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格魯派--上

2012/07/13 10:44

  一、 格魯派的傳承


  格魯派的創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於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地方,本名羅桑紮巴。幼年在噶當派寺廟甲瓊寺【2】出家,依頓珠仁欽學顯教,對噶當派教義有了初步認識。由師勸說並助其赴衛藏深造。先後遊學了當時有名的噶當寺院,如德瓦堅【3】、桑浦【4】、聶塘【5】、納塘【6】、玖莫隆【7】等,依止聶塘巴·紮巴僧格【8】、耶協僧格【9】、聶溫·袞噶白【10】、頓桑巴【11】、噶希巴·羅桑【12】、仁達瓦【13】等學習了龍樹的理聚諸論、慈氏諸論、俱舍、律經、量論等,還聽了噶當教典派的《道次第導引》【14】,系統地學習了噶當派的教法,接受了噶當派思想體系。此外還依止穹布勒巴和薩迦派、覺囊派、噶舉派的諸多大師【15】,學習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無上部的《密集》、《勝樂》、《大威德》、《時輪》等。他把噶當派和其他派別大德的顯密教法熔為一爐,構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體系,為他後來建立格魯派打下了基礎。當時,宗喀巴所處的時代正是教派僧人爭奪政權【16】,進行戰爭,醉心政治,佛法宗教無人過問之時,以致寺廟戒律鬆馳,僧人放蕩自恣。佛教內部的思想也極為紊亂,邪說百出,目睹此情,大師遂立下了改革之志。1409年他建了甘丹寺【17】,先從甘丹寺下手,逐步把他改革的思想付諸實施。規定寺中僧人必須嚴守戒律,規定佛制;樹立講聽之風,僧人必須研學經典,制定學習規程;在管理寺廟方面,制定了一些寺廟組織體制和僧人的生活準則。大師自己亦嚴守律戒,生平專以講經、辯論、著述三種方式來宣傳他的宗教和哲學的觀點,以便推動改革的逐步發展,大師的及門弟子甚多,俊彥倍出,由於共同努力,才使改革的事業蓬勃發展,使佛教的面貌翻然一新。大師對修學方面,提倡顯密並重,先顯後密。在顯教方面著《菩提道次第廣、中、略三論》,在密教方面著《密宗道次第》,在抉擇正見方面著《入中論》注疏等作為修學理論基礎。大師博學多聞,其他著述尚多,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六十三歲圓寂。由於他樹立了新教規,他的隨行弟子則成一派,稱為格魯派,譯言善規派,同時他是以噶當派教法六論【18】為基礎,增加了中觀正見及密乘方便而建立起來的教風,所以本派又稱為新噶當派。


  格魯派之創建開始于宗喀巴,然而發展使其成為完整之派風,實有賴於大師眾弟子之共同努力而完成的。大師為推行其改革計畫故建甘丹寺,意義非常重大。他在臨逝前,以法衣付弟子甲曹吉【19】,殷重囑咐發揚善規。甲曹吉繼承法座。宗喀巴逝世後,弟子們本著大師遺願,發揚其宗風,又分頭建寺,先後建立的哲蚌寺【20】、沙拉寺【21】與母寺之甘丹寺,合稱為衛部的三大寺,後來又修建起藏部的劄什倫布寺【22】,合稱為衛藏四大寺,各寺內均成立學院,分科修學顯教,此後又相繼成立了上下密乘院【23】。這些道場的建立使大師制定之顯密教法大為弘廣。繼甲曹吉後住持法座的為克珠吉【24】。此後法位繼承人又採用了甘丹赤巴制【25】,推選精通顯密教理並經嚴格考試之人擔任之,這樣來保持優良宗風穩定不變。西元16世紀時,哲蚌寺又認定根敦嘉措為宗喀巴大弟子根敦朱巴【26】之轉世,作為第二輩達賴,追認根敦朱巴為第一輩,創興達賴的活佛轉世制度,用教主制來保證格魯派的發展,第五輩達賴阿旺洛桑嘉措,得蒙古固始汗【27】之助,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權。於是政教大權,集於一身,格魯派之發展得到了更可靠之保證。劄什倫布寺僧又認定洛桑卻季堅贊【28】為宗喀巴第二大弟子克珠吉的轉世,從此衛藏的政教合一制得到更加鞏固。格魯派在政治上的得勢,促成本派更加向外擴展,使黃教寺廟幾乎遍及于阿裏、康區、青海及邊遠之蒙古地區。


  由甘丹主寺最早發展出來的為哲蚌寺,該寺創建人為紮西班丹。紮西班丹,通稱降仰卻吉(13791449),宗喀巴的大弟子,他博通顯密,講聽傳授,一遵宗師規制。奉師指示,1416年在拉薩西之根培伍子山建哲蚌寺,寺內成立七大紮倉【29】,實施宗喀巴教學的改革計畫。以後達賴第二、第三、第四輩均在此坐床。五輩達賴在此建立甘丹頗章宮,掌管西藏地方政教大權。


  宗師弟子釋迦耶協,通稱降欽卻吉(13521435),曾代表宗師晉京,朝拜明永樂皇帝,受封為大慈法王,回藏後將皇帝賜和帕竹政權官員的資助,于1419年興建沙拉寺,寺在拉薩北郊,寺內分顯宗二紮倉、密宗一紮倉,傳播宗師學說。


  大師弟子根敦朱巴(13911474),即後來追認之第一輩達賴。甘丹赤巴霞魯大師之後曾請他繼任甘丹法座。因當時薩迦教法正處於復興時期,後藏有鄂欽【30】、果釋迦【31】等大師法緣頗為興旺。他為了能把大師正教弘傳于後藏,拋棄甘丹赤巴職務赴後藏,1447年在日喀則附近建劄什倫布寺。到第四輩班禪洛桑卻季堅贊時又大加擴建,作為曆輩班禪駐錫之地。寺內分顯宗三紮倉、密宗一紮倉,樹立宗師顯密大法的講聽之制。


  關於密乘的弘傳情形。大師弟子喜饒僧格(13821445),曾在師前領受傳法衣帽,肩負起弘揚大師密教任務。他先在後藏倫布孜寺【32】,依宗師密法規制建立曼荼羅法的事相和續部的講聽。後建僧格孜寺【33】,亦如倫布孜寺一樣以大師的思想為指導,規定學密程式,完全遵守宗師的密法規制。其徒有都迦瓦、都拿巴【34】,領承他的傳授,在色浦隆【35】兜率宮建立舉巴紮倉【36】,遂產生了藏堆的舉巴法系,自成一個系統。喜饒僧格因與舉堆紮倉意見不合,又從後藏返回拉薩,1433年在拉薩市內建立下密院。喜饒僧格弟子袞噶頓朱,1464年先在墨筆工卡縣建上密院。1485年遷來拉薩在小昭寺內成立上密院。四大寺和上下密院之建立使大師的顯密教法得到廣大發揚。又各寺中均建立有活佛制保持其傳承系統。


  隨著格魯派的發展,格魯的寺廟也擴展到廣大邊遠地區。現略說其大概情形。


  大師的法嗣喜饒僧格的弟子堆·喜饒桑布,得師傳授密法,後在阿裏修建達磨寺【37】,以後發展到桑噶、穀格、咱讓【38】等地,樹立大師良好教規,發展格魯派。


  大師的再傳弟子麥·協饒桑布,曾任沙拉寺副講,其講風完全遵守大師規制,本人也嚴守戒律。經袞勤·降森巴勸請,他回朵康,改建昌都寺【39】,首弘大師教法于康區。他有弟子甚多,廣建寺宇,使格魯派遍於號稱為六岡、六絨、六雪、三茹的整個朵康地區,各地皆有其傳承系統。


  第三輩達賴索南嘉措在康南理塘主持修建黃教的第一座寺院長春科爾寺【40】。西元17世紀時因始汗統治了衛、藏、康,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地位,幫助黃教建立寺院。西元1662年五輩達賴就派霍爾阿旺然吉赴康,在康北甘孜修建了黃教第一座寺院甘孜寺【41】,以後發展為十三寺【42】,先是第三輩達賴索南嘉措赴蒙時,路經青海湟中縣,此處為宗師誕生之地,立有寶塔。甲穹紮寺為宗師母寺,遂使戒師沃色嘉措建立藏袞紮倉,住持數任後發展為顯密兩院和醫學院(15601579)。後又發展擴建為塔爾寺【43】。1577年命名為袞繃降巴林寺。


  降仰·協巴多吉(16481722)為宗師法嗣根敦嘉措的弟子,1710年他赴甘肅夏河縣修建顯密六個紮倉的大學院,即有名之拉蔔楞寺【44】。


  此外,大師的法嗣在青海還修建有敦隆寺【45】、色闊寺【46】,在內蒙的多倫爾寺【47】等等,大大小小的寺院甚多,這裏就不詳細述說了。



  二、 格魯派的教義


  第一、 格魯派的教義整個包括在宗喀巴對宗教改革的綱領中。宗喀巴為什麼對宗教要進行改革?如何進行改革?現分為兩項來談。


  首先,為什麼要改革,要把改革的時代背景略為敍述。西元1415世紀時薩迦派與噶舉派爭奪權力,戰火不熄,時局極為紊亂。因此,什麼宗教,什麼佛學,無人關心過問,寺廟組織渙散,戒律鬆馳,僧人無人約束,不念經,不修法,反娶妻生子,放蕩自恣。上層僧人仗其特權,藉口修密向民間索取婦女供其姦淫。從元代以來,這些修密喇嘛,無惡不作,查看《元史》:薩迦僧為元帝傳無上密乘《喜金剛》大灌頂,授雙修法(雙身),廣取婦女供其姦淫為淫戲是樂,甚至男女裸處,君臣宣淫號為事事無礙境界【48】。更令人憤慨的是行一種《合誅》邪法【49】,肆意蹂躪婦女稱為合,殺人活取心肝稱為誅。《青史》說合誅法是邪法。宗喀巴改教以後,其他教派也有回應者對歪風邪氣略加整頓。依據《土觀宗派源流》說,直至西元16世紀時,寧瑪派中還有人借《伏藏密法》使百姓供酒,名為供甘露,供婦女,名為供明母,當時歡喜酒色之僧徒,爭相效尤,使清淨寺院僧舍幾乎全變為有妻室之俗家矣【50】。積習難除,或律廢馳,乃至如此。


  還有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出家修行為的是什麼?還不是欲出輪回求解脫嗎!但如何出輪回得解脫?不看經不研教,見行不正【51】如何能解脫得了。當時就有一批自號為大乘頓門【52】之人,輕視小乘,輕視經教,不注重三藏【53】的學習,反嘲研習經典之人為分別師【54】空論派。只重大師口訣,以為片言支語即可得解脫,拋棄經教。即使學密也只重視無上續部,輕視下三部續,學風極為不正,學不正則觀點不正,故多胡言亂語,把佛教引入邪途,甚至於無上密【55】中只重圓滿次第,修風脈明點,縱然有點證驗,由於沒有正見攝持也只等同外道。


  其次如何進行改革,針對以上種種錯誤觀點和作風,大師才提出要進行改革的綱領。如何改革?先提倡聞、思、修,先聽聞經教道理,然後思其意義,最後才依之起修。所以首先是聞思,聞思就是學習。如何學法?大師對於佛教有一個全盤的認識,他說佛一代言教總起來不過教證二法,無論大乘小乘一切教法均攝在經、律、論三藏之中,一切證法均攝在戒、定、慧三學之中,因此學佛不能輕經教,拋開三藏,故提出三藏未可偏廢,三學必須全修。當時就有許多隻講頓悟,不通經教,胡言亂語的人。吾人學佛為的是求解脫,不明解脫之理,盲修瞎煉,不是求解脫,而是反增束縛。所以,求解脫必須重視三學。其次是修,所謂修就是指戒、定、慧三學,戒律是佛教的根本。大師曾說口稱大乘行人若不守護清淨律儀,去惡行善,連輪回也出不了,何況大乘。菩薩若不守護律戒,發大慈大悲菩提心悲憫眾生,大乘亦是空名,學習密宗,不守三昧耶戒【56】,更是開惡道【57】之門,大師之言,從當時的現實就完全可以證明。特別是僧侶,更應嚴守戒律,故先于甘丹寺進行整頓律儀,依噶當規制,僧人必須受戒,嚴格遵守,獨身不娶,不營世務,清淨禪院。為表示中興律儀,讓僧人戴黃帽,因此後來人稱格魯派為黃帽派【58】(黃教)。經過律戒整頓,扭轉當時社會的頹靡之風,使寺院面貌為之一新。其次是定、慧二學,定就是約束自心不讓散逸,慧就是增長智慧不昧於解脫之道,故無戒不定,無定不能生慧【59】。定、慧二學就是講學習修持。在學習中整頓學風,把那些浮誇不實,任意篡改等的作風完全改去。在寺中設立教理學院,定出學習制度,規定學習內容,按部就班,循序漣進,先小後大【60】,先顯後密。組織一套有次序有系統的學習經論理論,大師在噶當六論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略加更改,定按三學原則制定學習內容:戒學,學《律經》;定學,學《現觀莊嚴論》;慧學,學《中論》、《量論》(因明學)、《俱舍論》【61】。密教學習作、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之續經講解,結合實修教授導引以便求證。


  規定寺內學習五部大論(在噶當的六大論上增加了抉擇正見的中觀學),是從律經論三藏中選出最有代表性的經論。 三學(聞、思、修的主要內容),戒-《律經》【64】, 定-《現觀莊嚴論》【65】(談菩薩修行證果),慧- 中論(佛教的最高哲學思想)【66】 ,因明(鍛煉邏輯思想、抉擇正見)【67】 俱舍(辯諸法性相為佛學入門書)【68】。


  五部大論概括了經、律、論三藏的教法內容,其他學習的經論注疏文獻,各寺採用的教本不盡相同,甚至連各紮倉也不盡相同。


  寺院規定僧人必須讀完顯教的五部大論,先學何經,後學何經,何時完結,均有詳細的規定,顯教學完考格西【69】後,才能進上下密院學習密乘,密教先學事相如擺供設壇等,然後才學灌頂實修。


  為了保證學習,學院有一整套組織制度,如紮倉、康村【70】、米村【71】等。各大小學院中均設堪布【72】作為主持,格貴【73】維持戒律秩序,翁則【74】領班念誦,格更【75】實際教學等等。當然這些組織與規章制度不是一時完成的,而是逐步改進,不斷完善而發展起來的。這亦表明大師的改革心願是得到完全實現後黃教才能得到很大的發展。


  關於學經的過程即是實踐聞、思、修的過程,通過聞、思、修作為手段,在戒、定、慧中磨練,逐步升級,最後達到求解脫的目的。所學各種典籍均有詳細注解,貫徹大師的思想體系。這就創造了格魯派的理論基礎。各學院中還有規定的考試制度,學成給以學位職稱。


  在清淨見、修、行方面,宗喀巴是在噶當的思想基礎上逐步發展提高的。一個教派是否純正,首先要看它的見、修、行是否正確。見就是見解、觀點;修就是修道、修法,有顯有密;行就是行為、操行。見、修是指定、慧,行是指戒律。大師提出見、修不是無的放矢,都是針對當時各派中所出的弊端而提出來的。


  在見上,承不承認有一個最終的真實【76】,為一切萬有依託這處。藏傳佛教其他派別,如覺囊派【77】承認此本真為絕對有,稱為勝義有。寧瑪派【78】、噶舉派【79】、薩迦派【80】承認有此本真,但認為此本真既不可說有,也不可說是無,是非空非有的。格魯派承認萬法是緣起性空,假名安立,否認有一個絕對本真為依託處,若承認有此本真,則為因中有果論,在四邊生【81】中為自生論,違背龍樹中觀學說。說勝義實有是空性,實有論墮常邊。說非空非有,是言語矛盾,不合邏輯。說空性是都無所有,是否認緣起業果,屬外道見,大師是以中觀應成派【82】見來作批判的。在修上,大師提出許多修心方便,尤其是注重止觀【83】的修習,要止才能定,定而後才能發慧,觀就是研究諸法真理,要找到真理才能發生解脫之智。止是安住修,觀是觀察修,二者要結合修習,不可偏廢。這正是針對當時時弊,對症下藥。那時確有一些人不注重教理學習,修習也想走捷徑,一步登天,不看自己根器反而說不能頓悟之人才入漸修漸悟的止觀法門。他們都採取了一些頓門中的一些片詞只句,狂言亂語,說什麼凡屬分別【84】皆應斷絕,分別是散亂【85】,分別是取相【86】,要修無念;或說分別是法身【87】莊嚴,分別愈多,修證愈大,或說無修無治,任運天真,凡有作為,皆屬功用等等。這些說法也不是完全不合理,因為若能頓悟實相【88】,實相只能是直覺現量,不能用意識推度或用邏輯思維,它不是妄想能夠了悟的,故要你無念。當然,禪宗也說無念,這個無念就是要不打妄想。《密乘要集》說:諸修道人多分遣知,唯宗真空,吾不遣知,為所宗尚,修道成佛皆非無知”(原書183)。重在知字,可見並非說要完全無念。過去有人對禪宗有誤解,他們不懂在憩心息妄無念後還要孤明獨知,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噶舉派說妄念是法身波,這是一種最高境界,因為已悟真性之體,妄念就是即體之用,此乃真知。說無修無治,也是頓門本具觀,認為既悟本體,一切均是從體之用,一切佛的身智本自具足,本有自然智,此非修中所得的。以上都是對見性人【89】來說的,非是對一般化機說的。一般人修學佛法,執著纏縛尚重,所以,如大師所說應從止觀修習,用止來收散心,然後用觀慧來明辨善惡,明辨真理,觀慧是要重思考的,得觀慧後才能徹斷煩惱而出生死。所以大師說思維理智是絕不可少的,不是凡有分別都要排除,或者一切都要保留。若全不作意【90】則能得一切智者成佛的結果,是從異因能生異果了。故此如何對待分別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還有一些修習密法的人把一切攝界歸脈【91】的風脈緣起所生徵兆視為道相【92】,或者專以風脈修習為主,不知這只是一種方便【93】,應與佛理相結合,顯密要結合,見修要很好結合,不然會迷入歧途,修成一個外道。還有修靜人只重安住修,求三摩地,不要觀察修,此與禪天外道禪有何分別。又在修定中不注意細昏細掉易出現偏差。在安住修和觀察修方面大師主張交替而修,並依據慈氏及中論中所說修定正理,如八斷行【94】、九住心【95】、識別沉掉【96】、掌握正確三摩地的修法等等。有關止觀方面,大師著作中均有詳細闡述。


  在行上,有些自詡為大乘的人,不知大乘應以菩提心為主,不學菩薩學處即六度支行,不守菩提心戒【97】,胡作非為,這哪里是菩薩,純粹是個魔王。有人說斷酒和非時食【98】為信小乘者說,大乘人已見真性則不須受此約束,可以放任自恣。因此他們不僅不行出家人應保持的行操,還脫下三衣【99】,舍去出家人之相,敗壞了佛教的優良作風。


  對經論的聞、思、修不應放鬆,勤習戒、定、慧和見、行、修,只有通達諸法性相,才能明見法性,完成戒、定、慧之慧學。大師根據噶當教典所說發菩提心七義修心二諦十地粗細無我之理等,作為本論入境、行、果之綱要。在見、修、行方面也進行了整頓,務使清淨純正不容稍許混雜。


  關於實修,大師在顯教方面著有《菩提道次第》廣、中、略三論,在密教方面著有《密宗道次第廣論》、作為指導實際修 習之 教授。


  第二、談顯教實修次第。依《菩提道次第論》而為修學。菩提道就是成佛之道,由於眾生的根器和意樂不同,從凡夫到成佛還有階段,所以菩提道內容包括了三個階段,即三類土夫【100】的修學之道。


  初學佛的人面臨幾個問題,首先學佛如何下手,學哪種法,怎樣學習等等。法門廣大無邊,必有明師為指路,所以學佛開始就是要依止善知識【101】,此為道之根本。依什麼樣的善知識,如何觀師、擇師,如何依止,論中均有詳述。


  既有學佛的願望,就要想暇滿的意義。所謂暇就是有空閒時;滿就是條件具足圓滿。若是忙於生活,或無權自主,或諸根殘缺,或地處偏僻,都無暇聽聞佛法,這種無閑共有八種,稱八無暇【102】。條件具足圓滿者,指能生而為人,有佛法之地,有說法聽法之機會,諸根完全,非盲聾癡等,這種圓滿共有十圓,為十圓滿【103】。既然有閒暇,又條件圓滿,便應思維,人生不只是穿衣吃飯,必定要過得有點意義,不讓空過。在佛教來說修學佛法就是為完成人身大義,不要把暇圓的人身浪費了。


  為了不浪費時光,就應思維,人生壽命無常,刹那即過,何時將死,不能預知,既知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就應珍惜時間,勤奮苦學,克實求證。


  今生不能解脫,死後仍墮輪回。六道之中生於地獄餓鬼之趣,苦不堪言,要解脫惡道之苦,只有依三寶求其救度,故要皈依三寶。


  為求後世利樂,不以皈依只靠三寶便為滿足,尚須勤行業果【104】取捨。佛教是因果論,種因必有果,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若畏惡果,故應廣大修善。


  然上面所說,僅是得人天福報,屬下士所修(下士道),為人天乘,不是佛法的真實目的。佛說法的目的在令眾生永出輪回,共同成佛,上面所說思人身難得,念無常,念輪回苦,皆非解脫正因。故尚應進一步追求解脫輪回這道,此求出離【105】所修即為中士道。正修此心,即依苦、集二諦,生起求解脫之心。抉擇解脫之道,即依滅、道二諦。此四諦【106】或十二有支【107】佛雖為小乘所說,但是這些是三乘【108】人均應修習為共通之法。無論小乘大乘,首先對世間不生厭倦,無出離心,則什麼都說不上。四諦就是苦、集、滅、道,先知三界輪回猶如火宅,是痛之源,苦又是由煩惱和業所,只有除苦、集、乃得安樂,其能滅除之即戒、定、慧三學。外道不知出離心,無論他的方便有多好,修證有多高,但終究不出輪回,仍墮生死。又出離心只為中士道所修學,屬於小乘,仍只有自己出離輪回,尚未想到一切父母有情還在輪回中受苦,我應發大慈悲大菩提心,修六度【109】行,度一切眾生皆出輪回。要心懷大志,才是大乘菩薩,才是上士之道,才是真正佛道。


  上士道的修心次第以要發大心,專為利他最為重要,只有不住自利之心,方能脫離小乘,突破狹隘的自利,進入大乘的最高精神境界。


  何為大乘之門,即波羅蜜多乘和蜜乘。


  波羅蜜多乘就要廣修六度,學菩薩學處,受菩薩戒,尤其是要學習止觀,止是修定,觀是修慧,無戒不定,無定不慧,止觀必須雙運。止出輕安,觀慧通達一切諸法皆是緣起性,證悟空性。若無觀慧則不能斷生死輪回根本之實質,自己尚不能出輪回,遑言度眾生,所以大師總結菩提道次第為三要: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出離心和菩提心,此二是噶當派所提出。只有出離心和菩提心,不能出輪回生死,大師又提出空性見,有空性見才能破除無明實執,斷生死輪回之根本。但不知輪回苦,不生厭離,不求出世,無出離心,連自己出不生起厭倦輪回之苦更不能發菩提心度廣大眾生出輪回,那麼不求出輪回,修了空性又有何用?故首先要有強烈出離心和菩提心,然後才能斷生死輪回根本之實執,求出生死之空慧正見。有了正見才能斷除二障現證空性,直趨佛位。若輪回都出不了,哪里還能成佛。


  總之,三藏一切大小乘經典,均為成佛之支分,前前為後後作準備條件,因此不可偏廢。這些要點全包括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之中,是求佛道者真正之教授。從眾生成佛必須經過這三種道次,不能躐等,或妄行取捨。菩提道中最重要者為止觀雙修,若只修止,縱然得到最好的三摩地,也出不了生死輪回,修到了四禪天的地位也終有墮落之一日,所以由止獲得輕安,為修觀奠定基礎,始易生觀慧。如已修止進而必須修觀,生起空性正見,方能對治生死輪回根本實執,解脫輪回,其次修大乘行,應重視空性與大悲和四無量心相結合,重視業果,重視緣起,緣起性空必須雙運,若欲即生成就,必須急速圓滿二種資糧【110】,方能成一切種智,圓滿三身。然欲急速成就,若無善巧方便,獨依顯教修習,亦難成辦。故大師又特著《密宗道次第廣論》,並提出許多實修方便,如此顯密雙重結合修習,則必有成就之日。這些都是大師的殷殷教導,一切詳見大師所著二種《道次》之中。


  第三、談密乘實修次第。依《密宗道次第廣論》而修學,規定先學顯教後學密乘,意思就是要學人在學顯教大乘中首先注重發菩提心,學密是為利益眾生急速成佛,現證三身,,才能廣大利益眾生,故發菩提心最為首要,如此學密才有基礎。學密前先依止具德上師,方堪為大阿闍黎【111】,求其灌頂。未得灌頂者,不得講聽密法教義,更不能隨便亂修。關於作淨、設壇、儀軌事相【112】,論中均有詳細的規定。灌頂後受三昧耶戒及別解脫律儀【113】,須嚴謹守護,若不持戒連人天善趣亦不能得,遑雲成佛。其次則須精研密教教理,密教的經典分續部,即作、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