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外傷的注意事項與術後復健
手部外傷的注意事項與術後復健
物理治療師 蔡莉貞 整理
物理治療師 蔡莉貞 整理
手 部外傷通常是指腕、掌、手指等部位的傷害,諸如:壓撞、撕裂、切割、刺穿、灼燙等,外傷不外乎表皮,血管、肌肉、肌腱、神經、韌帶、骨骼等方面的創傷,單 純的皮傷通常是不礙事的,嚴重的外傷免不了骨折和肌腱或神經斷裂,這時除了必要的外科處理外,適當的復健治療影響預後極大。
手部外傷大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和疼痛反應。它往往妨礙關節的活動角度與力量的使用,導致手部僵硬或攣縮。因此,早期改善水腫和疼痛的程度,可減少和預防畸形的發展,促進癒合,及早恢復手部功能。
傷手經外科處理後需要何種型式的副木,可按照受傷部位,手部解剖學、關節生理學、手術方式,癒合過程等資料設計製作。原則上傷手最適當的安置姿勢是腕關節仰伸20~30度,掌指關節彎屈90度,近遠端指關節平直,拇指盡量往掌側外展,但掌指和指關節平伸。
一、手部肌腱縫合:
根據研究報告,手部肌腱縫合後三週內屬癒合期,應固定在安全姿勢上。三~六週期間,可在有經驗的治療師監督下進行適度的主動性活動,六週後,才開始阻抗性活動。
二、手部神經受損:
手部動作分由正中神經、尺側神經、橈側神經支配。若受損,則掌管的動作必然癱瘓。如:橈神經麻痺導致墜手,即腕指下垂,尺神經麻痺導致環指和小手爪手狀,正中神經麻痺導致扁平手,即姆指緊貼食指側與掌面成平面狀。前述任何一種神經損傷,應穿戴適當的副木或替代已痲痺的肌力,或防止畸形的發展 。
三、手部骨折:
處 理原則,首先是復位,其次是固定骨折部位,再來是儘早讓傷手活動起來,復位與固定的方法視骨折部位和類型而異,在不影響癒合之前提下,儘量讓愈多的關節自 由活動。完全癒合通常要五個月之期,為避免關節僵硬之發展,臨床上宜在固定三週後,即開始輕度的主動性活動,以利水腫和疼痛之改善只要不危及骨折處,甚至 都可在外科處理後開始適當的活動。
一、手部肌腱縫合:
根據研究報告,手部肌腱縫合後三週內屬癒合期,應固定在安全姿勢上。三~六週期間,可在有經驗的治療師監督下進行適度的主動性活動,六週後,才開始阻抗性活動。
二、手部神經受損:
手部動作分由正中神經、尺側神經、橈側神經支配。若受損,則掌管的動作必然癱瘓。如:橈神經麻痺導致墜手,即腕指下垂,尺神經麻痺導致環指和小手爪手狀,正中神經麻痺導致扁平手,即姆指緊貼食指側與掌面成平面狀。前述任何一種神經損傷,應穿戴適當的副木或替代已痲痺的肌力,或防止畸形的發展 。
三、手部骨折:
處 理原則,首先是復位,其次是固定骨折部位,再來是儘早讓傷手活動起來,復位與固定的方法視骨折部位和類型而異,在不影響癒合之前提下,儘量讓愈多的關節自 由活動。完全癒合通常要五個月之期,為避免關節僵硬之發展,臨床上宜在固定三週後,即開始輕度的主動性活動,以利水腫和疼痛之改善只要不危及骨折處,甚至 都可在外科處理後開始適當的活動。
以 上常見手部傷,其手傷後,由於僵硬、攣縮、黏連等因素,被動性關節活動度降低,而這種問題改善,以具持久拉力效應之動力型副木最有效,當然必須傷患肯合作 按指示規定穿戴才行。總之,手部外傷後的水腫會造成僵硬和攣縮,即使沒有黏連和疼痛之問題,單是僵硬就足以叫整隻傷手荒癈無用。只要外科處理得當,在不妨 礙癒合過程和血夜循環原則下,愈早接受適切的治療活動,愈早恢復機能。治療上,在安全的前提下,務必儘可能提供主動性活動。是故,手部傷後的治療是一種醫 療與再教育,再學習之綜合工作。
術後注意事項與治療:
術後注意事項與治療:
1. 避免用患手觸碰冷、熱和尖銳的物品。
2. 當抓握物品時,要注意勿使用過多的力量。
3. 加粗握柄,增加接觸面積,分散壓力。
4. 不要使用同一種工具太久,尤其是無法改變抓握方式的工具
5. 工作時常變換使用工具,讓受壓處休息。
6. 多觀察皮膚有無受壓力的症狀,例如:發紅、腫脹、發熱,如果有受壓的症狀,必須讓患手休息。
7. 如果有水泡、割傷或其他傷口,要盡全力照顧,避免皮膚進一步受傷或感染。
8. 保持皮膚柔軟,每天要進行皮膚照護。
http://blog.yam.com/DRSHIH/article/19000606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