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生,珍惜所有

分類:自性論說
2012/07/03 10:54

 主持人 葉樹姍 女士(以下稱主):首先想請聖嚴法師為我們說明四福的定義。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四福的觀念要從知福開始,雖然許多人都在求福,有的向神求,有的向佛求,還有人向人求。但對於自己是否有福,卻並不清楚。


  佛陀教我們要知足常樂,但很多人卻人在福中不知福,即使已經富甲天下了,如果不知足,仍然是貧窮的;有的人則雖然窮的上無片瓦覆頂,下無立錐之地,但只要他感覺活得很有意義,這人就算是有福的。


  能知足就是有福


  因此能知足的人,就是有福的人。我們也常說平安就是福,不過先要知道平安是怎麼來的。平安不是向外求的,因此心中平安就是最大的福。如果心中不滿足,心不安,也就沒有福。


  其次是惜福。許多人知道有福,認為有福不享是傻瓜,應該有多少福享多少福。有的享兒女的福,有的享父母、丈夫、妻子的福,有的是享老福。可是光會享福是不夠的,因為福享過了就沒有;有福應該要惜福,惜福的人最快樂,並且進一步把自己的福分享給他人,這也是一種惜福。


  第三是培福。知道有福,但福報有限,就應該要培福。例如做好事讓其他人得到幸福,就是培福。培福不一定要用錢,舉手之勞或一句話、一個笑容都可以培福;培福的機會隨時都有,過馬路時攙一個小孩或老太太,坐車時讓位子給殘障的人都是培福。培福的人不但自己福更多,也會快樂。


  第四是種福。知道自己沒有福,就要種福。培和種不一樣,已經有了而不夠,因此要培;原來沒有福,所以要開始種。佛教說的福田有很多,只要別人需要幫助,能適當的提供幫助就是種福。此外,種福要在人間種,要在與人相處互動之間種。


  主:知道四福的意義之後,更重要的是要能實踐四福,是不是請三位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朱少麟(以下稱朱):如果從邏輯關係來看,當然是先要知覺到福的存在,然後才有行動力去惜福,有積極力量去培福、種福。而對於知福,我的感觸也比較深。


  我的生活就像現代都市人一樣,想要什麼就可以很容易要得到,甚至不想要、不需要的,家裏還是堆得滿坑滿穀。曾經有個朋友到我家,一邊欣賞家裏的擺飾,一邊問我最喜歡哪一個?雖然這問題很簡單,我卻答不出來。這使我想到,幾年前我去美國,曾逛到一家賣水晶原礦的店,當時我非常喜歡,花了一整個晚上找到幾塊很寶貝的水晶礦石,然後鄭重地裝在盒子裏、系上緞帶帶回家。雖然當時我那麼喜歡那些水晶,但後來卻赫然發現,已經回國好幾年了,水晶還裝在盒子裏,連緞帶都沒有拆開。


  西方人對幸福的定義是,願望能否快速地滿足或達成,能快速滿足就是幸福,慢了就憂傷。但問題是,如果願望的達成既多且容易,是不是反而會讓人感到麻木?


  望著遠方忽略身邊幸福


  生活中許多願望很容易遂足應該算是一種福,但人們往往看到的是遠方的願望,而忽略了腳邊的東西,因而知覺不出福的存在。


  我認為知福是人應該常常提醒自己去培養的一種本能,因為唯有知覺到它的存在,才能生出健朗的力量,然後才會去惜福、培福、種福。


  王介安(以下稱王):因為主持廣播節目的關係,常會接到聽眾朋友的信,他們多半會談到一些困惑、煩惱和挫折。從那些訊息當中,我發現一般人往往會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福擴大,而忽略掉身邊的一些事。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這些所謂不幸福的事上,進而鑽進某個牛角尖,就會覺得很痛苦。


  而幸福又是很抽象的,雖然都知道惜福很重要,但還是有很多不滿足、不快樂、不幸福的感覺。我曾在節目中比喻過,幸福感像是一粒種在心裏的種籽,它不像冰在冰箱裏的瓶子,可以在我們沮喪時隨時拿出來喝。它在你的心裏面,端看你怎麼對待它。主:我們知道星星王子是從事星象研究的,是否從你研究的星象學角度來看這四福的關係?


  珍惜我們的環境


  星星王子(以下稱星):星象學提供的是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而其最大的意義,也是提醒我們要珍惜這個與我們生命息息相關的宇宙,珍惜我們的環境。只是很多人不瞭解這一點,以為可以從星象來解決生活上的諸多問題,其實真正的答案可能都在每個人心裏。


  人如果能依循宇宙的道理過生活,不違逆天道,日子應該就能過得更精粹、更舒適,這就包含了知福的觀念。同時我也發現,知福的人都是樂觀的。


  此外,我認為知福的意義應該還包括知道自己的長處和才能。只是有些人不懂得惜福,雖然知道自己的才能,卻不好好運用,甚至在不謹慎、太過妄大、隨便之下,喪失了才能,連原本的福氣也耗費掉了。


  而培福,我認為那是一種慈悲,因為培福就是幫助別人。不過有的人雖然一直在培福,但他不知福也不惜福,因此還是孤獨的。


  至於種福,我認為那會對後代有庇蔭,是有遠見的做法。只是大多數人習慣以自我為出發點,過度開發自己的個性,而忽略掉與他人的關係。所以我想,種福其實應該就是跟其他人產生連結。


  從無到有來種福


  主:法師曾經提到過,培福是使福增多,種福則是從無到有。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王:我的工作讓我在這方面感受很強烈。就像前面提及的,聽眾心情沮喪時,也許會在節目中點播一首歌,雖然我們用話語不見得能安慰他的心靈,但一首歌可能就訴說或撫平了他的哀傷,這樣的付出我覺得是很美好的經驗。


  至於培福和種福的部分,我想那就是佈施,例如微笑、善意也都是佈施。我願意透過我的工作,去傳達更多美好的訊息給聽眾。


  朱:在我沒有接觸佛法之前,對培福、種福這些字眼,總是駑鈍的以為那就是契約報酬的意思,尤其對作功德這三個字感覺不親切,甚至在道德感上質疑它,認為這與上班領薪水沒什麼不同。


  後來接觸佛法之後,才知道培福、種福的觀念並不是那麼狹窄,並不是在計較個人福禍、功過或榮辱。法師說培福在於佈施,增加福分。我覺得這個佈施不只對別人,還應該尊重自己;不只在這輩子從物質文明中找到定位,應該還有更寬廣的意義。


  我總相信,所有活在這個世上的人,是來一起圓滿、成就一個大我的。廣義來說,培福和種福對個人來講是人格美的發揮,對大我來講,就是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更能為我以外所有的人著想。


  主:就如少麟說的,以前她認為培福、種福是有所求,法師能不能就這個問題跟我們說得更清楚些?是不是在培福、種福時有作功德的心就會沒有功德了呢?


  歡喜心快樂作功德


  師:一般人大概都會這樣想,我辛辛苦苦賺了錢,把錢拿來丟在水裏還有個聲音,而作功德究竟可以得到些什麼?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看:一個是當你拿出錢的那一刻,你就很歡喜了,這是一種幫助人、為善的快樂。本來所做的一切都在為自己,而現在我還能拿出來幫助他人,使他人得到利益,這是一種快樂。


  這個觀念在西方很普遍,西方人習慣做義工,他們稱之為志願者(volunteer;此外他們也不說是佈施,而叫做捐贈(donation。東西拿出去之後並沒有想要拿回什麼,而是當下就覺得很快樂,快樂就是他的回饋。


  另一個是東方人或佛教徒的觀念,把我們自己所擁有的分享給別人,就好像把我們的財富存到功德銀行裏,至於什麼時候回收?上天國時可以回收。我們在人間做了好事,將來可以升天、享天上的幸福與快樂。這種想法在西方宗教中也存在,在東方則是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就是做了好事之後,來生可以過得幸福些,或是升到天上。這種叫做有相佈施,也有它的功德。


  但歷史上曾有梁武帝問菩提達摩祖師:我這一生造了很多廟、供養了很多僧,我的功德有多大呢?達摩祖師告訴他沒有功德。梁武帝沒辦法接受這說法。其實達摩祖師要講的是不要計功德,你做了之後自然有功德,計較功德反而沒有功德,這叫做無相佈施


  西方人也有這樣的說法,聖經說,左手拿出去的不要告訴右手。佛教則講三輪體空,就是佈施時,不要想我在佈施拿了什麼東西佈施佈施的物件是誰等問題,只是單純為佈施而佈施,這就是無相佈施。


  無相佈施因為不計較功德,功德就無限;計較功德,功德就很有限了。


  主:接著我們要來討論所謂的四它,我們知道四它是解決人生諸多問題的法寶,也先請法師為我們做個說明。


  以四它突破困境解決難題


  師:我們在人世間會面臨的困境層出不窮,很少有人是沒遭遇過困境的,即使表面上看似一帆風順的人,也有他們的問題。因此如何突破困境、解決問題而不被其所擾,我認為這四它會有很大的幫助,也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面對它是一種勇敢、負責任的表現。一旦問題出現,想逃也逃不了,就算逃也會很痛苦,不如接受它。但在接受之前,要先面對,面對就是看清楚那是什麼,然後才能接受它。


  接受它並不是沒有智慧的逆來順受,因為這樣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必須在接受問題之後,進一步去處理,否則對己是傷害,對他人則不利,適當的處理可以解決困境,並讓問題不再惡化。


  至於處理的原則,則是用智慧處理事,用慈悲對待人。用智慧就是運用各種資源,例如法律、金錢或人力等等妥善的方法;至於對人,就要以慈悲心來對待,而不是嗔恨心。


  最後一步要放下它。例如別人曾經對你不好,但事情已經處理了,就不要記怨,不要一輩子掛在心上。成功、失敗的經驗也是一樣,成功的事不要老是放在心上得意,失敗的事也不要掛在心頭痛苦。放下它不是忘掉它,而是不要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心裏能不起煩惱就是放下。


  一般人多半能夠面對、接受,但往往不能處理,即使能處理,也很不容易放下,因此會痛苦。我們都希望擁有幸福,其實幸福就是平靜與安定,如果心裏不平靜,不斷懷惡、懷恨、懷怨,那是非常不幸福的。


  主:從法師的說明中,我們發現四它是一連串處理問題與困境的過程,是不是也請各位談一談你們面對問題時的處理經驗。


  從發現面對到放下


  星:法師提到放下也許是最難的一部份,不過有時候發現問題和麵對問題,也有相當程度的困難。


  我記得我父親過世那一陣子,家人根本無法面對這件事,更別說接受它了。一直過了很久,家人才認定那是過去式。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很特別,我們雖然已經處理了,但只是處理了外在的形式,內在並沒有處理。直到很長的時間之後,我們才發現應該要去處理內心的問題,也就是去認定我父親已經到另外一個新的世界的事實。


  以前我們甚至很難啟口說父親已經走了,一直到能夠跟親友談起,才表示我們已經接受它了。


  到後來我們才因為面對,而全然地放下。我母親經常說,當我們兩手提滿了東西,就不可能再去提別的東西。唯有把東西放到正確的位置,才有可能再去提新的東西、走其他的路。這個觀點讓我覺得,我們必須把這件事放下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生命階段。


  找到生命轉折的契機


  朱:回顧、檢視我過去的生活,其實並沒有很大的挫折,真的說起來,五、六年前我失業的那段日子,大概算是比較重大的吧。因為雖然失業對我來說並沒什麼大不了,但比較慘的是,我的先生同時也失業了。


  這可說是破天荒頭一遭,我們夫妻居然同時失業,而貸款的壓力很重,我們又幾乎沒有存款。回想起當時我們是怎麼處理的,居然只留下北海岸的風景。當時是夏天,我們覺得既然兩人都失業了,天天都是假日,所以決定去學潛水。在沒有人擠人的海濱游泳池裏看寶藍色的天使魚在身邊遊來遊去,在不用搶位子的休息區裏喝咖啡,覺得實在很幸福。夏天過去之後,我們各自找到了工作,我到了一家公關公司,也決定開始自修讀書;而我的先生經過了這個瓶頸之後,決定到佛教道場工作。


  當時我們所做的事,其實是標準的窮開心,但在那個夏天之後,我們夫妻的人生都得到了一個幸福的安放。在那樣完全沒有錢的尷尬情況下,我們當場接受了它。雖然不見得是用什麼大智慧來處理這個事,但就是覺得,夫妻一起失業很難得,應該讓自己過得自在而開朗。


  當時我們並沒有盤問對方接下來該怎麼辦,所以沒有給對方帶來更大的憂愁,我想這是我們對彼此的慈悲。又由於我們接受得很自在,所以沒有因為急於解決經濟上的問題,而去挑選一個和我們離職因素相同的工作,讓自己重蹈覆轍。正因為經過那樣的沈澱,才讓我們有一個很大的轉折。


  需要大勇氣面對接受


  王:我想面對和接受是最不容易的。例如許多夫妻或情侶意見相左時,常常都從很瑣碎的小問題開始,然後不斷地爭吵,最終卻又不想面對它。就像遇到任何窘迫的狀態一樣,只是不想待在這個環境,就乾脆逃開。因為逃避是人生中最容易的一件事,只要一掉頭,問題似乎就被你拋在身後了。因此我認為,面對和接受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就像法師說的,要處理問題需要智慧。雖然很多人很聰明,會用聰明的方法來處理。但是若有智慧,方式就會不同。他不僅只處理表像的問題,還會兼顧後續的連鎖反應,而這些都跟年齡成長或經驗有一定的關係。此外,一旦接受和麵對之後,未來就不會一味想逃,也才能用智慧的方式去處理,然後再記取經驗,並練習放下。


  主:經過連續幾場關於心五四觀念的對話及分享後,想請法師為我們做個總結。


  師:所謂的心五四,最重要的是要掌握,這個心包括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方向感。而整個心五四運動最終的目的,是要能安定自己的心,因此無論是哪一個項目,都扣緊心的安定這個主題。


  1998年法鼓山有一個主題活動,叫做我為你祝福,就是希望我們以真誠的心,對每個人表達我為你祝福的善意,這會讓對方感到平安,心容易安定下來。這個過程也就是,先轉變自己的心,然後轉變他人的心。


  此外,在我們生活的各種狀況中,應該常常提起這幾個語詞,不是把它當作咒語來念,而是落實到生活中,它才能發生作用。尤其當你遇到困境時,試著拿其中的方法來用用看,應該就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