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快樂的野孩子

分類:好文共賞
2012/09/29 00:30

做個快樂的野孩子


原來,是大人剝奪孩子撒「野」的機會,在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解放與嘗試之前,就急著為他們套上各種的框架與藩籬……


午後的攀岩室內練習場,陽光斜映在厚重的軟墊上。孩子們的鬧聲沸騰,對著兩位正準備向上攀岩的孩子鼓譟。哨聲響起,在加油聲浪中,我看到兩位小蜘蛛人正沿著高聳的壁岩一路攀升。


我定睛一看,那勇往前衝的不正是我女兒嗎?她迅速到達目的,贏得眾人掌聲。這讓我想起她5歲時,我們夫妻帶她去爬李棟山(在新竹縣尖石鄉),其中有一段山路非常陡斜,她必須手腳併用地爬完全程,當時我們自顧不暇,女兒卻獨立克服了崎嶇險阻。多次的爬山跋涉,當時的她雖叫苦連天,然而昔日的鍛鍊卻成為今天的攀岩功夫。


這是兩天的攀岩課,活動名稱是:「野孩子攀岩冬令營」。女兒的教練是曾經帶我登頂玉山的「鴨子」教練──鍾明均。他本身是一位登山高手,長期帶著孩子進行野外探索教育。鴨子行事低調,為人謙和,在野外我卻看到他敏銳積極的一面。我放心地把孩子交給他,因為我相信他是一位知道如何與自然相處,也知道如何與自己、與團隊相處的人。我走到他的旁邊,和他一同欣賞這群「野孩子」自由自在的模樣。


大人剝奪了孩子「撒野」的機會


鴨子笑著對我說:「妳知道嗎?這群孩子的身體正建立一套新的記憶。這些記憶會在他們生命中一些關鍵的時刻中出現,有可能是為了自我求生,也有可能是面對困境中產生的重要思惟。」鴨子接著說,我們限制了孩子在肢體上的展現,也同時限制了他們對自我探索的機會。


我驚訝地望著這群「野孩子」,他們像是被磁鐵吸引般地,紛紛對著巨牆一再衝撞,攀高,然後一躍而下。同樣的動作重複進行,孩子樂此不疲,在這裡沒有人阻撓、限制他們,可以盡情釋放內在的渴望,並獲得成就與滿足。


原來,是大人剝奪了孩子「撒野」的機會。我們在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解放與嘗試之前,就急著為他們套上各種框架與藩籬。現在的孩子不野了,他們把精力耗在電視與電腦前,在狹小窄化的功利價值中,建立虛無的成就感。


有位朋友說,他最同情的人,「莫過於那種30歲死,60歲埋的人。」指沒有熱情、夢想、無法掌握自己的人,將虛度人生,白活一場。


然而,偏偏我們把這些慘澹的成人形象,提早複製在我們孩子的身上。但是,到底該讓孩子如何學會「掌握自己」,懂得活出生命的價值呢?


我想最直接的途徑,就是透過「自然教育」,就是帶著孩子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並在對生態與環境的認知中,建立尊重關愛的生命價值觀。


以身作則、以身作則,還是以身作則


許多父母問我,要帶孩子去哪裡?看什麼?做什麼?我曾經在步道上看過一個家庭來爬山,父母身後的小女孩,耳朵隨時掛著MP3,對周遭事物毫無興趣。我認為,有品質的「自然教育」,是要能讓孩子產生好奇,願意去主動「發現」。需要從小培養,建構這樣的態度,若是沒有充分的環境與機會來浸濡啟發,就必須仰賴足夠的引導,父母本身的態度,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著名的海洋科學家瑞秋卡森(RachelCarson)說過:「小孩如果要一直擁有他天生的新奇感,那麼,至少要有一個能夠分享他新奇感的大人陪伴著,與他一起重新發現世界的喜樂、驚奇與神祕。」


我跟丈夫都是標準的昆蟲迷,新店的烏來山上是我們觀察的重要據點。女兒小的時候,看著我們對著昆蟲猛拍照與查圖鑑。剛開始她也隨便的跟著看看,沒想到,有一天,她開始把圖鑑裡的昆蟲一隻隻臨摹入畫,畫工極為細膩,對昆蟲形態的掌握,比我們都還觀察入裡。


因此,我很相信史懷哲所說的:「當老師(父母)的最重要原則就是:一、以身作則。二、以身作則。三、以身作則。」


隨著全球化競爭的洪流席捲,現代人被迫花了太多時間在經濟活動上,然而,脫離了生產線,許多人活得像是一座孤島,放了假,孩子也只能交給電視來打發,生活沒有品質可言。


我很幸運身邊一直有許多家人陪伴,兄弟姊妹們每個人都成家,並有自己的孩子,成了我們的基本玩伴。每年的寒暑假,大家會相約進行家族旅行。


除了自己家人外,我也積極參與環境社團的活動,每個星期六、日,我們家幾乎都在戶外度過。此外,女兒從幼稚園到小學,總會結交一群好朋友,我們會互相邀請孩子到家裡來玩,甚至過夜,我跟許多孩子的父母成為好友,經常連絡,或是共同參與活動。


「白手起家」的人最幸福


這十年來,我所投身於自然與歷史教育的領域,讓我走遍台灣,當然,女兒小小年紀,也足跡踏遍全台。我把我帶她去過的海洋現場,甚至寫成一本《海洋行旅》(天下雜誌出版),女兒讓我重新省思生命,並學習以她的觀點去理解與想像。


這些遊山玩水的經歷,到底會對她有什麼影響,我還在觀察中。但至少,我為她儲存了許多獨特的回憶。我知道這一切正是我留給她最寶貴的遺產。或許,有一天,她結婚當了媽,所有的影響才會醞釀而出。


其實,每個人成長都會經過自己的「銘印期」。生態攝影作家徐仁修在他的《村童野徑》的影像書中,處處追溯自己童年在芎林鄉下的生命軌跡。他說:「我的銘印期是在小學三年級到五年級,那時候的記憶是我生命養分最重要的來源。」


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畫面」,這樣的「經歷」,做為日後追尋自我最具體的影像。徐仁修有一次帶一群孩子到野外觀察,當時步道下著雨,孩子們飢寒交迫,但是當他們走完全程時,孩子們頭一次充分體會食物的美味,回家後連著三個月都持續跟家人回味他所經歷的艱辛,言談中盡是驕傲。


徐仁修說:「父母不要剝奪孩子證明自己的機會。」他認為,「白手起家」的人最幸福,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命運最悲慘。我自己的銘印期也是在小學中低年級,當時我們家住在城市邊緣,附近山林稻田環繞,我對昆蟲、野花野草、蛙類早已結緣,然而卻到30歲以後,才有機會續前緣,童年的記憶跟我的工作接了軌,我也努力地把這份情感傳播下去。


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爬山累了,女兒也是會耍賴的,從三歲開始,我們就培養她游泳的習慣,但有時她也會拒絕練習。


野孩子荳荳開始展現自己的風采


有趣的是,當我們不在她身旁時,特別是她跟同儕相處時,女兒顯得特別自主而獨立,甚至會模仿我們的身影。


有一回,我們和她的同學去台北縣三峽的滿月圓玩,我走在她背後,望著她帶同學去觀察花草、昆蟲,神情充滿自信……。我和老公相視一笑,多年來,我們帶著孩子共赴山林野宴,如今我家的「野孩子」,也開始展現屬於自己的風采了。


我終於明白,受到自然祝福的孩子,永遠會像鮭魚一樣,終究會回到自然的環抱中,學習豐富自己,並且豐富其他人的生命。范欽慧


專欄作家、紀錄片工作者、電台主持人,受過多年新聞學訓練,卻最喜歡人類學與生態學,尤其喜歡蒐集野鳥鳴叫、森林、海洋之聲。得獎之繁多,不及備載。最新著作《海洋行旅》,天下雜誌出版,是她從懷孕起一路帶著女兒在各海域為海洋生態所做的記錄報導。


感謝作者:范欽慧部落格為http://tw.myblog.yahoo.com/native-educ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