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淨空法師)講記--3

2012/06/29 15:59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裏。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複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一死。一種不免死者。我甯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陰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眾無噁心相向。此人雖聞喚聲。亦不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言無人空迥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嗔憎如火也。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嗔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嗔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汙善心也。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嗔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諸行業直向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沉生死。曠劫淪回。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在經上常看到某菩薩弟子白佛言如何如何。如今善導大師對我們講經說法也用字,可見大師對我們真誠恭敬到了極點。舉一譬喻,目的在幫助我們防止外道邪師異解異見之人為難我們。他說有人向西而行,到一空曠之地,遇水火二河,中間有一狹窄白道,常被水火侵擾。此刻又有群盜惡獸在後追逐。心中惶恐,進退兩難。只能循此白道前進,正在急行之際,忽聞東岸有人說:仁者決由此道行,定可免難,不必多疑。又聞西岸有人說:你一心正念來到我處,我保護你不會遇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決定循此白道直進,行不多久,群賊又說,你走那條路太危險了,你回來我們不會害你。此人聽到亦不回顧,一心直進而行,不久到達西岸,脫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這是比喻,東岸喻娑婆世界,西岸喻西方世界,群賊惡獸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全是魔障。言無人空迥澤者,喻遇不到善知識,常值惡友。言水火二河者,喻眾生貪愛如水,嗔恚如火。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喻眾生貪嗔煩惱中能生一念清淨之心,發願往生。因貪嗔心強故,如同水火二河,善心微弱,喻如狹窄白道。水波常濕道,喻愛心常起,染汙善心。火焰常燒道,喻嗔恚能燒功德法財。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喻回諸行業直向西方。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喻之如聲。言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喻彌陀願意。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喻眾生久沉生死,曠劫輪回,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四十八願,願願悲心招喚,使我們對釋迦彌陀二尊生堅定信心,順從兩位佛陀的教誨,把貪嗔癡慢一齊放下,無論任何誘惑現前,絕無顧及受其影響,凡是境界現前,就是他想把我留在娑婆世界,阻我出離。俟見到西方世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無始劫來未能脫離三界,今天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個盡虛空遍法界最好的修行場所,何其慶倖。這一大段比喻的說詞,細細體會,可以幫助我們專心修持絕無返顧。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臥。三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發願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回向也。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應知。


一切行者,行住坐臥,身口意三業,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是物質環境,是人事環境,無論順逆,常作此想,一心嚮往西方世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即名回向發願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回向也。這是另一個意思。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三種回向中之回向佛道,回向實際。此處所說是到達西方之後,再倒駕慈航,回入生死,教化眾生,此之謂回向眾生。可知到西方不是去逃難,也不是去享福,只為成就自己的道業。根據無量壽經所說,我們已經修行無量劫,已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到今天還是老樣子,方知在此世界修行之難,不要說見思煩惱,連身見都破不了。今天知道沒有認真念佛求生淨土。八萬四千法門樣樣都喜歡,才耽誤了。假如一切放下,一生中專念專修專弘,必定往生。今天法緣非常殊勝,對淨土法門之理論方法境界非常清楚。問題在於如何去作。若真肯作,一切諸佛如來都要恭喜你,很快就要成佛了。成佛以後生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再回到三界六道中,教化眾生,助其修念佛法門,圓成佛道。


三心既具,無行不成三心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古德說三心圓發,無行不成,願行既成,無不生者。又此三心也通攝定善。定善即一心念佛,一心念佛的基礎即建立在三心上,用圓滿三心修三福亦必得生。


五從複有三種眾生已下。正明簡機。堪能奉法。依教修行。六從何等為三下。至六念已來。正明受法不同。即有其三。一明慈心不殺。然殺業有多種。或有口殺。或有身殺。或有心殺。言口毅者。處分許可。名為口殺。言身殺者。動身手等指授。名為身殺。言心殺者。思念方便計校等。名為心殺。若論殺檠。不簡四生。皆能招罪障生淨土。但于一切生命起於慈心者。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也。此即合上初福第三句雲慈心不殺也。即有止行二善。自不殺故名止善。教他不殺故名行善。自他初斷名止善。畢竟永除名行善。雖有止持二善。總結成慈下行也。


我們回頭再看看經文。第五複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第六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再看注解即可接得上。此處說明,修學這個法門要具備三項條件。第一明慈心不殺,殺業有三種,身、口、意。口殺是命令他人為我殺一生物供庖廚。指授他人為其殺生謂之身殺。起心動念欲殺生者,小乘戒雖動心欲殺而不實行,不算犯戒,大乘戒雖未行殺而動念殺害亦算犯戒。大乘戒論心不論事。若論殺業,不簡四生,皆能招罪障生淨土四生卵胎濕化。雖屬蟲蟻之類亦不予殺害,因常存殺念障礙了念佛三昧。對弱小動物不殺害,即等於佈施眾生壽命安樂,乃是最上勝妙戒,屬無畏施。對小動物如蟑螂蟲蟻之屬,若以真誠慈悲之心,懇切勸其遷離,亦能有感應,印光大師傳記中有一段記載。印光大師早年所住房間有跳蚤蚊蟲等,小侍者擬為其清除,不許,他說,我的德行不夠,叫它們留在此間,給我有所警惕。迨大師七十歲以後,房中昆蟲皆絕跡,此事與三福中之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之第三句慈心不殺相應。善中有二,一曰止,二曰作。不殺生是止善,對一切眾生不起殺心,且勸別人勿殺,謂之作善。斷殺的意念是止善,任何情況之下不起殺心,乃大慈大悲之下的一種作持也。


言具諸戒行者。若約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約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薩戒。此戒若以位約者。當此上輩三位者。即名菩薩戒。正由人位定。故自然轉成。即合上第二福戒分善根也。


戒律分大乘小乘,非從戒本上分戒經上分,是由人心上分。假如是人天二乘之根器,所有一切戒皆謂之小乘戒。他縱然受菩薩戒也算小乘戒。如果是大心大行之人,他的心是菩薩心,他的行是菩薩行,他所受的一切戒皆大乘菩薩戒。就往生位而說,心地無分別執著,真正清淨平等對待一切人等,即是大心大行之人,此人往生西方必在上三品。古德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標準一定要訂的高一點,達不到尚可求其次。


三福中之第二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學佛人縱然未受過五戒菩薩戒,其戒律亦具足。世間戒壇上傳戒是形式,受戒以後,得不得戒是另一問題,不見得受戒即得戒。如明此理,真能慈心不殺,具諸戒行,所得的是上品戒。戒律中除比丘、比丘尼戒一定要師父傳授之外,其餘三皈五戒、沙彌十戒、菩薩戒皆可由行者在佛像前發願受持,只要真心發願,終身奉行,即可得戒。比丘、比丘尼戒要有三師十證,至少須有五比丘傳授才能得戒。


二明讀誦大乘者。此明眾生性習不同。執法各異。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為能。次第二人。唯將讀誦大乘為是。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機。法即薰成三賢十地萬行之智慧。若以德用來比校者。各有一能。即合上第三福第三句雲讀誦大乘也。


這段注解是說明念佛人應當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眾生根性不相同,無始劫來往昔生中之習氣帶到今生,世人不察,以為是遺傳,其實不是。一般來說,人死之後,在中陰身時,總是要找習氣相近有緣的父母投胎,佛在經中說,神識投胎有四種緣,即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無此種因緣即不會變成一家人。投生時以貪愛為主因,愛不重不生娑婆。對父母有染愛之心,遂致其相貌有像父或像母者。但是相貌在後天方面,依個人所作所為之善惡業力亦能有所改變,此所謂習染不同。學佛選擇法門亦與過去習氣有關。種種不同法門中,如果是行者過去生中曾經學過的法門必然一見如故,否則很難接受。凡夫無觀機能力,羅漢能觀眾生五百世之因果,菩薩的觀機能力依其品位高低而有異,如能觀機,說法自會契機。所以佛為眾生性習不同,說出無量法門,以適應各各不同根機。


前面一種人但用修慈持戒為能,他修此法門能有成就,若不讀誦大乘經典,單單持戒也可以成就。佛在大集經中說,佛法分三個時期,第一、正法時期,戒律成就,能斷煩惱,能斷習氣,能開智慧,能證菩提。到了像法時期,人的根性漸劣,單靠持戒不能成就。不是戒有問題,而是人有問題,持戒人的心不如已往真誠,故難成就,須靠禪定,故曰禪定成就。到了末法時期,人的根性更差,煩惱習氣更重,修禪也不能成就。正如倓虛老法師說,在他一生中所見修行人得禪定者有之,而明心見性開悟者未見到一位。禪要明心見性才算成就,僅得禪定果報在四禪天,天福享盡仍入輪回。末法時期念佛成就。我們今天持戒能得戒嗎?修禪這個心能定得下來嗎?事實擺在眼前,就應當老老實實依佛教誨,一向專念,帶業往生。正法時期的成就是說證阿羅漢果。像法時期的成就是講明心見性。末法時期的成就是講帶業往生。


第二種人有讀誦大乘之習性。其嗜好偏愛是先天的,過去生中有讀書的宿習。大乘經典很多,有些人讀經很容易領悟,證明過去生中曾學習過大乘經典。如過去生中未曾接觸過,今生令其讀誦即覺得格格不入。佛法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乃多生集功累德。如某人對某種經典特別愛好,即讓他專修,一門深入,不必更改,以其專修功夫回向淨土,亦能有成就。


持戒也有根性,生活習慣守規矩守法,是過去生中有戒行熏習的種子,他看到規規矩矩的生活覺得高興。若過去未有此種子,見到規律生活覺得太拘束。理論是知見,持戒是行持。理論若無行持,理論必然落空,二者不能分家。理論是思想見解的依據,亦即正知正見的標準。戒律是行為的規範。二者實為一體。若用心專修,這一面修成,那一面同時也得到了。譬如念佛,尤其是不識字的人,只要沒有妄想執著,念到一心不亂,他會開悟。有人說他既然開悟,為什麼不講經說法?應知講經說法要有法緣,假若無法緣,講的再好,沒人聽。梁武帝時代四川有一位寶香法師,在四川一帶講道,但沒人聽。有一天寶香法師座下一位居士到京城辦事,順便拜訪寶志公(世傳觀音化身),寶志公就問這位居士:你們四川的香貴賤如何?他答復說:我們四川的香很賤呀!寶志公說:既然賤為什麼還不走呢?後來他回四川見到寶香法師,即將與寶志公的對話轉告香師。過了幾天香師令人在廟門口挖一大坑,儲滿了水,作成池塘。香師平時戒律精嚴,常勸人持戒禁殺吃素。有一天廟裏舉行法會,招待信徒,備有雞鴨魚肉葷席。吃完之後,香師帶信徒到池塘參觀。他從口中吐出所吃的生物,到水中都變成活的。吐完之後就圓寂了。他因為聽了寶志公的話,既然賤為什麼不走,他就走了。這才曉得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佛家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不是佛不度他,而是他不接受佛的教誨,佛亦無可奈何。


戒律中有五乘三佛三佛是法身佛、報身佛、應化身佛。五乘是佛、菩薩、聲聞、天、人。佛門戒律以本宗經論為例,觀經三福中之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能把這四句圓滿作到,來生決定不墮三惡道,然而六道非真實,如一場夢,既然知其虛幻不實,何必認真。明白事實真相就心開意解,煩惱去了一大半,再也不會念念為自己設想,如真有智慧可以把自己的財富普施一切眾生,絕不自己貪圖享受,否則必錯到底,無可救。如果自己環境很好,生活優裕,應借此機緣,修佈施供養,成就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以及大慈悲心與大慈悲行,這些都是真實的。凡夫迷惑顛倒,他有機緣也不修真,而去造罪業,作威作福,欺壓善良,造無邊罪業。覺悟之人知道三界六道不是我們久居之地,被業力牽著走,自己一點作不了主。但是人天善法還是要修,修了之後絕不貪圖果報,把這點善果回向求生淨土。小乘戒律超越三界,是出世的,純屬自利,菩薩戒律是自利利他,屬大乘戒。大乘戒律建立在小乘戒律之基礎上。出世之後再回來度化眾生,不是只在世間行善,若不出世乃凡夫戒,並非大乘菩薩戒。小乘戒是比丘比丘尼戒,講到戒條並不多,比丘戒純屬於戒條的總共只有十七條。前面有四重戒,後面十三僧殘,(此罪僅次於波羅夷重罪,必依僧眾行懺悔法,救犯者之殘命。)往下有二百餘條均屬威儀禮節或風度。戒律中以殺盜淫妄四種為根本戒。五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都有此四條。在現代社會中講經講論時有所聞,而講戒的則無。第一、自己持戒並不精嚴,教他人時難於出口。第二、受持戒律,左也犯罪,右也犯罪,大家也不願意聽。因此三學中缺了基礎,在修學成就上發生嚴重的障礙。淨土法門念佛不能成就是因為沒有持戒,不持戒心不清淨就不能得定,自然無法達到一心不亂。三無漏學因戒生定,無量壽經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就是戒律,希望念佛人對此數品,多讀多誦,記在心頭。


法即薰成三賢十地萬行之智慧是經典裏面的理論方法境界,其作用是能薰成三賢十地萬行之智慧。三賢是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有三十個階級,稱之為賢人。十地稱之為聖人,由初地到十地,有十個位子。賢聖合起來有四十位,再加上等覺菩薩共四十一位,謂之三賢十聖。階級不同是在智慧與斷證上分。持戒是改過自新,斷惡修善,防非杜漸,使修定沒有障礙,能順利得到禪定。是清淨心平等心。其作用就是智照,以智慧照見外面的境界。如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三賢十聖定功淺深不一樣,智慧大小有差別,由此建立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是佛對我們方便說的,他們自己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你要問他,你是什麼階級,他也無從作答。若是他自承已達到某階級,則他仍有分別執著乃是凡夫。他們的心清淨平等,無分別執著,謂之一真法界,三賢位初住菩薩即入一真法界。讀誦大乘經典要知道要領,即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教導我們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以此方法讀經是修定,誦經是修慧,有定有慧,解行自然在其中,此種修行方法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戒學的綱領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經典是佛由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真言,無有更善於此者,所以讀經就是眾善奉行。又在讀經時心中不雜一個惡念即是諸惡莫作。尤其是無量壽經,讀誦時五乘的戒學圓滿具足。專心讀經不思考是修定,字字分明是修慧,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在般若經說的就是般若無知,無知起作用即無所不知。我們現在是有知,因為有知,所以就有所不知。無知是真正的智慧,無妄想分別。心經末後說無智亦無得無智是真實的智慧,無得所證得的都是自性中本來具足的。等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我自己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心外無法,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全是自家本有的,只是從前有障礙,本有的德能顯不出來,現在障礙去掉,本有的智慧德能顯露出來而已,不是真有所得。


讀經時不要研究經中的意義,這是很大的忌諱。一如此則落在意識中。凡夫讀書不能開悟是用意識心去讀,有分別妄想執著,只能增長世智辯聰,不能增長智慧。世人都羡慕才子,擅長詩詞歌賦。佛門中有一句話,自古詩人妄想多。全是搞六道輪回,與了生死出三界毫無關係。真正開悟,本性中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顯露出來,可以用它作接引眾生的工具。所以在佛門中也有詩詞歌賦這些東西,作為弘法利生之用,非為迷惑眾生。


當讀經時或有悟處,不是自己想出來的,乃是自然湧現出來。但不能歡喜,怕著魔,亦不必記下,有一次就有二次,心定了,時時都有悟處。


學佛總是以經典為主,注解是菩薩羅漢佛弟子對經論的體會見解,只可作參考,不能完全依靠,如其所說與經文不相應,可不必看,免得虛耗時間。古大德到了晚年,往往覺得來日無多,只一部經一句佛號,專精到此地步,會有成就。應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光陰最珍貴,自己亦應有所警惕。


若以德用來比校者,各有一能。即合上第三福第三句雲讀誦大乘也。此中字與字同義,就是說若就你修學之所得,以及修學用途而言,修持戒的人能得定,讀誦大乘的人能開智慧,各有一能。其能力如真實,定慧可通。此與三福中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之第三句相應。


三明修行六念者。所謂念佛法僧。念戒舍天等。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義也。言念佛者。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身業功德。意業功德。一切諸佛亦如是。又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法。並諸眷屬菩薩僧。又念諸佛之戒。及念過去諸佛現在菩薩等。難作能作。難舍能舍。內舍外舍。內外舍。此等菩薩。但欲念法。不惜身財。


明修行六念者六念前面是三寶,後面是戒、舍、天。佛在一切大小乘經典中常常勸人修學六念,此是正念。阿彌陀佛身口意三業功德均詳述于無量壽經中。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教我們憶佛念佛。在大經上看到阿彌陀佛從初發心,在因地上修行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後,普度一切眾生。身體力行,屬於身業。口業讚歎,讀誦勸化。四十八願,願願普度眾生圓成佛道是他的意業。彌陀之行,幾乎在四十八品中行行均能見到,有不少是阿彌陀佛的開示,世尊為我們轉述。一切諸佛亦如是,再如釋迦佛,他的口業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他的身業,八相成道,六年苦行,當年示現在印度,出生於尼泊爾,近喜馬拉雅山,足跡一直到最南端錫蘭島。一生教化眾生,未嘗休息。他的意業,希望我們能接受彌陀法門,一心持名,求生淨土。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如眾生未往生西方,有隨時退轉之可能,還有許多苦難,要常常照顧。如已往生則釋迦佛可以卸責,阿彌陀佛去照顧。我們念佛不只空喊一句名號,最低限度也要落實在身口意三業上,虔誠的心自然就生起來,真誠恭敬乃是性德的流露。


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法,此處說所證之法,非所說之法,亦非所修之法。若是說佛所說所修之法,則大藏經均已包括,若說佛所證之法,就是指佛的成佛之法。蕅益大師在要解中說,釋迦佛是用念阿彌陀佛的法門成佛的。用念佛的法門證得無上菩提。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法,這個法就是淨土三經。並諸眷屬菩薩僧,西方世界諸菩薩們都是在十劫之中從十方世界去往生的。我們在過去十劫之中曾經修學這個法門但未能去得了,而同參道友去的很多,殊覺嚮往而自愧弗如。今生若能往生,諸佛菩薩來接的其中有不少都是熟人。


又念諸佛之戒,此字非戒律之戒,乃是教誡之誡。佛對於我們的教誨,均載在經律論中,要常念,並遵從佛與祖師的教導,一門深入,專修專弘,淨土五經的教誨,一生受用不盡,這是念戒。


念過去諸佛現在菩薩等,難作能作,難舍能舍,內舍外舍,內外舍。此等菩薩,但欲念法,不惜身財。這一段話是念舍。過去諸佛及現在菩薩為什麼他們能成就,就是因為能舍,我們仍然流轉六道,無有出期,就是因為不能舍,如想成就,必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須常作仰學前賢後聖捨身命意也。又念天者。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此等難行之行已過。三祇之劫已超。萬德之行已成。灌頂之位已證。行者等既念知已。即自思念。我身無際已來。共他同時發願。斷惡行菩薩道。他盡不惜身命。行道進位。因圓果熟證聖者。踰於大地微塵。然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虛然流浪。煩惱惡障。轉轉增多。福慧微微。若對重昏之臨明鏡也。忽思忖此事。不勝心驚悲歎者哉。七從回向發願已下。正明各各回前所修之業。向所求處。八從具此功德已下。正明修行時節延促。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大意者。一發心已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又言具此功德者。或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三種盡具。或有人三種無分者。名作著人皮畜生。非名人也。又不問具三不具三。回盡得往生。應知。九從生彼國時下。至往生彼國已來。正明臨命終時。聖來迎接不同。去時遲疾。即有其十一。一明標定所歸之國。二明重顯其行。指出決定精勤者。亦是校量功德強弱。三明彌陀化主身自來赴。四明觀音已下。更顯無數大眾等。皆從彌陀來迎行者。五明寶宮隨眾。六明重觀音勢至共執金台至行者前。七明彌陀放光照行者之身。八明佛既舒光照及。即與化佛等同時接手。九明既接升台。觀音等同聲贊勸行者之心。十明自見乘台從佛。十一正明去時遲疾。十從生彼國已下。正明金台到彼。更無華合之障。十一從見佛色身下。至陀羅尼門已來。正明金台到後。得益不同。即有其三。一者初聞妙法。即悟無生。二者須臾曆事。次第授記。三者本國他方。更證聞持二益。十二從是名已下。總結。


昨天最後我們所講的一段注解是念舍,所謂難舍能舍,內舍外舍,內外舍。舍中含義,非常深廣。通常在經論中講菩薩行中有六度,六度第一個是佈施,佈施就是。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有廣修供養供養也是。在四攝法中第一個是佈施。可知佛法修行,無論大小乘,為第一。佛法教學的真諦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之後,如何恢復自性中之本能,這是學佛要追求的。一切眾生學佛不能達到這個目標,原因就是放不下,所以佛法修學就把列為第一。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不下就不能出輪回,對於一切諸法以及法相名詞放不下,就不能見性。不但人我要舍,法我也要舍。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成佛是把一切法捨得乾乾淨淨,如還有一法未舍,就不能叫佛。菩薩最高階級為等覺菩薩,尚有一念生相無明未斷,如斷掉即功德圓滿成佛。前文中有難舍能舍,內舍外舍,內外舍這幾句話,華嚴經上有很長的一段經文說明其事可以參考。念佛求生淨土一般說是最容易的法門,實在講最容易是與其他法門比較而言,其實並不太容易。如真容易,我們老早生淨土,何至拖到現在。佛祖常叫念佛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其好處是暫時放下,放下就帶業往生,這種放下如石頭壓草,未斷根。只壓著而已,以往生的願力與念佛的定力,把一切牽掛暫時控制著不起作用。淨土法門只憑這一點工夫就能起大作用,這種工夫用在臨終時一念之間,即能蒙佛接引,逕登安養。如臨終時又有牽掛,一打岔就沒用了。我們自己要反省,對於世間所有一切法,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那一樣看得最重,最重的地方就是病根所在,先把它放下。每人不一樣,有人重財,有人重名。自己腦筋要清楚。


又念天者,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此處所說之並非欲界天或色界天,乃指十地菩薩,從初地到十地。十地菩薩修行多半在天上,而且多作天王,自行化他,在大乘經中講的很多。最高為法雲地菩薩。菩薩的因位三大阿僧祇劫,到此已修圓滿,地位達到最高位次,佛叫我們念天是念這個天。再想想自己,從無量劫以來,與他共同發願,他們只修了三大阿僧祇劫,而我們自己學佛已經過無量阿僧祇劫,他們這些菩薩當然是我們的同學,不但他們乃至於諸佛如來在過去生中都是我們的同學,他們今天成佛成菩薩,我們還落在六道搞生死輪回。念天就是念這些人。他盡不惜身命,行道進位,因圓果熟證聖者,踰於大地微塵。他們拼命的學,真能放下,證得大聖,人數超過大地微塵。我們到今天仍在六道中生生死死,虛然流浪,沒有一點成就,縱然天上人間,總是空過,煩惱業障愈來愈多,福慧愈來愈少。如不想到這種事情,糊裏糊塗也就混過去了,若是真心想到實在可怕。生死不可怕,輪回每況愈下實在可怕。如同在昏闇時間照鏡子,看也看不清。想念及此,忽然生起警覺心。今幸遇此法緣,果能掌握機會,認真修學,亦未嘗不可以迎頭趕上。


注解講到此地,我們再翻開第一頁看經文。講了六天,才講到經文第六行三者修行六念講完了。再看下麵經文,注解不必看沒關係了。回向發願,願生彼國,這是說明前面講的三心。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在這段經文總共說了六樁事,而且三心必須圓發。下面所講三種屬於助修,單修一種亦可,有人專修慈心不殺,具諸戒行,或專讀大乘經典,或專修六念,或修兩種三種,但必須回向。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經上說,修行時間,上根之人盡形壽修行,上盡百年,天天修行,不夾雜不中斷。如工作很忙,可忙裏抽閒,修十念法,持佛名號,一口氣為一念,不拘念幾聲佛號,念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早晚各修一次,一生不斷,亦符合無量壽經所講的一向專念。退休之人有時間可把功課時間加長,仍應以念佛為主,加念阿彌陀經及往生咒三遍,用意在修心。念佛必須用一心專念佛號,以求心定。一日至七日即通常所講的打佛七,可利用長假三日五日甚至一日亦可行之。一生所希求的就是臨命終時佛來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精進就是老實念佛,有進無退,精而不雜。經典是信仰的依據,如真相信,經典亦可放下,只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往生時佛親自來接,上品上生者臨終時見到無數諸佛。上品中生有一千尊佛來接,上品下生有五百尊佛來接。凡是來接的都是與自己有緣的,接引時阿彌陀佛放光注照,以本願威神加持,行人的業障消除,六通本能恢復。看看這些接引的人皆是過去生中之同參道友家親眷屬,他們老早都到了西方世界。同時也見到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授手迎接,如彈指頃,蓮花化生,往生彼國。蓮花是自己願力念力變現出來的。在此世界真正發心,願生淨土,阿彌陀佛講堂外面的七寶池中即長出一朵蓮花花苞,念的工夫愈勤,心地真誠清淨,蓮花一天比一天大,光色日見鮮豔。等到往生的那一天,阿彌陀佛即持此花來接,花是自己培養的,而且花上都標著自己的名字。如若退心或改學其他法門,蓮花就逐漸枯萎。這與一切大乘經典的境界完全不相同。善導大師在此注解中給我們作了非常詳細的開導,叫我們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一個人一生第一樁大事就是念佛。世間所有一切沒有一樣東西能得到,全是假的。生到天上,不過壽命長一點而已,生到非想非非想天,有八萬大劫的壽命,到頭來還是要墮入輪回。六道全是假的,所以叫我們要舍,真明白此理,才肯認真念佛。


彌陀經梵文原本沒有一心不亂字樣。羅什大師譯本是意譯,有一心不亂,他並未翻錯,如翻錯,玄奘大師一定會指出來。應知一心不亂太難了,有些修淨土者見到一心不亂害怕,認為這個法門難以作到。其實念到一切時一切境界中心裏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其他妄想雜念都沒有,就是功夫成片,到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用佛光一照,立刻就使行人達到一心不亂。同時無量諸佛與觀音勢至無量菩薩都伸出歡迎之手,迎接行者到西方世界來。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頃刻之間,往生彼國。這一生所希求的,今天完全實現了。往生是活著時候去的,這個境界行者看得清清楚楚,跟著佛菩薩走了,所以念佛往生是不死之法。走了才死,不是死了才去。到了西方之後,觀音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這種讚歎永無停止,一直到成佛,在這種良好的人事環境中還能退轉嗎?生到西方世界,沒有一絲毫障礙,因其無懷疑無雜念,如有疑就會生到邊地。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上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臨終時見佛來接是現前見佛,生到西方之後,見佛色身眾相具足是當來見佛。前年華盛頓D.C. 周廣大 居士往生,在臨終時他告訴大家,他看到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在雲層中來接引他,他說我要跟他們去了。此事發生在美國, 周廣大 先生並非佛教徒,未受三皈五戒,亦未念過彌陀經,只在病危時遇到 龔 居士叫他放下一切,專心念阿彌陀佛,他聞而生信,連念三天三夜,即蒙佛接引。此乃千真萬確之事,如再不信,這種無比殊勝的利益,真是當面錯過,太可惜了,再到那一劫那一生才能再遇到此種往生實例。見諸菩薩色相具足諸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也就是說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的人皆是菩薩。光明寶林,前面見到的人物屬正報,現在所看到的寶林是依報,物質環境。西方的特色,任何物質皆放光明。不但佛菩薩,人身上也放光明。演說妙法,佛菩薩說法,眾鳥說法,風樹說法,流水說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聽到佛菩薩與六塵說法,行者就開悟了。娑婆世界業障深重,障其悟性,所以不能開悟。臨往生時佛來接引,佛光一照,業障消除,品位提升。行者生西之後親眼看到事實,開悟很快。仁王經中說無生法忍是圓教七地以上菩薩所證得的,無生法忍有上中下三品,七地所證的是下品無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與大經所說的皆是阿鞞跋致相應。什麼叫作無生法忍?無生法忍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的真相是不生不滅,我們今天看一切法是有生有滅。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大自然的現象全是生滅法。如證得無生法忍,看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此種情況我們很難懂,因為它不是我們的境界,也不是我們常識所能推斷。佛說這是真相,我們看一切法有生滅現象是我們的錯覺。六道輪回、十法界皆是生滅法,不是真相,證到無生法忍就見到真相,真相是不生不滅,證道以後,這個世界就變成一真法界。如執著有一個一真法界又錯了。佛不得已而說一真法界,我們全把一真看走了樣,若問為什麼看走樣呢?因為我們用的是生滅心,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所看的現象也是生滅的。他用一心,一心無分別,所以看的境界就變為不生不滅的一真法界。以拍電影的攝影機作比,一秒鐘鏡頭開關二十四次,可拍二十四張照片,放出來的電影好像是真的,其實是生滅連續的現象。眼睛比作真心。真心看的是真相,妄心生滅所見的是妄相。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是修定,無論那個法門,只要是佛法就不用生滅心,生滅心與不生滅心都是自己本來具足的,看如何用法。會用是佛菩薩,不會用是凡夫。楞嚴經是一部大經,交光法師說,楞嚴宗旨叫我們舍識用根,識是生滅心,根是不生不滅的真性,生滅心舍掉,用不生滅的根性就是無生法忍的菩薩。此乃真實話。理上沒錯,事上全用不上。所以楞嚴還是提倡念佛。若生到西方,一踏進蓮花,楞嚴大定就現前。使我們在娑婆世界不能學到的,到了西方世界自然圓滿完成,所以修楞嚴大定要到極樂世界去修。


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這與彌陀經所講完全相符,該經說,西方世界的人每天早晨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回來的時候,算算不過是一餐飯的時間,已遍曆一切諸佛刹土。受記是預先告訴你,你什麼時候成佛,到何方世界度化有緣眾生。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從諸佛刹土,聽佛講經,蒙佛受記,再回到極樂世界,先拜見阿彌陀佛,也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陀羅尼是梵語,華文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以現代話說就是綱領。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一樣不通達,此乃圓滿的後得智現前。般若經上說,般若有根本智與後得智。根本智是無知、清淨心,也是無生法忍。得百千陀羅尼門是後得智,無所不知,到了極樂世界自然圓滿。


他們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圓滿,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自覺慚愧,但是我們若肯放下,就用這個念佛法門,也能迎頭趕上。只是肯不肯放下,不但世法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才能真正得到殊勝利益。是名上品上生者,這句話是這一章的總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