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1 〉
天王品第二十七
【釋題】
剛才由這位居士的介紹,說我有四十多年的學習佛法,我承認這件事。但是我是很笨的人,雖然時間很久了,還是沒有什麼成就的。
但是今天有這樣的因緣,到這兒來講《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天王品》,這件事實在是共同的學習而已,我不敢說我會講,我不敢這麼說。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在古代的佛教是稱之為《大品般若經》的,它就是玄奘法師翻的,十六分的《大般若經》裡邊的第二分。玄奘法師翻的第二分是八十五品,七十八卷,這麼多。但是羅什法師翻譯的只有三十卷,九十品,就是比玄奘法師翻的略了,但是我們可以對照的去閱讀。這一部經裡邊,一共是分五大分,分五個部分。
第一分名之為「舍利子般若」,就是佛對舍利弗尊者說的般若法門。這一分是略說的,說到菩薩的智慧是超過了二乘人的。
第二分,就是佛命令須菩提尊者,廣說般若法門的。其中的大意,就是說的三解脫門。
第三分也名之為「信解般若」,就是釋提恒因,他請須菩提尊者,為諸天和法會大眾說般若波羅蜜;這一部分的般若法門,是讚歎學習般若法門的功德殊勝,使令學習般若的人生歡喜心,歡喜學習般若,所以這一部分也名之為信解般若。但是在這一分裡邊,後邊又提到彌勒菩薩,這個彌勒菩薩說般若法門;這一部分是說到甚深義,學習般若的甚深義,可以得不退轉。所以加起來,叫做信解般若;這是第三分。
第四分名為「實相般若」,就是廣說諸法實相的道理;當然這是已入不退轉以後的境界。
到第五分名之為「方便般若」,就是成就不退轉的菩薩,發大悲心,以般若法門廣度眾生的善巧方便;這一部分是特別的廣,也是特別的深奧的。
這個《大品般若經》,總合起來分這麼五部分,五個部分。現在的〈天王品〉就是第三個部分,是讚歎般若法門的功德殊勝,勸我們發心學習,這樣的意思。
這個〈天王品〉,在有的版本上是〈天主品〉;我看這個文義,說「主」比較合適,〈天主品〉。〈天主品〉的意思呢,因為這一品裡面,是釋提桓因他主動的向須菩提尊者請法,就是以他的名義做品的名稱,所以叫做〈天主品〉,是這樣意思。這一部經裡面一共是九十品,現在這一品排在第二十七。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等,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三千大千世界諸釋提桓因等諸忉利天,需夜摩天王等諸夜摩天,兜率陀天王等諸兜率陀天,需涅蜜陀天王等諸妙化天,婆舍跋提天王等諸自在行天。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等。」這一品裡面,第一科是「諸天請法」。這一科裡面又分成兩大段,第一段是「明眾集」,就是很多的諸天在這裡集會,這是第一科。這一科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列眾」,就是來到法會的大眾,把它標列出來。那麼第二科是「現瑞」,現出來光明的瑞相。在「列眾」裡面分兩科,第一科先列「欲界天」。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等」,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指娑婆世界說的,這裡不詳細說了。三千大千世界裡面,「諸四天王天」,就是欲界天裡面最低的這一層天,有東西南北四個天王。那麼東方叫做治國天王,南方叫做增長天王,西方叫做雜語天王,北方叫多聞天王。「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這個一四天下的四天王還不算多,這三千大千世界的四天王可就是特別多了,所以說「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同時來在法會裡面。
「三千大千世界諸釋提桓因等」,四天王天說完了,下面說第二層天,就是釋提桓因;「釋提桓因」翻到中國話就是能天主。「諸忉利天」,因為三千大千世界裡面有很多的忉利天。「需夜摩天王等」,這是第三層天,第三層天叫做「夜摩天」;夜摩天裡面的天王的名稱叫做需夜摩,翻到中國話翻個妙善,微妙的妙,善良的善。「諸夜摩天」。
「善兜率陀天王等」,這是諸兜率陀天的天人;「兜率天」翻個知足。這個「善兜率陀」翻個妙足,微妙的妙,滿足的足。「需涅蜜陀天王等」,這個翻到中國話就是「化樂天」。這些天人都是屬於化樂天的,但是沒有特別標出來天王的名稱。「諸妙化天」,很多的化樂天的人。「婆舍跋提天王等」,「婆舍跋提」翻到中國話是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頂天;「天王等」。「諸自在行天」,這一句話就是讚歎欲界六天,他們天上的人的福報很大,心情是很自在的。這個「行」者,「心」也;就是他的心情是很自在的、很快樂的,這樣意思。「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每一層天都有很多的無數百千億諸天。這個四王天說到「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下面「釋提桓因等」以下,這五層天沒有這句話;就是最後這一句說出來,「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他們同時都來在這個般若法會裡面。
前面這一大段是列出來欲界天的天人。下面就是第二段,說「色界天」。
三千大千世界諸梵天王等,乃至首陀婆諸天等,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俱來在會中。
「三千大千世界諸梵天王等,乃至首陀婆諸天等」,也是,三千大千世界之內的諸梵天王等。這個色界天分四禪,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四種禪天都是離欲的,所以叫做「梵」,就是清淨的意思。色界天上的人認為欲界的欲是不清淨的,他們都離欲了,所以稱之為「梵」。這個「梵」是印度話,翻到中國話就是清淨的意思。
「乃至首陀婆諸天等」,這個「首陀婆」翻中國話是淨居,清淨的淨,居住的居,淨居天。「淨居天」是在第四禪天以上,就是五淨居天,都是聖人,都是三果聖人。這個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裡面都是凡夫天,也可能有聖人;但是淨居天決定是聖人,而不是凡夫了。「各與無數百千億諸天」,就是四禪天也是這麼多的天人。「俱來在會中」。
是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諸天,業報生身光明,於佛常光,百分、千分、千萬億分不能及一,乃至不可以算數譬喻為比。世尊光明最勝、最妙、最上、第一;諸天業報光明,在佛光邊不照不現,譬如燋炷比閻浮那提金。
「是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諸天」,這是第二科「現瑞相」;前面是「列眾」,現在是現瑞。
「是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諸天,業報生身光明,於佛常光,百分、千分、千萬億分不能及一」,這個欲界的六天,乃至色界四禪,到五淨居天。「業報生身光明」,他們造做的福業所得的果報,就是他們的身體。這個身體有光明,不像我們人間的人,身體沒有光明,需要借助於日、月、燈的光明。但是諸天他們身體能發出光明來,不需要靠日、月的光明。
在《大智度論》上的解釋,就是你在因地的時候,能用光明布施給人,你將來得的果報身就會有光明。譬如說這個地方是黑暗、沒有光明,但是大眾都需要從這裡經過,你能在那裡放一個燈,破除了黑暗,方便眾人從這裡經過,那麼將來你的身體就會有光明;或者是在佛前你供一個燈,將來也能令你的身體有光明。那麼這都是由布施光明,而得到這樣的果報。其次,若是你能夠同情他人的苦難,布施你的心力、體力、財力,解除他人的苦難,你有這樣的功德,也會有光明。或者是持戒,持戒清淨;你受的五戒,或者十善戒,或者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是菩薩戒,你持戒清淨,將來你得到的身體,也會發出光明來。
但是在諸天,在色界天以上的天人,他們不但是有布施持戒的功德,同時他們還修學禪定,這個禪定將來所得的果報也會有光明。總而言之,是內心清淨,將來的果報就是有光明。這可見我們人間的人,雖然也是屬於善法,但是不能和諸天比,比不上諸天,所以我們的身體沒有光明。這裡是說欲界天和色界天,這兩個地區的天人,他們的身體有光明。
「於佛常光,百分、千分、千萬億分不能及一」,諸天的光明,也有的能夠照耀無量由旬、百千由旬的,這麼廣大的地區都光明了。但是在佛的「常光」;「常光」,就是佛的身體也有光明。佛的常光,就是日常也就不必特別的作意,這個身體也會發出光明來,但是周圍就放出一丈這麼大的光明,所以叫做「常光」。若是特別有因緣放光,那就是沒有邊際的了。現在不說有作意的放光明,只是說日常的果報上的光明。「百分、千分、千萬億分不能及一」,就是諸天的業報生身的光明和佛的常光來對比,他不能和佛的光明比。「百分、千分」,百分不能及一,千分、千萬億分不能及一。就是諸天的光明增加到一百分,也還不如佛的一分的常光,那麼樣的殊勝。千分不能及一、千萬億分也不能及佛這一分的光明,佛的光明是特別的殊勝。
「乃至不可以算數譬喻為比」,百分、千分、千萬億分,這就是算數。或者是用譬喻來形容佛的光明的殊勝,也是比不上佛的殊勝的。在經論上的解釋這一句話呢,譬如說是一個強力的人,特別強壯有力量的人,和一個衰弱沒有力量的人,兩個人來較力,那當然衰弱的人是沒有力量的;這是對比,這樣意思。
「世尊光明最勝、最妙、最上、第一」,對比的情形,釋迦世尊的光明是最殊勝的。什麼叫做最殊勝?就是最妙、最好。什麼叫「最妙」?就是最上,最高上的。什麼叫「最上」?就是最第一。諸天的光明不能和佛的光明對比。
「諸天業報光明,在佛光邊不照不現」,這詳細說光明的情況。諸天業報的光明,在佛光明的旁邊,就沒有光明照耀,就不顯現它是光明了。「譬如燋炷比閻浮那提金」,這個「燋炷」就是燈炷燒燋了,就是一個黑的東西了。那比這個「閻浮檀金」,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是最好的黃金來對比,這個燋炷和黃金來對比,當然黃金是特別的光顯,燋炷是特別的醜陋了。諸天的光明雖然也是很大,但是不能和佛的光明對比。因為諸天雖然有布施、持戒、禪定的功德,但是他們還是凡夫境界。佛是無量劫來,三大阿僧祗劫修六波羅蜜,斷除一切煩惱、一切煩惱的種子,是無漏的光明,所以有漏的光明不能相比的。
那麼這一段是現瑞,就是佛的光明特別殊勝的意思。
爾時,釋提桓因白大德須菩提:是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諸天,一切和合,欲聽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義。
「爾時,釋提桓因白大德須菩提」,這是第二段「發言致問」。第一段是「明眾集」,諸天在這兒集會。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第一品的時候,也說到集會,那是有天上的人、也有人間的人,有凡夫、也有聖人,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大菩薩,那是全面的把它列出來。但是這裡只是列出諸天來,所以和此經開始的時候的列眾還有所不同的。現在這裡「發言致問」,就是諸天把他們心裡面的問題說出來,向須菩提尊者請求。分兩科,第一科是「請說」。
「爾時,釋提桓因白大德須菩提」,這個時候在諸天裡面,這個欲界的第二層天,由下向上數,第二層天釋提桓因,他發言,他「白大德須菩提」。須菩提尊者在佛陀的弟子裡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位,所以稱之為「大德」。只要是阿羅漢都是大德,但是須菩提還是特別了一點,就是他的慈悲心很強。
「是三千大千世界諸四天王天,乃至首陀婆諸天,一切和合,欲聽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義」,對他說什麼呢?這個釋提桓因說:「是三千大千世界」之內,很多的「四天王天」,就是欲界的六天,乃至色界天的四禪天,四禪天以上的淨居天,「諸天」。「一切和合」,這麼多的天人都在這裡集會。在這裡集會做什麼呢?「欲聽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想要聽須菩提尊者為我們宣說般若法門,請你慈悲開示;這是請法。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應住般若波羅蜜中?何等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云何菩薩摩訶薩應行般若波羅蜜?
這下面正式的提出來問題,請問須菩提尊者。這一共提出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問深入究竟住」,第二個是「問般若的體相」,第三個是「問初方便行」。這三個問題,「般若體」,這第二個問呢,就是問般若法門的相貌: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這是由語言文字表示般若法門的相貌,使令我們能夠覺悟這個法門。第三個「問初方便行」,就是初開始依據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去修學聖道。這兩個問題,若是對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第一個問題,「深入究竟住」,就是由初開始修行般若波羅蜜,後來有成就了,叫做深入究竟住。這個「深入究竟住」這句話,就是由語言文字的般若波羅蜜,入於離文字相的般若波羅蜜,就是得無生法忍了,所以叫做「深入究竟住」。這句話,實在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說的話。什麼叫做……
「云何應住?」「住」這個字什麼意思呢?就是「深入究竟住」。明白一點說,我們初開始來到佛教裡面的人,我們自己反省我們內心的活動,在什麼地方活動呢?我們的心在什麼地方活動?就在色、聲、香、味、觸在這裡活動,就在是是非非、煩煩惱惱這裡活動。那麼現在若是學習佛法的時候,你還繼續這樣子活動嗎?是不應該。不應該在是是非非、煩煩惱惱這裡活動,應該到第一義諦那裡去,應該安住在離一切相,無相的第一義諦,在那裡寂靜住,應該這樣子住。不應該學習了佛法多少年了,還是和沒有學習佛法的時候一樣,不應該這樣子。那麼這樣子,這是經過長時期的修行才能成就的,不是說空話能辦到的。
所以第二個問題,對我們來說,就是表示特別重要了。就是: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是應該怎麼樣學習?我們釋迦牟尼佛和這些大菩薩、須菩提尊者,他不唱高調。我們能夠做得來,我們是個生死凡夫,是虛妄分別的,就是除了貪瞋癡還是貪瞋癡,這麼一個程度的人,我們要學習般若波羅蜜,應該怎麼學呢?就是從文字開始,從這語言文字開始,從這裡學習。就是佛、菩薩、須菩提尊者,就從語言文字,從這裡,我們能夠學得來的,從這樣的地方來講解般若波羅蜜。
天台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裡面有一段文,那上面說:「眾生意鈍,玄覽則難,眼從色入,假文則易。」【原文為:今人意鈍,玄覽則難,眼依色入,假文則易。】
我認為智者大師這一段文,深深地符合了佛、菩薩的慈悲心,符合這個意思。我稍微解釋一下:「眾生意鈍」,就是我們平常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很愚鈍的,很遲鈍的,怎麼樣詳細解釋都還不容易明白。「眾生意鈍,玄覽則難」,玄妙的玄,覽,遊覽的覽,玄覽則難。「玄覽則難」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離一切文字相,不需要憑藉什麼,就通達第一義諦了,「才動眉毛就犯了祖師規矩」,這是很困難的事情。「玄覽則難」,這不容易!那怎麼辦,我們這樣愚癡的眾生才能明白佛法呢?「眼從色入,假文則易」,我們的眼睛從有形相的青黃赤白,從這個白紙黑字:「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這些文字,從這裡可以分別、可以學習,就容易契入了。我們的耳根要憑藉音聲;我自己看也看不懂、讀也讀不懂,聽人講我就可能會明白。總而言之,就從我們現前的色聲香味觸,但是是表達佛法的這些色聲的境界,我們就容易契入。所以,「眾生意鈍、玄覽則難,眼從色入,假文則易」,假借這個文字,我們就容易悟入。
所以佛菩薩,釋迦牟尼佛來到我們這個世界上說法,還是用語言文字這樣說,我們有可能會明白。所以佛在世的時候,有很多的人得阿羅漢道,很多的人得無生法忍。佛滅度以後,正法住世的時候,還是這樣子,像法、末法也還是這樣子;但是今天我們佛教徒……,我們這樣說了,我們漢文佛教徒,有可能多數不願意學習佛法。佛法說的這些,語言文字的佛法,我們不願意學習,那幹什麼呢?我也不想做大法師,我到佛學院幹什麼呢?我就是念念佛也好,念念陀羅尼咒也好,就這樣修行就好了。雖然念佛也好,不學習經論,只是念佛也好,能求生到阿彌陀佛國,什麼事情都成功了,也是可以的。但是這個世界的佛法,看出來是很衰微的,就算是我們肯學習經論,只是學習而已,沒有開始修行。
我們再明白一點說,我們佛教徒應該做兩件事:第一個要具足正知正見,我們出家的佛教徒也好、在家的佛教徒也好,只要是你相信佛教了,你應該做這件事。你具足正知正見沒有?你是對於佛法有信心,你自己也承認這一點,可能別的人也承認這一點,但是你有正知正見沒有?
我曾經讀《大莊嚴論》,那上面有一件事:就是有一個優婆塞,一個在家的男居士。他這個人,這一天看見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人、放大光明的人來了。來了的時候,當然他是優婆塞,一個在家居士,信佛的人,他看見這個境界,那當然心裡面歡喜、恭敬、禮拜、讚歎了。結果這位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人,就為他宣說法語,說了一大段吧。說完了的時候,這個優婆塞居士說:你不是佛!你是魔,你是邪知邪見的人。那麼這個相好光明的人說:你怎麼知道呢?因為你說的話不是佛法,所以你不是佛。若是我們今天的佛教徒,你看見這個人,他說一段話,你敢說他不是佛嗎?我看不敢。憑什麼資格敢說他不是佛?就是優婆塞這個居士,他對於佛法有學習過,他本身有了正知正見了,他就能鑑別你是邪知邪見、你是正知正見,能鑑別這件事。如果你沒有學習佛法,你的正知正見沒有成就,你能說那個人是魔嗎?你敢說嗎?不要說是能夠宣說一大段的法語,說是這個人不大說話,但是很多人說他有神通、說他有禪定,你就五體投地了啊!其實,有禪定未必是佛教徒;有神通,也不表示那是佛教徒。但是我們今天的佛教徒能有這種智慧嗎?鑑別那個人不是佛教徒嗎?他是魔王,你也隨他去了啊!所以,我們知道正知正見的重要,才知道這件事。
那麼若是你認可這件事,正知正見是重要的,你應該怎麼辦呢?你應該努力地學習佛法,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見,應該做這件事。但是我們今天的佛教徒願意做這件事嗎?不!我不願意,我不高興。當然,佛教徒是很自由的。所以我們佛教徒,第一件事,你相信了佛教,你要做這件事,要正知正見。因為我們佛教徒是要相信有善惡果報;做善有善報、做惡有惡報,所以我們要做善,不要做惡,我們要這樣做。有正知正見,就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意思,知道這件事。若是我們沒有學習佛法,你知道那是善,你知道這是惡嗎?未必!未必是這樣子。若是你還不知道,你自己造了罪,你還認為是善;你做了功德了,認為是有過失的,認為是有罪過的,就是顛倒迷惑了,那你相信佛法,你在佛法裡能夠有成就嗎?當然,我這是淺白一點說,就是以善惡為例,這樣說;當然是還有更深的意思的。所以,我們應該相信了佛法之後,要做這件事,要學習佛法,具足正知正見,應該這樣子。
第二件事呢,就是調心。我們具足了正知正見,我們要用正知正見的智慧來調整內心的煩惱。我們學習了佛法之後,我們心裡面希望將來的生命更好一點。我們現在這個生命體,這個生命,就是老病死。不管你是什麼人,你做國王也好、一般的老百姓也好,你讀書很多也好、你讀書很少也好,大家都是一樣,要老病死。也可能沒有老就死了,也可能的;這是個苦惱的事。就算是我也不老、也不病、也沒有死,但是你每天煩煩惱惱的,就是苦苦惱惱,是是非非、煩煩惱惱,這你心情快樂嗎?都是不快樂的。
學習了佛法之後,就是希望改變自己的生命,我不要有這麼多的苦惱,我不要有老病死。我們剛才前面說到那個諸天,諸天的身體比我們好得多;我們人間的身體,這個生命體,一個最醜陋的境界,要預備廁所,這是一個很醜陋的事情,諸天沒有這回事。這欲界天也是有飲食的,有飲食但是他不排泄,他就比我們清淨得多。諸天不老、也不病,我們人間的人又老、又病,這可見就是有問題。一方面說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那麼病從口入,就是我們吃的飲食有問題,使令我們身體有病。另外一個原因,我們沒有智慧,虛妄分別,我們的貪心來了、瞋心來了、各式各樣的煩惱一來了,也容易令我們有病。這個病也是我們不歡喜的,但是你不能避免;雖然那個醫生就算把你的病治好了,過多久又有病了。雖然是不能永久的沒有病,但是還非要看醫生不可,這個醫院這件事還非要有不可。這都是苦惱境界。但是諸天沒有這回事,他們的身體不老還不病,身體還有光明,也有很大的神通境界,比我們人間好得多了。
但是我們人間的身體雖然是不那麼理想,我們因為身體會引起很多的煩惱,很多的苦惱的境界。所以我們若是學習經論的話,就使令我們開智慧,才知道有更好的生命,我們應該努力地改善自己,得到一個更好的、沒有老病死的生命,你看多好呢?但是這件事,不是我們不學習佛法能辦到的,不是;你不學習佛法,你辦不到這件事。當然,我們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可以,但是你若念佛念得不相應呢,恐怕阿彌陀佛國你去不了;你去不了,你還是在這裡啊!在這裡就是老病死,有可能把人的身體都丟了,變成三惡道的身體,不是更苦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