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觀《華嚴法界玄鏡》之真空觀的開展 -並以「真空觀」作為佛教與天主教二者的對話
黃琬芸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提要:
華嚴宗思想既深且廣,尤其《法界觀門》更是論證嚴謹。由真空觀入理事無礙,而周遍含容觀。若欲了解何謂《法界觀門》?「真空觀」的探討則是極為首要。故此文以《華嚴法界玄鏡》之真空觀的開展,作為筆者瞭解華嚴思想的開始。
研究「法界觀門」,首先會得知華嚴初祖乃是杜順和尚,其所著《華嚴法界觀門》更是華嚴宗的重要思想。但在本文裡,重點不在杜順和尚與其著作,因為杜順和尚所著之法界觀門,原書已經散佚,故將重點放於四祖澄觀大師的《華嚴法界玄鏡》。內容組織除了闡述三觀三十門外,亦說明了「法界三觀」與「四法界」、「十玄門」之關係。透過澄觀大師此著作,進入「真空觀」的探討。
選擇澄觀大師著作,作為筆者的此文重點,而非初祖杜順和尚的《華嚴法界觀門》;或是五祖宗密大師的《註華嚴法界觀門》。主因在於:對於「法界觀門」的探討必須透過四祖、五祖的注疏才得以了解與流傳。 方東美 先生寫道:「幸好澄觀大師有《華嚴法界玄鏡》、宗密大師有《註華嚴法界觀門》,我們可說藉著這兩個註才把原文保留下來,否則幾乎連原文也都喪失掉了。」1
1 方東美,《華嚴哲學》(台北:黎明,1981),頁466。
加上宗密大師乃是承繼澄觀大師之思想,有鑑於四祖對「法界觀門」闡述方法之條理清晰,故本文重點放於澄觀大師的論述,盼以此進入「真空觀」的思想。
本文首先介紹華嚴緣起法界涵義與真空觀之緣由?何謂真空觀四句十門的意涵?並以此為根基,探討與三諦間的關係為何?接著,乃是透過真空觀與《心經》間的關係,反省自身於佛法實踐的部份。最後,試著了解「真空觀」,是否能促進佛教與天主教(筆者為天主教輔仁大學之學生)間的對話?
關鍵字 法界觀門、真空觀、華嚴法界玄鏡、四句十門、澄觀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西元 2010 年) 澄觀《華嚴法界玄鏡》之真空觀的開展─並以「真空觀」作為佛教與天主教二者的對話 - 442 -
一、華嚴緣起法界涵義與真空觀之緣由
「法界緣起」是華嚴經論的重要特色,澄觀大師在《大華嚴經略策》云:「法界者是總相也,包事包理及無障礙皆可軌持具於性分,緣起者稱體之大用也。」2「法界」是宇宙萬事萬物的「總相」,一切皆依因緣而起,目的在於說明宇宙萬物及其關係都是彼此融攝、無礙。此核心思想也可見於杜順和尚的《華嚴五教止觀》:「若有直見色等諸法從緣,即是法界緣起也。」3若能見一切法皆頓顯緣成,即是法界緣起。
2 《大華嚴經略策》卷1,(CBETA, T36, no. 1737, p. 702, a7-9)
3 《華嚴五教止觀》卷1,(CBETA, T45, no. 1867, p. 512, b11)
4 《華嚴法界玄鏡》卷1,(CBETA, T45, no. 1883, p. 672, c20-21)
5 《華嚴經義海百門》卷1 ,(CBETA, T45, no. 1875, p. 627, b24-26)
6 李世傑,《華嚴哲學要義》(台北市:佛教出版社,1978),頁130。
7 陳英善,《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臺北市:華嚴蓮社,2002 ),頁4。
華嚴宗的法界觀為此宗樞要,那麼,修行觀法之次第又是為何呢?《華嚴法界玄鏡》:「觀曰。真空觀第一。理事無礙觀第二。周遍含容觀第三。」4而此三觀(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融觀)奠定了華嚴法界思想的基礎,據此三觀思想,三祖法藏大師也於《華嚴經義海百門》中深入說明:「若性相不存,則為理法界。不礙事相宛然,是事法界。合理事無礙,二而無二,無二即二,是為法界也。」5
承繼杜順和尚與法藏大師,澄觀大師也說明華嚴法界緣起法門有四種法界,由一心法界的義相而分:四種法界為「事法界(現象界),理法界(本體界),理事無礙法界(現象本體相即界)和事事無礙法界(現象圓融界)。」 6三觀對應四法界,事法界為我們日常所經驗的事象世界,而真空觀對應理法界、理事無礙觀──理事無礙法界、周遍含融觀──事事無礙法界。說明了三觀彼此之間有次第性脈絡之關聯,且每一觀都可開出無礙法界。
「我法二空所開顯的真空絕相觀(真空觀)可說是法界觀門之根本理論基礎,其餘二觀可說由此基礎而發展。」7而法界觀以真空觀為開端,為的是泯除個人的情執,並彰顯緣起無自性之道理,因為唯有泯除無明執著,才能真正悟緣起之理。
因為緣起,所以無自性空;因為緣起,所以理事無礙;因為緣起,所以周遍含融。所以,真空觀乃是法界緣起觀的重點,是本文所要探討,接下來即簡述真空觀所要揀別有哪些?又為何需要揀別?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頁 441-460(西元 2010 年),台北市華嚴蓮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暫未申請) - 443 -
所謂「真空觀」,是觀宇宙萬物一切法本性即空,但是眾生往往因無明障蔽,而不知一切法之「本來面目」,故在體悟空性之理上,也許會有迷失。
《華嚴法界玄鏡》:「明地前菩薩有三種空亂意。以不了知真如來藏。生死涅槃二際平等執三種空。一謂斷滅故空。初句揀之。二取色外空。第三句揀之。三者謂空為有。第二句揀之。」8
8《華嚴法界玄鏡》卷1,(CBETA, T45, no. 1883, p. 673, a22-25)
9 智諭和尚,《華嚴五教止觀淺導》(台北縣:西蓮淨苑,1985),頁9-10。
10《華嚴法界玄鏡》卷1,(CBETA, T45, no. 1883, p. 673, b16-23)
11《華嚴法界玄鏡》卷1,(CBETA, T45, no. 1883, p. 673, b14-15)
12《華嚴法界玄鏡》卷1,(CBETA, T45, no. 1883, p. 673, b12-14)
故此經文的「揀」,乃有分別之意,在說明「真空觀」的空性思想,更要屏除眾生對空性的錯誤執取,所揀有三: 9
(一)真空非斷滅空:
此所要對治的重點在於:二乘與外道,常執著有「我」的虛妄思想。澄觀在《華嚴法界玄鏡》中,以各經論來論證:
故《中論》云:「先有而後無,是即為斷滅。」然外道二乘皆有斷滅,外道斷滅歸於太虛,二乘斷滅歸於涅槃。故肇公云:「大幻莫若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勤莫先於有智,故絕智以淪虛。又云:智為雜毒,形為桎梏,故灰身滅智撥喪無餘。」若謂入滅同於太虛,全同外道。故《楞伽》云:「若心體滅不異外道斷見戲論故。」10
外道以為在滅除一切色相之後,所餘的即是「空」,一如《華嚴法界玄鏡》:「滅色明空。謂如穿井除土出空要須滅色。」 11好像要將井中的土去除後,井中才有空間的謬論。而二乘的斷滅是灰身滅智而歸於涅槃,棄「有」著「空」,就好像是避溺而投火。如此的滅色為空是「斷滅空」,與真空並不相同。
(二)真空非離色空:
在於對治二乘人,雖斷人我執,但是卻分別法身常、樂、我、淨,如同眾生會以為空是「色相外有空」。《華嚴法界玄鏡》:「言離色者。空在色外。色外復二。一對色明空。如牆處不空牆外是空。」12 此「對色明空」的想法,是從牆處不空但牆外是空來說,如此便是執著空、色對立,這也不是真空。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西元 2010 年) 澄觀《華嚴法界玄鏡》之真空觀的開展─並以「真空觀」作為佛教與天主教二者的對話 - 444 -
(三)真空非是有:
明第前菩薩雖習空觀,卻執空太過,就如一般人會以為有一空法可「得」,把空當作「境界」來看,這也非真空。
了解法界觀門的簡單涵義,以及真空觀的緣由,在於對治眾生的無明情執,藉以屏除「斷滅空」、「離色空」、「空為有」的三種謬誤,好深入探討真空觀之十門思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