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淨空法師)講記--2
問曰。凡夫智淺。惑障處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經論來相妨難。證雲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雲何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也。
此處問的意思是說凡夫智慧淺薄,惑障深重,如果遇到修學宗派法門與我們不相同的人,故意為難我們,還引經據典,證明罪障凡夫不能往生。我想念佛同修在修學過程中會常常遇到。如何對付這些故意為難之人,同時也要堅持我們的立場。大師在下麵有一大段極為精要的答辯。
答曰。若有人多引經論證雲不生者。行者即報雲。仁者雖將經論來證道不生。如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說彼經時。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
大師解答此問題頗為詳盡。過去陳健民老居士曾費了很多時間,查了許多經論,查不出經中有“帶業往生”字樣,並在刊物上發表言論。因此有許多修行多年的老居士聽了他這番話也動了心。善導大師在一千多年前老早就看清楚,所以他的答復是:“仁者雖將經論來證道不生,如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仁者”是對人的尊稱,通常是對菩薩的稱呼,即是很有慈悲心的人。他說你雖然以許多經論來證明凡夫帶業不能往生,但是我的看法與信願絕不會被你破壞。因為我不是不信,對於你所引用的經論確是佛說。佛當年在世說法並無定法可說,乃應機而說,眾生根性不同,智慧障礙亦異,佛能觀機,對其說法,他當時即能得到利益,甚至於開悟證果。我們現在末法時期不過讀到佛在當年對某一類聽眾說的許多法而已,講經的時期、處所、物件均不同,所得利益也不一樣。有人想得人天福報,佛所講的經典即是求人天福報的經典。說這些經時,並不是說觀經、阿彌陀經的時候。佛說法一定適合於聽眾之根性、程度與願望,佛說一切大乘經典多是說人天法、二乘法、菩薩法。但是佛說觀無量壽經時主要是說定散二善,“定善”是一心持名,“散善”是三福九品。定善是正修,散善是助修。佛說淨土三經是對誰說的呢?說觀經是針對 韋提希 夫人遭遇很大苦難時而說,同時也是為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所說的,我們當然也包括在內。佛說其他經典有特定的物件,不一定包括我們。這一部觀經就是為我們說的。依這部經修學念佛法門也是有依據的,你學的有依據,我這個也有依據,你那些經典是佛為人天菩薩說的。我這個經典是佛為了末法時期罪業深重的凡夫說的。因此我乃下定決心,依教奉行。
縱使汝等百千萬億道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又行者更向說言。仁者善聽。我今為汝更說決定信相。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
這一段的意思更深一層。又答復說,縱然像你這樣有百千萬億人都對我說帶業不能往生,我也不會動搖、退心,只是更增長我的信心。縱使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人數遍滿十方,都引經據典對我說念佛不能往生,我也不起一念疑心,唯有增長成就我的清淨信心。這個信心經得起考驗,因為佛的言語是真誠的、真實的,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所以佛祖對我們說:菩薩說法與佛所說相應,我們可以相信,如與佛說不相應,我們就不要聽。能如此,這一生中才可以決定往生。
又行者善聽。縱使初地已上。十地已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皆雲。釋迦佛指贊彌陀。毀此三界六道。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餘善。畢此一身後。必定生彼國者。此必虛妄。不可依信也。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語真寶決了義故。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非是疑惑心中語故。又不為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所破壞。若實是菩薩者。眾不違佛教也。
把境界再往上提升一層,前面講三賢位菩薩,修行的道力智慧還不會圓滿。至於菩薩摩訶薩,從初地到十地,十地是法雲地,上面就是等覺菩薩,距佛只兩個階層,若一若多,無量無邊,異口同音,皆說:“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總是說,這個娑婆世界三界六道不好,要離開,並勸勉行者正助雙修,盡此一生必生佛國。佛說這些話都是虛妄不實的,不可以相信。”無量無邊的十地菩薩來同我說這些話,我認為都與佛所講的不相應,佛所講的是決定得生,他們地上菩薩講的是不得生,與佛所講的不符。這個法門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難怪菩薩多有疑惑。經上講難信之法,是指菩薩難信,非指凡夫,十地菩薩都很難相信。我雖然聽到諸大菩薩說這些話也不生一念疑心,唯有增長成就我的決定上上信心。為什麼呢?因為佛語是真實決定了義,只有佛對人生宇宙真相徹底明瞭,他所說的完全是事實真相,所以稱為“真實決定了義”,我們因此生起決定信心。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無一不真實。佛的心性無一絲毫障礙,煩惱無明皆斷盡了。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其真實是接近真實,而非真正真實。“佛知”是究竟圓滿的知,“佛解”也是究竟了義的解,“佛見”是五眼圓明所見。佛給我們作證明,絕對不錯。佛以下者因無明未斷盡,心性未完全顯露,還有自己的推斷,所見非真。其知見理解與言說絕不能使我的信心動搖。若真是菩薩,無論修學什麼法門,對於淨宗一定尊敬稱讚,必無譭謗。
又置此事。行者當知。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所說相贊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餘善。回願得生彼淨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國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制斷殺生十惡等罪。畢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隨順六度之義。若有後佛出世。豈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惡也。以此道理推驗。明知諸佛言行不相違失。
此段文字說到極處。大師說,念佛的人應當知道,假使現在十方諸佛來了,都說:“釋迦所說相贊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餘善,回願得生彼淨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這是假設之詞,聰明人遇到這些諸佛,一句話就頂回去了,你們在彌陀經上不是一齊讚歎嗎?為什麼又否定呢!佛說話還模棱兩可,連凡夫都不如,如何可稱為真語者、實語者呢?說此話者絕非真佛,必是冒充的。一切諸佛來講,我也不會動搖、退心,我也不怕不得生彼佛國。因為一切諸佛皆是平等,妄想執著斷盡,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都是一樣,無少差別,這是佛在大乘經典中常常說的。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九法界有情眾生,菩薩、緣覺、聲聞、六道凡夫,只不過妄想執著厚薄不同而已,重者墮,輕者升,統統斷了即成佛。成佛是自性的智慧德能圓滿顯現,其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當然平等,沒有高下。既然等同,一佛所說,即是一切諸佛所說,諸佛所說便是一佛所說。我們這個堅定信心永不動搖就是建立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一佛所制定的原則,也是一切諸佛所制。例如過去佛教化眾生,制定菩薩行持守則有五戒十善六度等,後佛出世,其妄想執著也已斷盡,還能改十善為十惡嗎?這是自自然然的法則,一絲毫勉強都沒有。因為五戒十善六度是自己的性德,本性德能中自然流露出來的,當然是一樣的。佛有十號,其第一個名號是如來,“如來”解釋為“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佛佛道同,絕無兩種說法,因此信心在任何情況下絕無動搖。
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已彼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贊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彌陀經中證釋迦讚歎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次下文雲。十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同贊釋迦。能于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贊彌陀名號。勸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即其證也。
釋迦佛在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與觀無量壽佛經中皆勸勉我們專念專修,捨命即生佛國。此本師一佛所說,十方諸佛悉皆同贊同勸同證,讚歎釋迦佛於五濁惡世示現成佛,為惡世眾生說此難信之法,一切諸佛為我們證明依照釋迦佛淨土三經修學決定得生彼國。三經決定不是偽造的,現在還有些人存心阻人往生,故意說阿彌陀經是偽造的,不是佛說的,他也提出許多根據,就有不少人相信。因此我們學佛人腦筋要清醒,不可輕信妄言。佛經傳到中國,對於征信作得非常仔細,什麼人傳到中國,在什麼地方翻譯,由何年月日翻譯,到何時圓滿。什麼人翻譯,主持譯場的為何人,協助翻譯的為何人,記載的清清楚楚,留為後人征信。淨土三經份量不多,在中國流行甚廣,修學有成就者不計其數。大藏經中淨土聖賢錄往生傳以及古今所記載的往生事蹟,不勝枚舉。如其是假的,還能流傅到現在?玄奘大師當年發願到印度求學,其主要動機就是懷疑以前所譯經文不夠信達雅,並非懷疑經典是假的。他在印度待了十七年,回來之後,對古大德所譯經典未有一字批評。這是佛家的規矩,若完全同意就不必說話,表示默認了。尤其是彌陀經,玄奘大師亦有一種譯本,他的傳人第一大弟子窺基大師給阿彌陀經作注解,名曰通贊疏,採取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並未採用其老師玄奘的新本,使我們對羅什大師的譯本信心更加確定。有玄奘師徒二人的證明,還能是假的嗎?
諸佛同贊是什麼原故?因同體大悲故。心性圓滿顯露,只有一個願,願一切眾生圓成佛道。佛菩薩完全明瞭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是自己心性變現之物,所以完全平等,稱為“同體大悲”。“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此“化”為“教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華嚴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廣義說,“一”是“任一”,而非“專一”,一切法平等,故說萬法一如,又說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但眾生根性不平等,業障習氣不平等,善根福德不平等。法門雖平等,而有些法門與我們的根性不適合。這種障礙發生於我們自身,而不在法門上。華嚴到最後五十三位善知識修學法門不同,均各成無上道。對每個法門皆仰信,而自己修學則一門深入。無量壽經講的非常明白,專修念佛法門,決定得生,專修其他法門,回向求生淨土也決定得生,這才是佛知佛見。
有人專念地藏經,念了多年,要不要改?不必,念地藏經依然可以往生,但須回向求生淨土。念大悲咒亦同,喜歡念大悲咒必與觀音有緣,即專念大悲咒,不要改,但一定回向求生淨土,一樣可以往生。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最後一段就是說明此事。佛法純屬理性而非感情用事。我們對於不同的宗派不同的經論,一定要禮敬,不可自贊毀他,其他法門均是佛說,若有批評則是謗佛謗法謗僧,罪過彌天。凡自贊毀他者一定貢高我慢,其心必不平等,絕不能得定,三昧不能成就,果報仍在六道輪回。要想出三界必須修九次第定。根據此種理論觀察,應知修行功夫能到什麼程度。再看華嚴五十三位大善知識,每一位都是自己非常謙虛,讚歎他人,讚歎其法門而他不學。他說那些法門雖好不適合我的根性。他們根性比我好,可以學有成就。中國古來讀書人稍明理者均知君子絕交,不言人過。世間善人尚且如此,何況修行有道之人,對於異知異見異解者要禮敬,不可譭謗。要知統統學的是佛法,只不過學的科系不同而已。
“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大師舉出彌陀經的例子。彌陀經中佛讚歎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此法門最方便的是不需要很長的時間,至於個人成就則看其遇緣如何,早遇此法門,有長時間修學,較有把握。有的臨命終時才聽到這個法門,前些年華盛頓D.C.周廣大居士在臨終前三天才聽到這個念佛法門,他有善根,聞而信受,一連三天念佛晝夜不斷,他往生了。
彌陀經中六方恒沙諸佛同贊釋迦佛在五濁惡世行此難事,殊為甚難。這一段注解,大師為我們解釋得非常詳細,他不是引用經文,而是引用經義。“惡時”,是年頭不好,所謂黑暗時代,其實時並無好壞,此時惡人多,這個時代就不好。“惡世界”指地區,亦是指人而言。“惡眾生”是大多數人作十惡。假如某一地區全是惡人,無一修善者,此地區惡報立時現前。就是因為還有一部份人修善,所以惡的果報不是全面性的。若修善的人多,此世界愈來愈安全美滿。佛菩薩阿羅漢應化世間,唯一任務就是憐憫苦難眾生規過勸善,並不是為他自己。阿羅漢已出了三界,他自由自在,來去自如,三界對他們毫無關係。世間有許多人排斥佛教,從前儒家讀書人視佛教為異端,非孔孟書不看。現在學科學的不相信佛教。基督教亦排斥其他宗教,唯天主教比較開明,神父皆讀佛經。前些年天主教教宗曾下達命令,叫全世界神父與佛教交往。于斌樞機主教在臺灣曾辦了一個天主教東亞精神生活研究所,設立在輔仁大學後邊多瑪斯修道院。研究生為神父修女,修業期限兩年。我在該研究所教了一個學期,課程是“佛教精神生活”,于主教原邀我教兩年,一學期之後,國外弘法因緣成熱遂辭去該所課業。他們的學習精神殊堪敬佩。
有的人存心排斥佛教,我們必須用善巧方便詳為解說,使其知道造惡業一定得惡報,行善一定得善果。明此事實,棄惡向善,至少不會墮三惡道。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相傳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他教導徒眾,固然以念佛為主,而其所印送的書籍,以善書為最多,尤其是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流通最廣,內容完全是勸人斷惡修善,老實念佛。
“惡見”,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要以善巧方便糾正之。“惡煩惱”,指貪嗔癡慢疑。有錯誤思想見解的人絕不承認自己是錯誤,反而覺得是思想進步,而我們的正知正見,在他看起來是落伍的。正知見中最起碼的是深信因果報應,深信世間眾生並不平等,貧富貴賤,相差懸殊,因每人造業不同,善根福德因緣都不一樣,迨成佛之後始能平等,因成佛即不造業,不造業即無業系苦。菩薩修學法門不同,業習以及斷證的工夫也不一樣,所以也不平等。極樂世界一切平等乃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加持,情況非常特殊,故稱為“難信之法”。知此事實,得益良多。貧賤者能安份守己,不會有嫉妒惡念。不會輕舉妄動,他斷惡修善,來生得好果報。富貴之人覺得我的富貴是過去生中修的,今生更要多行善事,幫助窮人,利益社會大眾,使我生生世世保持美好環境不衰。此是事實真相,並非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編一套說詞,使老百姓不敢造反。古聖先賢集千百年累積的寶貴智慧經驗,編寫成書,垂教於後世,乃中國文化之精華,我們應當竭誠受持,繼承古人遺訓再加以發揚光大。使我們後代子孫咸蒙其益,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
“惡邪無信”是對於佛法及聖賢真實的教誨完全否定。在這種邪思想氾濫的時代,釋迦牟尼佛還能勸勉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一切諸佛如來又為釋迦佛助一臂之力,共同為釋迦佛作證,我們這個心就定了。如果不是最殊勝的真實法,怎麼能得到一切諸佛如來讚歎證明呢?在這樣的境界中如果我們的信心還生不起來,那就真是經上所說的無善根的一闡提了。
又十方佛等。恐畏眾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贊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
大師很明顯的為我們指出這個法門無比殊勝,若遇不到乃是一生的不幸,遇到真正能信能願能行,無一不往生。往生佛國才是稱佛本懷。佛的願是希望眾生在一生中圓成佛道,其方法就是念佛。所以佛看見眾生遇到這個法門就發願求生淨土,那有不歡喜的道理?
在大小本彌陀經中都說,念佛法門一定要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才能往生。佛的幫忙,只是助緣,但在善根福德因緣將要成熟之時,佛若幫一點忙就非常有效,一念回光,發一念淨信,立刻即可成就。一切諸佛唯恐眾生聽了不相信。所以他們才來證明。在無量壽經中第二十三品十方佛贊可以看到,小本中六方佛贊也說的很清楚,共同心同時各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贊所證”。“是”字非常肯定,等於說釋迦佛所說所贊所證一點都不錯。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我們聽了,往往發生疑惑,一生作惡多端也能往生,乃善惡不分,豈能算是公平?世間法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敗家子若真正回頭,善人好人都比不上他。佛法亦複如是。今生宿世造諸惡業,今天肯回頭,執持名號,這個名號是善中之善,深深喚醒自性,自性中所具足的無量智慧功德立時現前。回過頭來,看看無始至今造作諸業,恍如夢幻,問題在能不能覺悟,知此理論與事實就不會懷疑。況且佛在經中說,往生淨土有兩種業因,一為盡形壽依教修行,集功累德。二為在臨終時幸遇善知識指教,方始懺悔,知一生所造諸惡,以懺罪悔過念佛求生為第二種業因。若問那一種殊勝,很難說,要看心地真誠之程度。造作罪業者,憑一念真心悔過,往往品位之高不可思議。如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惡,臨終真心懺悔,念佛往生,其品位是上品中生,此由懺悔力量把品位提升,由此提示我們不可輕視造罪之人。
“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此“一日至七日”有兩種說法。一是指在臨終時,一是指在平時。一般人生活繁忙,障緣很多,抽不出時間念佛,可以每月修一天或一年修七天,永不間斷,亦符合於一向專念。真正打佛七是七日七夜不間斷,最要是有護七的人。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淨土,這是諸佛給我們的印證,不必懷疑。所以一佛所說,一切佛皆作證明。以上所說的一段話從異見異知一直到此,全是就人立信,使我們建立堅定信心,不為外緣所動搖。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
此條亦甚重要,行有兩種,一為正行,一為雜行。正行是定善,雜行是散善。通常淨土法門講正助雙修,正行是正修,雜行是助修。此與本宗教義完全相應。“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專門依佛所講往生西方淨土的經典修行者,謂之正行。祖師大德替我們翻譯會集的五經一論,乃專講修行往生淨土的方法。善導大師時代淨土所依據的經論是三經一論。“三經”是觀經、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第四經是前清咸豐年間 魏源 居士將普賢行願品加進去,稱為淨土四經。第五經是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中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之後作為“淨土五經”。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大師教我們一心專修的原則,是一心專門思念想像西方世界依正二報莊嚴。正報想阿彌陀佛,依報想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凡夫不能沒有念頭,任何念頭都是念六道輪回,所以出不了三界。佛叫我們專念西方淨土,念阿彌陀佛,念他發心,念他修行,念他智慧,念他功德,念他慈悲,念他接引十方眾生無量功德,這是念正報。念西方種種莊嚴,寶池、泉水、眾鳥、六時說法,法音宣流,這是念依報。“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禮拜是修行方法之一,頗為重要。常說借假修真,身體是假的,真是真性。禮是修淨,淨是性德中最要的一個項目,從內心裏發出來的,對諸佛菩薩尊敬,然後再發展對一切人平等恭敬,對事對物均用真誠恭敬心。禮不但修淨,同時拜佛也是養生之道,提到養生,大家都感興趣。但不知如何保養,往往其作法適得其反。人是心色合成,即肉體與精神,心要清淨,八萬四千法門均是修定,如果不是修定就不是佛法。念佛的目的在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拜佛,以至誠恭敬心拜是養心,禮拜是養身,身體是機器,一定要運動,不動就壞了。身動心不要動。有人專修此法門,一天拜三千拜。我早年學佛尚未出家時,同懺雲法師在埔裏住茅棚,每天拜八百拜,早課拜三百拜,中午拜兩百拜,晚課再拜三百拜。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念佛時即專念阿彌陀佛。讚歎是弘揚,專弘揚淨土經典中之五經一論。若供養即專印贈往生經論,此即專修專弘。
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故名深心。
前面說過,若口稱一心專稱彼佛。口若不稱,此處說得明白,念佛要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均在念,這一句佛號時時刻刻保持相續不斷。口念有時會累,心中要常保持佛號,無論大聲小聲或金剛持,隨自己調節,不疲不厭。到很疲倦的時候可以稍休息片刻,莫脫衣睡。不論老參或初學均應念念不舍不間斷,是名“正定之業”。“正定”即“念佛三昧”,亦即彌陀經說的“一心不亂”。十方一切諸佛與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願望相同,能如此作就是隨順佛願,亦為正中之正。三業之中持名念佛是正中正。意業中之觀想與身業中之禮拜,謂之“助業”。這是善導大師在觀經中的開示。許多念佛方法中特別注重持名念佛,因其為一切諸佛菩薩所提倡。除了以上所說正助二行外,其餘諸善,如三福九品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符合楞嚴經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念佛要領,“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意旨。若行後雜行如三福等可能把念佛斷掉了。雖可回向得生,仍屬於雜行。總而言之,以念佛為正,以三業專注依正二種莊嚴為正,除此之外,經論上教我們的一切方式均屬於雜行助行。如無量壽經三十二至三十七品均屬雜行,但是很重要,因為我們專不起來,若身語意念念不間斷專注在西方極樂釣境界,怎麼會有過失呢?既然不能專,常打閑岔,所以三福九品就有必要,可以幫助正修。以上所講均屬於深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言回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回向願生彼國。故名回向發願心也。
“深心”完全屬於自利,即至誠心之自受用。“回向發願心”是至誠心利益眾生的受用,即他受用,所謂如何處世待人接物。“過去”是指過去生中,“今生”是指這一生。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說法都指現世,“過去”是昨天以前的,“今生”是今天所造作的,兩種說法均講得通。身口意造諸惡業且不懺悔,當然不能往生。西方世界純善無惡,焉能容納。世間法的善根簡單說就是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業。學佛的老同修,長期接受佛法薰陶,知宇宙人生的真相無非是因果迴圈的現象,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十法界都離不開因果。古德說: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有因無緣亦不起作用,而且因果通三世,此生未報,可能報在來生,來生未報必報在後世。佛家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果報現前頓生畏懼,怕也沒用,仍要受報。菩薩則反是,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小心謹慎,不敢逾分,恐受報應。此宇宙間之真理。修善是應作的,造罪是不應作的。眾生之所以造惡,因其迷惑顛倒。雖然迷惑程度不同,總是每況愈下,一世不如一世,要想出離三界太難了。今日有幸,得聞佛法,對於諸佛菩薩教誨之恩德實感戴無已。如果遇不到佛法,這一生又虛度了。
一切善法之中以幫助別人覺悟最有價值。世出世間之善根莫過於此,而出世間之第一善根即專修專弘往生的法門,此外還要隨喜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過去所修與今生所修以及隨喜他人所修善根,一概都不求,不求今生來世人天福報,以及智慧德能,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專念一,必定往生。修行到此地步,道力堅強,若想幫助過去的家人以及冤親債主,動個念頭就行了。倓虛老法師的自傳影塵回憶錄中有一段真實故事。倫老未出家時與友人開中藥鋪,鋪中有一位同事 劉 先生,平時研究楞嚴經多年。有一天在櫃檯上打瞌睡。正在此時境界現前,看見二人走上前來,他一看是他的冤家,已經死了,心想一定是來找麻煩。他就問他們來此何事,二人態度安和對他說:“此來求你超度。”他問如何超度?二人說只要你答應就行了。他說我答應。於是二人就沿著他的膝蓋肩膀攀緣升天了。後來又來了兩個人,一看是他已去世的太太與女兒,也是來求他超度的,他一樣答應,也都相攜升天。這一段故事的題目是“八載寒窗讀楞嚴”。可見修行有功夫,不必請和尚念經超度亡人,自己動個念頭就行了,這全是由真實深信心中發出來的,有無比的力用。
又回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回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回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上文“必須決定真實心中回向願作得生想”,語意堅定,必須真實心中回向,有真實信心求生淨土,無絲毫懷疑。信心之堅定猶如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所動。修行人有的稍有工夫,即增長貢高我慢,產生異見,所謂“知見不圓,解行偏漏”,希望你改學他的法門。我有一年在臺灣大專佛學講座開了一門課,講感應篇,非佛教經典,一次下課時在休息室裏,來了一位法師,把我訶斥一頓,他說:“你是一位講經法師,講的也不錯,為什麼不講佛經而講外道的書?”我說我未講外道書。他說感應篇不是外道是什麼?我說它雖然不是佛經,而是法印印定,等於佛經。他說:“什麼法印?”我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算不演算法印呢?”他聽了之後扭頭就走了。佛法非常開明,任何人所講只要符合其標準,就是佛的大印蓋上了。弘揚佛法講感應篇不是我開的端,印光大師最先提倡。印光大師住普陀山,定海縣知縣邀他到宗海弘法,他派人去,講 文昌帝 君陰騭文,道教的經典,可見老和尚有慧眼。要救度眾生,最初級的佛學,就是令其深信因果,斷惡修善,這是基礎。印光大師苦口婆心的教誡,真是有智慧有方便,不是淺學之士所能明瞭的。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有真實智慧,決定一心,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勇猛精進。不可聽到別人說幾句閒話就猶豫不決,乃至退轉,把這一生往生機緣失掉,實自棄之甚者也。在大經裏讀過,許多菩薩念念所希求的,還求不到,我們今天如果當面錯過,豈不可惜?此不能怪罪異見之人,只怪自己信心不堅,作不了主宰。
問曰。若有解行不同。邪雜人等。來相惑亂。或說種種疑難。道不得往生。或雲汝等眾生曠劫已來。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於一切凡聖身上。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然此等之罪。系屬三界惡道。雲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永得證悟不退位也。
此種問題常常縈回於心中,造成不能往生的真正障礙。善導大師實在是大慈大悲為我們開示解答這些問題。同樣學佛而不同宗派不同法門,如天臺華嚴禪密與我們解行不同,另外還有邪見之人,說出種種疑難,歸根結蒂,就是說念佛不能往生,你是白修了。你們無量劫來一直到今天,身口意三業對凡聖之輕慢,對大乘經典之誹謗,對修行人惡意傷害,以及造作十惡五逆,破四重戒,譭謗三寶,斷善根起大邪見,破戒破見,業障如此之重,焉能只憑一生修福念佛即能往生佛國圓證三不退呢?我們聽了之後,他說的很有道理,如信心發生動搖,這不是破戒而是破見,就沒救了。
答曰。諸佛教行。數越塵沙。稟識機緣。隨情非一。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者。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載養。水能生潤。火能成壞。如此等事。悉名待對之法。即目可見。千差萬別。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種益也。
大師的答復是先說機緣,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世界諸佛無量無邊,其教導大眾修行的方法實在太多了。佛為什麼說這麼多方法呢?他是應機施教,一切眾生因緣不同,根機亦不同,因此佛教人修行方法也不一樣。譬如世間人親眼看到的事物,自然會相信,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載養,水能生潤,火能成壞,這些待對之法,千差萬別,無可置疑。佛法是如來果地上親證之法,佛具十力四無畏以及種種不思議境界,絕非一般人所能體會,豈能說沒有利益耶?
隨出一門者。即出一煩惱門也。隨入一門者。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障惑於我。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隨出一門者”,“出”是指“出離”,法門無量無邊,皆是對治煩惱,如能出一門,即脫離一種煩惱。“隨入一門者”,“入”是講“親證”,如證得一分即得一分智慧自在。佛說種種不同法門,使各各得智慧,各各得解脫。你提出來這些疑問,乃是給我一個障礙,你對這個法門很喜歡即是有緣,不喜歡即是無緣,我對淨土法門很喜歡,我有緣,有緣就得度,各人修各人的,互不相礙,隨各人愛好,很快的能得到解脫。
學佛的目的如果是為求解,一切法門經論均須涉獵,從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以至於佛果,一切皆學都無障礙。如講修行,目的是在修定開悟,若用前面的方法,即變成障礙,對自己斷煩惱、得清淨心、開悟證果,毫不相干。學佛與佛學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