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三根本要義》通俗解說--4

分類:佛教叢書
2012/08/17 09:01

  要認識到世間和超世的一切事物;


  出於因緣而絲毫不差之理;


  同時,觀念中的執著之物一個個消失,


  便步入了諸佛欣慰的軌道。


  這一偈是說:要認識到無論是世間的或者超世的(佛道、智慧神通、佛菩薩等等)都是因緣規律形成的現象,而且這種因緣規律絲毫不差,無一例外,但就在認識到這因緣現象真實存在的同時,在觀念中的把"因緣"這一種無自性假像當做真本性,反而使產生執著的著眼點立足點雲消霧散,個個消失,蕩然無物,就算認識進入了諸佛為之感到欣慰的正確軌道。這一偈從真俗二諦講起。從俗諦意義講因緣"實存不妄",從真諦意義講"自性本空"。道外之人認識不到存在即因緣之理,小乘之人,雖然認識到一切是因緣之理,卻認識不到因緣就是空的道理而反生執著,大乘唯識家只懂得因緣之物的一部分空。即客觀世界空而且把空理解為對因緣現象的否定,卻留下了一個不空的尾巴,即主觀意識存在,中觀自證派雖然也認識到因緣的一面,卻沒有徹底地認識到性空之理,尚有"物自性"的執著。只有中觀應成派才徹底地認識到"因緣實存不妄、物自性本空",是一件事物的真假(俗諦)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互為存在的前提和理由。正因為無自性,本性,才有因緣現象的存在;也正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各種因緣合成之物,所以才無自性可言,當認識到因緣實有的同時認識到其性本空,當認識到物性本空的同時認識到空即是因緣,並非虛無,這才是"有非實有,空非實空"的中觀之道。認識到有非實有,就不會因執有執實而生貪心造業,認識到空非實空就不至於否定善惡因果而墮落無救。因此中觀大師寂天說:"見空有何用?見真才能得脫。這見真指的就是排除有空二偏的中觀見。


  眾緣結合的現象實存不妄,


  非緣合的獨立自性空不可得——


  二義若在觀念中彼此對立,


  尚未悟出佛陀正見的本義。


  ——這一偈是說:如果把因緣現象的實存不妄和諸因緣之物的獨立自性的空不可得,看做彼此對立的兩個方面,或者兩種性質,見物不見空,見空不見物——這個人還沒有悟出佛陀的性空正見。


  這裏講的性空的是指一種不靠因緣,能獨立存在,不依因緣條件而轉變的、永恆不變的自性。實際上根本不存在這種非緣合的永恆不變的絕對自性,但在凡俗眾生的意識中似乎一切事物都有作為這種事物的獨立自性而產生執著,性空正見就是對治這種執著的。這裏講的因緣不僅僅是指生物和各種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還包括大和小、長和短、有和無、時間和空間、常和無常之類的相對關係,主從關係,整體和部分關係、名實關係,主客觀關係等等。因緣結合指的就是各種事物的自身內部和各種事物之間的相生相依,相從相對、相附相連等各種關係。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這種關係中的存在。從這種關係中分離開來,便沒有任何事物。因此說一切事物現象都是虛幻的假像,無任何獨立自性。緣起性空就是這個意思。


  緣起與性空是對同一個事物的兩種觀念。在分別智即俗智的範圍內,這兩種觀念始終是對立的,見到一面就見不到另一面,通過思辯觀想什麼時候這兩種觀念的對立消失,到緣起就是空,空就是緣起,也就是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進一步悟出緣起之相是空,性空的對立面實有消失,性空本身也因失去自己的對立面而隨之消失不見空與不空任何相,達到空也空,無相空,不可得空,才算進入中道。因此,宗師說:什麼時候有此無彼的對立消失,當看到緣合之物實有的同時,能悟出當體即空,執著無物,對正見的思辯才算圓滿。為什麼這裏要說正見思辯的圓滿呢?因為通過理論的聞思所悟出的正見,也只能達到以抽象概念為特徵的思辯性的理解,分別智範圍的覺悟。絕對無法達到無分別現觀智的直覺體驗,要想超越抽象分別思維,進入無分別現觀智的直覺體驗狀態,需要長期的如法觀修,不能光靠對性空的理解。因為無戲論究竟並非抽象的語詞所能表達清楚的東西。所以稱做不可思議


  以現象實有消除執實偏見,


  以自性空無消除虛無偏見,


  悟出緣起與性空互為因果


  就不會墮入執空有二邊的深淵。


  這一偈所說的消除二邊之法是號稱雪域說空第一的宗喀巴大師的獨到的見解。過去所有的中觀經論中都說:以現象實有消除虛無偏見,以自性空無消除執實偏見,宗師以徹悟的智慧提出:以現象實有消除執實偏見,以自性空無消除虛無偏見,這正是與見有而執其有,見空而執其空,誤以緣起現象的實有為物本性實有,誤以性空為空虛無物;名為消除二邊而實際上仍落入二邊的各家最大不同之處。宗師在《中觀》二論中特別指出,要分清二有二無的概念界限,二有是指俗諦現象的假有物本性的實有二無是指自性空無和虛無之以現象實有消除執實偏見就是承認緣起現象的假有而否定物本性實有。正因為緣起現象是假有。就不會以假當真,產生執有執實,墮入常邊;以自性空無消除虛無,是肯定自性空無而排除空洞無物的虛的無空觀。正因為性空非虛無,就不會以空否定緣起之事產生執空,墮入斷邊。有而非實有,空而非虛空的前提是緣起之物,是世俗意義上的,與龜毛兔角之類的虛無之物毫無關係。因萬事萬物沒有一成不變的獨立自住,才有萬事萬物生成變化的可能性,因此這是因空而有;因為眾緣和合本身就是物無自性的表現,空不在物外,因有見,因此,這也是因有而空。有不礙空,空不毀有。空有為一體,一有俱有,一無俱無。這就是緣起與性空互為因果的理由。


  佛說:世人與我相爭,我不與世人相爭,因為世人認為有的我也承認其有,世人認為無有的我也承認其無有。並且說:因緣所生便是無生,因其無可生的自性;因緣所生便謂空,知空理者為善土,龍樹大師在《中論》中說:無非因緣的事物,因此也無不空之事物性空緣起,中道為一義。月稱在《百論疏》中說:我們所謂的,並不是寺中無僧那樣的空,是繩盤上無蛇那樣的空。所謂物自性就像把一盤草繩當做蛇,因而生畏一樣純屬幻覺。喜饒嘉措大師曾經說過:所謂物自性就像兔角,性空是說兔角之空,並不是說兔子空。以上這些話就是緣起性空概念的最好的解釋。通過以上解釋對性空智慧的義理,也許理解了,但很可能對悟空理的實踐作用,修煉作用不清楚,也許有人會想:這空與不空與人生有什麼關係,與修煉有什麼關係?這關係太大了,這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一切事物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方法問題。解決人生問題,修煉佛道,若不解決這個思想意識深層的根本問題。一切等於徒勞。宗喀巴大師說:佛法的核心是空理,佛稱空王。迷於此理者為凡人,悟此理者為聖人,徹悟此理者為佛陀(覺者)。把空慧稱做佛母,意思就是說佛是從空慧中生出來的。一切善行若離開空慧,就如盲人騎瞎馬,把空慧稱為,法中之王法諸法之統帥解脫之不二法門佛心真佛等等,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定能生慧,佛家無數禪門都為生慧服務。不可思議的無量神通都是無漏佛慧的效用,普度眾生的大慈大悲心、菩提心行都貫通這個大智慧,都因這大智慧而變得神聖,變得有力,凡人因無這大智慧而變得俗氣,變得愚昧,被緊緊捆綁在輪回的齒輪上。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獲得此大智慧,就可以獲得自由,擺脫輪回的地心引力,飛向彼岸世界。請想一想這智慧重要不重要?這樣說對做為佛法根本的智慧多麼重耍也許懂了。但這空慧在生活和修煉實踐中如何起作用可能還不清楚,這是理論聯繫實際,聯繫思想認識的問題,非常重要,需要講一講。


  講空慧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人無我法無我的問題。什麼叫人無我?什麼叫法無我呢?要懂得無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應成派中觀鼻祖月稱大師在《中論疏》中說:指事物的不依賴其他事物的自性,任何事物都無這種自性,因此是無我。由此可以知道無我就是無本性,無自性人無我主要是指自己,除了自已以外的他人和一切事物都屬於法無我範疇。這人無我指的是人各自的觀念中的自我觀念。人的身體和感知功能都是自我的附屬物。人的樸素的意識中從不把自己的身體當做自己,因此說我的身體如何如何,我的思想感情或者我的感覺如何如何。我的是不同的概念。這表明在人們的意識中還有個籠統的無法指出來的,這個是自我的主體,我的一切都從屬於這個,愛恨、利害,得失等都是從這個主體自我生髮出來,以它為出發點。這種虛幻的,經不起分析考究的自我意識是自私意識的根源。人有了這自我自私意識,就產生愛恨、計較利害得失,使人們的心胸變得狹窄,目光變得短淺,品行變得惡劣,別說聖賢,就連世人中的高尚,偉大之士與卑劣小人的分界線也是有無自私。無私地奉獻忘我的精神捨己為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類菩薩行,高尚行為產生於對待自我的態度上。佛和凡人在品德上的根本不同之處是:佛為眾生著想,人為自己著想要想成佛,首先要破破私。作無我之人。破不了自私自利的人。神通雖能呼風喚雨,上天入地也永遠入不了佛門,脫離不了凡塵、這是佛法的一條顛簸不破的真理。


  空慧象一面顯微鏡,在這面鏡子底下一切事物的真實面貌會變得清晰,也象一個透視鏡,如花似玉的皮膚後面能看到可怕的骷髏,在榮華富貴的背後能顯出灰飛煙滅的殘境。空慧又像面過濾鏡。一切五彩繽紛的虛色假相,可愛可憎的身影面孔,在它的面前會變得無形無色。如澄澈的萬里晴空。


  無我就不會產生因我生出的萬般煩惱。法無我就是明見諸種事物包括他人。都屬因緣的暫時聯繫。其性虛幻,無可愛、可憎、可取、可舍的固定品質,自己和身外之物的關係也屬因緣的暫時聯繫,也沒有固定的從屬關係。悟出諸法無我就不會因物生貪,因貪求物,因求物不得而生憤怒,因憤怒而又引起眾多麻煩,造種種惡業。


  壁畫上的美人和金銀珠寶,人看了不會產生貪愛之心,因為看的人知道那是假的是假色假相,假若把你生活中的意中人。金銀財產都看成如畫似的假色假相,還會同樣起貪心嗎?走路逢刮大風,把灰塵刮進眼睛,人也不會對風生氣;假若有人把灰塵打在眼中。就會生氣;同樣的結果。為什麼對風不生氣。對人就生氣呢?理由很簡算,把風看做是無心的,把人看做是有心的。同樣,如自然災害造成傷亡事故。誰也不會對自然界生氣,追求傷害責任,進行報復。如果人造成傷亡事故,就會產生仇恨。要進行報復。原因是對自然災害找不出事故的具體責任者對人為的傷害有具體的責任者。如果把眼中灑灰塵和別人對自己傷害也同樣看成是因緣的巧合是無心無意的。就不會斤斤計較了。這所謂的有心無心有具體責任者無具體責任者;就是人對事物所產生的看法上的區別。即有心執心。有人執人,無心無人便無所執,無所執也就無恨可生。


  要懂得這個道理並不難,難就難在事事貫通,並用這個道理改變思想意識。解開思想上的一個個頑固的結子。


  人的思想意識是受客觀事物影響產生的,中觀應成派極力批駁唯識論。月稱在《入中論》中說:如果沒有客體,也就不存在主體意識,寂天在《菩薩行論》中也說:若無見之物(境),豈有能見之識?意識既然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的問題就要從客觀上解決、緣起性空見就是從一切事物上揭示空理。龍樹《中論》中說無一非緣合之物,故無一非空之物諸法無我就是從客觀上解決空的問題,色、聲、香、味、觸一切都變成無可執著。無可貪戀的虛幻不實的影子。執著的主體意識就會無實可執,因執實所產生的虛幻意識,也就像斷了電源的電視螢光屏那樣,變得寂然無聲無相無色。要徹悟人無我,首先必須悟法無我。其道理就在這裏。


  《般若部》講了十八種空二十種空,只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講的。歸根結底只有主觀客觀二種空,也就是人自我空諸法空。這兩種空在本質上無任何不同,只是空的物件上的區別。諸空歸結到一句話就是緣起性空。緣起是性空之相。性空是緣起之性,或者說。從事相看是緣起。從理性看是性空。從緣起的實有看到緣起的性空,從緣起的性空悟出緣起本空。緣起既空,性空也因對立面消失而不復存在(性空也空),既無有相,也無空相,在定觀中如虛空,無色無相,出定觀中有色有相,在色相中見空如幻,空有不二。——這就是俗智理念所能達到的般苦智慧的最高境界。從抽象概念上理解並不太難,但要上升為無分別現觀直覺,那就需要特殊的艱苦的修煉,徹底改變智慧類型,提高智力層次。所以宗師在講了緣起性空義理之後,諄諄教誨大家,要勤奮修持。


  對佛道三根本重要義理,


  要正確認識,全面領會;


  並隱居靜處,激發精進之力,


  為實現終極目的進行修持刻不容緩


  這一偈是結束語,其中講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強調對前面所講的佛道三根本要正確認識、全面領會。


  第二個問題是強調修持。


  佛道三根本是三乘佛法的總旨,是三士菩提道修法的重點和核心。雖然只有三法,卻包括了世間和超世間道的一切善法。是顯法菩提乘修持的根本,也是密法修持不可缺少的根本基礎。離開這三根本的一切顯法修持和福德善行都脫離不了世俗佛法的範疇;離開這三根本的一切密法修煉,都是先天不足的嬰兒,是沙丘上的建築,是單翅鳥的沖天欲望。所以,一切真正皈依佛道、遠離邪道、魔道、而走正道的人都要重視三根本,如法修持三根本。通過正確的聞思修,正確認識三根本之義理,全面領會其精神。把三根本相互融會貫通,在思想上一貫徹。宗師強調正確認識是為了提醒防止世俗之見、邪教之見、小乘道之見、唯識之見、不了義之見、常見、斷見、實有見、虛空見等等錯誤偏見的影響;強調全面領會是為了排除顧此失彼、見木不見林隨心所欲各取所需、以偏概全等錯誤的思想方法。樹立正見,啟迪真慧。


  在修煉方面主要提出了兩點:一是隱居靜處,一是激發精進之力。這兩點至關重要。


  隱居靜處是為了修煉不受外界的干擾得到三靜。因為修禪定要身心都要保持高度的安靜,心識和五管之識要與外境色、聲、香、味、觸割斷聯繫,向內收斂,不能散逸。三靜即是身靜,口靜,心靜。身靜就是深居簡出,與外界不接觸,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不使身體的肌肉緊張疲勞,口靜就是少說話和不說話。言多傷神,會增加思維的活動量,引起神經緊張,對入定不利。心靜就是思想保持平靜,就像幹年古井,清澈見底,沒有一絲波動,沒有任何雜念的衝擊。不追憶過去的雲煙,不留意眼前的飛絮,不搜索將來的落葉行蹤,寂寂然無任何反應。這樣才能獲得禪定的成就。在高度入靜的狀態下才能產生特殊的修慧。


  要想修煉出成就,就需要長期的艱苦的修煉。至少沒有十年八年的集中修煉是不行的,有的需要終身修煉。這就需要一種堅強的毅力和堅持到底的決心,所以宗師強調激發精進之力,正禪的修煉需要具備五力,即虔誠之信力、精進之力、持念之力(思想集中不亂)、定力,慧力,在這五力中的虔誠之力即堅定不移的信念,才能激發精進之力,有精進之力才能使意念保持穩定不亂,有念力才能使一心不亂,產生心神凝聚的定力,在定中才能產生特殊的智慧,有慧力才能破障斷惑,證無上菩提。《入中論》中一切功德依賴於精進。在五力中精進之力非常重要,所以宗師教導要激發精進之力


  最後說:為實現終極目的進行修持。那麼什麼是佛道的終目的呢?是來世投生人天之道嗎?不是,修人天之道是為了獲得具足良緣的聞法,修道之身,積善之所,如現實的佛弟子,並非解脫,是為了往生淨土嗎?不是。往生淨土並非成佛。淨土佛國只是沒有產生煩惱和造下墮業的條件,具有塵世無法相比的聞修佛法的條件,如此而已。是為了獲得超人的神通功能嗎?不是,魔鬼和邪教都有許多常人無法達到的神通魔力,但他們超不出三界,戰勝不了無常死魔,不值得羡慕。是為了脫離輪回,獲得無苦煩的寂靜快樂嗎?也不是。這一點,連缺乏大智,大悲大勇的聲聞,緣覺阿羅漢都能做到,但那境界太低,並非具足大智大德佛種的終極目的。佛道的終極目標是以六道眾生徹底脫苦的利眾目的,和自身遠離煩、知二障獲得色法兩種大自在佛身的利己目的的高度統一。簡而言之就是,為普度眾生,求得無上功德和智慧。


  這是一個高不可攀,但有志者定能達到的神聖的目標,從迷霧見到一線光明的人應不失時機地應朝著光明,義無反顧地前進。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生命有限,時間有限,修煉之事刻不容緩。就像牢中死囚尋求越獄的心情一樣,應有如火的燒身緊迫感。所以宗師從悲海慧天,向人們提醒,求脫之事,刻不容緩


  通過上面的解說,對佛法三根本義理,從概念上也許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但要從其深度和廣度進一步瞭解,光憑上面的這點知識還不夠。還需要閱讀《菩提道次第廣論》,寂天大師《入菩薩行論》,月稱《入中論》彌勒《般若現現壯嚴論》,阿底夏《菩提道燈論》,等有關主要經論,這篇講義,只是一個粗略的交通圖對閱讀大部頭經典沒有時間,條件的人,讀了這篇講義,可以初步瞭解一些佛法正道,不至於受假冒佛法的欺騙而誤入歧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