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入普賢願海(一)
今天是佛轉法輪日,也是普賢雲供法會的第三天。一方面想起世尊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大慈大悲為人天為主的眾生轉了無量法輪,將一切有緣眾生安置在暫時、究竟的安樂果位,身為佛弟子,應當感念佛的深恩大德。另一方面憶及大恩上師前世為善財童子,在華嚴會上親領普賢大士的法教,在當今時代引導眾生大量念誦《普賢行願品》,因此我們才能在吉祥的時日共修普賢行願。
時節因緣不可思議,隨著因緣在時空中積聚,總在不期然中顯現許多必然的結果。今天晚上,我也想暢所欲言,和大家講點話。
佛轉法輪的目的
首先,佛在菩提樹下悟的是什麼呢?佛在臘八這一天,夜睹明星大徹大悟,當時便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一切智、無師智、無礙智自然現前。”所以,佛悟的是“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其次,佛為什麼要到世上來廣轉法輪呢?《法華經》的一句話可以作總的解釋: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欲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即佛是如何知、如何見的,也欲令一切眾生悟入同等的境界。抱著這樣的悲憫本懷,佛來到這個世界,契合無量眾生的根機,相應地引導,直至最終徹悟諸法實相。
佛轉的法輪,一般歸納為三類:
初轉法輪演說四諦等法門,宣說苦集滅道,告訴我們怎樣是流轉和還滅的緣起,破除我們樂著生死的癡心,激發我們希求涅槃的心,最終把我們的心引入解脫道中。
二轉法輪宣說空性無相法門,開示從色法到一切種智之間的一切諸法,無有微塵許的實有自性,破除我們對於人我和法我的執著心。
三轉法輪開示如來藏等,關鍵是讓我們懂得客塵的有為法是虛假的,是本來沒有的;本有的是如來藏,具足恒河沙數自性功德,由此引導我們恢復本性而成佛。
儘管宣說了這麼多的法門,但究竟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讓我們開發佛性而成佛,這就是世尊降生世間轉法輪的總目的。
《華嚴經·出現品》有個很明顯的比喻。佛說,譬如一幅畫卷,大如三千大千世界,裏面畫有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事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人天動物,應有盡有。這幅畫卷收攝在一個極微塵中。這時,有個具天眼的人無障礙地見到在極微塵裏有包含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事物的廣大畫卷。為此,他巧施妙法剖開微塵,原原本本地展現出這幅廣大畫卷。
比喻的喻義極深,指示我們凡夫一念極微小的心中,含藏如來無量無邊的自性功德。但凡夫被客塵煩惱障礙,不知道就在自己的貪欲、嗔恚、愚癡中有佛結跏趺坐,有如來眼、如來身、如來智。對這項重大的事實,無量眾生都如聾如盲,全然不知。只有佛眼透徹,現見眾生的無明殼中含藏如來無量無邊的性德。因此,佛以大悲心要轉妙法輪,開出眾生的如來藏,普令成佛。
大方廣
叩問自己:這個身體是我嗎?身體是地水火風假合的假像,旋生旋滅。如果身體是我,那在死後身體燒成灰時,我到哪里去了?分別心是我嗎?分別心起起滅滅,前一念剛滅了,後一念又生起,如果分別心是我,那分別心滅了,我也應滅了。所以,身體、分別心都不是我。那“我”是什麼呢?《華嚴經》用大、方、廣來描述我們自己的體、相、用。
觀察自己:現在我的身體坐在房屋裏,房屋是建在地球上,地球漂浮在太陽系裏,太陽系處在銀河系中……。展開來,一切淨穢刹海都在虛空裏,而虛空在我的真心中。因此相信我的真心是周遍一切處的。
有一則典故:孔子的弟子——曾子,對母親非常孝順。有一次,曾子上山砍柴去了。正好此時,家裏來了客人找他。等了很久不見他回來。母親沒辦法,就用牙齒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在山中忽然感到心痛,就背著柴趕緊回家,問母親:“出了什麼事?”母親說:“家裏臨時來了客人,我只好咬手指告訴你。”(《二十四孝》)曾子的家離山上有很長路程,如果心體不是周遍的,在這邊咬著手指,怎麼能在那邊接收到呢?
再觀察:前一天是在我心裏過的,前一個月也是在我心裏過的,前一年、前一生乃至過去無量生都在我心裏。下一天、下一年、下一生,乃至未來的無量生也都在我的心裏過。因此相信我的真心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周遍一切時的。
所以,心體是橫遍豎窮的,一切法都不離心,都是以心為體,這個體就是“大”——絕待(絕對)的大、沒有對待的大。
有兩種法才有所謂的相對,一切法都以心為體,本來是不二的心,和誰去對待呢?一般說的房屋比桌子大,是相對桌子說房屋大,但心是絕對的大。一切法都從心產生,心體常遍,所以是絕對的“大”。
“方”是指心的相大。比如一盞燈,光、熱、黃色是它的相貌,心的相貌又如何呢?它有哪些功德相狀?佛經上說,心體上本來就有恆河沙數的自性功德。智慧光明、常樂我淨、一切殊勝的妙德,都在本體上圓滿具足,這就是“方”的意思。
“廣”是說心的作用廣大,能隨十法界的因緣造成十法界。或者說,心隨雜染和清淨的因緣,造成種種凡夫和聖者的世界。一切世界都是由心造出來的。
比如,我們心裏起了貪嗔癡、造十惡業,就變現三惡趣。我們心裏相信因果,斷惡行善,就造成欲界人天。我們心裏厭舍欲界,專注一緣修定,就造成色界、無色界。我們心裏修習四諦、十二緣起,斷除我執,就造成聲聞、緣覺法界。我們心裏發菩提心修持六度,就造成菩薩佛。推演開來,無量無邊的染淨現象,都是由心造作的。從心體上能發起一切作用,所以是廣。
還本歸源
大家捫心自問:我是可悲的人嗎?我的行為是正常的嗎?想法是正確的嗎?此時此刻的生活是真實的嗎?
一個人的可悲不是在他沒有吃穿,而是他本有佛性寶藏,卻置之不顧,反而馳求虛假的名利、聲色,在無可把捉中執捉,在毫無實義中製造意義。
外在的聲色只是空花泡影,唯有心最尊貴、最微妙。生命的意義何在?就是要把自己的佛性喚醒過來,把本有的功德顯發出來,把迷失的眾生喚醒過來。除了心之外,一切都不真實。為什麼還不迷途知返呢?
佛廣轉種種法輪,無非是幫助我們去除妄想執著,還本歸源,覺悟成佛。我們學習佛法,無非是為了恢復自己的本來。
我們瞭解到本心圓滿光明,感傷過去無量劫來虛生浪死、流浪馳求。現在欲顯發無量自性功德,必須修習殊勝的妙行,而令自己契合本源。
如同大摩尼寶,體性光明清淨,但長久受塵垢蒙蔽,有礦土污垢,僅僅思念寶性而不加以磨治,也終究不能顯發光明。同樣,佛性曠劫以來被煩惱污染,只是想我有真如佛性,不作戒定慧的熏修,終究不能顯發清淨妙用。(《還源觀》)
所以,沒有殊勝的修行,無因不能開發恒河沙數自性功德。倘若無因也能成果位佛,那大地眾生都有如來藏,都應現前與釋迦佛同等的受用,為什麼現在還痛苦不堪呢?
《普賢行願品》說,如來功德即使集合十方諸佛,窮盡無量劫數相續宣說,亦宣說不盡,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普賢十大願王。可見,修持普賢殊勝行才能契合本源,顯發如來無量功德。
普賢行
什麼是普賢行呢?普是周遍一切,賢是妙善,一切身口意的行為都達到最妙善,稱為普賢行。普賢行的根本是菩提心——度盡眾生、修持萬行、成就佛果的願心。充分地展開,就發為廣大、周遍、無盡的普賢行海。
普賢行的特點是稱性、完備。稱性,指自己的本性如何,本性中有何種功德妙用,完全符合其相、其量來行持。也就是,佛性中有多少妙德,就行持多少;佛性遍十方三世,就周遍在十方三世境上行持;佛性無盡,就無盡地行持……。反之,心體是周遍的,只發心禮敬幾個人、隨喜幾個人,就不相稱,就像大海器中只裝一瓶水一樣。
比如,心是無有窮盡的,雖然肉身會老、會病、會死,但佛性不會變異。我們輪回了無數生,佛性還好好地存在著。性海既是無盡的,發善願為什麼要有窮盡呢?有限量的發願是不合理的,應當改為無限量。認識了這一點後,就會發無盡願、起無盡行。
又比如,心體是周遍的,沒有一法在心之外。一般認為“心在身體中或者只有一部分是心”都是錯誤的觀點。事實上,十方三世佛都在自己的真心中。有了這種認識,任何善行上的發願都會最廣大地發。因此,普賢行願每一願都是發盡法界、虛空界的周遍大願。
我們凡夫的境界並不真實,如果真實,何必要學佛呢?學佛就是發現了現在的境界有問題,才尋求真正的自在。比如,我們和十方諸佛的關係如何呢?是“我在東方,佛在西方,相隔千山萬水”嗎?這是不對的。佛心是周遍的,十方三世一切法都在佛的心中。我們的心也是周遍的,十方三世諸佛也都在我們的心中。就像在屋子的八個角上掛上鏡子,所有的鏡子都會在一面鏡子裏顯現。法界是像這樣互含互入的。
過去只頂禮一尊佛、只隨喜幾個人,並不是合理的方式。其實,我們一禮佛,身體就一一顯現在十方三世諸佛每一佛的心中,而十方三世諸佛也在自己的心中。因此發願禮敬心中的三世諸佛,而且是“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像這樣,不論發什麼願,都從廣大的層面上著眼,因此就有周遍的禮敬願、周遍的隨喜願等等。
請問:誰不會禮敬?誰不會稱讚?誰不會供養?……只有石頭不會禮敬、不會稱讚、不會供養……。大家是自性佛,一切妙用絲毫不缺,這是自家的寶藏,應有盡有。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發願開發?為什麼不發願把它開發得最好呢?
我們一向的想法是:名聲越大越好,錢越多越好,地位越高越好。這是大錯特錯。該重視的不是虛假的名利,而是自己的佛性。為什麼就不懂得要開發自性的恒沙功德呢?智者反觀自心就知道,唯有心最尊貴,最應當尊重的是心。因此,今後的重點是要努力把心中的功德開發出來。
其實,要行禮敬,就可以行禮敬;要行隨喜,就可以行隨喜;要行供養,就可以行供養……,要盡未來際行持,就可以盡未來際行持;要周遍十方行持,就可以周遍十方行持。這件事沒有人能阻礙你,關鍵要自己發大願。善願能發到最大量,就進入了普賢行願的軌道。
所以,要常常自喚自醒“我自性是佛”,既然自性是佛,就應做佛的行為。佛陀無量的稀有行為,統攝在普賢行海中。以這個原因,我們希求作佛,就要對普賢行生起希求之心。有此希求心,就是開始有了願心。
願是種子,願的成就是果。在心中立願是種因,將來以此願就有成果。大宇宙中,一切都遵行著因果的法則在運行,想收穫好的果實,就要首先種下好種子。種子不真實、不圓滿,怎麼能期待出現最好的果實呢?不種下普賢行願的成佛種子,怎麼會出現佛果的無量功德呢?不管你怎麼努力,也不會顯發如來無量無邊的功德果實。
我的體會是,修學普賢行願是最重要的開發勝義菩提心的緣起。緣起就是如此微妙,按照普賢行願去熏習、發願、行持,勝義菩提心就會自然開發出來。
很多人學了世俗菩提心的教法,不知道菩提心最全面、最深廣的展開,就是普賢行願。換句話說,普賢行願中的每一願都是具體修菩提心,深入進去,菩提心就會不斷增長、廣大、成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