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入普賢願海(五)
陌生的向上之路
一般最初學習普賢行願時會覺得生疏,覺得難相應,或者覺得經文的意義太廣、太深,自己無法趣入。因此覺得念她、學她沒什麼必要。既然跟自己不貼近,也就放棄普賢行願的修持,或者覺得這是將來的事,留到將來再說。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生疏、不相應”恰恰說明需要串習。我們陷入在一種對現世名利現世五欲的耽著當中,整個都處在追求世間方面的願當中,恰恰需要以普賢行願來把心拔出來,這是很迫切的需要往成佛、往解脫、往利益眾生的方面來發展自己的願。
在城市裏,我們會有很強的感受:如果沒有每天不斷地串習這些殊勝的願,自己的心很快就會陷入在追求名利財色的生活中。不但普通的初學者迫切需要以願引導自己進入佛法修行的方向,連很長時間修習佛法的人,也只有以願來攝持自己的行為不偏離,才能保證不偏離佛法、解脫、成佛、利他這樣一條軌道,而不捲入到輪回追求名利財色的瘋狂行為當中。
我們覺得不相應、生疏,正暴露了自身目前處在很不妙的境界裏,自己心裏的所願所求、自己的狀態已經很不妙,追求的是跟普賢行願相違的東西,是陷得很深的狀態。恰恰這時正需要串習願,把它作為迫切的事來做,而不是放棄普賢行願的時候,不是要把普賢行願放到以後串習,現在正當其時,而且非常緊迫。這一點,深刻反省自己當下的心態,應該有所醒悟。
如果跟著原有的觀念、願望、行為方式走,一時是舒服,不必要改習氣,但這是永遠地向下滑向輪回的不歸路。現在要反過來逆著轉自己的習性,當然有內心的阻力,要克服一定的困難,但是以串習的小苦可以解決輪回的大苦。
我們所熟悉的發願方式、追求方式,和普賢行願大多背道而馳。普賢行願,不論希求的方面、發願的寬廣度、發願的長遠,都從來沒有聽過、想過、祈願過,所以感覺生疏,這是很正常的事。
比如,學習中觀,要破除我們頑固的實有執著。我們的狀況,是時時都在實有執著裏打轉,說的、想的都把一套戲論當作真的。所以,最初學習時會感覺很難轉彎。這在方向上是完全相反的兩件事,原來朝那個方向,現在要一百八十度地轉彎,最初的學習確實會有一定困難。原來的思想方式、行為方式、追求方式串習得很熟,要想一下子改過來,確實有相當難度。但感到生疏、有困難,也是好現象。這是因為學習了佛法才有這種過度期的表現。世間人從不接觸,也不想改變自己、推翻自己,當然不會有這種過度期在自己思想深處鬧革命的震痛。
我們學佛法最初會有很苦悶、很難過的階段,過了之後就有安樂出現。學佛法有個生處轉熟的過程,什麼事最初接觸都生疏、不習慣,但學多了、串習久了,就習慣成自然,觀念會很順利地轉過來。這有個過程,需要有耐心,加上以後往深的方面學好空性、如來藏,會越來越深入進去。
一般會覺得普賢行願講的那些地上菩薩的境界,高不可及,我們做不到,口裏念念、心裏發願有什麼必要?
這樣的認識千萬要調整過來。現在做不到不等於以後做不到,也不等於不可以發願。佛說我們凡夫受持《普賢行願品》有不可思議的利益,這不是說,現在實際按那麼做到、按那麼證悟才有大意義,恰恰相反,這是講我們能對普賢行海生起歡喜心、希求心,就是生起了很難得的善根,利益極大。
面對普賢行願,我們會有這樣的心態,看到境界那麼深廣,一上來就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又是周遍、廣大、無盡,又是念劫圓融、一多相即、小大相容、重重無盡……,沒有一個能真正看到、摸到,就覺得沒什麼意味,也就不想去發願希求。我的心情恰好相反,雖然還不能真正瞭解,但見到這些語言描寫的境界,心裏會很歡喜,會覺得這給我展示了菩提道最深廣的前景,指示了我最究竟的歸宿。
越是這樣還沒有得到,越是要發願去求證它,如果都是現前這樣低層次的境界,有什麼好希求呢?如果都是熟悉的世間一套,佛法還有什麼殊勝之處呢?正因為我們以往沒有按這條軌道發願,來攝持自己的心努力向前,所以才落得與一般凡夫一樣,處在很低劣的心態、行為、境界當中。所以,即使暫時不懂,心裏也有信念,這是一條成佛大路,深深地相信,此生此世唯有往殊勝的普賢行上猛利發願,自己未來才能成就如普賢菩薩一樣的偉大修行。而越是往這些方面發願心,就越能從世間狹小的心量中跳出來,自自然然避開了一切小路、彎路、低級的人生道路。
像過去的教育,小孩幾歲就開始讀四書五經,把聖賢的話語記在心裏。當時只是記憶,口裏念得滾瓜爛熟,深刻的含義卻一無所知,但就是這樣,記在心裏,到長大了,隨著自己人生閱歷的豐富,這些就會轉化為智慧,轉化為人生的信念,一生受用無窮。
古代的聖人不會害我們,他們智慧高、看得遠,知道目前這樣種因,將來就會獲得大利益。一切聖人中最無上的就是佛陀。佛不會害我們,不會不知道一個凡夫目前的境界,佛在經上方方面面講的就是,目前學習《普賢行願品》,將來會有多麼殊勝的果報,這個利益只有佛才知道。你信得過,就按這麼去串習,將來的利益是難思難議的。
大家會有這樣的經驗,比如做學生時,喜歡物理,像相對論、量子力學這些高深的物理學,雖然一時看不懂,但內心非常喜歡,有很強的探索宇宙真理的願望。又比如,拿起《老子》五千言,雖然不懂,但對字裏行間蘊含的智慧非常嚮往。正因為有高遠的志向、有對智慧的嚮往,也就對低級的吃喝玩樂沒有半點興趣。這就是受教育階段播下了種子,不能說這沒有作用,恰好相反,這種幼小時養成的習氣,對一個人未來的人生有深遠的影響。那些深邃的智慧、廣闊的人生境界,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身上當然沒有,但他有志氣,他的一生就要學到這些通達這些,以這個志向自然就避開了一切小路。
現在普賢行願,根本還不是這樣的層次,這是嚮往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要得到生命最大的昇華,要到達最賢善的境地,一想到這些,有善根的人會不歡喜趣向嗎?會認為目前的熏習沒有作用嗎?什麼事要有長遠的目光。佛說的:“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可見是最具深遠意義的事。每個人都應當歡喜地來受持、來發願,儘量為自己播下最好的成就菩提的種子。
修習普賢行願有從聞到思到修的過程。我們修習普賢行願,首先應當深入瞭解普賢行願。深入瞭解了之後,從自己內心裏引發出對普賢行願的勝解信,也就是真正對如海普賢行生起的不可動搖的信念,這才能引發真實的大願心,盡未來際地奉行。所以,不只是有口無心地念念,最重要的是要有根本的對於普賢行求證的誓願。
要用心去思維普賢行願,一直問自己:為什麼要修學普賢行願?如果能得到勝解信,那以勝解信的攝持就會非常堅定地奉行,直到盡未來際。勝解信是很厲害的,它一生起,便會強有力地攝持著心,始終不動搖地去修行。
《普賢行願品》說:“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這句“求勝菩薩心渴仰”是關鍵,要善加思維:最殊勝菩提的因是怎樣的走法?果是怎樣的境界?對這些瞭解清楚了,就能發起渴望仰求的心,像離弦的箭一樣,不達目標,誓不中止。
想想看,欲達到此地步,不勤作十法行,能憑空獲得嗎?無因不會得果,所以要儘量找機會、抓時間,對無上願王的內容反復地熏習、講解、受持、讀誦。以這個原因,應當發心生生世世修持普賢行願,把它作為菩提道的核心來長期不斷地修學。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慢慢來,未產生的要產生,已產生的要增長,已增長的要成熟,已成熟的要解脫。但如果連趣入的願望都沒有,那後面的產生、增長、成熟、成就等一系列的事就不會出現,這條成佛的大道就邁不上去。
學習方法是多讀、多聽、多講、多思維,不斷緣著願文如理作意。首先要瞭解普賢願每一願在說什麼,希願的境是什麼,然後要思維為什麼要發起此願。這兩條做到了,再不斷地串習,使它熟練,時時刻刻都能現前。這樣心裏非常熟練,成了家常便飯,每天就緣著這些來發願,就生活在普賢行願中。
所以,首先文字要非常熟,意義要非常熟,要串習得熟,一緣上文句就能作意發願。決定好了這一生以這部願文作為最根本的行願之後,不論做什麼,放生、供養、朝山、拜佛、拜見上師、做功課,一事一行,都按這麼來發願。這樣,由生轉熟,信念就會深入內心又化為行動,漸漸就都可以做出來,由此便流現無量無邊的普賢行。一切都是從自己心上做出來的,這樣做,最終就能成為普賢菩薩。
開展普賢行願法行的重大意義
語言、觀念、願望、行動、結果
這五對的生起次第:通過語言會形成觀念,就是某些話聽多了、想多了,就會形成觀念;觀念深刻了,就會形成願望;有了願望,就驅使自己行動;有了行動,就會造成結果。
人類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方式,完全受這一規律支配。比如今生從小讀書識字,受老師、家長、教課書的灌輸,受媒體的誘導、社會風氣的影響,聽到很多語言、概念。聽多了,就在人腦中形成了許多觀念,它的組成是語言、概念、判定,“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這樣做才有利”“那樣做不利”……由許許多多語言概念組成的觀念網,每個觀念都有它的指向,合起來就成了指導人們行動的內在驅動程式。人們的行為完全受著觀念的支配,而觀念又是緣著語言不斷作意形成的。
我們沒有學佛的時候,佛教的語言、觀念心裏一個也沒有,那時思想只是緣著一套世間語言在運轉,在輸入了世間的語言、形成觀念之後,就有它特定的行為指向,指導著我們的行動。我深深地相信,就是從這個地方顯現出了六道。
比如,世間人的願望:
我一定要實現當明星的夢想。
我要不惜一切代價,攢他一百萬。
我只求不虧這一生,該享受的儘量去享受。
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
我要征服世界。……
這些話都是從人們心裏說出來的,起先是通過不斷熏習、輸入人腦而形成了觀念,此後,心裏就會說出這樣的話來,也就會造成同類的行動。由此就把人心導向輪回、引向惡趣。
所以,一張觀念願望網,與真理相違,與離苦得樂的道背道而馳,就會導致時代越來越黑暗,人心越來越痛苦。這張不正確的觀念網,整個網住了人心,往邪惡的方向發展,日變月趨,越來越增長、明顯。尤其今天的時代,由觀念的改變致使心態行為上產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無形的語言、觀念竟有著魔幻般的變化能力,想想,真是不可思議,世間的現象就是這麼變現出來的。
下面看一個例子:
我聽過有人這樣介紹他的經歷:
剛參加工作時,我很積極,是個遵紀守法的人,每天準時到辦公室,打水、掃地,到下班時間才離開自己的崗位,不敢遲到早退。
但後來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不必要太認真”,這種話聽多了,就在自己心裏落印象,我認同了,行為開始變得隨便起來,上班也開始遲到了。
第一次在遲到進辦公室時,很不對勁,見到準時到了的同事還有點羞愧,就像做錯了事的孩子一樣。但心裏的觀念在繼續起作用——“不必要太認真”,第二天、第三天還是繼續遲到,每次走進辦公室,還有些尷尬、不好意思。
有一天早晨,我又起床晚了,匆匆忙忙地往單位裏趕。這時,突然發現自己不再慚愧了,心好像石頭一樣硬起來,想慚愧也慚愧不起來。
“我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了?”我心想:我變成沒有慚愧心的人了。我走進辦公室時,心裏不再自責,好像無所謂似的,我變成一個總遲到的老油條,天天遲到,好像不遲到就不是我,而且一點也沒羞恥心。
這個例子顯示了語言、觀念、行為前前引生後後的過程。
相反,也是如此,大家回顧自己學習佛法的經歷,最初無非是把很多的教法語言輸入自己心中。由於這些教法有理論和事實證明,所以就逐漸地認同、接受下來,而形成自己的佛法觀念。這樣的佛法觀念,一分分地連接組織,就構成一張正確的觀念網,唯一是它決定了我們行為上的何去何從。注意,這就是我們內在的行為驅動程式。
領會了這一點之後,就會深刻地瞭解到,應該怎樣來把握自己的行為、怎樣來落實世間中的取捨,也一定會明白,為什麼要學習教法、熏習教法,教法起到什麼樣的指導作用,特別地,《普賢行願品》起到什麼作用,為什麼要對它不斷熏習,為什麼要對它展開十法行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會一通百通。
比如,普賢行願這套願文,不去學習熏習,當然不會自動進入到自己心裏,更不會形成觀念引導自己行動。因此,這顆心就不會去朝著不可思議解脫的目標趨近、開發。離開了這套經文,誰能想到這麼廣大的境界,周遍法界、十方三世、虛空界盡等等,又如,從最初的為菩提不忘宿命、出家持戒,直到趣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誰能想到按這麼發願呢?
往自己心上觀察:沒看見《普賢行願品》,能在心上現出這些願文嗎?心上沒顯現這些願文,心能緣著這套願文運轉嗎?(分別心的運轉一定要緣文字。沒有顯現願文,心怎麼緣願文運轉呢?)心不緣著這套願文運轉,能思維普賢行願的意義嗎?心不緣著普賢行願思維認定下來,能準確地按照普賢願的意義發願嗎?沒有猛利地按照願文發願,能始終引著心往所願的方向調整、運轉、不斷進趨嗎?沒有不斷地進趨,能成就果地如來無量的功德嗎?
這一觀察便有省悟:沒有對《普賢行願品》作十法行,必定無法進入大乘行願。不管內心有什麼樣的願,有多少種的願,都只是小小的心量,小小的一點世間希求。即使生起了善願,最多是願我的家人身體健康,我要工作盡職,我要修福報,等等。至於無上的普賢願王,根本就如聾如盲,連一刹那也想不到。
相反就知道,首先應當把一整套普賢行願的願文輸入心裏,這是我們始終要緣的所緣境,不論諷誦、憶念、思維、串習,離開它,就成了憑空建高樓,任何法行都發動不起來。在心裏裝下了這套願文之後,應當對於普賢行願的意義,多次地聽聞、思維、講解,由此認定願的意義,生起對普賢行的希求心。在這之後,就會主動地按照願的意義發願心:“我要盡未來際這樣來做”——這樣的話就能從自己心裏說出來。再反復串習、猛利祈願,就會形成願的力量。以願力就完全牽引著心,只往這些方向進趨。由此就隨著普賢願輪的運轉,進趨佛果,成就如來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深入開展《普賢行願品》的十法行,就是創造諸佛的世界。
創造佛界的法行
首先,注意把佛的語言和觀念有意識地輸入自己心中,然後這套語言、觀念要經過一個和自心融合的階段,在經過了反復思維運作之後,就由外轉內,成為自己內心的語言、觀念、願望,之後便指引行為,趣向果位。(注意,學習《普賢行願品》必定要經歷一個往內磨合、融合的進程,最後會逐漸融合在自己心上,逐漸在心裏形成自己的東西。)
具體的步驟:
1、對於《普賢行願品》背誦、讀誦、聽聞、講解,讓這些語言深深地記在心裏。
2、對於《普賢行願品》的意義和利益反復思維。
緣著《普賢行願品》的文句,由佛的語言、緣起的道理、事實等等進行思維,每一願在講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發願,這樣發願有何意義利益等等。只要肯下功夫思維,一旦確認了之後,就會形成全新的普賢行願的觀念。
這一點極其關鍵。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教言——“思則千葉信蓮開”,通過數數思維,就會形成深刻的觀念,形成不可動搖的信念。由此就會有意識地盡力地去串習,去調動起內在的願望,使普賢行願逐漸轉成內在的願,又轉成行動。
3、通過努力串習調動,把普賢行願轉成自己內在的心願。
所謂自己內在的心願,就是要能從自己心裏說出這樣的話來,比如:從今以後,
我要禮敬所有十方三世的佛陀。
我要以一切上妙的財物和法供養一切諸佛。
我要隨喜從凡夫到佛陀之間一切大大小小的功德。
我要成辦依止的意樂和加行,恒時讓所有利益我的善知識生起歡喜心。
我要恒時守持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我要攝持一切佛的正法,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我要遍入一塵中有十方三世莊嚴刹的境界。……
諸如此類,通過反復地串習、調動,直到能一條條從自己心裏發出這樣的善願來為止,這就把經文轉成了自己內在的願文,合起來,一整套的普賢行願就轉成內心的大願。
上面的心裏話和前面世間人的心裏話,相差太遠。如果人人都能學好普賢行願,時時想的、說的、思維的,都是這些最好的語言,那該有多好。那世界就會變成普賢的世界,人就會變成最好的人。
4、由內在願力的引導,把一切身口意的行為都推向無上菩提。
正是這個原因,我們的一切修行都要在普賢行願的基礎上面修,從凡夫地直到成佛,都要這樣修。這樣修,也就從位前凡夫的普賢進入到當位聖者的普賢,最後成佛,成為位後的普賢。
所以,“為什麼要聞思普賢行願,為什麼要緣著願義不斷串習”,目的無非就是要把普賢行願融會在心裏,讓它最後成為自己內在的驅動程式,起到總指揮的作用。就是它,會讓我們的心逐漸地擴展開來,無限地擴展開來。就這麼會出現普賢的行持,普賢的世界,出現無數種普賢的願和行為,一直推動,走到最究竟的果地。
按照這樣做觀察,對於《普賢行願品》中講法行利益的每一句,對於五種果的每一方面,確實都會引生深刻信解。(限於時間關係,不能展開來解釋,上面大體作了啟發,剩下來留給大家去對應思維。)這不是盲信,也不是簡單地隨人相信,而是以理衡量到之後,完全確信做十法行就有這麼大的利益,這完全是由心識的緣起規律所決定的。
基於這種深刻的信念,有智慧的人應該盡一切可能性對於《普賢行願品》作十法行,以求形成自己內在的普賢行願。只有它能推動我們邁向生命的圓滿,把我們帶到最美好的佛的境地。因此,對於《普賢行願品》作十法行,具有最重大的創造佛法界的意義,因此也就具有無量無邊、唯佛才能證知的功德。
講了這些十法行的大道理之後,再來點輕鬆的故事。在《來果禪師自行錄》中寫了他幼年時的故事。
他老自己說:
我三四歲時,母親帶我到寺廟,我指著聖像問:“這是什麼菩薩?”
母親說:“快走,這是吃小孩菩薩。”
我就哭著說:“請母親抱我到菩薩前看看。”
母親拒絕不肯,我就臥地哭著打滾不起來。
母親走了。我私自爬上去看,用手扶著聖像笑著說:“咦!身體是黃色,好看得很。”我下了佛龕,倒身就拜。
母親扯住我說:“拜過就走吧。”
旁邊的人驚歎地說:“這小孩將來恐怕要做和尚。”母親聽到後,心裏很憂慮。
我回到家,晚上就夢到菩薩像,像在眼前一樣。從此,我每天只喜歡捏佛像。
有一天,佛頭沒做好,手裏握著一個泥團,請人幫我做佛頭。
那人覺得奇怪,笑著說:“去吧,瞎打岔。”
我掃興而歸。佛像做成之後,我就在稻田岸邊挖一個土窟,作一個小廟,佛像供奉在裏面,泥巴的燭臺,泥做的香燭,完全不缺。每天都去禮拜幾次。到上學時,才稍微有些鬆懈。
自從挖土窟作小廟開始,燒香、拜佛、打坐,沒有一天空過。父母憐惜我在外面拜佛燒香,怕受寒熱,特別給我收拾一間房間,供養佛像,裏面物品齊全。我每天用一杯淨水,放入香灰,供在佛前。每天晚上,就喝一杯淨水祈求說:“求佛慈悲,開我智慧。”之後就盤腿念《金剛經》、《心經》。
來果禪師才三四歲,沒人教就知道禮佛、供佛,自己用泥巴做佛像供養。他的童年,上學前的幾年,每天都去禮拜幾次泥佛像,每天不缺少供養。每天晚上,在佛前祈求開智慧,然後念誦甚深的《金剛經》、《心經》。沒有人教,為什麼自己都會做呢?這就是普賢行願的力量,“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果我們天天誠心地依普賢行願串習發願,我們決定能做到像來果禪師一樣。“無論何時何地,我都要禮敬佛;無論何時何地,我都要供養佛;無論何時何地,我都要攝持佛的正法……”這樣的發願,關鍵要持續地維持,如果自始至終地維持,這樣的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發心,以它的力量就能策勵我們的心,就會生起修持無上道的力量。最終一定會成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