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寧瑪派--2

2012/07/13 11:46

  三、寧瑪派的教義


  寧瑪派的教義概括在九乘三部內。


  第一、九乘教義


  寧瑪派把整個佛法的顯密教法分為九乘,它的教義全部包括在九乘裏。九乘的分法是:顯教三乘、密教六乘合共九乘。密教六乘中又分為外密三乘、內密三乘、內密三乘中的最後一乘還包括三部。其詳細劃分如表(《知識總匯》上8789)


  聲聞
  顯三乘 獨覺 小乘
  菩薩
  制耶
  外密三乘 鄔巴 大乘
  瑜伽
  九乘 密六乘 摩訶瑜伽
  阿魯瑜伽
  內密三乘 心部
  阿底瑜伽 界部 三部
  要門部


  九乘即九個等級。為什麼要分等級?因為眾生根器、意樂、時機各有不同,而佛是因時制宜、隨類施教,故有這些差別《知識總匯》中575頁。儘管佛的法門廣大無邊,但歸總起來主要的問題是如何使眾生離苦得樂,即解脫一切痛苦的根本--煩惱,得到涅盤的安樂--菩提。所有大小顯密各種乘門,提出種種說教,其目的不外是在求解決煩惱和菩提的這兩個問題。


  九乘中開始是顯三乘。甯瑪派分為聲聞、獨聞、菩薩三乘,是佛教的起始階段。顯教三乘的教法,在佛教內部各派說法無有不同,在西藏也無新舊宗派的差別,他們共同認為,只有徹底斷除煩惱,才能超出生死輪回,才能趨向菩提涅盤。對於如何斷煩惱,如何求證菩提,大小乘各自都提出了一套理論和實踐。小乘的聲聞乘認為,應當發出離心,斷三業行【35】,對治煩惱,對七聚別解脫戒,隨一而守,修十二頭陀苦行【36】,依九住心修三摩地,入四諦十六觀法【37】等之止觀法門,悟到人無我【38】,斷煩惱障【39】,生起菩提智慧,證阿羅漢果【40】。獨覺乘也認為,應當守持七聚戒,對治三業行,徹斷煩惱,入十二因緣門【41】,悟法無我【42】,斷所知障【43】而得菩提智慧,證阿漢果。由於他們都希求自利,不管眾生,所以他們證得的菩提智慧亦不圓滿,皆屬小乘。


  顯三乘最後一乘為菩薩乘,它認為應當徹斷煩惱,除受菩提心戒外,還要修四無量心【44】、七聖財【45】、十法行【46】,發菩提心,廣持六度【47】,雙悟人法二種無我,雙斷二障【48】,才能開顯菩提妙智、菩薩雖未證成佛的大覺,但利已利他,發心廣大,故屬大乘。


  總之,無論大乘小乘,都主張要斷除煩惱,才能證得菩提。但又認為本有妙明真性由原始以來為煩惱纏裹太深,一時不能徹底斷除,故顯乘採取逐步去纏、逐步了悟的漸斷的辦法,小乘只求悟人法空。大乘唯識求悟二取執空,大乘中觀求悟諸法自性皆空,故要從聞、思、修入手,勤習戒、定、慧,發出離心、菩提心,走止觀雙運和修定發慧的路子。顯三乘中都未提出悟本有妙明的自然智慧【49】,所以要經歷多生的磨練,艱苦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故顯三乘名為引度業惱乘。


  顯教為什麼要經歷多時始能成佛?原因還由於他們有些人雖然承認眾生有佛性,但生佛有別,把佛和眾生的差距拉得太大,說凡夫要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祗劫【50】修行才能成就。所以顯乘又稱因乘,或稱為性相因乘,因乘就是修成佛之因,修三十七道品【51】,是趨往涅盤道路之資糧,是顯教的漸修乘門(《知識總匯》中733-735)


  後期大乘對煩惱則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煩惱的是心,成菩提的也是心,二者只是在一心上迷悟的差別。因此對煩惱不用徹底斷除或對治的辦法,而改用轉變的辦法,轉煩惱為菩提。如大乘唯識派有所謂轉識成智,轉有漏種成為無漏種,即成菩提。大乘中觀用緣起性空之理,轉煩惱的根本執實心而成不執實的空性-菩提。特別是密教運用轉煩惱為菩提的方便則更多,不需長時艱苦修行就可以達到快速成就菩提的目的。密教為什麼能快速成就菩提?因為密宗不僅認為眾生有佛性,而且眾生就是佛,即心是佛,佛和眾生只有迷悟之分,迷即煩惱,悟即菩提。煩惱即菩提。外密三續部則提出三密相應法,用眾生造業和煩惱的身語意三業轉變為佛的身語意三密,即可相應獲得成就。不過眾生因業惱纏縛,耽著凡庸的思想【52】隆厚,不敢直追佛位,更不敢自認是佛,一下子還轉不過來,所以外密才有三乘的劃分。


  外密三乘有制耶、鄔巴、瑜伽等三乘,約當新派的事續、行續、瑜伽續三續部。三乘都採取逐步引導的辦法來轉變眾生的習氣【53】。事續主要用三密相應法來求從速獲得三密成就;行續用加持三業的辦法來求得成就;瑜伽續則用四大印【54】印定法求得三密成就(《知識總匯》中509)


  事續部是注重身語清潔等外事而內修瑜伽法,視佛為神靈,虔誠供奉,極重外部事相,在佛我的看法上還存在有佛尊我卑之感,佛為主,我為奴(《知識總匯》中589590)。關於事續部之見,他們初步體會到自心明空之智,在勝義中現空雙運,遠離戲論,在世俗中所現皆為本尊之相。


  行續部是既重身語外事,也重內心修定,是內外雙重的瑜伽法,在佛我的看法上,主張佛我平等,不過佛為主體,我是助伴(《知識總匯》中593)其見與事續部同。


  瑜伽續部是專重內部瑜伽修煉,觀我為佛,敢於承當自己是佛。瑜伽續之見,於勝義中一切法遠離戲論、空性光明,於世俗中觀為金剛界天尊。


  三續部的具體修法在修前都要以觀佛,護地、迎神等《七支》【55】作為前導,沐浴持齋,設壇灌頂【56】,受三昧耶戒【57】,這是所有續部共同遵守之軌則,只是繁簡不同,如設壇,梵語曼荼羅,為佛神所居之處,有彩土、布繪之分別;如灌頂,事續為花蔓、水、冠三灌頂,行續加玲杵二灌頂,瑜伽續在此上還加不退轉金剛阿奢黎灌頂和秘密灌頂等。關於授三昧耶戒,三種續部各依本尊不同,授戒內容也不相同。灌頂後,認為已成熟相續【58】,可以傳授密法,講解密經,以及指導實修等(《知識總匯》中601603)


  三種續部的正行。事續部有觀修《六天法》【59】。六天總攝為字(咒字)、印(印契)、身(佛像)三者之中,即三密之中,以此持心,便可契入佛的三密(《知識總匯》中596601)。除修種子字、手印、天身外,還有住心於火的三摩地,住心於聲的三摩地,此二為有相瑜伽。無相瑜伽,即觀聲後悟自性空獲得解脫【60(《知識總匯》中586588)


  行續部的觀修亦分有相修、無相修。有相修,即修《六天瑜伽》、《四支念誦》【61】,與事續相同。不過修六天瑜伽要結合天、曼荼羅、密咒等十真實【62】而修,由此可以悟入真實性。照寧瑪派的說法,事續所謂的真實性,即悟明空離戲之智【63】,一切顯現皆是清淨智慧之所顯發,這是諸法法性,不過此種真實性還不屬於自然智慧之所顯之真實。無相修,即修空性與大悲雙運。入、住、起修勝義菩提心【64】。行續的真實性即由灌頂加持之力觀勝義中一切法無戲論,在世俗中觀一切皆為金剛界天尊【65(《知識總匯》中597)


  瑜伽續部觀修法,修《四大印》、《四瑜伽》【66】、《五現證菩提》以及修有相的二勝事業【67】和修無相的有分別、無分別二種智【68(《知識總匯》中605608)


  三種續部在修念誦觀想的同時,也有風息瑜伽【69】。下三續所修法只是調息收心,使息及分別心【70】不向外流散,攝持於內則可除去耽著凡庸境界,自身能明現為天身【71】,並可堅固此慢。認為息是心馬,若能內攝,則心亦自然攝持而住,能快速進入三摩地(《知識總匯》中589)


  三續部在正行前所修之風息法與無上續部所修瑜伽法有所分別,正行後都有修求悉地【73】法,悉地總分為勝共二種。共悉地修求世間成就,如得天眼等神通,不共者則求速曆地道【74】而至五部刹土中或三部持金剛道中成佛。


  以所有密宗,不是只修密法,不修顯教。在修密之前都有顯教的觀修前行作為引導,以便有個思想基礎。如依顯教,要觀人身難得,觀無常業果,發出離心,發菩提心等等。寧瑪派就有隆欽寧提的《普賢上師口教》的前行引文,正行有儀軌【75】,依儀軌作法事。各部有各部的儀軌,各尊有各尊的儀軌,儀軌是實修的軌範。其他還有分支儀軌,如修供祀護法神法、供空行法,佈施一切鬼神等法事功課甚多。在修法上還應用許多事相來即事表理【76】,即體顯真,求得相應,這是密宗的善巧方便,把佛的果位智德境界拿到因位元作為目標而進行修持,成就佛果。所以密乘又稱為果乘,或稱金剛果乘。修佛三密果德,一切所現皆為佛身,一切聲音皆為佛語,一切心念皆為佛意,不僅可以改變凡庸的觀念,還能將造作煩惱的三業活動轉為清淨的佛業之中。這就是轉識成智,化煩惱為菩提的具體作法(《知識總匯》中579603608)。他們相信感應道交之理,為求急速相應,還應常修《上師相應法》,相信上師祖輩相傳,有神密的加持之力。甯瑪派人常說要隨時不忘三根本,則可以速得感應。三根本就是上師、本尊和空行,隨時要以三根本作為依怙。


  總之,寧瑪派稱事續、行續、瑜伽續三部為外密三乘。何以稱?因為他們相信眾生是佛,但還不敢自認是佛、自身是佛,對佛我要分高低,不敢承認煩惱菩提皆是一心而作為在外,故要斷要轉總向外求。總的原因是外密三乘把勝義和世俗二諦【77】各分別開,不相系屬,其見修等都是外向的,故名為外。又內密三乘何以稱?因為這些乘門把勝義和世俗二諦融攝為一、二無分別,一切世俗皆為是佛智所現,融攝在一心之中,其見修等都是內向,故名為內(《漢藏史集》438439頁、《知識總匯》中573)


  外三乘續部中,雖有順佛果德的修法,而無順三有生死【78】的所治相;有證三身之修法,而無即身成佛之道(《知識總匯》中580)。以上顯教三乘、外密三乘,共六乘。在教理方面,新譯密咒派與舊譯密咒派所說皆同,並無差別(《知識總匯》中735)


  其次,內密三乘是專顯內瑜伽最勝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無過者,故又稱為無上瑜伽,外密三乘還須有一定的苦行,故名苦行明覺三乘。內三乘是通達一切法為現空無別之妙用,運用善巧方便強制成佛毫無困難,所以又名秘密自在方便三乘,比以下三乘為高,故名為無上三乘。寧瑪派的內密三乘有摩訶瑜伽、阿魯瑜伽、阿底瑜伽。摩訶瑜伽,約當新派之生起次第,觀本尊壇城,空有雙運,重在風息。阿魯瑜伽,約當新派之圓滿次第,修風脈明點,樂空雙運,重在明點。阿底瑜伽,為本派特法,求明見心性之體用,界覺雙運,重在光明。又說:舊派之三瑜伽約當新派的密三乘之父續、母續、不二續。父續又稱方便續,專重俱生大樂智的幻身修法,如《毗盧》、《大幻網》、《密集》等皆屬之。母續又稱勝慧續,專重甚深光明之修法,如《勝樂》、《佛平等合》等續部皆屬之。不二續即光明與幻身二者的結合,在寧瑪派看來,不二續也是屬阿魯瑜伽非大圓滿法。實際上父續中亦講光明,母續中亦講大樂,是交相錯綜的並無嚴格的劃分(《五部遺教》361366頁、《智者喜筵》上603)


  寧瑪派無上三瑜伽分為《經··心》三部,其中的經部《赫魯迦格布》等續經也講說與新派相合的《六加行》【79】、《三次第》之解脫道和《密點》的方便道等要門。經部的《集經》中之任運修習,幻部的《修部八教》中的《五次第》【80】等講說與新派所說法也大多相合,但寧瑪派推重者惟在心部的大圓滿法(《土觀宗派源流》69)


  其次,三大瑜伽之實修。在正修前都要修曼荼羅、入壇灌頂、授三昧耶戒及修其他儀軌支分。無上部灌頂有外十饒益灌頂、內五功能灌頂、密三甚深灌頂和瓶、密、智、句四大灌頂來成熟相續,達到實修的條件,然後正修。


  摩訶瑜伽屬幻部,其修法按幻網規分為方便道與解脫道二道。方便道中又分上門和下門,上門依六脈輪【81】修燃滴法【82】,生四喜智慧【83】,下門依陰陽密道而修,即能於刹那傾強迫生起樂空無分別智而獲解脫(《知識總匯》【84】下276277)。解脫道以三智慧抉擇二諦無別之正見獲得通達,自己心中纏縛自然打開,天法性境界中獲得解脫(《知識總匯》中740746頁、下276277)


  阿魯瑜伽屬經部,其修法以依于智慧圓滿次第為主,證悟界覺無分別智【85】而獲得解脫。阿魯瑜伽方便道亦有上門、下門等修法,其解脫道亦先依于正理,抉擇界覺無別之正見,其次進入實事,入無相無分別三摩地。又修法中還有有廣行、無廣行【86】等種種分別(《知識總匯》中748749751)。以上二續部之見,在勝義上,任運住於離戲本性之中,在世俗上,由本尊壇城之自現,成現空無別。


  阿底瑜伽屬心部,即要門大圓滿。初悟心體明空,次觀光明心用,最後體用合一,自現元成,則任運無修,自然解脫,說此乃究竟成佛之道。


  第二、大圓滿三部教義


  大圓滿內分心部、界部、要門部三部。


  1 心部。甯瑪派大圓滿是專門講悟心的心地法門,與內地禪宗主張見性成佛頗有相似之處。但寧瑪派是密教,心部講的心是分作體、相()、用三方面來談的,故與一般顯教所談的有所不同。


  本派常有三句法語:心體本淨,自性元成,大悲周遍。”(《實相藏論釋》2931)


  三句包括心的體、相、用三個方面:


  體--心體本淨,空寂靈明;
  相()--自性元成,本具光明;
  用--大悲周遍,隨緣顯現。


  首先談心體。心有真心和妄心。真心之體,本性清淨,本無垢汙,空寂光明。


  心體雖然空寂,並非頑如木石,而是空而有覺,靈知為體,故稱自然智慧。


  《知識總匯》中說:一切心上所顯境界,皆是自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慧”(《知識總匯》下289)


  這就是說,萬有均在心性光明中顯現(),而自心又能靈知不昧()。這現和知都是心性的妙用,心性空無有體(),或故名為明空妙覺,或名自然智慧,此乃吾人之真心。真心是不變不壞,永無生滅的。妄心是由根、境、識【87】和合所引起,是刹那生滅的。《大圓勝慧》【88】中說:本然智慧,無來無去,無始無終,甚為稀有。眾生無量劫來須臾未離,不變不壞……”(《大圓勝慧》79)。為什麼真心能不生滅?《智者喜筵》說:真心不從因所生,不從緣而滅,最初無來處,最後無去處,過去現在皆是湛然常寂。因其體空,故無生滅。”“即此真性,雖然現輪回涅盤之相,但真體未常動搖”(《智者喜筵》上551590)。此即無生滅之意。


  這個真心之體,既不從因生,又不從緣滅,又非任何所造,雖能現萬象,然真體亦毫不動搖,不變不壞,故能一物長靈,蓋天蓋地。


  大圓滿心部認為,心體是覺空無別,這個認識和內地禪宗的看法頗為一致,所謂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不同無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靈知清淨心體”(《禪宗大意》【89139)


  這個靈明空寂之心,佛與眾生同具。心部求悟此本空心體,即悟此明空覺性,亦即是所謂為見性成佛。《普成經》說:過去諸如來,皆為得見此性而成佛,別無法可修,亦別無所得,現在及未來諸如來,亦為得見此性而成佛,別無法可修,亦別無所得”(《大圓勝慧》80)


  其次說心性()。自然智慧之性,自性元成【90】,本具光明。心性光明能朗照萬象,空寂妙明。此光明與妙用結合,能現一切染淨世界。由於自然智慧妙用之元成妙光現為輪回涅盤兩境相”(《知識總匯》中756)


  心體是空寂無生,何以能現輪回涅盤?心體空,並非空無一物,體空而性不空,空而有明,心性光明,明分不滅,所以能現。心是具有明分和空分兩分,空而又明。明分屬於本有,本有則是非空。


  心體本淨,何以又能明現染相輪回?染相淨相都是由眾生迷悟所造成,染淨都屬一個根。《大圓勝慧》說:自然本有光明,明瞭,則為解脫之根,不明,則為煩惱之根”(《大圓勝慧》215),這個根就是本性光明。悟者則見光明淨相,迷者則見染相。如同一白螺,常眼人則見白螺為白色,黃膽病人則見為黃色。膽病癒後黃色即空。白螺的白色,為白螺所本有,這是空不了的。眾生心體除去垢汙後,染相則空,淨相光明為心的明分,乃自性本有,這個根是空不了的。


  如果心不具光明,只有空性的空分,則僅能成就法身【91】,單有法身成不了佛,要法、報、化三身具足,始能圓滿正覺,這是大乘顯密各宗共同承認的。若心只有空分,而無明分,則報化二身從何而出?豈能離開自身而另有依據?故體雖空而性不空。心性光明,光明就是成就二種色身【92】的依據。《大圓勝慧》說:本來清淨自性中不能化現,本體法性光明有法爾之力,出現色身,”“自然法性、自然光明、無忘無著,此即報化二種色身之根源”(《大圓勝慧》237)空分屬法身,光明屬報化,三身均具于一心之中,故光明出現自顯三身境界亦屬自性本具”(《大圓勝慧》237)


  空性是法身,法身是無相。報化是色身,屬有相。無相何以出有相的報化?所謂無相,無虛妄色塵【93】相,非無真空妙有之相(《大圓勝慧》170)光明屬真空妙有,是元成的妙色,或稱空性妙色【94】。


  光明何以能現境相,光明具有五光【95】。自性光明具有五光三妙色”(《知識總匯》上260)內五光為覺性之明顯分(明分)”(《實相藏論釋》【9629)。此明分之五光能現三有【97】輪回涅盤之相。為一切境相顯現之源(所依),稱為元成之妙色。


  此五光又是如何顯現為情、器、輪、涅【98】的?按《實相藏論釋》說,覺性自然智如水晶球,其本淨明空廣大體中,自性五光元成內顯,此內顯分,即五大種。從中起現外顯之時,其外境色相,即內五光,猶如水晶之內光,顯現為外光。最初起時,以執為我故,遂垢汙五大。迷為情器”(該書31)。五大元即地、水、火、風、空,此五屬物質,故光明應屬於色()。不過他們說此色不同一般虛妄色塵之粗色,而稱為空性妙色。


  所以悟心既要悟到心的空分,也要見到心的明分。眾生由於無明,使明空分離,悟心人必須明空雙運,使之結合為一,才能徹見自心本性,證得了明空妙覺,才能圓滿三身功德而成佛。


  禪宗不多談光明,但有時也提到光明。如禪宗古德說:開顯了真實的知見,身心廓然,沒有一切塵垢污染。孤迥迥(),光皎皎地(),活潑潑地(),洞然同於太虛。這是從三方面來描述本心實相,其中光皎皎三字心然指的是光明,光明雖是本有,但光明是帶物性。由於大圓滿是密宗,密宗是色()心合一論【99】,故可秘密宣說心的兩分中有帶物性的光明。禪宗是顯教,只講悟心,不說除心而外還有物,多講光明怕著相起執,反入魔道,故不強調而已。


  心部人求見心性光明,他們不同要門部要修觀光法,只採取直觀光明心相所顯現的境界,一切不管,隨心自在,保任明空無別,則可以獲見自心的實相。


  最後談心用,自然智慧之用,大悲周遍,隨緣顯現。從體起用,隨緣能現染淨世界【100】。


  一切顯現都是自然智慧之用。自然智慧體性空寂,本無有物,但它的用是空而能現。不是一切,能現一切”(《智者喜筵》上544頁、《知識總匯》中756)。客觀事物的形象能反映到主觀上來,這是心的本性--明,能現出這些事物形象的,是心的妙用一-用。所以心既有明分,也有現分。


  真心本來空寂,無形無相,不是任何色相所成,但它的妙用與妙光結合,能化現種種,現種種色相,能作天堂,能作地獄,能作佛,能作眾生,十界【101】均能隨緣化現。若迷,則隨染緣,變現為眾生界之輪回;若悟,則隨淨緣,示現為佛界之涅盤。雖隨緣升沉【102】,但心體並無增減,亦永不動搖。妙用化現之源,則為覺性的明顯分(),明顯於外,則為化現不滅分()”(《實相藏論釋》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