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哲學思想略論》之評論

分類:華嚴部
2012/09/28 08:38


前言:


  在任繼愈的《華嚴宗哲學思想略論》一文中,主要是以唯物主義來批判華嚴的哲學思想。他批評華嚴把心放在第一性,忽視物是第一性的存在。華嚴宗根本取消了客觀世界存在的物質基礎,硬把認識結果說成幻相。又以塵不自緣,必待於心,心不自心,亦待於緣。進一步批評華嚴沒有說明客觀物件對主觀認識的心物關係到底哪是第一性,哪是第二性,採取模棱兩可的手法,說成互相影響的作用。


  他批評華嚴所採取的觀點,表現出作者是以物質為第一性的唯物主義立場。由此觀點出發以華嚴是將主客觀的相互作用抽象化,脫離了實踐,成了不分主從。不分第一性和第二性的籠統的主客觀認識關係。又說:


  他們雖也用主觀(心)客觀(塵)的字樣,此客觀是主觀化的客觀。在華嚴宗看來,沒有獨立於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只有經過主觀意識加工了的認知物件。


  主客、心物的關係,是他批判的重點,誠然宗教哲學是唯心主義,以唯物觀點作批判有其切入處,但任繼愈對華嚴的心與物的關係的理解是否正確?華嚴是否存在著任文所提出的批判,仍有值得討論的空間。因此本文嘗試討論華嚴心與物的關係,以回應任文的批評。文中主要以法藏的《華嚴金獅子章》代表華嚴的思想。


  《華嚴經》的主要內容是闡述和宣揚佛境界,華嚴用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來說明佛境界,這種標榜最最圓滿玄妙的教義,其實很難理解,法藏在為武則天講解十重玄門六相圓融等教理時,武則天感到難以掌握,為此法藏特舉殿前金獅子為喻,以闡明教理,即成《華嚴金獅子章》。《宋高僧傳》卷第五《法藏傳》說:


  藏為則天講新《華嚴經》至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眛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此諸義章皆是《華嚴》總別義網,帝於此茫然未決。藏乃指鎮殿金獅子為喻,因撰義門,徑捷易解,號金獅子章。列十門總別之相,帝遂開悟其旨。


  法藏弟子將這次的宣講記錄並整理,稱為《華嚴金獅子章》,簡稱《金獅子章》,此是法藏晚年專為武則天所講的教理,思想較成熟,集中且簡要的概括了華嚴的基本論點,是華嚴宗中具有權威的著作。


  關於華嚴對心與物的看法,本文分下面三點討論。


一、華嚴的物是如爾存在(理事無礙)


  任文中批評華嚴宗千方百計地否任現實世界沒有獨立於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只有經過主觀意識加工了的認知物件等,他認為就華嚴的觀點看世界,現象世界都是心變現出來的。然而就此來批判華嚴是否恰當是值得斟酌的。


  華嚴說幻有說空,並不是說現象世界不存在,而是因為萬物緣起才說空,這在佛教中是很重要的基本立場,而任文誤解空義。由於此誤解遂使全文對佛教思想的理解有很多都是錯誤的指責。


  對現實世界的存在此一客觀事實,佛教嘗試作根源性的思考,以徹底解決生命痛苦的問題,客觀世界有不變的規律隱含其中,佛教的萬物緣起而性空的說法在法藏轉變成為性起說,所謂緣起是待他緣而起,彼此間相互依存,緣起說是以無明為緣,而成萬象。性起說則不待它緣,依本性而生起萬相,這是在佛境中觀照而得的宇宙現象,法藏在華嚴《金獅子章》通過六相緣融(總、別、同、異、成、壞)和十玄無礙兩個系統,進一步詮釋宇宙是怎樣的存在及內部各種關係的狀態。基本上法藏認為華嚴經與華嚴宗是佛教理論的最高發展階段,所言是佛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華嚴經》全文是以佛境界為物件,來發揮眾生心地本來具有佛境的道理,此境界所觀看的世界為何樣貌?或說此境界對客觀物質世界的看法為何?


  這種討論現象世界的方使式與其他的經典有異,例如唯識宗視現象世界為心之幻相,華嚴則不否定現實世界的存在,所謂一心開二門,在佛境界上觀照世界,一切都是真心無妄的,而同一世界在眾生眼中卻是生滅不定的。因此萬物萬象可在佛的觀照中呈現本來樣貌。


  華嚴宗的宗教目的,最突出的表現為縮短佛境與現世、佛與眾生的距離。具體說是通過論述理事無礙,本體與現象圓融,事事無礙,任何一個東西都包括一切東西,也就是說一粒塵土中也有佛國存在,藉以宣揚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塵世汙土和涅槃境界、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不是截然脫節,而是互融無礙的,從而使人對於進入涅槃境界有一種可望又似乎可及的安慰。二是通過一即一切的觀點,簡化宗教實踐,融會宗教果位,就如高會所說:言一即是一切,因果曆然者,此位即攝一切位故,後九往、十向、十地佛果曆然在此中。”3這等於說得一果位就是佛境。再是與這一點密切相關連,人性與佛性不是絕然相反的,縱眾生和佛也不是絕然對立的,而是圓融無礙的。眾生本來具足一切功德,隨著機緣而顯現出來,眾生只要一旦覺悟,佛性顯露出來就成為佛。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這樣人人都可以在所處不同的地位和生活中達到所謂佛的境界。成佛不用等到遙遠的將來,不必到另外什麼別的地方去尋找,在眼前的生活中就可以達到。


  華嚴並非純然只有唯心一個立場而忽視客觀世界,客觀世界在其理論中不只是存在的而且是互相包攝含容的,這一對於客觀世界的觀察與詮釋對中國以後的思想家有重大影響。


  華嚴的唯心主義觀點、方法和使用範疇對以後的宋明理學有重大的影響,其中主要是理事無礙的思想,給宋代理學家以直接的思想啟發,如宋代理學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朱熹,在其哲學中論述了從一個抽象的理產生互相殊異的事物的理一分殊說。在它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觀點之中,萬象的關係緊密關連。


  且如一中有一切時即是一切中有一時……既不得彼法,而言一切中有一,一中有一切者,此但是妄攝,非稱大緣起法也……夫言一者必具一切,方是一也。若不具一切,即不是一,一切亦爾,此大緣起法,法爾具足。


以佛的境界為物件,發揮佛境本是眾生心地所具有的理論,基於法性本淨的觀點,闡明一切事物本性同一,性空不實,由此進一步推論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宣揚無盡緣起,圓融無礙的理論,《華嚴經》和其他經典不同,它用海印三昧來說明宇宙的本來面目,說釋迦牟尼在海印正定中,宇宙萬事萬物像海水一樣被凸現出來,不僅是世間的森羅萬象,甚至地獄天國,諸佛淨土,橫遍四方,豎窮三際,一切萬有,無不印現。又,一滴海水具百川之味,萬事萬物的關係也是如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平等和諧,互不相礙,無盡圓融。由此形成無限廣大又互相圓融沒有區別的大法界。法藏把《華嚴經》這種宗趣概括為因果緣起,理實法界因果即萬相象,理實即本體。本體與萬象圓融自在,法藏據此用理事、一多來闡述華嚴的思想,從來看,萬物各有差別,從來說,圓融無礙,中包含了多,中包含了一。法藏通過抽象的哲學範疇的探索,以溝通一切對立面的圓融關係。


  就金獅子章而言,金為材質,經創作而顯獅子相,獅子相起,但此相不過是一個假像,不能執著於此,因為現像是會隨時生滅的謂以金收獅子盡,金外更無獅子相可得,故名無相。又說謂正見獅子生時,但是金生,金外更無一物。獅子雖有生滅,金體本無增減,故曰無生,現象(獅子形象)的背後有一個更根本的存在就是金的這個材質,此處頗接近佛教的空觀,不過華嚴所論不只停留在此,他更進而提出自己的判教理論-五教說:小、始、終、頓、圓。只悟到空,是不究竟的


  即此情盡體露之法,渾成一塊,一一繁興大用,起必全真;萬象紛然,參而不雜,一切即一,皆同無性,一即一切。因果曆然,力用相收,舒卷自在。名一乘圓教。


  紛然萬象都是真如本體的呈現,華嚴所見的世界,似乎也承認物質世界的存在的意味,佛境界對物質世界的看法是如實的看待它,承認有現實世界,佛與眾生所見的現實世界相同,不同處在於眾生見萬象世界會起執著心,佛境界則不起執著心,因為佛境中所見的現實世界是更全面的,雖所見的世界是同一個世界,不過佛能從此森然萬象之中看到萬物之間彼此相關連,因此它不只是說緣起性空,而是更進而講法界緣起。


  它不停留在空的層次,從他的判教理論可以看出他破除執著進入空,又破空以言有,他對於現實世界所採取的態度是如實的回復其本有的地位,既承認有物質世界,也看出物質世界中有理的存在,理與事相即不離,圓融無礙、事事無礙、重重無盡。真實的世界原來就不只是純物質或純精神的,真實世界是精神及物質相融所構成的第三世界(卡爾、普波爾),法界緣起說將整個客觀世界的存在視為互為因果,如此萬物相資相待、相即相入、互不矛盾、彼此圓融、重重無盡或可以說透過法界緣起說,萬物的存在的問題似乎以獲得認肯,已經超越中觀說以空為主導的立場。


二、華嚴的心是觀照的心(佛境界)


  佛教所說的心一般有兩種意義,一為經驗意義的心,一為解脫意義的心,華嚴的法界觀與心的關連較小若能直接深入法界,即能體認實相,法性而成佛,個體的心並無積極的意義,華嚴所言是佛境界,佛是人心中真如如來藏開發的結果,就心的作用而言,心既能是眾生心也能是佛心,此確實有唯心的成份,但是,如果從華嚴世界所論是佛境界而言,則其所討論的心是清靜心、真如心,所論的世界是具備森羅萬象的現實世界。


  華嚴能夠給客觀世界一個位置,就在於華嚴所言的心是一個觀照的心,它並不急於去妄,佛境界是最高的境界,它對於客觀世界能以清靜心觀照,看出了萬物緣起,現實世界萬事萬物之間都是互相關連的,也看出三性,性相融通,無障無礙,其中更著重依他起性,因為依他起同時具備遍計所執與緣成實性,也就是同時具備染與淨,真與妄,在佛境亦是如此,染淨真妄同時具備,而佛境之心正在於他能看出此事相即不離的,因此在法藏的華嚴境界,不只萬物緣起相即相入,三性也是性向相通無障無礙,此外法藏提出的六相十玄門正是心觀照出現象事理之間的關連性,總別同異成壞六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交滲的,就一物而言如此,就物物而言,也能透過觀照的智慧從一物中看出其與一切的關連,從一切中看出與任何微小事物的關係。在此中他更重視由此看出理與事的關係,要達到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事圓融,以此十玄門來闡發事物相即相入的道理。


  這種觀照的智慧是佛的境界,也是華嚴心的特色,此不同於唯識的妄心,也不同於後來禪宗一切只以心為重的觀點,他較認真的處理了客觀的物的現象,主觀的心只放在觀照的位置,如此唯心的成份就相對的比較不強了。


三、華嚴心與物的關係是相即不離


  所謂相即就是不離,華嚴認為一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一心,兩者是相即的。心既然是觀照的心,如此也許就不只是主觀籠罩現象的心,現實的物質世界的物,也不是全然是經過主觀化的客觀,華嚴對於客觀世界有意處理,並且在其思想體系中企圖去建立一個更契合現實的說明。


  所有的宗教思想確有唯心的成份,不過華嚴之特點也就在於他不只停留在純粹唯心的學說,也就是說他不完全無視於現實世界,而落入了任文的批評硬把客觀世界說成是幻化,華嚴不同於其他經典的地方在於他試圖去承認現實世界的存在,並給予現實世界一個合理的價值,亦即鄧克銘《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中所說:


  從般若性空之立場言,性空以足以表明一切法之本質,但在華嚴宗之看法,單是性空只是描述一切存在之現象而已,尚未能完全說明一切存在之價值面。此點觀察華嚴思想中常舉之因陀羅網之例,可知一切存在並非只是一種存在的現象而已,並具有各自圓滿的價值,此點似可看作華嚴法界觀的特色。7


  所有的存在有其個自圓滿的價值,世界是一個互相關聯的世界。法藏華嚴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在此境界中萬事萬物如實的存在,它既非只是以物為中心,也不全然只是以心為中心,輕視了物的位置,視物為心的幻化,而是理事相即相入,萬事萬物皆有其位置與價值,而且物中即包含了理,理與事是圓融無礙的。透過此觀照的智慧,心與物是相即不離的。


  事實上心與物的關係,可以不停留在唯物或唯心的一端上,透過兩端的互相辯證,以互相取得其應有的位置,客觀世界與主觀人心,可以並行並。物與心的關係,從來就不會只是一端,兩者是消長的關係,華嚴試著從現實的層面,進入超越的層面,讓心轉物,物與心互相作用,以達致一個更客觀合理的世界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