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不繁 文 Crystal 攝影 艾文
今年(2009)五月九日,來了一位小病人,11歲生日剛過,個子不高,身材略胖,媽媽是澳洲人,爸爸是美國人,據病人的媽媽說,四天前小朋友突然訴說背部疼痛,部位廣泛,從頸項一直延伸到下背,左右兩邊都痛,家長擔憂,把小孩送到醫院,住院檢查,核磁共振攝影MRI都做了,沒能得出甚麼明確診斷,最後指小孩脊椎骨內,硬膜外腔的脂肪層稍為肥厚了一點,作為正式結論,就給打發出院,但背痛依舊在,沒有解決啊!
我跟這位媽媽和小孩聊了一會,問過原委,媽媽說小孩發病前到外婆家,和小朋友們一塊玩,還躺在草地上,回家後就喊痛了,這句話一出口,背痛的原因就了然於心,不是甚麼扭傷外傷、跌打損傷,更不是硬膜外腔脂肪層肥厚,我肯定的知道,這廣泛性疼痛的真正原因,是背部受寒,經脈被寒氣所阻,不通則痛,就是如此簡單。
為甚麼有這把握?看看月曆,今年的五月五日,農曆四月十一,立夏,在南半球的澳洲,當然就是立冬了,立冬,代表該年夏天的陽熱,開始沉入地土下的水中,地面之上,自然由涼而轉寒,小孩適逢其時背躺地上,能不為寒氣所傷?項背兩側為足太陽膀胱經地界,太陽經乃寒水之區,以寒為本,主皮膚,統營衛,病邪初入,必由太陽,一旦傷於寒氣,當然項痛及背了,這那裏是核磁共振所能檢查得出?
處理方法,就更簡單了,既不扎針,也不煎藥,先將一塊遠紅外線能量刮痧板,泡在熱水中加溫,然後在小孩項背上抹點按摩油,再用這溫熱的刮痧板,輕輕地從頸項開始,沿膀胱經的方向,向下背刮去,讓背部皮膚略略泛紅,前後大約刮了十分鐘的時間,小孩就不痛了,媽媽在旁看著這結果,驚喜之餘,道謝而去,三天後小孩外公來訪,告之背痛完全解除,未見再犯。
從這個例子中,我印證了兩件事。
第一,天人相應,人身乃一小宇宙,與外界天地間的大宇宙相應,順天則生,逆天則亡,但甚麼是順天?人與天怎樣相應呢?
內經裏有一段話,岐伯回答黃帝說:「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岐伯更明說這是「上帝所秘」的事,不能輕易告訴人,原來每五天,就組成了一個時間小單位,稱為候,每三個候,即十五天,又構成了一個時間單位,就是氣,一年有二十四個氣,也稱為節氣,這就是天人相應的基礎;二十四節氣,說明了天地變化的節律,標誌著太陽射到地面的陽熱,隨著春夏秋冬的時序,產生升浮降沉的規律運動,從而主宰了萬千生物的生長收藏,翻開月曆一看,立秋到了,就知道是陽氣下降的開始,地表的陽熱,開始降入地土之中,是為秋收;到了立冬,是沉的開始,已經降入土中的陽熱,進一步沉入土下的水中,封藏起來,就是冬藏;到了來年立春,沉在地下水中的陽熱,又開始升出地表,生機重現,這是春生;至立夏則再上浮於地表之上,與新一年夏天太陽射到地面的熱相結合,萬物生長茂盛,故稱夏長,到立秋又再進行另一次降沉升浮的循環。
「氣」,是天地變化的基本單位,說得更明確一些,是陽氣變化的基本單位,人要與天地相應,就必須與天地陽氣的升浮降沉同步,跟得上這個規律,跟得上這個「氣」,這就是順天,就是天人相應。
西醫不識二十四節氣,不知道小孩躺在草地上,適逢立冬,寒氣正隆,這時候應該去寒就溫,以保陽氣,今身躺寒地,逆天而為,故寒凝經脈,不通則痛,中醫呢?受到現代化的影響,正規的學校教材中,多所刪除,不予重視,故大多亦說不出所以然來。民國早年,雲南名醫彭子益著書立說,倡言認識二十四節氣,為認識與學習中醫的基礎,到了2007年,中國大陸的李可醫師,推崇此一學說,有「喚醒國魂與醫魂」之功,尊彭為「中醫復興之父」,如今,連基礎都弄丟了,又豈能把中醫認識得好、學習得好?
第二,大道不繁,生命中真正的大道理、大方法,往往都是十分簡單的,就像月盈月缺,春去秋來一樣,完全不必人為著力,一切順勢而行,自然雲淡風輕,正如一片小小的刮痧板,在適當的部位,按適當的方法,輕輕地刮上十來分鐘,安全,舒暢,沒有副作用,不浪費金錢,看似棘手的問題,直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這麼好的治病良方,偏就是有人不相信,西醫固然懞然不懂,中醫亦多不屑一顧,認為這不過是鄉下老太婆的鵰蟲小技,談不上甚麼醫術,於是平白丟失了一個寶貝,十分可惜,昔陳立夫先生倡導「救人無囿於中西之分,為學應盡明古今之道」,真是鏘鏘之言。
在很多人的手臂內側,介於心經青靈穴和少海穴之間,常常會找到明顯的壓痛點,只不過自己不曾察覺,或已經習慣了,不覺得是一回事,也從來不去理會,其實,這壓痛點表明了心肺功能已經受到擠壓,是一個警訊,情況輕者,在做深呼吸時,胸前有一點緊緊的感覺,重者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偶有胸悶氣短,肩頸肌肉僵硬酸痛等情況,這時候只要在手臂內側刮痧,沿著心經的方向,從上臂向下,刮過壓痛點,順方向刮到前臂,使手臂內側皮膚輕輕泛紅,三幾分鐘的功夫,這壓痛感就會大為減輕,甚至完全消失,如果同時將心包經和肺經也刮一下,效果加倍,刮痧以後馬上再做一次深呼吸,胸前就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呼吸變深了,也變輕鬆了,轉動頭頸時,肩頸靈活多了,其實,這是心搏出量和肺活量增加,改善了頭頸部血液供應和循環的結果。
從西醫的角度看來,要增加心搏出量和肺活量,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得分別交由心臟科、胸腔科和呼吸治療科的醫生來處理,動用一堆高科技醫療器材,花時費錢,還有一定的風險和副作用,真是庸人自擾。
高科技醫療無解的難題,不過翻翻月曆,刮刮體表,談笑間,背痛灰飛煙滅;大道,真的不繁。
馮勁驃醫師小檔案--
73年國防醫學院畢業,同年進入台中榮民總醫院麻醉科受訓
79年到埔里基督教醫院服務,負責麻醉,疼痛治療,癌末病患照顧,教育訓練工作
81年完成台北榮民總醫院針灸訓練,在日常醫療工作中,開始大量使用針灸技術
84年出國到澳洲留學,先後完成以下學位:
1, 新南威爾斯大學 醫學教育研究所碩士;2, 雪梨科技大學 中醫研究所 針灸碩士文憑;3, 紐卡素大學 流行病暨生物統計研究所 醫學統計碩士
87年回埔里復職,至94年中來澳定居,潛心研究中醫,去年完成雪梨中醫學院 中醫高級文憑課程
目前在雪梨自行執業,並擔任雪梨中醫學院授課老師目前在雪梨自行執業,並擔任雪梨中醫學院授課老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