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蓮華、普賢十大願及安寧緩和醫療
敬禮具恩根本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
具恩根本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秉持與歷代傳承祖師、諸佛菩薩不二的本懷,不忍眾生沉淪苦海,又感於舍報後的助念仍是晚了一步,特別慈悲開示“一念蓮華”,在現有幫助亡者舍報後助念的基礎上,將助念的時機提前到“人快要斷氣、還沒有斷氣之時”,幫助他念佛,讓他在舍報的最後一念,眼見佛像、耳聞佛號,從而心中憶佛、念佛,則此生才一結束,下一生已于極樂淨土開始。本門心法傳承第三代祖師—蓮華生大士,曾在屍陀林(即墳場)修行,而今吾輩弟子則在臨終者和亡者身旁修行。“一念蓮華”不僅行“無畏施”,更是六度齊修,況且我們去為他人關懷、助念,實際就是在學習—自己將來在臨終時如何安住。 師父開示如此殊勝的修行法要,吾輩弟子感念師恩難報,當戮力以赴。
然而,正如【慧明法師開示錄】中所言:“學佛人開始就要行,所謂依法奉行,但行是根於願來的”、“凡作一事,必先有願,無願絕對不成,所以名曰願力”。每在法會開始之初,全體同誦“普賢十大願”,誦此大願,有何功德?根據【普賢行願品】雲:“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由此可知,“普賢十大願”和“一念蓮華”皆能讓眾生臨終往生極樂。
而安寧緩和醫療強調四全照顧—全人、全家、全程、及全隊的照顧模式,同時兼顧病人身、心、靈三方面的需求,是一個相當優良的醫療理念。而其最終目標,也是希望當病人走上這段生命最後的旅程時,痛苦減輕,而安祥舍報。
雖然“一念蓮華”、“普賢十大願”、“安寧緩和醫療”層次不同、角色不同、做法不同,但三者其實有共同的歸向。
具恩根本 智敏金剛上師開示:“一念蓮華的實際目的,就是成就一尊菩薩!”參加“一念蓮華”就是在行“菩薩道”,是修行的一部份。臨終眾生,心神渙散,根據佛法上關於死亡的過程,此時身體上會經歷四大分離的痛苦,心理上彷徨無依。【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鬼王白佛言: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可知,在臨終之時,若沒有修持,在身心受到巨大痛苦時,幾乎不可能安住心念,更不知道正確的方向。一旦走錯了路,就來不及回頭!若是這時候,能聽聞“一念蓮華”的要旨,在最後一念安住正念,稱念佛菩薩聖號,即能超生人天,甚至往生淨土。之所以能有如此的力量,是乘著諸佛菩薩的大悲願力啊! 師父開示:“放光供佛之時,要行普賢十願。”(華藏世界第四十期第七頁)普賢十願: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恒順眾生。十、普皆回向。人人悉具佛性,在面對臨終眾生,從事“一念蓮華”之時,面對的就是一尊尊未來的菩薩。菩薩在未成就之前,總有眾生的習氣,所以應眾生之機,配合世間法的圓融,也是重要的一環。可知上承 師父的加持,和十方諸佛相應的願力,以及圓融的世間法,方可圓滿達成這偉大的使命。
之一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師父勉勵我們:“學佛就是要成佛!”成佛不僅是為自己,更是“要為眾生而成佛”。在學佛的過程中,都是在學習如來的行願,就如普賢十願。
一、禮敬諸佛:“禮”著重於身體上的表現,如合掌、跪拜等;而“敬”則著重于意念上的表現,要屏除妄念,攝心虔誠恭謹地禮佛,不然徒勞而無功。所以禮敬要從內心做起,起甚深的信心、悲心,安住於禮敬,而行於外,行最端肅的禮拜。然若身體力衰,或臥榻病床,仍可做觀想禮敬,如同身體力行。
二、稱讚如來:如來即是佛,稱揚讚歎佛的名號。如來具足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釋迦牟尼佛於娑婆世界示現出家之相而成佛,是應眾生之機而示現,是為應化身;其報身如來為盧舍那佛,法身如來為毗盧遮那佛。稱讚仍是從意念發出,由衷的讚歎。除了贊佛偈,持咒、念佛、誦經亦然。佛的意義是覺,自覺覺他。就體性而言,如來和眾生本無差別,只因眾生迷而不覺。廣而言之,眾生和佛體性一如,當稱讚如來之時,也不忘讚歎眾生之善行。
三、廣修供養:供養諸佛,一一皆有廣大果報,釋迦牟尼佛於燃燈佛前也行供養。所供養物不出五塵,加上密法加持成為“妙供”,來供養諸佛。但所有供養中,以“法供養”最為殊勝。“法供養”包括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為何法供養如此殊勝?因為諸佛世尊都尊重法,而且如行上述七種法供養,自己將來就能修成正果,如此的供養才是真正最上的供養。
四、懺悔業障:懺于過去,悔于未來。過去的罪業,在上師諸佛菩薩前深切反省改過,請其忍受悔過;未來更要戰戰兢兢,不可再犯。如有再犯,要即時懺悔。懺必須要事理雙懺,事懺是行為上的改變,除身口二業;理懺是實相懺,除意地業。業由心生,報由業生,業就是我們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語、所作所為。業有三種:善業、惡業、不動業。所謂惡業就是由身口意之業所做出的殺生、偷盜、邪淫(屬身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屬口業);慳貪、嗔恚、邪見(屬意業);能不做以上十惡,即是十善業。行十惡墮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行十善業超生人天(修羅道、人道、天道);而修禪定可居色界、無色界諸天,色、無色界即是不動業。此三種業都能障惑自己的真心(即體性),使得眾生無法超出生死的輪回。所以要真切地懺悔三業,以求命終能往生淨土。
五、隨喜功德:功德分兩種:一、世間法,為有漏功德,如做慈善事業,造橋、鋪路、建寺等。二、出世間法,為無漏功德,即是了生脫死,六度萬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師父曾開示:“能隨喜讚歎,則功德與之相等”。眾生多忌妒心,若多能隨喜,有力量則幫助,力量不夠時則讚歎之,如此而修,則世上爭鬥減少,和平有望焉。
六、請轉法輪:勸請能除法障,而生起慈悲的善根。輪有速疾義、取捨義、降伏義、鎮已伏義、及上下轉義。說法如轉輪,佛說法一句一句皆從心中出,一般大眾聞法,亦應由耳聞而入心中。如今釋迦世尊已入涅槃,未來彌勒尊佛尚未降世, 上師或法師說法,應眾生之請,是代佛說法,即是轉法輪也。小乘自度,僅度其自身;菩薩悲憫他人,故須勸請,請佛普降甘露,自他均沾。
七、請佛住世:【唯識論】說有四種涅槃:自性清淨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其中無住涅槃,謂出障真如,大悲般若,時常輔翼。因大悲的緣故,不住涅槃;因般若的緣故,不住生死。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即用即寂,故稱無住。佛已入滅,如何請佛常住?其實心即是佛,若眾生心清淨,見佛常住;但若眾生心垢,則見佛已離世。可知,佛之常住與否,是和眾生心之淨染相應。
八、常隨佛學:佛從因地而到果地,是如何發心,經歷何種行事,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釋迦世尊在成佛的過程中,經歷許多苦行難行之事,但仍堅持到底。我們一樣會有苦行的時候,在那當時,不生怨惱,仍稱念當初欲成佛的本願;而遇到快樂的事,也不沉浸其中,仍勇往直前。在所面臨的環境下,引出自己的心志,隨如來學,先求自利而後利他。
九、恒順眾生:以體性而言,如【華嚴經】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然眾生迷而不覺,才淪為眾生。諸佛如來悲憫眾生沉淪苦海,運同體大悲,而救度之。菩薩學佛之發心,而生起菩提心,即自覺覺他之心,從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然而眾生有各種差別,種種習氣,須隨順而轉,轉迷成覺。而我們流浪生死已如恒沙數,三界眾生皆可能曾經是我們無始以來的親親眷眷,何忍不拔苦與樂?於是以大悲為本,行恒順之行,用以饒益有情,樂利眾生,此即利他。
十、普皆回向:回向很重要,功德如同一杯水倒向大海,量等同大海。回向有三種:一、回自向他,回向法界一切眾生,則其功德即無邊際;二、回因向果,為眾生回向極樂淨土,來日同成佛道;三、回事向理,所作功德善事,無非因緣所生,所以不須著相,自然理事圓融。
吾等從事“一念蓮華”面對臨終眾生之時,正是在其旁修行,各隨次第,頂戴著 師父、自成本尊,心中放光供佛之時,行普賢十願,承佛回光,再二度放光加持所觀想的一切眾生,不論同這位眾生導示,或與其共同持咒或誦佛號,都在這樣的觀想中進行。
之二
然而臨終眾生對世間的一切仍難以放下,加上面對死亡毫無準備,即使聽聞如此殊勝的“一念蓮華”,其信心不堅定,願力不廣大,仍難以確實做到。對於此困難,“安寧療護”帶來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安寧療護”醫療團隊的目標就是讓病人善終、安祥、有尊嚴地走向死亡,若能加上“一念蓮華”,死亡就不只是終點,更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起點。之所以提到“安寧療護”,在於這群病患已面臨生死關頭,必定要認真的思考如何面對死亡,病患靈性部分的重要性於焉被突顯出來。“一念蓮華”的實踐,當然不限於“安寧療護”,實行“一念蓮華”之時,仍是承著 上師諸佛菩薩的加持,普賢十願的願力,以期攝受眾生,使其“信願行”堅固,臨終往生淨土,成就菩薩位。
安寧療護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當疾病已無法治癒時,對病人作積極完整的照顧。疼痛與其他症狀的控制,以及對精神、社會、和靈性問題的處理是很重要的。緩和照顧(即國內稱安寧療護)的目標是達成病人與其家庭的最佳生活品質。緩和照顧的很多觀念可以提早運用在疾病的治療過程,包括抗癌治療上。”
在自己行醫的過程中,不止一次聽到前輩醫師說“醫生是要醫治病人,不是單單醫病”。安寧療護不過是將醫療回歸本來,以人為本,而人有生理上、心理上、靈性上的需求,所以安寧療護針對三個需求提供全人、全家、全程及全隊的四全照顧。
生理上:包括減輕身體上的病痛,避免不正確的姿勢,及不適當的環境等,需要病患、家屬及醫療團隊協力的照顧。生理上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因為若無法滿足,心理上及靈性上不易安定,更遑論增長了。
心理上:經由個人學習過程和成長的環境所衍生來的。這方面的需求要心理師、社工師、家屬,甚至社會資源合力來滿足。同樣的,心理不安寧亦會影響生理和靈性。
靈性上:宗教上而言,是生命最根本的元素。平常較被隱蔽,因為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往往會大過靈性的需求。不可諱言,若要靈性上的穩定成長仍要根基生理上、心理上獲得滿足。
在二OOO年 六月七日“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正式公佈施行,為安寧緩和醫療下了定義:“為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之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持性之醫療照顧。”這次我們基金會主辦“安寧緩和醫療(臨終關懷)”種子培訓研習,雖身為醫療團隊的一份子,但仍從內心深深的感動,由衷欽佩授課講師們實際從事安寧療護如菩薩般的行徑。
一、從榮總大德病房林護理長看人性的醫療:聽護理長娓娓道來如何讓病患得到最適當的照顧,不僅清潔他們的身,更安適了他們的心。聽到護理長以平常的口吻敍述在各種皮膚或黏膜的清潔護理,以各種方法達到目的,包括徒手,甚至連一點床單皺折都不放過,那是多麼細緻貼心,多麼專業啊!
二、從台大緩和醫療病房王護理長看“病情告知”的扣人心弦:在報喜不報憂的傳統觀念束縛下,往往會忽略了事件的真實性。有時醫療人員被要求內心全然瞭解病情,外在卻若無其事的從事專業任務。有時候,一個無心的回答,可能會導致緊繃的病患和家屬關係,一觸即發。王護理長用閒話家常的口氣來說明一個個的病例,其同理心就好像佛菩薩的大悲心,悲憫著眾生。
三、從馬偕醫院安寧病房李社工師看“悲傷輔導的幽谷伴行”:就如講義上引述:“悲傷是極私人的感受”,一顆顆受傷的心都要小心呵護著,無怨無悔的陪伴悲傷的家屬走過一段一段歲月,從而讓他們重新站起來、走出去。當社工師提及一個案例,自身從家中十萬火急的沖到醫院,只為了不讓這個病患被突然巨大的悲傷給擊倒,這種利他忘我的情懷,怎不讓人動容。
四、從台大緩和醫療病房宗惇法師看“靈性照顧的全心投入”:聽法師詳實的描述案例,其對病情的瞭解度,如專業醫療人員一般。這位病患想向法師求皈依三寶,法師洞察其心願未了,並非真信,於是先和家屬溝通,讓他世間法上的掛礙放下,最後在臨終前,為其皈依三寶,而後患者安祥舍報,法師重法的精神,以及應機施教,令人不禁從內心發出無比的讚歎!
醫療救人的色身,佛法救人的慧命,目標是一致的。醫療團隊的人員幾乎都是以救人命為最高指導原則,但是做法上還無法和佛法上該做的完全配合。如何完成救人的目標?需要圓融的世間法及高度的智慧才能達成。“一念蓮華”以“安寧緩和醫療”為一個據點,更要推而廣之,對其他不是安寧療護的病患,仍要勸請其念佛持咒。一個善念,一個發心,一個行動,都會播下菩提的種子。“安寧緩和醫療”讓我體會三種美麗—知性之美、人性之美、及靈性之美:
一、知性之美:“四全”的照顧,病人為主角,家屬為配角,醫療團隊在跑龍套,而跑龍套的包括不同專業背景所組成的團隊,有醫療、護理、心理、社會、宗教……,至少有六張以上的文憑共同來照顧一個病人,以非常專業的角度從事病患的照顧。
二、人性之美:整個醫療團隊所表現出來的,不著學術匠氣的痕跡,因為他們已經將他們的專業融入實際的醫療照顧行為中,並且以滿足病人及家屬的需求為他們的第一目標,人性的尊嚴在這兒受到完全的尊重。
三、靈性之美:當臨終病患面對大限來臨之時,往往才深深省思生命的本質。醫療團隊細心照顧病患的身心靈,投入心力、時間,伴隨病患及家屬,讓他們終於接受善終的安排,甚至宗教的關懷,如臨終告解、或助念。人生雖然不完美,但在這輩子最終的時刻,所散發出來生命的光芒是如此的燦爛。
“安寧病房”成本不低,各醫院無法全面以安寧病房的模式來設立病房,然而“安寧療護”的理念應該全面的推廣至各醫療體系。
【普賢行願品】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一般對臨終或無生命徵象之病人,會施予心肺復蘇術急救,包括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這會讓病人非常痛苦,為“諸障礙”之一。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明定:由二位醫師診斷確為末期之病人,得簽署意願書,不施行心肺復蘇術,此為淨除急救之障礙奠下法律的基礎。病人的不舍、執著,放不下世間的一切,為諸障礙之二。安寧療護的團隊照顧病患的身心靈,讓病患得以表達其未完成之心願,再進一步幫助家屬圓滿病患的心願,使其在世間的心願得以滿足,放下對家人及世間的不舍與執著,安下心來面對自己的死亡。雖然安寧療護的工作只到病人死亡即暫時告一段落,但因為他們的作為,已使得病人在面對死亡時障礙減少,在隨後接受“一念蓮華”或舍報助念時,能更專心、更安定,成就更殊勝。可知在本門從事“一念蓮華”助念之前,安寧療護團隊已默默做了紮根的工作,雖然這最後的“臨門一腳”很重要,但對於團隊的付出(尤其是他們相對於我們,需要付出相當長的時間及精力),我們應更謙虛圓融地配合,以期能圓滿達成最終重要的目標——利他、往生淨土。
之三
行筆至此,我慚愧得無地自容。身為 師父的弟子,承受 上師及歷代祖師無比的加持,去從事利生的事業,全然是 師父的加持力及願力,才使得此事業順利圓滿。而隨之而來的讚歎,卻使自己心生憍氣,忘了最初的發心與願力。利他在普賢十願中是第九大願—恒順眾生,【普賢行願品】曾提到“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正如 師父在結業典禮上引述【六祖壇經】〈般若第二〉的無相頌中四句偈:“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眾生有種種習氣,應機而攝受,可說是隨順而轉,轉迷成覺,化暗為明。我有幸得獲如此殊勝的密法,更應放下身段,以圓融的世間法來完成度生的大願。世間法有許多種,自己更應虛心向賢能之士學習。
在從事“一念蓮華”之時,對於生理現象,如病情變化、治療等,以佛教或個人的觀點來解釋時,必須非常審慎。如在做“臨終關懷”之時,為病患念佛,見到“黑水”自其鼻胃管流出,內心觀想這位眾生罪業隨這“黑水”流出體外。但如將此觀想告訴家屬,可能會與醫療團隊的解釋衝突,因為以醫學的角度而言,鼻胃管流出之“黑水”可能是腸胃道出血,經過胃酸作用而變色,而病症併發腸胃道出血,可能是一個病情危急的警告。原本好意想舒緩家屬的焦慮,卻可能引發醫療團隊質疑,造成家屬無所適從,到底要聽殊勝的觀想,還是專業病情的告知?
又如在心理輔導方面,在對家屬開導的時候,依著佛經上的開示,內容正確,固然發心純正,但也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在此生死交關的時刻,家屬的內心可能非常脆弱、敏感,家屬若聽到該如何做,但偏偏做不到,也許就會心生愧疚,若一時想不開,極端的走上絕路,這種責任是誰都擔不起的。所以柔軟的語調,勸請的口吻,體貼的心,是絕對必要的,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要慎重考慮。
師父曾開示“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願力隨身”。幾個實例,內心很感慨,也深自反省,略陳述如下:
一、一位腎衰竭的患者,原本信奉天主教,後因為女兒向佛,而隨之學佛,平日有念誦佛號、佛經的習慣。這次因急性惡化來到醫院,原本要洗腎,後又因尿毒影響腦部併發癲癇症狀。在症狀控制後不久,有一日睡醒之後,向其家屬陳述其夢境:“夢中只見遠方有一尊佛,因太遠不甚清晰,但身旁有許多聲音,教唆我去罵佛,我流著淚堅持不從,心想著,遠方是慈悲的佛啊!我不要如此做。”醒來後,就向其家屬表達,請他們準備辦理後事,並發願要往生淨土,隨阿彌陀佛修行。家屬輾轉聯絡到本門“一念蓮華”團員前往關懷,結緣金剛明沙寶盒和念佛機,並勸請其念佛千萬不可停止。現病患已轉往中醫治療,全身水腫及喘息的現象已獲改善,原本要洗腎的建議也延後再議。一個善念,一個願力,也許就能改變業力,改變生死。
二、有一次耕莘醫院牧靈部周修女演講“安寧療護”,其中有些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一位癌症末期的病患,後轉到耕莘聖若瑟病房,一開始時很沉默,有一日,主動找周修女說話。周修女本著一貫親切照顧病患的態度回應他,後來這位患者主動向修女表達想入教的心意,經評估後,確是其本人意願,於是為其辦理入教手續。但其家人是傳統宗教,幾經溝通,臨終時尊重病人意願,以天主教方式進行,家人仍以傳統宗教方式為其祈福。又另一案例,一位病患近來常夢見貓來索命,原來他在年輕時,曾不小心傷害了一隻貓,心中一直不安,想準備香燭供品來拜祭之,但住在天主教的安寧病房,不知如何是好。周修女知道後,幫助其協調院方,在聖堂內擺設供品祭拜,一了這位病人的心願,之後其怖畏的夢境不再出現。周修女如此的心量,圓融的處事,真是值得學習。“一念蓮華”本應依眾生的信仰而使其安祥舍報!
三、一位元癌末患者,生前根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簽下了“預立不施行心肺復蘇術意願書”,準備安祥的舍報,並已預備聯絡本門助念團前往助念。這原本是一個很好的安排,怎知等到第一班助念團員前往時,病患已出現屍斑,推估死亡時間應在六小時以上,但本門助念專線接到通知是剛過世不久。原來這位病患(或其家屬)沒有放棄急救藥物注射,從當天早上開始,血壓即下降,院方給予注射急救藥物,因藥物作用的影響,雖然病患已死亡,但心電圖顯示儀器上,卻仍一直出現波動,沒有呈現一直線,所以無法宣告死亡,無法通知助念團前往助念。家屬懷疑儀器故障,多次找醫護人員確認、理論,甚至找來員警人員,家屬心中不安,根本不能定下心來陪其念佛。在助念時,兒子還在問旁邊的長輩:“這麼晚才通知助念,對媽媽會不會有影響?”簽了想“安寧”的意願書,卻仍然不得安寧。
具恩根本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慈悲傳授“一念蓮華”方便門,用以度他。吾等弟子從事“一念蓮華”之時,亦是自我的修行,累積福慧資糧,最終的目標,是求了脫生死,究竟解脫。這和普賢十大願的目標相同,【普賢行願品】提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依 師父傳授的“一念蓮華”法要,發起普賢十大願來度眾生,承著 上師及傳承祖師法乳加持,又承普賢十願的願力,方能圓滿。而“安寧療護”是“一念蓮華”的一個據點,培養世法圓融的嫺熟度,定能為“一念蓮華”推廣奠下很好的基礎。之所以學習“世間法”,是為了度人。度人雖難,但難行也要行。一個一個“有相”的度,費力耗時,而仍有許多未度的還有待我們努力。想到這裏,不禁自慚力有未迨。欲增進自己的能力,唯有精進修持。
我們大家都可能扮演主角(病患)、配角(家屬)!當我們在扮演跑龍套(醫療團隊及智工)的角色,內心在被感動之餘,不禁思考:要如何面對人生?正如 孫越 先生在VCD中說道:“將每一天都當做是生命的最後一天,好好認真過,以求了無遺憾。” 師父也不斷地叮囑我們:“要為死的時候做準備工作。”每一個人都會面對死亡,當死亡來臨時,我們準備好了嗎?
華藏祖師在【佛教的宇宙觀及人生觀】中 開示:“吾人所居世界,號曰娑婆。娑婆者,忍受煩惱之義。所以蒙此名為大眾同分妄見,恒為煩惱纏縛故。就纏縛之現象言之,凡分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欲界具含六道,曰天、曰人、曰阿修羅、曰鬼、曰畜生、曰地獄。”從這次種子培訓課程,我們體會到“病苦”,事實上娑婆世界只是一個堪忍的世界,其中的痛苦尤以輪回之苦為最。即使為善禪定而生人天善道,福報享盡了,仍要墮落輪回。所以究竟的為死亡作準備,是超出三界,是要了生脫死,要修行啊!人生苦,唯修行是岸;人道勝,因為人可以修成佛道。 師父開示“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是隨時要提醒自己身體力行的座右銘。從有相的度提升到無相的度,直到眾生都聽聞“一念蓮華”而往生極樂淨土,實無一眾生得度。因為如 師父的開示“因為自身是幻,眾生也是夢幻,我們就是這樣,以如幻之身,度如幻之眾生,成如如之佛。”
一切成就來自上師,生生世世永難忘懷!
一切成就用於度生,生生世世永不退轉!
唵.啊.吽.梭.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