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35集)
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文第五頁最後一行。
這一段是《還源觀》裏面第二個大段,講「法界圓明自在用」。第一大段裏面,大師為我們說明宇宙的本體,在這一段裏面給我們講本體起用。起作用第一個就是宇宙的源起,第二個是我們自己,自己的源起,就是我從哪里來的?這個作用裏面,本體起作用。在這個地方使我們常常想到,世尊說法,在許多大小乘經論常常用的比喻,比喻用得最多的是講「夢幻泡影」,雖然說了四個字,最重要的是夢,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下面「幻泡影」都是補助的,最重要的就是講這個,用夢來做比喻。確實我們這個宇宙跟人生,人生是講個人,確實是一場夢,跟作夢沒有兩樣,夢的時間很短,很快就醒過來,這個時間比較長,很不容易醒過來,醒過來之後你就能夠覺察到,跟作夢確實沒有兩樣。尤其是我們想到作夢,諸位自己冷靜去思惟,你哪一次作夢夢裏沒有自己?有沒有人有這個經驗?不可能。作夢,夢裏一定有自己,有山河大地,有花草樹木,有很多眾生。宇宙跟我們自己的緣起,跟這樁事情很相像,所以世尊常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從比喻當中覺悟。這裏面最重要的就是說明物質跟精神同時起來的,沒有先後,好像我們作夢一樣,夢中一定有我、有山河大地,同時起來的。這一段裏面是講正報,就是講自己,所謂法界圓明自在用。底下給我們說明,這就叫華嚴三昧,這是說「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是給我們說這樁事情。我們這一段的經文,也用了不少的時間在一起熏修。
在十波羅蜜裏面,前面九種我們學過了,今天學第十,十是智度。大乘經裏面有個小注,「修自利利他之二智也」,自利要智慧,利他也要智慧。智度與前面第六「般若度」有什麼差別?這個地方有解釋,「與前之第六度所以異者」,跟第六度不一樣,「彼為觀空理之智能」,這就說前面第六般若波羅蜜是觀空理的智慧,這個地方第十智度,「此為照有相之智慧也」,這就不一樣。「故二度相對」,二度就是第六跟第十,兩個比較起來看,第六是慧度,第十是智度,這就不一樣。我們在講席裏常常講的根本智跟後得智,前面第六是根本智、實智,這一條「智度」是後得智、是權智,也就是說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就屬於智度。可是沒有根本決定沒有後得,這是很重要的,所以通常我們講六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把後面的四條:方便、願、力、智,統統在般若波羅蜜裏頭,就是歸納在一條。講十波羅蜜就是把般若波羅蜜展開,它有體有用,體就叫般若波羅蜜,作用就分作方便、願、力、智。
今天我們講智,智通常也說三種,第一個是「無相智」,第二種是「受用法樂智」,第三種「成熟有情智」,那是幫助別人的,所以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裏的法樂,法樂實在講就是我們平常講三種智慧裏面的一切種智。我們單單講佛,佛有三種覺、三種智,有一切智、有道種智、有一切種智,此地這個法樂智就是一切種智,法身菩薩才有。十法界裏面,像四聖法界有相似,沒有真實,為什麼?般若波羅蜜沒有證得。我們當然在現前這個階段修學的,全是屬於相似的境界,相似的境界也能讓我們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可見得人間的幸福美滿還是得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行。
講到智慧,必須是轉煩惱成菩提,特別是我們在前面所學的願、力,不發願不行。願就是我們這一生當中要有方向、要有目標,人生就有價值、就有意義,我們這一生不會空過。方向、目標的選擇要靠智慧,昨天我們學的力,有思擇力、修習力,我們如何選擇法門,怎樣來學習才能獲得這種力量,這個力是無比的殊勝。首先講擇法,我們是自利利他同時都要顧到。雖然在大乘法裏面,特別是《華嚴》,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宇宙之間,相有性空,事有理無。所以這些現相,你對它的本質明白了,你就能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在現相裏頭起的作用叫妙用。我們後面在四德裏面會學到,第一條就是隨緣妙用。那是誰?什麼人給我們做示範,表演給我們看?法身菩薩、諸佛如來,他們跟十法界的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應以什麼身,講感應。感是十法界裏面的眾生,感有顯有冥,應也有顯也有冥;應該用什麼身來應,應是感應,不是應該用什麼身,應該用什麼身已經有分別執著了,沒有分別執著。所以應身是感應之身,眾生喜歡什麼身就現什麼身。法身菩薩都是明心見性的,都是破了無明煩惱的,所以他們在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裏頭,決定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是個真正的覺悟者。
十法界,四聖法界裏面的聖人,四聖法界裏有佛、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這些人他們也會到六道裏面來應化,六道眾生跟他們有緣、有感,他們也來。但是他們來應跟法身菩薩不一樣,因為他們無始無明沒斷,還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沒有了,是斷掉了,很有可能還有分別的習氣,不像法身菩薩那麼樣的乾淨俐落。所以佛在《楞嚴經》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應,說清楚了,隨心應量,絕不是佛菩薩起心動念,看到你這個樣子,我要現什麼樣的身來度你,自己還得想想,那一想就變成凡夫,他就墮落了,沒有這個道理。這個裏頭最難理解、最難懂的就是這個事實真相,他確實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怎麼能跟眾生感應道交?這是因為性德,自性裏頭本來具有這樣的智慧德能,德行、能力他本來具足。這個事情我們不知道,見性的人知道。
在中國禪宗第六代的祖師惠能大師,他明心見性的時候,向五祖忍和尚提出報告,把他見性的樣子說出來,雖然只說了二十個字,很圓滿。第一個告訴我們,自性是清淨的。第二個說自性是不生不滅,永恆的。第三個,自性是本自具足,那就是說它樣樣都圓滿,智慧是圓滿的、德行是圓滿的、能力是圓滿的,叫萬德萬能,相好是圓滿的,沒有一樣它有欠缺。第四句說本無動搖,最後一句說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宇宙、生命。我從哪里來的?宇宙從哪里來的?自性生的,生就是現的意思。它在不生的時候,它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叫隱,能生萬法叫顯。像我們現在看電視,我們把電視關閉掉,你說這裏頭有沒有畫面?有,你看不見,它隱,本自具足。我們一按按鈕,畫面出來了,能生萬法,顯了。所以顯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有,隱的時候不能說它無,你說有,錯了,你說無也錯了,亦有亦無也錯了,非有非無也錯了,所以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說不得,你也想不得,你一想也錯了。他沒有想,就是說他沒有起心動念;想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沒有,這是自性。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這個成佛是真成佛,不是假的。為什麼?這個成佛是超越十法界,大乘教裏面常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這個意思,他證一分法身,法身就是自性,他見性了。
在這二千五百多年,從釋迦世尊到我們現在,這二千五百多年當中,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中國,修行達到這個境界的不少。在中國,《淨土聖賢錄》這是單單講淨土,《高僧傳》、《高士傳》,居士,《善女人傳》,在家修學的女眾,《比丘尼傳》,你就看看這些,修行、證果達到這個境界的人至少也有幾千人。這幾千人什麼?幾千人作佛去了,他修行成功了。他為什麼會成功?這就講到要用智慧去選擇法門。在我們現前,現前我們這個時代是亂世,全世界的歷史找不到像今天這種混亂的局面,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好不好?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問題都在自己。如果我們自己在這個時代裏面覺悟了,那就很好;如果迷在這個世界,那就不好,迷在這個世界,隨波逐流。這個時代人思想混亂,古聖先賢的教誨,倫理道德因果都不相信。宗教,認為它是迷信,不但不願意修學,還極力排斥;古聖先賢的教誨,他說那是過去,太古老了,不合於現在這個時代,也要把它丟掉。這是現實社會混亂的原因。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的好,對我們的好處是很容易覺悟,就像《觀無量壽佛經》韋提希夫人遇到家庭的變故,兒子的叛逆、不孝,覺悟了,不想在這個世間住了。請求釋迦牟尼佛告訴她,有沒有佛國土清淨安樂,我就想往生到那邊去,不願意在這個世界過這種痛苦的生活。我們今天生在這個社會,所遭遇到的苦難比韋提希夫人那個時候嚴重很多倍,能不警覺嗎?警覺頭一個選擇法門,韋提希夫人要釋迦牟尼佛告訴她哪個地方有清淨國土,這就是選擇法門。釋迦牟尼佛,你有感,世尊就有應,世尊現在她面前,把十方諸佛剎土用他的神力變現在她的面前,讓她自己看。她看了之後,那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每一個佛國土把畫面現給你,你自己看,她選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選得好!世尊讚歎。她就要求,我要怎麼樣修才能夠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佛教她,你看,沒有教她怎麼樣修學之前,先教她「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基礎,不但是往生淨土的基礎,佛說的話說得很重,我們要記住,那個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就全包括了。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包括我們現在,你要想修學有成就,這三條必須具足。我們現在學佛,說實在話,把這三條忘掉、疏忽掉,沒真修。所以說你修行,不能說你不用功,不能說你不努力,你也非常精進,可是你一生沒有成就,什麼原因?世尊講的這麼重要的三條,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怎麼可以疏忽?
第一條講世間善,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世間善。我們展開經本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有條件的,這個四句做到才叫善男子善女人;如果這四句沒有做到,不是,那你不能學佛。你學佛,拿佛經當作一種學問去研究,你得不到受用,你沒做到。所以我說這四句話,就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不外乎儒釋道三教,這是儒釋道三教的基礎,根本法,你說多重要!你怎麼能疏忽?必須從這裏學起。在過去,一個世紀之前,中國人世世代代都是這樣子學法,只有在這個世紀,滿清亡國之後,我們這個地區社會動亂,把這個疏忽掉了。所以現在我們怎麼樣修、怎麼樣行,都沒有資訊,我們的心定不下來。
「孝養父母」怎麼修?儒家的《弟子規》就是教我怎樣孝養父母、怎樣奉事師長,都在《弟子規》裏頭。《弟子規》裏面給我們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這是舉例,這些例子你懂了,你就能觸類旁通,能舉一反三,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什麼樣疑難雜症你全都解決了。「慈心不殺」這是講感應,講因果,道家《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說得詳細。末後這一句「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裏面佛講了十條,這是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講了十條,這十條是總綱領。這十條一展開,小乘三千威儀,你看從十條變成三千條。大乘菩薩更了不起,大乘菩薩把這個十條一展開,八萬四千細行,八萬四千細行歸納起來就是十條,十條展開,八萬四千細行。這個要懂得,懂得你們就會用《弟子規》,就會用《感應篇》。《弟子規》上一百一十三條,一展開就是八萬四千細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統統落實在十善業裏頭,十善業圓圓滿滿的包含無量法門,不止八萬四千,無量法門。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今天我們想學佛,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我們如何來選擇?讀了「淨業三福」,這第一條。
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二條三句。受是接受,持是保持,三皈是什麼?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什麼意思?古時候人懂,沒有問題,現在人不懂了。我早年讀《六祖壇經》看到有一段,六祖當年在世,為一切大眾傳授三皈,念的文跟現在的不一樣。現在我們學佛找一個師父,師父給你授三皈戒,告訴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可是六祖在《壇經》裏頭不是這樣說的,他那個誓詞念的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不一樣。佛法僧意思就是覺正淨。這讓我們就想到,能大師在世的時候,佛教傳到中國大概一千七百年,惠能大師到我們現在有一千四百年的樣子。法傳久了,逐漸它變質了,所以能大師那個時候不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這麼說;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這就使我們想到,唐朝那個時候已經有人對於佛法這些名相迷惑了,產生誤會,所以他直截了當用中國意思來講,這正確,契理契機。
三皈是什麼意思?皈依佛是覺而不迷,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悟,這叫皈依佛。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我們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出家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出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我們想到皈依僧,就是從染汙,精神的染汙、物質的染汙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個叫真的接受老師教導,要保持不失,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與覺正淨相應,是不是真的從迷邪染回過頭來依覺正淨,那叫真的三皈,那不是假的。這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的方向、總的目標,你看你一入佛門,老師就傳授給你。我們接受了,是不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都想到覺正淨?如果我們還是迷,迷而不覺;還是邪,邪而不正,我們的思想邪,我們的言行也邪;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的身也不清淨,起心動念是自私自利、是貪瞋癡慢,這就不清淨,我們沒有三皈。要說我們有三皈,我們三皈是反過來的,我們三皈是皈迷、皈邪、皈染,這就錯了。迷邪染前途是黑暗的,迷邪染是三惡道,來生得人身都成問題。所以,沒有前面十善,你就沒有辦法受持三皈。什麼條件佛會傳授三皈給你?你前面第一條做到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了,佛就傳授三皈給你,把學佛的總的目標、方向傳給你,你就向著這個方向,向著這個目標,保持住,不能越軌。怎樣才能完成?底下講「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眾戒是覺正淨的標準,你怎麼樣做就覺,怎麼樣做就是迷,《弟子規》是標準、《感應篇》是標準、《十善業道》是標準,再深入大乘的經藏,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你基礎有了,你能夠入門,入門之後要向上提升,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第三條,這一條是大乘。聲聞、緣覺,菩提心還沒有發起來,你只要一發菩提心,就超越聲聞、緣覺。這裏面「深信因果」不好懂,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這一句對我產生很大的困惑。為什麼?它要擺在第一條,我一點都不懷疑,它擺在第三條,我的問題來了。為什麼?它這個三條,諸位要曉得,第一條是人天善,第二條是小乘善,第三條是大乘善,大乘是菩薩,菩薩還不信因果嗎?這問題來了。對菩薩講深信因果,菩薩對因果還有不相信的?有,真有。對什麼不相信?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不相信,這個深信因果是專門講這樁事情。佛在大乘經論裏面說得很多,許多的菩薩對於這樁事情有疑惑,所以世尊為了應機說法,說八萬四千法門,說無量法門,讓你選擇,你喜歡哪個法門你就依那個法門學;修學,只要你方向不變更,目標不變更,決定可以成就。所以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會有成就。
為什麼特別講念佛法門?因為念佛法門的成就快速,無論是什麼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法門還了得!其他法門不是一般人都能成就的,一定要跟他的善根福德因緣相符合,他才能修學;不像淨土,淨土只要你相信,只要你發願,你相信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一個相信釋迦牟尼佛不騙我;第二個相信西方真的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確確實實曾經發了四十八願,接引十方世界一切有緣眾生,有緣眾生就是肯念佛,願意往生,這就有緣。所以對這個事情深信不疑,他決定一生成就,修其他法門一生很難成就,這個法門一生就成就。
許許多多菩薩心目當中想這麼一個法門,法門很容易、很快速、很穩當,這多好!可是諸佛說了這個法門,他又半信半疑,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這太容易了,太不可思議。太容易反而不相信,生起懷疑,這問題就嚴重了。所以大乘教裏面佛常講,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把疑放在根本煩惱裏面,根本煩惱是貪、瞋、癡、慢、疑,疑什麼?就是懷疑淨土法門,不是說別的。別的疑沒有什麼大關係,這個法門要是一疑的話,你這一生這麼好的機會錯過了,下一次再碰到不知道是哪一生哪一劫。經論上的話我們要相信,百千萬劫難遭遇,偶然遇到了,遇到了信心不足,你看多可惜,當面錯過。誰相信了,誰就成就,就在一生就成就。這個法門要修多久的時間?一般講大概是三年,你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裏面,念佛三年預知時至,真往生了,瑞相稀有,真的走了。他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看多自在、多瀟灑!
我前兩天看到一個檔,以前我沒有聽說過,雲南雞足山這個地方我去過幾次,祝聖寺,虛雲老和尚的道場,我也去參觀過。就在這個廟裏面,一個出家人,虛雲老和尚的徒弟,這個人非常可憐。二十歲的時候,不認識字,生長在農村,做小工維持生活。這一年饑荒,沒有收成,生活非常艱難,沒有人雇他做工,他就可憐了,他沒飯吃。聽說虛老和尚這個寺廟他們在建寺廟,建寺廟當然需要小工,他就找到這個廟裏來,他說我只要有飯吃就行,給我一點飯,我在你這裏做工,幫助你們建寺廟,做小工。老實、勤奮,所以住在廟裏大家都歡喜他,在廟裏做了四年。這一年,建築大概都完成了,老和尚傳戒,他就發心出家,要求老和尚收他。老和尚看這個人非常好,話很少,什麼苦事情都幹,別人不願意做的他去做,而且都做得很好,修苦行。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老和尚傳什麼給他修行?就教他念阿彌陀佛,就傳授這個「南無阿彌陀佛」,教他念。他就學會了,無論幹什麼事情,佛號不離口,不幹事情的時候,心裏佛號不斷。念了幾年,寺廟裏面老和尚修一個普同塔,就是寺院裏面往生的出家人放骨灰的地方,他也參加修塔,每天搬石頭、砌牆,他也幫著做。到快建好的時候,他給老和尚說,他說:師父,塔完成之後我來守塔好不好?老和尚聽了心裏一驚,這個話話裏頭有話。塔建好了他就往生了,他要第一個進塔。虛老聽了沒有答應他,他又說:好不好嘛!又說個好不好。老和尚說:好吧!別人聽的時候好像在開玩笑的話,他是真的。
塔建好了,他自己坐化,他也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在廟後面,找了幾把草堆起來,坐在草堆上盤腿打坐。他火化,用什麼火?用三昧火,這不是人間的,這不容易!他的功夫如果沒有得到念佛三昧,他不可能用三昧火焚身。念佛三昧是什麼?一心不亂,這個功夫還得了!在廟裏沒有一個人瞧得起他的,走的時候這麼殊勝,老和尚給他頂禮。三昧火,身體整個燒成灰,衣服如如不動,衣服沒有燒,你們想想這是什麼功夫?雖然燒成灰,還跟活人一樣,實際上已經燒成灰了。手上拿的引磬,引磬把子是木頭的,燒成灰了,引磬在,引磬是銅的。所以老和尚聚集大眾,幾千人來看,老和尚把他引磬拿在手上敲了三下,祝福他,你放心,你可以走了,他身體馬上就倒下去變成骨灰,骨灰裝成骨灰盒,他第一個進塔。真的,塔建好他第一個進去。這是什麼功夫?這真正念佛人!虛雲老和尚是禪宗道場,教這個徒弟教念佛法門,為什麼?別的他什麼都不會。念佛法門,佛在經典上講,在《大集經》裏講,念佛法門是「無上深妙禪」,你得要相信才行!你懷疑,不相信,那就沒法子。這是我們所聽過的,古往今來這些念佛往生的人,什麼站著、坐著走的,我們聽的很多,見的也有,也見過,像他這樣走,是用自己三昧火焚身的,這個我們沒聽說過。當時雲南督軍,這個地方上的領導人,軍閥,那是民國初年的事情,唐繼堯,聽到這個消息,這是虛雲老和尚通知他的,他帶他全家老老少少都來看,讚歎,太稀奇了!為什麼身體都燒化了,衣服沒有動,衣服一點都沒有動,這真奇怪!燒成灰了他不倒,他還是坐在那裏。到老和尚送他的時候,唐先生全家跟著老和尚一起,對著具行法師頂禮三拜,老和尚敲三下引磬他才倒下去。當時雲南省的新聞,這些記者都來採訪,頭條新聞報告。這是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的成就有秘訣,秘訣是什麼?一心不亂,《彌陀經》上所講的。念佛,功夫是什麼?功夫就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不僅是在臨終走的時候心不顛倒,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工作應酬,心都不顛倒。心怎麼叫不顛倒?與覺正淨相應,與阿彌陀佛相應,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心不顛倒。我們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想什麼?不但是佛的行願我們忘掉了,連佛的名號都忘掉了,那怎麼能成就?
所以人在這個世間,世尊對我們教誨的確是真實不虛,佛在滅度之前,教導後世的弟子怎樣學佛,他講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句話太重要了。為什麼我們的心是散亂的?為什麼這個具行法師有這樣了不起的成就?他就是從小苦吃太多,從小父母雙亡,真正是個孤兒,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做小工,做小工是童年,我們講童工。他二十歲才遇到虛雲老和尚,老和尚收留他在廟裏做小工。以苦為師,他知道人間苦,對人間沒有留戀,為了討生活,要做到讓大家歡喜,全心全力工作,為別人服務,無依無靠,這是他成就真正的原因。所以無依無靠的人,想到我將來怎麼辦?不靠自己,沒有人靠得住。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你要是生病了,誰照顧你?你的家親眷屬多,那行,有人照顧你。如果你是個孤兒,親戚朋友什麼都沒有,這時你怎麼辦?你自己不能不發憤,不能不真幹,全心全力依靠佛,佛真靈,佛真的幫助你、成就你。這是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在現前這個時代,選擇法門,除淨宗之外,你選擇什麼?淨宗還有五經一論,六門功課,全學未必能學好。應該怎麼辦?六門裏面選一門,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要像具行法師一樣,你會成就。你能捨得乾乾淨淨,這個傳記裏面講的,他在往生前兩天,把他自己衣缽,出家人就這點東西,都拿去賣掉,什麼都沒有了,只是身上穿的一件衣服,多餘的全部都賣掉。賣了幹什麼?打齋供眾,在寺廟裏請大家吃飯。第二天他走了大家才曉得,他請客是餞行,他走了。什麼都沒有了,真乾淨!為我們真正做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生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帶來,死的時候一樣帶不去。留一個紀念,那就是他穿在身上的衣服,身體火化了,衣服完整的,衣服留下來給大家做紀念;留了一個引磬,引磬在雲南博物館裏面。這真覺悟了,真會選擇!老和尚慈悲,教他這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他成功了。所以我們想到現前這個環境,我們要不以他為榜樣,還是這樣每天混日子,將來,古大德常講, 臘月三十 你怎麼過? 臘月三十 是形容,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怎麼辦?所以法門的選擇太重要了。
今天在這個時代,成就自己,成就別人,現在講經說法很辛苦,別人未必相信。在臺灣、在中國還算不錯,還有不少人聽;在外國,沒有接觸中國文化的,他不聽,他不相信。外國的社會還是信基督的多,全世界信基督教的超過十億,這是最大的一個教派,基督教、天主教合起來超過十億。阿拉伯的世界,回教(伊斯蘭教),他們告訴我,在全世界大概也接近十億人。全世界的人口六十多億,這兩個教就占三分之一。佛教殊勝,能遇到佛的人與佛有緣,稀有難得。在今天的社會,修行的榜樣少了,由於科學技術發達、印刷術發達,經書的獲得比從前容易太多。從前太稀少,可是那個經真看作法寶,珍惜!現在因為印刷術發達,價格低廉,流通量很大,不稀奇,不重視了。在從前一部《大藏經》還得了,見到《大藏經》拜啊!現在看不見了,對於法寶不重視、不尊重。從前佛弟子見到佛菩薩的形像如同真人一樣,他有那麼樣的恭敬心,現在這個現象看不到了。這都是佛法衰的原因、衰的現象。真正發心,發菩提心,要發心護持正法,從哪里做起?從自己做起,就把佛的這兩句話做到,我能持戒,我能吃苦,你就真正能護持正法,真正能弘法利生;這兩句話做不到那就難了,不是真的。持戒,《太上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要把它落實,變成自己的思想、言行,那就叫真正持戒。有這個基礎,再學出家或者是在家的戒律,佛法就興了,我們就對得起佛菩薩,對得起祖師大德代代相傳。每天讀經,我剛才講了,選擇一門。五經一論裏面,面面都講到的是《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概論;《觀無量壽佛經》是《無量壽經》裏面重要部分的補充說明;《阿彌陀經》是便於修持,那是綱要。所以一般我們今天講的知識份子,選擇哪部經最好?《無量壽經》。如果年歲大的人,六十以上,你要問我選擇哪部經,我就勸你選擇《阿彌陀經》,年歲太大了,我們抓到淨宗的綱要,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成就了。如果你是八十歲以上的,我就勸你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什麼經都不要學,為什麼?來日不多,不必學經教,堅定信心,這一句佛號念到底。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成就的,他就是一句佛號。
你看諦閑法師的徒弟鍋漏匠,也是一句阿彌陀佛,那個也不認識字,一天經沒有聽過。也是吃苦重要,太苦,太可憐,他嘗到六道裏頭人間的苦滋味,所以他離苦的心很切。我們今天生活很優裕,沒有感覺到苦,不知道離苦,這個環境不錯,沒有出苦的心,所以我們的功夫不能跟他們相比,他們是吃盡苦頭。鍋漏匠跟諦閑法師是小時候的玩伴,在一個村莊裏面長大的。諦老算是不錯,家庭環境不錯,念過書,以後出家當了法師,在那個時候也小有名氣。他這個玩伴是沒有念過書,貧窮困苦到極處,找到了他,找到他跟他出家,太苦了。諦閑法師就說(他那時候四十多歲了),你出家,出家的五堂功課你學不會,你在寺廟裏頭就不能住,講經你不認識字,你怎麼學?他賴著不走,賴定了。最後諦老沒法子,給他談條件,他說你真的要想跟我出家,我得要給你提個條件。他說沒問題,你什麼條件我都答應。諦老說好,我給你剃度,你不要住在廟裏。諦老在鄉下給他找個破廟,那個廟已經廢了,沒有人住,找這麼個破廟,叫他一個人住在裏面。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就接著念。他真聽話。諦老在附近找兩個信徒照顧他生活,找了個老太太,也是虔誠的佛教徒,每天替他燒兩頓飯。他不錯,吃飯、洗衣服有人照顧,他就專念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不分晝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馬上接著就念,三年,預知時至,往生的時候站著走的,還站了三天。老太太發現師父死了,很驚訝,沒有聽說過人是站著死的,她這個師父是站著死的。趕緊派人給諦閑法師報信,那個時候交通不便,走路去,一個往返三天,諦閑法師來看到了,非常讚歎:你這成就,現在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比不上你,弘法利生的法師比不上你。這真成就了,你們想想,世尊這兩句話做到了,他聽話,依教奉行,那就是持戒、吃苦。「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他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民國初年的事情,距離我們不算遠,這都是我們的好榜樣。
我最近這兩年,多半的時間住在香港,香港距離深圳很近。好像是三年前,深圳有個年輕的居士黃忠昌,聽我講經,講到念佛法門,過去這些往生的人都沒有超過三年。有人問我,他說:法師,這些念佛人是不是三年剛剛好他壽命到了?我告訴他,不可能,哪有這麼巧的事情?每個念佛人三年往生他都是壽命到了,不可能的事情,一、二個也許有,那麼多人不可能。那什麼原因?功夫成就了,壽命不要了,他就走了,這個才講得通。功夫成就他不走,那是什麼?他跟眾生有緣,要幫助這些眾生,成就這些眾生,他可以多住幾年。功夫成就了就是我們一般講生死自在,他願意什麼時候走他就能走,他願意多住幾年他也不妨礙,是這樣的一個關係。如果不是為眾生,沒有一個不走的,你們念念《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極樂世界多美好,你隨時都可以去,你能不去嗎?哪有這種道理,不可能的事情,肯定他提早去了,這才能講得通。黃忠昌聽到這些事情,他就做試驗,他來試一試看,看三年成不成功?在深圳閉關,向小莉居士護持他。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三年圓滿,差兩個月,他預知時至,走了;沒有生病,坐著走的,瑞相稀有,三十幾歲,成功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肯放下,你對世間確實沒有留戀、沒有牽掛了,你的心定了;清淨心,持名念佛,你能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淺的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什麼意思?你的心裏真有佛,除了佛之外,你心裏面沒有東西;也就是我們常講,所有一切牽掛都沒有,妄念都沒有,只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不管念還是不念,心裏真有,這叫功夫成片。這叫初級的事一心不亂,剛剛達到,但是這個功夫就能夠自在往生,何況功夫更高的,功夫更高的,品位不一樣。這樣的功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所以古大德常常告訴我們,包括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是我們淨宗第二代的祖師,唐朝時候人,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告訴我,善導大師說的,不就是阿彌陀佛親口說的,他說什麼?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落選的。為什麼在今天,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李老師說只有二、三個人,這什麼原因?沒有真正依教奉行。不是你修不成功,是你沒有遵守往生的三個條件,信、願、行。真信,你要真正相信,你就不會再相信這個世界的名聞利養,你就不會相信這個,你就不會相信這個世界的什麼功名富貴,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把名聞利養、功名富貴捨得乾乾淨淨。知道什麼是真的?「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是真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是真的。他心裏有這個東西,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了,他怎麼不往生?他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願跟佛的願一樣,行跟佛的行一樣,決定成就,這真正有智慧。這就是大乘教裏面常講的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大菩薩修的,我們修淨宗的人,能夠放下身心世界,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那就是一切種智,一往生到極樂世界,一切種智就起作用。
這個到極樂世界提升太快了,我們雖然是念佛,念到初級的功夫功夫成片,往生的時候佛光先照你,佛光注照就是阿彌陀佛本願四十八願加持你,這一加持把你的品位馬上就提升。如果你根利,你善根福德深厚,會提升到實報莊嚴土;如果你的根性差一點,也會被提升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是事一心不亂,實報莊嚴土是理一心不亂,經教裏面把這些事情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自己能達到什麼樣的水準、等次,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緣要舍,不要放在心上,世緣要隨緣,一切隨他去。無論是善緣、是惡緣都不要放在心上,都是好事,都是來成就我們的。許許多多一生成就的人,逆境多、順境少,惡緣多、善緣少,為什麼?讓自己在這個世間不再貪戀,留戀這個世間的念頭逐漸放下、捨棄了,專心取淨土,那就是專心念佛。念念求生淨土,念念希望親近彌陀,這是個好老師,在整個宇宙裏最值得我們信賴的一個人。我們縱然造作許多罪業,五逆十惡,他不會責怪我們,他還是慈悲來接引。罪業再重,只要你能懺悔,佛菩薩就攝受你,所謂是浪子回頭金不換,過去造作這些罪業是迷惑顛倒幹的,我們總得堅定信心,相信人性本善。諸佛如來知道人性本善,你本來是佛,《華嚴經》上講得多好,「一切眾生」,包括餓鬼、畜生、地獄,「本來是佛」,他怎麼不照顧你?實在講,佛距離我們很近,是我們自己離佛遠了。這些事實真相你都搞清楚、搞明白,信願行,信願才生起來,你真信、真願,知道阿彌陀佛跟自己的關係就跟父子一樣、跟母子一樣,父母哪有不愛兒女的道理?兒女再壞,只要回頭,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行,行就是改過自新,徹底的改過自新是什麼?就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再不想了,再也不放心上,那就是你真的徹底回頭。這樣的行,三年沒有一個不成就。你說我沒有環境,我還要工作,沒有工作我不能吃飯,沒飯吃,或者還要養家活口,那怎麼辦?念佛這個法門與工作沒有衝突,工作照幹,心裏有佛就能成功。
我在前面跟同學們說過一個公案,我們現在講故事,過去的事,真的不是假的。我住在三藩市的時候,應該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不遠。有位甘太太,老居士,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就認識她,她也是李老師的學生,到美國遇到了。她年歲比我大,是我母親一輩的人,她也往生了。給我說她有個朋友,過去都在臺灣,小孩到美國念書畢業了,在美國結婚,以後生了個孫子。她的兒子、媳婦寫信給她,請她到美國去,幫助他照顧孫子,做家事。每天做兩餐飯,因為他們兒子、媳婦都上班,所以他們早晨吃了早飯就出去,中午不回來,晚上才回來,每天做早餐跟晚餐。小孩長大之後上學了,也是早出晚歸,家裏只有一個人。她也是一句佛號不中斷,沒人知道,往生走的時候也沒告訴家人,家人也不知道她什麼時候走的。只是那天早晨老太太沒有起來燒早飯,她的兒子、媳婦感到很訝異,老太太生活很有規律,為什麼今天早晨沒有起來?房門打開來一看,她穿得很整齊,穿著海青,手上拿著念珠,盤腿坐在床上,叫她也不答應,走近一看,走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走的,已經走了。老太太留的有遺囑,還把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都做好了,不知道她什麼時候做的,都做好了擺在床上,遺囑交代他怎麼辦後事,你看多瀟灑。她在美國不是吃閒飯的,是來工作的,工作不礙念佛,不礙成就,她念佛家裏沒有人知道,走了之後才曉得。在美國她也不跑道場,所以她心是定的。成就自己就成就別人,家裏兒子、媳婦、孫子看到老太太是這個樣子,這是真的,可不是假的,這種走有幾個人能做到?像甘老太太這一幫同參道友都去看,看了之後沒有不讚歎的,沒有不禮拜的。對修行人來講增長信心,讓這些修淨土的人看了之後斷疑生信,做出來給你看。對她家裏人是個很大的啟示,你要不要學佛,你想不想像老太太一樣的成就?
特別在我們現在社會,一生病送到醫院,在醫院裏多麼辛苦,細心去觀察我們就感到害怕。醫療設備再好,受盡了折磨,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你說那多苦。我們要不願意受這個苦,就要在念佛上得到自在,預知時至,自在往生。往生的時候不生病,說走就走,走得乾乾淨淨,像具行法師那樣,那個功夫我們很羡慕,也希望能做到,你說多好,多自在,一點都不麻煩別人,後事自己全都做好了。這種選擇,認真努力修行,這才是成熟有情智。自己成就才能成就別人,自己沒有成就,說給別人聽,勸導別人,別人還是有疑惑。特別是煩惱習氣太重,眼前富裕的生活不肯舍離,這是大障礙。無論在人事環境、在物質環境,總有貪戀,總有放不下的,這事情麻煩就大了。所以古人無論在家出家都很重視參學,參學是什麼?讓你出去多看看、多聽聽、多接觸,為什麼?都明白了,你才真能看破,你才真能放下。參學的源頭從哪里來的?我想可能就是釋迦牟尼佛沒出家之前出去遊玩,到外面去遊玩的時候看到生老病死,覺悟了。所以去參學主要的用意在此地。多看看這個世間人,苦人多,樂人少,樂人你要一接觸他,你就知道他並不樂,他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大富大貴的人,晚上睡不著覺,天天吃安眠藥。你要是都瞭解之後,這個世間真的沒有味道,真正做到對世間所有一切境緣不再有起心動念,真的看穿了,參學真正的用意在此地。所以我想這個緣起,應該就是釋迦牟尼佛遊四門,他真正能看到人間的疾苦,想到自己也免不了。怎麼解決?只有修道,只有妄盡還源,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大慈大悲,幫助世間苦難眾生,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隨心應量,這就得大自在,這叫真學,這叫真實成就。選擇其他法門真難,遇到淨宗那是幸運。能夠真正相信,一點懷疑沒有,經教是擺在第二位。如果對淨宗還有懷疑,對於世緣還不能放下,淨宗經教會給你很大的幫助,要認真學習。學經教是斷疑生信,目的在此地,它是修行的前方便。所以,佛法講信解行證,研究經教是信解,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幹,你幹後頭就證果,往生就是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