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與情緒息息相關(下)

分類:健康e報
2012/10/11 10:11
如果母親或父親無法感受情緒,他們怎麼有能力教孩子有關情緒的事情呢?又怎麼能感受孩子的情緒呢?孩子會效仿父母,將情緒宣洩在體內,外表則不動聲色。(圖 :photos.com)

慢性疾病與情緒息息相關(下)

作者﹕麥可.佐爾(Michael A. Jawer)、馬克.米克茲(Marc S. Micozzi, M.D., Ph.D.)
遺傳、腦部受創、漠視情緒,會造成情緒表達障礙

正如本書前面所提到的各種身心的狀況,情緒表達障礙大概也是混合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而成。

舉例來說,一項研究針對丹麥約八千對雙胞胎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三分之一的個案是遺傳基因所造成的,其餘的則是環境造成的。

也有研究發現,有過創傷性腦部損傷的人,比較可能罹患情緒表達障礙。

談到後天環境塑造而成的因素,我們必須考慮另一項生活中的因素。林奇表示,如果父母本身不容易察覺情緒,孩子便會跟他們一樣漠視情緒。

林奇寫道:「如果母親或父親無法感受情緒,他們怎麼有能力教孩子有關情緒的事情呢?又怎麼能感受孩子的情緒呢?孩子會效仿父母,將情緒宣洩在體內,外表則不動聲色。」

因此,母親難過的時候如果會手腳冰冷,那麼女兒便會傳承這個模式:躲避強烈情感的時刻,減少血流量,造成手腳冰冷。

這種模式會一代傳一代,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全家人皆無法感受自己與他人的情緒。

還有人認為,情緒表達障礙的根源,是這些人無法忍受自己的情緒變化被大人或監護者撻伐。

小孩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如果每次都遭到大人否定的話,很可能造成他很大的壓力,於是他讓自己成為情緒表達障礙的人,以避免重複經歷這種壓力。

「不要理會情緒起伏,即便有情緒也不要承認。」成長中的孩子唯有用這種方式才能保護自己。「無法表達情感」便成為他日後為人處世的模式。

無法用言語表達情感的情緒文盲

情緒表達障礙的人基本上無法用言語方式表達情緒,那他們用哪些語彙呢?本書前面說過,防護牆厚的人覺得情緒有如陌生的外來語,引用這個比喻,情緒表達障礙的人幾乎可稱他們為情緒的文盲。

對情緒「詞窮」的根源起於哪裡呢?有關這點,林奇形容得很貼切:

人類從小學會溝通,父母會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是真實的,他們教小孩用文字來形容身體的感受,如受傷、寂寞、慈愛、難過及高興等。

每一個形容詞都配合了身體某種特定的感受,這是溝通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孩子日後才有能力說出自己的感受。

這種「心的語言」累積成一個詞彙庫,不同的詞彙代表內心不同的感受,好讓我們用來形容自己內心的感受,也因此得以憑直覺感受他人的情感。

可悲的是,情緒表達障礙的人嚴重缺乏這類詞彙。

無論防護牆厚或薄的人,即使與情緒脫鉤,詞彙庫依然存在,可以透過各種管道重新學會使用這些詞彙。但情緒表達障礙的人可就不行了。

一個人如果臉紅,或罹患偏頭痛、大腸急躁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纖維肌痛、幻痛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健康問題的時候,他們至少會察覺到有地方不太對勁。

情緒表達障礙的人則完全不會發現有任何問題,唯有當他成功克服情感缺乏的問題,「回歸」自己的情緒核心,才有能力察覺情感上出現的問題。@(本文結束)


摘編自 《你的情緒體質,決定你生什麼病:病痛,其實是身體對情緒的記憶和反撲》人本自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