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入普賢願海(三)

分類:華嚴部
2012/09/29 07:51


  得道者多助


  有人問:講記上說,修持普賢行願,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順緣,都會任運地(自自然然地)攝集,種種能產生苦惱、能引發身心疾病等的惡因緣都能轉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對這一條,怎麼生信解呢?


  先看一個故事,看懂了故事,就會把問題解開。


  有一位 洪 居士,與一位中學老師結婚,生了四個子女。丈夫的工資微薄,她要用這些錢維持一家六口的生活,還要提供孩子們讀書。二十年來,她沒做過一件新衣服,中午幾乎都是在饑餓中度過的,可見生活很艱難。但她的善根深厚,一到時間,就去寺院拜佛。


  丈夫反對她去寺院,子女們也不喜歡母親去寺院。


  丈夫常常很不滿地說:放下家裏的事去寺院,成什麼話?


  她回答: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寄託就是親近佛陀。如果不讓我親近佛陀,我沒辦法活下去。


  丈夫說:那樣的話,你乾脆去寺院過日子!


  她說:要那樣就好了。


   洪 居士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頓,回到家裏又要吵一頓。


  後來,寺院的住持知道她的狀況,就對她說:從現在起,你不要再來寺院了。沒有轉變家裏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來寺院。直到子女的口中能說出來:媽媽,今天是去寺院的日子,家裏的事我們來做,你去寺院吧!丈夫口裏也能說出:所有的事我們來做,你去吧!你再來寺院,在此之前,你就在家裏好好地發願盡責任。


  後來, 洪 居士十年當中沒有進過寺院的門。


  像觀音菩薩的齋日、初一、初八、十五等等,本來是應去寺院的日子,她就獨自在家中一個人發願,她對佛說: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責任還沒盡完,所以去不了。我沒有忘記佛的恩德,我在這裏給佛頂禮。我為我的全家祝願,祈求佛光恒時加被我的全家。


  後來,從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終於說出了這樣的話: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變成了佛教徒。


  但她生活仍不富裕,想對寺院做些供養也很困難。


  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去漢城定法寺,見到一位信徒在佛像前供養了兩袋大米。她當時心裏一陣羞愧,她很想供養佛陀,又拿不出錢來買米。正當她無奈的時候,忽然冒出來一個想法:我可以在做早晚飯時省出一勺大米,把這些米積攢起來供養佛。


  從那天開始,她每天做飯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個口袋裏,接著就為家人一個個地祝願。然後,每個月去一次寺院,把攢下來的米供養在佛像前。


  這時,出現了奇妙的事——從此再沒有出現過因糧食而操心的事,丈夫的事業也很順利,孩子們都上了大學,成家立業,過得都很幸福。


  故事講完了, 洪 居士錯在哪里?她是怎樣轉違緣為順緣的呢?


  以前,她對果位佛懂得尊敬、內心畏懼,但對身邊的佛陀卻不知道尊敬。實際上,她天天和被煩惱覆蓋的活著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對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顧。本來,自己具有絕對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樣如此,本來應當在相互尊敬中生活,但她卻為了上寺院,輕視了身邊的佛陀,忘掉了自己的責任。每一次上寺院,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頓,讓丈夫、孩子不高興,這都是因為忘掉了佛性而生活的原因。


  其實,在佛教的傳統裏,早就有看一切人都是佛,父母就是佛,丈夫、妻子就是佛,子女就是佛的教誨,但一般人狹隘地理解了佛法,只把寺院中的佛像看成是佛,對身邊的佛卻非常輕視。實際上,這和佛陀的教誨相差十萬八千里。


  寺院的住持和尚非常高明,一眼就看出她的偏差,叫她在家裏盡心盡力地承事丈夫、孩子,好好地發善心為家人祝願。後來,她以善願的力量化解了家庭矛盾。她時時祝願:願我的丈夫健康、子女健康,願佛光加被我的家庭幸福……”對於家人有這樣一份好心,能不感化他們嗎?所以,他們最後都請求她去寺廟拜佛。


  從這裏想到,我們修持普賢行願,一個關鍵就是要把佛性作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這樣的話,我們不但對自己輕視,對別人也輕視。這都是因為沒有對佛性生起確信,才落到這般的生活道路中。


  我們能夠有一切眾生是佛的信念,普賢行願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起來,對於三世諸佛禮敬、稱讚、供養,乃至隨學、恒順,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行為。


  大家要領會經文說的三世一切佛包括了一切,其中的未來佛是指一切眾生。尤其恒順眾生中講到,承事眾生要像承事如來一樣。如果我們對待一切人都像對待佛一樣,那我們就能任運地積聚順緣,以前結下的不好因緣都會化解,轉為好因緣。


  推演開來,如果我們深深地領會了普賢大行的意義,那我們就會開始調整觀念和行為。比如,恒順眾生:對於親人、朋友、同事,乃至一切眾生,都像恭敬佛那樣承事、供養;依止善知識和同分菩薩:盡心盡力地讓善知識生歡喜心,和同分菩薩和合相處,同修普賢行願;而且,對一切諸佛都禮敬、稱讚、供養;對一切凡夫、阿羅漢、菩薩、佛的功德,都至誠地隨喜;對一切佛的教法,都攝持、宣演、修證;對一切器世界,都莊嚴、都淨化……。朝著這樣的方面去發願、去趣入,一切修持大乘法的順緣都會攝集,一切違緣都會轉成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


  這個道理很明白。看看自己所接觸的有哪樣沒包括在內呢?自己的生活境緣分解開來,不過是每天遇到的有情,修行上遇到的善知識和道友,諸佛和佛的教法,再就是身處的這個器世界。如果面對這一切時,都按普賢行願來做,那就會任運地攝受一切修行的順緣。而且,修普賢行願,發願懺除一切不善的行為,遠離一切菩薩行的障垢,因此能遠離一切違緣。


  按這樣思維,會深信修習普賢行願是善得勝壽命,善來人中生


  速得成就的道理


  有人問:《普賢行願品》有好幾句都有快速的意思,比如,速見如來無量光、速成普賢菩薩行、速滅極惡五無間、速詣菩提樹王下,而且講記上說,這是超勝下乘不可計數倍的無上妙法,這些該怎樣理解呢?


  先講一則故事,再作啟發。


  朝鮮時代有戶姓郭的人家,兒子結了婚,新娘子的行為瘋瘋癲癲,不僅衣服穿不整齊、說話難聽,對公婆也不盡禮儀,行為上我行我素。


  丈夫一開始對她好言相勸,卻起不到任何作用,也嚇唬過她:你再這樣下去,會遭天打雷劈的。但也毫無效果。最後,氣得手裏拿起棍子來了,把她關閉在屋子裏。總之,想了很多辦法,但女人的習氣太重,仍然改不過來。


  郭家是士大夫家庭,不能把她休掉趕出家門,只能將就著維持一種形象的夫婦生活。


  有一天,丈夫在讀《孟子》,注意到一句話:人性本是正直的,每個人的本性都與堯舜一樣。他開始深深地思考起來:這個人的本質本來和堯舜一樣善良,看來是我錯了,我以後要像對待堯帝和舜帝一樣尊敬她。


  第二天清早,他首先去祠堂拜了祖宗的牌位,然後直接來找妻子,很恭敬地跪下來向她磕頭說:你本來是了不起的人。


  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她想:我的丈夫心意轉變了嗎?直到昨天,他還打我罵我。她認為丈夫精神出了問題,就趕緊閃開,往屋外逃跑。


  丈夫追了上來,又磕頭說:你本質是善良、了不起的,是我看錯了,我對你又打又罵,請你原諒我!


  就這樣,做了有 一兩 個月。這個女人的心開始轉變了,她對丈夫說:為什麼總這樣呢?我現在開始也要好好地做,請千萬不要再磕頭了。


  丈夫說:你本來像堯舜一樣,為什麼不能禮拜你呢?


  丈夫繼續向她磕頭。妻子的心變得柔軟、恭敬了,她也開始向丈夫磕頭,而且說:你把我看成堯舜,真正的堯舜是你啊!


  就這樣,郭氏夫婦互相尊敬,開始了幸福的生活。


  翻掌覆掌,轉變只在一念間,有翻掌的願望,就能讓手掌朝上。惡人善人,轉變也只在一念間,有向善的願望,就能趨向良善。


  人都可以做堯舜,人都可以做普賢。受持普賢行願,就能開發自性無量無邊的妙德。所以這是速疾成就的法門,能快速開發普賢萬行,快速滅除罪障,快速面見阿彌陀佛,快速到達菩提樹王之下。


  下面作一個啟發,比如:你有沒有成為書法家的可能性呢?決定有。你不是石頭,有手可以動,有心可以運筆,只要有真誠的願望和努力,就一定能寫出一手好字。


  這個寫字的成就不是從心外來的。這只是心在運轉、手在揮舞,心在隨緣起作用。這種可能性誰沒有呢?話說回來,雖然有可能性,但如果沒有寫好字的願望,也不可能有書法的成就。


  推演開來,我們的心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只要有上進的動力和努力,往文學的方向去開發,就可以成為像李白那樣的詩人;往音樂的方向開發,就可以成為貝多芬那樣的音樂家;往物理學的方向開發,可以成為愛因斯坦……甚至想作釋迦牟尼佛、想作耶穌、想作孔子,都可以做成。


  我們解釋體普賢時,曾經按《別行疏鈔》講過,體性周遍叫做普,就是一切一切的現象並不是從其他地方來的,唯獨是這個心體上產生的;隨緣成德叫做賢,意思是,心是很妙的,隨著不同的因緣就造成不同的事相。


  這些話說得很明白,能結合自己的心領會嗎?就是,心本來有無限的可能性,往哪方面開發,就可以得到那方面的成就,做文學家、做音樂家、做科學家……,做什麼都有可能性,你的佛性是萬能的,因此,你的本體就是普賢,就是如來藏。


  小結


  佛性具有無限的可能性,是因;有某方面開發的願望,是緣;因緣和合,就會形成果。而且,正因為佛性是可能性,沒有想開發的願望,沒有向上的努力,就不會出現果實,任何時候只是隨業流轉而已。世間多少人活得庸庸碌碌,一事無成,便是明顯的證明。


  其次,從差別上觀察:隨著開發的願望和開發的努力不同,自然就有成果上的差異。


  普賢行願,不像人天乘,只想求到今生和來世的受用圓滿,也不像小乘,只求自己得到解脫,也不像一般的漸教,先修一點、再修一點,直到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這都是因為向上的願力不夠,所以不能最快速、最全面地開發自己的佛性。比如,小乘的願力到了成就阿羅漢果時,就不再起作用。一般修大乘的人,沒有擔荷普賢行海的大願力,他說:先修一點然後再看,再修一點。也是不敢直下承當,隨著他的願只能慢慢地成佛。


  總之,佛性就是無限的可能性,隨著開發者的意願和努力程度,它可以無限地、無窮盡地向上。如果能依靠普賢行願直下就全分地承擔起深廣無盡的普賢行海,那就直接朝著菩提果進趣。以這個原因,不依照普賢行願修持,即使經歷多劫也不能成就。相反,能受持普賢行願,就可以開發如來的殊勝功德。


  每天必修的功課


  以下要講很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做任何功德都要以普賢行願印持回向?為什麼普賢行願是生生世世的必修課?


  福德十願大果


  有人說:我們好好做功德,自然得到清淨的果報,為什麼一定要憑藉發願來得果呢?像農民耕耘自然就有收穫,哪里要觀待發願?


  這樣的認識是只見一點,不見全部。見到的一點是修積功德自然獲得果報,沒見到的是:修積功德後,以發願印持回向能使功德增長、廣大、無盡。錯誤是,以修持善法本身能得果這一點否認發願的增上作用。這種邪執不加以破除,就會障礙主動地運用發願來創造殊勝果報,就像不通達致富方法的人守定一畝三分地,而拒絕更大的發展一樣。


  下面用兩個比喻來說明。


  繪畫的比喻:


  比如,一張宣紙和一塊墨價值一百元。畫家匠心獨運、揮毫潑墨,很快就在上面畫出一幅意境優美的荷塘月色圖。固然,紙墨不必要觀待畫家也有它自身的價值,但不能以此否認畫家的繪畫具有創造新價值的能力。


  其實,加入了畫家繪畫的因素,才讓紙墨變成價值連城的藝術珍品。普通的一張紙、一塊墨,在畫家匠心獨運的揮灑之下,形成了極高的藝術價值,可以懸掛在藝術殿堂裏供千萬人觀賞,甚至成為國寶,流傳百世。


  所以,不能說紙墨本有它的價值,何必要請畫家來繪畫呢?這樣的眼界就太低、太窄了。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這顆靈妙的匠心,它的起用能賦予紙墨偉大、不朽的藝術價值,讓它從一百元的紙墨頓時變成價值上千萬的藝術珍品。所以,技藝很值錢,外表上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一起用就能創造巨大的價值。


  所以,定數中有變數。紙墨原材料的價值是定數,加上畫家的技藝,就會形成新的巨大價值。畫家的技藝能讓紙墨變成無價。


  人民幣的比喻:


  雖然一張一百元的人民幣有它自身的價值,但使用者的運用能讓它的價值發生變化。比如這一百元可以上飯店吃一頓,轉化為能量,起到滋養身體的作用;也可以投資入股,在股票升值時,上漲為一千元;還可以印刷內含無上甚深妙法的佛經,成為無價的法寶。


  所以,定數中有變數,一百元是定數,配合使用者的意圖和方法,能使它的價值發生種種轉變,操作方法越高明,形成的價值越大。


  以上的比喻啟發我們,修積了種種功德,等於做成了一塊好材料,在此基礎上,必須要有意識地運用發願來賦予它更廣大的價值,以求引生最殊勝的果報。


  學過電子學的人知道,電子線路中有一種放大器,它的作用就是把微弱的信號幾百萬、幾千萬乃至上億倍地放大。我們的心就是這個放大器,每當我們做了功德,千萬不要忘了念修《普賢行願品》回向這個能讓功德無數倍增值的重要環節。


  相比于佛法的大道,繪畫只是小技。能在自己心上刻畫好普賢行願,才是偉大的丹青妙手。願的莊嚴並非繪畫藝術可比,它是在用心描繪未來如海菩提行的莊嚴,也讓所作的功德成為廣大不可思議。


  所以,做完任何功德,都必須在心上畫一個普賢行願的法界行海圖,沒有畫上,就非常遺憾,那就只是一張貧乏的白紙,沒有氣象萬千的大願莊嚴。


  要畫好它,一、要把心融入普賢行願的意境;二、要胸中有丘壑,整個普賢行願的內涵要非常熟悉;三、要筆法純熟、精湛,要有大氣,運筆的技藝就是內心隨文作觀的能力,大氣就是整個吞盡一切普賢行海,橫遍豎窮,無窮無盡。後兩條來自對普賢行願的深入領會、掌握,需要有聞思修的功夫。


  引向未來的願力


  有一段話說:莊嚴佛法界是大事,只是修持功德還不能成就,因此必須要憑藉願力。就像牛雖然有力量能拉車,但只有依靠駕禦者才能使牛的力量有所指向,到達目的地。清淨大願也是如此,福德如牛,願如駕禦者,兩者要互相配合,才能引向大果。


  這一段重點地提示我們,單單修功德還不夠,必須配合上發願,才能引向菩提大果。人駕禦牛車的比喻是說,牛雖然有力氣能拉車,但沒有駕禦者引導,牛東奔西走,沒有固定的走向,也不可能走到目的地。牛有力量拉車是比喻福德能感果,人駕禦牛比喻願力的引導。


  莊嚴佛法界是最偉大的事,不憑藉普賢行願的力量往佛果上牽引,單單修持福德,能引向佛果嗎?這是不可能的,只有憑藉願力的引導,才能趣向佛果,願能把功德引向所願目標。


  我們可以問自己:哪個法能引導我走未來的路呢?血肉的身體能引導我嗎?物質的財富能引導我嗎?珍寶、衣服、轎車、洋房能引導我嗎?這些無心識的無情物怎麼能引導我呢?這樣一反問就知道,能憑藉的只有自己當下的心,只有用心來引導心。


  再這樣思維:怎樣用心引導自己的未來呢?未來不會來到現在,現在也不會和未來同在,只有運心往所願的方面作意發願,才能以願力導向未來。除了這樣做之外,再沒有其他辦法。所以,發願是以心引導未來的唯一方法。


  比如射箭,由最初發箭的力量,箭離弦之後就會射向目標。發箭是現在法,箭的飛行是未來法,由現在往未來的目標上發力,就能引導箭射向目標。這個比喻對應在心上就能領會,我們以心往所願的目標作意發願,就能讓功德朝著目標去實現。這是我們引導未來的唯一途徑。


  由射箭的比喻還能得到很多啟發,比如:箭射得准,就能正好射中目標,可見發願時作意一定要準確;發箭的力量大,速度就快,可見發願時心一定要猛利;箭隨著往哪個目標發射,就能射向那個目標,可見發願可以廣闊地用心,朝著菩提行的方方面面作全方位的發願。


  普賢行願的願力發射,正是對無上菩提的修行最全面地指向,最廣大地指向,無窮盡地指向。把這些特點和上面說的結合起來思維,就能深深地相信,要成就無上佛果的功德莊嚴,要實現無量無邊的菩提行海,要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普賢行願是必須殷重修持、絕不可缺的法門。無論修什麼法門,無論處在修持的哪種階段,只要想成就佛果,都必須配合著普賢行願來修,不然,單修功德而不修普賢行願把它引向佛果,終究不可能成就。以這個原因,大乘修行人做任何功德都要以普賢行願印持回向,這才是大乘修法的結行殊勝。


  注意,通常所說的三殊勝,最後的結行回向殊勝,就是指做完功德後按照《普賢行願品》發願印持來回向功德,由此就讓功德成為成佛的正因,這一點萬分重要。


  有人問起印持的意思,按照藏文直說,就是已經蓋完了章。我的理解:蓋了章是表示生效,一定會發生效用,比喻所做的功德一旦以念修普賢行願回向蓋好了章,就會按那麼發生效用;或者,印章上刻有很多文字,一蓋印,這些文字就頓時都印在紙上,我們依《普賢行願品》如理地發願回向,一條條願義隨著就蓋在自己心上,就能讓修行的功德往所願的方面去實現果報。


  這就像機場的指揮中心對機場上的眾多飛機發出指令之後,飛機就開始起飛,朝著目標四面八方地飛行。我們的指揮中心唯一是自己的心,我們引導自己未來的方法唯一是往未來的目標作意發願,心中一發願,就會往所願的方面趣向。無上菩提道和果的重點都含攝在普賢行願的所願中。所以念修《普賢行願品》發願回向,就是直接把心引向這些所願境而發起希求心,往出家、持戒、不忘菩提心、不離同分菩薩、不離善知識等的方面發心趨向,往攝持正法、利益眾生、趣入聖者境界、趣入淨土、成滿普賢願王等的方面發心趨向。


  整部《普賢行願品》就是一顆大印,上面有如海的行願文字,按照每一條願的願文如理作意,就把未來禮敬、稱讚等等一系列的道果趨向指令全部清晰地蓋好了,一條條未來心上的路,都通向了無上果地。


  以上這些是對印持的理解。由此就明白,沒有普賢行願的印持,無論做什麼功德,都成了沒有圓滿的回向。修行有前行、正行、結行三部分,按普賢行願印持回向是任何修行的結行殊勝,缺少了它,就等於沒有了結行,缺少了三分之一,這樣怎麼能成功呢?所以,每天修法後,做功德後,必須加上念修普賢行願回向,這是終生不可一日缺少的修持,是從現在直至成佛不能缺少的修持。


  以上講了做任何功德都要配合普賢行願來修,才成為大乘的殊勝修法。


  講到這裏,想起上師法王給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比如,上師朝五臺山、峨嵋山等的神山、朝禮印度金剛座等的聖跡,每次傳法、修法的前後,都一定配合《普賢行願品》的念修。上師在引導千千萬萬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時,也是以念修普賢行願作為基礎來開展。在轉繞金剛座時,上師是以《普賢行願品》的四句偈為主來發願(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為什麼要這樣事事配合《普賢行願品》來修持呢?在《願海精髓》中能看到上師的願力:願畢竟圓滿普賢行願所說的如海菩提行。圓滿菩提行海是菩提道的究竟目標,所以,上師事事都往這個目標上發願,做任何功德都按普賢行願發願。


  反觀我們,是否忘失了根本呢?我們佈施、放生,功德做了一些,數字上念了一些,馬上就非常滿足,不去想更重要的發願的方面。只有一種炫耀的心態,什麼回向也想不到。或者,我們出家僧人接受施主的供養,但好好地為施主、為眾生發願卻一點也沒有。或者,聞思上,只覺得這只是聽了一點,不會去珍惜聞思的功德,殷重地以發願作印持,常常是敷衍了事地念兩句。這些現象並不是別人造成的,這是自己內心沒有尊重普賢行願的緣故。


  大恩上師的話:現在我對什麼都不希求,但對僧眾每天能念誦一遍《普賢行願品》卻有強烈的希求心。如果僧眾每天能如法念一遍《普賢行願品》,我住在世間也覺得有意義。通達顯密法海的法王如此重視僧眾念誦《普賢行願品》,我們的態度如何呢?是不是輕視《普賢行願品》,認為這不是重要的修法呢?


  我們務必要觀察清楚:未來成佛的果並不是在物質上形成的,也不是在身口上形成的,而是由內在的普賢行願力形成的。所以一定要把虔誠的發願融進去。說很有錢用在很多佛事上,比這個更重要的是把普賢行願融進去。說很有功德,處處去過、拜過,比這個更重要的是把普賢行願融進去。


  在放生時、在上供下施時、在聞法修法時、在朝山禮佛時,一定要配合普賢行願來發願,哪怕供一杯水、獻一朵花,也要配合發願。有發願就會形成無限的功德,結成無量無邊的果實。這樣做,不管做什麼功德,都決定在做真實的佛事。所以一定要這樣來印持。世俗成佛的緣起,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普賢行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en7969 的頭像
    suen7969

    人生何處不相逢

    suen79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