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7 〉




2009/11/02 09:19


問:佛法衰微,誰人有責?


答:我剛才說了,就是:你若收徒弟,你就有責任;你不教導你的徒弟學習佛法、修學聖道,就是從你這個徒弟開始,佛法衰微了。他不學習佛法、不修學聖道,是因為你做師父的領導他這樣子,做師父的有責任。我剛才說了:這個寺廟的主人有責任;你做佛教會的會長,你有責任;就是這樣的人有責任。


問:佛菩薩聖者不暫捨離眾生,


答:佛菩薩聖者,是的,他們有慈悲心,不棄捨一切眾生的。但是阿羅漢不一定,阿羅漢的大悲心不是那麼強,他可能入無餘涅槃了,他不管你死活了,那就是沒有這回事了。


問:更有足夠能力倡導佛弟子,向正確方向修學,


答:是的,佛菩薩有這種能力。


問:如是者,佛菩薩責無旁貸?


答:對,佛菩薩有這個責任的,是的。佛菩薩是有大悲心,他也有能力弘揚佛法、教化眾生,但是佛菩薩做事情和凡夫不同,和凡夫不一樣。佛菩薩有大悲心,他還有大智慧,能觀察眾生得道的因緣,應該怎麼處理這件事,不是凡夫境界,凡夫很難去思惟這件事的。在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有提到:你收了徒弟,你不教導他學習戒,學習定、慧,學習經、律、論,比你犯四根本戒的罪過還要大,是有這樣事情的。


問:我們在日常應怎樣修持般若,從而得到受用呢?


答:剛才說: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楞嚴經》說:「從聞思修得三摩地」,也是對的。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這就是學習佛法的一個次第;你這樣學習,慢慢你就會在佛法裡面有受用,就會有成就了。


問:弟子喜歡《金剛經》,教導我們「應無所住」;但誦《地藏經》時,內容提到修持地藏法門,眾生可得到很多利益。請問應怎樣從這兩部經中取得平衡呢?


答:《地藏經》是提倡孝道,說到善惡果報、受地獄的這些事情,這正是末法時代眾生應該學習的;《金剛經》是對利根人說的,那是根性特別利的人,能夠修無我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那是利根人。你現在這兩部經都想學習,也好。那麼怎麼樣才得到平衡呢?這就是智慧的問題。你觀察今天世界上的眾生,多數都是很愚癡的。這個愚癡,並不是說讀書少的人叫愚癡,不是這個意思,他可能讀書很多,但是在佛法的態度來說,這個人愚癡。各式各樣的愚癡不一樣的,有的眾生歡喜受持、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應該弘揚,去度化這些人;有的眾生有般若的善根,應該弘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麼這就是平衡。所以你也應該學習《地藏經》,也應該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若學習《佛說阿彌陀經》呢,就是我們日常做功課的小本的《阿彌陀經》,小本《阿彌陀經》它也沒有教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也沒有說這個話;它勸我們求生阿彌陀佛國。那個意思是說:你到阿彌陀佛國以後,聽阿彌陀佛或者觀世音菩薩說金剛般若,在那裡得無生法忍,是這個意思;不是說叫你一定是取著一切相,不是這個意思。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在這裡得無生法忍的法門,所以它們表面上雖然是不一樣,但是它們的意趣是無差別的。《地藏經》和《金剛經》意趣也是無差別的,就是根性有利、鈍,所以這個法門的開示也就有點差別。


問:讀經論常遇不明的地方,如何方可開智慧、明其理?


答:這個事情,在今天的佛教徒,學習佛法比古代容易,因為參考書特別多;這個難懂的經論,都有參考書,所以不是難的事。若我們直接讀這個經論的正文,讀不懂,但是有參考書可以參考,所以不是很難的事情。你是遇不明白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多得很,但是也並不是很困難,還是容易學習的。


問:請問法師:去除煩惱、去除妄念的方法。


答:「去除煩惱、去除妄念」,就是要修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就能解決這個問題。譬如說我們欲心重,這個男女的欲心重,修不淨觀能解決這個問題。「我感覺我的欲心很重,你叫我出家,這個辦不到。」其實不是,你若肯修不淨觀,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不是難事;但是你若不修,不行!你若不修,你的欲心調伏不來。所以我們出家人,在家居士或者修、或者不修,我們出家人一定要修不淨觀。我們看《阿含經》、看《阿毗達磨論》,佛在世的比丘,就是修不淨觀。他修不淨觀呢,觀這個身體就是一堆白骨,髑髏骨、脛骨、肋條骨、脊骨乃至骻骨,腳也是骨、手也是骨;然後修無我觀,得阿羅漢,不是難事;你不修就不行。但是我們現在中國佛教,這個漢文佛教,大家都念阿彌陀佛,沒有修止觀的大環境,沒有造成這樣的因緣、沒有造成這個氣氛,你現在若想修止觀,就是孤軍奮戰,你一個人,就是有這個問題;但是不要緊,你若用功修行,還是有成就的。


問:身為佛教徒,如何才能把握正知正見?


答:就是要學習經論,正知正見從經論中來。這個經、律、論是佛菩薩的智慧,你學習經、律、論,你就有佛菩薩的智慧的氣氛,你也會開智慧,你就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你不學習,就不知道。你就看「念佛是誰?」不行!你的正知正見未必能成就;說能開悟,我感覺不是那麼容易。「身為佛教徒,如何才能把握正知正見?」就是從學習經論中來,要相信佛菩薩是大智慧人。「某某法師是大智慧」,他是佛的弟子,就算他有智慧,他是佛的弟子,佛是老師,你應該相信佛的話;人的話靠不住啊!真的啊!


我在想:我們藏經樓上的藏經分兩部分:一個是從印度翻譯過來的經、律、論;一個是我們中國歷代大德的著作,再加上近代大德的著作。我們自己直接學習印度的經論,我們的智慧不夠,我們要參考中國的歷代大德、近代大德的著作,做參考,然後才能明白印度翻譯過來的經論。若是我們停留在我們中國歷代大德的著作上,也是好;但是,我認為你不要停留在這裡,還去專注地學習印度翻譯的經論,是用中國大德的著作做參考,你要深入到佛菩薩的智慧裡面,我認為這樣比較好。


我說一句我個人的話,我們讀《阿含經》,讀《雜阿含經》、《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我感覺到:修四念處要有奢摩他、還要有毗缽舍那,你要主動地去修毗缽舍那。但是今天南傳佛教的學者、禪師,他們教授的禪似乎是偏於止,而對於毗缽舍那的觀不是那麼積極。當然也可能南傳佛教的學者,不全是這樣,也可以這樣說。但是我們中國佛教的禪宗的這些人,我們看這些禪師的語錄,古代的禪師都是如來禪,六祖大師他是如來禪,六祖大師同時的這些禪師也是如來禪,但是後來北宋以後,南宋,趙宋,南宋就開始有祖師禪;祖師禪的名字,是在臨濟禪師同時就有了這句話;但是他們還是依據經論修學聖道的。後來就是祖師禪,祖師禪就是簡單了,「念佛是誰?」這句話也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學過經論的人,這句話就是修止觀;你若沒學習經論,這句話你很難有正知正見,你不容易明白。


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有相同的情形,就是越來越簡單,實在來說就是懶,就是第六意根懶,不願意深入佛法來明白佛陀的本意;就是我師父告訴我這句話,抓住這句話了。但是你抓住這句話,少數人會得利益,多數人辦不到,多數人搞不好。所以「把握正知正見」,你要尊重佛陀的大智慧,其他的人可以做參考,這樣比較好。


問:佛學這麼博深,有無座右銘可印證正知正見?


答:當然《金剛經》就是座右銘,就可以印證你是不是正知正見。這是非要學習佛法,由略而廣、由廣而略,你就有一個座右銘。說是我不願意深入經藏,那你這個座右銘未必能寫得好。不過,當然這個事就是不容易了。


問:我家供奉關帝、黃大仙,子女已棄黃大仙,如果皈依三寶,黃大仙道教怎樣解決?


答:這很容易解決嘛!你領導他們共同的皈依三寶,就好了。


問:是否先替他們續身,大仙關帝,是否送回廟?


答:這個大仙關帝,就是還是送給道教的廟去供養;但是你可以和他們說:「我們共同的學習佛法、皈依三寶」,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不要找這續身來代替這個事,不需要。


問:一個佛教徒有了一般的佛法認識,可以修禪了嗎?


答:我認為今天的佛教徒,修禪的人,資格也可以說是有,但是因緣沒具足;因為你沒有學習修禪的經論,你沒學。譬如學習《金剛經》,《金剛經》是毗缽舍那這一部分說得很好,奢摩他這一方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也有奢摩他、也有毗缽舍那,但是我們能明白嗎?非要明明白白地說怎麼樣修止、怎麼修觀,這樣對我們才合適的;說得很含蓄,我們不行。所以今天我們的佛教徒,多數是弘揚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這樣可以,對於修禪多數不具足;不具足不是說不能,我們願意學習這樣的佛法,還是很完備的,方法是有的。


問:正知正見只是因果報應?


答:這個正知正見,我剛才說從經論中來,就是要學習經論;當然《金剛經》我們也可以學、《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我們也可以學,但是也可以學習《瑜伽師地論》的〈聲聞地〉。這個正知正見,有世間的正知正見、有出世間的正知正見;有小乘佛法的正知正見、也有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見,我們佛教徒都應該學習。因為今天的佛教的情形,和古代的佛教、和佛在世不同,你若拜了阿羅漢做師父,那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今天呢,就是你自己要準備好,你不能靠任何人的。誰是阿羅漢?不知道誰是聖人啊?就是你自己要去準備好,就是以法為師。


今天的佛教……,有個四依,「依法不依人」,但是這件事又是不容易;我們自己直接去學習佛法,有時候很困難,非要靠人幫助不可。要靠人幫助,那怎麼辦呢?說這個人他是魔王吧?這個事也不知道,因為你不能鑑別,你沒有智慧鑑別這個人是正知正見、這個人是邪知邪見,你沒有這個力量,那怎麼辦呢?就是靠運氣了。靠運氣,不要緊!你不必固定的,譬如說我跟這個人學習佛法,我把這一部經學習完了,不要中間就退出停下來,把這個法門學習完了,再跟另外一個人學;長時期地學習,你本身有進步了,不斷地修正自己,你就會得正知正見了。所以「正知正見只是因果報應」,不只是這樣。


問:學習般若,是否從正知正見堅定信心?要從世間法鍛鍊起,才能進入出世心?


答:這個事情是那樣,先是由凡而聖,就是從現在的程度向前進步,是這樣,不能超越的。還是剛才這句話,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從戒、定、慧得無生法忍,這次第已經說得很明白,就是這樣子得正知正見了。


問:請問長老如何撥亂反正?


答:怎麼樣撥亂反正?先要自己不亂,你自己先要不亂才可以,你才可以撥亂反正。我們佛教不可以拿槍的,不能夠拿槍;我們佛教是以德服人,不是說「我用我的辯才來調伏」,不是,要你本身有道德才可以,戒定慧是道德;從聞思修成就了戒定慧,那麼你得無生法忍了,這個時候可以撥亂反正,不然是不能的。


問:正知正見是否可以三法印印證?


答:是可以,可以這樣。這是出世間的正知正見,但是出世間的正知正見,應該有世間的正知正見。世間的正知正見,就是要相信善惡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件事好像是很淺,實在是很重要,你要相信這件事。


問:請問居士可否有兩件戒衣?


答:這是這樣的,如果你是用貪心多積蓄一件,就不好;如果說是我多一件,有的時候別人沒有,我送給他,那麼你多蓄一件就是對的。


問:昨晚得聆教義,深為榮幸。現叩問數點,望大師指導。……而未能通達頗感難受,但對身體似無損害,因胃口及睡眠均很正常,然當要用功之時,氣卻在胃部腹中及全身經脈中亂轉,並覺身體越來越重,步行艱難,極為難忍,時感頭部癢,近來面部也癢,最近更是不能念經拜佛,連做家務也很吃力,真是「眾惱交煎,障於道法」,是否因業障太重?


答:如果說這樣,你若一念佛、念經、靜坐,就有這些現象;你若不念佛、不念經、不拜佛、不修學聖道,這些事情就沒有,那當然這很明顯這是障道因緣。若說是這種現象出現了,念佛不念佛都有這種事情,那就是另一回事。但是這件事呢,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佛陀曾經說過:比丘有病要看醫生;佛陀說過這麼句話,那麼你不妨還是看醫生。但是你既然是佛教徒呢,也不妨還是用佛法來治療這個病,就是這兩方面都做:一方面是念佛、念觀世音菩薩,或者是念大悲咒,或者念《金剛經》、或者念《法華經》、念《華嚴經》,念這個大乘經典,也能滅罪,也可以這樣做,同時也看醫生,不妨這樣做好了。


問:現每星期日上午,在「志蓮」拜大悲懺,有一次連續十四天拜梁皇懺及水懺,結果雙足發腫,非常辛苦。今幸遇大師,祈教以對治之法。


答:這個不要緊,你繼續拜懺,繼續用佛法來對治,繼續讀經、繼續念佛這些事情。也不妨再做一點什麼事呢?別的人有病,盡你所能幫助別人,幫助那有病的人解決困難,也做這個事情。


問:以解倒懸之苦,不勝期盼。專此奉稟,敬頌法安。


答:是的,我的意思就是這樣:你拜懺念佛,反倒這種業障更強了,你繼續拜懺、繼續念佛、繼續念經、念咒,你不要停下來,就可以,還是這樣做。


我感覺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所有的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但是在我們本身有了問題的時候,都是有原因的。關於你說這個事情,這應該很明顯地知道,是過去世有點問題、有點事情。假設你若是從開始信佛起,你就修四念處觀,那這件事也不可思議,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問題就解決了;但是我們漢文佛教徒,多數不提倡這個,所以有問題的時候,我們都是停留在聞的境界,聞所成慧的境界。念經還是屬於聞慧,念經、念佛、拜懺,都是屬於聞慧,多少加上一點慚愧心,就是這樣子來滅罪;若是你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這裡面有思慧、修慧,力量是非常大的。但是我們中國佛教,衰敗了很久了,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問:「是非地」,正好是修忍波羅蜜的好去處,何以要遠離?


答:那好,你能修忍波羅蜜,那就好,那就不要遠離,也可以。但是修忍辱波羅蜜,這裡面有般若波羅蜜的,不是說只是這些苦惱的境界現前的時候,心裡面不動,不只是;要加上般若的智慧才好。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忍波羅蜜那個地方,那裡面實在是般若波羅蜜啊!


問:有人說「空正見」和「般若」是很深奧的,故不要先學習,這個態度對嗎?


答:我認為應該先學習空正見,先學習般若波羅蜜,這是智慧啊!這個六波羅蜜裡邊,般若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所以應該先學習。用般若波羅蜜,來修行前五波羅蜜,應該是這樣的次第。所以「很深奧」的這個話,我認為這話是這樣說:你初開始由文字的學習明白這個道理,這是不深奧的事情,這是很淺顯的事情,不是很深奧的;若是離文字相,通達第一義諦,這是深的,這是深奧的。而這個「空正見」、「般若波羅蜜」是有淺、也有深的,我們當然是先學習淺的般若波羅蜜。這個般若波羅蜜,用文字來講解,這不是很深的事情,也不是很難的事情,應該先學習。


問:根據經文中「念色無常」,所得和感受的都是「苦、憂畏不安」,為何又說「以無所得故」?


答:「以無所得故」,是利根人的修行的方法;修「無常、苦、空、無我、憂畏不安」,那是鈍根人修的方法。但是利根人也可以修這個鈍根人的方法,也是可以的。有什麼問題呢?不管你是利根、你是鈍根,都有相同的問題:就是愛著世間上這些顛倒的事情,愛著這個臭皮囊。這一些對我們實在是有害的,我們不知道,我們認為是對我有利的,我們都有這種愚癡顛倒的問題,都有這個。利根也是有、鈍根也是有,但是利根人學習佛法的時候,比鈍根人來得深一點,就是他能通達深的般若波羅蜜。譬如說南傳佛教,他們沒有我們漢傳佛教的般若波羅蜜,沒有,沒有這個。那麼我們北傳佛教有這些事情,我們北傳佛教有南傳佛教的內容,我們又有南傳佛教所沒有的法門,我們北傳佛教可以說真是太榮幸了,是這個意思。


問:若我們事務多,不能息諸緣務,那麼是不是先不去學止觀靜坐呢?


答:是的,你事務多,你的事務不能停下來,不能息諸緣務,那只好不要止觀靜坐,就是沒有時間嘛!那麼幾時有時間,幾時再學習了,只有這樣子嘛!但是若將來可能更沒有時間,將來可能包袱是越來越多;包袱越來越多,你這包袱你不能丟掉它,所以將來永久沒有時間。


問:念佛有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及實相念佛,那觀想及實相念佛是何種境界?


答:這個觀想念佛、實相念佛,那就是般若波羅蜜了,和般若法門是一樣的,是無差別的。若能夠觀想念佛、實相念佛,那等於就是修般若法門,一樣的,無差別了。


問:五戒之中,何戒是不可以吃肉的?


答:就是殺戒。說我沒有殺,我只是吃肉,我沒有殺,但是他那個殺和你吃肉有關係。如果大家都不吃肉,他那個人就不殺了,因為賺不到錢了,所以你吃肉和殺有關係。但是你沒有去殺,你只是吃肉,罪過還是輕一點,因為那個命被人殺了,他若要命,他不找你呀,他找那個殺者去,所以你是佔了一點便宜的;但是他和你有關係,和吃肉的人有關係。並且吃肉吃慣了,將來也有可能會殺的。


問:因出外旅遊,不能做完每天的功課,是不是不對的?


答:是的。你要想一想:我們一天,我們要拿出多少時間,做一些現時所需要的事情?你拿出來多少時間,做將來需要的事情?就是這樣說:你拿出來多少時間栽培善根?你拿出來多少時間去賺錢?要想一想這件事。這個賺錢這件事也是需要,因為我們要生活嘛!但是你這個善根若沒栽培好的話,將來可是有問題,我們這一口氣若是停止呼吸,就死掉了;死掉了以後,你這個生命的存在,需要你現在栽培的善根來支持的。你現在善根沒有栽培好,你將來的生命也很辛苦,你很辛苦的,你算算這個帳好了。


這個出家人呢,就是靠別人的支持,自己完全把所有的精神、時間都放在栽培善根上面,就是做這件事;那麼在家居士,你不能出家,但是還是要栽培善根,最低限度一天要拿出四個小時,最低限度。這個栽培善根是那麼回事,就是你栽培的善根要教它能夠發生作用,那個善根才好。我是栽培了,但是不能發生作用,那不行,那就和沒栽培差不多,是這樣意思。譬如說念阿彌陀佛,我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但是你沒能一心不亂,也沒能心不顛倒,《阿彌陀經》說:「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那怎麼辦法,我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呢?你就生存的時候要學習心不顛倒,你時時要學習心不顛倒;你學習好了,臨命終的時候有可能心不顛倒。我們若讀玄奘法師翻的《阿彌陀經》,就是臨命終的時候有佛來加被你,心不顛倒。但是他也是有個條件,你生存的時候,念佛的時候要繫念不忘,一心不亂地念佛;你能達到一心不亂,臨命終的時候能蒙佛的加被,心不顛倒。


有一個居士向我提出問題:他每天有念佛的功課,還能夠為人講經,但是他的兒、他的女有病了的時候,醫生治不好,經也不能講了、佛也不能念了。這表示什麼呢?表示他的善根栽培得沒有作用,那麼臨命終的時候就是決定心顛倒。因為你臨命終的時候,就是和你可愛的兒要離別了、可愛的女也離別了、可愛的財富和很多可愛的人要離開,你的心受不了啊,你就不能念佛;不能念佛,你能往生嗎?所以這個問題就是,你有時間、沒有時間,實在來說,是你自己的安排。你願意有時間,也是你的安排;沒有時間,也是你的安排;不是真的,不是決定沒有時間,不是這樣子。


但是你若是深一層地想一想這件事,臨命終的時候,不管修那一個法門,臨命終的時候要心不顛倒、要正念分明,那你就能夠往生到光明的世界去、安樂的世界去。不管你修什麼殊勝的法門,不得了的法門,最第一的法門,但是你臨命終的時候顛倒了,就完了,你可能到三惡道去的。所以你因出外旅遊,不能做完每天的功課,對不對?這就你自己想一想對不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