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三根本要義》通俗解說--2

分類:佛教叢書
2012/08/17 08:58

  五、世間因果和超世因果——四諦


  苦、集、滅、道四諦是佛法的概括,苦指一切世間生命感受的種種苦;苦有八分法、六分法、四分法、三分法等等。八分法是:生、老、病、死、怨恨相遇、親愛別離、所求不得,身心受苦等八種苦;六苦是:世事變化無常,心不滿足,肉身一次次更換,一次次投生,貧富貴賤變化無常,生死路上無人伴隨之苦等;四苦是:生、老、病、死之苦;三苦是:苦中苦、變化苦、感受本苦,苦中苦是指任何人都能感覺的痛苦,如饑餓、病疼、恐懼、悲傷之類;變化苦是表面上是樂而實際是苦,如愛變恨。樂變苦,享樂過度的苦惱,青春之樂潛伏的衰老和疾病的危機,美味佳餚食用過度導致生病,錢財帶來的殺身之禍,名利地位的得意引起的更多的麻煩等等;感受本苦是指生命的感受,不但快樂的感受可以變成厭煩,變成苦感,非苦非樂的中性感受本質上也是苦,無苦無樂的生活會變得空虛,寂寞,單調乏味,如三禪天的快感,在四彈天感到是苦而追求無樂之中性感受,無色界禪則進一步追求無任何意識活動和感受的虛空禪境。因此龍樹說:意識就是苦


  集諦的指的苦的集因,即產生苦的種種原因。產生苦惱的原因就是貪、嗔、癡、慢、疑、邪見等煩惱意識支配的善惡思想言行——業。業是動機目的和行為結果的綜合名稱,其中動機目的是主要的,善惡業的區別主要是動機目的,如為了眾生的利益,開殺戒對惡人進行懲罰,是善行,為了個人利益,為了名利地位,念經拜佛,舉辦慈善事業,形似善行而實為貪心的表現,不能算做真善。真善是不能有私心的。惡行中最典型的是十惡行為。十惡指殺害生靈、偷盜別人的錢財、非法姦淫、欺騙撒謊、挑撥離間、惡言傷人、引起是非的言論,對別人的錢財起貪心,產生害人和報復的念頭,不相信善惡報應的邪見等。戒除十惡,便是十善。十善戒是佛教三乘戒律的根本,也是區別真假佛教徒的根本標誌。違犯十善戒者,重者必墮三惡道,輕者也會受到相應的報應,行十善者今生樂享天年,投生三善道,享受人天之樂。


  滅諦的指從根本上消除煩惱、苦感,得到清淨自在的超脫境界。有非終極涅槃,(如聲聞、緣覺涅槃)和終極涅槃(成佛涅槃)。前者僅僅是脫離煩惱,後者才是智不處世,悲不棄世的無上涅槃。


  道諦的指脫離苦及苦因,獲得永恆快樂涅槃的道路和方法。道法雖有多種,但歸根結底只有兩種,即方便門和智慧門。方便門指思想行為,智慧門指指導思想行為智慧正見。菩薩乘六度是佛道方便智慧二法門的高度集中,其中戒度(約束貪欲,有利於眾生生存幸福的戒行)、舍度(為眾生利益,願意奉獻一切的奉獻心)、忍度(為眾生能忍受一切艱難困苦的高度忍耐心)屬於方便法門,定度(思想高度集中,心住一境的修煉成就)、慧度(脫離世俗之見的空有執著,主客觀對立消失,現見二無法性的直觀智慧)屬於智慧法門。精進度(刻苦努力,不達目的,決不甘休的堅定意志)是方便智慧二法門的必需條件。六度的意思是這六種行為結果,能使眾生度脫苦海,到達彼岸佛地的意思。方便指善德善行。善德善行的根本是無限熱愛眾生、無限同情苦海眾生的大慈大悲心為動力生起的,為普度眾生追求佛地平等智慧的菩提寶心,因此方便門又可以歸結為菩提心。又可以把菩提心所代表的方便法門歸入大悲心的範圍。這樣以來,道法方便、智慧二法門可總結為兩個字。這悲智二字是全部佛法的最根本的核心和靈魂。其他法都是從這兩個核心產生出來的枝葉,子法,也是為這兩個中心法服務的。三乘佛法的正見智慧無本質上差別,其主要差別就在方便法門。小乘和大乘的區別就在有無以大悲心為根本的菩提心和菩薩行上,顯乘和金剛密乘之間的主要區別也在方便法門上,就是說;密法的見空智慧和顯法沒有什麼區別,主要區別是密法中有更多更簡便的方便修法,可以大大縮短修煉進程。但密法要求修密法者必須具備顯法入道基礎,否則就像沒有翅膀的鳥兒想飛也飛不起來。下面要講的佛道三根本是顯法菩薩的根本,也是密法的基礎。現在有很多人想學藏密,沒有打好基礎就想修萬丈高樓,沒有灌頂入門就想出神通,連佛道和佛果的基本知識都不懂,就自以為已成佛,亂修、亂傳法。這樣修密法除了遭受報應,不會有好結果。阿帝夏尊者曾對一個神通能穿牆過壁但卻無善行的密修者說:我很可憐你,如此修下去,你死亡定會墮入畜生道,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利眾善行在佛法修煉中的重要性。


  以上所說的苦集二諦是世間因果,滅道二諦是超世因果。但道不是純粹超世的,正道中的資糧,加行二道屬於世間道、見、修、佛三道屬於超世道。


  六、佛的四身和事業


  四身指佛的自性身、智慧法身、功德報身(享用身)、應化身(也稱化身)


  自性身是徹底乾淨破除煩惱障和知識障後所獲得的如來法性。眾生的如來法性(光明佛心)被二障覆蓋,如鏡生銹,失去了本具光明。佛的自性身是徹底消除污染。眾生本具智慧光明心,但這種光明心是有污染的,從凡成佛的過程就是清除污染,增益光明。眾生的佛心就像包在岩石當中的一塊寶石,修道就像剝去包在寶石上的岩層,並進行精細的加工,做成一個真善美的藝術珍品——佛的真正的概念就是這樣和其他世間宗教毫無共同之處。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的智慧和神通。《現觀壯嚴論》歸總,無漏智慧共二十一類。這裏不準備一介紹。概括起來就是實智和權智二種。實智就是指:明見一切事物的法性真相的智慧,權智是指:洞察一切事物的種種現象之智慧。這兩種智慧都是佛地特有的智慧,也稱遍知一切智、無上智、平等智。這平等的意思是佛的智慧和知識物件等量之義。人的知見永遠也達不到與所有知識物件的等量。功德報身是佛的有色有相的壯嚴體,是積無量善功德的福報身。常住色界十七重天之上,無上密嚴報身佛國,其直接引渡物件是十地菩薩,十地以下的聖人也無緣目睹;是佛的千千萬萬應化身的生化之源,與世具存,常住不滅。報身相有寶冠等裝飾,密宗中的本尊都是報身相。應化身是佛化現的度眾相。有殊勝應身,如釋迦牟尼,也有一般度眾利眾化身,有化做人天的,也有化做動物和橋樑、房舍、衣食、藥物等眾生所需物品者不等,肉眼凡胎,難以分辨。


  有人說:佛教是偶像崇拜,那是純屬外行話,供養佛相有兩個目的。一是通過佛像引起人們對佛的無量功德智慧的敬仰,使人們產生一種崇高的思想;二是佛像做觀想對象。觀想是為了排除雜念,心住一境。密宗中千奇百怪,五顏六色的本尊相,象徵人體的各種成分和功能,有觀想的特殊用意,並非任意創造,修煉到一定階段就會明自他的作用。佛的事業,是指佛的利樂眾生的作用,概括起來就是救度眾生。佛的利眾行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無意識,無傾向,自然無為如像陽光、雨露,雖無意識,卻普照大地,滋潤萬物;二是對眾生和萬物的平等普及性和永恆性。佛具遍知一切的平等智,凡佛智所及之處,便有佛身和佛能。凡人覺察不到或者感應不到那是自己的障蔽所致,就像岩洞中照不到陽光,黴爛的種子雖有雨露的滋潤而不發芽,並非陽光和雨露的過錯一樣。以上這些說法都是有佛經的根據,怕增加篇數,沒有一一引證。


  七、三寶皈依法


  在佛法中稱佛、法、僧為三寶。將佛法稱為三寶的意思有:清淨無垢,威力無窮,稀世珍寶之義。


  佛寶指具足四身之佛,法寶指八萬四千法和道諦,僧寶大乘佛法專指見道以上的聖僧、菩薩。佛是指路人;法是道路;僧是熟悉道路的夥伴。有人說什麼藏傳佛教,在三寶上加了上師,成了四寶,這是胡說八道。上師是集三寶于一身的導師,並非第四寶。上師傳法如佛,上師的功德、智慧如佛的法身,上師言傳身教起著具體的僧寶作用。因此佛說:無師哪知佛名、佛法?有師才得知佛名佛法,故師恩重於佛恩。尤其密法不能靠經典,必須要有上師親口傳授,因此密法稱:上師是加持之根,守戒是成就之根。藏傳佛教特別看重上師的作用,其原因就是這樣。三寶有因三寶和果三寶。因三寶是指向眾生說法和普度眾生的諸佛,和指引成佛的經典教義、啟迪心扉的佛智以及諸聖僧菩薩。果三寶是指自己爭取達到的目的;自己通過學修,獲得戒定慧成就便有了法寶,獲得見性智,便成為僧寶,成佛便成了佛寶。皈依因三寶是手段,證得果三寶才是目的。學法、修法的全部過程和最終結果,都屬於三寶皈依法的範疇。因此要想懂得皈依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四句經文的全部含義,非掌握整個兒佛法的內容不可。佛法經文的深奧,從此可見一斑。那些望文生意的研究者怎樣懂得這個道理。


  第二、佛法三根本義


  佛法三根本是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遵照文殊師利的密傳教言提出來的。文殊師利說。法雖多,做為解脫之機緣而必不可少者只有出世心,菩提心、正見三法也。


  為什麼說這三法是解脫的機緣?又為什麼說這三法是必不可少的呢?這就要從佛法的根本說起。


  三乘佛法的根本宗旨是解脫這解脫又分根本性的和非根本性的解脫,徹底性的和非徹底性的解脫。佛法是根據善根和覺悟層次指引解脫之道的。如鈍根下士怕受三惡趣的重苦,尋求人天的快樂(天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天國的高級生命)這是脫離三惡趣重苦的解脫,是暫時的非根本性的解脫,生在人天界,若能改惡從善,可以上升或者繼續保持人天之樂。但由於人天之界無明煩惱未除,墮落下界的內外因很多,上升和繼續保持人天之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說這種解脫是暫時的又因人天的無明苦根未除,這種所謂的快樂只是和苦難深重的三惡趣相對而言,並非真正的快樂。這種人天之快樂有變化無常的不隱定性苦樂交織在一起的混雜性,對心理感覺的欺騙性,所以說不是根本的解脫;利根中士認識到輪回本質是苦,便追求脫離苦根(煩惱)的清淨涅槃之樂。(如阿羅漢果)但這種解脫只是從煩惱障中解脫,還有知識障的無明覆蓋,所以說這種解脫也不是徹底的根本性的解脫,只是解脫途中的一個中轉站,特利根器上土認識到只求自身解脫是無大慈大悲的自私的表現,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拯救眾生、脫苦得樂,也只有把眾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的善德行才能獲得圓滿,而德行圓滿才能產生無上佛的功德報身。佛經中說色法二身、生自福慧雙修。在利樂眾生的事業中,最神聖的事業是度脫眾生,要度眾生,度脫者要有度脫眾生的大智、大德、大勇、大能。不具備這些條件,度脫眾生只是一種良好的願望,不能付諸實施,要具備這些條件就要證無上智慧——菩提,要證無上智慧就要破除知識障——知識障是獲得遍知一切智慧的障礙,是一種意識深層的執實習性。因此,根除二障。證得無二涅槃才是根本的徹底的解脫。無二涅槃的無二是指:一無住世的無明心,而徹底出世,(智不住世);二無住滅的自私性而入世度眾(悲不住滅)。這第一點與凡眾相區別,第二點與小乘羅漢相區別。


  指引解脫的三乘佛法總的可以分為知和行兩方面,知的方面是側重理論知識教育,使有志解脫之眾生,點燃智慧明燈,驅散愚暗,明辨是非善惡,正確選擇道路。知識包括深義、廣義兩個方面,要知深義,須知龍猛之學;要知廣義須讀無著,世親,獅賢等般若師之論著。若不學深廣二義開道大師的綱領性的名著,唯讀佛經本文,雖大善知識,也難得要領,因為佛典經文分了義、不了義和言外意趣,掩蓋密義等等,不掌握分辨原則,很難掌握佛經的本義,真正學佛法的人決不能輕信無知偏見而輕視聞思的基本功。


  藏傳佛教的最大的優點和特點是重視系統的(非一經一說)完整的,深層次的思辯經教。這種經教是通過學院式的教學研究和學位考試制度進行的,而且在教學過程中開展辯論,對每個命題進行多方論證,精細嚴密的分析、推理。以獲得正見、產生堅定的理信,即所謂上智信理不信經。


  是身口意的行為實踐。宗喀巴大師在精通三藏四續深廣二義的基礎上發揚大悲大智,嚴格遵照文殊龍猛的深義法統和彌勒、無著的廣義法統、廣深合流的阿底夏修證法統的宗旨,對三乘佛法內容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煉,寫出了《三土修菩提道次第》廣略二論和有關的許多著作。菩提道次第對沒有機會和條件直接學習研究浩如煙海的三乘佛典的人,大開了方便之門,即使是佛陀和文殊、彌勒二主法菩薩再次親臨此世也不可能說出,比這部書更系統、全面,更博大精深,集精薈萃的教言來。《菩提道次》即使是這樣一部深入淺出,可做修道指南的方便讀物,但緣淺智弱,忙於世事的很多人仍覺得內容繁多,難以掌握重點要點。宗師更發悲智,根據文殊師利的啟示,結合自己廣深的知識,高深的修證經驗,將菩提道的重要內容概括為出世心菩提心正見三點,並做為佛道修持三根本提出了出來,寫出了《佛法三根本要義》這篇著名教言詩。以上是《佛法三根本要義》。一文的由來。


  佛法廣深無邊,為什麼說出世心,菩提心、正見三法是核心法、根本大法呢?這是因為:


  一、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了生死,脫離苦海,斬斷苦根,而三界輪回之世,本質是苦,是苦根煩惱增殖蔓延之地。要想從根本上斷除苦及苦因,獲得息滅煩惱的寂靜安寧之樂,就要跳出輪回圈,如果把三界輪回之世界看做幸福樂園,戀戀不捨並為此耕種善惡業田,不但惡行惡業的收成是苦果,就連善行(有漏善行)善業的果報——世間幸福快樂,也包含著苦惱和暫時性、欺騙性、相對性;而無一真正的幸福。因此徹底認清苦和苦因及業報因果必須之理,激發出世心,斬斷戀世的念頭,就成了歸依修持佛道的第一要素和根本大法。


  二、佛門有無以倫比的兩大法寶,一是大悲心,一是無二見智,《入中論》稱,大悲心是產生佛陀的種子,是佛心生長的雨露,是佛果成熟的營養。菩提發心就是大悲心激發的為眾生利益立志成佛的願心和利眾行為。這種無比偉大的發心是大乘法輪的軸心。宗喀巴大師說:正發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為的本源,是福慧資糧的點金術,是無量功德的寶藏。有這種菩提心,雖凡夫俗子,其思想行為會變得高尚,獲得佛子菩薩的稱號;若無此心,雖有智慧和神通,別說成佛,就連大乘道的關口都進入不了。所以,佛法稱:皈依三寶是入佛法之門,發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門,灌頂是入密法之門。滲透利眾菩提心的一切善行善念都屬於解脫和成佛的福德資糧,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缺乏菩提心的善行就像缺乏肥料的莊稼,只能獲得極少的收成。因此稱: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大法。


  三、解脫和成佛的障礙是煩惱,知識二障,破除二障的唯一的法寶是明見性空的無上智慧。因此稱見性智慧為無二解脫法門。束縛三界六道眾主,使眾生變得愚昧、自私、腐敗墮落的根源貪、嗔、癡的輕重隱顯症狀有八萬四千而對治的佛法也有八萬四千,這八萬四千法歸結到一起就是三乘道法;三乘道法又分方便智慧二門,其中智慧是主法,方便是輔助法,因此寂天《菩薩行》中說:智慧是將帥,戒、舍等其他法是兵勇使從。佛教從根本上說是開發智力,提高智慧為主,其他法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展開的。佛陀這個名稱的含義也是無上智慧和徹底覺悟的意思,與主宰一切的上帝造物主之類毫無共同之點,諸佛的智慧化身文殊師利手持一把鋒利的寶劍,就是象徵佛法斬斷惑根的性質和功能。世間的切奇跡,都是智慧的結晶,佛地的圓滿功德也是光明智慧美妙的閃光。懂得這個道理就不難理解把正見看做根本大法的原因了。


  第三、《要義》正文解說:


  《佛法三根本要義》是宗喀巴大師為大弟子雜谷王阿阿智華所作的一篇詩體教言。這篇教言詩,文句非常精練,正文只有十四偈,五十六行,但內容涉及面很廣,整個兒概括了佛法的深廣義理,讀此教言,不同層次的讀者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教益。這篇教言是宗喀 巴大師 教授弟子的重要心法之一,在藏傳佛教寺院中人人都能背誦此教言。


  近來海內外信仰佛教的越來越多,特別是信仰顯密合一的藏傳佛教幾乎成了一股時代潮流,有洶湧澎湃之勢。在金錢物欲使人們的靈魂腐敗墮落,人類社會向動物社會退轉的這個時代,不甘心墮落的志士仁人,為眾生、為自己選擇聖潔光明的道路是人類前途有望的象徵,是大好喜事;但捲入這個時代潮流中的很多人得不到真法正道,而被邪法假法困擾而正在墮入歧途。為了有志學佛的人得到一些藏傳佛教的正道真法和基礎法、核心法,現將宗喀巴大師的《佛法三根本要義》教言,譯成漢文,向大家介紹。引經據典,深刻闡發這篇教言的義理,足可以寫出百萬字的巨著,但那樣的巨著除專門研究佛法的學者而外未必人人喜歡,因此本文只準備將《要義》文字表面的含義做一個淺顯通俗的解釋,以幫助大家理解原文。


  第一句:向神聖的諸上師致敬。


  在經文的開頭,向上師表示敬禮有以下幾方面的意思:一、學佛必須從聞法開始,聞法需要拜師。所以《菩提道次》稱:拜師是入道的根本。經文開頭先向上師敬禮,向受法的弟子顯示了如下幾種意見:一、拜師學法是入道之門。佛說:無師連佛都聽不到,怎能得知佛法,上師傳道授法,培養指點,其恩惠勝過十方三世一切佛,故時時事事不能忘掉師恩,違背師教;二、上師是集三寶于一身的現實的佛,敬師就是敬三寶,敬三寶就是皈依三寶,以三寶為榜樣,實現自身三寶。誠信三室、無限敬仰三寶,將自己的一切寄託三寶的皈依法是進入佛門的第一道門,也是一切善行的基礎。說法之始,禮敬上師,也顯示皈依法。從密法的角度講,上師是三源之一,三源是;上師是加持力之源,本尊是悉地(事業)之源;守戒律是獲得成就之源。因此有:觀修上師法;三、向上師敬禮,顯示了下面將要說的法是具有嚴格傳承法統,法脈未斷的正法。井非自己杜撰新創的假法,佛法非常講究純真的傳承法統,不允許任意修改創造,因為只有證全智的佛陀,才有創立佛法的資格,這和隨意改變創新,巧立名目,以獲得名利為目的的現代氣功的最大的不同之處。大家決不能相信沒有佛經根據,沒有法統的,那些裝神弄鬼的假佛徒們的騙錢假法,和氣功佛法迷信煮在一鍋的大雜燴;那類假法的創造者和信徒們若不改邪歸正,以佛法衡量,除墮三惡道,不會有別的去處。


  宗喀巴的菩提道法共有三個傳承法統;即從佛陀、文殊、龍樹傳下來的深義般若法統;從佛陀、彌勒、無著傳下來廣義般若法統和從佛陀、文殊、阿諦夏傳下來的修行加持法統。宗喀巴大師是大乘佛法法統三江匯會的正統法海。故稱第二佛陀。


  這篇經文由前言、正文、結尾語三部分組成:


  前言共有兩偈八句。


  第一偈:前三句開宗明義,說明三根本法的性質和重要意義;第四句表明說法的心願和謙虛的態度。第一句:佛陀全部經典的精華要旨,是說;這三根本法是,佛陀釋迦牟尼,向凡聖二眾弟子所宣講的三乘大法,經、論、律顯法三藏和事、行、瑜珈,無上瑜珈等密法四續經典中的思想精華和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以無著無礙的無上智慧所得的一切無垢善法的歸總要旨,在佛法中沒有比這三法更重要、更珍貴的法;


  第二句:眾菩薩推崇備至的無上法,是說:精通佛理、親驗親證的佛法妙意的眾佛子菩薩對此三法高度讚揚,推崇備至,稱讚:出世心是苦海的救生船,是彼岸世界的人口,菩提心是點石成金之法,是成佛的唯一因素,是無量功德的源泉,是進入菩薩行列的資格證,見空智慧是解脫的不二法門,是佛母,是佛法追求的最終目標,是驅散無知黑暗的陽光。等等,見於佛經和眾多大善知識論著;


  第三句:有緣者是指前世有善根,今世有聞法的機會,具有分辨善惡,發現世間無敵寶藏的靈心利智;思想品質純真無瑕,世俗偏見邪說的習染不深,人性良知未被物欲埋沒而變為惡魔的俘虜的精神正常的男女仁人志土。只有具備這種條件的人才有可能茅塞頓開,心底透光,產生追求光明,尋求解脫的念頭,佛法廣如大海,有適合各種層次度脫物件的無數方使智慧法門,但要思徹底脫離苦煩,進入無煩惱的永恆樂境,歸根結底,離不開這三門大法。出世心,菩提心,見空智這三法門,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之法,是脫離此岸,到達彼岸的必經口岸,舍此口岸寸步難行,這三法是顯乘的最高境界,也是密法的必備基礎。修顯法者若不修這三根本法,別說成佛,在超越凡俗方面連小小的一步都無法邁開;因為出世心好比是腿,菩提心好比是心,正見智慧好比是眼睛,無腿、無心、無眼的人怎能前進一步;修密法者若不具備這三法的修證基礎,雖煉出起死回生,上天入地的神通,也超越不了世間禪,世間神通的範圍,若將這類神通用於獲得名利的工具,別說即生成佛,就連投生人天的福報也很難得到。因此說這根本法是尋求解脫的必經口岸和唯一途徑。


  第四句:我今做力所能及的解說,是說;這三法是佛法的根本,為了有緣的眾生得到一個解脫成佛的方便捷徑,我願意向大家解說開道,但佛法深廣無邊,我是一個凡僧,怎能掌握佛法的一切深廣妙理,只能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程度,做力所能及的解說。宗喀巴大師集顯密二法的大乘,學修成就與龍樹、無著齊名,號稱肉身文殊師利,但他在任何時候都表現的十分謙虛,他的修證的奇妙成就被親身體驗,親眼見到的幾位大弟子寫成的秘傳,嚴格保密,不允許外傳,始終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宏揚佛法,僅這一點就充分顯示了大師的崇高品德和調服身心所達到的高超境界,看到這種情況,那些自稱佛菩薩,自欺欺人的可憐蟲們應感到無地自容。


  第二偈,四句,說明了聞此法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和應持的正確態度。


  第一句:那些不迷戀世間區區幸福是說:學習佛法的人首先要有清醒的頭腦,理智和遠見,有清醒的頭腦。就不會被人世間的各種虛偽的、表面的、夢幻式的現象所迷惑,有理智就會冷靜地觀察思考,分清利弊,控制感情,不至於限入利害親仇愛恨的深淵而不能自拔;有遠見就不至於迷戀今生今世的眼前的短暫的利益和區區小事,而不顧長遠的,與生死有關的大事。


  第二句:為了具足良緣的人生有價值是說:學習佛法的人,要有不失時機地追求崇高的人生價值的理想志趣。具足良緣的人生。是指具備修佛追求崇高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環境條件:即具備八有幸,十具備。八有幸包括:1、不生在地獄;2、不生在俄鬼中;3、不生在動物類(畜生道);4、不生在未開化的野蠻人中——佛法是高度文明的產物,是高度理性的信仰,智力低下的民族不是佛法度脫的對象;5、不生在上界天人中——天人苦少樂多,沉醉于禪的樂境,洋洋自得,不求進取超脫,上界無色天、感覺麻木遲鈍,意識微弱,不生善惡之念,都不具備學佛的條件;6、不生在無佛法之地;7、不是智力低下的癡呆人——這種人無緣學法;8、不是從事漁獵屠宰、殺人搶劫,殘害生靈的惡性職業者——這種人無善惡觀念,罪惡深重、不可救藥。自己獲得人身,有幸不在上八類,具備了學佛的條件,因此稱八有幸十具備1、是人類——只有人才具備信佛、學佛的條件;2、生在文明土 ——— 文化發達,道德風尚良好的地方,才有尊重佛法,學修佛法的條件;3、非聾啞癡呆,智力發育正常;4、不從事罪惡的職業;5、良心和理智使自己自然接受佛的光輝思想;6、值佛出世之時代;7、值佛說法的時代。8、佛法尚存的時代。9、有信奉佛法的群眾;10、有學法修法的政治環境,後五條是時代環境條件。


  所謂人身難得是因為轉生人類在前世需要具備獲得人身的足夠的善德善行和對投生人類的強烈的願望,但是世人的一生,昏昏噩噩,受愚昧惰性的驅使,身不由已幹著惡事,進取向上的善意善行很少產生,所以轉生人類的機會很少,人生難得,但在人裏面,具備上述十八個條件的人身更是難得,具足進取超越良緣難得而易失,當得此良機良緣時,就要不失時機地爭取人生價值。人生價值包括自身的品質,能力和對人類社會的態度和貢獻兩個方面,小乘佛法的價值觀是對己調伏身心,克服自身的煩惱,爭取自己的身心寂靜安樂,對眾生,嚴戒傷害別人的言行,雖然也有慈悲心,但缺乏救苦救難的責任感,大乘佛法與此不同,對自己要求品德和智慧的高度完善——成佛;對眾生視為慈母。無私無我;犧牲自己,以捨身飼虎,割肉喂鷹的精神,為眾生服務,為眾生的幸福做貢獻。這是一種無比偉大的價值觀念。在這種金光燦爛的太陽一樣的價值觀面前。其他一切價值觀都變得渺小。暗淡無光,而那些為金錢權利不要人心人皮的魔鬼價值觀念,醜陋渺小得更不值得一提了。


  第三句:一心嚮往眾佛喜悅歸宿的是說:學法的人必須是一個一心一意嚮往得到眾佛為之歡欣鼓舞的正確歸宿的人。這歸宿指的就是三乘佛法指引的超脫輪回的涅槃,和全知全能的終極果位。佛是以度脫眾生為樂的,他看到人們醒悟,選擇到利人利己(成佛)正確道路,就會無限喜悅。


  第四句:幸運的人們誠心傾聽;前半句幸運的人們就是指前三句中所說那些具備學修佛法條件的人。佛法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在無邊的茫茫黑夜中摸索著走路的人,逢到一盞明燈,當然是非常幸運的。誠心傾聽是聽法者應持的正確態度。聽法的正確態度總的說來是三點,一是虔誠,二是認真,三是不帶偏見。


  正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出世心法,第二部分講菩提心發心法;第三部分講性空正見。


  第一部分共三偈、十二句。


  第一偈講出世心法的重要性,第二偈講如何修出世心法,第三偈講萌發正出世心的思想徵候。下面按經文的順序分三個問題講解。


  第一個問題是出世心的重要性。什麼是出世心呢?出世心就是徹底認識輪回世界本質的基礎上產生的危機感和厭世思想。這種危機感和厭世心理,能使人們擺脫各種恩怨和使人心煩意亂的世事的糾纏,產生出世尋求世外寂靜安寧樂土的強烈願望。而這種不滿足現實生活現狀、要求改變處境、爭取自我超越、尋求最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狀態的思想要求,就是步入三乘佛法正道的關鍵性的第一步。也是世俗觀念向超世真見轉變的重要契機。沒有這種出世思想作基礎的一切善念、善行都是輪回的因素,雖然也能獲得世間善果,但改變不了生死輪回、苦樂變化無常的根本性質。若有了堅定的出世心,並以此作為思想基礎,所產生的一切善念、善行都會成為產生超世智慧功德的因素,因此宗師說:若無正確的出世心而追求世間幸福,就無法進入根除煩惱的涅槃樂境;”“迷戀塵世的意識是鎖鏈,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對世界上的各種事務、各種關係,不從本質上認識,迷惑於表面現象,就會產生錯覺、幻覺,並把錯覺、幻覺當作真實可靠的東西進行執著的追求。陷入貪愛迷戀之中,就會失去理智,在苦海中越陷越深,而這種以虛當實的貪戀執著意識就是生命自身的難以打開的枷鎖。打開思想感情的枷鎖,就是解脫。出世之心本身雖然解決不了執著世事的虛幻性、不可靠性、短暫性、充滿苦惱等問題,但想下決心離開這個環境就要有要求解脫的思想基礎,在這個基礎上積極尋求解脫,就會打到預期的目的。所以說求解脫要發徹底的出世心願。。這裏強調徹底是非常重要的。徹底就是不能有絲毫的留戀,只有這樣才能使名利得失,財色享樂的觀念變得淡薄、思想變得寧靜超脫,任何和自己的世間利益不脫鉤的善行、念經、拜佛、修煉都入不了佛法的正道。這一點修佛的人要必須懂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