?不可以輕視的呀!所以說「我不皈依僧寶」,這句話不合道理。為什麼他會說這句話呢?我剛才說,他懈怠,他沒有真實學習佛法,他不明白這件事。你不要只看一時,只看今天,不要,你要看遠一點。我再說一個故事;這一品是沒有辦法講完的。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做生意的人,到遙遠的地方去做生意。做生意,走的時候,不是少數人,就是組織一個團體到遠的地方去。可是帶了一條狗,當然是歡喜這個狗,才帶這條狗嘛!走了很遠的地方;當然古代和現代不同,現在是坐飛機、坐車,古代的時候頂多是坐車,或者是徒步走。那麼到一個地方,大家要休息了,他帶了很多的肉,帶了這些飲食的東西。這人休息了以後,這個狗必是餓了,也可能是牠聞這個肉的味道,牠就偷偷的把這肉吃了。這些生意人睡覺醒了要吃東西,一看被狗吃了,心裡面就憤怒了,就把這個狗的腿打斷了,就棄在曠野裡面,丟在那裡不管了,然後這些人都走了。我們凡夫人,有的時候愛、有的時候恨;愛的時候對他很好,若恨的時候也不得了。所以,人真是很靠不住的呀!很苦啊!本來我不願意看報紙,但是我還要看報紙;看了報紙,看見了很多事情,也就是眾生世界的眾生相,哎呀!真是太苦了!我們不要細說了。


這時候,這些商人走了,那狗腿被打斷了,也不能走了,就多少天餓在那裡,但是還沒死。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舍利弗尊者也有慈悲心;阿羅漢也可能他完全不睡覺的,夜間也不睡覺、白天也不睡覺的,但是他就是入定。不入定還不行,不入定就得要睡覺了。他入定的時候,他就在禪定裡面觀察,看看有什麼樣的眾生,我應該去度化他去。一下子,這個天眼通就看見這個狗了。哎呀!這個狗很可憐,餓了多少天了,心裡很苦惱。那麼舍利弗尊者就去托缽,去化緣,化了一缽飯;舍利弗尊者有神通,屈伸臂傾,一下子就到狗這兒來了,給牠飯吃。這狗一看有飯吃,心裡很歡喜,然後舍利弗尊者在狗的耳朵那裡說多少佛法給牠,然後這個狗就死掉了。


死掉了,舍利弗尊者入定一看,這狗到那兒去了呢?喔!在一個城市裡一個大婆羅門家,變成人了。過了兩三年吧,那麼舍利弗尊者就到這一家婆羅門找他來了。這婆羅門說:「阿闍黎!你的年紀這麼大,沒有收徒弟,只一個人,沒有帶徒弟呢?」舍利弗尊者說:「是的,我沒有徒弟。你有沒有小孩送給我做沙彌、做徒弟?」「我有小孩,但是太小,等到了七歲的時候,大了一點再給你做徒弟。」說:「好!好!」舍利弗尊者不像我們,阿羅漢那記憶力特別強啊!到了七歲這一年,舍利弗尊者又從這兒經過。舍利弗尊者就向這個婆羅門說:「你多少年前向我說,你的小孩七歲的時候要送給我做徒弟,你現在到時候了。」這個婆羅門想一想:「好!好!好!」就把這個七歲小孩送給他。送給他,那麼舍利弗尊者就……,所以拜阿羅漢做師父太好了,就教導他佛法。七歲還不能受比丘戒,只是受沙彌戒,就是驅烏沙彌。那麼就給他說佛法、教他靜坐、教他修四念處,很快的得阿羅漢,而且是具解脫阿羅漢,有神通的阿羅漢。


他得了阿羅漢以後,他不看別人,先入定的時候看看自己:「我前生是怎麼回事情?」喔!一看,我是個狗。哎呀!心裡面很苦。這一段的遭遇太苦了啊!「哎呀!我的師父遠遠的給我送飯吃啊!」非常的感恩,就是這樣子。這時候怎麼辦法呢?「我不受比丘戒,我永久的做沙彌,我來侍奉師父。」就是這樣子,他是得了神通。


這件事我們看呢,肉眼凡夫看,「喔!這是條狗,這有什麼了不起?我踢牠一腳也可以。」他第二生就是阿羅漢,這事誰能知道呢?要佛、菩薩、阿羅漢才知道,我們凡夫知道嗎?你對狗,我們認為:「這很瞧不起牠也是對的嘛!」但是你不可以輕視牠呀!他第二生就是阿羅漢啊!你可以輕視他嗎?何況我們是人啊!


所以我們相信了佛法……,其實不要說在家居士,就是我們出家人,能夠肯發心深入經藏學習佛法的有幾個?有幾個願意學習佛法?有幾個?我這幾年常是到台灣去,在台灣佛學院,人家算是瞧得起我,請我講課。我問他們那個教務主任:「這個辦佛學院,有什麼事情最難辦呢?不容易辦呢?」最難的:你有這麼一個計劃,初級班、高級班、還有研究所,他們三級制;我要安排這個課程,你請一個適當的人來講這個課程,請不到。什麼原因請不到呢?可想而知,就是我們佛教的人才不夠。那麼怎麼辦呢?請大學教授來講。大學教授對於佛法沒有信心,但是他有點智慧、有學問,他準備準備就可以講;但是他沒有信心,講的另一樣。那個學生本來對佛法有點信心的,聽了大學教授講佛法,對佛法沒有信心了,那怎麼辦呢?這件事看出來是怎麼回事情啊?這是怎麼回事情?就是我們出家人不肯學習佛法;就算是學,得少為足,你沒有達到那個程度,沒有辦法講,結果就是這樣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