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入普賢願海(四)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我們的心還不夠誠,沒有全心地融入,所以沒有發揮出普賢行願的力量。如果事事都能虔誠地隨普賢行願發願印持,那就離成就不遠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大邱有一所非常著名的中醫院,是韓國佛教曹溪宗慶北協會 魯東明 居士經營的。魯東明在當時聞名全國,他事業成功的後面有母親偉大的母愛在裏面。
丈夫死去很早,母親發願要把兒子培養成中醫。這個女人沒有把兒子送到大學,而是送到中藥房當職員,學習中醫。(那時還沒有中醫院,只有中藥房。)
到了第一個中藥房,再沒有可學的時候,母親又把孩子送到另一個中藥房學習醫術。在那裏直到把能學到的都學好了為止,又送到第三個中醫房,最後那裏的師傅印證了兒子的醫術,說他可以獨立開中藥房時,母親就給兒子開了一家中藥房。
但是在中青道的小小村間開的中醫房,連維持生計都很困難,開得並不成功。
這時,母親就做百日祈禱。半夜別人都在睡覺時,母親起來,用涼水沐浴,然後去挑井水,在家後面的一塊很平的石頭上放上水,為兒子的成功作祈禱。
有一天,她端著清水正往房間後面走時,感到手和碗沾在一起。她吃了一驚,立刻把碗丟下,碗並沒有從手指上下來,更吃驚的是,她抓碗的地方,留下了深深陷進去的手指印。這以後,這個女人就在手指沾上的地方端著水碗作祈禱。
百日祈禱之後,她得到了指示:“帶著孩子往南走,到有‘大’字的地方,就在那裏,你的兒子會成功。”
母親和兒子就離開家鄉來到了大邱。在大邱,她的孩子魯東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單單是一杯淨水,也不可能有實現願望的功能。但是有一顆虔誠的心、一顆堅持的心,在佛前供上淨水,把心力融進去祈願,最後是那麼真實地實現了。所以,發願沒見到結果,不是願沒有力量,而是自己沒有誠心。
還有一個例子:隋朝有個叫華嚴的年輕女子。有一次,一位聖僧來到她們村裏,她很想去做一次供養,但自己沒有錢財,只有兩尺粗布。正當她傷感自己貧窮、不能修福時,忽然看到房梁上有一團雜亂的稻禾,她取下來得到了十粒黃米。
她邊剝黃米的糠皮邊想:我要拿這十粒米和兩尺粗布供養一次僧眾。她沒有衣服不能出門,直到天完全黑下來了,她才彎著腰往僧眾的住處走去。
快要走到僧眾的房屋時,她把布遠遠地拋向僧房,之後恭恭敬敬地把十粒米放入飯桶,心裏誠心地祝禱:我前生慳貪,今生感受窮苦,我現在對著佛陀求哀懺悔,以微薄的供品供養僧眾,如果我的貧窮從現在開始消除,就願飯器中的米飯變為黃色。祈禱之後,她哭著回到家裏。
第二天早上,飯器中的米飯果然變成黃色。人們知道了這件事的緣由,都非常感歎,好義之士紛紛慷慨解囊,以財物救濟她。後來,華嚴出家學道,做了一名修行人。
華嚴的供品很微薄,但她的心很虔誠。她供養時,用虔誠的祈願印持,願力很快就發生作用,讓米飯變成黃色,消除了她的貧窮。
這些故事能加強我們的信心。我們緣著《普賢行願品》深深發願,無形中,願就引導著心,按照如海的普賢行願,鋪開來形成萬萬千千的菩提路。普賢願的力量不可思議,往菩提行海的方向發願,一定會引導我們的心,從一生到無量生,從一世界到無量世界。這個行願力一定會輻射開來,變現出無量無邊的普賢行、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
正因為未來自利利他的成就都是由普賢行願流現的,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直至成佛,恒時都要以普賢行願印持回向。
普賢行願與淨土
問:學習《普賢行願品》對於修持淨土有什麼大利益呢?我們認真地學習了《普賢行願品》,學到最後,會得到對淨土更新更深的認識。這種認識來自特定的學習《普賢行願品》的因緣。
以我們的學習經驗來說,講偈頌時,講了七支(從禮敬諸佛到普皆回向的七個部分)之後,又講願差別的十六個部分,一願一願都琢磨了“所願求的是什麼”、“有何種利益”、“為什麼要發此願”等等,這樣一路講下來,到了“趣入聖者行境的願”“隨學諸佛、隨學文殊、普賢的願”時,感到一步步在往上升,已經達到了高潮,在朝著高深的地道、朝著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引著心去希求,但此後一轉,普賢大士以身垂範,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滿無量普賢行願,普度法界眾生。這樣的表現,給人觸動很深。只要一路如量地學下來,到這裏會產生非常大的對西方淨土的認識。自己的心是會得安慰的。
一般我們會疑惑:一個凡夫該不該現在發普賢行願呢?這樣廣大的行願發了之後,到底怎樣去實現呢?心裏會沒有底,恐怕是要三大阿僧祇劫、轉無量生才能修成功的事。但本經最後指明一條捷徑,以導歸極樂來圓滿普賢大願。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在一條條思維了阿彌陀佛的大願之後,會恍然明白,一部普賢行願就是立志求證大菩提普賢行海的境界;而一部彌陀願王正是加持我們迅速實現普賢行願,阿彌陀佛的發願力投注在這個重點上面。看到每一條普賢行願都能在彌陀願海裏找到加持實現的願文。這就給了我們極大的保證:我們在修習普賢願王的基礎上修持淨土,往生之後以阿彌陀佛的悲願加持,一定能圓滿實現所發的每一條願。因此,我們希求成就無量普賢行,就會把一切心願都歸到一個核心上,就是通過往生極樂來成就願王這個核心上。
這樣,就更加會歡喜地發普賢願,因為發普賢願並非空談,而是可以很快實現的。只要過了這一生短暫的幾十年,就能踏上淨土,馬上就實現普賢願王。這是非常快速的,就像從家裏出門坐車行駛一小段路,就到了機場登機飛向天空。看到自己能走到這條路,就有勇氣敢隨經文來發普賢願,而且會著重發普賢願。另一方面,也會全力以赴地求生極樂世界,因為:往生是凡夫成佛的關口,是一成一切成的關口,一旦往生,自己的一切發願、一切修持,都不會落空,而且,像畫龍點睛一樣,以前所畫的龍身各個部分,經“往生極樂”這一點睛之筆,就一切都活了,都飛起來了。理解了這些,會加強我們往生的信願。
所以,我們學習《普賢行願品》之後,會對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生起很大信心,會對往生生起強烈的願望,而且會非常尊重淨土法門。有些道友修淨土宗,有自卑心理,認為我其他都不行,只能修淨土這樣愚夫愚婦修的法。這種認識很不正確,淨土法門是極高深而又極平實的法門。學了《普賢行願品》之後,自己會加強信心加深信心。
進一步細心地體會,還會認識到“普賢願王導歸極樂”是一代聖教的指歸。《普賢行願品》的結尾發人深省,一部《華嚴經》最後歸到《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最後又歸到自他導歸極樂世界。這裏面有大問題,點出了普賢願王的核心是歸向極樂,一代聖教的指歸是“普賢願王,導歸極樂”,一切眾生成佛的關鍵也是“普賢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普賢大士以身垂範,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最後以悲心觀照沉溺苦海的無量眾生,也是發願:“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刹。”普賢大士這樣示範,是給我們表演成佛之路的走法。普賢菩薩是我們的榜樣,他怎麼發願,我們也照著發。他求生淨土來圓滿大願,我們也求生淨土來圓滿大願,按這樣走,決不會錯。這樣認識清楚了,自己求生淨土的心就會非常堅定。
再一點,會認識到在往生時普賢行願的重要。經上明顯地提示:臨終時,身體、名聲、權勢、財富全等於零,這時候只有願王能引導我們一刹那頃往生極樂世界。
這顯示了願在往生關頭所起到的極端重要的作用,最終要依靠願力來往生。這讓我們看到普賢行願的牽引作用。願力的作用是不虛的,平時真正有發願,這時願力就現出來,引著心只求往生成佛,因此就和阿彌陀佛的願相應,往生西方。
不僅如此,這個普賢願還會在往生之後輾轉不斷地起作用,這種起用是盡未來際不斷的。也就是,往生後蓮花化生,得佛授記,顯現利生的大事業,究竟成佛——在這從始至終的過程中,普賢願王都起著極其關鍵、強大的作用。
我們眼光要放得長遠,現在努力串習普賢行願,將來得利益是極大的,這邊串習進步一點,那邊往生後的成就就會快一大步;這邊能把普賢行願串習得很好,那邊就能以願力全分地和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
所以現在就要把十大願王和十六種願差別裝在心裏,串習熟練,一點點地引發自己的希求心,把它修積得盡可能強、盡可能深。這個大願的能量蓄積充分之後,一遇阿彌陀佛,佛一點,就能飛起來,就像火箭燃料充足,一點火就能升天飛行一樣。所以,普賢行願是修持淨土上等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成就菩提的基礎。
明朝袁宏道 居士的《西方合論》有一段話說:“修淨佛國土者,當發大願。一者不為福田故願,願為一切眾生,生淨土故。二者不為眷屬故願,願治一切如來家,生淨土故。三者不為病苦故願,願醫一切世間無明等瘡,生淨土故。四者不為轉輪王故願,願轉諸佛如來法輪,作大法王,生淨土故。五者不為欲界故願,願離一切微妙五欲,生淨土故。六者不為色界故願,願離一切禪著,生淨土故。七者不為無色界故願,願盡種種微細流注,證無量相好身,生淨土故。八者不為聲聞辟支故願,願以福智二嚴,饒益一切眾生,生淨土故。九者不為一世界千世界故願,願代無央數世界苦,拔一切世界眾生,生淨土故。十者不為一阿僧祇劫千阿僧祇劫眾生故願,願代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眾生苦,拔一切眾生,生淨土故。若能如是發大願者,最後刹那,決定當如普賢願中所說。是故當知願為截苦海之舟航,導極樂之明師故。”
以上的十條願完全含攝在普賢行願中。如果我們有真正的願力,為了實現十大願王和十六種願差別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最圓滿的因,最能和阿彌陀佛接引眾生成佛的大願相應。阿彌陀佛創建淨土就是希望眾生生到他的世界去圓滿普賢行海而圓成佛果,所以最希望我們發普賢願。我們以普賢願求生極樂世界,臨終以大願的力量決定會引著我們的心,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普賢行願前前後後都貫通了,都思維清楚了,再看淨土願這部分,就會明白,這是在給我們示範:現在該怎樣朝著這條一生成佛的大道對應著發願。
這一點,很多人粗心大意,很快就滑過去了。其實,要注意的是每部分如何具體地發願,而且,要在心中依樣引發。多少人都流於表面,沒有落實。這四頌是誓欲臨終時沒有障礙現見阿彌陀佛,一刹那即往生極樂世界;誓欲往生極樂世界之後,現前就成就所有的普賢行願,利樂一切眾生界;誓欲得佛授記之後,化身無量,周遍十方,利益眾生。這是展示往生成就之路初、中、後每一步的走法。我們按照每部分的願文,一條條地落實發願,就是首先把圓滿的種子都種好,將來就會圓圓滿滿地結果。
這裏的重點是要得解(得到認識),一旦得解,心態就會隨著改變,就是會意識到:我現在要在淨土願的每個環節上,努力去積聚願的力量,現在積聚了這分願力,將來就會在每個環節上都發揮作用。由此就會主動地去落實這組淨土願的每個環節,對應著這條成佛之路勤懇地串習發願,從而改變以往的盲目狀態。這就是通過學習得到的效果。
總之,學好了這部分,就能讓我們往生淨土的發願得到提升,可以開發廣大、長遠的往生大願。經過了這個過程之後,心裏裝的就是一組非常完整、廣大的往生願。在願上開展得廣大、長遠了,往生的信願就得到了提升,這時修起來,心量非常開闊,信心非常充足,修持淨土非常有動力,方方面面的作用都會起來。
最後要說的是,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來人間的一件大事因緣,就是要接引我們這些有緣人,修持普賢行願,導歸極樂世界。這是現代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上師自己就是這樣示現的。作為善財童子的化身,上師領受了普賢菩薩的法教,也如普賢菩薩示範的那樣,大力引導眾生在修持普賢行願的基礎上,求生總集數百億佛刹莊嚴的無與倫比的極樂世界。因此,我們要跟隨法王如意寶,走這條以普賢願王導歸極樂的成佛之路,而且,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從今生到未來世,在十方世界中把無量無邊的眾生從煩惱大苦海中度到極樂世界去。
為什麼要講解《普賢行願品》
我的經驗是,好好講幾遍,對普賢行願的認識會加深,對普賢行願的內涵能理解得更準確,隨著對普賢行願的內涵和利益越來越瞭解的清楚,自己的信解、歡喜心、希求心等等都會得到提升。
有句話叫“教學相長”,講解本身就負有重大的責任,這個責任心是一股很強的動力,促進我們主動地展開思維。為了解釋地清楚普賢行願的內涵,為了開演出普賢行願的深廣意義,自己會反反復複地去思維、去觀察每一句、每一頌的涵義,上上下下的連結,整體的體系,前後的道次第,普賢願不共的特點,最後的歸趣等等。這就讓心很近地、很細緻地貼近法義、看清法義,對普賢行願也就能得到深刻、具體的認識。
像一般人只是帶表,從不關心表殼裏有什麼,但要修表,就迫使人把裏面的零件一個個拆開來看,對每部分的結構和作用、各部分彼此的關係、如何組合等等,都要摸索得很清楚。雖然最初需要下一番摸索的功夫,但也正因此而讓自己很受益。等到裏裏外外都摸索透了,心裏便瞭若指掌,閉起眼睛也知道裏面的內容是什麼。這樣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隨時就知道該怎麼修理。
同樣,我們能認真地講解《普賢行願品》,講上幾次,會對願文的內容非常熟悉,具體到裏面一詞、一句、一頌的內涵,都會很清晰。再念到這些句子時,根本不一樣,字句意義能很清楚地顯出來,到了哪一段,是屬於發什麼願,要在哪些方面具體作意,心裏非常有數。
像偈文是由一組組具體的行願串連而成的,各有各的重點,上下彼此間有合理的聯繫。如果沒有用心學過、思維過,感覺會非常含糊不清,真正考問起來:哪幾句是屬於發什麼願,每一願在哪個重點上發,願的範圍如何,每一句講願的哪個側面,哪幾願屬於一組願……,都是模模糊糊,根本不能清晰地把握。按這樣隨文作觀,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像偈頌,有些六句一個內容,有些四句一個內容,有些八句,有些兩句等等,如果心裏不清楚上下的內涵,往往上面的發願跑到下面來連接。或者,念頌詞的當時就準確地作意,需要速度非常快,要求對這一套願義非常熟,才能一念,心就趣向願文所指的涵義。對法義不是熟得透透的,一般人根本來不及反應。
我們因地是隨著文句來串習發願,如果所緣境都還不清楚,從心裏發的資訊很亂、很不到位,它所起的作用也很難準確有力量。所以能認真地講幾遍《普賢行願品》,對自己串習普賢行願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如果我們只是有口無心地念念,沒有好好地學過、思維過、講解過,這個收效是比較低的,前後比較,會有一比十、一比一百等的差距。
不通法義,單是念,好像嘴是在文字表面上溜過,經文的意義都藏在裏面,好像從沒發現過一樣。沒有真正下到行願海裏遊上一遍,沒有自己用心一字一句地摸索過,那閉上眼睛,空空如也,願文的意義不能在心中清楚地顯現。但認真思維過、講過,就很不一樣,已經有所認識了,再一想,就像想老朋友的相貌一樣,眉目清楚、五官具全,一個明顯的總相就可以現得出來,這對於隨文發願大有裨益。有很厚的聞思基礎,這時,直接心就緣著願文的每一點,就按那麼去作意,去廣闊地用心,這個願的內涵隨著文句就能準確地在心裏串習起來。
我們講解的時候,需要把心裏的理解表達出來,如果心裏消化了,作過獨立的思維,突破過很多理解上的疑點、難點,或者以前沒注意的地方得到了認識,去除了盲點,方方面面做過了,一點點地摸好了,再上來,心是非常定的。這樣在修的時候,不是心裏還有模糊、還有猶豫、還有錯誤,這些是沒有的,至少也是很少的,這時就是直接按心裏所決定的那樣去作意。相反,沒有下過功夫,沒有相當的熟練程度,心就發不出力量來。
畢竟沒有一句句地消化過、融會過,心沒有真正去攪過它,沒有真正得到認識上的決定,當然念修時不能有力地把住關要,作意也難以做到深刻。
我們好好地對《普賢行願品》聽聞、思維、講解,逐步逐步是會抓到要點的。教法的東西,需要用心去攪拌、去提煉。起初,我們也是很膚淺的,嘴上在重複說那些話,心裏根本沒得到。但經過反復地思維、觀察、講解之後,一點一點都會定下來。最後得到了要點之後,有非常牢固的理解,再修就非常方便。
注意,自己需要動手去摸索,對經文的內涵要多問為什麼。起先會把握不准、把握不定,但准是從不准來的,定是從不定來的。摸索來摸索去,總沒有摸索准,但最後到摸索得准的時候,心裏的認識會非常牢固。思維多了,這個把握的力量也就練出來了。就像偵探破案,他要反復地觀察衡量,最後才能拍板定案,一旦拍板就誰也推翻不了。我想,按這樣的方式來學習、來講解《普賢行願品》,對於拿到關鍵性的那一頌“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是很有幫助很有希望的。
認真講幾遍,非常有功德、有效果。像我們講的時候,硬是要對每一句每一頌費很多功夫,等到有一定量的理解了,才覺得那些經文是那麼的重要,這時內心才肯恭恭敬敬地把它放在心上,去依教奉行。
如果我們深入細緻地講解過、思維過,那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會覺得普賢行願每一願都是極其重要的發願,必不可少。像修煉國土、不忘菩提心、依止善知識、常見如來常興供養、趣入無障礙的境界、常學文殊普賢、導歸極樂等等,深入理解了之後,當一願一願的名字在心裏顯現時,都會非常地殷重,都會頂戴在頭頂上,心裏會覺得十分重要。正是因為作過講解,下過功夫,才有這樣對普賢行願十分尊重、景仰的心,這一點在沒有聞思之前、沒有講解之前,是很難從心裏出現的。
“皇天不負苦心人”,有苦心有誠心去學普賢行願,得到的是很豐厚的回報。“對裏面的每個字都尊重都歡喜”——這樣的心情是會有的。不必要別人強迫,自己就有信心要受持一輩子。
思維、講解之前會有什麼狀態呢?就是想:願文各種各樣的,學一點,瞭解瞭解也可以。至於是否終生奉持、盡未來際奉持,那是心裏沒有信念的,好像普賢行願是外人一樣,和自己關係不大,這是缺乏認識的一種表現。
但學好了,感受絕不一樣,最好的結果,當然是“求勝菩提心渴仰”,對於菩提道上修行的種種要點、果地展現的種種大行,會非常有希求心,也就是對於從因至果的廣大的普賢行,會有渴望仰求的心,天天都想按這樣串習一遍。行什麼善、修什麼法,都是為了這件事,都會以普賢行願來印持。這就成為自己菩提道上一刻不能缺少的修法。
我們當初學《大乘莊嚴經論》的時候,就知道彌勒菩薩對於學習教法所說的六種心是非常正確的學習程式。曾經很多次做過對照觀察,覺得確實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前面四種心,主要是講要把握文句、文句的意義,法的各部分的體相、數量、前後的關聯等等,方方面面需要具體落實,記好、學好、定好。這些做到量了,後面好結果就會出來——“總聚心”會引生,那些一條一條的東西,最後會積聚起來,得到總體上很精要的認識,也就是會獲得要點,心裏會很清楚要點在哪里。然後,“希望心”就自然要起來,也就是在“總聚心”——得到要點的心生起之後,緊跟著,會生起“我一定要按這樣實修”的希望心,這是會很真切地從自己心裏發起的。
像我們學普賢行願,最初就是做基本功,一條一條的願,老老實實地去記住、去讀誦,把發願希求的內容、為什麼要如此發願、前後發願的聯繫、這一願為什麼要有這幾項內容——一條條地思維清楚,最後綜合起來,會生起全面的、深入的瞭解。所以要多講、多思維、多讀誦,這些量上做到了,就會有好消息。只要肯持之以恆,堅定地受持,用一生一世去受持,這個普賢行願絕不可能不融會在自己心裏,絕不可能不生起對普賢行的希求心,絕不可能不轉成自己的修行。
這一套願文先要理解好,對經文理解得越好,越有助於引生信解,而且,自己修習的願望、修習的主動性會越來越強。而且,處理起來非常有靈活性。這些願文的套路熟了,就像太極拳的招數練熟了,可以一整套地打,可以一組一組地打,還可以一招一式地練,非常靈活、得心應手。這套願文,除了日常功課整體地從頭到尾念誦之外,可以安排時間,有時思維一條願,有時思維一組願,或者這一周修這組願,下一周修那組願,這樣把它練習熟練。
在具體的場合,除了完整地念修之外,可以針對性地進行發願。比如,禮拜大藏經或講法之前,有意識地發願:“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學。”承事善知識時,心中默念:“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受持戒律時發願:“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又如,對於不可思議的境界,常常希求發願:“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等等。見到別人有功德時,作意發願:“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普賢行願的願文好比一套拳法,每一步練熟了,到處都會打,都打得好,到這時,真的是受用無窮。當然,不想打的人,也不知道裏面有什麼大的意義。但不希望如此,希望人人都能邁上這條大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