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史論集--5

2013/03/15 10:54

  佛 教 的 一 切 修 行 ,歸 根 結 底 ,就 是 淨 化覺知 心上 的 煩 惱 、所 知 諸 種 障 蔽 ,所 謂 佛 的 無 上 正 等 正 覺 ,也 是 指 除障 後 的 覺 知 心 的 ,遍 知 遍 覺 境 界 。諸 佛 轉 法 輪 ,度 化 無 量 眾 生 ,若 覺 知 心 泯 滅 ,就 和 石 佛 、木 佛 沒有 區 別 ,如 何 說 法 度 眾 ?
  說涅 槃 仍 有 覺 知 ,那 就 不 如 四 禪 四 空 定 的 寂 靜 了
  四 禪 四 空 定 的 寂 靜 ,只 是 意 識 活 動 趣 於 寂 靜 狀 態 ,唯 識 家 所 說 的五 無 心狀 態 ,也 是 暫 時 的 息 心 狀 態 ,並 非 徹 底 斷 絕 心 識 狀態 。
  佛 說無 我是 有 別 於 外 道 的 常 一 自 在 的,教 內 的 獨 立 存 在 的,是 虛 幻 的,是 實 際 上 並 不 存 在 的。 在 佛 教 中 對的認 定 ,有 各 種 各 樣 ,有 的 認 為就 是,有 的 認 為就 是阿 賴 耶,有的 認 為 心 的 刹 那 相 續 為。但 在 一 般人 的 心 目 中 ,是 心 和 身 體 的 所 有 者。佛教 所 否 定 的,並 非 世 俗 諦 的的 觀 念 。如 果 連 世 俗 諦 的的 觀 念 也 要 破 除 ,一 是 不 能 ,二 是 不 可 。為什 麼 不 能 呢 ?人 和 動 物 都 有 與 生 俱 來 的 我 的 意 識 ,在 我 的 意 識 的 支 配 下 ,動 物 才 有 保 護 自 己 的 意識 和 覓 食 尋 求 生 存 的 意 識 ,人 因 為 有 我 的 意 識 ,才 有 為著 想 ,改 惡 從 善 ,尋 求 解 脫 的 思 想。故 這 種 我 的 觀 念 不 能 破 除 。因 此 ,世 俗諦 的 我 ,是 客 觀 存 在 ,既 不 能 斷 ,也 不 可 斷 。如 佛 陀 降 生 時 ,一 手 指 天 ,一 手 指 地 ,說 :天 上 地 下 ,唯 我 為 尊 。若 無 我 ,怎 麼 會 說 ,唯 我呢 ?因 此 ,佛 說 無 我 的是 獨 立 存 在 、有 自 性 的,並 非 一 般 意 義 上 的
  在 當 今 世 界 ,開 設 般 若 學 專 業 ,攻 讀 般 若 學 學 位 ,字 字 句 句 深 研 細 究 ,通 過 精 細 答 辯 ,取得 最 高 學 位 的 也 只 有 國 內 外 的 藏 傳 佛 教 。
  什 麼 是 道 種 智 呢 ?種 智一 切 種 智略 語 ,一 切 種 智 是 破 除 二 障 後 的佛 智 ,唯 佛 獨 有 ,十 地 菩 薩 也 無 。道 種 智是獲 得 見 道 後 的 聖 位 智 慧 ,只 有 一 地 到 十 地 的 菩 薩 和 佛 陀 才 有 ,二 乘 羅 漢 等 四 果 位 聖 人 無 。如 《大智 度 論 》說 :道 種 智菩 薩 之 智 也 ,知 一切 種 種 差 別 之 道 法 者 ,一 切 種 智佛 智也 。如果菩提心是第八識,一切眾生都有第八識,難道說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了?所以,究竟法身是唯佛獨有,十地菩薩也無的無上佛身。
  凡是有情識者,無論是天神或餓鬼,都是眾生,既然佛說一切從眾生皆有佛性,神鬼是眾生,故神鬼也有佛性。既然神鬼有佛性。神鬼也能成佛。就是佛對一切眾生的授記。
  密 法 中 所 說死 亡 過 程是 真是 假 ,只 有 親 身 體 驗 ,才 能 證 明 。密 宗 的 超 度 亡 靈 之 法 是 對 是 錯 ,也 只 能 憑 經 論 之 語 證 ,活 人 沒 有經 過 ,受 超 度 的 亡 靈 也 無 法 作 證 。如 果 說 ,密 宗 的 《度 亡 經 》與 《阿 含 經 》所 說 不 同 ,那 並 不 能 證 明密 宗 的 說 法 就 是 錯 的 。因 為 大 乘 經 典 中 的 大 部 分 理 論 與 小 乘 《阿 含 經 》中 所 說 不 同 ,如 《阿 含 經 》中沒 有 說 到法 無 我,也 沒 有 說 到 菩 薩 道,但 不 能 否 定 大 乘 教 義 。
  密 乘 之 所 以 被 稱 做密 乘,在許 多 理 論 方 面 與 顯 宗 大 乘 理 論 有 不 同 之 處 ,因 此 也 無 法 憑 此 否 定 密 宗 理 論 的 正 確 性 。大 小 乘 和顯 密 都 有 各 自 的 特 點 ,就 像 不 能 用 唯 識 論 的 尺 度 衡 量 其 它 各 派 理 論 一 樣 ,也 不 能 用 某 一 經 的 尺度 衡 量 一 切 乘 。因 為 佛 法 無 邊 ,方 便 為 用 。不 能 用 一 種 模 式 衡 量 一 切 。
  在 玄 奘 編 翻 譯 的 《成 唯 識 論 》中 明 確 指 出 ,在 佛 經 中 談 到 三 界 唯 心 和 阿 賴 耶 識 的 總 共只 有 六 部 經 典 ,而 其 中 翻 譯 成 漢 文 的 只 有 四 部 :即 《解 深 密 經 》、《華 嚴 ·十地 品 》、《楞 伽 經 》、《厚 嚴 經 》,所 以 唯 識 家 稱 宗 依 為六 經十 一 論
  在 藏 傳 佛 教 中 所 翻 譯 的 二 十 一 部 《般 若 現 觀 莊 嚴 論 》中 ,稱 《般 若 十 萬 頌 》為 大 部 ,《二萬 五 千 頌 》為 中 部 ,《般 若 八 千 頌 》為 小 部 ,但 從 未 見 過 哪 個 資 料 中 把 《十 萬 頌 》稱 做小 般 若密續密 續 疏 論也 有 別 ,不 能 混 為 一 類 ,密 續 書 目中 所 列 的六 法 耳 傳 ,密 意 集 釋 ,勝 樂 五 次 第 論 ,觀 音 自 在成 就 法等 。並 不 屬 於密 續類 ,只 是 疏 論 和 儀 軌 。
  說藏 傳 佛 教 中有 妻 室 ,是 凡 夫 。以此 來 貶 低 密 法也 證 明 不 了 是貪 女 色、是凡 夫
  在 佛 教 四 眾 弟 子 中如 維 摩 詰 居 士 :示 有 妻 妾 彩 女 ,而 常 遠離 五 欲 淤 泥 。維 摩 詰 說 :示 行 貪 欲 ,離諸 染 著 。示 行 嗔 恚 ,于 諸 眾 生 無 有 恚 閡 。示 行 愚 癡 ,而 以 智 慧 調 服 其 心 。”“當知 一 切 煩 惱 為 如 來 種 。”“已 離 畏 者 ,一 切 五 欲 無 能 為 也 。
  又 如 悉 達 多 太 子 ,也 有 妻 子 、兒 女 。按 《華 嚴 經 》等 說 :佛 陀 在 色 界 無 上 天 成 報 身 佛 後 ,其化 身 轉 世 到 喜 足 天 ,稱 為 白 髻 仙 人 。白 髻 仙 人 複 投 胎 為 淨 飯 王 太 子 。在 家 出 家 皆 是 示 現 成 道 過 程。小 乘 弟 子 視 在 家 的 悉 達 多 為 凡 夫 ,在 菩 提 樹 下 證 悟 後 才 成 佛 陀 。但 大 乘 經 典 開 示 佛 陀 是 化 身 ,在家 出 家 都 是 佛 陀 。
  在 《大 般 涅 槃 經 》中 佛 說 :我 於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或 閻 浮 提 示現 涅 槃 ,亦 不 畢 竟 取 於 涅 槃 。或 閻 浮 提 示 入 母 胎 ,令 其 父 母 生 我 子 想 ,而 我 此 身 畢 竟 不 從 淫 欲 和合 而 生 也 。
  眾 生 皆 見 我 為 太 子 也 於 五 欲 之 樂 ,為 欲 隨 順 世 間 法 故 ,示現 如 是 相 。
  我 又 示 現 閻 浮 提 為 魔 波 旬 。眾 人 皆 謂 我 是 波 旬 ,然 我 久於 無 量 劫 中 離 於 魔 事 ,清 淨 染 猶 如 蓮 花 。
  我 又 示 現 于 閻 浮 提 ,入 淫 女 舍 ,然 我 實 無 貪 淫 之 想 ,清 淨不 染 猶 如 蓮 花 。為 諸 貪 欲 嗜 色 眾 生 ,於 四 衢 道 宣 說 妙 法 ,眾 人 謂 我 守 護 女 人 ,然 我 實 無 欲 穢 之 心。
  為 度 一 切 眾 生 故 ,善 行 如 是 種 種 方 便 ,隨 順 世 法 。
  蓮 花 生 大 師 、瑪 爾 巴 等 ,都 是 示 現 種 種 相 ,度 化 眾 生 的 高 地 菩 薩 ,雖 有 妻 妾 彩 女 ,也 如維 摩 詰 ,已 離 畏 ,一 切 五 欲 無 能 為 也 。
  隨 順 世 間 ,現 種 種 相 ,施 事 種 種 方 便 ,度 化 種 種 心 態 的 眾 生 ,是 佛 法 不 同 於 外 道 主 要 標志 。佛 說 三 乘 一 乘 ,顯 乘 密 乘 ,實 法 權 法 ,都 是 方 便 之 法 。是 不 是 佛 法 的 唯 一 標 准 就 看 是 否 利 眾 。這也 是 佛 教 道 德 和 價 值 觀 的 最 高 標 准 。
  佛 法 紮 根 世 間 法 ,從 世 間 法 而 生 ,如 醫 學 因 病 而 生 ,其 作 用 在 治 療 。人 類 處 在 欲 界 ,以欲 為 本 。無 欲 就 不 會 轉 生 ,無 欲 也 就 不 會 有 人 類 的 各 種 事 業 和 求 生 存 發 展 的 各 種 活 動 。人 類 的 一切 活 動 ,包 括 出 世 解 脫 ,都 離 不 開 一 種 欲 望 的 驅 動 。若 無 成 佛 的 欲 望 ,怎 麼 發 心 修 道 ?同 時 ,愛 欲與 慈 悲 也 是 同 質 同 性 的 ,有 自 私 心 的 愛 欲 稱 為貪 欲,無 自 私 心 的 愛 欲 稱 為慈 悲。佛 教 斷我 執,就是 為 了 斷 除 為 我 的 自 私 心 ,並 非 斷 除愛 欲
  維 摩 詰 說 :當 知 一 切 煩 惱 為 如 來 種 。可 以 作 為 如 來 種 的煩 惱既 不 是 嗔 恨 心 ,也 不 是 無 明 。因 為 嗔 恨 心 在 色 界 、無 色 界 時 都 已 不 現 ,無明 是 智 慧 的 反 面 ,只 有 可 以 變 為 慈 悲 心 的 愛 欲 煩 惱 可 以 為 如 來 種 。
  聲 聞 緣 覺 二 乘 ,因 追 求 解 脫 ,斷 轉 世 因 緣 為 主 要 目 標 ,故 戒 欲 斷 欲 為 道 ,因 其 斷 欲 ,也斷 了 慈 悲 之 根 ,無 利 眾 之 想 。
  大 乘 菩 薩 道 ,要 通 過 連 續 的 轉 世 完 成 菩 薩 行 ,要 把 熱 愛 今 生 慈 母 之 愛 心 ,拓 展 為 熱 愛一 切 眾 生 的 大 慈 大 悲 ,成 佛 後 也 要 為 度 化 無 量 眾 生 而 住 世 到 世 末 。因 此 《現 觀 莊 嚴 論 》說 ,菩 薩 道所 要 破 的 不 是 愛 欲 煩 惱 障 ,而 是 所 知 障 。因 此 ,菩 薩 戒 中 戒 欲 並 非 重 點 ,因 菩 薩 是覺 者之 意 ,是 離 畏 者 ,非 五 欲 所 能 害 者 。
  如 《大 般 涅 槃 經 》雲 :雲 何 調 伏 眾 生 故 ?若 諸 菩 薩 為 化 眾生 ,常 入 聚 落 ,不 擇 時 節 ,或 至 寡 婦 淫 女 舍 宅 ,與 同 住 止 ,經 曆 多 年 ,非 是 聲 聞 所 應 為 ,是 調 伏 利 益眾 生 。
  無 上 密 法 ,是 適 應 善 器 利 根 之 法 ,對 根 器 的 要 求 比 菩 薩 道 嚴 ,密 法 中 的 一 切 境 界 都 是通 達 無 礙 的 聖 智 境 界 ,對 世 俗 的 一 切 習 俗 觀 念 ,倫 理 知 見 ,淨 穢 美 醜 ,都 從 聖 地 智 慧 所 見 角 度 定位 ,在 非 理 性 中 現 出 了 更 高 的 理 ,如 同 量 子 物 理 展 現 的 微 觀 世 界 不 同 於 經 典 物 理 的 宏 觀 世 界 一樣 。
  思 想 認 識 在 一 般 宗 教 和 世 俗 文 化 中 形 成 模 式 化 的 人 們 ,以 自 知 和 習 慣 模 式 為 尺 度 ,橫量 豎 量 ,覺 得 不 合 規 格 尺 寸 ,這 並 非 密 法 本 身 的 過 錯 ,是 觀 察 者 的 目 光 和 尺 度 的 錯 誤 。佛 經 中 說的 :心 淨 則 一 切 淨 ,心 不 淨 則 一 切 不 淨 。是對 這 種 情 況 的 最 好 的 詮 釋 。
  各 種 佛 都 有 其 相 對 應 的 特 殊 對 象 ,每 一 種 佛 法 也 只 適 應 於 所 化 對 象 ,唯 識 說 不 是 適 應一 切 人 的 法 ,密 法 也 不 是 適 應 一 切 人 的 法 ,如 果 有 一 法 能 適 應 一 切 化 機 ,佛 陀 就 不 會 談 三 乘 一 乘,開 顯 開 密 ,說 八 萬 四 千 法 了 。密 法 是 化 度 特 殊 根 器 的 法 ,不 要 求 適 合 每 個 人 的 口 味 ,酸 甜 苦 辣 ,各有 所 愛 ,信 與 不 信 ,各 隨 其 便 。
  佛 教 從 世 界 觀 上 共 分 為 四 派 。由 原 始 部 派 佛 教 形 成 的 小 乘 毗 婆 沙 和 經 部 。尊 第 一 期 法輪 經 典 ,持 一 切 有 部 觀 點 ,只 承 認 一 識 說 和 六 識 說 ,不 承 認 八 識 說 ,也 不 承 認 六 塵 由 識 變 的 唯 心主 義 說 法 ,承 認 心 識 和 外 境 的 物 質 性 ,實 有 性 。
  大 乘 根 據 第 二 期 法 輪 《般 若 經 》,龍 樹 開 創 了 萬 法 性 空 的空宗中 觀 。根 據 第 三 期 法 輪 《解 深 密 經 》,由 彌 勒 、無 著 開 創 了境 空 識 有有宗唯 識 。因 以 識 為 主 ,識 為,故 稱 有 部 。在 中 觀 宗 中 根 據 《般 若 經 》只 承 認 六 識 ,不 承 認 八 識 。如自 續 中 觀宗 中 的 順 瑜 伽 行 派 ,雖 承 認 見 相分 和 自 證 分 ,但 仍 不 承 認 八 識 說 。
  在 唯 識 ,也 有 承 認八 識說和 不 承 認 八 識 說 的 兩 派 ,其 中 順 經 派 無 著 、世 親 、護 法 等 持 八 識 說 ,而 陳 那 、法 稱 等 順 理 派 雖 然 主張 有 自 證 分 和 見 分 、相 分 ,但 仍 然 堅 持 大 小 乘 通 行 的六 識 說,不 承 認 有 八 識 。
  陳 那 被 譽 為中 世 紀 正 理 之 父,法稱 被 稱 為印 度 的 康 德,是 具 有 代 表 性的 唯 識 學 家 ,而 且 陳 那 又 是 自 證 分 、相 分 、見 分 等三 分 說的 創 始 人 。即 使 這 樣 的 著 名 唯 識 論 師 ,也 不 承 認 八 識 說 。所 以 有 百 分 之 九十 以 上 的 大 小 乘 學 派 不 承 認 八 識 說 。承 認 八 識 說 的 只 有 唯 識 宗 中 的 一 部 分 論 師 。
  又 如諸 法 無 我 性 空,是 大乘 佛 教 的 統 一 觀 點 ,被 列 入 佛 教 原 則四 法 印 。在 此 ,無 論 是 中 觀 或 唯 識 ,都 主 張 諸 法 本 體 性 空 ,中 觀 以 緣 起 證 空 ,唯 識 以圓 成 實 性 顯 空 。雖 然 各 自 所 說 角 度 不 同 ,但 落 腳 點 都 在 一 個字 上 。說一 切 法 空 ,五 蘊 十 八 界 皆 空 ,一 切 佛 說 法 也 都 空 ,統 統 沒 有 真 實 。一切 皆 空 ,性 空 唯 名 。是 如 實 轉 述 了 《般 若 經 》的 觀 點 。
  佛 在 律 經 中 說 :我 和 如 我 者 可 以 鑒 定 人 們 的 悟 境 證 量 ,其餘 之 人 不 能 鑒 定 別 人 的 悟 境 證 量 ,若 鑒 定 必 犯 過 錯 。
  《成 唯 說 論 》不 說 如 來 藏 ,持 五 種 姓 說 ,以心 之 空 性說 心 性 本 淨 ,尊 《唯 識 三 十 頌 》、《瑜 伽 師 地 論 》為 正 說 。《唯 識 論 》說 :法 身是 佛 地 的 二 空 真 如 境 界 。《唯 識 論 》說識 是 了 別 義 、覺 知 義 。阿 賴 耶 識 與 受 、想 、思 、觸 、作 意 等 五 遍 行 相 隨 不 離 。具 有的 了 別 覺 知 作 用 。《唯 識 論 》根 本 總 旨 是否 定 外 境 的 物 質 性 ,認 為 外 境 是 識 所 變 ,故 稱唯 識 無 境。 《唯 識 論 》說 阿 賴 耶 識 ,八 地舍 名,佛 地舍 體
  《解 深 密 經 》雲於 此 真 如 ,諸 菩 薩 眾 ,勇 猛 精 進 為 因 緣 故,如 理 作 意 ,無 倒 思 維 為 因 緣 故 ,乃 能 通 達 ,於 此 通 達 ,漸 漸 修 習 ,乃 至 無 上 正 等 菩 提 ,方 證 圓 滿 。


  說賴耶即如來藏之原理:
  《入楞伽經》:【「大慧!如來藏識阿梨耶識境界,我今與汝及諸菩薩甚深智者,能了分別此二種法;諸余聲聞、辟支佛及外道等執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這段經文也是明講:如來藏就是阿梨耶識。為什麼卻要故意違背經中的聖教量呢?為什麼要故意否定阿賴耶識,謗是生滅法?為什麼要故意另外建立阿賴耶識以外的如來藏?妄說如來藏是阿賴耶識外的另一個心體?
  《入楞伽經》〈佛性品第十一〉:【(佛言:)「是故大慧!諸菩薩摩訶薩欲證勝法如來藏阿梨耶識者,應當修行令清淨故。大慧!若如來藏阿梨耶識名為無者,離阿梨耶識無生無滅;一切凡夫及諸聖人,依彼阿梨耶識無生無滅。一切凡夫及諸聖人,依彼阿梨耶識,故有生有滅;以依阿梨耶識故,諸修行者入自內身聖行所證,現法樂行而不休息。大慧!此如來心阿梨耶識如來藏諸境界,一切聲聞辟支佛諸外道等不能分別,何以故?以如來藏是清淨相,客塵煩惱垢染不淨。」】這一段經文裏面很清楚的說:這個阿賴耶識不但叫作如來藏,而且也是未來佛地的如來心;所以佛說「如來心、阿梨耶識、如來藏」,將這三個名稱合在一句中同時宣說,這意思就已經表明了:如來心也就是如來藏,也就是阿賴耶識心體。怎能說阿賴耶識不是如來藏呢?
  在《契經》裏面,金剛藏菩薩在佛前說道:【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輾轉』無差別】。佛又說:《如來的清淨藏,也就是世間人的阿賴耶識。》這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如來的清淨藏,如來的無垢識,他就是世間人的阿賴耶識所轉變來的,兩個名稱所說的心,其實是同一個心體。《契經》裏面又說:【阿賴耶識亦複如是,是諸如來清淨之藏。】這就明說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乃至未來成佛時的「如來清淨藏」,也是現在的這個阿賴耶識心體來改一個名字為無垢識而已。還是同一個心體,只是他裏面的種子已經完全清淨了,所以換個名字,改作「如來清淨藏」,又名無垢識;而無垢識永遠不滅不壞,無人能毀壞他;因此我們說:阿賴耶識是常住法,他不是生滅法;否則的話,哪里還會有未來的如來清淨藏呢?如果阿賴耶識不是常住法,那麼如來藏就變成生滅性的虛妄法;就不可能有任何一法可以稱為「如來藏」了,也就沒有未來佛地的無垢識、如來清淨藏了。所以結論是: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正如永明延壽禪師于《宗鏡錄》中雲:「若有不信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別求真如理者,如離像覓鏡,即是惡慧。」
  阿賴耶識心體是不生不滅,但是所含藏的種子有生滅流住,相續不斷之行相,所以說阿賴耶識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一》的經文是說,阿賴耶識心體所含藏的諸識的種子有流住生滅,相續不斷,非是指阿賴耶識心體有流住生滅,相續不斷。要知道阿賴耶識必是恒常不壞之法,能為諸識種流住生滅,相續不斷作俱有依,方能有識種之流住生滅,相續不斷。比如水流離開了水管,無水管這個體作為俱有依,水流能流住不斷嗎?
  《攝大乘論》雲:「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是故成就阿賴耶識以為心體。由此為種子,意及識轉」。又由此心能攝持一切種子故,意根及前六識及一切法皆得生起;因離阿賴耶識無別他法可得,而佛法又非斷滅,故知阿賴耶識心體常住不滅。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所述,具足體相用三法,若無種子流注,則無一切四聖六凡法界有情,則無一切佛法可修、可學、可證,一切佛法都是依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流注,而修學故;最究竟的佛法一切種智,就是現觀阿賴耶識所含藏的一切種子,具足了知而成就佛道故。若單因阿賴耶識心體有識種流注,就妄言此識是生滅法、是妄心,則將嚴重誤導佛子,斷其法身慧命;以第八阿賴耶識乃法界實相心,三乘菩提之根本故。又第八阿賴耶識乃生滅與不生滅之和合,無為法與有為法之和合,一心具足體相用三法故,能起無量之心行法相。
  如來藏阿賴耶識具足體相用三法,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由是緣故,《起信論》中馬鳴菩薩依于一心而說有二門之差別:
  一、心真如門,謂眾生本具一自性清淨心,即如來藏心,這個真如相即是第八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之無為性。此自性清淨心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此心本性乃不生不滅之實相,是法性、本際、實際故。又此自性清淨心(有時直接名為真如)依言說有兩種內涵差別:一、真實空,即是此心(第八識心體)本具空性與有性功德之空性,究竟遠離不實之相,顯示此心有真實體性故。從本以來不與一切染法相應,離一切法差別相故,無有虛妄分別心故。應知此空性,非有相、非無相、非一相、非異相。以一切眾生之虛妄分別心所不能觸,故立為空。據實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非斷滅。實性無為無相爾)。二、真實不空,即是此心(第八識心體)本具「空性」,亦複本具「三界有」種種功德之「有性」,本性具足世出世間之無邊功德,有真實不滅之自體故,由妄念(虛妄念)空無(之後),即可顯示此真心之「真如性」常恒不變淨法圓滿,故名不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