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2

2012/08/17 09:17

(我哪里想得到哇,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我哪里想得到,我的自性從本以來就是不生不滅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本來就具足一切呀,佛說具足如來智慧德相,他自己證實了。)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焉能想到天地同根,萬物一體,一切都是自心所生,都是自性所現。)一口氣說了這幾句。五祖知道他徹悟了,衣缽就給他了。五祖還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調禦丈夫、天人師,這都是佛的名號。)


  以上六祖得佛衣缽,繼承祖位的因緣,給我們無比重大的啟示,可以歸納成兩個方面:


  (一)金剛般若在六祖身心的放光。慧能是一個失學的貧苦孤兒,生長在邊遠落後的獦獠區域,勞動為生,十分勤苦,是一個一字不識的文盲。但當他第一次聽見別人念《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開朗,就投奔黃梅,作偈就超過當時千來人的首座(當時唐代的國師神秀大師)。再聽五祖講一次,又是到同一的地方,就大徹大悟,得衣得法,成為第六代祖,即名為佛。何等直截,全顯禪宗特色,不曆階梯。沒有什麼過程與位次,沒有臺階可爬,迷即眾生,悟即佛。同時也顯出《金剛經》中無住生心的無上殊勝。這八個字是《金剛經》關要,也即是世尊成佛證道時第一句所說的話,應無所住自然遠離了妄想執著而生其心顯明了本具如來智慧德相的自心。慧能大師之心正契釋尊證道之心,心心相印,所以立地成佛。用譬喻來說,即是諧振,敲響了一個音叉,另一個同頻率的音叉,自然振動發聲。廣播台也是同理,旋鈕一轉,換一個台,實際是換一個頻率,收音機的頻率與發射台相同,就收到了,這就是諧振。佛教的心心相傳,正可用諧振為喻,兩心自然合拍。在六祖大悟所說的那一串何期自性……”真是心花怒發,這就是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


  (二)五祖所說:不識自心,學法無益。真是一針見血的無上開示。所以大乘佛法,都強調先悟後修,至少也要有個解悟,才好避免心外取法。現在人都是心外求法,於是好端端的無為法變成有為了,無漏法變成有漏。不是法不好,是您的容器有毛病。曾經裝過敵敵畏殺蟲藥,沒洗乾淨就倒了牛奶,吃下去可能會送命的。行而不解,增長無明,我們要行解相資。


  又說: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不識則無益,若識則成佛。直截了當,洞然明白。不識只因妄想執著,若識則本來成佛久矣。世尊證道到五祖付法,六祖得法,是一脈相承,以心傳心,所以說禪宗是傳佛心印


  六祖後,衣不再傳,法遍天下。一花五葉,形成五宗(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各界人士,婦女幼兒皆有開悟的人,甚至種種外道也都學禪。文人墨客若不知禪,便有孤陋寡聞之感。禪宗不立文字,流傳到現在,只有一千七百多個(術語稱為)公案。記錄了傳心悟道的經過,成為後世的法寶。現在只舉一二則為例,以見一斑。


  在唐朝,六祖以下的第四代,藥山禪師,他是禪門的龍象,當時他當地太守叫李翱,也很仰慕他的聲望,就去拜訪藥山。藥山正在安坐,看見太守來,沒有理睬太守。太守恃才傲物,認為我這樣的根器天資,禪師看見我,應該很具禮歡迎才對,怎麼沒有理睬自己,很不高興。就說:原來見面不如聞名。藥山就回答說:太守哇,你為什麼貴耳而賤目哇?為什麼尊貴你的耳聞而輕視你的目睹?李太守還是很聰明,他就瞭解藥山是個禪師。於是問法:請問什麼是道?藥山就指指天上的雲,指指地下的水瓶,並問:你明白了嗎?太守說:不明白。藥山就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就禮拜了。他的答覆,這種禪宗的開示,不是給你談很多道理,都是直指人心。什麼是道?雲在青天水在瓶。李太守根器很利,他就領悟了,成為藥山很重要的弟子。這裏不宜再作注解,話多了便成畫蛇添足。


  我們以為禪宗語句只是機鋒敏捷,語句巧妙,殊不知大謬不然。禪宗大德的一言一句,都是當人的真實受用,本地風光如實透露。再引一則藥山公案,就可證實禪師的答話不是口頭禪。一次藥山隨眾入山砍柴。(古德作了方丈,並不就養尊處優了,這些勞動都是受請同去的。)山很深,正在打柴的時候,弟子看見老虎來了,弟子大喊:師父!虎,老虎來了。希望師父趕緊躲一躲。誰知藥山呵斥弟子說:什麼虎,是你虎。有什麼老虎,是你,是你現老虎。這生死關頭,危在瞬息之中的時候,真實的水準,就看出來了。藥山禪師他沒有虎哇,是你虎哇。所以修持人要有真實的受用。藥山禪師無虎,所以虎也就無法傷害禪師。


  禪宗的語言很不好懂,因為它一句中有三句。一句是截斷眾流,斬斷你的妄想。一句是涵蓋乾坤,蓋天蓋地無所不包。還有一句是隨波逐流,就是隨著你所說,大眾所說而答話。你是波,你是流,就隨這個波,逐這個流。例如人問趙州:什麼是道?答:牆外的。又問:不是這個道,我問的是大道。趙州答:大道透(直通過)長安。答話中一句有三句。首先是截斷眾流,聽的人目瞠口呆不能擬議。第二是隨波逐流,你問道我就答道。第三涵蓋乾坤,含攝無邊妙義。一切都是大道。觸目菩提,眼所見的都是菩提,牆外邊的當然是道。一句中包涵三句,所以一言之下,聽法的人狂心當下停息。這是禪宗的殊勝之處。但是從宋朝以後,這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言之下就能開悟的妙法,人們的根器不夠了,參禪的人就強調參話頭。參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誰叫你拖這個死屍來?”“念佛的是誰?等等。參來參去,真真起了疑情,心中孤零零只是這一句話頭,高峰禪師稱這種境界為無心三昧,這就要打破本參話頭,悟見本來面目了。近代虛老,是我的皈依師。五十七歲閉禪七送水,一次手拿著杯子接開水,沒想到水澆到手上了,杯子掉在地上啪!的一聲響,虛老開悟了。當時寫了兩個偈子:


  (一)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楞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二)


  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指人我皆空,思慮全消)


  春來花香處處香,山河大地是如來。


  這是近代真實證悟的大德,苦參到五十七歲,正是禪門所貴的久參遲悟,自然善於保任,究竟心源。參禪極殊勝,但必須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說開悟之人須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問津的。並且開悟的人,往往還未斷除後有,例如禪宗五祖戒禪師轉世為蘇東坡,蘇東坡仍未解決問題,直到明朝轉世為袁中郎,也是喜禪的文學家。袁以作《西方合論》的功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才真了生死。所以永明大師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跎。就是指這類情況。只是初步明禪,而無求生西方淨土之願,十人之中就有九個人,反而是多廢時間的。


  (二)密宗。


  從果起修,即身成佛的大法。它稱為密,不是保密的意思。而是由於這是佛自己親證的境界,沒有法子讓眾生明白,以此名之為密。佛說《華嚴經》的時候,諸大阿羅漢都如聾如盲,雖在道場中看見佛在說法,但和瞎子和聾子一樣,沒有領會,從這個意義說秘密。日本判教,分成十個等次,從眾生的一住心到最高的十住心。十住心稱為秘密莊嚴心,從這個秘密莊嚴心顯現:真言、種子字、手印、曼陀羅等,稱為如來的身口意三密,一一具足如來親證的秘密莊嚴心的無量殊勝功德。至於我們眾生的身口意,身造身業,口造口業,意造意業。善業、惡業,總之都是業,所以凡夫的身口意叫做三業。密宗的方法,是讓凡夫的身口意三業頓時契同於如來的三密,佛的三密是佛果位所證的德,叫做果德。以佛的果德作為眾生用功下手之處,這就是從果上起修,所以稱為果教派。譬如蘋果已經結好了,你從這個蘋果上,開始吃就是了。如果你要從開荒、撒種、育苗、施肥、除害,一直一直等樹長大,種種的維護,結了蘋果你再吃,那你就遲緩了。若是從果上起修呢?就是這個蘋果,佛已經替你把應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果子擺在這兒,你只要吃。所以稱為果教派。凡夫三業頓同佛的三密,所以修行的時候常要結手印,(合掌就是印哪,大家打坐,兩手掌平放相疊,這就是彌陀的定印。)手屬於身,身結印,身業就同於佛的身密。口裏誦的是咒,就使得口業同於佛的語密。眾生的思想,一切起心動念都是意業,如來的意密,極淺的說,就是觀想,深的說,那就是般若。自心契於般若是意密,這才是真正嚴格的意密。所以密宗的修持方法,是使自身三業頓同於如來果覺的三密。從果上開始,所以開始就得果,真實不可思議。相應之後如《毗盧遮那經》所說:如實知自心。(如實際知道自己的本心。)這五個字就跟禪宗完全是一樣的。首先著眼的是這個字,這個不作知解講,如仍是知解,那就不是悟了。這是一個關鍵,許多人在這裏跌跤。古雲:知解門開則悟門塞。焉能以尋知覓解來達到真參實悟?這裏的知是如到實際,如同實相的知,契於真如的知。真如法一,沒有分別。所以離分別相的真知,這樣的知才能契自心,知自心,明自心。所以同於禪宗的悟自本心。悟了本心,就得衣缽,就是天人師,就是佛。


  《毗盧遮那經》還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要有最方便的方法能普遍救度眾生,都能得到最究竟的果實,以這個作為如來的究竟成就,這就是密宗特色。所以密教行人的發心就是要救度眾生,要救度眾生就要有一個最好最方便的方法,讓眾生能夠下手,能夠實踐,能夠成功。這樣才能落實自己的心願,圓滿自己的大悲心與菩提心,究竟於自己無上大覺。反之,如果我是有一個方法,但是不可能,比方說,美 國有 醫師專治某病,你有個窮朋友在中國大陸得了這種病,你告訴他到美國就可以治得好。對他有什麼用?他沒有錢來,他也沒法辦簽證手續。你告訴他跟不告訴他一樣。如果你給他介紹一位退休的老醫師,對此病極有經驗,可以就近請他看。如果行動不便,老醫師也可主動到病人家來,門診、出診都不收費,這樣病人得救痊癒。所以大悲大願之心必須能創出方便之法,悲心願力才能落實,無上菩提才究竟圓滿。大慈大悲廣度眾生的大誓願具體實現,落實在你度眾生的方法的究竟便利上。密宗的宗旨就是這樣。


  末法眾生根器不高,三密齊修的人也很難得呀!諸佛大慈再垂方便,不必三密齊修,只要一個密相應就可以了。在相應的時候,雖是只修一密,可是三密同時相應。所以從一個密下手和三密齊修,相應的果實是一樣的。但從一個密開始就容易多了。那要從語密開始呢?現在大家要念咒哇,念咒得到往生的人很多。一個密相應就成佛,這就和我們的淨土宗完全一致了,所以我的老師夏蓮 居老 居士,他就說:淨土宗就是密教的顯說。顯密是不二的。


  《華嚴經》是顯密共尊的法典之王,密宗的真諦完全是《華嚴》的境界。所謂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一真法界。《華嚴》講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在一真法界之中全是真哪,它就沒有妄。《首楞嚴經》,首楞嚴的含意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相都是究竟的堅固,也即是說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也就是一切皆真(皆是真如)。這是一真法界的境界,一真一切真,也即是大圓滿的境界。所以在這大圓滿境界中聲字皆實相,所以咒音和字種都是實相。所以你念咒就是念實相,觀種子字就是觀實相。這樣大智慧的見解,正是佛的知見,也是佛的果德。以這樣的見解修行,也是從果起修。因為聲字皆實相是佛知見,是佛果,從這種見解起修,是從佛果開始,是從果起修,只吃蘋果就是了,所以可以即身成佛。這是密宗的特點。


  但是正是由於這個法門殊勝,天魔就嫉妒。佛要成佛的時候,八萬四千魔軍都來擾亂,可見天魔無時不來破壞。所以當前,就顯出一種群魔亂舞的狀態。種種冒牌的上師,種種的惡知識,種種的邪說,種種騙人的假藥,這種情況各處都有。臺灣、香港、大陸、在美國也不例外,都有類似情況。因此學密就很難了。本來是個殊勝的法門,反變成一個很險的陷阱。因為密宗的師徒關係很深,《楞嚴》也是這麼說,你若是跟著邪師,師父著了魔,師與弟子俱陷王難,死後墮無間地獄。投了這樣的師父,就跟著師父一起吃官司。這還是小事,更嚴重是死後跟著師父入地獄,這就非常險了。一個初修的人怎麼能夠分辨這個是真上師,那個是假上師。如果有這樣水準,這個人也是了不起啦!所以目前很難,非常之險。在西藏是按規矩來的,按規矩來的這問題就小一點。先要十二年脫產專學顯教經論,全部時間學十二年。對於佛說的道理有基本的瞭解,知道許多佛說的話,人們稱為聖言量。依據聖言量,才能衡量鑒別其他人的言論行動是否如法,才能分別一個人是邪是正。在西藏,師徒之間要互相看三年。師父要觀察弟子三年,才能決定可以不可以傳。徒弟看師父同樣也是這樣,能不能夠皈依呀?這是指依止的師父。你普通結個緣,磕個頭,那就是結緣,不在此列。其實誰都有點密,淨土宗的人不念往生咒的,可以說是沒有,還要念念大悲咒什麼的。和尚若嚴格依法持戒,拿缽,吃飯,搭衣都要念專用的咒。光念念咒不算學密,供供密宗相也不算學密。真正像我說的這麼拜師受灌頂受密戒,這就是學密了。這要很慎重,需要有一定的基礎,而且要互相觀察三年。這個事情將來還要從嚴,才能夠杜絕現在這些流弊,目前的流弊就是由於不按規矩。先師虛雲老法師說得最正確了,這是親自告訴我的:密法確實是釋迦牟尼佛的法,但是西藏戒律廢弛了,不行了。現在各地就更不行了。所以有的形成賣法,你只要拿足夠的錢來,就教給你個什麼什麼法。自己封為上師,隨口胡說,存心騙人。如何如何。使得本來是一個殊勝的大法,現在成為很危機四伏的險路。所以我自己雖然也學密,但我不勸人輕率去學密。如果自己真正很有根器,又遇見了明師,又依法修持,成就確實很快。在中國大陸解放以後四十多年,即身成就大虹光身(這是密法修大圓滿的最高成就,人的肉身化成光明)的有六個人。在五十年代,我的金剛上師貢嘎呼圖克圖親自對我說,他當時在民族學院擔任西藏古典 文學 教授,他說:前不久有一個居士,他活著的時候誰也不知道這是一個有修持的人。等他化了光了,大家很後悔,為什麼當初不親近親近。大家回憶追想,這個人從來也沒有表現過什麼奇特,就是說話很怪,不好懂。真正悟心的人說話就是不好懂,他已不是眾生的情見了。他說話我們覺得奇怪,就好像他是瘋了。另外西藏紅教一位四十多歲的活佛,名叫索朗頓珠,八十年代初曾到我家中,他寫了一篇西藏當代化虹光身的人的調查報告,其中一共是六人,他身上護身佛的龕子裏還有一根化光走了的人的頭髮。肉體化光留下頭髮爪甲是一種類型,再進一步爪發也都化光了。即生化光大成就是真實的,不是誇大。但是我們要知道,中國十億多人口,這麼多年,只有六個人,十億分之六。但是念佛往生的人則年年都有所聞,遠遠大於這個數目。當前密宗的情況,如有真實好的因緣,成就確實很殊勝。但是這個因緣很不容易。


  (三)淨土宗。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常說,修行人應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般若如目,有眼才能導行,《華嚴》八十一卷,最後就是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往生極樂是一切行人歸宿。善導大師說:釋尊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話義理極深,如一時未能體會,但當仰信即有不可思議法益。一切皆從此大願海出生,一切無不歸還此大願海。所以本文也是以淨土為歸。彌陀因發四十八願,稱為大願王,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是心髓。這個願叫做十念必生願。凡能聽到淨土法門,就至心信樂願生西方,乃至十念就可往生。十念就是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觀經》中五逆罪人,臨終時地獄現前,真誠悔改,專心念佛,念了十聲就往生了。可見淨宗的殊勝,不可思議。至於持名的功德,東密興教大師有個說明,他說從字流出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流出一切諸佛。他底下說,為什麼念佛有這麼大的功德,就是這個佛號裏頭有個字。所以這個字讀准功德很大,我們應讀阿(丫)彌陀佛,這個字很重要。阿字是華嚴字母音的第一個字,這個字有無量的功德。目前許多人所念不合梵音了。


  一句佛號是阿彌陀佛多生多劫,萬德薰修的果實。你念名號,名號中的萬德莊嚴的妙果,就在你心中。而且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持名的功德也不可思議。淨土宗的祖師道綽,他舉實事為例,說明念名字的好處。一個例子:治狗咬的藥方,把老虎的骨頭烤熱了,在傷口揉擦,可以好。但是在窮鄉僻壤被狗咬了,老虎骨頭找不到,怎麼辦?就把自己的手弄得很熱,在那個傷處揉,嘴裏頭念:老虎來了,老虎來了,就可以好。另一例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跌了腳要用木瓜烤熱了來擦,木瓜也不是平常可以得到的,也是用自己的熱手在傷處按摩,嘴裏念:木瓜、木瓜……,他自己就這麼治好的。可見名字跟實際是相聯的。你叫 張 先生, 張 先生來了;請 李 先生, 李 先生到了。念萬德洪名就可以召來萬德,阿彌陀佛的一切功德,就都召請來了。


  總之,我感覺淨土宗和別宗比較,它有四個優點:


  (一)是穩。它不像禪宗和密宗,密宗師父很重要,禪宗同樣的要選擇師父,相信師父,靠師父。如你遇見一位無面目的長老,被他拿一個冬瓜印子,給你一印。也就是說,你本來沒有開悟,偏偏又遇見一個不長眼睛的長老,拿一個用冬瓜刻成的印,給你蓋印。冬瓜刻的印,印文必定模糊不清(這是譬喻)。這位長老有名無實,他自己並沒有開悟,偏要強作會家,給你一個糊裏糊塗的證明,印證說你開悟了,你自己也相信是如此,那就永沒有出頭之日了。所以禪宗的師父也很重要。但是淨土宗不需要這些。為什麼修行難?難就難於生信。但是淨土法門十方諸佛同贊,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無量經論,都在給我們作證,啟發人們的信心,所以對淨土法門的信心容易建立。你只要能信這個法門,由信生願,由願起行,都可以成就。很平安,沒有任何危險。只要老實念佛,不須東參西訪,自然遠離惡師惡友,不易上當。最穩當啊!


  (二)是易。小孩叫他念阿彌陀佛,一教就會。很多一字不識的老太婆就念阿彌陀佛,得到很好的結果。人人都會,可見容易。


  (三)是普。它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賢都求生淨土,下到五逆十惡,地獄現前,念佛十聲,也都往生。各種根器它都可以普被呀!


  (四)是妙。法門非常妙。妙就是你不可想像。它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不是要求你完全明白這些道理,才能合道。而是在你不知不覺之中,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念的時候很誠懇,很清淨,這些世間的事都不想了。於是在你這有念心中,只剩了一句阿彌陀佛,你就離開妄念了。若是一上來就叫你離念,這很難哪。欲除妄想,去一添 兩 ,妄想不好,我要去掉妄想,這一想就是妄想。去了一個添了兩個,所以你對於它沒有辦法。然而你老實念佛,不知不覺就離開了妄想,從有念達到無念,不知不覺合了道妙。往生見佛聞法而證無生法忍,正是巧入無生。所以它極妙。


  學法須知綱要,小本的宗要是信願持名,有深的信心,懇切的願力,持佛名號,非常簡單,非常殊勝。大本《無量壽經》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兩個是一樣的。發菩提心就相當於信願,這個信就是大智慧,不是大智慧不能信哪!這個信很重要,信是道元功德之母,信為道元功德母。深入佛教,信才是能入,才能進門,你要能拿到寶,信是手,才能在佛法寶藏中拿到寶,能信就是很大的智慧。《阿彌陀經》說,這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唐玄奘大師所譯則為極難信法。可見得能信這個法門,在一切世間,天人之中也都是很難的。所以常說念佛不難,難於生信。那麼現在我補充一句:生信不難,難生正信。有很多人他雖然是信,不能稱為正信。為什麼呢?舉些例子:有些人說,我生前念一句佛,死了之後到陰間就多一個元寶。這當然不是正信了。還有人就覺得,死是很痛苦,看到修行人死得好些,於是他念佛,只求死的時候舒服點兒。這是第二種。第三種,他就求佛保佑一切吉祥,求現生一切如意,只求世福。第四種,就希望我死後也要得到安樂。我活著時候很安樂、很舒適,死後也求這樣。第五,為了超薦亡靈。自己有個親屬他已經死了,很思念他,那什麼辦法呢?於是念佛求對亡者有好處。如上種種千門別類的念佛,都不是正信,這樣念不能往生。最後一種,他就是認為自己根器不好,學別的自己都不夠,既然學別的都不夠,那麼只好念佛吧!那麼就念佛了。這個也很消極,對於這個佛號功德就信得不夠,這種最多也只能夠生到邊地。這都不是正信。


  正信是什麼呢?淨土宗的祖師有個截流大師,他有一個勸生正信文,勸大家生正信。他說這個正信跟不是正信區別就太大了。他的正信是什麼呢?就是相信自己的本心跟佛的心,本來就沒有分別。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證的嘛,都具如來智慧德相嘛。所以自己的本心和佛的妙明真心本來不是兩樣。但是呢,現在自己還是凡夫,還不是佛。這是頭一條。第二條,就相信雖然自己不是佛,但是我們跟佛沒有一點兒隔斷的地方。一個杯子裏頭我們倒了水,倒了牛奶,這個杯子裏頭有水的地方就有牛奶,有牛奶的地方就有水。牛奶全部在水裏頭,水也全部在牛奶裏頭。我們跟佛,雖然現在我們是眾生,我們算是水,佛算是奶。但是我們跟佛,就像水跟牛奶一樣,互融互攝。這個道理是對的,因為起碼我們可以相信佛的心是遍一切處,當然我們在佛心裏頭。再進一步,要信我們的心跟佛的心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的心也遍一切處。都遍在一切處,那不就佛在我心裏頭,我在佛心裏頭,一切處彼此都有。一杯之中,注入牛奶和水,杯中自然到處是牛奶,到處是水。這是第二條。第三,因此我們這念佛嘛,如來悉知悉見,感應道交。所以念佛必定可以得往生之果,如是的信叫做正信。他底下再說一句話就很深刻了,正信跟不正信將來這個區別就有天淵之別。你不具正信,不能往生。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有信有願當然會持名,具足資糧當然就可以往生了。反之,你就是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你信願不具足,那就是不行,所以全憑信願之有無。所以信願重要,這是往生的關鍵。不具正信的話,你雖然念佛,不能往生,來生就會生到富貴人家,生到富貴家裏就會造惡,造惡以後,再下一生就要入地獄。這個話很讓我們震動。所以你修行不徹底,跟那個十惡不赦的惡人的結果,只是差一步。作惡的人的結果,這一生完了之後馬上入地獄。我們沒有作惡,我們也念佛,但是沒有解決問題,我們來生富貴,富貴之後就要作惡,作惡之後,死了入地獄。作惡的人比我們先到一步,念佛不徹底的人後到一步,晚到一步,入地獄是同樣的。結果很懸殊了,所以這個正信非常重要。


  先師夏老開示:理明信深。為了能信這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就鬚髮起無上之心,參究淨宗的理體。《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兩句最重要的話。是心是佛,本心是佛,這是自性的德,是性德。就像截流大師的話,你本來是佛,但是現在你肯定不是,所以就需要是心作佛,也就是這個心在念佛,這是修德。我們就是從我們本來是佛的這個心,生起了念佛。這個本來是佛的心是我們的性德,我們現在在念佛,不是從性德產生出修德來了嗎?這個在佛教的語言,叫從性起修,從你的性德上生起了修德。你起心念佛,念的是佛嘛,佛是什麼呢?佛不就是你的本心嗎?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嘛。念的什麼?念的還是本心嘛!你修的是什麼?修的還是在你的本性嘛。所以從性產生了修,修什麼?修的還是性。就如同珠子放光,光照的還是珠子。這就很明顯嘛,珠子放光嘛,就把你珠子照亮了。這個就是一個殊勝的修行。從性起修,所修就在本性。我們也可以說,拿我們的心在念心,因為我們念的是佛,佛就是我們的本心,就是以本心念本心。我們起心在念,這是我們的能念,當前一句是所念。能念是心,所念的還是心,以心念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